从交际翻译角度对比赏析《红楼梦》英译本
《红楼梦》两英译本死亡委婉语翻译的文化比较

《红楼梦》两英译本死亡委婉语翻译的文化比较一、引言作为中国著名古典小说之一,《红楼梦》对中国文学史影响非同凡响。
它突出的文学成就以及艺术魅力吸引了许多翻译家把它翻译成各种语言。
自19世纪以来,已经有多种英译本陆续问世,这些译本为跨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一个是英国出版的David Hawkes 译本 The Story of the Stone,另一个是1978年在出版的杨宪益、戴乃迭(Yang Hsien-yi and Gladys Yang)译本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两个英译本都有自己的鲜明特征,译者都显露了自己深厚的文学造诣。
同时,他们在文学翻译都有各自的得失。
二、两个英译本的比较作为源语语言文学和译语语言文学的中间人,译者在完成翻译任务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
在对源语读者语言、风格、文化信息正确理解的基础上,译者会考虑如何把他们所理解的东西表达出来。
他们应该跟源语的想法一样:比如,如何选择正确的方法把正确的意思翻译出来,如何把场景描述生动,如何让人物形象更有魅力,如何体现写作风格,以及如何传达原文化等等。
这本身就是一个重现和再创造的过程。
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维、表达方式,就算是相同的文章,不同的译者的译文也不尽相同。
为了说明这点,笔者将从《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中引用一些例子,并从以下方面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一)理解理解原文是整个翻译过程的第一步。
这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理解是翻译的基础,否则翻译将是空中楼阁。
大多数翻译错误都是由译者的误解造成的。
没有正确的理解,译者传达的就不是原文的意思。
其实任何对原意的改动都是对原著的不忠诚。
抛弃了原有观点的翻译,已经不是那个翻译了。
对汉语的理解包括对词意和句子的理解以及背景知识的理解。
《红楼梦》是一部“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这个社会的一切特点诸如等级制度,伦理道德等都渗透在字里行间。
汉语与英语是两种差距很大的语言,很多习惯说法不好懂,这也增加了翻译的困难。
《红楼梦》两英文译本比较与研究

《红楼梦》两英文译本比较与研究本文是根据我国古典名著之一《红楼梦》第三回中的内容对两种英译本(霍克斯译本和杨宪益夫妇译本)从称谓语和小说中人物性格等对两译本进行分析比较。
最后,从翻译效果及两译本各自不同翻译策略进行总结。
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作者为清朝小说名家曹雪芹,其名霑,字梦阮,号雪芹。
在清代末期,资本主义社会开始萌芽,社会形态不断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变化。
曹雪芹就出生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且幼年生活在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极尽繁华。
好景不长,家道衰败,让他有机会接触到下层人民的生活状态,在他以后的人生里许多的体会都出自这种穷困潦倒的生活。
《红楼梦》通过对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由兴盛到衰亡的描写,塑造出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故事和经典人物,通过这部作品来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及其腐败,歌颂了当时社会的一群具有“异类”思想的青年男女。
如此经典的名著,势必会源远流长,广泛传阅。
其英语读本中,最著名的译本有两版,一个是霍克斯译本,是由英国出版的,另一个是杨宪益、戴乃迭夫妇译本,是1978年出版的。
两种译本各有特色。
本文主要是通过对《红楼梦》中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部分两个译本进行对比分析。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称谓语使用频率非常高,而且不是一成不变,是千变万化的。
《红楼梦》的称谓语极具特色,融合了礼貌性,动态性和意图性三种特点。
小说中的称谓语不仅体现出人物关系的复杂性,更能精彩的表现出社会各个阶层的差异性。
因此可以看出,话语语用理论的作用。
在文学作品中,称谓的使用礼貌与否由话语的语用距离远近决定。
而语用距离是可变的,指交际双方在一定的交际环境中所感知和推定的彼此间的关系亲密度。
我们来看看以下的例子:例1:竟忘了老祖宗,该打,该打。
(王熙凤道)霍译:Iforgotyou,dearGranny.杨译:IquiteforgotourOldAncestress.杨氏夫妇把王熙凤口中的“老祖宗”翻译成——OldAncestress,充分体现了贾母在贾府中至高无上,极受尊崇的大家长身份及地位。
两种《红楼梦》英译本的对比

