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中隔偏曲伴下鼻甲肥大经鼻内镜术治疗论文
鼻中隔偏曲合并下鼻甲肥厚鼻内镜手术效果观察

鼻中隔偏曲合并下鼻甲肥厚鼻内镜手术效果观察作者:孙永君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4年第03期【摘要】目的探讨鼻内镜手术治疗鼻中隔偏曲合并下鼻甲肥厚疾病临床疗效。
方法鼻中隔偏曲伴下鼻甲肥厚患者术前给予广谱抗生素静脉滴注3~5 d预防感染,应用呋麻滴鼻液连续3 d滴鼻,若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稳定,可于常规麻醉后利用鼻内窥镜系统及监视系统实施手术治疗。
结果 31例鼻中隔偏曲合并下鼻甲肥厚患者经鼻内镜手术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100.00%。
1例患者发生鼻中隔与下鼻甲粘连,经分离后痊愈, 1例患者发生鼻中隔血肿,经对症处理后血肿消失,并发症发生率为6.45%。
结论鼻内镜手术治疗鼻中隔偏曲合并下鼻甲肥厚手术切口小,术后并发症少,操作简单,可显著提高患者手术治疗的准确性及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鼻中隔偏曲;下鼻甲肥厚;鼻内镜手术;临床疗效本文将对河南省镇平县第二人民医院自2012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前来就诊的31例鼻中隔偏曲合并下鼻甲肥厚患者给予临床分析,从而探讨鼻内镜手术治疗鼻中隔偏曲合并下鼻甲肥厚疾病临床疗效,为提高患者治疗效果与生活质量提供可靠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31例患者均经临床鼻内镜检查及CT检查确诊为鼻中隔偏曲伴下鼻甲肥厚疾病,其中男性19例、女性12例,年龄19~55岁,平均年龄(34.61±1.06)岁,病程3个月~19年,平均病程(7.63±1.25)年。
1. 2 方法鼻中隔偏曲伴下鼻甲肥厚患者术前给予广谱抗生素静脉滴注3~5 d预防感染,应用呋麻滴鼻液连续3 d滴鼻,若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稳定,可于常规麻醉后利用鼻内窥镜系统及监视系统实施手术治疗。
指导患者取仰卧位,进行Killian手术切口(于皮肤黏膜交界处),或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棘前黏膜或棘突黏膜手术切口,若患者鼻中隔发生明显前方右偏,可实施右侧切口。
将黏膜切开后,使手术切口侧黏软骨膜分离,之后将发生偏曲部分进行切除(如中隔软骨、筛骨垂直板、犁骨等),完成后将黏膜复位,常规缝合手术切口。
鼻内镜下手术治疗伴有鼻中隔偏曲的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鼻内镜下手术治疗伴有鼻中隔偏曲的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鼻内镜下手术治疗伴有鼻中隔偏曲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2013年4月~2015年3月我院五官科收治的伴有鼻中隔偏曲变应性鼻炎患者160例为临床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鼻内镜下手术治疗组)和对照组(常规药物治疗组)两组,每组80例。
治疗后观察两组的疗效。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在治疗伴有鼻中隔偏曲的变应性鼻炎方面,鼻内镜下手术较常规药物治疗的效果更为确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鼻内镜下手术;鼻中隔偏曲;变应性鼻炎【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号】A【文章编号】2095-7165(2015)07-0052-02变应性鼻炎又称为过敏性鼻炎,是一种鼻粘膜非感染性炎性疾病[1]。
变应性鼻炎给患者带来了生理和心理上的极大痛苦。
为了观察鼻内镜下手术治疗伴有鼻中隔偏曲的变应性鼻炎的作用效果,我院医生进行了相关的临床研究。
本文就我院医生在此方面进行研究得到的心得体会做出相关探讨,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4月~2015年3月我院五官科收治的伴有鼻中隔偏曲变应性鼻炎患者160例为临床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鼻内镜下手术治疗组)和对照组(常规药物治疗组)两组,每组80例。
