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与和谐社会建设
中庸之道 论语

中庸之道论语前言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重要概念,也是论语中探讨的一大主题。
中庸之道在古代中国被视为一种道德准则和生活方式,强调个人的平衡和社会的和谐。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深入探讨论语中关于中庸之道的观点和含义。
中庸之道的概述中庸之道一词有多种解读,可以理解为中间的、适度的、平衡的道路。
孔子认为,人应当在各种极端和极端情况之间寻求平衡与和谐。
他主张人应该保持中庸之道,而不是过分偏向某一方面。
中庸之道的思想内涵1. 人和社会的和谐中庸之道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
孔子认为,人应该遵循天道、人伦,以及社会的规范和道德原则,最终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统一。
2. 自我约束和修身养性中庸之道要求个人自我约束,修身养性。
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有自我反省和自我约束的能力,通过修身养性来达到个人的平衡和和谐。
3. 中庸守则中庸之道也有一系列的守则和原则,用于指导人们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 克己奉公: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克制自己的私欲,为公共利益而奉献。
- 和而不同:中庸之道追求的是和谐而不是一致。
人们可以有不同的观点和意见,但要在尊重他人的前提下,寻求共识和和谐。
- 中庸之道:避免过分偏向某一方面,保持适度和平衡。
论语中的中庸之道论语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经典文献,其中也包含了关于中庸之道的探讨和阐述。
孔子对中庸之道的论述孔子在论语中多次提及中庸之道,并且对其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他强调了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修身养性的重要性,以及中庸守则的指导。
追随者对中庸之道的理解论语中的一些追随者也就中庸之道进行了自己的理解和发展。
他们对中庸的内涵和实践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拓展了中庸之道的思想。
如何实践中庸之道中庸之道虽然在理论上很有吸引力,但实践起来并不容易。
以下是一些实践中庸之道的方法:1. 自我反省和约束一个人应该反省自己的行为和思想,不断纠正错误和偏差。
同时,也要约束自己的欲望和情绪,以达到个人的平衡和和谐。
2. 尊重他人的观点和意见中庸之道追求的是和谐而不是一致,人们可以有不同的观点和意见。
中庸之道与中和之美

中庸之道与中和之美作者:旭宇来源:《当代人》2009年第02期说到中庸之道,首先要明义,它不是现代哲学中的折中主义。
折中主义令人讨厌,模棱两可,半斤八两,各打四十大板,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这不仅不能解决任何矛盾,而且事实上主张了停滞不前。
中庸之道则不同。
“执其两端,取其中。
”注重整体,把握关键,保持平衡,以求和谐。
和谐是不偏不倚,和谐是公平公正,是一种理想的社会存在。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礼记•中庸第三十一》)中庸之道在民族传统哲学思想中属于大道,只是现在的人们有点生疏罢了。
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论述。
2000多年来,不管思想界、文化界褒贬如何,它的精神其实早已沉淀到我们的民族性格之中了,早已融化到我们的民族精神之中了。
比如稳健,谦和,宽容,厚道,博爱,仁义,公道,隐忍,还有上世纪六十年代提出的“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等等,仔细体会其间都有能让人明显感受到的中庸之道的思想影响。
中庸之道以“中”格物致理,正可见出这种哲学思想的博大深刻。
中国之为中,在于与心同在。
地球有中轴线,立两端为南北极。
物分左右,才有中的存在。
革命战争年代的斗争需要激烈一些,因为那是推翻旧世界的历史活动,矫枉必须过正,但这样做的目的仍然是“正”,即“中”之在,是形式上的“过”而内容上的“正”。
和平建设年代需要“中”,建设和谐社会是求致于中。
中国称“中”,一是先民对方位的认识,再一点也更重要,就是华夏先民对世界的本体认识。
