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经济政治与社会》第4课社会主义基
(完整版)怎样理解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

怎样理解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为什么说它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论述题)基本原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经济基础的变革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并决定着变革的方向。
2.同时,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
这种反作用的后果可能有两种:当上层建筑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起阻碍作用。
联系实际: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
只有运用这一规律,我们才能正确地认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必然性及其实质。
首先,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其次,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是要在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进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因此,政治体制改革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结合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的一些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在实践中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论述题)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历史的创造者。
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
其基本内容是: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群众路线是群众观点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运用。
其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也是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2.我们党在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进程中,进一步强调要重视同人民保持血肉联系,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作为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从人民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多干让人民满意的好事实事。
完整版)八年级政治下册知识点(全)

完整版)八年级政治下册知识点(全)八年级政治下册知识点第一单元1、我国的国家性质我国是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现阶段我国的人民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不属于中国人民的有被剥夺政治权利的犯罪分子、分裂国家的人和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制度的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
3、人民是我们国家和社会的主人。
人民是平等地享有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力,共同建设自己伟大的祖国的主人。
4、公民权利与公民的基本权利公民权利是指宪法和法律确认并赋予公民享有的某种权益。
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是公民最主要、最根本的权利,称之为公民的基本权利。
5、人民和公民的异同以及我国公民的范围人民是区别于敌人的政治概念,公民是法律概念,是指具有某国国籍并依据该国宪法和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
中国公民必须要有中国的国籍才能算是中国公民。
在我国,公民既包括人民,又包括具有我国国籍的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但后者不能享受公民的全部权利,也不能履行服兵役等光荣义务。
6、我国公民的权利保障我国建立了以宪法为核心、以立法保障和司法保障为主要内容的权利保障体制,保障公民的权利。
立法保障就是将公民的权利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下来,运用国家强制力加以维护。
司法保障是指通过法律制裁各种侵权行为,保障公民的权利。
7、人权尊重和保障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8、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公民的基本权利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涵盖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
具体包括平等权、政治权利和自由、宗教自由、人身自由权利、对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权,取得赔偿权、社会经济权利、教育、科学、文化权利和自由、妇女的权利,婚姻、家庭、儿童和老人受国家保护、华侨、归侨和侨眷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宪法是公民基本权利的确认书和保证书。
9、正确行使公民权利的方式公民在行使权利时要尊重他人权利。
(完整版)高三政治必背知识点(精华版)

高三政治必背知识点(精华版)《经济生活》1.影响价格主要因素(分析我国粮、油、猪肉、CPI等物价上涨的原因)①价值决定价格。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②供求影响价格。
供不应求,价格上涨,形成卖方市场;供过于求,价格下跌,形成买方市场。
2.如何增强老百姓的消费信心?/如何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②国家要加强宏观调控,稳定物价,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为消费者创设良好的消费环境③充分发挥财政的作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善居民未来收入预期④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缩小居民收入差距。
⑤发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作用,刺激居民消费,转变居民消费观念,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倡导科学、理性消费3.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结合当前形势分析我国采取的扩大内需作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的原因)(1)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方式、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2)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①消费是生产的目的。
②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③消费是生产的动力,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④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
4.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怎么办):①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②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6.公司经营成功因素?/企业经营如何才能取得发展/结合金融危机分析企业如何走过“寒冬”?①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以市场为导向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完善产业链条和产品结构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竞争优势③诚信经营,树立良好信誉和企业形象④企业间的兼并或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扩大规模,提高竞争力⑤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⑥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增强规则意识和利用世贸组织的本领,增强经济安全防范意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⑦进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上市募资,扩大资本的支配范围,建立现代企业制度7.就业问题(为什么、怎么办)(1)重要意义:就业是民生之本。
党史党建知识题库与答案(完整版)