入选患者经检查确诊为伴有鼻中隔偏曲的变应性鼻炎,所有入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2]。
排除标准为不适宜进行鼻内镜手术者、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者。
观察组80例患者中,男42例,女38例,平均年龄(385±21)岁,平均体重(621±03)kg,平均病程为(87±05)年;对照组80例患者中,男40例,女40例,平均年龄(396±23)岁,平均体重(619±04)kg,平均病程为(89±07)年。
两组患者从性别、年龄、体重、病程等各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鼻内镜下手术治疗伴有鼻中隔偏曲患者的临床分析

鼻内镜下手术治疗伴有鼻中隔偏曲患者的临床分析摘要】目的:评价鼻内镜下手术治疗伴有鼻中隔偏曲临床疗效,总结治疗经验。
方法:2014年1月~2015年7月,医院鼻内镜下手术治疗伴鼻中隔偏曲患者44例,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28例、变态反应性鼻炎15例、鼻息肉1例,采用双侧下鼻甲黏膜下切除术44例,原发病采用相应手术治疗。
结果:手术时间11~66min、平均(27±6)min,术中出血量5ml~50ml、平均(30±5)ml;术后第6周黏膜完整72.73%,鼻中隔偏曲解剖学疗效治愈率70.45%、好转率25.00%、4.55%;鼻中隔偏曲治愈者原发病治疗控制/治愈96.77%(30/31)例,高于好转+无效者23.08%(3/13)15例变应性鼻炎患者术后6周嗜酸粒细胞水平(0.39±0.49)%低于术前(0.76±0.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于原发鼻部疾病,若伴鼻中隔偏曲,应采取更积极的手术治疗策略,可增进原发鼻部疾病疗效,但鼻中隔偏曲手术治疗也可能难获显著疗效。
【关键词】鼻内镜;鼻中隔偏曲;临床分析鼻中隔偏曲是指鼻中隔偏向一侧或两侧、或局部有突起、引发鼻腔功能障碍的一种疾病,发病率约为12.7%~81.2%[1]。
鼻中隔偏曲与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真菌性鼻窦炎等关系密切,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治疗鼻中隔偏曲很有效,可消除疾病引起的临床症状,为鼻窦炎等并发疾病治疗奠定基础。
鼻中隔偏曲矫正手术类型较多,近年来鼻内镜技术迅速发展,极大的丰富了手术治疗手段,但不同疗法疗效仍存在一定的差异,尚无规范性的治疗方法可供选择,总结经验非常必要。
2014年1月~2015年7月,医院鼻内镜下手术治疗伴鼻中隔偏曲患者44例,现报道如下。
1资料及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44例患者,其中男38例、女6例,年龄19~44岁、平均(29±5)岁。
病程1~20年、平均(6.1±3.2)岁。
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疗效分析

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疗效分析目的:探讨观察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治疗鼻中隔偏曲患者的价值与效果。
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4年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鼻中隔偏曲患者4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21例。
对照组应用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进行治疗,研究组应用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进行治疗。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后的疗效以及并发症情况。
结果:研究组患者经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5.24%,对照组为47.6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13.5576,P<0.05)。
研究组患者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为9.52%,对照组为52.3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10.2493,P<0.05)。
