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思考题整理

古代文学思考题整理
古代文学思考题整理

一.试论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

1、魏晋南北朝四百年间的时代特征是战乱和分裂。乱世文学是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典型特征。

2、由于政权更迭的频繁,统治集团中争权夺力的斗争也充满着杀气,许多文人被卷入政治斗争而遭到杀戮,形成了文学的悲观与放达的感情基。

3、这一时期思想文化界的特点是:儒学衰微,玄学兴起,清谈成风,佛道盛行。

二.为什么说魏晋南北朝是一个酝酿着新变的文学发展阶段?

文学进入自觉阶段,文学创作趋于个性化;

玄学的兴起和佛教的传入为文学创作带来新的因素;

语言形式美的发现及其在文学上的应用。

文体得到长足发展:

1、五言诗创作达到顶峰;

2、骈文出现并发展迅速;

3、骈赋发展进入高峰;

4、七言古诗确立并取得可喜成绩;

5、民歌兴盛;

6、小说初具规模;

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一.“建安风骨”与“正始诗风”的内涵是什么?二者的主要区别是

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亦即“建安风骨”。其内涵是:

1、政治理想的高扬。造成悲凉慷慨的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2、人生短暂的哀叹。表现为三种不同的态度。

3、强烈的个性表现。

4、浓郁的悲剧色彩。

正始诗风:

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构成了正始文学最基本的特点。正始文学与建安文学的区别:

对现实生活的反映由直接敏锐变为间接隐晦,感情的表达由热烈直率转为曲折含蓄。

人生态度经历了从高飏到内敛、从追求立功到痛苦自保、从慷慨淋漓的情感宣泄到玄远清虚的哲学幽思的变化;

作品的风格从刚健明快,渐变为含蓄隐晦。多采用曲折的象征、比拟手法,形象性上有所前进,但出现以诗谈玄说理的苗头。

2、试述“三曹”的诗歌创作及成就。

曹操诗歌创作的内容

其主要成就是乐府诗,他是文人向民歌学习,创作拟乐府的第一人。其主要成反映汉末动荡的社会现实和人民遭受的苦难。

《薤露行》、《蒿里行》、《苦寒行》

表现积极进取的精神和统一天下的抱负。

《度关山》、《对酒》、《龟虽寿》、《观沧海》

曹操诗歌的艺术特色

第一,继承汉乐府的传统而又有所创新。为乐府诗创作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第二,风格慷慨悲凉,语言极为本色。

第三,四言、五言、杂言皆擅长,以四言为最。

曹丕诗歌题材

宴游诗

抒情言志之作

写征人思妇的相思离别及思乡之情。

曹丕诗歌体裁:诸体兼备。

曹丕诗歌主导风格:清新流丽、细腻缠绵

沈德潜《古诗源》:“子桓诗有文士气,一变乃父悲壮之习矣。要其便娟婉约,能移人情。

曹丕在文学上的贡献

(一)《典论·论文》是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专门性的论著。

1、对文学价值的重视。

2、提出“文以气为主”的观点。

3、初步探讨了各种文体的特点:“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善实,诗赋欲丽。”

4文学批评论:存在两种错误:贵远贱近,向声背实;文人相轻。

原因:主观:人的“黯于自见,谓己为贤”;客观:“文非一体,

鲜能备善”

(二)《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文人七言古诗。

曹植作品

前期抱负极高,极力追求“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与杨修书》)因此作品内容豪壮,表现了建功立业、济世拯民的理想,更多的抒写个人的志趣与抱负,充满了豪情;作品大多情调开朗,富于进取精神,洋溢着自信自负的少年意气,如《白马篇》。也写下大量表现贵公子生活的诗篇,如《公宴》、《斗鸡》。后期曹植的生存状态发生极大变化,心情悲愤抑郁,作品集中地抒写了对个人命运的失望、对曹丕政治集团的怨恨和渴望自由解脱的心情,多为慷慨之音、忧患之辞。

后期作品反映社会的深度和广度都远远超过前期,思想意义更高,艺术更成熟;多用比兴、象征手法曲折地反映内心的不平与哀怨,但都感情充沛,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后期诗歌内容可分为4类:

一是抒写自己与朋友惨遭迫害的愤懑的诗篇,如《野田黄雀行》、《赠白马王彪》等;

二是以思妇、弃妇寄托身世,表白心迹的诗篇,如《美女篇》、《七哀诗》等;

三是述志诗,如《杂诗》(“仆夫早严驾”);

四是游仙诗。

曹植诗歌的艺术成就

钟嵘《诗品》:“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1. 骨气奇高

抒情性强,个性鲜明

2、词采华茂

(1) 多种诗体的写作尝试

(2)比兴手法的广泛运用

(3)诗歌意境营造的独具匠心

(4)诗歌语言的雅俗结合

(5)篇章句式的特点

曹植诗歌贡献

1、“建安之杰”。曹植在文学史上地位极高,其作品代表了建安文学的最高成就。

2、善为警句,工于起调,在运用比喻、对偶、炼字等方面都有所创新

3、形成“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的独特风貌

4、取得了五言诗创作的最高成就。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大力创作五言诗的文人

3、刘勰评价建安文学曰:“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你是怎样理解这段话的?

建安时期文学的基本特点是:真实地反映现实的动乱和人民的苦难,

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也流露出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的情感,在艺术精神上继承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形式上亦带有鲜明的民歌风调。作品内容充实,意境宏大,笔调明朗舒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形成了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文学史上称之为“建安风骨”或“汉魏风骨”。3、试述嵇、阮创作的主要内容和风格特征。

阮籍的创作

1.散文《大人先生传》,是一篇表现狂放形态和叛逆精神的赋体散文。

2.《咏怀诗》82首,是他的诗歌代表作。这些诗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痛苦、孤独寂寞和愤懑的复杂心情,寓时代的悲剧于个人的哀怨之中。

内容:

1.抒写苦闷、孤独的情绪:时光飞逝、人生无常的苦闷;(“朝为美少年,夕暮成丑老”;“人言愿延年,延年欲何之”)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游仙隐居是排遣苦闷的一种方式。

2.“志在讥刺”:对礼法之士的揭露;批判曹魏政权的荒淫腐朽。

3.抒发壮志。

艺术特色:含蓄蕴藉

阮籍诗的艺术成就

1、体现了正始文学最基本的特点,即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过去还从未有人把人生描述的如此孤独、悲凉。他的诗重在写心,从自己的心理感受揭露封建社会压迫人性、人权的本质。是另一

种形式的愤世疾俗之情的发泄。

2、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政治抒情诗的先河。它摆脱了对乐府民歌的模仿,把深刻的哲理引入诗中,同时与一系列的艺术形象相结合,表现手法多用象征寓意,形成曲折幽隐的风格特点,使诗歌的内涵更为深厚。可以说,中国的诗歌到了阮籍的咏怀诗,明显变得厚重了。

3、阮籍的咏怀诗首创了我国五古抒情组诗的体例。

嵇康的诗歌创作

现存诗53首,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及乐府等,尤以四言为最,《幽愤诗》为代表诗作;更擅长散文,代表作为《与山巨源绝交书》。有《嵇中散集》。“使气命诗”(《文心雕龙·明诗》)以表现其愤世嫉俗、高蹈独立的人生观为主要内容,风格清峻。《幽愤诗》、《赠秀才入军》

嵇康诗歌的成就

嵇康是继曹操以后四言诗写得较好的。

能够脱出《诗经》的藩篱,写出自己的艺术风格。

第二章两晋诗坛

1、解释“太康诗风”。

太康诗风就是指以陆机、潘岳为代表的西晋诗风。

缺乏现实内容:“儿女情多,风云气少”。

拟古模仿

艺术形式繁缛:追求文字华美,描写细腻,注意排偶

2、为什么说左思的诗歌创作直承建安风骨?

3、什么叫“左思风力”?