在毛泽东的题词发表后,全国广泛开展了向雷锋学习的群众运动。
A、1963年B、1962年C、1961年D、1960年276、(C),中国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A、1954年B、1953年C、1956年D、1955年277、党章规定,发展党员的“十六字”工作方针是(C)。
A、坚持标准,提高质量,优化结构,大力发展B、坚持标准,提高质量,改善结构,加快发展C、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278、中国第一颗氢弹是(C)6月17日成功爆炸的。
A、1969年B、1970年C、1967年D、1965年279、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C)。
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B、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C、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280、在党的建设中,处于首要地位的是(A)。
A、思想建设B、组织建设C、作风建设28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中共(D)首次提出。
A、十四大B、十六大C、十五大D、十七大282、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是(A)。
A、“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B、自力更生,艰苦创业C、改革开放283、党的(C)正式把邓小平理论载入《党章》。
A、十三大B、十四大C、十五大284、(B)在《论党》一文中,首次提出毛泽东思想是全党的指导思想。
A、毛泽东B、刘少奇C、周恩来285、党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指代表中国(C)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的根本利益。
A、先进生产力、社会主义文化、人民群众B、社会生产力、先进文化、工人阶级C、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最广大人民286、2000年5月,江泽民同志在江苏、浙江、上海考察工作时强调,“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C),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A、立国之本B、强国之路C、立党之本287、《党章》规定,发展党员必须坚持(A)的原则。
A、个别吸收B、集体吸收C、少数服从多数288、坚持“三个代表”的要求,最根本的是要统一体现在(C)。
近代史纲要简答题、辨析题、论述题答案(完整版)

简答题1.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什么?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2.1840-1919年西方列强发动的对中国的5次大规模军事战争是什么?1840年,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1856—1860年,英法联动发动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1883年,法国发动侵略越南和中国的中法战争1894年,日本发动侵略朝鲜和中国的中日甲午战争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3.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法是根本行不通的。
从主观方面来说,在于它的领导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
主要是:第一、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第二、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第三、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4. 八七会议前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三大武装起义是什么?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5.列举5位在抗日战争中涌现出来的民族英雄。
吉鸿昌,佟麟阁,赵登禹,赫梦龄,张自忠,左权,孙立人赵一曼冯玉祥杨靖宇李宗仁6.社会主义改造指的是哪三大改造?1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2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 3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其中,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三大改造的重点。
7.1921-1949年中国存在的3种主要的政治力量是什么?地主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8.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哪些历史性成就?第一,从争取经济独立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第二,从赢得政治独立到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第三,从发展新民主主义文化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第四,从打破封锁到全方位对外开放第五,从“小米加步枪”到逐步实现国防现代化论述题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及其补充条约、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这是中国人民遭受外国资本主义奴役的起点,给中国社会带来极大的影响。
2024年考研政治分析题试题及答案解析完整版

2024年考研政治分析题试题及答案解析完整版业务课名称:政治考生须知:1.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其他纸上无效。
2.答题时必须使用蓝、黑色墨水笔或圆珠笔做答,用其他答题不给分,不得使用涂改液。
三、材料分析题:第34~38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
34.结合材料回答问题: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党中央决定,把大兴调查研究作为在全党开展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习总书记就“深入调查研究”提出明确要求,强调既要学会调查,也要擅长研究,“在调查的基础上深化研究,提高调研成果质量,切实把调研成果转化为解决问题、改进工作的实际举措”,这为全党大兴调查研究提供了重要遵循。
调查研究要善于抓问题、求答案。
调查是全面、客观、准确掌握情况的过程,并不自然产生科学观点、得出正确结论。
开展调查研究,要做好真实情况和各种问题的调查,也要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调查研究要敢于发现问题、正视问题、解决问题,“直奔问题去”,调查研究的问题从哪里来?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就业、教育、医疗、托育、养老、住房等现实问题,维护社会稳定、防灾减灾救灾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短板等重点难点问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等重大问题,都是调查研究的题目;工作中易忽视的细节、易梗阻的程序,都可以成为调查研究的问题切入点。
习总书记每到基层考察调研,总会从贴近民生的细节入手,从最细微的事项问起:走进六盘山区破矮的土坏房留起一瓢水尝尝水质,向技术人员询问机械的工作原理、购买价格、插秧效率,向出租车司机征询对年节打车难的解决办法,等等,确保“真真实实把情况模清楚”,早年在福建省工作时,针对福建林农守着“金山银山”过穷日子的状况,习总书记抓住“山要怎么分”“树要怎么砍”“钱从哪里来”“单家独户怎么办”四个难题深入调研,推出了有针对性的改革举措。
只调查不研究,就提不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对策;只研究不调查,决策难免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2《经济与社会》第一单元同步练习题(Word版,含答案)