结论: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治疗鼻中隔偏曲患者具有创伤小,疗效确切,并发症少,安全可靠等诸多优势,临床价值突出,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标签:鼻内镜;鼻中隔偏曲矫正术;疗效;并发症临床实证研究资料显示,诱发鼻中隔偏曲现象的常见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为发育异常,其二为外部创伤,其三为异物压迫[1]。
临床表现为鼻中隔偏离中线,导致患者出现鼻塞、鼻涕、头痛的现象,严重时还可能发生鼻部出血的症状,会对患者的日常生活产生不良影响。
临床中,多推荐通过手术方案对本病进行治疗,传统手术方案以鼻中隔黏膜下切除为主,本手术方案属于有创性手术,需要以损伤鼻中隔为代价,且术后存在一定的复发可能性,直接对手术疗效产生不良的影响[2-3]。
随着近年来内镜技术的发展,在鼻内镜引导下实施鼻中隔偏曲矫正术的价值进一步凸显出来。
为进一步探讨观察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治疗鼻中隔偏曲患者的价值与效果,本文于2013年3月-2014年2月,抽取笔者所在医院五官科所收治鼻中隔偏曲患者共计42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比观察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与常规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的干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3月-2014年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鼻中隔偏曲患者共计42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鼻内镜以及鼻窦CT冠状位扫描检查,确诊为鼻中隔偏曲。
鼻中隔偏曲合并鼻甲肥大手术治疗的效果观察

鼻中隔偏曲合并鼻甲肥大手术治疗的效果观察张正军;张红梅【摘要】目的:分析鼻中隔偏曲合并鼻甲肥大患者手术治疗的效果。
方法研究我院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接诊的鼻中隔偏曲合并鼻甲肥大患者8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鼻中隔矫正术,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添加鼻甲外移术,而后分析两组患者在治疗效果。
结果在治疗有效率上,观察组为100%,对照组为80%,在治愈率上,观察组为75%,对照组为32.5%,P<0.05。
结论鼻中隔偏曲合并鼻甲肥大患者通过鼻中隔矫正与鼻甲外移术可以有效的提升治疗有效率,保证患者症状显著改善,提升治疗满意率。
【期刊名称】《中国医药指南》【年(卷),期】2016(014)018【总页数】1页(P47-47)【关键词】鼻中隔偏曲;鼻甲肥大;鼻中隔矫正术;鼻甲外移术【作者】张正军;张红梅【作者单位】甘肃省临夏州人民医院耳鼻喉-头颈外科,甘肃临夏731100;甘肃省临夏州人民医院耳鼻喉-头颈外科,甘肃临夏731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65.3+1鼻中隔偏曲伴鼻甲肥大属于鼻科常见疾病,其中鼻中隔矫正可以针对鼻中隔偏曲做畸形改善,而在鼻甲处理上仍未达到统一的结论,但是如果针对相关病患仅仅开展鼻中隔矫正,往往无法达到有效的鼻腔良好通气效果,因此需要采用联合手术来提升治疗效果。
1.1 一般资料:研究我院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接诊的鼻中隔偏曲合并鼻甲肥大患者8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男为31例,女为9例;年龄范围为18~64岁,平均年龄为(34.2±3.2)岁;病程时长范围为0.5~41年,平均时长为(15.3±2.5)年;观察组男为32例,女为8例;年龄范围为17~66岁,平均年龄为(33.5±4.7)岁;病程时长范围为0.5~39年,平均时长为(17.2±4.6)年。
患者会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头痛、头胀、鼻塞、鼻出血、耳闷以及睡眠打鼾等情况,所有患者均在药物治疗后没有得到症状的改善,同时排除有鼻部手术史、鼻窦炎、鼻部肿瘤、鼻息肉等情况患者。
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临床疗效研究