两种《红楼梦》英译本的对比两种《红楼梦》英译本的对比摘要关联理论的交际观是明示-推理交际观,反对传统的代码交际模式,更多关注非言语符号因素的交际作用。
作为非言语形式,谐音在显化和隐化的研究领域迄今没有成为主要研究对象,但是谐音在文学文本中创造出独特的语境效果,也是文学价值的重要体现。
本文以最佳关联原则为理论依据,对比分析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思、闵福德的两种《红楼梦》英译本对不同谐音现象的显化和隐化处理,以期为显化和隐化理论的解释性研究和非言语形式的翻译领域带来新的启示。
关键词:最佳关联显化隐化谐音引言显化和隐化是翻译研究的全新视角,当前对显化和隐化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以词汇为主的言语形式领域,对于谐音等非言语形式的显化和隐化研究可以为译者带来新的启示。
在关联理论的视角下,谐音的主要功能是暗示作者意图和传达语境效果。
本文以小说《红楼梦》作为谐音的语料,对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思、闵福德的两种《红楼梦》英译本进行对比研究。
小说《红楼梦》是反映中国封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也是中国文学价值最高的经典作品。
谐音广泛出现于小说《红楼梦》的名称、对话、诗词、情节和谶语等处,体现小说语言的含蓄委婉和独特巧妙,而且与《红楼梦》中诗词的文本类型相契合。
本文的研究方法是个案分析,借助关联理论阐释两位译者对小说《红楼梦》中大量谐音的显化和隐化处理。
关联理论的局限性在于语境效果和处理努力难以准确计算,从而最佳关联的程度也难以界定。
本文认为,关联理论主要用于定性研究,语境效果和处理努力的大小都因翻译目的和读者群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因此,谐音语境效果大小的判定依据是谐音与小说主题的关联程度,处理努力大小取决于译语读者的认知语境。
可知,对语境效果和处理努力的定性都带有译者的主观因素。
在显化和隐化的解释性研究中,本文主要依据三个关联原则:当语境效果较大且最佳关联能够实现时,译者可以直译相关信息;当语境效果较大,但最佳关联不能实现时,译者须要显化相关信息;当语境效果较小时,译者可以隐化相关信息,以保证译文的可接受性。
从交际翻译角度对比赏析《红楼梦》英译本

从交际翻译角度对比赏析《红楼梦》英译本作者:赵鹏来源:《速读·上旬》2014年第05期摘要:古往今来,对翻译功能的讨论一直是无数翻译家和翻译研究学者关注的焦点之一。
西方著名学者纽马克运用交际学和信息论,提出了“交际翻译”的理论。
该理论强调:“译文除了要以原文为依托外,还要考虑译文的接受者”,交际翻译理论为翻译研究开辟了一块崭新的天地。
本文从交际翻译视角入手,在《红楼梦》英译本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交际翻译”理论对翻译的启示作用,提出我们不能用静止、单一的视角看待翻译,而必须考虑翻译发生的语境、目标读者的阅读期待以及翻译所要达到的效果等因素。
关键词:交际翻译;《红楼梦》英译本;阅读期待;交际效果古今中外,翻译研究一直都没有停息,而是波澜壮阔的展开。
随着翻译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翻译的认识也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深刻、越来越客观。
其中,对翻译功能的讨论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翻译的功能强调翻译作为一种人类劳动的产物,在交际过程中所产生的效果。
作为一项历史久远的人类活动,翻译涉及的范围及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是极为深刻和广泛的,因此翻译的功能不可能是单一的,而必定是复杂的、多元的。
一、交际翻译理论简介结合交际学和信息论的知识,西方著名学者纽马克提出了“交际翻译”的理论,并对其做了全面和系统的阐述。
该理论将翻译看作是一种不同语言之间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的行为,并从信息源、信息内容、信息反馈、噪音和媒介等多个角度探讨翻译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根据该理论,翻译是一种“在某种社会语境中发生的交际过程”。
换而言之,翻译不应该被视为一种结果,而是一种交际过程,具体而言,就是信息发出者(原文作者)、信息传递者(译者)以及信息接受者(译文读者)对信息的意义不断进行交际的过程。
这三者构成了一个动态的交际过程,他们以译者为协调者、为枢纽。
译者一方面要“信其文”,即使原文的意义在译文中得到充分的传达;另一方面,译者还要“达其意”,即使译文读者在阅读时能够尽领文章之意。
红楼梦 英译本 对比分析 英汉互译

原词:梨香园 Y: Pear Fragrance Court H: Pear Tree Court
杨译:Fragrance的意思是香气 霍译:直接将其译成了梨园 观点:杨的版本比较好,表现出了香,毕竟后来 这作为薛宝钗的住所,霍的版本直接译成梨园, 缺少女孩子的文气。
《红楼梦》两英译本比较之 ——句子
《红楼梦》两英译本比较之 ——文化
原句 薛蟠心中暗喜道:“……可知天从人愿。”
Y: It shows Heaven is kind . H:Fortune is on my side.