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2《经济与社会》第一单元同步练习题第一单元生产资料所有制与经济体制1.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下列商品中,不能由市场来调节的是()A.消费电子产品B.日用化工产品C.服装服饰D.枪支弹药2.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提振市场主体信心,深入推进公平竞争政策实施,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以公正监管保障公平竞争。
关于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的影响,下列传导过程正确的是()A.反垄断→促进市场自由竞争→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提高经济效率B.反不正当竞争→维护市场竞争公平→规范市场秩序→提高盈利水平C.反垄断→营造良好营商环境→改变企业经营目标→促进要素流动D.反不正当竞争→发挥市场调节作用→确立经济体制→畅通国内循环3.2021年10月,安徽省发展改革委发布《安徽省“十四五”时期深化价格机制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通知》提出,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深人推进价格改革,完善价格调控机制,提升价格管理能力,确保价格总水平在合理区间运行。
下列关于价格机制的说法正确的是()①政府对重要民生商品的定价不受供求关系的影响①政府完善价格调控机制旨在促进经济的高速发展①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交给市场,政府不进行不当干预①政府定价主要限定在重要公用事业、公益性服务、网络型自然垄断环节等方面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4.“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需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对“公有制占主体”的理解正确的是()①集体经济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①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①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①公有资产在所有领域占支配地位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5.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办企业,要让它在市场大潮中生存并发展,必需考虑一般的市场机制。
这些市场机制包括()①竞争机制①法律机制①供求机制①政府管理机制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6.经济学中的“灯塔效应”表明,渔民都不愿意一个人支付像建造灯塔这样的公共物品的费用,因为要阻止其他人免费使用灯塔的代价非常大,这一效应表明()A.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B.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等弊端C.市场是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D.市场经济需要法律和道德来规范与引导7.2021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21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完整版)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具体表现

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具体表现:(1)从理论上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资本主义不可比拟的巨大优越性。
首先,社会主义经济适应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其次,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代表了劳动者的根本利益:第三,社会主义文化代表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2)从实践上讲,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建立起来,并不等于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就完全搞清楚了。
也不等于社会主义优越性就能自然而然地发挥了。
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是论证出来的,不是自我标榜出来的,也不是对资本主义或其他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进行批驳、谩骂中体现出来的,而是要在实践中实干出来的。
(3)社会主义优越性还表现为社会主义制度具有自我完善、发展和创新的能力。
社会主义是一种共产主义社会前夕的社会体制,它的存在意义是根据社会中还普遍存在资本主义体制和社会生产力还不能完全适应共产主义。
为了自身能与资本主义共生和适应当时社会生产力,所以社会主义保留了税制、官制和军队等暴力机关,同时又采用了较低层次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机制和生产方式,成了一种有共产主义社会特征又有资本主义社会双重特征的特殊社会体制,这就是社会主义体制。
由于社会主义是一种比资本主义层次更高的社会体制,所以它需要更高版次的社会软硬件环境,才能正常的发挥和运行。
这个社会的软硬件就是“更广泛的民主机制”和“更发达的社会生产力”。
如果缺乏上述两个基本条件,社会主义重要的分配机制“公有制”,就会被低生产力和专制所扭曲,成了封建社会的“上帝所有制”或“君主所有制”,捉使已实现的“社会主义”又退化或脱变成封建社会,继而又被资本主义所推翻和继承。
社会主义虽有着资本主义不可替代的忧越性,但人们对这种优越性的认识和开发也是史无前例的,没有现成经验可供借鉴。
不象发展资本主义那样存在大量现成的模式和经验,需在一个起点上开始探索,在探索过程中有时甚至需付出代价。
目前,我国缺乏社会主义体制下运行的经济理论和人才。
现在的经济、社会学家都是喝着资本主义奶水长大,他们缺乏对社会主义体制下经济运行理论认识和缺乏探索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