中华文化之所以历数千年而不衰,是很耐人寻味的。
这个耐人寻味之处,或许就与中华民族对“中”的认识与把握有关。
中与中庸之道,在中国哲学中有特殊意义。
艺术也是这样。
艺术中的中和美,人们普遍能接受。
原因在于中和美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艺术传统、审美传统,与民族的文化心态与审美心理是一致的。
所谓“雅俗共赏”,就是跨越不同文化阶层,取得艺术与审美的共识。
儒家思想对当今建设和谐社会的启示

儒家思想对当今建设和谐社会的启示文化的力量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所在。
今天,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重视发挥传统文化的作用,发扬传统文化的优势。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意义深远的思想资源。
我们要充分挖掘儒家思想的精髓,并对其进行现代性的诠释,使之成为和谐文化的“灵魂”。
一、“仁”的思想对当今建设和谐社会的启示“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
孔子说:“仁者爱人”。
在儒家看来,人往往有一种本能的自爱心理,而丧失爱人的意识,所以儒家特别强调要“爱人”。
如何做到“爱人”呢?按孔子的想法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克己复礼”。
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即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于礼的规范。
儒家倡导通过“仁”的德性修养将作为外部约束的“礼”内化为内在的、自觉的道德规范。
“礼”是指建筑在宗法制度“亲亲”基础上的一整套协调社会秩序的规范。
孔子教导人们要按照“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君臣”五伦的秩序做到“父慈子孝、夫唱妇随、兄友弟恭、长惠幼序、朋谊友信、君敬臣忠”十义。
一个人要想做到“十义”就要在视、听、言、动等行为方面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在品德方面要做到“恭、宽、信、敏、惠”。
使自己符合礼的规范。
因为如果具备五种品德就会“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忠恕之道”。
曾子讲:“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所谓的“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即自己有某种要求需要满足,也要推想他人也有这种要求需要满足,能够从身边做起;而“恕”是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就是我不愿他人如何对待我,我也就不要这样对待他人。
“忠恕之道”的核心在于倡导人与人要和睦相处、与人为善、推己及人、团结友爱、求同存异,以达到人际关系的和谐。
“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儒家提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使鳏寡孤独者皆有所养”。
中庸-去其两端,取其中而用之

中庸-去其两端,取其中⽽⽤之何为中庸之道昨天同学群⾥说起“中庸之道”,我颇有感触。
我⼀直都⾮常喜欢孔⼦的中庸之道,常常拿他来作为⾃⼰的⾏为准则,不知道⼤家发现了没有,现在的⼈⽼是把⼀样东西挂在嘴边,却对他包含的深层次的含义⼜知之甚少。
毫不夸张的说我就是这类⼈!这件事让我产⽣了要深刻的去了解它——中庸之道。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孔⼦是这样解释中庸之道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句话⾔简意赅地揭⽰了中庸之道这⼀主题思想的核⼼是⾃我教育。
“天命之谓性”是指⼈的天性是善良的。
“率性之谓道”是说⼈们⾃我教育之道就是按照⼈们的善良的天性办事情。
“修道之谓教”是说⾃我教育就是按照⼈道原则去进⾏修治。
孔⼦为什么要提倡中庸之道呢?“中庸之为德也,其⾄矣乎!民鲜久矣。
”意思是说,中庸是⼀种⾄⾼⽆尚的美德,民众缺少很久了。
孔⼦说这话的主要的⽬的是要把当时的社会秩序、社会制度保持在周礼的规范之内。
当时孔⼦⽣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那个时代王室衰微,诸侯崛起,战事不断,民不聊⽣,孔⼦⼀⽣都在为恢复合乎周礼的社会秩序⽽奋⽃,他讲中庸也是为此⽬的。