左思的咏史诗创新:借咏史以咏怀,自抒胸臆,写成规模宏大的组诗;写自己的抱负和寒门不遇的不平,尤其是对门阀制度压制人才进行强烈的抨击,内容深刻,具讽喻和批判精神。情调高亢,笔力刚劲,手法精切,继承了建安诗歌优良的现实主义传统,钟嵘称之为“左思风力”。

4、两晋时期文学发展概况和文风特点。

西晋文学发展特点:

西晋文学缺少崇高精神,缺少积极向上的活力和热情。表现人生的伤感成为文学的中心主题。

文风发生改变,更多地重视文学的修辞艺术,语言明显地趋向书面化,雕琢刻画的功夫更深了,出现了模拟和形式主义。

西晋文坛并不冷落,作家和作品数量都远远超过前代。诗歌的价值进一步得到肯定,上层文人没有不写诗的。

西晋文学主流派:

“三张”:张载、张协、张亢;

“二陆”:陆机、陆云;

“两潘”:潘岳、潘尼;

非主流派:

左思:“左思风力”(《诗品》)

刘琨:“雅壮而多风”(《文心雕龙》)

第三章陶渊明

1、试析陶渊明田园诗的意义和价值。

田园诗内容

(一)描绘田园风光的恬美,抒写闲适自得的心境

如《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饮酒》(结庐在人境)

(二)描写躬耕生活。热爱农业劳动,强调劳动意义。

《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三)反映诗人生活的贫困,揭示农村凋敝的惨象

《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归园田居》(久去山泽游)(三)建构桃花源式的社会理想蓝图如《桃花源诗》

陶渊明对后世文学及文人的典型意义

士大夫的精神家园;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

酒与菊的象征。

2、试析陶渊明田园诗平淡、自然的艺术风格

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成就

一、平淡自然

1.人生旨趣:自然。这也是其诗歌的总体艺术特征。

2.创作态度:有感而发,无矫情也不矫饰。

3将日常生活诗化。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重要的意义和久而弥淳的诗味。这是陶诗的一大特点也是他的一种开创。

二、情、景、事、理浑融一体,意境高远

善于把自己的情感倾注在景物的描写上。

写自然景物不求形似,而是着意于神貌的点染。

通过平凡的事物与通俗的语言表现自己对宇宙、历史和人生的认识,言有尽而意无穷。

三、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

陶诗的语言质朴而简炼,用字不追求新奇和藻饰,而是努力寻求精当的语句,自然贴切恰到好处,同他的诗歌的题材、风格协调一致。2、鲁迅先生说:“这‘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见南山’的是一个人,倘有取舍,即非全人,再加抑扬,更离真实。”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陶渊明的思想

(一)坚守“固穷”的思想

不失气节和人格

“固穷”是以儒家所倡导的个人品德和节操为思想基石的。

(二)崇尚“自然”的思想

道德修养上的“抱朴含真”

生活道路上的“归园田居”

生死观念上的陶渊明的人生道路以辞彭泽令为界分为前期和后期。

前期尚积极谋仕,但也向往隐逸生活,追求精神自由。

后期走向归隐

陶渊明的反复出仕和反复归隐,其思想根源是儒道两家思想的取舍调

和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自然”哲学。

“纵浪大化”

第四章南北朝民歌

1、试比较南朝和北朝乐府民歌题材内容和艺术技巧的差别。

南曲与北歌内容、风格迥异。读(唱)南曲,犹听燕子的呢喃细语;而北歌犹雄鹰鸣叫,战马萧萧。具体说:

内容上,南曲几乎清一色的是情歌,写男女之事;而北歌除写男女情爱之外,还写了大漠风光,征战行役,羁旅乡思等内容。

风格上,南曲婉约旖旎,缠绵哀怨;而北歌豪放粗犷,坦率爽朗。手法上,南曲多用双关、象征暗示等,细腻地表达情感;而北歌多坦露直率。

形式上,南曲多为整齐的四言或五言的歌诗;而北歌则于四、五、七言和杂言的灵活运用。

用语上,南曲多绮丽精工,而北歌多质朴刚健。

3、比较赏析《西洲曲》和《木兰诗》,并进一步辨析南北诗风的区别。

《西洲曲》的艺术成就

1、紧扣季节及客观景物的变化,表述人物深厚缠绵的感情,情景交融。

2、把人物的相思之情化成一连串的行动。

3、运用顶真以及谐音双关的手法。

4、用韵自由,音调优美。、

长篇叙事诗《木兰诗》

塑造了一位女英雄的形象,突出地表现了中华民族热爱和平、保家卫国的精神。

1.条理清晰,中心突出,繁简恰当。风格粗犷、豪放。

2.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

3.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描写来开展故事情节。

4.重迭、排比,反复咏叹,比喻新颖;句子长短相间,错落有致。

第五章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

1、背诵并赏析谢诗中写景的名句;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登池上楼》

精心选择南方春天特有的景象,再加上“生”“变”两个动词,描绘出了生机勃勃的春天的景象。

对仗工整,声韵和谐,平仄相调。

“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

(《入彭蠡湖》)

突出暮春时节山野间绿、白两种色调,构成一幅素净柔和的图画。作者没有涂抹万紫千红,只用绿野作底色,白云作点缀,抓住春天那充满阳光,洋溢着生命力的特点。

“鸟鸣识夜栖,木落知风发。

异音同致听,殊响俱清越”

(《石门岩上宿》)

写夜深沉,鸟鸣声,落叶声格外清越,正反衬出无声的静态。

2、从内容、题材、风格等方面将陶诗与谢诗作比较。

从写意到摹象。

从启示性到写实性。

谢诗在移步换景中领略山水之美,陶诗写田园山水,往往是静观;谢诗中的哲理往往游离于诗外,形成叙事—写景—说理的单调章法。陶诗的哲理则融于体物之中。

语言上,谢诗精工绮丽,深涩难懂,陶诗则朴素、平淡、自然。

3、简述山水诗兴起的原因。

1、文人生活环境变迁的影响。

2、受魏晋之后隐逸之风的影响。

文人徘徊于出世与入世、朝廷与山林之间,或借访道游山写其超然世事的情趣,或借写山林化其心中郁结,借歌咏自然景物来排遣郁闷。

3、玄学的影响。

人格美与自然美密切相关,且自然山水成为人借以达道的媒介。

玄言诗本身就孕育着山水诗。

4、试述谢灵运山水诗的创作在诗歌发展史上的意义。

谢灵运是第一个真正大力创作山水诗并做出了巨大贡献的诗人。

他山水诗的特点是鲜丽,清新,自然。

他的诗开启了南朝一代的新诗风,实现了诗歌艺术由魏晋的古朴向南

朝追求声色的转变。

《登池上楼》是其代表作

谢灵运山水诗的特点

1.极貌以写物,穷力而追新,尚巧似。

2.细腻的景物刻划。

3.结构上的程式化特点。

5、富艳精工的风格。

谢灵运对山水诗的贡献

1.真正把山水作为审美对象;

2.扭转玄言诗风,促进山水诗的发展

5、试述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的内容及艺术特色;

鲍照诗歌的内容

1、表现其建功立业的愿望,抒发寒门志士备遭压抑的痛苦,充满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和抗争精神的诗篇。如组诗《拟行路难》

2、描写边塞战争与戍卒生活,如《代出自蓟北门行》

3、描写游子、思妇、弃妇生活的诗篇,如《代白头吟》

4、反映人民在战乱和赋税徭役逼迫下的痛苦生活的诗篇,如《拟古诗》(束薪幽篁里)

鲍照诗歌艺术

1)体裁比较全面,有古诗、乐府、五言、杂言、七言;

2)风格独特:俊逸豪放,奇矫凌厉。

3)他的七言乐府尤具有创造性,七言乐府诗以《拟行路难》十八首

他的七言诗打破了原来七言诗句句押韵,节奏单一,不够流转变化的缺点,以七言为主而杂以其他各种句式,形成具有创新特点的七言歌行。

鲍照的“险急”或“险俗”:

1、从诗歌内容和情调方面,体现其“险急”。

表现了寒士与下层人的情感和生活,抒发昂扬激越之情、慷慨不平之气、难以抑制的怨愤。“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

2、从诗歌表现形式、表现技巧和风格特征方面体现“险俗”。学习汉魏乐府和南朝民歌——俗;以跳荡雄肆、酣畅淋漓的笔力尽情发泄孤寒之士慷慨不平的激愤之气——险。

6、试析鲍照乐府诗的贡献和意义。

鲍照诗歌最突出的贡献是发展了七言诗。

1.在鲍照之前只有少量的七言诗创作,鲍照在学习汉魏乐府的基础上,创作了大量的七言诗。

“四言变而《离骚》,《离骚》变而五言,五言变而七言,七言变而律诗,律诗变而绝句,诗之体以代变也”(胡应麟《诗薮》)

