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18课短文两篇《蝉》

人教版七年级上18课短文两篇《蝉》
人教版七年级上18课短文两篇《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积累字词,培养咬文嚼字的习惯。了解作者由具体细小的事物所引出的抽象深刻的人生哲理。

2、过程与方法: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朗读能力,培养深入细致探究课文的习惯。

3、情感态度价值观:领悟生命的意义,树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PPT2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句最喜欢的话,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罗曼?罗兰”

你喜欢这句话吗?(提问一、二个学生)

人因善待自己的生命而伟大,那么一只小小的聒噪不休的蝉,是否也能给我们带来有关生命的震颤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小思的《蝉》。

二、读课文,初步认知。

1、认识作者。

读课文之前,先认识一下作者。一起读:

PPT3课文《蝉》选自《承教小记》,作者小思,本名卢玮銮,香港作家。

2、初读。

(1)请大家翻开课本,用响亮而柔美的声音读文章,娓娓道来,读出故事的味道。

(2)认读字词。

字词是文句的基础,让我们先来认读其中的一些字词,读一遍。

PPT4 零落断续知知不休收敛颤动响彻聒聒宽恕

(3)读出情感。

认识了字词,现在请大家再读一遍课文,这一次自己读自己的。(学生朗读)

我认真地倾听了大家的朗读,发现大家对文本朗读的处理不一样啊,那么请同学来说说怎样处理朗读情感。老师先来,第一小节我会读出烦躁的味道,“窗外蝉更.知知不休,使事忙的人听了很烦

..。”烦哪!下面谁来……(提醒学生做标记)

1烦躁——2不解——3舒缓——4惊疑——5 惊叹(赞叹、感叹)——6宽恕

大家的感受是细腻而丰富的,那么,现在请带着这样复杂的情感再来朗读《蝉》,大家一起来吧!

(4)读出抑扬。

下面,我选两段让同学来读读。

请你来读第一段(学生朗读),写了蝉的知知不休、聒噪,请你来读第六段(学生朗读),哦,那是蝉的生命意义啊!看这两段话能分析出什么呢(从写作手法上来说它……)?

先抑后扬,欲扬先抑,这种写作手法能使文章波澜起伏,摇曳多姿,更重要的是使作者的思想感情抒发得更加酣畅、深沉。在我们的写作中要学习啊!

PPT5 小结:作者通过叙写小小的蝉来表达深沉的感悟,这叫什么呢?请大家把咏物寄情四个字写在书本上。阅读咏物类的文章,有一条基本的规律,就看它的三个层次。第一层,引出事物。你看,蝉鸣得早,一下笔就把事物点出来了。第二层,细细描述。为什么要细细描述呢?就为了最后的点出哲理。第三层,顺势引申。根据所写的这个事物,所情感抒发出来,把它内在的意韵哲理点出来。

引出事物——细细描述——顺势引申,这是分析这一类文章的大致角度。

三、品析课文,深化理解。

1、品读文段3、5。

接下来,老师将带你们进入一个全新的世界,请你去感受它的美妙,希望能让你有所收获。

PPT6 “朋友说:知道吗?……”

“朋友说:那本来的生活历程就是这样。……”

请你用舒缓的语调来读第一句(学生朗读),请你用惊叹的语调来读第二句(学生朗读)。

这两段有个共同点啊!请一学生来说

这两个“朋友说”,在这里是否有赘述的嫌疑呢?对于一篇305字的小短文来说,这三个字在与不在有什么不同呢?(学生回答)

这样的写法更婉转多姿,好看好听,借人家之口来说,是一种特别的手法,它比直接说更具有美感。

2、品字词。

这篇短短的文章,作者不但在手法上做到了考究,在遣词造句上也做到了讲究,让我们来品一品。

(1)PPT7 它等了十七年,才等到一个夏天。

为了一个夏天,它等了十七年。

这两句一样吗?(朗读,朗读不同)

第一句突出了等待时间之久,有一种对蝉的敬佩之情,但也有一种同情之意。

第二句含有一种淡淡的批评,为了一个夏天,它苦等十七年,值得吗?

语序不同,意思、感情都不同啊!

十七年啊,也就是六千二百零五天,这么多天的等待只为了九十天,你们认为这样值得吗?