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临床疗效研究田永远【摘要】目的探讨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的手术方式及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行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的116例鼻中隔偏曲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治疗过程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6例鼻中隔偏曲患者中,39例单纯鼻中隔偏曲患者均治愈.77例合并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及下鼻甲肥大患者61例治愈,9例显效.总有效率为94.0%.全部患者术中及术后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鼻内镜下术野清晰,使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中操作精确,矫正完全,从而避免了术中发生穿孔及黏膜受损,使鼻腔生理功能的恢复得到促进,并维持了鼻中隔的稳定性.【期刊名称】《中国现代药物应用》【年(卷),期】2012(006)023【总页数】2页(P8-9)【关键词】鼻内镜;鼻中隔偏曲;矫治术;临床疗效【作者】田永远【作者单位】463000,河南驻马店市中心医院耳鼻喉科【正文语种】中文鼻中隔偏曲为鼻中隔向一侧或两侧弯曲或出现局部突起,导致鼻功能障碍或出现鼻部症状,在耳鼻喉科疾病中比较常见。
发病原因通常为发育异常、外伤及鼻腔肿瘤压迫等[1]。
除了会引起鼻塞、头痛及反复鼻出血外,还与鼻窦炎、鼻息肉等鼻部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治疗预后存在相关性。
以往鼻中隔黏膜下矫正术由于手术视野限制,对偏曲不仅不易彻底矫正,还可能造成穿孔,从而导致脑脊液瘘、血肿等并发症的发生[2]。
随着鼻内镜的推广应用,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成为一项新的内容。
现对2008年2月至2011年2月在我院行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的116例鼻中隔偏曲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治疗过程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鼻中隔偏曲患者116例,其中男68例,女48例,年龄21~52岁,平均年龄(33.2±5.7)岁。
病程2个月~25年,平均病程为(6.3±2.5)年。
偏曲部位:软骨部偏曲49例,骨部偏曲29例,软骨合并骨部偏曲38例。
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策略探讨

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策略探讨目的探讨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策略。
方法选取于2012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院接受鼻中隔偏曲矫正术的患者共80例。
所有患者均于鼻内镜下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分析手术方法并总结手术技巧。
结果经治疗后,总有效率为100.0%,术中平均出血量为(32.32±3.54)ml,平均手术时间为(58.54±2.54)min,并发症发生率为12.5%。
结论微创逐渐成为鼻中隔偏曲矫正术的发展方向,给患者造成的创伤更小,能够提高手术治疗效果,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标签:鼻内镜;鼻中隔偏曲矫正术;策略鼻中隔偏曲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疾病,主要是指鼻中隔偏向一侧或者是偏向两侧,或者是鼻中隔部位存在局部突起现象,从而导致鼻腔的功能受到影响,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鼻塞、鼻出血以及头痛等症状。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于2015年2月~2016年2月在我院接受鼻中隔偏曲矫正术的患者共80例。