张衡《四愁诗》、曹丕《燕歌行》

3.不仅以丰富的内容充实了这种形式,还变革了这种形式,变逐句押韵为隔句押韵,而且可以自由换韵,从而推动了七言体诗的发展,并为唐代七言歌行的发展、成熟铺平了道路。

永明体与齐梁诗坛

1、解释永明体。

永明体又称作新体诗,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其主要特征是讲究声律和对偶。因为这种诗体最初形成于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故史称“永明体”。永明体的兴起与对声律的追求有关。它主要的创造者为沈约、谢朓、王融、周颙等诗人。永明体的产生,对于增加诗歌艺术形式的美感、增强诗歌的艺术效果是有积极意义的,为唐代格律诗的出现及其繁荣奠定了基础。

2、试比较大、小谢山水诗的异同。

谢朓诗歌的特色

1、情景交融,清新流丽。

2、谢朓能生动形象、深婉入微地表现人情物态之美,形成独特风格。

3、谢朓诗形式特点:他的诗以短小体制为多,大抵紧凑凝炼,体制完密,工于结构。

4、谢朓诗歌语言流丽的特点也很明显。

谢朓对山水诗的发展

一、小谢诗承大谢,结构为写景加抒情与说理;大谢诗歌中的玄言说理成分到他的诗已基本消失。

二、诗风清新明丽,格调明净萧散,改变了大谢诗的繁富典重的风格。

三、语言上音律谐适,流畅自然。《南史·王筠传》引其语云:“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

四、也存在着“有句无篇”的缺点。

3、简述齐梁文风的特点。

一、家族文学向以宫廷为中心的诗人集团的转变

刘宋之际,门阀政治向皇权政治回归,以门阀家族为中心的文学集团,也逐步向以宫廷和诸王势力为中心的文学集团转变。

二、齐梁诗人集团

齐梁时期文学集团的诗歌创作活动,方式大体一致,多是应制、同题共赋、相互唱和的作品。视野大多停留在宫廷,题材单调狭窄,内容脱离社会生活。

4、解释宫体诗。

南朝梁、陈时在宫廷中所形成的一种诗风,由梁简文帝萧纲提倡。内容淫靡,主要以宫廷生活为描写对象,具体题材不外乎咏物与对女性的描写。艺术上注重辞藻、对偶与声律,对格律诗的形成有贡献。但诗风绮艳,柔靡缓弱,是诗歌发展的形式主义逆流。自梁到初唐,其影响延续一百多年。代表作家有徐摛与徐陵父子、庾肩吾与庾信父子,故又称作“徐庾体”。

第七章

庾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

1、试评价庾信“故国乡关之思”诗赋的意义和价值。

2、为什么说庾信是南北文学的集大成者?

庾信诗歌的特点

(1)内容丰富,感情深沉真挚。

(2)善于用典,讲究辞采、音韵、对仗;抒情淋漓尽致,笔调劲健苍凉。

(3)初步融合南北文化和诗风,是一位继往开来的作家。既有南朝的细腻、秀丽,又有北朝的雄浑、劲健,开拓和丰富了审美意境,为唐代新诗风的形成作了必要的准备。

庾信承前启后的地位

由南入北的经历,使庾信的艺术造诣达到“穷南北之胜”的高度,这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典型的意义。他吸取了齐梁文学声律、对偶等修辞技巧,并接受了北朝文学的浑灏劲健之风,从而开拓和丰富了审美意境,为唐代新的诗风的形成作了必要的准备。

庾信在诗歌意象和意境方面,不仅集六朝之大成,而且集前代文学之大成。

第九章

魏晋南北朝小说

1、简述小说从先秦、两汉到魏晋的演变过程。

1、先秦两汉萌芽:神话传说、寓言故事与史传文学等。

2、魏晋南北朝的雏形:志怪与志人,实录。干宝《搜神记》为志怪小说代表,“发明神道之不巫”;刘义庆《世说新语》为志人小说代表作,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名士风流轶事。均缺乏自觉的小说创作意识。短小,语言精炼,有一定的故

事情节,注意人物言行的描写。为后来的小说发展打下重要基础,但它们还不是成熟的小说作品,只是粗陈梗概的小说雏形,是从“丛残小语”到成熟小说的过渡。

2、认识理解优秀志怪小说的人民性精华

志怪小说兴盛的背景

社会的动乱与宗教迷信思想的盛行

人民的困苦与寻求安康的愿望

志怪小说的思想内容

1、鞭挞统治阶级的凶恶残暴,表现人民的反抗斗争

2、反映人民群众在战乱中的不幸遭遇,表现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揭露封建婚姻制度的罪恶,反映青年男女的反抗精神和生死不渝的爱情

4、反映不怕鬼神、敢于斗妖的精神古代文学视频

5、记录和保存了一些神话故事和历史传说

3、简述《世说新语》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世说新语》的思想内容

主要是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虚清谈,也可以说这是一部魏晋风流的故事集。

露魏晋统治者凶狠残忍和豪门贵族的骄奢淫逸

记述爱国志士、表彰优秀人物

《世说新语》的艺术特色

1、善于通过富有特征的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2、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人物的性格

3、把记言与记事相结合

4、语言精炼含蓄,隽永传神

古代文学史(二)重点整理精品

【关键字】历史、政治、情况、道路、方法、条件、成就、传统、认识、矛盾、体制、大力、密切、充分、整体、和谐、透明、健康、合作、配合、提升、统一、发展、建设、提出、发现、研究、规律、特点、突出、情绪、理想、思想、力量、成果、地位、精神、要素、基础、环境、体系、制度、特色、标准、结构、主体、秩序、反映、力度、关系、分析、提倡、包容、倡导、形成、丰富、坚持、创新、提高、转变、深化、规范、多方面、规范化 古代文学史(二)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建安七子:曹丕《典论·论文》称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玚、刘桢为“七子”。 竹林七贤:三国时期曹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修武一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 建安风骨:建安文学基本上继承了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直抒胸臆、言情务尽的传统,但许多诗中又采用了比兴手法,是诗歌形象鲜明又耐人寻味,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正因为建安文学有这些特点,在整体上呈现出了一种刚健悲凉、清峻通脱的格调,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正始之音:指魏晋玄谈风气。出现于三国魏正始年间。当时以何晏、王弼为首,以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谈玄析理,放达不羁;名士风流,盛于雒下。世称正始之音。正始之音是正始时期的诗人,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曹操古直悲凉,曹丕便娟婉约,曹植文采气骨兼备。 永明体:魏晋以来,中国音韵学有了新的发展,在南朝永明年间,周颙发现汉字有平、上、去、入四种声调,同时对音韵很有研究的学者沈约用四声叠韵的原理来研究诗歌中的音韵配合,指出八种声病必须

