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红外吸收光谱法教学提纲

第十二章 红外吸收光谱法教学提纲
第十二章 红外吸收光谱法教学提纲

第十二章红外吸收光

谱法

第十二章红外吸收光谱法一、选择题

1.中红外区的特征区是指( )cm -1

范围内的波数。

A、4000~200

B、4000~1250

C、1250~200

D、10 000~10

2.已知CO2的结构式为O=C=O,请推测其红外光谱中,基本振动数为( )。

A、4个

B、3个

C、2个

D、1个

3.红外光谱中,不是分子的所有振动形式的相应红外谱带都能被观察到,这是因为()

A、分子中既有振动运动,又有转动运动

B、分子中有些振动能量是简并的

C、因为分子中有C、H、O以外的原子存在

D、分子中有些振动能量相互抵消

4.关于红外光谱的吸收峰,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共轭效应使红外吸收峰向低波数方向移动

B、诱导效应使红外吸收峰向高波数方向移动

C、氢键使红外吸收峰向低波数方向移动

D、氢键使红外吸收峰向高波数方向移动

5.若 O—H键的键力常数 K= 7.12N/cm,则它的振动波数( cm-1)为() A、3584 B、3370 C、3474 D、3500

6.欲获得红外活性振动,吸收红外线发生能级跃迁,必须满足( )条件。

A、△μ>0或△μ<0

B、△μ≠0并服从νL=v△V

C、△μ=0及vL=△Vv

D、△μ≠0

7.CO2的下列振动中,属于红外非活性振动的是( )。

8.下列三种物质:甲R-CO-CH2CH3、乙R-CO-CH=C(CH3)2、、丙R-COCl,问其V C=O波数大小次序为( )。

A、甲>乙>丙

B、乙>甲>丙

C、丙>乙>甲

D、丙>甲>乙

9.三种振动νc=o,νc=N及νc=C的频率大小次序为( )。(电负性:C为2.6,N 为3.0,O为3.5)

A、νc=o>νc=N>νc=C

B、νc=C>νc=N>νc=o

C、νc=N>νc=C>νc=o

D、νc=N>νc=o>νc=C

10.同一分子中的某基团,其各振动形式的频率大小顺序为( )。

A、γ>β>ν

B、ν>β>γ

C、β>ν >γ

D、β>γ >ν

11.用于鉴别官能团存在的峰称为()

A、特征峰

B、相关峰

C、基频峰

D、泛频峰

12.已知某化合物不含氮,它的红外光谱中 2240~2100cm-1有吸收峰,则该化合物可能是()

A、CH3CH2CH2CH3

B、CH3CH2C≡CH

C、CH3CH2CH=CH2

D、CH3CH2C≡CCH2CH3

13.某化合物在紫外光区204nm处有一弱吸收带,在红外特征区有如下吸收峰:3400-2400cm-1宽而强的吸收,1710cm-1。则该化合物可能是:()

A、醛

B、酮

C、羧酸

D、酯

14.某化合物在紫外光区270nm处有一弱吸收带,在红外光区有2820,2720,1725cm-1吸收峰。则该化合物可能是()

A、醛

B、酮

C、羧酸

D、酯

15.红外分光光度计使用的检测器是( )。

A、光电管

B、光电倍增管

C、真空热电偶

D、光电池

16.下列四组数据中,( )组数据所涉及的红外光谱区能包括CH3CH2CHO的吸收带。

A、3000~2700cm -1

,2400~2100cm

-1

,1000~650cm

-1

B、3300~3010cm -1

,1675~1500cm

-1

,1475~1300cm

-1

C、3300~3010cm -1

,1900~1650cm

-1

,1000~650cm

-1

D、3000~2700cm -1

,1900~1650cm

-1

,1475~1300cm

-1

二、填空

1.红外光谱中吸收峰数常少于基本振动数目的原因是---------和----------。2.红外非活性振动是指-----------------。

3.红外光谱图常用----------为纵坐标,------------为横坐标。

4.分子吸收红外光,振动能级由基态跃迁至第一激发态所产生的吸收峰称做--------------。

5.基本振动产生红外吸收的条件--------和-----------。

6.红外光谱中,--------的低频区称为指纹区。

7.------------、-----------及--------统称为泛频峰。

8.红外光谱吸收强度主要由两个因素--------------和-----------------决定。9.振动形式不同但振动频率相同而合并的现象称为--------。

10.红外分光光度计的光源为--------或----------。

三、简答题

1.红外吸收光谱法与紫外吸收光谱法有何区别?

2.CO2有几种振动形式?在红外吸收光谱上能看到几个吸收峰?为什么? 3.为什么共轭效应能使一些基团的振动频率降低,而诱导效应相反,举例说明。

4.特征区和指纹区各有何特点?它们在图谱解析中主要解决哪些问题? 5.试用红外吸收光谱区别胺、酰胺及芳香硝基化合物。

四、光谱解析

1.一化合物分子式为C14H12,试根据IR光谱(图12—1)推断其结构式。

图12一l C14H12的红外吸收光谱图

2.一化合物的分子式为C8H18,图12-2是它的红外光谱,试推断可能的结构。

图13—2 C8H18的红外吸收光谱图

3.一化合物的分子式是C8H l0O,其红外光谱见图12—3,试推断其结构式。

图13—3 C8H l0O的红外吸收光谱图

4.一化合物的分子式为C11H12O2,图12—4是其红外光谱,试推断该化合物的结构式。

红外光谱法习题[1]