现代社会我们还需要中庸之道吗?孔⼦的中庸之道影响中国⼏千年。
可以说中庸是孔⼦哲学的基础和最⾼的道德准则。
中庸的主要思想,在于论述为⼈处世的普遍原则,不要太过,也不要不及,恰到好处,这就是中庸之道。
也有⼈说,中庸之道看来也就是不讲原则的折衷主义。
其实不然,孔⼦曾说:“乡原,德之贼也”。
这⾥的乡原是不讲原则,四⾯玲珑,⾃私伪善的意思。
所以对中庸之道的偏见实在是后⼈理解有误。
同样也是中庸之道的某些观念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偏离有关。
所以孔⼦所提倡的中庸的本质并不是如某些⼈理解的那样是“⽆原则”的东西,它的本意是:“去其两端,取其中⽽⽤之。
”去除偏激,选择正确的道路。
它体现的是端庄沉稳、守善持中的博⼤⽓魄和宽⼴胸襟。
对中庸之道“⽆过⽽⽆不及”恰到好处的把握,是要我们辨⿊⽩、论是⾮,它是要我们做事情的时候要把握事物的“中”,即事物的核⼼。
中庸之道在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的价值和意义

中庸之道在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的价值和意义作者:闫娇周雪玲来源:《青年与社会》2019年第21期摘要: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礼教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一直被古代仁人志士所推崇。
“中庸之道”也被称为“中和之道”,它是孔子所著的《礼记》中《中庸》篇所讲解的内容。
“中庸之道”可谓是儒家最高的道德修养标准,最高的立身处世原则,也是历代儒家圣人们评判一个人道德修养高低的基本准则。
在当今社会中存在着许多有关道德的问题,在此,我们可以通过对中庸之道中的“德诚之道”的理论分析,从立足传统优秀文化,丰富道德建设的内容;借用新型载体,创新道德教育形式;借用新型载体,创新道德教育形式这几个方面进行具体阐述,使“德诚之道”在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起重要作用。
学习中庸之道,对人们立身处世、修身治世等内容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中庸之道;德诚之道;修身治世一、中庸的内涵什么是“中庸”呢?宋代程颐曾解释为:“不偏之为中,不易之为庸。
” 也就是没有偏颇,保持恒定。
朱熹解释说:“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
庸,平常也。
” 也就是说要不偏不倚,保持平常心态。
中庸之道,小则是不偏不倚,大则是蕴含着天下万物的运行之道,囊括着世间的各种处世之道。
小处可以遵守它修养个人品德,保全自身;大处可以遵循它治理天下,引导万民。
但如今很多人对“中庸”有颇多的误解,认为它是告诉人们在世间要做一个平庸的人,告诉人们枪打出头鸟。
其实,这些错误的解释的根本原因是没有深入的阅读《中庸》这本书的内容,更是没有深入的体味“中庸之道”的内涵,只是从“中庸”二字中浅浅而谈罢了。
事实上,“中庸”告诉世人的东西有很多。
中庸告诉人们如何把事情做到恰到好处,如何避免修身、处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它以培养人们成为至德至善的君子、引导人成为令世人尊敬的圣人为主要目的。
从《中庸》中我们可以读到“以德为本”、“守礼好义”等做人的基本道理;也可以读到“自强不息”、“言行一致”等具体的修身准则;还能读到“如何面对困难”、“如何追求勇和智”等圣人贤德志士的言行指引。
中庸中的中庸之道理解

中庸中的中庸之道理解“中庸”一词,源自《礼记·大戴礼记》。
其核心思想是追求平衡、稳定和适度,被誉为“中庸之道”。
这种思想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深受人们的喜爱和尊重。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介绍中庸之道,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一哲学思想。
中庸的概念“中庸”一词常被用来描述一个人的处事作风,人们追求自己的行为、性格、情感、思想和目标都要在适度的范围内,不能过分或不足。
中庸之道的基本内涵就是追求平衡和适度,不偏不倚、不过不及。
中庸之道的思想内涵1. 辩证思维:中庸主张在对待世界、人生、事物等问题时,要具备辩证思维的能力,不可偏听偏信,必须兼容并蓄,取长补短,融会贯通。
2. 忠诚正直:中庸主张热爱自己的祖国、家庭、职业和行业,对于社会的道德和法律规范要绝对忠诚,行事坚持正义、公正、真理,不偏袒一方。