杨译:用Heaven表示天。 霍译:直接将这句话用理解的意思表达。
观点:明显这句话是霍的版本比较好。 杨的版本着重于对中国文化的表示,选择了 直译,因此语言的弹性受到了限制,用 Heaven表现天,为了让外国人理解天对中 国古代人民的重要性。 而霍的版本则更注重语言的功能对等。天从 人愿的意思就是自己想的能够实现,就是幸 运,所以他的版本在读起来的时候更为通顺 易懂。
《红楼梦》两英译本比较之 ——称谓
原词:贾母
H:Grandmother Jia Y:The lady Dowager(贵妇、继承亡夫爵位的遗孀) 霍译:考虑到了贾母王夫人和薛蟠的血缘关系
杨译:更加注重老太太在此语境的尊重之意
观点:虽然是简单的称谓也要考虑到深厚的内涵意义,都从某 一角度恰当的表达了文章的含义。
杨译: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旨在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介绍给西方读者。
霍译:只用”years“泛化的译了”春秋',采用了规划的翻译策略, 使原文的文化色彩在译文中变得浅淡,这样更利于西方读者的理解 和接受。 观点: 杨译保留了中国的文化信息,霍译在文化信息的传达上有所亏损, 但英语语言的表达更地道。各有千秋,难分伯仲。
《红楼梦》及其英译本汉英词汇衔接对比

《红楼梦》及其英译本汉英词汇衔接对比红楼梦是曹雪芹创作的一部中国古典小说,深受世人喜爱。
作为一部经典的小说,红楼梦已经被译成英文,其中的汉英对比也是有益的。
本文旨在比较《红楼梦》英译本与原版的汉英词汇差异,通过词汇比较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红楼梦》的用意,同时也有助于英语学习者掌握英译本的衔接词汇。
《红楼梦》很大程度上是一部内容丰富的小说,包含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众多关键元素,以及对生活质朴关怀的体现。
例如曹雪芹描绘了红楼梦中的家庭关系、家族历史等内容。
为更好地理解这些文化元素,英译本的创造者面临着汉语和英语之间的互译难题,即克服词汇的衔接性差异。
首先,从词汇本身的角度看,一些汉语词汇用英语表达会受到限制。
例如,汉语中常常用介词“里”来表示地点关系,而在英文中,则可以用“in”或“within”表示。
在《红楼梦》中,“里”一词经常被用来描述宋庭或湘云府等地点,这让英译本的翻译者们很难找出合适的英语表达,因为他们不知道这两个汉字的意思,只是想用英文表达出“里”的含义。
另一方面,曹雪芹的语言风格也有利于汉英词汇衔接的比较。
曹雪芹的语言风格包含有古代文化元素,常常用一些古老的词汇或习语来传达深沉的意境,这些特色的表达方式也让英译本的翻译者难以把握。
但是,另一方面,这就让他们有机会探寻更多形容词和副词,从而创造出更流畅的语句。
此外,在《红楼梦》中还有诸多与中国历史及文化相关的汉语词汇,比如“云门”、“紫钗”以及“林黛玉”等人物名称,这些词汇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特有词汇,无法用英语表达,因此需要英译本的创作者们运用巧妙的衔接手法。
对于这些汉字,翻译者们可以采取用英文拼写的方式,如“Yunmen”、“Zichai”和“Lin Daiyu”,以此来更好地向读者表达出汉字的谐音和读音,从而使英译本有更好的衔接性。
总之,《红楼梦》英译本和汉原版的汉英词汇衔接对比是一个有益的过程。
汉英衔接的比较有助于我们理解曹雪芹的原文,以及英译本的衔接词汇,从而更好地欣赏这部古典文学的经典之作。
从纽马克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角度赏析《红楼梦》英译文片段

从纽马克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角度赏析《红楼梦》英译文片段发表时间:2018-04-12T16:25:29.857Z 来源:《知识-力量》2018年1月上作者:赵秀[导读] 任何一种单一的翻译理论指导下的译文都无法忠实的再现《红楼梦》中深厚的中国文化传统和文学艺术魅力。
(山东科技大学山东青岛 266590)引言:曹雪芹的《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艺术的最高峰。
二十世纪以来,众多中外译家尝试把这部旷世巨著译成英文,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两部是杨宪益、戴乃迭夫妇译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s 和David Hawkes翻译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