(完整版)古代文学史期末考试题目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考试题目 中国文学史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 名词解释 1、初唐四杰 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位初唐诗人。他们官小而才大、名高而位卑,心中充满了博取功名的幻想和激情,郁积着不甘居人下的雄杰之气。他们的诗重视抒发一己之情.出现了一种壮大的气势和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同时,他们还反对继承齐梁遗风的纤巧绮靡的上官体,积极开拓诗歌的思想题材领域,倡导富有“骨气”的刚健之诗,为因循的初唐诗坛吹进了一阵清新空气,使声律风骨兼备的唐诗开始形成,但他们的诗仍残留不少南朝遗风。 2、上官仪与上官体(不确定) 上官体:指唐初以宫廷诗人上官仪为代表的一种诗体,他的诗多为奉合应诏之作,绮靡浮艳,是齐梁宫体诗的余风。据《旧唐书?上官仪传》记载,上官仪“工五言,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仪既贵显,故当时颇有学其体者,时人谓之上官体”。上官体代表了追求形式技巧与声辞之美的宫廷化倾向,但有一种天然媚美之敛,体现了较为健康开朗的创作心态和雍容典雅的气度,成为代表当时宫廷诗人创作最高水平的典型范式,对律诗形式的发展也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3、沈宋 沈、宋:“沈”指沈佺期,“宋”指宋之问,二人都曾在初唐时做过宫廷侍臣,媚附权贵,品格低下。他们所作律诗多应制奉和之作,佳篇不多,但词采精丽,且数量较多,格律形式完整,为后人所推崇,为近体诗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贡献。沈宋以前,律诗前后失粘的相当多,且多为五律。沈宋使五律更趋精密,完全定型,又使七律体制开始规范化。他们的五七言近体诗歌作品标志着五七言律体的定型。据《新唐书·宋之问传》记载:“及之问、佺期,又加靡丽,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学者宗之,号为沈、宋。” 4、大历十才子 大历十才子:大历,是唐代宗李豫的年号。十才子指大历年间的十位诗人,即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翊、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伟、夏侯审。他们的生平大都不详,因大历初年在长安参加重要的唱和活动而为世人所瞩目。他们的创作成就高低不一,钱起被公认为十才子之冠。他们的诗主要写日常生活细事、自然风物和羁旅愁思,抒发寂寞清冷的孤独情怀,表现超然世外的隐逸风调。艺术表现上以谢胱为宗,讲究格律词藻,追求清雅闲淡,工于白描写景,技巧趋于细腻雕琢,大都写得精致工整,带有大历诗特有的情思韵味。“十才子”之名,最初见于中唐诗人姚合编的《极玄集》。 5、韩孟诗派 韩孟诗派:这是中唐时期与新乐府运动同时崛起的一个影响较大的诗派。以韩愈、孟郊为代表。他们进一步发展了杜甫诗歌奇崛的一面,力求瑰奇怪谲。孟郊诗风幽冷,尤善以“寒”字为中心,刻画对生活的特殊感受;韩愈则形成雄怪的诗风,不仅以雄大气势见长,且常跃

古代文学史 思考题锦集

练习一思考题 1《三国演义》的成书 《三国演义》的成书是作家对长期流传在民间的历史传说进行改造加工的结果。它成书的来源有三个方面:一是以陈寿的《三国志》及裴松之注为代表的史传文学;二是魏晋以来民间传说及民间艺人创作的话本、戏曲等说唱文学;三是作者自己的发挥创造。 2《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 从纵向上看,描写了从汉灵帝中平元年(184)至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共97年的历史。从横上看,《三国演义》所描写的是当时三国各方面军阀政治、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的斗争。此外,《三国演义》在多个领域都有丰厚的文化蕴含,堪称中华民族古代智能的结晶,是不可多得的人生启示录。 3《三国演义》的悲剧精神 强烈的拥刘反曹倾向和最后三分归晋的结局表明,小说是一部悲剧作品。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往往推动历史前进的一方要以道德情感为代价,去换取政治上的成功;而刘备集团却是相反,经常用道德价值去压制和克服政治利益,这是作品中导致刘备集团悲剧结局的直接原因。美好事物的毁灭是产生悲剧美的重要原因,《三国演义》让读者从深深的惋惜中受到强烈的悲剧美冲击。 4《水浒传》的结构 主要是单线发展,每组情节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环环相扣,互相贯连。这种在民间“说话”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其独特的成书过程联系在一起的珠串式线性结构形式,是我国古代小说中比较常见的结构形式之一。 5《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两部伟大名著由于它们在成书过程、思想内容、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等方面都有若干相似之处,加之它们的作者之间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自二书产生以来,历代不乏学人对它们进行各种层次的比较研究。作者在爬罗剔抉近三十年《三国演义》《水浒传》比较研究文献基础上,从思想内容比较、人物形象比较、全面综合比较等方面对该问题进行了简要概述,并对其特征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 6《水浒传》的叙事技巧 最能体现作者叙事才华的是《水浒传》中作为限知叙事方式表现的流动视角。其基本表现就是让读者随同作者的笔端,化为书中某个正在被描写的人物或事件的当事人,去领略和感受那身临其境的过程和韵味。 7 章回小说的产生经历了几个阶段,它的文体特征是什么? ①章回小说的发展演变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它的雏形时期。其模板是唐末俗讲和宋元讲史话本。这时的俗讲和讲史话本为了讲述方便,开始采用分卷分目的形式。第二阶段是它的初起期。其模板是创作于元末明初、刊刻于明代中叶以后的《三国志通俗演义》、《残唐五代史演义》、《平妖传》、《忠义水浒传》等。这些小说往往以历史上的真人真事为故事核心,加进了不少群众和作家的创造;形式上比以往的讲史话本更长,由主要供说话人作为说话底本而变成主要供普通读者阅读。 第三阶段是它的成熟期。代表模板是明中叶以后的大批章回小说,如《西游记》、《金瓶梅》等。这时的章回小说情节更加复杂,人物和事件描写也更加细腻。但在体裁上仍然保持着“讲史”的叙述痕迹。到了明末清初,章回体才得到最后的完善。 ①章回体的文体特征:在情节的关键之处戛然而止,以调动听众或读者对情节的急切关心。 艺术特征——因为通俗小说的前身是说书艺人讲述故事,讲述故事基本上是诉诸听觉,所以就形成了章回小说在艺术上严格的可叙述性。 形式特征——章回小说在形式上采用散韵结合的方式,保留着早期讲史的痕迹。其中散文是主体,韵文是过渡。 叙事特征——在叙述方面,它很注意说与听的关系。一是绝大多数章回小说前面都有一个入话。二是注意保存讲说的痕迹。三是为了吸引读者的兴趣,章回体小说常常采用“卖关子”、吊胃口的手法, 8、《三国演义》为什么会有“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 ①《三国演义》拥刘反曹思想倾向的形成原因比较复杂,其中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既有素材来源的原因,也有作者主观的原因;既有罗贯中的原因,也有毛氏父子的原因。 ②在有关三国历史的史书中,对曹刘二家的褒贬态度不尽相同。尊魏还是尊刘与史学家所处的历史环境有关。 ③唐宋至金元,民间传说和讲唱文学中“拥刘反曹”的倾向则完全一致。这与南北朝以来受到国家分裂和异族入侵的汉人希望天下

《中国古代文学史(四)》练习题

《中国古代文学史(四)》练习题一 一、知识填空 1.王禹偁是宋初文学创作成绩最为突出的人物,其自编文集名(《》)。2.宋初影响最大的文学流派是西昆体,代表人物为:()、()和刘筠。 3.欧阳修字永叔,号(),晚年又号()。 4.“唐宋八大家”中的宋代六家是: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5.李清照,号(),其词被称为()。 6.中兴四大诗人是指:()、()、范成大、尤袤。7.元好问字裕之,号(),编有金代历史文化文献总集(《》)。 8.马致远号东篱,被称为“曲状元”。现存杂剧七种,以历史剧(《》)为代表。 9.王实甫(《》)的基本故事情节本于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但多有发展。体制长达五本二十一折。 10.王国维的《宋元戏曲考》认为()的杂剧成就“当为元人第一”。11.宋初最早起来反对五代体,并以恢复韩愈、柳宗元古文传统为己任的人是()。 12.()被称为“梅妻鹤子”,他的代表作是(《》)。13.西昆体诗人师法的对象是晚唐的()。 14.苏轼字(),号(),眉山(今四川眉山)人。15.陈师道的诗歌被称为(“”),与黄庭坚的(“”)并称,是典型的宋诗。 16.辛弃疾字(),号(),山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17.元好问28岁时作的(《》),是唐宋以来最系统、最全面的一组论诗绝句。 18.白朴的《墙头马上》的主人公是()和()的故事 19.王实甫现存杂剧三种:(《》)、(《》)、(《》)。 20.《窦娥冤》全名(《》),是元杂剧中最著名的悲剧。 21.()、()父子当时称“大小晏”或称“二晏”。 22.苏轼与其父()、其弟()合称“三苏”。 23.秦观其词集名()。 24.张炎有词集()八卷及论集《词源》二卷行世。 25.曾巩,字子固,著作今传()50卷。 26.诸宫调:产生于(),主要流行于宋金时期。是一种有说有唱而以()为主的文艺样式。 27.关汉卿一生创作杂剧六十多种,现存的有()、()、()等十三种。