第九章红外光谱法 基本要求:了解红外吸收光谱和吸收峰特征的表达, 掌握红外吸收光谱产生的条件,影响吸收峰位置、峰数和强度的因素, 掌握主要的IR谱区域以及在这些区域里引起吸收的键振动的类型, 掌握常见基团的特征吸收频率,利用IR谱鉴别构造异构体并能够解析简单化合物的结构,了解红外 吸收光谱的实验技术,了解拉曼光谱的原理及应用。 重点:IR光谱产生的条件,影响吸收峰位置,峰数和强度的因素,常见基团的特征吸收频率。 难点:键振动的类型,IR谱解析,FT-IR的原理和特点。 部分习题解答 1.产生红外吸收的条件是什么?是否所有的分子振动都会产生红外吸收光谱?为什么? 条件:(1)分子的振动或转动必须伴随偶极矩的变化;(2)红外辐射应具有能满足分子产生振动跃迁所需的能量(红外辐射频率等于振动量子数差值和振动频率的乘积) 不是所有的分子振动都会产生红外吸收光谱。只有满足上述两个条件的分子振动才会产生红外吸收光谱。例如,同核双原子分子(O2、N2、Cl2)等的振动没有红外活性。 5. 计算CO2和H2O的分子振动自由度,它们分别有几种振动形式,在红外吸收光谱中能看到几个吸收普带?数目是否相符?为什么? CO2:线性分子振动自由度3N-5=3*3-5=4 四种振动形式两个吸收带数目不符对称伸缩振动无偶极矩变化,无红外活性,无吸收峰;面内弯曲和面外弯曲振动简并,只显示一个吸收峰。 H2O:非线性分子振动自由度3N-6=3*3-6=3 三种振动形式三个吸收带数目相符 6.判断正误。 (1)对(2)错(3)错(4)对(5)错(6)错 7、下列同分异构体将出现哪些不同的特征吸收带? (1)CH3 CO2H CO2CH3 (2)C2H3COCH3CH3CH2CH2CHO (3) 解:(1)CH3——COH 在3300~2500cm-1处有v O—H, 其v C=O位于1746~1700cm-1 COCH3无v OH吸收,其v C=O位于1750~1735cm-1(2)C2H5CCH3其v C=O位于1720~1715cm-1 CH3CH2CH2CH 其2820cm-1及2720cm-1有醛基费米共振双峰。 O O O

最新.9.23第三章 红外-答案

第三章红外光谱 一、名词解释 基频峰、倍频峰、费米共振、特征频率区、指纹区 基频峰:当分子吸收一定频率的红外线后,振动能级从基态(V )跃迁到第一激 发态(V 1 )时所产生的吸收峰,称为基频峰。 倍频峰:如果振动能级从从基态(V 0)跃迁到第二激发态(V 2 )、第三激发态(V 3 )…… 所产生的吸收峰称为倍频峰。 费米共振:当一振动的倍频(或组频)与另一振动的基频吸收峰接近时,由于发生相互作用而产生很强的吸收峰或发生裂分,这种倍频(或组频)与基频峰之间的振动偶合称费米共振。 特征频率区:特征谱带区有机化合物的分子中一些主要官能团的特征吸收多发生在红外区域的 4000~1500cm-2 。该区域吸收峰比较稀疏, 容易辨认, 故通常把该区域叫特征谱带区。 红外光谱指纹区:红外吸收光谱上 1500~40Ocm-1的低频区, 通常称为,在核指纹区。该区域中出现的谱带主要是 C-X (X=C,N s O) 单键的伸缩振动以及各种弯曲振动对和确认有机化合物时用处很大。 二、填空 1.红外光谱的产生是由于------------------。 化学键的振动与转动跃迁。 2.红外光谱产生的条件是-----------------------------、 --------------------------------------------------。 红外光谱产生的条件是辐射的能量满足跃迁所需能量,辐射引起偶极矩的变化。 3.红外光谱中影响基团频率位移的因素有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内部因素主要有、、等。此外,振动耦合、费米共振等也会使振动频率位移。 外部因素(样品的状态等)、电子效应(诱导效应、共轭效应和偶极场效应)、空间效应、氢键 4.在红外光谱中,将基团在振动过程中有偶极矩变化的称为,相反则称为。红外活性,非红外活性。 5.基团-OH和-NH,-C≡N和-C≡CH,-C=C-和-C=N-的伸缩振动频率范围分别是cm-1, cm-1, cm-1。4000—2500(3000) 、 2500—2000 、2000—1500

红外光谱法习题参考答案

第十二章 红外吸收光谱法 思考题和习题 8.如何利用红外吸收光谱区别烷烃、烯烃及炔烃? 烷烃主要特征峰为2 33,,,CH s CH as CH H C δδδν-,其中νC-H 峰位一般接近3000cm -1又低于3000cm -1。 烯烃主要特征峰为H C C C H C -==-=γνν ,,,其中ν=C-H 峰位一般接近3000cm -1又高于3000cm -1。 νC=C 峰位约在1650 cm -1。H C -=γ是烯烃最具特征的峰,其位置约为1000-650 cm -1。 炔烃主要特征峰为H C C C H C -≡≡-≡γ νν ,,,其中H C -≡ν 峰位在3333-3267cm -1。C C ≡ν 峰位在 2260-2100cm -1,是炔烃的高度特征峰。 9.如何在谱图上区别异丙基及叔丁基? 当两个或三个甲基连接在同一个C 上时,则吸收峰s CH 3 δ 分裂为双峰。如果是异丙基,双峰分别 位于1385 cm -1和1375 cm -1左右,其峰强基本相等。如果是叔丁基,双峰分别位于1365 cm -1和1395 cm -1左右,且1365 cm -1峰的强度约为1395 cm -1的两倍。 10.如何利用红外吸收光谱确定芳香烃类化合物? 利用芳香烃类化合物的主要特征峰来确定: 芳氢伸缩振动(ν=C-H ),3100~3000cm -1 (通常有几个峰) 泛频峰2000~1667cm -1 苯环骨架振动(νc=c ),1650-1430 cm -1,~1600cm -1及~1500cm -1 芳氢面内弯曲振动(β=C-H ),1250~1000 cm -1 芳氢面外弯曲振动(γ =C-H ),910~665cm -1 14.试用红外吸收光谱区别羧酸、酯、酸酐。 羧酸的特征吸收峰为v OH 、v C=O 及γOH 峰。v OH (单体)~3550 cm -1 (尖锐),v OH (二聚体)3400~2500(宽而散),v C=O (单体)1760 cm -1 (S),v as C=O (二聚体)1710~1700 cm -1 (S)。羧酸的γOH 峰位在955~915 cm -1范围内为一宽谱带,其形状较独特。 酯的特征吸收峰为v C=O 、v c-o-c 峰,具体峰位值是:v C=O ~1735cm -1 (S);v c-o-c 1300~1000cm -1 (S)。v as c-o-c 峰的强度大而宽是其特征。 酸酐的特征吸收峰为v as C=O 、v s C=O 双峰。具体峰位值是:v as C=O 1850~1800 cm -1(s)、v s C=O 1780~1740 cm -1 (s),两峰之间相距约60 cm -1,这是酸酐区别其它含羰基化合物主要标志。 7.某物质分子式为C 10H 10O 。测得红外吸收光谱如图。试确定其结构。