3. 学习进取:中庸主张开拓进取,为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要不断学习,修身齐家,进而治国平天下。
中庸之道的应用1. 个人成长:中庸之道注重个人修养,追求心身健康,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
在这个基础上,人们可以实现身、心、灵的协调统一化,也可以为家庭和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2. 经营管理:在商业领域,追求中庸之道就意味着在市场竞争中保持清醒头脑,不偏不倚地发展自己的业务,适度调整策略,在保持企业价值的同时避免冒险。
3. 政治治理:中庸之道也是中国传统政治的一种理念。
在治国方面,强调推崇中庸之道,既要有适度的改革,也要保持社会稳定;既要有高压反腐,也要保持法制公正。
结语总之,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哲学中非常重要的思想,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
如果我们能够秉持中庸之道,就可以更好地促进和谐社会,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让自己的人生更加充实、美好。
浅议中庸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浅议中庸思想及其现代价值摘要:中国哲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智慧的结晶,其中,中庸之道作为其核心,从古至今一直深深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
中庸之道的哲学思想蕴含着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但在当代中庸时常被视为无所作为、消极保守的代名词。
本文通过从中国哲学史角度探寻中庸的本意,思考当下社会当代人对中庸的错误理解与运用,理解中庸之道的重要意义,对于素质的培养、自我价值的实现、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及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具有深远意义。
关键词:儒家中庸之道现代意义一、儒家中庸之美(一)中庸思想的形成发展1、中庸的释义关于“中”,《说文解字》认为:“中,内也”,即里面、中心的意思。
唐兰认为“中”是一面旗帜[1],代表的是具有抽象、标志性或是模范作用的人或物,能够把群众从四面八方聚集起来,从而引申出“中央”、“中间”的意思。
而雷庆翼认为“中”的本义是事物的中点或中部[2],有平衡和中央的意思从而引申出“正”,即不偏不倚的意思。
后来“中”随着社会的发展转引为遵守、符合某项要求或规则标准。
而关于“庸”,王夫之《读四书大全》卷二[3]:“若夫庸之为义,在《说文》则云:庸,用也。
《尚书》之言庸者,无不与用义同。
”在这里“用”通“庸”,用就是能够做,可以做,因此可以把“庸”视为使用、施行、平易可行的意思。
2、中庸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中庸”是儒家的基本思想观念之一,《中庸》为孔子之孙子思所作,并为后世儒家编入《礼记》成为儒家基本经典之一。
但在中唐之前,《中庸》并未受到充分地的重视,直到宋代才有儒家和佛家的大力推崇,至朱熹把《礼记》编定为《四书》之一,才确立了其在儒家经典中的特殊地位。
唐宋时期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一个阶段,表现为佛教与道教势力日渐增强,形成了儒家与道家斗争激烈且愈演愈烈的局面。
从小被儒学熏陶韩愈极力推崇孔孟之道,为了弘扬儒学对道教和佛教进行过猛烈的批判,并在吸收儒家思想的基础上提出道统,开创道统观先河,主张仁义道德应一脉相传,以求恢复儒家的统治地位[4]。
中庸思想的当代价值

中庸思想的当代价值中庸思想的当代价值中庸思想产生于战乱频发的春秋战国时期对于缓解当时的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然而,在历经了两千年时代变迁后,中庸思想被部分人所质疑否定,认为其中的一些消极因素大于其积极因素。
文章则是站论文格式论文范文毕业论文【摘要】中庸思想产生于战乱频发的春秋战国时期对于缓解当时的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然而,在历经了两千年时代变迁后,中庸思想被部分人所质疑否定,认为其中的一些消极因素大于其积极因素。