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整理

先秦文学 上古传说文学 神话基本特性: 1、神话都就是想象的或幻想的。 2、神话就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与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与说明。 3、神话反映了远古人类解释自然并征服自然的愿望。 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 我国神话系统 (一)创世神话《开天辟地》、《女娲造人》 (二)自然灾害神话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后羿射日 (三)战争神话皇帝大战蚩尤 神话主要特征: 1、无论就是战胜自然力为主的神话,还就是战胜人间罪恶为主的神话,都紧紧围绕着人都生存这个主题。 2、神话中的人物都充满着昂扬的斗志,神异的能力与英雄气概。 3、不论就是哪一类神话都熔铸着浓烈的情感,塑造了鲜明的形象,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 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1、神话的艺术规则为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示了方向。 2、丰富多彩的神话作品,成为后世文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源泉。 《诗经》 《诗经》的社会人生内涵: 1、婚恋诗 2、抒发多种人生感慨的诗 3、政治讽喻诗 4、史诗及其她

《诗经》的文学成就: 1、抒情与写实的统一 2、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3、四言诗的典范 4、章法结构(重章复沓)与语言特色(质朴畅达,词汇丰富,双声叠韵连绵词与叠字的大量运用) 先秦散文 我国古代第一部历史文集就是《尚书》,它以记言为主。 《左传》的叙事艺术: 它就是春秋时期最具文学色彩的历史散文,其文学色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富有文学表现力的剪裁功夫 2、采用全知叙事视角 《左传》的写人艺术: 叙写历史时注重刻画人物,许多人物形象都性格鲜明。 1、以言语,行为表现人物性格特征 2、把人物置于矛盾冲突的环境中营造 《左传》的辞令艺术“ 《国语》,我国第一部国别史。约前1000年到前440年 《战国策》铺排纵姿的文学特色: 1、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 2、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人 3、引譬设喻,善用寓言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考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 神魔(怪)小说:出现于明代后期的白话章回小说。它以神魔怪异为主要题材,参照现实生活中政治、伦理、宗教等方面的矛盾和斗争,比附性的编织了神怪形象系列,将一些零散片段的故事系统化、完整化。风格上尚“奇”贵“幻”。它是在“三教合一”思想主导下,接受了古代神话、六朝志怪、唐传奇、宋元话本的影响和道教仙话、佛教故事和民间传说的养料产生的。代表作品有《西游记》《封神演义》等。 历史演义:所谓历史演义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战争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这种独特的文字样式受到了素重历史传统的中国人民的喜爱,所以明代“罗贯中氏《三国志》一书,以国史演为通俗演义,汪洋百馀回,为世所尚,嗣是效颦日众,因而有《夏书》《商书》《列国》《两汉》《唐书》《残唐》《南北宋》诸刻,其浩瀚几与正史分签并架”形成了一个创作历史演义的传统。而《三国志演义》是我国历史小说的开山之作。 前七子:也叫弘正七子。它是明代弘治、正德年间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一个复古主义文学流派,其成员有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借助复古手段而欲达到变革的目的,这是前七子文学复古的实质所在。

临川派:以临川剧作家汤显祖为首的戏曲流派,又叫“玉茗堂派”。此派创作主才情,不拘音律,常以男女至情反对封建礼教,以奇幻情节承载浪漫风格,以绮词丽语体体现优美文采。成员有吴炳、阮大铖、孟称舜等人。 清初古文三大家:侯方域、魏禧、汪琬三人。魏禧以观点卓越、析理透辟见长,汪琬写人状物笔墨生动,侯方域的影响最大,继承韩、欧传统,融入小说笔法,流畅恣肆,委屈详尽。 “四声猿”:“四声猿”语出郦道元《水经注》:“猿鸣三声泪沾裳”,是一组杂剧,包括《狂鼓史渔阳三弄》(1折)《玉禅师翠乡一梦》(2折)《雌木兰替父从军》(2折)《女状元辞凰得凤》(5折)四本短戏。创作活泼畅快、汪洋恣肆,在一定意义上反映出价值的世俗观念和相对进步的市民精神,带有甚为浓厚的民间文学色彩。徐渭欲借此剧,呼喊久积于胸的牢骚,张扬狂放不羁的个性,表现愤世嫉俗的精神。 公安派:中国明代文学流派。代表人物为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其籍贯为湖广公安(今属湖北),故世称公安派。其重要成员还有江盈科、陶望龄、黄辉、雷思霈等人。文学主张主要有以下3点:①反对剿袭,主张通变。他们猛烈抨击前后七子的句拟字摹、食古不化的倾向,主张文学应随时代而发展变化,应冲破一切束缚文学创作的藩篱。②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所谓“性灵”就是作家的个性表现和真情发露。他们认为“出自性灵

安徽师范大学 古代文学史复习思考题

1.名词:元曲,元杂剧,旦本,末本。 2.元代文学的特点和成就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3.元杂剧的体制特征主要有哪些? 4.元杂剧兴盛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第一章关汉卿及其创作 1.为什么说关汉卿是元杂剧的奠基人? 2.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主要有哪些方面? 第二章元代其他杂剧作家 1.《西厢记》题材的流变情况如何? 2.白朴的《墙头马上》、《梧桐雨》各写了什么内容? 3.马致远《汉宫秋》的主题是什么? 4.元杂剧衰微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5.《倩女离魂》的情节有何特点? 第三章南戏 1.名词:南戏,南戏之祖,荆刘拜杀。 2.南戏和北杂剧在体制上有什么不同? 3.何谓四大戏文?它们在题材内容方面有何共同点? 第四章元代诗文 1.名词:元散曲。 2.散曲与词有何异同? 3.元散曲与元杂剧的关系如何? 1.名词:章回小说。 2.明代文学的主要特征如何? 3.明代长篇小说繁荣的原因和特点是什么? 4.明代长篇小说有哪些主要类型? 5.章回小说的文体特征是什么? 第一章《三国志演义》的成书与流传 1.名词:历史演义。 2.《三国志演义》的题材主要来源于哪些方面? 3.嘉靖本《三国志演义》和毛本《三国演义》在体式上有什么区别? 第二章《水浒传》的成书与流传 1.名词:英雄传奇。 2.《水浒传》的成书与《三国演义》有何相似之处? 第三章明代诗文 1.名词:台阁体,茶陵派,前后七子,唐宋派,公安派,竟陵派。 2.前后七子的文学复古有何得失和影响? 3.唐宋派的文学创作和他们的文学主张是否一致?请举例说明。 第四章《西游记》的成书与流传 1.名词:神魔小说。

2.《西游记》成书过程中有哪些重要的典籍和文学作品? 第五章明代短篇小说 1.名词:话本,拟话本,“三言二拍”,“灯话三种”。 2.什么是话本?话本和拟话本的重要区别是什么? 3.明代白话短篇小说兴衰的原因何在? 第六章明代戏曲 1.名词:明代传奇,明代中期三大传奇。 2.明代杂剧的演变趋势是什么? 3.明代三大传奇戏的题材有何特点和意义? 第七章汤显祖与《牡丹亭》 1.名词:沈汤之争,吴江派,临川四梦,临川派。 2.如何评价“沈汤之争”? 3.汤显祖为什么说“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 清代文学绪论 1.清代学术思想的基本走向如何?它对文学思想有何影响?2.清代文学的基本特征和主要成就是什么? 3.名词:才子佳人小说。 4.李渔的拟话本小说有何艺术创新? 5.明清才子佳人小说的情节有何共同特点?其意义如何? 第一章清代诗词 1.名词:梅村体,神韵说,格调说,肌理说,性灵说,浙西词派,阳羡派,桐城派,桐城三祖。 2.清初诗坛创作有哪些主要成就? 3.如何理解清词的中兴? 4.清初“学人之文”和“文人之文”有何区别? 5.桐城派理论主张和散文创作有哪些主要内容? 第三章清代戏曲 1.名词:苏州派,一人永占,南洪北孔,地方戏。 2.清代戏曲创作走向如何? 3.“家家收拾起,户户不提防”是什么意思? 第四章蒲松龄与《聊斋志异》 1.蒲松龄的生活经历对他的小说创作有何作用? 2.《聊斋志异》与《阅微草堂笔记》的创作理念有何不同? 第五章吴敬梓与《儒林外史》 1.吴敬梓的家庭环境和个人经历对他创作《儒林外史》有何影响? 2.《儒林外史》的文学史意义体现在哪些方面? 第六章曹雪芹与《红楼梦》 1.名词:脂评,红学。 2.《红楼梦》的版本系统主要有哪两大类?各自的特征是什么?3.红学有哪些主要流派?你如何评价?