所有患者均符合《实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中关于鼻中隔偏曲的相关诊断标准,且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其中,男48例,女32例,年龄19~70岁,平均年龄(34.85±3.58)岁。
临床症状:80例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鼻塞,20例患者伴头痛症状,13例患者伴鼻出血症状,12例患者伴嗅觉减退症状,7例患者存在明确的鼻部外伤史。
1.2方法麻醉方式主要包括全身麻醉、局部麻醉以及全身麻醉联合局部麻醉。
手术方式具体如下:①鼻中隔粘膜下切除术或者部分切除术:选取左侧Killian 切口,于鼻内镜指引下,采用剥离子对患者鼻中隔双侧黏软骨-骨膜进行分离,充分暴露偏曲的鼻中隔软骨、犁骨以及筛骨垂直板等组织,然后切除患者偏曲的鼻中隔软骨及其骨性结构组织;②鼻中隔三线减张术:多数患者需切除方形软骨下端交界线上方的软骨条,其长度在2~4 mm,然后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为患者实施”软骨划痕法”与棘突切除或者是嵴突楔形切除。
鼻内窥镜下鼻中隔成形术的临床分析

鼻内窥镜下鼻中隔成形术的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鼻内镜下治疗鼻中隔偏曲的临床疗效和手术并发症。
方法:选取我院2006年7月~2009年5月收治的60例青少年鼻中隔偏曲患者的臨床资料,在鼻内镜下行鼻中隔成形术,随访患者4~6年,观察患者临床疗效和术后并发症。
结果:60例患者鼻中隔偏曲均得到矫正,有2例患者并发鼻腔粘连,对症处理后治愈,随访4~6年,患者恢复效果好,鼻部及面部发育正常。
结论:鼻中隔偏曲青少年患者在鼻内镜下行鼻中隔成形术,手术损伤小,临床疗效满意,并发症少,值得在临床推广。
关键词鼻内镜鼻中隔偏曲并发症手术疗效鼻中隔偏曲的传统手术矫正方法是在普通照明下进行,由于鼻腔深部照明欠佳,手术之后,患者容易出现鼻中隔穿孔和鼻塌陷等并发症[1]。
我院在鼻内镜下对鼻中隔偏曲严重影响鼻通气患者进行手术治疗,临床疗效满意,患者恢复效果好,现将治疗报告总结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6年7月~2009年5月收治的60例青少年鼻中隔偏曲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8例,女性22例,年龄在14~17岁之间,平均年龄15.2±1.2岁。
患者均经过保守治疗无效或者效果欠佳,患者在手术之前行鼻内窥镜检查和鼻窦冠状位CT扫描,其中S型偏曲15例,C型偏曲29例,嵴状突或者距状突16例,在本组患者中变异性闭眼10例,鼻息肉4例,鼻窦炎16例,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头痛、鼻塞、鼻出血、脓涕、嗅觉障碍等。
1.2治疗方法:患者去仰卧位,局部麻醉,在鼻内镜下施行,作偏曲侧皮肤黏膜切口,切开黏软骨膜,后分离黏骨膜和软骨膜,切断软骨后缘和筛骨垂直板、犁骨的交界处,对于偏曲位于鼻中隔软骨后缘者[2],分离对侧黏骨膜在筛骨垂直板上端自前向后剪断并复位,切除骨嵴,犁骨行骨折复位。
C型偏曲者,在切口后2mm切开软骨,在软骨最凸部位行前后位宽约1mm的条形切口。
软骨部的偏曲可以根据病情做相应的厨艺,在不切透对侧粘软骨膜,行软骨板减张的横行或者纵形切开,或者行小块楔形切除软骨细条状软骨切除减压达到软骨复位的目的,对于存在中鼻甲、下鼻甲代偿性肥大的患者可以进行部分切除术,有鼻窦炎、鼻息肉的患者可以同时进行鼻内窥镜手术治疗,对前下方嵴突,将鼻中隔软骨和上颌骨的鼻嵴、犁骨分离[3],切除重叠的软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鼻中隔偏曲伴下鼻甲肥大经鼻内镜术治疗[摘要] 目的探讨经鼻内镜术治疗鼻中隔偏曲伴下鼻甲肥大的方法及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6月至2010年6
月收治的60例鼻中隔偏曲伴下鼻甲肥大患者的临床资料,该组患者均采用鼻内镜术行鼻中隔矫正术,作下鼻甲黏膜下部分切除术治疗。
总结该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随访6-12个月,60例患者均痊愈,有效地减少下鼻甲体积,临床症状基本消失,鼻的通气功能得到了显著性的改善,无鼻中隔血肿、脓肿、鼻腔粘连等并发症发生。
结论经鼻内镜术治疗鼻中隔伴下鼻甲肥大安全满意,能保存下鼻甲的正常功能,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 鼻内镜;鼻中隔;下鼻甲肥大;治疗
[中图分类号] r765.9[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8-001-02