第四章 振动光谱

第四章振动光谱 一、教学目的 理解掌握震动光谱分析的基本理论,掌握红外光谱图的分析处理,了解红外光谱实验技术。 二、重点、难点 重点:震动光谱分析的基本理论,红外光谱图的分析处理。 难点:震动光谱分析的基本理论。 三、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四、学时分配 4学时 引言: ●1900~1910年间,科布伦茨(W.W.C。blentz)首先用红外光测量了一些有 机物液体的吸收光谱而建立起一种新的分析方法——红外光谱法。他发现分子中的一定原子群可以吸收特定的频率,这些特定的频率犹如人类的指纹,可以用来辨认分子中特定原子群的存在。 ●它主要可以用作分子结构的基础研究和物质化学组成(物相)的分析(包括定性和 定量)。红外光谱法作分子结构的研究可以测定分子的键长、键角大小,并推断分子的立体构型,或根据所得的力常数,间接得知化学键的强弱,也可以从正则振动频率来计算热力学函数等。 ●不过红外光谱法更多的用途是根据谱的吸收频率的位置和形状来判定本知物,并按 其吸收的强度来测定它们的含量。因此红外光谱法在目前已成为十分方便而有效的分析方法之一。 ●红外光谱法应用得较多的是在有机化学领域,对无机化合物和矿物的红外鉴定开始 较晚。红外光谱法对测定矿物的结构或组分虽不如X射线衍射分析那么成熟,却也有其独特长处。 所谓振动光谱是指物质因受光的作用,引起分子或原子基团的振动,从而产生对光的吸收。如果将透过物质的光辐射用单色器加以色散,使波长授长短依次排列,同时测量在不同波长处的辐射强度,得到的是吸收光谱。如果用的光源是红外光波,即0.78~1000μm,就是红外吸收光谱。如果用的是强单色光,例如激光,产生的是激光拉曼光谱。本章主要介绍红外光谱的原理及其在无机非金属材料中的应用,对拉曼光谱只作简单的介绍。

第三章红外吸收光谱法

第一章质谱习题 1、有机质谱图的表示方法有哪些?是否谱图中质量数最大的峰就是分子离子峰,为什么? 2、以单聚焦质谱仪为例,说明质谱仪的组成,各主要部件的作用及原理。 3、有机质谱的分析原理及其能提供的信息是什么? 4、有机化合物在离子源中有可能形成哪些类型的离子?从这些离子的质谱峰中可以得到一些什么信息? 5、同位素峰的特点是什么?如何在谱图中识别同位素峰? 6、谱图解析的一般原则是什么? 7.初步推断某一酯类(M=116)的结构可能为A或B或C,质谱图上m/z 87、m/z 59、m/z 57、m/z29处均有离子峰,试问该化合物的结构为何? (B) (A) (C) 8.下列化合物哪些能发生McLafferty重排? 9.下列化合物哪些能发生RDA重排? 10.某化合物的紫外光谱:262nm(15);红外光谱:3330~2500cm-1间有强宽吸收,1715 cm-1处有强宽吸收;核磁共振氢谱:δ11.0处为单质子单峰,δ2.6处为四质子宽单峰,δ2.12处为三质子单峰,质谱如图所示。参照同位素峰强比及元素分析结果,分子式为C5H8O3,试推测其结构 式。

部分习题参考答案 1、表示方法有质谱图和质谱表格。质量分析器出来的离子流经过计算机处理,给出质谱图和质谱数据,纵坐标为离子流的相对强度(相对丰度),通常最强的峰称为基峰,其强度定为100%,其余的峰以基峰为基础确定其相对强度;横坐标为质荷比,一条直线代表一个峰。也可以质谱表格的形式给出质谱数据。 最大的质荷比很可能是分子离子峰。但是分子离子如果不稳定,在质谱上就不出现分子离子峰。根据氮规则和分子离子峰与邻近峰的质量差是否合理来判断。 2、质谱仪的组成:进样系统,离子源,质量分析器,检测器,数据处理系统和真空系统。 进样系统:在不破坏真空度的情况下,使样品进入离子源。气体可通过储气器进入离子源;易挥发的液体,在进样系统内汽化后进入离子源;难挥发的液体或固体样品,通过探针直接插入离子源。 真空系统:质谱仪需要在高真空下工作:离子源(10-3~10-5Pa );质量分析器(10 -6 Pa )。真空系统保持质谱仪需要的真空强度。 离子源:是质谱仪的“心脏”。离子源是样品分子离子化和各种碎片离子的场所。质谱分析时离子源的选择至关重要。采用高能电子轰击气态有机分子,使其失去一个电子成为分子离子,分子离子可以裂解成各种碎片离子,这些离子在电场加速下达到一定的速度,形成离子流进入质量分析器。

(完整版)12红外吸收光谱法习题参考答案

红外吸收光谱法 思考题和习题 红外光谱仪与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在主要部件上的不同。 3.简述红外吸收光谱产生的条件。 (1)辐射应具有使物质产生振动跃迁所需的能量,即必须服从νL= △V·ν (2)辐射与物质间有相互偶合作用,偶极矩必须发生变化,即振动过程△μ≠0; 4.何为红外非活性振动? 有对称结构分子中,有些振动过程中分子的偶极矩变化等于零,不显示红外吸收,称为红外非活性振动。 5、何为振动自由度?为何基本振动吸收峰数有时会少于振动自由度? 振动自由度是分子基本振动的数目,即分子的独立振动数。对于非直线型分子,分子基本振动数为3n-6。而对于直线型分子,分子基本振动数为3n-5。 振动吸收峰数有时会少于振动自由度其原因可能为: 分子对称,振动过程无偶极矩变化的红外非活性活性。 两个或多个振动的能量相同时,产生简并。 吸收强度很低时无法检测。 振动能对应的吸收波长不在中红外区。

