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代谢组学的中药-组效关系-研究思路与策略
中药鉴定新技术

中药鉴定新技术
近年来,中药鉴定领域涌现出了一些新技术,以下为具体介绍:
一、基于代谢组学的中药鉴定技术
代谢组学是一种以代谢产物为研究对象的高通量技术。
利用代谢组学技术,可以研究中药在体内的代谢途径、代谢产物及其与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为中药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代谢组学技术的优点在于可以提供全面的信息,可以对中药的药效成分进行系统性的研究。
二、基于光学成像的中药鉴定技术
光学成像技术是一种无创、非破坏性的检测技术,对于中药的鉴定具有重要意义。
光学成像技术可以用来检测中药的物理形态、化学成分、结构特征等信息。
近年来,光学成像技术在中药的鉴定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如基于多光谱成像技术对中草药进行鉴定等。
三、基于人工智能的中药鉴定技术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基于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的中药鉴定技术也逐渐成熟。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对中药的图像、声音、化学信息等进行分析,提高中药
的鉴定准确度和速度。
目前,基于人工智能的中药鉴定技术已经开始进入实际应用阶段,有望在中药的质量控制和鉴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中药鉴定新技术的出现为中药的研究和质量控制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思路,有助于提高中药的鉴定准确度和速度,促进中药的开发和利用。
代谢组学应用于中药制剂各关键环节的研究概况及思考

—二丝’中药与临床P har m acy a nd C l i ni cs of C hi玎es P M at e,i口施加c日2013:4f11—————————————————————————————————————————————————一:::炮制制剂代谢组学应用于中药制剂各关键环节的研究概况及思考卢君蓉1,何瑶1,傅超美1,胡慧玲1,王战国2,刘芳1[摘要]本文简述了代谢组学在中药制剂各关键环节的应用,结合课题组采用代谢组学方法开展的中药制剂相关研究,提出将代谢组学方法用于中药制剂研究和中药制剂质量全方位控制的新思路,以完善中药制剂的质量控制体系,保障中药制剂的安全有效、稳定可控。
[关键词】代谢组学;中药制剂;关键环节;质量控制体系[中图分类号】R2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26X(2013)02—009—05R e vi ew and t hi nki ng o n app l i cat i on of m e t abol om i c s i n key l i nk of Tr adi t i on al C hi nes e M e di ci ne preparat i on/L U dun—t ongi.H E Y a oi.FUC hao—m ei i,H U H ui—l衲g.W A N G Z han-gu02.L I U Fangl//(1.Phar m acy C ol l ege,C hengdu U ni ve rsi t y of Tra di t i onal C hi nes e M edi ci ne;T he M i n&t r y of Educat i on K e y L abor at or y of S t andardi zat ion of Chi ne se H er bal M edi ci ne;St at e K ey L abor at or y B r eedi ng B a se of Syst em at i c R e sear ch,D evel opm e nt and U t i l i za t i on of C hi n es e M edi ci ne R es our ces,C hengdu 610075,C hi na;2.C o l l eg e ofLi fe Sci e nc e s,Si chuan U ni ver s i t y,C hengdu610065,S i chuan)【A bs t ract l I n t he ar t i cl e,t he ap pl i cat i o n of m e t a bonom i c s i n each key l i n k of C hi n es e m at er i a m e di c a preparat i o n iss um m ar i z ed.Com bi n ed w i t h t he r e l at e d r es e ar ch on t r a di t i on al C hi n es e m edi ci ne pre par at i on usi ng m et abono m i cs,a new i de a is put f or w ar d t h at m et abonom i cs cou l d be us ed i n r es e ar ch of t r a di t i on al C hi nes e m edi ci ne pre pa ra t i on and com pr eh ens i ve qua l i t y cont rol of pre par at i ons,w hi ch c an i m pr ove t he qual i t y cont rol s yst em of t r a di t i on al C hi n es e m edi ci ne pre pa r at i ons and e n s ur e t he saf et y,ef f ec t,st abi l i t y and cont rol l a bi l i t y of C hi n es e m at er i a m edi ca pr ep ar at i o n.【K ey w or dsl M et abonom i cs;C hi ne s e M at er i a M e di c a Pre pa ra t i on;key L i nk;qual i t y cont rol s ys t em中药制剂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中医药防病治病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其起源可追溯至夏禹时代(公元前2140年),那时已有药酒,商汤时期(公元前1776年),总结写成((汤液经》,是我国最早的方剂与制剂技术专著,并且汤剂至今仍应用于临床…。