(学生回答)

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意义。昙花一现,在于其瞬间的美丽;流星一闪,在于其倏忽的绚烂。我们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却可以增加它的宽度;我们无法拓展生命人外延,却可以丰富它的内涵。

(2)PPT8它为了生命的延续,必须好好活着。哪管是九十年,九十天,都不过要好好地活过。

“活着”“活过”这两个词意思一样吗?(学生回答)

“活着”就是今天,就是现在,我们要珍惜当下啊,要对未来充满信心。而“活过”指的是昨天,回忆往事要不因碌碌无为而悔恨。昨天,今天都要好好地活啊!

四、悟哲理,升华。

1、读。

让我们再读这段感悟生命的话。

PPT9 朋友说:那本来的生命历程就是这样。……

哦,那是蝉的生命意义!

2、写一句。

“哦!那是蝉的生命意义!”这是作者的感悟,请你试着用一个精短的句子替换这句话,要让你的句子散发出哲理的光辉。看老师给大家的示范。读一遍。

“哦!它为光明而歌唱,它为自己的生命而歌唱!

写得美一点,有激情一点,有道理一点!

(学生写,交流展示)

读老师给出的句子。PPT10 哦!珍惜每一秒明亮的光阴!

PPT11 哦!在黑暗中积蓄力量,为的是到高枝上歌唱!

五、哲理句结束。

让我们以朗读库尔茨的这句名言来结束这堂课:

PPT12 谁能以深刻的内容充实每个瞬间,谁就是在无限地延长自己的生命。——库尔茨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语文上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十八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学习目标】 1、了解科技说明文的特点及本文,层次分明地说明事物的逻辑顺序。 2、比较两文,明确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互相启发,发现新的论据或结论。 3、把握文章的说明对象,培养爱好科学、主动探寻自然奥秘的精神。 【学习重点】了解两篇短文所说明的事理,说明的顺序、方法。 【学习难点】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恐龙无处不在”初看题目,我们可能以为这篇短文要向人们描绘上亿年前恐龙家族繁衍生息、遍布世界的盛况,但读了全文,我们才明白这是一篇通过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学说的科普论文。而“被压扁的沙子”初看题目更是不知所云,沙子怎么会被压扁呢?“被压扁的沙子”能说明什么问题?读完全文才明白,本文是前一篇内容的延续,作者正是通过“被压扁的沙子”来探讨恐龙的死因——再一次证明“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2、走近作者 阿西莫夫,科幻小说及科普作家、文学评论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代表人物之一。他是一位生于俄罗斯的美籍犹太人,为本世纪最顶尖的科幻小说家之一,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作品极其丰富,代表作有《我,机器人》、《基地》系列、《钢窟》系列等。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著名的“阿西莫夫机器人三定律”。以其名字命名的《阿西莫夫科幻小说》杂志,至今仍然是美国当今数一数二的科幻文学畅销杂志。作品多次被搬上银幕。 3、相关资料 这两篇科普短文选自阿西莫夫晚年的著作《新疆域》。阿西莫夫在本书序言中说,这些文章,是“对科学近期进展的回顾和对导致我们形成清晰知识的历史成就的重新检讨与评价。”这两篇短文在原书中编排在一起,同在“地球科学新疆域”章节里,内容上有一定的关联,说明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相互参照阅读。 【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鸟臀.(2)褶.皱(3)潮汐. (4)劫.难(5)追溯.(6)遗骸.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17《短文两篇》