6.基频峰的分布规律有哪些? (1)折合质量越小,伸缩振动频率越高 (2)折合质量相同的基团,伸缩力常数越大,伸缩振动基频峰的频率越高。 (3)同一基团,一般ν> β > γ 7、举例说明为何共轭效应的存在常使一些基团的振动频率降低。 共轭效应的存在,常使吸收峰向低频方向移动。由于羰基与苯环共轭,其π电子的离域增大,使羰基的双键性减弱,伸缩力常数减小,故羰基伸缩振动频率降低,其吸收峰向低波数方向移动。 以脂肪酮与芳香酮比较便可说明。 8.如何利用红外吸收光谱区别烷烃、烯烃及炔烃? 烷烃主要特征峰为2 3 3 ,,,CH s CH as CH H C δδδν-,其中νC-H 峰位一般接近3000cm -1又低于3000cm -1。 烯烃主要特征峰为H C C C H C -==-=γνν,,,其中ν=C-H 峰位一般接近3000cm -1又高于3000cm -1。νC=C 峰位约在1650 cm -1。H C -=γ是烯烃最具特征的峰,其位置约为1000-650 cm -1。 炔烃主要特征峰为H C C C H C -≡≡-≡γνν,,,其中H C -≡ν峰位在3333-3267cm -1。C C ≡ν峰位在2260-2100cm -1 , 是炔烃的高度特征峰。 9.如何在谱图上区别异丙基及叔丁基? 当两个或三个甲基连接在同一个C 上时,则吸收峰s CH 3 δ分裂为双峰。如果是异丙基,双峰分别位于 1385 cm -1和1375 cm -1左右,其峰强基本相等。如果是叔丁基,双峰分别位于1365 cm -1和1395 cm -1左 右,且1365 cm -1峰的强度约为1395 cm -1的两倍。 10.如何利用红外吸收光谱确定芳香烃类化合物? 利用芳香烃类化合物的主要特征峰来确定: 芳氢伸缩振动(ν=C-H ),3100~3000cm -1 (通常有几个峰) 泛频峰2000~1667cm -1 苯环骨架振动(νc=c ),1650-1430 cm -1,~1600cm -1及~1500cm -1 芳氢面内弯曲振动(β=C-H ),1250~1000 cm -1 芳氢面外弯曲振动(γ =C-H ),910~665cm -1 11.简述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的工作原理及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法的主要特点。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是通过测量干涉图和对干涉图进行快速Fourier 变换的方法得到红外光谱。它主要由光源、干涉仪、检测器、计算机和记录系统组成。同色散型红外光谱仪比较,在单色器和检测器部件上有很大的不同。由光源发射出红外光经准直系统变为一束平行光束后进人干涉仪系统,经干涉仪调制得到一束干涉光,干涉光通过样品后成为带有样品信息的干涉光到达检测器,检测器将干涉光讯号变为电讯号,但这种带有光谱信息的干涉信号难以进行光谱解析。将它通过模/数转换器(A/D)送入计算机,由计

仪器分析各章习题与答案重点讲义资料

第一章绪论 问答题 1. 简述仪器分析法的特点。 第二章色谱分析法 1.塔板理论的要点与不足是什么? 2.速率理论的要点是什么? 3.利用保留值定性的依据是什么? 4.利用相对保留值定性有什么优点? 5.色谱图上的色谱流出曲线可说明什么问题? 6.什么叫死时间?用什么样的样品测定? . 7.在色谱流出曲线上,两峰间距离决定于相应两组分在两相间的分配系数还是扩散速率?为什么? 8.某一色谱柱从理论上计算得到的理论塔板数n很大,塔板高度H很小,但实际上柱效并不高,试分析原因。 9.某人制备了一根填充柱,用组分A和B为测试样品,测得该柱理论塔板数为4500,因而推断A和B在该柱上一定能得到很好的分离,该人推断正确吗?简要说明理由。 10.色谱分析中常用的定量分析方法有哪几种?当样品中各组分不能全部出峰或在组分中只需要定量其中几个组分时可选用哪种方法? 11.气相色谱仪一般由哪几部分组成?各部件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12.气相色谱仪的气路结构分为几种?双柱双气路有何作用? 13.为什么载气需要净化?如何净化? 14.简述热导检测器的基本原理。 15.简述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16.影响热导检测器灵敏度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分别是如何影响的? 17.为什么常用气固色谱分离永久性气体? 18.对气相色谱的载体有哪些要求? 19.试比较红色载体和白色载体的特点。 20.对气相色谱的固定液有哪些要求? 21.固定液按极性大小如何分类?

22.如何选择固定液? 23.什么叫聚合物固定相?有何优点? 24.柱温对分离有何影响?柱温的选择原则是什么? 25.根据样品的沸点如何选择柱温、固定液用量和载体的种类? 26.毛细管色谱柱与填充柱相比有何特点? 27.为什么毛细管色谱系统要采用分流进样和尾吹装置? 28.在下列情况下色谱峰形将会怎样变化?(1)进样速度慢;(2)由于汽化室温度低,样品不能瞬间汽化;(3)增加柱温;(4)增大载气流速;(5)增加柱长;(6)固定相颗粒变粗。 29.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和四氯甲烷的沸点分别为40℃,62℃,77℃,试推测它们的混合物在阿皮松L柱上和在邻苯二甲酸二壬酯柱上的出峰顺序。 30.流动相为什么要预先脱气?常用的脱气方法有哪些? 31.高压输液泵应具备什么性能? 32.在HPLC中,对流动相的要求是什么? 33.何谓梯度洗脱?适用于哪些样品的分析?与程序升温有什么不同? 33.什么是化学键合固定相?化学键合相的特点有哪些? 34.反相键合相色谱法具有哪些优点? 35.为何高效液相色谱法一般采用全多孔微粒型固定相? 36.指出下列物质在正相色谱和在反相色谱中的洗脱顺序: 37.在硅胶柱上,用甲苯为流动相时,某物质的保留时间为28 min,若改用CCl4或CHCl3。为流动相,指出哪一种溶剂能减少该物质的保留时间? 第三章光学分析法导论 一、选择题 1.在光学分析法中, 采用钨灯作光源的是 ( ) (1)原子光谱 (2)分子光谱 (3)可见分子光谱 (4)红外光谱 2.可见光的能量应为 ( ) (1) 1.24×104~ 1.24×106eV (2) 1.43×102~ 71 eV (3) 6.2 ~ 3.1 eV (4) 3.1 ~ 1.65 eV 3.已知:h=6.63×10-34 J s则波长为0.01nm的光子能量为 ( ) (1) 12.4 eV (2) 124 eV (3) 12.4×105eV (4) 0.124 eV 4..频率可用下列哪种方式表示(c------光速,λ---波长,б---波数() (1). б/c (2). cб(3).1/λ(4)、c/б 5.光量子的能量正比于辐射的() (1). 频率(2).波长(3).波数(4).传播速度 6. 下列四个电磁波谱区中,请指出能量最小(),频率最小(),波数最大者(),波长最短者()