代谢组学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研究

代谢组学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研究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代谢组学作为一种新兴的研究方法开始被广泛应用在各个领域。
中医药作为我国传统的医学体系,其独特的理论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代谢组学方法应用于中医药领域。
代谢组学的技术手段为中医药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手段,为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
本文将系统探讨代谢组学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研究。
一、代谢组学技术概述代谢组学是一种通过分析生物体内代谢产物的全套谱图,从而研究生物体内代谢变化规律的技术。
代谢组学技术主要包括质谱、核磁共振等。
通过代谢组学技术,可以对生物体内的代谢产物进行高通量、全面、系统的检测和分析,揭示生物体内代谢的整体变化规律。
二、代谢组学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1. 中医药研究中的代谢组学技术应用代谢组学技术在中医药研究中被广泛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中草药质量控制:通过代谢组学技术,可以对中草药进行成分分析和质量控制,快速鉴别真伪和评估中草药的质量。
(2) 中药药效研究:代谢组学技术可以揭示中药的药效物质和作用机制,有助于深入理解中药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3) 中医证候研究:代谢组学技术可以帮助研究者在分子水平上识别中医证候的生物标志物,为中医证候分类和辨识提供客观依据。
2. 代谢组学在中医药领域的研究案例代谢组学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已经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例如:(1) 中草药质量控制:某研究团队利用代谢组学技术对不同来源的黄芩进行比较,鉴别出了黄芩中不同种类的化合物,为黄芩的质量控制提供了新的方法。
(2) 中药药效研究:有学者运用代谢组学技术对某种中药进行研究,发现其中含有一种新的生物活性成分,对该中药的作用机制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3) 中医证候研究:一些研究者利用代谢组学技术对不同中医证候的患者进行代谢物谱分析,发现了一些与中医证候相关的生物标志物,为中医证候分类和诊断提供了新的线索。
三、代谢组学在中医药领域的未来发展代谢组学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未来有望取得更多的突破,展现出更广阔的应用前景:1. 多学科融合:代谢组学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需要多学科的融合,包括中医学、现代医学、生物信息学等领域的专家共同合作,才能更好地发挥其研究优势。
基于代谢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的中药药效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基于代谢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的中药药效综合评价方法研究研究方案:一、研究背景和目的中药是我国传统的药物资源,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然而,中药药效的评价过程中存在许多挑战和难点。
基于代谢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的综合评价方法具有很大的潜力,可以为中药药效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采用代谢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相结合的方法,对中药药效进行综合评价,探索和创新该领域的研究方法和观点,为解决实际中药药效评价中的问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研究方法1. 选样从多个种类的中药中选取适当代表性的样本进行研究,包括药材、药物提取物或已研发的中药制剂。
2. 代谢组学分析利用质谱和核磁共振等技术,对选定的中药样本进行代谢组学分析,获得代谢物的组成和变化情况。
3. 蛋白质组学分析利用蛋白质质谱技术,对中药样本中的蛋白质进行分析,确定其种类和表达水平。
4. 数据采集和分析通过代谢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分析得到的数据,进行系统的收集和整理。