文章则是站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对中庸思想进行客观公正地分析,对中庸思想的主要内涵进行了阐述,对其片面理解进行正确解读,既肯定其所倡导的适度、和谐等观点对于我们待人接物,治理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有着巨大的价值。
目的在于对中庸思想有一个合理正确的态度,在合理的扬弃中庸思想的前提下,把其中的积极有利成分应用到当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来。
【关键词】中庸思想;当代价值;局限性;扬弃一、儒家中庸思想的主要内涵“中”即中正、中和;“庸”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庸,用也”。
中庸合在一起解释的意思就是用一种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中和之义来达到一种和谐、有序的最佳状态。
中庸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渗透在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当今社会主要表现为以下四种形式:(一)做人的中庸之道。
《礼记・曲礼上》有云:“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意思是说,人们在为人处事方面要遵循中庸之道,做成功一件事情取得成就之时,不可滋长骄傲的心态,不能过分地放纵自己的欲望,要有所节制,不可因理想的一时得到而自鸣得意,固步自封,不再追求上进。
低调做人,高调做事也是现代人所推崇的为人处事原则。
低调做人,指的是人的姿态、心态、行为、言辞等各方面都要保持低调。
做人要懂得谦逊,因为谦逊能够克服骄矜之态,能够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身处地位时要以平和的心态蓄势待发,积聚能量,身居高位时也要知足常乐,平和的待人留有余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庸之道与和谐社会建设摘要:中庸之道是儒家推崇的为人处事之道,其实质是把握两极之间平衡的智慧。
《中庸》中包含的人我合一、理欲合一以及天人合一思想,对于实现人与人、人与自身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价值。
关键字:中庸之道和谐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战略目标。
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和谐理念作为文化方面的支撑,中庸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正确认识和理性评价儒家的中庸之道,剔除其封建性不合理的因素,发扬其积极、合理的因素,对于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中庸之道的诠释中庸是中国儒家道德智慧之精髓。
“中庸”一词最早出现在《论语》中,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
孔子第一章明确提出“中庸”概念,并把“中庸”看做“至德”。
孔子认为,中庸的含义是“过犹不及”(《论语·先进》),即“无过无不及”。
从哲学层面看,中庸之道属于辩证法的范畴,在孔子思想中处于基础的地位。
《论语·子路》云:“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论语·先进》云:“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孔子这里说的“中行”就是中庸,它的两端是“狂”(即过)和“狷”(即不及)。
“过”和“不及”一样,都是不好的。
而中庸既非“过”,也非“不及”,是最好的。
但中庸不能离开“过”与“不及”而孤立存在。
作为“过”的表现形式是“狂”,其不可取的一面在于偏激,其可取的一面在于进取;而作为“不及”表现形式的“狷”,其不可取的一面在于该为而不为,其可取的一面在于不该为而能不为。
如果能得“进取”与“有所不为”两个好的方面有机结合在一起,便能达到既“进取”又能“有所不为”的中庸境界。
可见,中庸本身包含着矛盾的对立统一。
如果进一步分析、便能发现“中庸”、“过”、“不及”这三个概念是属于辩证法的质量互变范畴的,中庸反映着美好事物质和量的统一。
在人类认识史上,这无疑是一项可贵的成就和有益的贡献。
从伦理学的角度来看,中庸是一种品德,是一种伦理行为,是人们伦理行为之中,要求人们立身处事要恪守中正之道,努力避免“过”与“不及”的偏激行为,追求道德行为的完美。
亚里士多德在《尼格马可伦理学》中也谈到:“中庸乃是两种恶端即由于过多和由于不足而引起的两种恶行——之间的中道。