第三章 红外吸收光谱分析

第三章红外吸收光谱分析 3.1概述 3.1.1红外吸收光谱的基本原理 红外吸收光谱法又称为分子振动转动光谱,属于分子光谱的范畴,是有机物结构分析的重要方法之一。当一定频率的红外光照射分子时,若分子中某个基团的振动频率和红外辐射的频率一致,两者产生共振,光的能量通过分子偶极矩的变化传递给分子,该基团就吸收了这个频率的红外光,产生振动能级跃迁;如果红外辐射的频率和分子中各基团的振动能级不一致,该频率的红外光将不被吸收。如果用频率连续变化的红外光照射某试样,分子将吸收某些频率的辐射,引起对应区域辐射强度的减弱,用仪器以吸收曲线的形式记录下来,就得到该试样的红外吸收光谱,稀溶液谱带的吸光度遵守Lambert-Beer定律。 图3-1为正辛烷的红外吸收光谱。红外谱图中的纵坐标为吸收强度,通常用透过率或吸光度表示,横坐标以波数或波长表示,两者互为倒数。图中的各个吸收谱带表示相应基团的振动频率。各种化合物分子结构不同,分子中各个基团的振动频率不同。其红外吸收光谱也不同,利用这一特性,可进行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分析、定性鉴定和定量分析。 图3-1 正辛烷的红外光谱图 几乎所有的有机和无机化合物在红外光谱区均有吸收。除光学异构体,某些高分子量的高聚物以及一些同系物外,结构不同的两个化合物,它们的红外光谱一定不会相同。吸收谱带出现的频率位置是由分子振动能级决定,可以用经典力学(牛顿力学)的简正振动理论来说明。吸收谱带的强度则主要取决于振动过程中偶极矩的变化和能级跃迁的概率。也就是说,红外光谱中,吸收谱带的位置、形状和强度反映了分子结构的特点,而吸收谱带的吸收强度和分子组成或官能团的含量有关。

十二章 红外吸收光谱法△

1、红外光区是如何划分的?写出相应的能级跃迁类型。 红外线(或红外辐射)是波长长于可见光而短于微波的电磁波(0.76~1000μm)。习惯上按红外线波长的不同,将红外线划分为三个区域,0.76~2.5μm称为近红外区(低于1000nm 为分子价电子,1000~2500nm为分子基团振动),2.5~25μm为中红外区(振动能级跃迁),25μm以上为远红外区(转动能级跃迁)。 2、红外吸收光谱法与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有何不同? 红外吸收光谱法,即根据样品(中)红外吸收光谱进行定性、定量及测定分子结构的方法。因为红外线的照射能量较低,只能引起分子振动能级的跃迁。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紫外-可见光区为200~800nm,属于电子光谱,作用于具有共轭结构有机分子外层电子和有色无机物价电子,是由电子跃迁引起的光谱。 3、简述红外吸收光谱产生的条件。 满足两个条件: ①红外辐射的能量必须与分子的振动能级差相等,即E L=△V·hν或νL=△V·ν 即分子(或基团)的振动频率与振动量子数之差△V之积等于红外辐射的照射频率。 ②分子振动过程中其偶极矩必须发生变化,即△μ≠0,只有红外活性振动才能产生吸收峰。 4、何为红外非活性振动? 红外非活性振动是不能引起偶极矩变化,不吸收红外线的振动。(补充:红外活性振动就是能引起偶极矩变化而吸收红外线的振动,简并是振动形式不同但是振动频率相同而合并的现象。) 5、何为振动自由度?为何基本振动吸收峰数有时会少于振动自由度? 振动自由度是分子基本振动的数目,即分子的独立振动数。 原因:①首要原因:简并。②只有在真的过程中偶极矩发生变化的振动才能吸收能量相当的红外辐射,而在红外吸收光谱上才能观测到吸收峰。即红外非活性振动是又一原因。 6、基频峰的分布规律有哪些? ①折合相对原子质量越小,基团的伸缩振动频率越高。所有含氢基团折合相对原子质量较小,因此其伸缩振动的基频峰,一般都会出现在中红外吸收光谱高波数区(左端)。 ②折合相对原子质量相同的基团,其化学键力常数越大,伸缩振动基频峰的频率越高。 ③折合相对原子质量相同的基团,一般ν(伸缩振动)>β(面内弯曲振动)>γ(面外弯曲振动)。 7、举例说明为何共轭效应的存在常使一些基团的振动频率降低。 比如脂肪酮和芳香酮。前者频率1715㎝-1,后者频率1685㎝-1。由于羰基与苯环共轭,其π电子的离域增大,使羰基的双键性减弱,伸缩力常数减小,故羰基伸缩振动频率降低,其吸收峰向低波数方向移动。 8、如何利用红外吸收光谱区别烷烃、烯烃及炔烃? P242,脂肪烃类。 9、如何在谱图上区别异丙基及叔丁基? 当2个或3个甲基连接在同一碳原子上时,则δs CH3吸收峰分裂为双峰。如果是异丙基,双峰分别位于1385㎝-1和1375cm-1左右,其峰强基本相等;如果是叔丁基,双峰分别位于1365㎝-1和1395㎝-1附近,且1365㎝-1峰的强度约为1395㎝-1的两倍。 10、如何利用红外吸收光谱确定芳香烃类化合物? P244 11、简述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的工作原理及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的主要特点? 工作原理:它主要由光源、干涉仪、检测器、计算机和记录系统组成。由光源发射出红

第四章 红外分光光光度法(书后习题参考答案)

