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分流》研究综述(一)
上海市食品废弃物处理处置现状综述

21 0 0年 4月
四
川
环
境
Vo. 9, . 1 2 No 2 Ap i 2 1 rl 0 0
S CHUAN ENVI I R0NME NT
・
综
述 ・
上 海 市食 品废 弃物 处理 处 置现 状 综 述
赵有 亮
(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 与工程学院 ,上海 20 9 ) 00 2
1 %
类 收集 。19 96—20 06年 间 ,随着 经 济 发 展 及 生 活 垃圾 处置方 式 的变化 ,生活垃 圾分类 方 式也在 调整
和变化 ( 见表 1 ,分类收集普及率不断升高。截 ) 至 20 07年 5月 ,上 海 市 中心 城 区 实行 生 活 垃 圾 分
类 收集 的居 住 小 区 占总 数 的 7 % ,其 中焚 烧 厂 服 0 务 区域覆 盖率 达 到 9 % 以上 ( 海 城 市 生 活 垃圾 0 上
上 海市 日均 餐厨 垃 圾 产 生量 为 10 t 0 1 ¨,废 弃
浦区、卢湾区、闵行区共选择 了 7 个居住小 区近 1
万户 为试点 ,开 展 “ 害垃 圾 、玻 璃 、可 回收 物 、 有
食用油脂约 4 t 0。餐厨垃圾 的产量按行业划分 ,其 中宾馆 占 1.9 、饭店 5 .4 、单位 1.2 32 % 52 % 97 %、
2 0 20 o 3— 06
焚 烧 厂 服务 区 :废 玻 璃 ,有 害 垃圾 ,可燃 垃 圾 ;
图 3 上海市餐厨垃圾 的来源及清运情况
F g 3 T e s u c s a d r mo a i ain i h o r e e v st t . n l u o o i h n w se i h g a C t fk t e a t n S a h i c n i y
1989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综述

1989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综述卫文本年度的历史地理研究,无论在学科有关理论的探讨,抑或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方面,都取得了一批颇具特色的成果。
今仅就笔者所见,概略介绍如下。
一学科有关理论的探讨地理环境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问题,近年来似乎又成了学者们议论的“热点”。
冯天瑜以《中华文化“隔绝机制”的地理基础》为题(《学术月刊》第1期),运用比较手法,论述了东亚大陆与欧洲大陆的地理环境差异。
认为古称“右高原、左大海”的中国是“大陆——海岸型”国度。
因此,中国人显示了一种“大陆——海岸民族”的“特有风格”。
而生活在呈现“陆——海交错”地理格局中的欧洲人则为“海洋民族”。
与欧洲人大相径庭的是,海洋在中国人的生活里“并没有占据战略性地位”。
历史上中华民族的拓边精神虽然雄健、恢弘,“但也主要指向亚洲大陆腹地”。
甚至连城市地址的选择,“也显示了大陆民族的特征”。
他认为“山地型”、“丘陵型”、“平原型”城市“中国古已有之,春秋战国已经齐备,唯独海岸型城市,唐宋以后才出现。
而且直至近代方产生全国性滨海都会,如上海、天津、青岛、大连等。
”同时,重陆轻海、先河后海的倾向“很早就熔铸进中国人的世界观和文化心态,在文学、艺术、哲学中,都有所表现。
”这一切都充分说明了半封闭的“大陆——海岸型”地理环境,为中华文化系统提供了相当完备的“隔绝机制”;这种“隔绝机制”又在自然经济和宗法社会等人文条件的支持下大大被强化。
在这种“隔绝机制”下,中华文化“较完整地保留固有的民族传统,获得前后递邅、陈陈相因的延续性”;并“逐渐染上夜郎自大,以我为中心的痼疾”。
其实,“四面屏障”的中华地理环境,不但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而且对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军事的方方面面都产生重要影响。
这点,张艳国在《东方地理环境与中国历史发展》(《社会科学辑刊》第4期)一文中有虽简略但颇为全面的论述。
无论对那一方面的论述,张文都贯穿这样一个观点:地理环境“不是独立地、起决定作用地在历史形态中表现出来,而始终与社会的生产力运动、阶级矛盾的演变等因素密切联系,交相产生历史的作用。
“大分流”之后:“加州学派”的二十年

“大分流”之后:“加州学派”的二十年作者:李伯重来源:《读书》2019年第01期二十年前,一批在美国加州不同大学中讲授中国社会经济史的中年学者,先后出版了几本专著,对当时国际经济史坛的主流理论和观点进行了质疑和批判,并提出了新的见解。