《中国古代文学史》练习题及答案完整

《中国古代文学史》练习题及答案 先秦文学 一、填空 1、中国最初的诗歌是和-------结合在一起的 2、约在以后,诗歌从乐舞中逐步发化独立出来。 3、《弹歌》是一首----------言诗。 4、《蜡辞》大约是一首---------事祭歌。 5、先秦时期----------不分,文化呈现一种综合的形态。 6、上古巫史不分,商周之际,--------------官从原始宗教中脱离出来,成为新兴文化的代表。 7、西周时期,文化为-----------所垄断,春秋战国之际,兴起了一个---------的阶层,成为文化创造的主要的承担者。 8、先秦文学作者身份发生了由巫到史,到------,再到------的演变。 9、夏商文化以--------文化最有代表性。 10、自西周开始,----------文化成了主流文化。 11、在所有的古代文献中,以----------最有神话学价值。 12、中国古代创世神话以----------故事最为著名。 13、女娲的神话主要应是产生于----------社会。 14、神话形象经历了从动物形、----------形到---------这么一个发展过程。 15、雅颂多为---------时期的作品。 16、国风多为---------时期的作品。 17、雅颂多为---------句,较少杂言。 18、《诗经》的句式以---------言为主。 19、《诗经》常见的押韵方式是---------------押韵。 20 、雅颂多出自----------------之手。 21、周族史诗有《生民》、《公刘》、《绵》、-------------、-------------。 22 、------------、--------------是我国记言叙事文之祖。 23 、《尚书》分-------、---------、-------、--------四部分,其中---------、------------。 24、《左传》的体例是---------史。 25 、 ---------确为先秦“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26 、-----------------最擅长写战争。

中国古代文学史重点整理

填空: 1.诗经是西周至春秋的诗歌总集。 2.现今所见《诗经》共305篇 3.诗经的流传:(三家诗)汉代鲁人申培所传的《鲁诗》,齐人辕固生所传的《齐诗》和燕人韩婴所传的《韩诗》古文学派毛亨传的《毛诗》,流传至今的为《毛诗》。 4.《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5.西周前期的作品最值得重视的是五篇歌咏周族始祖和先公先王的诗:《大雅》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6.《国语》以记言为主。 7.《孟子》为语录体散文。其文学成分表现在叙事和抒情两个方面。 8.《赋篇》的作者是荀子. 宋玉有《九辩》一篇 9.屈原的作品有:《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 10.九歌的篇目和祭祀的对象:《东皇太一》(天神)、《云中君》(云神)、《湘君》、《湘夫人》(湘水之神)、《东君》(日神)、《大司命》(掌管寿命的神)、《少司命》(掌握子嗣的神)、《河伯》(河神)、《山鬼》(山中之鬼)、《国殇》(阵亡将士之魂)和《礼魂》(送神总曲)。 11.五四运动以后的研究者常称这些西周以前的诗为周族的史诗. 12.《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统称“春秋三传” 13.汉代文学领域得到了大规模拓展,最引人注目的是赋。赋分为抒情小赋和体物大赋两类 14.司马相如《上林赋》《子虚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 15.汉代文学在诗歌上的进展最重要的是五言诗的兴起和叙事诗的产生、发展 16.现存汉代最早的抒情赋是贾谊的《吊屈原赋》 17.汉武帝的《秋风辞》是第一篇中国文学史上抒写人生的本然情绪 18.枚乘《七发》大赋的开始 19.西汉中期的体物大赋作家除了司马相如外,最值得注意的是王褒。他的《洞箫赋》是我国历史上第一篇专写音乐的作品 20.贾谊最著名的是《过秦论》和《论治安策》 21.晁乘的政论文《论贵粟疏》 2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到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期,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总共一百三十篇。本纪是全书的大纲。指导思想是黄老思想《史记》的写作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古代文学史考试复习题4

中国古代文学史(4)复习题 体”。台阁主要指当时的内阁与翰林院,又称“馆阁”,台阁体则指以当时馆阁文臣杨士奇、杨荣、杨博等为代表的一种文学创作风格,其内容大多比较贫乏,多为应制、题赠、酬应而作,题材常是“颂圣德,歌太平”,艺术上追求平正典丽。 2、前七子:明代中期,文学复古思潮发轫于前七子的文学活动。前七子主要活动在弘治、正德期间,成员有李梦阳、何景明、王九思、边贡、康海、徐祯卿、王廷相,这是一个以李梦阳为核心的文学群体。在文学上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虽为复古,实是求真,以性情为主的格调论,“真诗在民间”等。面对文坛萎若卑冗的格局,他们以复古自命,所谓“凡古俗而变流靡”,在某种意义上具有重寻文学出路的意味,借助复古手段而达到变革的目的,这是钱七子文学复古的实质所在。前七子多拟古之作,也重视时政题材,具有较强的危机感和批判意识,同时注意从民间汲取题材,反映社会下层庶民的生活,但他们过多注重古人诗文法度格调,影响作家情感自由发挥。 3、临川四梦:或称“玉茗堂四梦”,指汤显祖创作的四部戏剧,即《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和《紫钗记》,其中以《牡丹亭》最为著名。纵观“临川四梦”,从题材内容上看,《紫钗记》和《牡丹亭》属于儿女风清戏,《南柯记》和《邯郸记》属于官场现形戏或政治问题戏,或许四剧“皆有梦境”才有“临川四梦”之说,或许四剧本身就是汤显祖毕生心血凝成的人生之梦,其艺术造诣之高,对人生处境之探索之深,对角色内心刻画之细,可说在中国昆剧传统中无人可比。 (明代作家汤显祖的传奇有《紫钗记》《牡丹亭还魂记》《南柯梦记》《邯郸梦记》,代表了作者戏剧创作的全貌,其中又均与梦有关,故而合称“临川四梦”。“临川四梦”是作 者以戏剧形式表现出自己对人性、人生极其意义的思考。汤显祖所重的情包括两个方面:一 是“真情”,二是“矫情”。“临川四梦”中的前二梦写的上男女青年的爱情,表现“真情” 的力量;后二梦则写士人仕途生涯和宦海沉浮,意在劝戒世人超越对“矫情”的贪恋。《牡 丹亭》是“临川四梦”影响最大,并奠定了作者作为中国古代戏曲大家地位的一部传奇。) 4、神魔小说:明代后期,在通俗小说领域中兴起了编著神怪小说的热潮,这批神怪小说,在儒、道、释“三教合一”的思想指导下。接受了古代神话、六朝志怪、唐代传奇、宋代说经话本和“灵怪”、“妖术”、“神仙”等小说话本的影响,吸取了道家仙话、佛教故事和民间传说的养料后产生的。其主要特征是尚“奇”贵“幻”,以神魔怪异为主要题材,参照现实生活中政治、伦理、宗教等方面的矛盾和斗争,比附性地编制了神怪形象系列,并将一些零散、片面的故事系统化、完整化。 5、公安派:在晚明文学领域,公安派是一个具有相当影响的文学流派,以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为代表,其中袁宏道的影响尤为突出,是公安派的主要人物,其次是袁中道,袁宗道次之,因他们是湖北公安人,所以人称公安派。公安派提出以“性灵”为核心的文学主张,并力挢前后七子文学复古所难以克服的拟古蹈袭的弊病,在作品创作上注重有感而发、直抒胸臆,作品也多

古代文学史复习题简答题及答案修订稿

古代文学史复习题简答 题及答案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二、简答题 1、简述《庄子》“三言”的创作方法。 《寓言》篇自称其创作方法是“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天下》篇说“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这就是“庄子三言”。寓言,即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言语。重(读音chóng或zhòng)言,有两种解释:一是解释为是重复、增益之言;另一解释为借重之言,即引用长者、尊者和名人的言语,来证明己言,以便被他人接受。这些名人言语,基本都是虚构的。卮(zhī)言,即出于无心,自然流露的语言,这种言语层出无穷,散漫流衍地把道理传播开来,并能穷年无尽,永远流传下来。庄子阐述他的哲学思想、政治观念、人生理想等,不是用抽象的概念表述和理性的分析,而是运用形象思维的方法,把他的思想融入到一个个寓言、神话、虚构的人物故事中,把枯燥的哲学思想讲得趣味盎然,让读者去领悟体会其真谛。 2、《史记》的抒情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史记》的抒情性主要表现在: (1)在写人叙事中寄托着爱憎好恶的感情。即“寓论断于序事中”(顾炎武《日知录》),在冷静客观的叙述中,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2)通过夹叙夹议的手法,表达作者见解和抒发感情。这一写法以《伯夷列传》、《屈原列传》、《游侠列传》为代表。 (3)创造性地运用了“太史公曰”的论赞体,直接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予以评价,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具有很强的抒情性。