本文尝试用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对比分析《红楼梦》两个译本中第六回里一些代表性的片段,旨在说明在翻译《红楼梦》这种充满文化内涵的古典文学名著时,无论是语义翻译还是交际翻译,都应该取其长处,以弥补文化鸿沟造成的不足。
任何一种单一的翻译理论指导下的译文都无法忠实的再现《红楼梦》中深厚的中国文化传统和文学艺术魅力。
关键词:红楼梦;语义翻译;交际翻译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其艺术魅力在后世读者心中产生了久远而深刻的影响。
二十世纪以来,众多中外译家尝试把这部旷世巨著译成英文,希望将其中蕴含的深厚中国文化传统介绍给国外读者。
而最具影响力的是杨宪益、戴乃迭夫妇译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s 和David Hawkes翻译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
从整体效果上看,两个译本都非常成功,最大限度的保存了原著的文化特色和艺术性,但是对许多具体内容,两个译本则采取了不同的处理办法。
本文选取《红楼梦》第六回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片段,用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就翻译家们的不同处理手法所产生的效果,对两个译本做一些粗略的赏析。
在纽马克的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莫过于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
从英汉语言对比看《红楼梦》中《好了歌》的英译本

从英汉语言对比看《红楼梦》中《好了歌》的英译本从英汉语言对比看《红楼梦》中《好了歌》的英译本摘要:本文以《红楼梦》第一回中跛足道人所作《好了歌》及其两个权威译文――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译本(以下称“杨译”)与David?Hawkes、John?Minford翁婿的译本(以下称“霍译”)为研究对象,从英汉语言对比的角度,以形合与意合、繁复与简短、抽象与具体作为分析依据进行探讨,旨在得出杨与霍在翻译过程中各自注重的翻译目的,同时也希望能反映出母语思维对翻译过程中语言使用的影响。
目的在于加深对原作和译本的理解,有助于对英汉两种不同语言的了解和掌握。
关键词:《好了歌》英译英汉语言对比一、引言《红楼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典籍、中国文学等方面的地位和意义都无需赘述。
《好了歌》是《红楼梦》中的经典诗词,虽然《红楼梦》在传抄过程中衍生出多个版本,但《好了歌》的内容基本没有变化。
小说为跛足道人于甄家败落之际所作,暗示全书的结局、人物的命运,宣扬了一种逃避现实的虚无主义思想,是作者对他所厌恶的社会现实的一种批判(郭锐、葛复庆,2007)。
《好了歌》对于整部小说来说相当于文眼。
多个《红楼梦》的译本,包括简短的节选译本,都保留了该段诗词。
在中国文化对外传播过程中,译介《好了歌》的意义毋庸置疑。
目前已出版的《红楼梦》译本中,杨译和霍译是公认为最权威的。
对于这两个译本的研究不计其数,所选取的角度和方向各自不同。
本文以英汉语言作为研究依据,从形合与意合、繁复与简短、抽象与具体等方面。
分析《好了歌》的两个译本符合英语语言特色的程度。
需指出的是,此程度的高低并不能决定译文成功与否,而旨在尽力论证杨译本与霍译本各自注重的翻译目的、遵循的翻译原则。
杨与霍的语言背景不同,杨是以汉语为母语的英译大师,霍则是以英语为母语的汉学家,在两译本各自与原文进行语言对比的过程中,也能反映出母语思维对于翻译过程中语言使用的影响。
二、《好了歌》及其两个译本杨和霍都具备优秀翻译家的考证精神,皆非仅仅依靠《红楼梦》的某一原本进行翻译工作,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各个部分都经过大量的研究和筛选工作,总结出他们认为最为合适的汇集原本进行传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在描述旅游 景点 时 , 忌 讳华 而不 实 的文 字堆 砌 , 重 点放 在信息 的传 递上 , 更 加写实 。因此 , 为 了实现交 际 目标 , 原文 中的“ 林 木苍 翠 , 繁花似锦 , 到处生机盎然 , 春天绿 芽红 花 , 夏
日浓荫蔽 日, 秋天遍谷金黄 , 严 冬则玉树琼花” 在译 文则被简 化为一句“ L a o s h a n S c e n i c A r e a i s t h i c k l y c o v e r e d w i t h t r e e s f o m a n y s p e c i e s , w h i c h a d d c r e d i t o f r i t s s c e n e r y . ” 这样 , 译者注重