这些学者后来被称为“加州学派”,他们的见解集中体现在彭慕然(Kenneth Pomeranz)的《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一书中,因此“大分流”理论也就成为“加州学派”的新见的代表。
这些新见提出后,迅速引起国际学坛的注意,在赞同和反对这些看法的学者之间出现了热烈的争论。
这个持续至今的大争论,从开始时主要针对中国和西欧的比较经济史的讨论,演变为题材广泛、涉及全球的跨地区、跨时代、跨学科的国际大论争,在国际学术发展史上留下了自己的痕迹。
二0一0年,在关于大分流的论争开展十周年之际,著名经济史学家欧布莱恩(Patrick O’Brien)发表长文“Ten Years of Debate on the Origins of the Great Divergence between the Economies of Europe and China during the Era of Mercantilism and Industrialization”,随后经济学家罗斯基(Thomas G.Rawsk)、布兰特(Loren Brandt)和马德斌(Debin Ma)也撰文“From Divergence to Convergence:Reevaluating the History Behind China’s Economic Boom”(二0一二年提交国际会议,二0一四年正式发表),对过去十年的论争进行了总结,并对以“大分流”为代表的“加州学派”的观点与研究方法进行了评论。
到了今天,又是八年过去了。
在经历了多年的争论之后,“加州学派”的学者们近来在“大分流”的研究方面有什么进展呢?这是诸多学者都关心的问题。
经济要参

研究报告 从历史和现实视角看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张汉斌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吹响了深化我国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角。 文化建设史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并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战略目标之一。那么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有何关联?一般认为文化属于精神层面,经济则侧重物质领域,二者分属不同范畴,强拉二者作用似乎有点牵强。然而,从宏观的、历史的视角来看,二者存在深刻的相关关系和相互作用。 一、 文化与经济综述 许多学者都非常重视文化对不同国家长期经济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现代经济鼻祖斯密(1776)在《国富论》中强调价值观、宗教等文化因素在人们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并认为“经济人”要遵守社会正义,要具有社会同情心,要具有勤勉、节约等品格。 经济学集大成者马歇尔(1890)甚至认为英国人所具有的庄重精神使英国社会容易接受宗教改革,从而容易诱发工业革命。 韦伯(1930)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指出,文化对资本主义发展具有决定意义,由宗教改革而衍生出来的以禁欲苦行为特征的新教,使西欧社会克服了传统资本主义,并且它所传播的理性文化价值有利于市场机制的健全和完善。同时,新教所提倡的勤勉、克己、节俭、纪律与市场经济发展所要求的储蓄、投资、人力、资本、企业活动是相容的,并能够以一种价值合理的行动“创造”出资本主义。 刘易斯(1955)认为经济增长依赖于人们对工作、财富、节俭、生育子女、创造性、信任和冒险等的态度。 诺斯(1990)认为文化可以通过制度因素影响经济绩效;只有正式制度约束与文化等非正式约束具有相容性,才能实现制度均衡,促进经济增长,否则会导致制度畸形,出现社会摩擦和动荡。事实上,道德感、诚信水平更高的社会文化环境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信用更易扩张,更有利于创新和收入增长,这也为一些实证研究所证实。 另有研究发现,在高信任文化的社会,易拥有大型私人企业,经济也较发达;在低信任文化社会,私人企业主要是小型家族企业;而信任文化高度缺失的社会,如南部意大利和美国黑人社区,则往往陷于贫困社会。 多样性和包容性是经济长期增长的动力源之一,文化的丰富性、多样性和包容性是有利于经济长期发展的。如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反对高利贷,基督教对食利行为采取更宽容的态度;而伊斯兰教则反对任何形式和任何用途的利息,从而导致信仰伊斯兰教地区金融发展缓慢,经济相对滞后。