它之是一种中道又是由于在激情和行动两方面,恶行是少于应该做的,或者超出了正当的范围,而美德则既发现又选取了那中间的。
因此就其实质和就表述其本质的规定的定义而言,美德是一种中庸。
”①因此“中庸”是一把道德人格完善的标尺。
“中庸是最高德行,又是人们在道德实践中如何掌握分寸尺度必须遵守的重要道德准则”。
②进一步理解中庸之道,就可以发现,儒家的中庸即致“中和”。
“中”者,即自然适度,是事物的自然准则。
“中和”之德使万物各得其所。
《中庸》说:“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往焉,万物育焉。
”可见,中庸不是折衷,而是和谐,中庸以求和为目标,由“执中”“时中”达到“中和”。
“中和”绝非“中”与“和”的简单联系,而是动静、内外、潜显体用的有机统一,是一种至高至善至美的和谐状态。
二、中庸之道对和谐社会建设的现实价值二十世纪以来,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
同时,人类在无限制征服自然、利用自然来满足自己强大的欲望时,也给人类带来了灾难:首先是环境恶化,空气污染严重,臭氧层的变薄,全球温室效应加剧,排放毒物便海洋毒化,水土流失严重,人口剧增,资源枯竭。
生态危机严重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严重威胁人类赖于生存的自然环境及基本条件;其次,人类忙于激烈的竞争,无止境地追求物质享受,造成人与人之间的诚信危机,关系紧张的“人与人之间的不和谐”;最后是个人过于追求享乐、财富和名誉等外部物质,引起精神空虚、人格扭曲、道德败坏。
以上种种的不和谐严重威胁到社会的安稳和发展。
因此,构建“和谐社会”是解决本世纪社会危机的当务之急。
重新审视《中庸》中的包含的和谐思想,去其糟粕、留其精华,对于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无疑有着积极意义。
(一)汲取中庸的智慧,实现个人身心的和谐从人类的发展史来看,身心先后。
身的需要源于动物的本能,而心是人区别与动物的主要特征,在于人的自觉能动性,计划性和创造性。
人的身心矛盾是起于人对外部物质的无限过度追求,不断奢想满足无边无际的金钱、名誉、权利的欲望。
过度重物质轻精神,必然失掉原本的自我,生命失去重心、人就脱离生活正轨。
心被身主宰,人就精神空虚、堕落、人格扭曲、不得安宁。
中庸之道要求道德主体的情感与行为遵循理性的指导,要求人们恰到好处地掌握好各种事物的分寸,避免狂狷,做到无过无不及,保持一种适度与和谐。
按照中道原则,对私欲的节制是一种美德,是善,而放纵与禁欲都是恶,不符合德性。
通过教育和学习正心,使人的身心和平中正。
人能去其过度私欲之弊,使蒙蔽之心,得以现露,以及恢复无止境的向上奋进、不断翻新的生命本性,从而使身从心而活动,身心和谐一致。
因此,通过修身能使人的各种感情回到在尚未发时处于中正无偏“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的状态,表现出来是恰如其分、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发而皆中节,谐之和”。
显然,中和的德性是身心和谐一致,身心宁静,和顺协调的健康人格。
另外,通过躬行实践可以使身心和谐统一、思想和行为体现执中和时中。
要达到中庸之德需要经过五个层次,就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知行合一”是人具有中庸的德性的根本。
因为“德性不仅产生、养成与毁灭于同样的活动,而且实现于同样的活动。
我们只有通过做具有德的事情,才会拥有德性。
例如我们通过节制快乐而变节制,通过培养自己藐视并面对可怕的事物的习惯而变得勇敢,而变得勇敢了就最能面对可怕的事物。
”③因此要具有“智”、“仁”、“勇”的中庸德性就必须通过身体力行才能养成,个人只有从思想上、行为上、处事上、时时刻刻执其对立面的两端,取其中,不走极端,做到恰到好处,才能形成中庸的德行。
正所谓“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的德性需要知行的统一。
(二)弘扬中庸“人我合一”思想,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人我合一,这是个人与他人、与社会关系问题上的中庸平衡之道,其平衡的理想状态就是达到“致中和”的和谐状态。
儒家讲“人我合一”的原则,一方面具体的体现在居上位者要谨守“仁道”。
对于“仁道”的基本要求,孔子明确将其理解为爱人。
《论语》里曾记载:“樊迟向仁,子曰:‘爱人’。
”(《论语·颜渊》)仁者爱人的基本点是视他人为自己的同类,即将别人看作是与自己一样的人。
所以,《中庸》说:“仁者,人也”。
这意思是说,仁道首先在于承认他人是人,将他人当作人对待,有了这一前提,就能关怀、同情、尊重、体贴他人,这乃是仁道的基本要求。
汉代董仲舒曾这样形象的说过:“王者爱及四夷、霸者爱及诸侯、安者爱及封内、危者爱及旁侧、亡者爱及独身”。