对样本之间的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利用生物信息学工具对代谢物和蛋白质进行富集分析、组合分析、互作分析等。
5. 结论和讨论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尝试构建中药药效评价的综合模型。
提出新的观点和方法,结合已有研究成果,为解决实际中药药效评价中的问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方案实施情况:1. 选样从多个具有代表性的中药品种中选取不同生长阶段的药材,利用标准化方法对其进行加工制备,制备成中药提取物或中药制剂。
2. 代谢组学分析对经过加工制备的中药提取物或中药制剂进行代谢组学分析。
使用质谱分析技术,例如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确定代谢产物的种类和含量。
3. 蛋白质组学分析采用蛋白质质谱技术,例如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MS),对中药样本中的蛋白质进行分析。
利用数据库检索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确定已知蛋白质的表达水平,并鉴定未知蛋白质。
浅析代谢组学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浅析代谢组学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代谢组学技术是研究生物体内代谢产物的全套技术手段,通过对比研究对象在代谢物水平的变化来揭示生物体在不同生理状态下的代谢变化规律。
中药研究是利用中药的整体性和多组分性来发挥治疗效果的研究,代谢组学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可以揭示中药对生物体内代谢的影响,有助于深入了解中药的药效机制、质量控制及药物安全性评价等方面。
本文将从代谢组学技术的原理和应用角度,浅析代谢组学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代谢组学技术可以通过无偏知识和高通量技术收集生物体内代谢产物的全面信息,使用质谱和核磁共振技术等对代谢产物进行分析,并结合生物信息学方法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这种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地鉴定和定量代谢物,并揭示其关联性,并可通过与代谢物数据库的比对来确定代谢物的生物学功能和代谢途径。
通过这些分析手段,代谢组学技术不仅可以揭示代谢的全局水平,还可以发现代谢物在不同组织、细胞和时间点上的动态变化,从而为理解中药的整体性和多组分性提供了有效的工具。
代谢组学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具有广泛的潜力。
首先,代谢组学技术可以帮助鉴定中药的活性成分和其代谢产物,从而揭示中药的活性组分及其代谢途径。
例如,代谢组学技术可以通过对中药中活性成分在体内代谢产物的鉴定,提供中药对生物体产生治疗作用的理论依据。
其次,代谢组学技术在中药研究中还可以用于评价中药的质量控制。
中药的质量控制一直是中药研究的重要课题,代谢组学技术可以通过鉴定和定量中药中的特定代谢物,来评价中药的质量。
代谢组学技术可以比较不同样品中代谢物的含量和种类,从而评估中药中活性成分的稳定性和可溶性,为中药的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代谢组学技术可以用于中药的药物安全性评价。
中药作为一种复杂的药物,其药效机制和毒副作用的研究一直是一个难题。
代谢组学技术可以通过鉴定中药代谢产物,揭示其对生物体内代谢产物的影响,从而评估中药的毒副作用和安全性,为中药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代谢组学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及前景

代谢组学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及前景代谢组学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及前景摘要:代谢组学是一种研究生物体在代谢水平上的全面分析方法,通过对生物体内代谢产物的定量分析,可以了解生物体在不同生理、疾病状态下的代谢情况。
中医药研究中,代谢组学的应用可以揭示中药对人体代谢的影响机制,进而提供基于代谢的中医药疗效评估方法。
本文通过定量分析和SWOT分析的方法,探讨了代谢组学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及前景,并对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1. 引言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对人类健康保健和疾病治疗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由于中药复方的复杂组分和多靶点的作用机制,其疗效评估一直是一个难题。
代谢组学以其全面、系统的分析优势为中医药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2. 代谢组学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2.1 中药对代谢的影响通过代谢组学方法,可以揭示中药对人体代谢的影响机制。
通过分析中药对代谢产物的影响,可以了解中药对不同疾病的适应性,进而为中药的药效评估和治疗指导提供依据。
2.2 中药与疾病的关联分析代谢组学可以通过分析代谢产物的变化,揭示中药与疾病之间的关联。
通过将中药与病理状态下的代谢谱进行比较,可以找到中药对特定疾病的调节作用和治疗机制。
2.3 中药配伍的代谢组学研究中药常常通过复方的形式应用于临床,复方中的多种中药组分之间存在相互作用。