再如新教具有更强烈的反特权意识,因而更利于自由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一般来说, 宗教和信仰影响个人行为和品德,并通过对人们预期和偏好的影响而作用于经济活动和经济行为。 宗教教义所倡导的诚实、节俭、敬业精神及对陌生人的信任是有利于经济增长的,但居于主导地位的宗教信仰很容易产生种族歧视,从而造成社会宽容和包容性下降,从长期看会遏制经济发展力量。另外,包容文化强的社会更有利于促进分工、贸易和国际贸易的发展。 二、 我国传统文化与经济发展 韦伯(1930)认为中国儒家文化中城市没有自治地位,政治重心在皇都;近代社会欠缺理性的会计制度供给和企业组织,社会资金在“以末致富,以本守之”的理财观念下购买农地而不是投资于资本品或商业,在社会士农工商地位阶序观念文化下,居于主导地位的士大夫阶层形成“犯商业”文化。因此,既无资本启动,又缺少文化等其他资源支持,近代中国没有发生工业革命,与西方社会发生“大分流”。 今天,我们有必要重新认清我国传统文化对经济发展有利和不利之层面。 (一) 传统文化中对经济发展有利因素 一是传统文化中以“礼治”来节制人的欲望,特别是传统文化中忠诚守信、义利结合、责任意识都有利于规范人的行为和协调社会关系,有利于实现社会和经济的和谐发展。 二是提倡学习、重视教育,倡导勤勉奋为,强调劳动是享受前天,不但有利于增进经济活动,加强劳动供给;还有利于形成教育产业,既增加社会总需求,又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丰富的人力资源。 三是提倡节俭,反对浪费对于提高储存率,促进投资有积极意义。高储存率对过去和将来较长时间都是东亚经济腾飞的重要支撑,特别是在当今债务危机普遍发酵的世界形势下,节俭和储蓄仍然是社会资本最佳发源地。 四是传统文化并蓄现实主义倾向,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吸收和充实,使文化与经济社会协调起来,并引导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积极开拓,增进经济总量。 五是倡导为官者(“父母官”)保护小民,社会同情、扶助弱势群体有利于人力资源开发和社会均衡发展,但这一优秀文化因素常在官本位、社会地位观、虚荣文化强势下被倾轧。 (二) 传统文化中不利于经济增长的一面 一是公民普遍权利意识欠缺。我国文化中历来有重集团、轻个人的作风传统,从所谓“草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等习语中可窥一斑;写信地址栏也是先大后小,而欧美却是先小后大,反映出西方文明以个体主义为中心的产权意识,而中国文明以集体主义为中心的文化诉求。 西方强调个人利益至上的前提是尊重其他个体的利益,演进结果就是私人产权的法律保护意识和像著作权、专利权等资产的创造、衍生和发展,个人资产多就意味着藏富于民。 我国文化不倡导个人主义,暗含对他人利益可以不界定和不尊重,结果就是像专利、商标、无形资产、知识产权等抽象资产的开发整体滞后甚至缺失,不仅造成民贫,还会阻碍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同时,轻个体意识还易使专制主义有机可乘,形成长官意识和人格独立性残缺的人身依赖,演进的后果是靠权力、关系侵占资源而不是靠法律保护下的个体产权创造财富的社会文化形成,整个社会价值取向是集体主义幌子下的个人主义暗流泛滥。
第一讲:上篇综述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史之为用,其利甚博,乃
3、人生教科书 学史有益于提高学习者
的人文素养、思想境界 ,陶冶情操、“变化气 质”,觉解反思、净化 提升。
“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 。 ——韩愈 古罗马老加图说:“历史具有 垂训后世的作用,其中包括爱 国主义、道德训诲和英雄形象 教育。” 学史明志,在接受历史知识的 同时,思想上得以熏陶,心灵 上受到震撼,感情上发生升华 ,人格上臻于完善,并借以形 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 生观; 学史蓄德,多识前言往行,增 进道德情怀,增强历史责任感 和使命感,树立民族自尊心、 自信心。 可见,学史的真正意义并不在 于历史知识本身,而在于隐藏 在知识背后的思想。学史是与 史家的精神对话,与史家之间 的思想交流和碰撞;也是反观 自我,对自我的窥测,对自我 内心的探寻,对自我价值的界 定。
蒋廷黻:
近百年来的中华民族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
:中国人能近代化吗?能赶上西洋人吗?能 利用科学和机械吗?能废除我们家族和家乡 观念而组织一个近代的民族国家吗?