16 短文两篇 青海一中李清 杭信一中何逸冬 漂市一中钱少锋 李度一中陈海思 大地二中张清泉 青海一中李清 李度一中陈海思 杭信一中何逸冬 杭信一中何逸冬 长郡中学史李东 1.了解“铭”“说”这两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2.理解作者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的高洁志趣。 3.学习古代仁人志士的高尚品格和情操。 第1课时《陋室铭》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的诸多文化遗迹当中,有很多帝王将相的宫府宅邸,它们或豪华气派让人惊叹不已,或设计精巧让人流连忘返。但有一处居所,它既小又简陋,却因主人的一篇铭文而流芳千载。这就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下面让我们学习《陋室铭》,一起走进“陋室”,走进刘禹锡的精神世界。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感知背景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有“诗豪”之称。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革新失败后,多次被贬。本篇是他被贬后写的。 2.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铭”,原来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押韵,内容上多有颂扬或鉴戒之意。陋室,即简陋的房子。“陋室铭”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议论表达屋主人的心境和生活情趣。 目标导学二:分类积累,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指出朗读中的疑难字句,教师组织同学们相互帮助解答。 2.听录音,学生小声跟读并找出韵脚。 明确:名、灵、青、丁、经、形、亭。 3.自主学习。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文句,将自己不理解的词句标出。 (1)一词多义 之无丝竹之.乱耳(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 立性,不译) 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2)词类活用 ①有仙则名.(名词作动词,出名,有名) ②无丝竹之乱.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扰乱) ③无案牍之劳.形(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劳累) ④苔痕上.阶绿(方位名词作动词,长到) 4.翻译课文。 目标导学三:品味剖析,领悟意境 1.课文名为《陋室铭》,为何结尾是“孔子云:何陋之有?”这是否矛盾? 明确:不盾。题目中的“”是书房的形陋。结尾的“何陋之有指只要室中人品德尚,房屋就不简陋紧扣前文“斯是室,惟吾德馨”。这虽是陋室,但作主人的“我”品德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目标知识能力1.短文两篇所说明的研究成果。 2.理清说明的顺序。 体会简练、缜密、生动的语言。 3.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过程与方法1.广泛阅读科普文章,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2.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 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科学意识,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重点难点1.了解两篇短文所说明的事理,说明的顺序、方法。 2.科学需要大胆的推测,合理的想像,合乎逻辑的分析、求证。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导语2.检查预习遗骸(hái):遗留下来的骨骸。 蟾蜍(chán chá):一种两栖动物,体表有许多疙瘩,内有毒腺,俗称癞蛤蟆。 褶皱(zhě zhòu):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 追溯(sù):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地走。 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中,仙女穿的仙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

比喻事物没有一点漏洞。 二、学习《恐龙无处不在》1.在南极及其他大陆上都发现了恐龙化石,作者首先想到了什么?明确:这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2.恐龙能在今天的南极地区生存吗?为什么?作者经过分析思考得出了什么答案?交流后明确:不能。 因为南极地区非常寒冷,而恐龙不适应寒冷的气候。 作者得出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3.大陆在漂移是板块构造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板块构造理论能解开恐龙无处不有之谜吗?为什么?交流后明确:能解开。 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 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生活。 后来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这些大陆经过不断地漂移,逐渐形成了今天大陆的样子。 这些大陆在分离时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所以今天在地球的各个大陆都有恐龙化石。 4.经过以上层层分析,作者得出了什么结论?结论: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有不可抗拒运动这一理论提供

八年级语文上册 18《短文两篇》校本作业 (新版)新人教版

18.短文两篇 一、积累运用。 1. 下列带点词语的拼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褶.(zhě)皱劫.(jié)难 B、遗骸( ..hái)蟾蜍.(yú) C、两栖.(qī)深渊.(yuān) D、追溯.(suó)衍.(yǎn)射 2.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所有陆地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的生活。在过去的9年里,科学家们对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如果你把温度升得足够高,就使这种变化加快。似乎可以肯定地说,斯石英也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 A、似乎常常可肯定 B、似乎一直可应该 C、几乎常常可能应该 D、几乎一直可能肯定 3.把下列句子压缩到最简形式。 ①任何由火山携带而来的斯石英都被转化为普通的二氧化硅。 ②“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 4.下面语段中划线部分有五处语病,请选择其中的三处加以改正。 几年前,①在彩电市场严重滞销的情况下,②长虹电器厂大幅度率先降价销售,虽然亏了本,但赢得了产销两旺,③经济效益一下子迅速跃居全国同行业前茅。④通过长虹电器厂的经营理念,使我们懂得了一个道理:⑤企业如果善于运用“亏本”策略,就能取得柳暗花明或锦上添花;⑥反过来,死死把住“只赚不赔”的框框,不肯牺牲眼前的小利,弄不好到头来是连血本都会亏掉的。 第____处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____处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____处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语段内容,在方框内写一句恰当的话。 在科学创造方面,我们可以列举历史上一些著名人物取得成果的年龄:伽利略17岁发现钟摆原理;牛顿20岁创立微积分,24岁提出万有引力定律;爱迪生21岁取得第一项专利,30岁发明留声

《蝉》《贝壳》

3、短文两篇《蝉》《贝壳》 知识与能力: 积累字词,了解作者有具体细小的事物所引出的抽象深刻的人生哲理。过程与方法: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朗读能力。 2、对比探究阅读。 情感态度价值观: 联系生活实际,在熏陶感染中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有具体细小的事物所引出的抽象深刻的人生哲理 2、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反映的情感 教学难点: 1、了解作者有具体细小的事物所引出的抽象深刻的人生哲理 2、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反映的情感 教学方法:朗诵;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三、初读课文,弄清字词 收敛(liǎn):本课指收拢。 聒聒(ɡuō):持续嘈杂,本课指不停地叫。