第四章 红外分光光光度法(书后习题参考答案) 1.CO 的红外光谱在2 170cm -1处有一振动吸收峰.问 (1)CO 键的力常数是多少? (2)14CO 的对应峰应在多少波数处发生吸收? 解:碳原子的质量2323100.210022.612--?=?= C m g 氧原子的质量2323106.210022.616--?=?=O m g (1) σ =2071cm -1 O C O C m m m m k c ?+= )(21πσ 2346 210210)6.22(106.22)217010314.32()2(--?+???????=+=O C O C m m m m c k σπ =18.6×105 dyn·cm -1=18.6N·cm -1(厘米克秒制) (2)14CO 2323103.210022.614-?=?=C m g 2071106.23.210)6.23.2(106.1810314.3214623 510≈???+??????=--σcm -1 或O C O C O C O C m m m m m m m m +???+=1212141412σσ σ =2080cm -1 2.已知C―H 键的力常数为5N/cm ,试计算C―H 键伸展振动的吸收峰在何波数?若将氘(D )置换H ,C―D 键的振动吸收峰为多少波数. 解:C-H 键:k =5N·cm -1=5.0×105dyn·cm -1 碳原子的质量:m C =2.0×10-23g, 氢原子的质量:23 231017.010022.61--?=?= H m g 氘原子的质量: 23231034.010022.62--?=?=D m g 依2121)(21m m m m k c ?+= πσ得 29961017.00.210)17.00.2(10510314.3214623 510≈???+??????=--σcm -1 21991034.00.210)34.00.2(10510314.3214623 510≈???+??????=--σcm -1 3.指出以下振动在红外光谱中是活性的还是非活性的 分 子 振 动 (1)CH 3一CH 3 C―C 伸缩振动 (2)CH 3一CC13 C―C 伸缩振动 (3)SO 2 对称伸缩振动 (4)CH 2=CH 2 C―H 伸缩振动 C C H H

第十二章-红外吸收光谱法

第十二章 红外吸收光谱法 一、选择题 1.中红外区的特征区是指( )cm -1范围内的波数。 A 、4000~200 B 、4000~1250 C 、1250~200 D 、10 000~10 2.已知CO 2的结构式为O=C=O ,请推测其红外光谱中,基本振动数为( )。 A 、4个 B 、3个 C 、2个 D 、1个 3.红外光谱中,不是分子的所有振动形式的相应红外谱带都能被观察到,这是因为( ) A 、分子中既有振动运动,又有转动运动 B 、分子中有些振动能量是简并的 C 、因为分子中有C 、H 、O 以外的原子存在 D 、分子中有些振动能量相互抵消 4.关于红外光谱的吸收峰,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共轭效应使红外吸收峰向低波数方向移动 B 、诱导效应使红外吸收峰向高波数方向移动 C 、氢键使红外吸收峰向低波数方向移动 D 、氢键使红外吸收峰向高波数方向移动 5.若 O —H 键的键力常数 K = 7.12N /cm ,则它的振动波数( cm -1)为( ) A 、3584 B 、3370 C 、3474 D 、3500 6.欲获得红外活性振动,吸收红外线发生能级跃迁,必须满足( )条件。 A 、△μ>0或△μ<0 B 、△μ≠0并服从νL=v△V C 、△μ=0及vL=△Vv D 、△μ≠0 7.CO 2的下列振动中,属于红外非活性振动的是( )。 8.下列三种物质:甲R-CO-CH 2CH 3、乙R-CO-CH=C (CH 3)2、、丙R-COCl ,问其V C=O 波数大小次序为( )。 A 、甲>乙>丙 B 、乙>甲>丙 C 、丙>乙>甲 D 、丙>甲>乙 9.三种振动νc=o ,νc=N 及νc=C 的频率大小次序为( )。(电负性:C 为2.6,N 为3.0,O 为3.5) A 、νc=o >νc=N >νc=C B 、νc= C >νc=N >νc=o C 、νc=N >νc=C >νc=o D 、νc=N >νc=o >νc=C 10.同一分子中的某基团,其各振动形式的频率大小顺序为( )。 A 、γ>β>ν B 、 ν>β>γ

第四章 红外吸收光谱法.

第四章 红外吸收光谱法 3、CO 的红外吸收光谱在2170cm -1处有一振动吸收峰。试求CO 键的力常数。 解:根据μπγK c 21= 则 μγπ2)2(c K = 其中2321211002.0)1612(1612)(??+?=?+= L m m m m μ=1.14×10-23g=1.14×10-26Kg 则μγπ2)2(c K ==(2×3.14×3×108×2.17×105)2×1.14×10-26 =1905N/m =19.05N/cm 答:CO 键的力常数19.05 N /cm 。 5、指出下列各种振动形式中,哪些是红外活性振动,哪些是非红外活性振动。 分子结构 振动形式 (1) CH 3-CH 3 γ(C -C ) (2) CH 3—CCl 3 γ(C -C ) (3) SO 2 γs ,γas (4) H 2C CH 2 (a) υ(CH)C H C (b) υ C H C (c) W(CH) H H C H H ++++ (d)τ(CH) C H H C H H -++- 解:只有发生使偶极矩有变化的振动才能吸收红外辐射,即才是红外活性的,否 则为红外非活性的。也即只有不对称的振动形式才是红外活性的,对称的振动则为红外非活性的。因此,上述结构中: 红外活性振动有:(2)CH 3—CCl 3 γ(C -C ) (3)SO 2 γas (4)H 2C CH 2 中的(a) υ(CH)、(d)τ(CH),(3)SO 2 γs (伸缩振动) (c) W(CH) 红外非活性的有:(a) CH 3-CH 3 υ(CH) 4)H 2C CH 2 中的(b) υ(CH) 6、OH 和 O 是同分异构体,试分析两者红外光谱的差异。