现有的假说
文化决定论 Marx Webb(马克斯· 韦伯):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 马克斯· 韦伯通过对
至今
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社会主义革命 社会主义建设
(二)主题、主线 主题: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与“国家繁
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两大历史任务而斗争。 主线: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人民群众和仁人志士为 救亡图存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是全国各 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伟大的艰苦的 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 解放的历史;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下,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 贫弱的旧中国逐步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 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
大分流前的中国江南莨始工业化研究简述

原 始工 业化 理论 是美 国学者 门德 尔斯 于1 9 6 9 年首 次提 出 1 9 7 2 年将其扩展为 “ 主要分 布在农 村 中的工业 的迅速发展 ,它 伴 随着 乡村经济 的空 间组 织的变化 ” 。在 对弗兰斯 区域经济 史
研究 中门德尔斯 发现 ,原 始工业化 的最终动力为人 口压力。1 8
3 . 开发 “ 乐 在天 津”休 闲度 假产 品
展Hale Waihona Puke 。 首 先介 绍原 始 工 业 化 的 理 论 与 起 源 ;其 后 介 绍 江 南 地 区原
休闲度假产品能够延长游客停 留时问、刺激 消费 、加 始 工业化 的基本现状 ;最后 部分通过总结提 炼出当前 国 内外学
深体验 ,增添历史文化主题的休闲度假能改变过夜游客少、 者对 江南地 区原始 工业化研 究与展 望。
消费少的现状 ,提高旅游产业收益。休 闲度假产 品要强调
特色 、着重内涵 ,适合 中高档次各类人群。天津适合打造
关键词 : 大分流
原始工业化
资本主 义萌芽
的休闲度假产品要突出历史文化 主题 ,综合游船 、相声 、
历史事件 、历史人物 、主题餐厅 、戏院 、水舞 台、旅馆 、 商店及各种游憩设施场所等共 同组成一个历史文化休 闲度
除旅游产 品的多样化设计与开发外 ,相关政策扶持也 国整个 近代 化 中,江南地 区起 着领 导 的作 用 ,也是 中 国经济 是天 津 历 史 文 化旅 游 资源 开 发 的 重要 动 力 . 旅 游 基 础设 施 、 最 发达 的地 区之一 。虽然 没有 自发 地进入 近代 化 ,但 江南 早
一陈珍珍
摘
河南大学经济学院
家庭生活体验类 :以民家食宿 、日常习俗体验为主要
全球史视野下的中国史研究——彭慕兰(Kenneth Pomeranz)教授访谈录

作者: 陈黄蕊
作者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100872
出版物刊名: 史学理论研究
页码: 135-142页
年卷期: 2017年 第1期
主题词: 中国史研究;彭慕兰;教授;全球史;访谈录;美国文理学院;《大分流》;历史学家
摘要:2015年7月,笔者借在芝加哥大学参加博士生联合培养项目的机会,对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彭慕兰(Kenneth Pomeranz)教授进行了采访。
彭慕兰教授是美国历史学协会前主席(2013-2014)、美国文理学院院士,其代表作《大分流》在国际史学界引发了巨大反响。
本次采访主要探讨了彭慕兰的治史理念以及他研究中国历史的心得。
采访从彭慕兰治中国史的契机和原因开始,询问他是如何从环境史的角度出发理解中国的历史问题的,进而探讨了《大分流》核心观点的形成过程。
然后谈到中国社会经济的巨大转变对彭慕兰史学思想的影响,以及他对当前美国中国学的看法。
最后是他对未来研究的规划。
中国近代史讲稿