3、简述苏轼记叙文的特点。 苏轼的记叙文包括传记文、碑传、山水游记、亭台堂阁记等,在苏文中艺术价值最高,最富有独创性。其传记文善于用所写对象日常生活中的素材和细节刻画其个性,以突现奇人异才的高风亮节。他的游记文,往往将叙事、抒情、议论结合得水乳交融,具有深厚的人文精神,表现手法灵活多变,吸收其他体裁的表现方式(如赋体、问答、赞颂之类),从而使体式为之一变。写景记游,融入诗情雅趣,无不脍炙人口。苏轼是继柳宗元之后大量创作山水游记的作家,他的游记不仅记叙、描写、议论并重,而且议论成分占的比重较大,往往凭借议论给文章辟出新的境界。 4、简述“讲史”话本的体式特征。 (一)篇幅较长,分卷分目。一般均有四、五万言,最长的《五代史平话》有十多万字,有的话本因为篇幅较大,所以要分卷分目。 (二)都有“开场诗”和“散场诗”。 (三)采用断代编年的方法叙述历史。讲史话本大多按朝代断限,依据正史中的朝代兴衰的帝王将相的历史活动为主要内容,采取按年目顺序的讲叙方法。 (四)语言多为半文半白,以讲说为主。语言比较质朴粗糙。 5、简述《三国演义》“七实三虚”的艺术构思。 章学诚批评《三国演义》。所谓“七分实事”,是指作品的主要框架、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是按照史书记载的真实情况来设计和组织安排的,

中国古代文学史习题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 一、单项选择题 1 、 "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 出自曹操的() ① 《短歌行》② 《篱里行》③ 《步出厦门行》④ 《苦寒行》 2 、《让县自明本志令》的作者是() ① 曹丕② 曹操③ 曹植④ 孔融 3 、 " 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 出自曹植的() ① 《白马篇》② 《赠白马王彪》③ 《野山黄雀行》④ 《美女篇》 4 、魏晋时期擅写四言诗的除了曹操外还有() ① 曹丕② 王粲③ 嵇康④ 左思 5 、陶渊明诗歌中继承了阮籍、左思传统的是() ① 田园诗② 山水诗③ 咏怀、咏史诗④ 咏物诗 6 、祢衡咏物赋代表作是() ① 《蝉赋》② 《鹦鹉赋》③ 《舞鹤赋》④ 《洞箫赋》 7 、《思旧赋》的作者是() ① 向秀② 谢庄③ 曹植④ 阮籍 8 、《三都赋》的作者是() ① 班固② 左思③ 张衡④ 扬雄 9 、《芜城赋》的抒情性极强,寄寓了() ① 对故乡的思恋② 对历史兴衰变化的感慨③ 对广陵城的喜爱④ 对友人的怀念 10 、《北山移文》的作者是() ① 孔稚珪② 鲍照③ 丘迟④ 郭璞 11 、《兰亭集序》的作者是() ① 王羲之② 陶宏景③ 嵇康④ 丘迟 12 、《搜神记》中见义勇为、自我牺牲的山中客形象见于() ① 《韩凭夫妇》② 《干将莫邪》③ 《宋定伯捉鬼》④ 《李寄斩蛇》 13 、《石崇每要客燕集》表现了() ① 石崇盛情待友② 石崇的吝啬③ 石崇的奢侈和残忍 ④ 石崇的礼让 14 、《画王弃市》选自() ① 《西京杂记》② 《世说新语》③ 《笑林》④ 《博物志》 15 、《韩凭夫妇》在艺术上成功地运用了() ① 细节描写② 景物描写③ 神话故事④ 寓言故事 16 、南朝时以 " 九品论人,七略裁士 " 品评诗人的诗论家是() ① 曹丕② 钟嵘③ 刘勰④ 陆机 17 、突破传统的 " 诗言志 " 说,提出 " 诗缘情 " 的是() ① 钟嵘② 曹丕③ 陆机④ 刘勰 18 、《文心雕龙》论述文学作品内容和形式关系的是() ① 《神思》篇② 《情采》篇③ 《时序》篇④ 《知音》篇 三、填空题 1 、建安时期以()和()为代表的许多优秀诗人,一方面学习汉乐府,描写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一方面歌唱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形成一种悲凉慷慨、刚健有方的风格,后人称之为()或()。 2 、魏晋南北朝时期,继承建安文学传统的作家有魏末的()、()、西晋的()和刘宋的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简答论述】复习资料整理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简答论述整理 1、神话的基本特征: 2、简述我国古代神话神话与传说的区别: 3、试论我国古代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4、《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的依据及其各自的含义是什么? 5、简述《七月》的内容梗概。 6、试述《诗经》最具影响的两类作品——情爱诗和社会政治诗的内容。 7、分析《诗经》史诗重要篇章的艺术特色。(即《大雅》五篇史诗的主要内容) 8、论述《诗经》的主要文学成就。 9、结合具体作品说明赋、比、兴的含义。 10、简述《老子》的文学价值。 11、简述《论语》的文学特色。 12、简述《墨子》的文章特点。 13、简述《荀子》说理文特色。 14、简述《韩非子》说理文的特点极其寓言的特点。 15、试述《左传》的文学特色。 16、试述《战国策》的文学特色。 17、试论《孟子》文章的主要特点。 18、试论《庄子》寓言特色。(即《庄子》的文学特色) 19、简述《九歌》艺术表现的特点。 20、简述《招魂》的艺术特色。 21、试叙楚辞产生的相关要素。

22、试论楚辞的文体特点。 23、试论《离骚》的思想内容。 24、试论《离骚》的主要艺术特色。 25、试论《九辩》的艺术特色极其与《离骚》思想、艺术上的异同。 26、概述《谏逐客书》的主要特点。 27、简述贾谊散文的代表作及其特点。 28、简述晁错散文的代表作及其特点。 29、论述《史记》描写人物的艺术特点 30、简述贾谊骚体赋的创作特点。 31、简述枚乘开创大赋体式的《七发》及其特点。 32、简述《天子游猎赋》所代表的汉大赋的主要特点。 33、论述杨雄大赋的创作特点。 34、论述王褒《洞箫赋》在咏物赋发展中的地位。 35、论述班固《两都赋》。 36、论述张衡在赋史上的作用和地位。 37、试叙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 38、试叙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39、试叙《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40、试叙《古诗十九首》的时代背景及主要内容。 41、简述曹操诗歌思想内容及创作成就。 42、简述曹丕诗歌的特点。 43、简述王粲诗歌艺术特点。