代谢组学可以揭示中药配伍对代谢的综合效应,为中药复方的疗效评估和配伍规律的研究提供依据。
3. 代谢组学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前景3.1 代谢组学和个体化医学的结合代谢组学可以解析人体代谢的个体差异,为个体化药物治疗提供依据。
通过结合代谢组学和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技术,可以实现对人体健康和疾病的精准调控。
3.2 多组学融合研究的拓展代谢组学与其他组学研究方法的结合,可以实现对生物系统的全面分析。
与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等方法相结合,可以深入了解中药的多目标作用机制,为中药的疗效评估和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提供更加全面的视角。
基于代谢组学的中药质量控制

基于代谢组学的中药质量控制中药作为我国重要的传统药物,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中药制药质量的控制与保障也日益成为行业发展的关键。
而代谢组学技术的出现,则为中药质量控制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一、代谢组学技术简介代谢组学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一种综合性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它主要通过对生物样品中的代谢产物进行全面、高通量的检测和定量,以揭示生物体内代谢网络的组成和变化规律。
代谢产物可以是有机酸、氨基酸、糖类、脂质等物质,这些物质的含量与生物体的代谢状态息息相关。
因此,通过代谢组学技术的分析,可以得到清晰的代谢信息,从而了解生物体内代谢过程的变化,揭示疾病发生机理,探究药物的作用机制等。
二、代谢组学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作为一种复方制剂,中药的制剂过程十分复杂,药物中多种化学成分的含量之间相互影响,因此中药的质量控制面临着较大的挑战。
这时候,代谢组学技术的应用可以从全面的代谢水平上揭示中药制剂的组成成分和性质,并通过对样品进行多个时间点分析,揭示其代谢过程的动态变化,很好地解决了中药质量控制的难题。
举例来说,某研究团队利用代谢组学技术对黄芪药材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其中的黄酮类、三萜类等化合物能够显著调节细胞内氧化还原平衡,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这种研究手段揭示了黄芪药材的活性成分,并为中药质量控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三、代谢组学技术在中药标准化中的应用中药标准化是中药质量控制的重要手段,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建立和完善中药质量标准,因此对于中药质量标准的制定和更新非常重要。
代谢组学技术则可以在保持传统质量控制方法基础上,为制定新的标准提供科学的支持。
例如,利用代谢组学技术,研究人员可以对不同来源、不同生产工艺、不同药材季节的实验样品,通过比较其代谢水平的不同,筛选出最有代表性的标样,并确定其不同生产批次之间的代谢变化趋势,以此为基础制定质量标准。
这种方法可以大大提高中药制剂的质量标准和可控性,有助于保障中药的安全有效性。
代谢组学在中药领域的应用

目录页丨Contents中药如何对抗“新冠”中医药的作用特点中药与代谢组学关联经典文献案例01中药“未病先防”:增强免疫力预测给药:分子对接是通过受体的特征以及受体和药物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来进行药物设计的方法。
愈后调养“新冠肺炎”肺脾气虚、气阴两虚证针灸疗法、拔罐、推拿情志疗法、传统功法(太极拳、八段锦)药膳指导消灭!《基于Mpro和PLP筛选潜在抗新型冠状病毒中药研究》北京中医药租借阿里云计算,采用分子对接技术,针对疾病潜在靶点开展了抗新冠病毒肺炎中药筛选研究,旨在为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的中医药治疗提供了潜在的“后备军”。
Mpro 分子对接模型(A)及PLP 同源模建模型(B)上海科技大学SARS-CoV-2冠状病毒3CL水解酶(3CL protease,Mpro)的晶体结构(PDB ID:6LU7),并利用SARS冠状病毒晶体(PDB ID:4OVZ)同源模建了冠状病毒木瓜样蛋白酶(papain-like protease,PLP)的三维结构,基于分子对接技术对中药化学成分数据库进行了虚拟筛选。
肖小河研究团队通过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ngiotensin convertingenzyme 2,ACE2)靶点筛选获得的中药。
PLP抑制活性筛选获得的瓜蒌及ACE2筛选得到的贝母包含于桑贝止嗽散、小陷胸汤之中,有清化热痰之功效,主治痰热壅肺所致的痰多咳喘或燥痰犯肺、干咳少痰、咯痰不爽,可应用于病毒作用初期外邪闭肺所致的咳嗽微喘等证型;Mpro抑制活性筛选获得的中药大黄佐以PLP筛选获得的瓜蒌,清泻腑气,二者包含于麻杏石甘汤、宣白承气汤中,可应用于疾病重症期邪热壅肺、疫毒闭肺以致腑实里结等证型;ACE2抑制活性筛选获得的中药桑叶、金银花及连翘包含于桑菊饮和银翘散中,轻清宣透,可应用于疾病初期温邪犯02中药介绍中药(TCM,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指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用于预防、治疗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天然药物及其加工代用品,主要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ll第十三卷第一期★V01.13No.1激或基因改变而引起的代谢应答变化,利用现代仪器分析生理状态和病理状态生物体(动物或者人体)体液包括血浆、尿液、组织液、细胞培养液等的小分子内源性代谢产物即代谢组。