中国近代史讲稿上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本编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1840~1919)绪论风云变幻的八十年----历史发展基本脉络:1、中国“双半”社会开始形成时期(1840-1860);2、中国“双半”社会程度加深时期(1860-1895);3、中国“双半”社会基本形成时期(1895-1901);4、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94-1919);※几个基本线索1.“两个过程论”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提出的著名论断:“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也就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过程”。
2.“三次革命高潮说”胡绳在《中国近代史的分期问题》中,以阶级斗争的表现作为划分时期的标志,提出把近代史划分为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三大革命运动高潮,三次革命高潮构成中国近代历史演进的基本线索。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出版的教科书和中国近代通史著作,基本是按照这个理论框架编写的。
3.“两种趋向论”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实际上存在着两种趋向,一是从独立国家变为半殖民地(半独立)并向殖民地演化的趋向;一是从封建社会变为半封建(半资本主义)并向资本主义演化的趋向。
前者是一个向下沉沦的趋向,后者是一个向上发展的趋向。
4.“三个阶梯说”或“四个阶梯说”李时岳在《从洋务、维新到资产阶级革命》中指出,中国近代史经历了农民战争、洋务运动、维新运动、资产阶级革命四个阶段,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急剧变化与近代中国人民政治觉悟的迅速发展,标志着近代中国历史前进的基本脉络。
强调要以“洋务运动、维新运动、资产阶级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史的进步潮流或基本线索(“三个阶梯说”)。
如果把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历史基本线索中的最初一阶,则称为“四个阶梯说”。
5.“两个任务论”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分流》研究综述(一)《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TheGreatDivergence:Europe,China,andtheMakingoftheModernWorldEconom.Princeton:PrincetonUniversityP ress.2000.)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尔湾分校历史与东亚语言文学教授彭慕兰(KennethPomeranz)的代表作。
获2000年美国历史学会东亚研究最高奖——费正清奖和世界历史学会年度奖。
彭慕兰的核心观点是:18世纪以前,东西方处在基本同样的发展水平上,西方并没有任何明显的和独有的内生优势;18世纪末19世纪初,历史来到了一个岔路口,东西方之间开始逐渐背离,分道扬镳,此后距离越来越大。
造成这种背离(即西方走向了现代化而中国却没有)的主要原因,一是美洲新大陆的开发,二是英国煤矿优越的地理位置。
彭慕兰把这个东西方分道扬镳的过程称之为“大分流”。
自2000年《大分流》出版以来,引起了很大的国际反响,围绕它展开的激烈争论不仅在美国的中国学界掀起轩然大波,而且对中国的史学界的震动不小。
该书被公认为是“对西欧中心论的新颠覆”。
“中国经济史论坛”曾专门邀请国内史学界的专家讨论如何评价彭慕兰及其加州学派。
学界虽说好评如潮,针锋相对者却也不乏其人。
弗兰克在《亚洲研究杂志》(TheJournalofAsianStudies)上评论说,它对于重新了解东西方之间发生巨大分歧的原因和机制有着最重要的贡献。
《美国历史评论》认为,这本书“每一页都新见迭出”。
其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历史学教授黄宗智,他在美国《亚洲研究杂志》2002年5月号(61卷第2期)发表长篇书评《发展还是内卷?十八世纪英国与中国》回应彭着观点并阐述自己观点,彭亦予长篇回应。