(第12章) 红外吸收光谱习题

!!)思考题与练习题(见笔记上记的! 1., 试述分子产生红外吸收的条件。 2., 影响吸收峰位置的因素是什么? 3., 红外吸收峰的吸收强度如何划分? 4., 何谓特征频率? 5., 大多数化合物在红外光谱上出现的吸收峰的数目都少于化合物理论上计算的简正振动数目,这是为什么? 6., 红外吸收光谱的区域和波段如何划分? 7.,影响吸收强度的主要因素是什么?(瞬间偶极矩的变化和跃迁几率大小) 8., 何谓红外吸收峰的相关峰?相关峰在分析上的意义为何? 9., 指出下列振动是否具有红外活性? (1), 中的C-C伸缩振动, (2), 中的C-C伸缩振动 (3), , (4), (5), , (6), (7), , (8), 答案:, (2)、(4)、(7)为红外活性,其余为非红外活性。 10., 试画出CS2基本振动类型,并指出哪些振动是红外活性的。 11., 从以下红外特征数据鉴别特定的苯取代衍生物C8H10: ①化合物A:吸收带在约790和695cm-1处。

②化合物B:吸收带在约795cm-1处。 ③化合物C:吸收带在约740和690cm-1处。 ④化合物D:吸收带在约750cm-1处。 答案:,。 12., 仅考虑C=O所受到的电子效应,请按高低排出下列物质中(伸缩振动)的次序: ,,,,。 答案:, > > > > 。 13.,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C9H10O,红外光谱如下图所示,试推断其结构式。 答案:,。 14., 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C4H5N,红外光谱如下图所示,根据不饱和度的计算,试推断其可能含有的基团。

答案:, 。 1., 红外吸收光谱的产生,主要是由于下列哪种能级的跃迁? , A.分子中电子、振动、转动能级的跃迁; B.分子中振动、转动能级的跃迁; C.分子中转动、平动能级的跃迁; D.分子中电子能级的跃迁。 , 2., 以下四种物质中,不吸收红外光的是哪一种? , A.SO2;, B.CO2;, C.CH4;, D.Cl2。(为红外非活性振动,偶极矩变化=0,书P212) , 3., 下列的那一种是分子产生红外吸收的必要条件之一? , A.分子振动时必须发生偶极矩的变化; B.分子振动时各原子的振动必须同步; C.分子振动时各原子的振动必须同相; D.分子振动时必须保持对称关系。 , 4., H2S分子的振动可以产生几个基频吸收带?哪一种振动的吸收带波数最高? , A. 4个,对称伸缩振动;, B. 4个,非对称伸缩振动;

第十二章 红外吸收光谱法_7

第十二章红外吸收光谱法 思考题和习题 1.化合物的结构式如下,试写出各基团的特征峰、相关峰、并估计峰位。 烯烃:ν=C-H : 3100-3000cm-1, νC=C:( ~1650cm-1) 因为连接苯环峰位置向低频移动. 芳香烃(苯环): ν=C-H:(3100-3000cm-1), 苯环νC=C(1650-1430cm-1,共轭作用向低频移动.) 羰基:ν=C-O: 1700cm-1. 含氮化合物: νNH(仲胺):3500-3300cm-1, δNH(仲胺):1650-1510cm-1, νC-N(仲胺): 1360-1020cm-1. 2.某化合物分子式为C5H6O,其紫外光谱的最大吸收在227 nm(ε=104),其红外光谱有吸收带:3015,2905,1687和1620cm-1.试判断该化合物的结构。 3.如合用红外吸收光谱区别一下化合物? νNH: 伯胺在3500cm-1和3400cm-1出现双峰,游离仲胺在3500~3300cm-1有一个峰,叔胺无此峰. 4.下列基团的C-H伸缩振动(νC-H)出现在什么区域? (1) –CH3(2) =CH2(3) ≡CH (4) -CHO νCH3:~2962cm-1(as), ~2872cm-1(s). ν=CH2:~3100cm-1. ν≡CH:~ 3330cm-1. νCHO:~2820cm-1(as), ~2720cm-1(s). 5.化合物(A)、(B)、(C)在红外区域有何吸收? (A)HC≡C-CH2OH (B)缺少化合物的结构图 (C)缺少化合物的结构图 6.如何用红外光谱法区别下列化合物?分别化合物各基团的红外吸收波数。 1) -CH3中的νas C-H 在2962cm-1,δas CH在1450cm-1,δs CH在1380cm-1处有一个峰. -CH(CH3)2的δs CH在1385cm-1和1375cm-1处出现两个峰,且峰强度相等. -C (CH3)3的δs CH在1365cm-1和1395cm-1处出现两个峰,且前者峰强度约是后者的两倍. 2)苯甲胺:νNH(伯胺):在约3500和3400cm-1,出现双峰. 苯甲醇:νOH(醇羟基):在约3600~3200 cm-1,出现单峰,且峰稍宽. 苯乙酸:νOH: 在约3400~25 00 cm-1,出现峰,且峰宽而钝. νCO: 在1700cm-1左右出现峰. 7.某化合物分子式为C10H10O,测得的红外光谱如图12-25.试通过光谱解析推断其分子结构式。 U=(2+2*10-10)/2=6 νC=C : 1600-1460cm-1, 芳香环的特征峰,说明化合物具有苯环 νCH3: 2985 cm-1, δCH3:1450 cm-1, 甲基