(《春秋繁露·仁义》)因此,儒家始终劝勉统治者为政施仁,以孟子的话说是“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孟子·公孙丑上》)。
并且孟子认为“仁人无敌于天下”(《孟子·冬心下》)。
“人我合一”原则另一方面则具体地体现在人与人之间谨守“和为贵”的理念上。
在《论语》中,“和为贵”这个理念是借孔子的学生有子之口提出来的,“礼之用,和为贵”。
(《论语·学而》)孟子则有一句广为流传的名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田下》)《中庸》说:“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董仲舒则干脆直截了当断言:“德莫大于和。
”(《春秋繁露·循天之道》)可见,儒家对“和为贵”这一思想是极度重视的。
当然,“和为贵”并非意味着人与人之间与世无争,凡事回避矛盾,一团和气,事实上,在儒家思想中“和”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矛盾的一种原则绝不是无原则地调和折中,因为其本身又是遵循着“和而不同”和“和而不流”这样两个基本原则的。
这就保证了“和”本身是以对道义的遵循为前提的。
所以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中庸》的作者进一步提倡“君子和而不流”。
以二程的话是:“世以随俗为和,非也,流徇而已矣,君子之和,和于义”。
(《河南程氏粹言》卷一)可见,“和为贵”恰恰意味着对人际关系中各种矛盾的承认,并以一种智慧的方式解决矛盾,从而探求一种和谐、和合之道。
(三)遵循《中庸》天人合一思想,有助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根本问题,用古代的名词来说,就是“天人之际”。
而“天人合一”代表着中国古人的人生精神,就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中庸》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尽人性”就是社会遵循人的自然本性,顺应人的本性发展,不压抑扭曲人性。
“尽物万之性”就是遵循自然界万物生长的规律,既不拔苗助长,也不随意戮害。
“赞天地之化育”“致中和”是国家达到国泰民安,实现了自然、人类和社会的整体和谐的中庸理想。
遵循中庸就应该注意适度的问题,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不应该对自然索取过度,而应取之适度以保持正常的生态循环。
否则,将会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遭受大自然的报复。
当代日趋严重的温室反应、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沙漠化、生物资源衰退等现象,正是自然给人类的惩罚。
英国著名学者汤因比甚至断言:“人类未来的文明如果不以儒家天人和谐思想作为范式的话,人类的前途将是可悲的”。
④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显然给我们提供着重要的智慧启迪。
它启迪我们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关注人与自然的良性平衡,否则我们的资源和生态环境将难以承受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将受到严重威胁。
综上所述,《中庸》体现了我国古代为促进社会各个方面发展所提出的和谐思想,受到时代阶级的局限,很多和谐思想不能成为现实,但其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中正以及中和的思想,对于处理人与自身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源头活水。
弘扬中庸之道,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价值。
参考文献:①〔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上海:商务印书馆,1965,204.②王正平.中国传统道德论探微︳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50③亚里士多德《尼格马可伦理学》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④汤因比. 汤因比文粹︳M︳,香港:南粤出版社,198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