同期发表的还有罗伯特·布伦纳(RobertBrenner)与艾仁民从中国与西欧比较角度对彭书的评论,以及李中清(JamesLee)、王丰、康文林等人对他们人口史某些观点的解释。
(发表的文章与下述讨论会上的发言基本相同)2002年6月3号,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社会理论与比较史研究中心就此组织了一次争论双方参与的讨论会,与会者达百余人。
参加者包括黄宗智、罗伯特·布伦纳、武雅士(ArthWolf)、艾仁民、彭慕兰、李中清、王丰、康文林及杰克·戈德斯通(JackGoldstone)。
讨论会激起剧烈论战。
黄宗智的发言有《发展还是内卷?18世纪英国与中国:评彭慕兰〈大分岔:中国、欧洲与近代世界经济的形成〉》(中译文发表于《历史研究》2002年第4期;或《清史译丛》第一辑);彭慕兰有《超越东西二元论:重新定位十八世纪的世界发展途径》(中译文发表于《史林》2003年第2期);黄宗智又有《回到实质性问题:对彭慕兰就我的评论所作的回应的反驳》;罗伯特·布伦纳与艾仁民有《英格兰与中国长江三角洲的分岔:财产关系、微观经济学与发展型式》;彭慕兰又有《对罗伯特·布伦纳、艾仁民的批评的回应》;杰克·戈德斯通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对黄宗智、彭慕兰、罗伯特·布伦纳、艾仁民争论的评论》;黄宗智还有《十八世纪长江三角洲有农业革命而英格兰没有?》;武雅士有《晚期中华帝国存在生育控制的证据吗?》;李中清、康文林、王丰有《现实性抑制还是中国式抑制?》。
据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的张家炎先生现场观察,此次论争双方并未形成多少共识,反而是更加强化了各自的观点,也就是各自观点的分歧更鲜明、对立。
i]一、学术界关于《大分流》的整体研究状况虽然有《白银资本》在前,《大分流》的出现还是引起了学术界的热烈讨论。
这一前一后解构“欧洲中心论”的著作,在欧美有广泛的影响,在中国则刮起了学术飓风。
ii]或许,正如周武所言:“围绕《大分岔》展开的争论实际上已成为世纪之初美国的中国学界和欧洲史学界的重大学术事件”iii]。
尤其是在彭慕兰和黄宗智iv]之间关于“大分流”与“内卷化”的论战使得有关《大分流》的讨论进入白炽化的程度。
v]在中国大陆发表的相关评论文章vi]主要有:史建云《彭慕兰着〈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历史研究》2002年第2期),《重新审视中西比较史——〈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述评》(《近代史研究》2003年第3期;或《清史译丛》(第一辑)),《彭慕兰〈大分流〉一书在中外学术界的反响——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文化史研究室信息沙龙上的演讲》(《近代中国研究》网2004年6月17日);《〈大分流〉带来的启示》(《近代中国研究》2004年7月2日);黄宗智《发展还是内卷?十八世纪英国与中国——评彭慕兰〈大分岔:欧洲,另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vii](《历史研究》2002年第4期;或《清史译丛》(第一辑));彭慕兰《对于围绕〈大分流〉之争论的补正》(《中国学术》2003年第2期),《工业化前夕的政治经济与生态:欧洲、中国及全球性关联》(《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四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吴承明《〈大分流〉对比较研究方法的贡献》(《中国学术》2003年第1期;或《清史译丛》(第一辑));张芝联《彭慕兰、王国斌对中、欧发展道路的看法》(《清史译丛》(第一辑));王家范《〈大分岔〉与中国历史重估》(《文汇报?学林》2003年2月9日;或《清史译丛》(第一辑)),《“西学东渐”还是“西学东变”——彭慕兰的〈大分流〉打破“欧洲中心主义”了吗?》(《文汇报·学林》2004年5月16日),《明清史再认识——王家范教授在“中国历史文化高层论坛”上的演讲》(《解放日报》2004年8月8日);崔之元《生态缓解,奴隶制与英国工业革命——评〈大分岔:中国,欧洲与现代世界经济的形成〉》(《清史译丛》(第一辑));张家炎《如何理解18世纪江南农村:理论与实践——黄宗智内卷论与彭慕兰分岔论之争述评》(《中国经济史研究》2003年第2期);葛以嘉《彭慕兰:〈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国学术》2001年第1期);子余《〈大分流〉与“分水岭”》(《中国图书评论》2004年第7期);仲伟民《“大分流”与“内卷化”:欧美学界对前近代中国评价的分歧》(《中国经济史论坛》网2003年9月30日);周武《中国和欧洲何时拉开差距——关于〈大分岔〉的争论及其背景》(《文汇报?