近年来,随着内窥镜技术的发展,其在治疗鼻中隔偏曲伴下鼻甲肥大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我院2006年6月至2010年6月采用经鼻内镜术治疗鼻中隔伴下鼻甲肥大患者6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0例均为我院收治的鼻中隔偏曲伴下鼻甲肥大
的患者,所有病例术前均行鼻内镜检查,伴有下鼻甲肥大,且对麻黄碱不敏感,术前血常规,胸片等检查结果均无手术禁忌症。
排除鼻窦炎、鼻息肉患者,其中男性36例,女性24例,年龄18-55岁,
平均32.5±4.5岁,病程2-20年。
鼻中隔偏曲呈“c”型弯曲27例,“s”型弯曲18例,“嵴”型弯曲9例,“棘”型弯曲6例,偏曲程度:ⅰ度12例,ⅱ度36例,ⅲ度12例。
伴主要临床表现为鼻塞、头痛、鼻出血、涕多等。
1.2 治疗方法该组患者均采用鼻内镜术行鼻中隔矫正术,作下鼻甲黏膜下部分切除术治疗。
应用wolf公司生产的0°鼻内镜,内窥镜手术系统及电视监视设备。
患者取仰卧位,1%地卡因加0.1%肾上腺素少许棉片行鼻腔粘膜表面麻醉,取1%利多卡因加0.1%肾上腺素溶液作鼻中隔切口及肥大下鼻甲的浸润麻醉。
在0°鼻内镜下作killian术式切口,剥离偏曲部粘骨膜,切口后1-2mm切开中隔软骨至对侧粘骨膜下,直视下对偏曲的软骨及骨质予切除或行青枝骨折样复位于正中位;如鼻中隔软骨偏曲不明显,以局限性骨质偏曲为主者予行鼻内镜下鼻中隔成型术,咬除青枝样骨折偏曲骨质,复位粘骨膜,缝合或不缝合切口。
对于肥厚的下鼻甲在伤口缝合后,将下鼻甲注射加有少许肾上腺素的盐水,选择re-flex-45型等离子刀,在0°鼻内镜的引导下,探头从下鼻甲前端插入,启动切割器,由前向后吸切下鼻甲黏膜下部分海绵体组织,深度为1-2mm(术中勿损伤下鼻甲上部和内侧粘膜以及鼻腔外侧壁前部的粘膜,以防术后粘连),持续工作10s后,开启凝血开关,直达下鼻甲后端,可从透明吸引管见到有组织吸出,抽出切割器。
如单纯下鼻甲后端肥大,可仅仅去除下鼻甲后端病变的黏膜下组织及骨质,不缝合切口。
凡士林纱条填塞鼻腔,确保粘膜平整贴平完全覆
盖创面。
术后48-72h抽除鼻腔填塞,常规给予抗生素及止血药物3-5d,缝线者术后5-7d拆线。
1.3 疗效判定标准⑴痊愈:鼻塞消失,鼻中隔居中,无穿孔;下鼻甲大小、色泽恢复正常。
无异常分泌物,通气良好,停用减充血剂。
⑵有效:鼻腔分泌物、通气较前好转,下鼻甲大小、位置、色泽较接近正常,偶用减充血剂。
⑶无效: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
2 结果 60例患者手术均一次成功,随访6-12个月,60例患者均痊愈,鼻中隔均获得一次性彻底矫正,8例自觉通气过度,2-8周后症状基本消失,有效地减少下鼻甲体积,临床症状基本消失,鼻的通气功能得到了显著性的改善,鼻甲色泽红润、光滑,体积明显缩小,与鼻中隔距离>3mm。
无鼻中隔血肿、脓肿、鼻腔粘连、再度偏曲、再度塌陷、及脑脊液鼻漏、萎缩性鼻炎等并发症发生。
3 讨论鼻内镜治疗属于一种微创治疗方法,其可通过多种角度,照明度好,术野清晰,操作准确方便、剥离准确、出血少,损伤少、患者痛苦少。
更重要的是通过鼻内镜能清晰的看到鼻中隔软骨与筛骨垂直板的结合处,及犁骨、上颌骨鼻嵴与鼻中隔软骨下部的错茬交接和纤维粘连带,克服了以往鼻甲切除术中的盲目性,彻底切除病变粘膜及粘膜下组织,尤其对较高、较后的偏曲骨切除时可看到切除的范围,最大限度的保留中隔的骨性支架和鼻甲正常粘膜,有利于鼻腔正常功能恢复,还能有效防止鼻梁塌陷、鼻中隔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
下鼻甲是鼻腔重要的解剖结构,具有重要的生
理功能。
下鼻甲黏膜上的纤毛运动能将粘附于粘液毯中的灰尘颗粒运送至咽部咽下或吐出。
故下鼻甲肥厚的理想治疗方法应是在保证下鼻甲粘膜完整的前提下缩小下鼻甲体积,以恢复正常的鼻腔通气而不破坏下鼻甲的生理功能。
目前治疗手段中的微波、激光、冷冻、手术部分切除均不可避免的破坏下鼻甲粘膜的纤毛功能。
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鼻内镜治疗后60例患者均痊愈,有效地减少下鼻甲体积,临床症状基本消失,鼻的通气功能得到了显著性的改善,无鼻中隔血肿、脓肿、鼻腔粘连等并发症发生。
综上所述,经鼻内镜术治疗鼻中隔伴下鼻甲肥大安全满意,能保存下鼻甲的正常功能,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 钱林荣,骆云珍.鼻内镜下鼻中隔再次矫正术[j].浙江临床医学,2008,10(6):788.
[2] 邹坚定,范才江,陈建强等.鼻中隔偏曲伴下鼻甲肥大的经
鼻内镜术治疗[j].浙江临床医学,2009,11(1):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