4第四章红外吸收光谱法 副本

作业题 第四章 红外分光光度法 第一节 概述 填空题 1、红外光区位于 光区和 光区之间,波长范围为 ,习惯上又可将其细分为 、 和 三个光区,应用较多的是 光区。 2、红外谱图纵坐标一般为 ,横坐标一般为 。 简答题: 红外分光光度法的特点。 第二节 基本原理 1、分子内部的运动方式有三种, 即: 、 和 ,相应于这三种不同的运动形式,分子具有 能级、 能级和 能级。 2、一般多原子分子的振动类型分为 振动和 振动。 3、乙烷的振动自由度是 。 4、甲酸的振动自由度是 。 判断题: 1、对称结构分子,如H 2O 分子,没有红外活性。 ( ) 2、水分子的H -O -H 对称伸缩振动不产生吸收峰。 ( ) 选择题: 1、试比较同一周期内下列情况的伸缩振动(不考虑费米共振与生成氢键)产生的红外吸收峰, 频率最小的是 ( ) A C-H B N-H C O-H D F-H 2、已知下列单键伸缩振动中 C-C C-N C-O 键力常数k/(N ?cm -1 ) 4.5 5.8 5.0 λ/μm 6 6.46 6.85 问C-C, C-N, C-O 键振动能级之差⊿E 顺序为 ( ) A C-C > C-N > C-O B C-N > C-O > C- C C C-C > C-O > C-N D C-O > C-N > C-C 3、判断下列各分子的碳碳对称伸缩振动在红外光谱中哪个是非活性的() A. CH 3CH 3 B. CH 3CCl 3 C. C C H Cl H Cl D. C C H Cl Cl H 4、在有机化合物的红外吸收光谱中,出现在4000~1250cm -1 频率范围的可用于鉴定官能团,这一段频率范围称为( ) A. 指纹区 B.倍频区 C.特征区 D.合频区 5、 以上①、②、③、④四种烯的υ C=C 值为: A.①为1650cm -1 ;②为1678cm -1 ;③为1657cm -1 ;④为1781cm -1 B.①为1781cm -1 ;②为1657cm -1 ;③为1650cm -1 ;④为1678cm -1 C.①为1650cm -1 ;②为1657cm -1 ;③为1678cm -1 ;④为1781cm -1 D.①为1781cm -1 ;②为1678cm -1 ;③为1657cm -1 ;④为1650cm -1 6、乙烯分子的振动自由度为: A.20 B.13 C.12 D.6 E.15 7、下列环烯化合物中,υC=C 出现最低波数者为: A. B. C. D. E. 8、下列合物中υC=C 吸收强度最大的化合物为: A.R -CH =CH 2 B.R -CH =CH -R (顺) C.R -CH =CH -R (反) D.R 1-CH =CH -R 2(顺) E.R 1-CH =CH -COR 2(反) 9、孤立甲基的弯曲振动一般为1380cm -1 ,异丙基中的甲基裂分为1385cm -1 和1375cm -1 ,叔丁基中的甲基裂分为1395cm -1 和1370cm -1 ,造成裂分的原因是: A.分子的对称性 B.振动偶合 C. 费米共振 D.诱导效应

第十二章 红外吸收光谱法教学提纲

第十二章红外吸收光 谱法

第十二章红外吸收光谱法一、选择题 1.中红外区的特征区是指( )cm -1 范围内的波数。 A、4000~200 B、4000~1250 C、1250~200 D、10 000~10 2.已知CO2的结构式为O=C=O,请推测其红外光谱中,基本振动数为( )。 A、4个 B、3个 C、2个 D、1个 3.红外光谱中,不是分子的所有振动形式的相应红外谱带都能被观察到,这是因为() A、分子中既有振动运动,又有转动运动 B、分子中有些振动能量是简并的 C、因为分子中有C、H、O以外的原子存在 D、分子中有些振动能量相互抵消 4.关于红外光谱的吸收峰,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共轭效应使红外吸收峰向低波数方向移动 B、诱导效应使红外吸收峰向高波数方向移动 C、氢键使红外吸收峰向低波数方向移动 D、氢键使红外吸收峰向高波数方向移动 5.若 O—H键的键力常数 K= 7.12N/cm,则它的振动波数( cm-1)为() A、3584 B、3370 C、3474 D、3500 6.欲获得红外活性振动,吸收红外线发生能级跃迁,必须满足( )条件。

A、△μ>0或△μ<0 B、△μ≠0并服从νL=v△V C、△μ=0及vL=△Vv D、△μ≠0 7.CO2的下列振动中,属于红外非活性振动的是( )。 8.下列三种物质:甲R-CO-CH2CH3、乙R-CO-CH=C(CH3)2、、丙R-COCl,问其V C=O波数大小次序为( )。 A、甲>乙>丙 B、乙>甲>丙 C、丙>乙>甲 D、丙>甲>乙 9.三种振动νc=o,νc=N及νc=C的频率大小次序为( )。(电负性:C为2.6,N 为3.0,O为3.5) A、νc=o>νc=N>νc=C B、νc=C>νc=N>νc=o C、νc=N>νc=C>νc=o D、νc=N>νc=o>νc=C 10.同一分子中的某基团,其各振动形式的频率大小顺序为( )。 A、γ>β>ν B、ν>β>γ C、β>ν >γ D、β>γ >ν 11.用于鉴别官能团存在的峰称为() A、特征峰 B、相关峰 C、基频峰 D、泛频峰 12.已知某化合物不含氮,它的红外光谱中 2240~2100cm-1有吸收峰,则该化合物可能是() A、CH3CH2CH2CH3 B、CH3CH2C≡CH

《分析化学》第十二章 红外吸收光谱法

第十二章红外吸收光谱法- 经典习题 1.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D) A.共轭效应使红外吸收峰向低波数方向移动 B.氢键作用使红外吸收峰向低波数方向移动 C.诱导效应使红外吸收峰向高波数方向移动 D.氢键作用使红外吸收峰向高波数方向移动 2.在红外光谱上ν C-H 发生在(高波数)区间,大体以(3000cm-1)为界,νC-H(>3000cm-1)时,连接氢的碳原子是不饱和的;νC-H(<3000cm-1)时,连接 氢的碳原子是饱和的。烷烃、烯烃、炔烃ν C-H 峰位由高到低的顺序为 (ν ≡C-H >ν =C-H >ν C-H )。 3.某化合物在4000~600cm-1区间的红外吸收光谱如下图,试推断其为下列化合物中的哪一个?为什么? (A)CH 3(CH 2 ) 5 OH (B) (C)(D) (E) 解:此题为已知范围的未知物,故不需按光谱解析程序解析。 (1)3060、3040、3020cm-1为芳香族的ν =C-H 峰;1600、1584、1493cm-1为 芳香族ν C=C 峰;756、702cm-1为芳香族γ =C-H 峰,A、B无上述峰。否定A、B。 (2)图中无~2200cm-1峰,否定D。 (3)图中无~3300cm-1峰,否定C。 应为E。 综上所述,其峰归属:3060cm-1、3040cm-1、3020cm-1(苯环ν =C-H )、1600cm-1、 1584cm-1、1493cm-1(苯环ν C=C )、756cm-1、702cm-1(单取代苯γ =C-H )、2938cm-1、 2918cm-1、2860cm-1(亚甲基ν CH )、1452cm-1(亚甲基δ CH2 )。 4.某未知化合物的分子式为C 14H 14 ,测得其红外光谱如下图,试通过光谱解 析推断其分子结构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