中国古代文学史1考试试题及答案

《诗经》“六义”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神话:由人民集体口头创作,表现对超能力的崇拜、斗争及对理想追求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属民间文学的范畴,具有较高的哲学性、艺术性。千百年来一直是文人墨客与民间艺人进行创作的不朽源泉,对后世影响深远。 楚辞:又称“楚词”,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诗歌题材。刘向辑集屈原、宋玉、东方朔及汉人的楚辞作品名为《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散体大赋:是汉代辞赋的代表,它师承屈原、宋玉及《诗经》的“雅颂”与战国时期的纵横游说之风。内容多属为统治者扬威颂圣,思想空泛。普遍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篇幅巨大,文字排铺堆砌,对事物进行铺陈描写。直接继承了先秦散文。代表作有枚乘《七发》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扬雄《长杨赋》《羽猎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两京赋》等。 汉赋:在汉朝涌现出的一种有韵的散文,特点是散韵结合,专事铺叙。赋是汉代最流行的文体,后世往往把它看成是汉代文学的代表。 乐府诗:汉武帝时重建乐府,采集汉族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乐府诗集:是继《诗经·风》之后,一部总括中国古代乐府歌辞总集,由北宋郭茂倩所编,是现存收集乐府歌辞最完备的一部。 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诸子百家之流传中最为广泛的是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兵家、医家。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鉴赏:这首诗通过一个男子在河边遇到一个采摘荇菜的姑娘,并为姑娘的勤劳、美貌而动心,随之引起了强烈的爱慕之情,在梦里也会梦见那位姑娘的一系列追求过程,充分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内心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本篇是诗经的首篇,更加表明了《关雎》在古代人们心中的地位。这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兴”,即先从别的景物引起所咏之物,以为寄托。这是一种委婉含蓄的表现手法,优点在于寄托深远,能产生文已尽而意有余的效果。还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如“窈窕”是叠韵;“参差”是双声;“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用这类词修饰动作,如“辗转反侧”;描写景物,如“参差荇菜”,无不活泼逼真,声情并茂。用韵方面,这诗采取偶句入韵的方式,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就诗义而言,它是“民俗歌谣”,就是把古代男女恋情作为社会风俗习尚描写出来的。就乐调而言,全诗重章叠句都是为了合乐而形成的。《关雎》重章叠句的运用,说明它是可歌的,是活在人们口中的诗歌。 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七月鸣鵙,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四月秀葽,五月鸣蜩。八月其获,十月陨萚。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言私其豵,献豣于公。 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窒熏鼠,塞向墐户。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完整word版)专升本《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题282道选择题(含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题 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 A.《山海经》 B.《乐府诗集》 C.《楚辞》 D.《诗经》 2.《诗经》被称为“经”是在()。 A.先秦 B.秦代 C.汉代 D.南北朝 3.《诗经》全书共有()。 A.100篇B.105篇 C.300篇D.305篇 4.最早提出“孔子删诗说”的是()。 A.孟子B.荀子C.司马迁D.班固 5.《诗经》在当时被划分为“风、雅、颂”,其划分的主要标准是()。 A.地域B.社会作用C.音乐D.内容 6.《诗经》用作宗庙祭祀舞曲的是()。 A.国风B.小雅C.大雅D.颂 7.“风、雅、颂”是《诗经》的()。 A.分类B.表现手法C.思想内容 D.特征 8.汉代“四家诗”指()。 A.齐鲁郑毛 B.齐鲁韩毛C.齐郑韩毛 D.齐鲁韩郑 9.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通行的《诗经》属于()。 A.齐诗B.鲁诗C.韩诗D.毛诗 10.《诗经》最基本的句式是()。 A.四言B.五言C.杂言 D.七言 11.《诗经》中写男青年对河边采集荇菜的一位女子的相思,想象着和她相爱的诗篇是()。 A.《召南·摽有梅》B.《郑风·褰裳》C.《周南·关睢》D.《邶风·静女》 12.《诗经》中描绘了一个美丽清泠、朦胧迷茫的抒情境界,刻画诗人徘徊追思的形象,借助景物和意象含蓄委婉地表达相思和追怀之情的诗篇是()。 A.《邶风·静女》B.《周南·关睢》C.《陈风·月出》D.《秦风·蒹葭》 13.《七月》是一首()。A.表现周人政治生活的诗歌B.农事诗C.反映婚姻问题的诗歌 D.反映上层社会生活的诗歌 14.汉代儒学家中为“毛诗”作笺的是()。 A.毛苌 B.毛亨 C.郑玄D.班固 15.《论语》是一部()。 A.纪传体史书 B.长篇论文C.杂记 D.语录体著作 16.道家学派开创者是()。 A.孔子B.孟子C.老子D.庄子 17.《庄子》今存()。 A.2O篇 B.30篇C.33篇 D.52篇 18.先秦最后一位儒学大师是()。 A.孟子 B.子夏C.颜渊 D.荀子 19.《劝学》的作者是()。 A.孔子 B.孟子C.韩非 D.荀子 20.我国古代第一部历史散文集是 A.《尚书》 B.《逸周书》C.《论语》 D.《春秋》 21.《左传》全称()。 A.《春秋左氏传》B.《左氏春秋》C.《春秋内传》D.《春秋外传》 22.《左传》是()。 A.一部国别体史书B.一部纪传体史书C.一部纪事本末体史书D.一部编年体史书

古代文学史考试题型及举例

填空题 1.最有神话学价值的一部中国古代文献是《》。保留在《淮南子》中的我国古代著名的四大神话分别是《》、《》、《》和《嫦娥奔月》。 2.《诗》到了代被统治者奉为经典,称作《诗经》9.“桑之未落,。桑之落矣,。”《诗经?氓》 3.关于《诗经》的编集,主要有三种说法,分别是、和。 4.《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名《》、《》,后世儒家尊之为“经”。它主要收录了至五百多年间的篇作品(不包括笙诗)。 5.《诗经》中被清代王夫之评为“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的四句诗是:,。,。 6.《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今我来思,。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7.《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主要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________大约五百多年间的_______篇作品。 8.《诗经》的六义,是指、、、、、。 9.《春秋》选词准确,义含褒贬,被后人称为“”。 10.《》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 11.中国最初的诗歌是和、结合在一起的。》 12.被刘知几赞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的著作是《________》。 13.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约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以《_______ 》和《________ 》为代表。第二个阶段以《________》和《________》为代表。第三个阶段以《________》和《_______》为代表。 14. “春秋三传”指《》、《》、《》。 15.“春秋三传”指的是《》、《》、《》,其中文学成就最高的是《》。 16. 《春秋》是我国第一部体史书;《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体史书。 17.被刘知几赞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的著 作是《》;一般认为它的作者是。 18.《论语》是一部记述及其弟子言行的典籍。体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 19.先秦说理散文中文学价值最高的两部著作是《》和《》。 20. 历史上最早为《楚辞》作注解的著作是东汉时的《楚辞章句》。 21.“长太息以掩涕兮,。”(屈原《离骚》) 22.“,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23. 、、三者紧密结合,是中国诗歌发生期的一个重要特征。 24.《齐桓晋文之事》记述了孟子同的谈话。 25.先秦叙事散文中,突出表现纵横家思想的著作是《》。 26.“路漫漫其修远兮,。”(屈原) 27.屈原的作品中,《》是我国历史上最长的政治抒情诗;《九章》共篇;《》是屈原的第二长篇,全诗以发问的形式,一口气提出170多个问题。 28.《_______》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______》是楚辞中一首奇特的诗歌,全诗由172个问题构成。 29.“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见于屈原的《________》。 30.“老吾老,______________;幼吾幼,_______________;天下可运于掌。”(《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章》) 31.保留在《淮南子》中的我国古代著名的四大神话分别是《》、《》、《》和《》。

北师大版“古代文学史”课后思考题

《中国古代文学史》课后思考题 先秦文学思考题 1.比较《诗经》中“国风”和“小雅”诗地风格特征? 2.试述风、雅、颂地文体特征? 3.试述赋、比、兴地文学意义. 4.试析《诗经》怨刺诗地思想和表达特点 5.论述《诗经》地现实精神. 6.试论《诗经》地基本情感特征. 7.试论《诗经》地形式特征. 8.试论《诗经》对后世文学地影响 9.简述《春秋》记事地特征. 10.古人是如何论述《春秋》地“微言大义”地? 11.《左传》地理性精神是如何通过叙事表现出来地? 12.论《左传》人物描写地特点. 13.试析《左传》战争描写地特点. 14.试析《左传》地叙事特征. 15.试述《左传》地记言特征. 16.结合战国文化背景,论述《战国策》地思想特征. 17.试述策士地基本游说技巧. 18.试述《战国策》寓言地特征 19.比较《左传》和《战国策》说辞地艺术特征. 20.从陈述方式、语体风格等方面比较“语录体”和“论辨体”散文地特征 21.谈谈先秦议论散文地文体发展线索. 22.举例说明《孟子》文章“循循善诱”地表达特征. 23.试析《庄子》地文体特征. 24.论述《庄子》地艺术特征. 25.简析《庄子》文章中意象地特点. 26.简述《荀子》地文章体制地特点 27.从结构、意象、论述方式等方面谈谈《庄子》散文地“诗性”特征. 28.简述《韩非子》文章风格特征. 29.具体比较《孟子》、《庄子》、《韩非子》三书中寓言地不同特征. 30.简述《离骚》地主题思想. 31.试述《离骚》地艺术特色. 32.谈谈《离骚》和《九歌》在运用象征手法上地共同特点 33.简述《九歌》表达相思之情地特点 34.试论《天问》地结构特征. 35.简述宋玉地文学成就. 36.简述屈原和楚辞对后世文学地影响. 两汉文学思考题 1.汉代地经学对文学地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2.汉代地文学思想有哪些主要观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