结合模式识别等化学信息学技术,主要有主成分分析(蹦ncipalc啪po-nentsAnalvsis,PCA)、非线性映射(NonlinearMap—ping,NLM)、聚类分析(ClusterAnalysis,CA)等非监督学习方法和偏最小二乘法(Partialk鹊tsqllare,PLS)、人工神经网络(AnificialNeumlNe眦)rk.ANN)等有监督学习方法,从而获得相应的生物标志物群(Bio啪rke玛)。
在现代科学研究中发现,疾病尤其是复杂疾病,往往是多个基因或靶点受到扰动,在小分子代谢产物的水平上,产生与疾病相关联的代谢特征网络体系,这与中医整体观一致,能够较好用于中医症候的研究,体现症候与正常动物的差别。
以代谢组学研究中药“组效关系”的药效活性,具有中医药的整体观,能体现中药“多成分、多靶点”整合作用特点,同时是利用现代仪器进行分析,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准确度,能体现不同有效成分组合的药效活性差异,为较全面的构建中药“组效关系”提供可能。
3.基于系统建模的成分组合与药效活性关联性盆堑中药有效成分群和内源性生物标志物群均是两个复杂体系,建立这两个复杂体系之间的关联性,是中药“组效关系”的关键问题和难点问题之一。
为了便于建立成分和活性之间的关联性,试验设计时采用现代数理统计方法,如均匀设计、对称平衡设计、人工神经网络等方法,设计出不同配比的有效成分组合给动物给药,再通过仪器分析定性定量生物标示物的变化,然后通过系统建模构建两者之间关系。
中药数据具有多目标、离散性、非线性和小样本4个主要特点【9J,因此,常规数学建模方法(方差分析、线性相关法、多元线性回归等)难以进行有效的构建,运用基于熵的神经网络多目标优化技术、基于模型选择的LARS回归多目标优化技术、基于改进蚁群算法的进化计算多目标优化技术更符合中药数据的特点。
基于熵的神经网络方法克服了传统神经网络方法对小样本过拟合的缺陷,LARS回归方法对于离散型和小样本的数据求解优于传统的多元线性回归方法,改进的蚁群算法更能适合于非线性的数据。
这些方法都属于有监督方法,但是整合了无监督的技术,不但能够实现降维,而且能从中药数据里面挖据出成分与生物标示物之间确切的关联。
特别指出的是,我们提出了先构建关联,然后进行优化的思路,这样不但能更好地实现优化,同时为下一步解码成分与活性之间的关联性奠定了基础,为从关联中挖掘出君臣佐使及组效关系提供了前提。
通过这些优化技术,各自针对数据的特点和动物实验验证的结果选择出一个最适合此类问题的多目标优化技术,从而建立以有效成分为自变量与相关生物标示物为因变量的多维函数关系式,见图2。
从而阐明中药有效成分和生物标记物的动态规律,以及发现它们代谢轨迹变化规律,阐明药物活性部位与药效的关系、药效基团作用于病变靶点的本质过程。
但是,由于这种模型是存有限的数据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加上模型本身也采取了一定的外推和数学模拟,因此,应通过模型给出的药效范围进行再验证,以期实现模型最佳的描述性和预测性。
本文基于代谢组学建立的中药“组效关系”,一方面可以实现组分优化,筛选出比原方优效的各成分的含量及其配比,为组分中药新药的研究提供基础和依据;另一方面可以根据中药的化学成分的含量及其比例,进行活性预测。
三、展望本文中采用代谢组学的新方法和思路研究中药“组效关系”,对中药的作用物质基础的发现即有效成分的辨识具有系统性,对中药疗效评价具有整体性,此研究思路将能促进复方药物研究开发,尤其对提高中药及其方剂的认识和研究水平,并能在质量圈2基于数据挖掘的中药“组效关系”示意图刀[‰蒯sc拓nce田谊死c.Il舶妇棚诎丌比越幻n矿‰出面以傩洫se胁掘妇田以肘如砌胁如口]基于代谢组学的中药"组效关系"研究思路与策略作者:许海玉, 唐仕欢, 陈建新, 李德凤, 陈畅, 杨洪军, 刘昌孝, Xu Haiyu, Tang Shihuan, Chen Jianxin, Li Defeng, Chen Chang, Yang Hongjun, Liu Changxiao 作者单位:许海玉,唐仕欢,李德凤,陈畅,杨洪军,Xu Haiyu,Tang Shihuan,Li Defeng,Chen Chang,Yang Hongjun(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北京,100700), 陈建新,Chen Jianxin(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 刘昌孝,Liu Changxiao(天津药物研究院,天津,300193)刊名: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英文刊名:WORLD SCIENCE AND TECHNOLOGY-MODERN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年,卷(期):2011,13(1)被引用次数:6次1.Hopkins AL Network pharmacology:the next paradigm in drug discovery[外文期刊] 2008(11)2.Hopkins AL Network pharmacology[外文期刊] 2007(10)3.Schmidt BM;Ribnicky DM;Lipsky PE Revisiting the ancient concept of botanical therapeutics[外文期刊] 2007(07)4.周立东建议在天然药物研究中建立"定量组效关系"(QCAR)概念 19995.罗国安;王义明;曹进建立我国现代中药质量标准体系的研究[期刊论文]-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02(04)6.王毅;程翼宇中药组效关系辨识方法学与计算理论研究思路与策略[期刊论文]-中国天然药物 2003(03)7.赵筱萍;范骁辉;余杰一类基于组效关系神经网络模型的中药药效预测方法[期刊论文]-中国中药杂志 2004(11)8.