学林》2003年1月26日;或《清史译丛》(第一辑));马开伦《对〈大分流〉的思考:关于世界的可靠知识》(《中国学术》2002年第4期);莱斯利?豪纳viii]《关于〈大分流〉的争论》(《中国学术》2003年第1期);陈意新《节育减缓了江南历史人口的增长?》(《中国学术》2003年第3期);陈昆亭《文化制度与经济增长——“大分流”模型化解析》(2004山东省数量经济学研讨会论文);黄祥春《彭慕兰新作引起中国学界关注》(《中国经济史论坛》2003年2月14日);郭慧英《评〈大分岔〉》(《中国经济史论坛》2004年1月28日);龙登高《中西经济史比较的新探索——兼谈加州学派在研究范式上的创新》(《中国经济史论坛》2004年2月18日);陈君静《全球范式与欧洲中心范式——评彭慕兰〈大分流〉及西方中国经济史研究新趋向》(“多元视野中的中国历史”国际会议(中国史学第二届国际会议));《彭慕兰〈大分流〉在世界范围引起关注》(《环球时报》2004年1月12日)。
与《白银资本》一样,关于《大分流》的研究和评价也是见仁见智。
本文从缺陷和贡献两方面来介绍学术界对《大分流》的主要观点。
二、主要从缺陷方面进行的研究黄宗智ix]从“出现了不少经验性错误”、“没有认真对待西方主要学术成就”、“依赖二手的学术文献”等方面进行批评。
他认为,彭书轻视关于具体生活和生产状况的知识,偏重理论和书面数字,以致在论证过程中出现了不少经验性错误。
彭书没有认真对待近20年来西方研究18世纪英国的主要学术成就,即对农业革命、原始工业化、城镇发展、人口行为转型以及消费变迁等“五大变化”的证实,把这些革命性的变化尽量写成是内卷型(即劳动边际报酬递减)的演变,同时又把长江三角洲经历的人口对土地的压力描述为发展型(即劳动边际报酬剧增)的变化,结果抹杀了两者之间的差异。
其实,美国的工业革命起源于上列五大趋势及其与英国煤矿业特早发展的偶合,而18世纪的长江三角洲则不具备其中任何一个条件。
中国后来进入的现代经济发展道路和英国完全不同:即首先通过社会革命来进行资本积累,尔后通过农村的现代工业化来降低农村(部分地区)的人口压力。
彭着的证据基础很难评估。
该书并非基于第一手研究,而主要是依赖二手的学术文献写成。
要对这本书做系统的评估尤其困难,因为它跨度极大:不仅讨论中国,而且涉及印度、日本以至东南亚;不仅利用了有关英国(或者西北欧)的研究,而且论及法国、德国乃至东欧。
此外,该书还囊括了覆盖面很广的许多论题。
乍看起来,彭慕兰展示的证据似乎颇值得赞赏。
他跨越了两大不同学术体的边界。
对中国专家而言,该书显示了作者对欧洲研究令人敬畏的熟悉。
那些认为彭着有关中国的观点有误的中国研究学者,对他使用的欧洲文献可能会感到不知所措;而认为彭着有关欧洲的论述不确的欧洲专家,则可能原谅该书在有关欧洲方面证据的薄弱,因为该书毕竟不是出自欧洲专家而是一位中国研究学者之手,而这位学者似乎充分掌握了中国研究那个仍然相当孤立领域的十分困难的语言和材料。
如此一来,这本书很可能既得不到欧洲专家也不得不到中国研究学者的严格评估。
x]罗伯特·布伦纳与艾仁民的文章《英格兰与中国长江三角洲的分流:财产关系、微观经济学与发展型式》xi]主要从理解经济体的结构方面提出批评。
他们认为,英格兰与江南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经济体。
两者面临完全不同的限制与机会,因而各自采取不同的经济策略或经济再生产方式,从而导致不同的发展型式。
英格兰经历的是斯密式经济演化xii]。
而同期江南经历的是马尔萨斯式经济演化xiii]。
他们认为在1500—1750年间,两个经济体的发展途径已经分流。
1750年至1850年则是此前发展道路的延续。
按世界史标准衡量,18世纪后期英格兰已是发达国家(1800年时英国已不再是农业国),而长江三角洲变得更穷。
同时英国可以从欧洲大陆获得其所需要的原材料,而国内也不存在燃料危机。
从而从根本上否定了彭的观点。
xiv]葛以嘉从研究框架(“中心——边缘框架”)方面提出批评。
他认为,彭慕兰关于中心及边缘关系的简明、精妙的论述,虽然对倾向于认为工业资本主义是不可避免的欧洲中心论是个很有价值的矫正,但它并非无可挑剔。
中心——边缘框架,从总体上来说,低估了国家、军队、以及由经济和政治精英形成的特定的文化和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