该被视 为一种结果 , 而是 一种交际过程 , 具体 而言 , 就是信 息 发 出者( 原文作者 ) 、 信息传递者 ( 译者 ) 以及信 息接受 者 ( 译
文读者 ) 对信息的意 义不断 进行 交际的过程。这 三者构成 了
一
传递信息而非美学效果 , 使得译文更加 符合西方读 者的阅读
期望 。
了“ 交际 翻译 ” 的理论 , 并对其做 了全面和系统 的阐述 。该 理 论 将翻译 看作是一种不 同语言之 间传 递信息 、 交 流思想 的行 为, 并从 信息 源 、 信息 内容 、 信息反馈 、 噪音和媒 介 等多个 角
度探讨 翻译 中出现 的各 种 问题 。该 理 论 认为 , 翻译 是 一种 “ 在某种社会语境 中发 生的交际过程” 。换而言之 , 翻译 不应
赵 鹏
( 新 乡学院 外 国语学 院 , 河南 新 : 从 交际翻 译视 角入 手 , 在《 红楼梦》 英译本对 比分析 的基础 上深入探 讨“ 交 际翻 译” 理 论对翻 译的启 示 作 用, 提 出我们不 能用静止 、 单一 的视 角看待翻 译 , 而必须考虑 翻译发生的语境 、 目标读者的 阅读期待 以及翻译所要
ma n y s p e c i e s , w h i c h a d d c r e d i t f o r i t s s c e n e r y . Amo n g t h e m o v e r 3 0 0 a l e c o n s i d e r e d r a r e a n d p e r c i o u s , h a l f f o w h i c h a l e p l a n t s u n — d e r t o p — l e v e l p r o t e c t i o n . T h e mo s t f a mo u s s p e c i e s i n c l u d e g i n g k o a n d c y p r e s s .
古今 中外 , 翻译研 究一 直都 没有 停息 , 而 是波 澜壮 阔地 展开 。随着 翻译研究 的不 断深入 , 人们 对 翻译的认识也 越来 越丰富 、 越来越深 刻 、 越来越 客观 。其 中, 对翻译功 能的讨论
一
直是人们关注 的焦 点之一 。翻译 的功 能强 调翻 译作 为一
种人类劳动 的产物 , 在交际过程 中所 产生 的效 果。作 为一项 历史久远的人类活 动 , 翻译涉及 的范 围及对人 类社会生 活的
影响是极为 深刻 和广 泛 的 , 因 此 翻译 的功 能 不可 能是 单 一
的, 而必定是 复杂的 、 多元 的。 1 交 际翻 译 理 论 简 介 结合交际学和信息论 的知识 , 西方著 名学者 纽马克 提出
分析: 原文作为 一个旅 游文 本 , 用词 工整 、 讲究, 景 物 刻 画生动细腻 , 情趣盎然 , 充分体现 了汉语 言注重意合 的特点 , 朦胧 中透漏 着美 意。而英 语注重形 合 , 语 言严 谨客观 。英语
总之 , 交际翻译理论 强调 译文 要通顺 易懂 , 要将 译 文 自 然而然地纳入 目标语 的特 定语域 范畴 。交 际 翻译不 同于语 义翻译 , 后 者强调要 以原文 为 中心 , 译 文 的表达 要 以原 文为
范围 , 保 留原 文所 蕴含的具有 民族特色 的文化词汇及表 达方 式, 而前者侧 重以译 文读者 的理 解 , 强调译 文尽 可能和 原文 产生相同的效果 , 对 于富含 文化 特色 的词汇及 表达 方式 , 译
Ma v 201 4
第2 7卷第 3期
V0 1 . 2 7 N o . 3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4— 6 3 4 1 . 2 0 1 4 . 0 3 . 0 7 5
从 交际翻译 角度对 比赏析《 红楼 梦》 英译本
2 0 1 4年 5月
黑龙江生态工程 职业学院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H e i l o n g j i a n g V o c a t i o n a l I n s t i t u t e o f E c o l o g i c a l E n g i n e e r i n g
达到 的效果等 因素 。 关键 词 : 交际翻译 ; 《 红楼 梦》 英译本 ; 阅读期 待 ; 交际效果 中图分类 号 : H 3 1 5 . 9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4— 6 3 4 1 ( 2 0 1 4 ) 0 3— 0 1 5 3— 0 2
岛指南》 ) 译文: L a o s h a n S c e n i c A r e a i s t h i c k l y c o v e r e d w i t h t r e e s o 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