刘雪松;王毅;程翼宇一种基于进化学习的中药定量组效关系建模方法[期刊论文]-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5(04)9.李振坤;陈建新;杨洪军基于LARS算法的川芎成分组合与血管活性关系分析[期刊论文]-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9(03)10.陈杨;吴宏伟;唐仕欢基于组效关系的中药质量评价策略[期刊论文]-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9(10)11.吴宏伟;陈建新;杨洪军丹参成分组合与抗氧化活性相关性分析[期刊论文]-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09(03)12.Yang HJ;Chen JX;Tang SH New drug R&D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Role of data mining approaches[外文期刊] 2009(03)13.Nicholson JK;Lindon JC;Holmes E Metabonomics:understanding the metabolic responses of living systems to pathophysiological stimuli via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biological NMR spectroscopic data[外文期刊] 1999(11)14.Nicholson JK;Lindon JC Systems biology:metabonomics[外文期刊] 2008(7216)15.刘昌孝代谢组学的发展与药物研究开发[期刊论文]-天津药学 2005(02)16.Nicholson JK;Connely J;lindon JC Metabonomics:a platform for studying drug tozicity and gene function[外文期刊] 2002(02)17.Clayton TA;Lindon JC;Cloarec 0Pharmaco-metabonomic phenotyping and personalized drug treatment [外文期刊] 2006(7087)18.In T;Yang J;Gao X Plasma and urinary tanshinol from Salvia miltirhiza (Danshen) can be used as pharmacoidnetic markers for cardiotonis pills,.cardiovascular herbal medicine 2008(08)19.梁鑫森;徐青;薛兴亚组分中药系统研究[期刊论文]-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06(03)1.黄璐琦.杨洪军.唐仕欢.陈建新基于复杂系统熵方法的疫病防治用药规律研究[会议论文]-20102.杨洪军.雷燕.唐仕欢.陈建新.许海玉.李韶菁.陈畅.黄璐琦.Yang Hongjun.Lei Yan.Tang Shihuan.Chen Jianxin.Xu Haiyu.Li Shaojing.Chen Chang.Huang Luqi发现·辨识·优化——中药新药设计的核心与关键[期刊论文]-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1,13(1)3.范刚.周林.赖先荣.王张.张艺.Fan Gang.Zhou i Xianrong.Wang Zhang.Zhang Yi基于代谢组学技术的中药质量控制研究思路探讨[期刊论文]-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0,12(6)4.李振坤.陈建新.杨洪军.刘玫琦.黄璐琦.易建强.LI Zhen-kun.CHEN Jian-xin.YANG Hong-jun.LIU Mei-qi. HUANG Lu-qi.YI Jian-qiang基于LARS算法的川芎成分组合与血管活性关系分析[期刊论文]-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9,15(3)5.刘盈.黄璐琦.边宝林.杨洪军中药新药研发医、研、产合作创新网络构建探讨[期刊论文]-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0,17(12)6.杨洪军.陈建新.唐仕欢基于组合的中药新药设计方法与技术中药新药设计的策略、方法与技术[会议论文]-20091.冯怡.林晓.沈岚.洪燕龙组分中药应重视制剂学方面的研究[期刊论文]-中国中药杂志 2013(5)2.陈海彬.周红光.俞晓忆.文红梅.吴勉华代谢组学在中药现代化研究中的应用[期刊论文]-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6)3.陶野.张贝贝.付梅红.许海玉.方婧.王维皓.李德凤.张毅.杨洪军基于色谱指纹图谱的苍术挥发油多成分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期刊论文]-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3(11)4.闫冠韫.程伟.杨寄.王立波中药现代化研究中的网络药理学方法及可视化工具[期刊论文]-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13(3)5.高健.杨更亮.杨洪军.许海玉.李韶菁代谢指纹图谱分析技术及数据处理方法研究进展[期刊论文]-中国中药杂志 2012(17)6.周红光.陈海彬.王瑞平.张玉.吴勉华代谢组学在中药复方研究中的应用[期刊论文]-中国药理学通报 2013(2)本文链接:/Periodical_sjkxjs-zyxdh201101005.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