宽恕(shù):宽容饶恕。 短暂(zàn)颤(chàn)动 一丝不苟:(gǒu)形容办事认真,连最细小的地方也不马虎。 卑(bēi)微:卑贱微小,地位低下。 上苍:上天。 把玩:拿在手中玩赏。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学生分组朗读,体会) 过渡:下面我们朗读课文,读的时候要吐字清晰,融入感情,同学们仔细体会文中作者的感情变化。 2、抽学生朗读(可以自己设计) 《蝉》{配乐} 《贝壳》,配乐。 3、全班齐读。 过渡:在读的过程中,请注意这样一个问题:作者对蝉的感情有没有变化?有什么变化?作者通过哪些语句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呢? 4、在读《贝壳》的过程中请大家注意,作者对贝壳是种怎样的感情? (评价:声音优美,融入了自己的感受。) 四、合作探究 1、把握两篇文章的感情脉络。 下面我们来分析课文,俗话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虽然是一篇小的哲理散文,但是文章的结构脉络也是比较清晰的。文中是一条非常鲜明的线索就是作者的感情变化。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18 短文两篇《孔子世家》原文与译文 长春版(通用)

《孔子世家》原文与译文 原文: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 丘生而叔梁纥死,葬于防山。防山在鲁东,由是孔子疑其父墓处,母讳之也。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孔子母死,乃殡五父之衢,盖其慎也。陬人挽父之母诲孔子父墓,然后往合葬于防焉。 孔子要绖,季氏飨士,孔子与往。阳虎绌曰:“季氏飨士,非敢飨子也。”孔子由是退。 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闲,于是反鲁。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鲁复善待,由是反鲁。 鲁南宫敬叔言鲁君曰:“请与孔子适周。”鲁君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辞去,而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孔子自周反于鲁,弟子稍益进焉。 孔子年三十五,而季平子与郈昭伯以□鸡故得罪鲁昭公,昭公率师击平子,平子与孟氏﹑叔孙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师败,奔于齐,齐处昭公干侯。其后顷之,鲁乱。

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译文: 孔子出生在鲁国昌平乡陬邑。他的祖先是宋国人,名叫孔防叔。孔防叔生下伯夏,伯夏生下叔梁纥。叔梁纥和颜氏的女儿在野外媾合而生下孔子,他们向尼丘进行祈祷而得到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孔子出生,孔子生下来头顶中间凹陷,所以就取名叫丘,取字叫仲尼,姓为孔氏。 孔丘生下来,叔梁纥便死了,安葬在防山。防山在鲁国都城的东面,因此孔子不清楚他父亲的墓址,孔母隐讳这件事。孔子孩童时做游戏,经常陈列俎豆各种礼器,演习礼仪动作。孔子母亲去世,他先将灵柩停放在五父之衢,这是出于孔子谨慎从事的考虑。陬邑人挽父的母亲告诉孔子其父的墓址,这之后孔子才将母亲灵柩送往防山合葬。 孔子服丧腰间系着麻带,这时季氏宴请士人,孔子随同前往。阳虎斥退孔子说:“季氏宴请的是士人,没敢请你啊。”孔子因此退去。 孔子家境贫寒,又地位低下。等到长大成人,曾经做过季氏手下的官吏,管理统计准确无误;又曾做过司职的小吏,使牧养的牲畜繁殖增多。由此出任司空。不久离开鲁国,在齐国受到排挤,被宋人、卫人所驱逐,在陈国、蔡国之间受困,于是返回鲁国。孔于身高九尺六寸,人们都称他为“长人”而感到奇异。鲁君又善待孔子,因此返回鲁国。 鲁人南宫敬叔对鲁昭公说:“请让我跟随孔子前往周京洛邑。”鲁昭公给他们一辆车、两匹马,还有一名童仆同行,前往周京洛邑询问周礼,据说见到了老子。孔子告辞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学案

18 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 【教师寄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学习目标】 1、把握两篇短文的内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写作思路。 2、体会课文中的补充说明的作用和含义。 3、理解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可以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重点难点】 1、体会课文中的补充说明的作用和含义。 2、理解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可以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学习过程】 一、预习检测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 字 遗hái ()骨gé ()zhě()皱追sù()劫()难蟾蜍()陨()石携() 带 2、解释词语劫 难追溯 _________________ 天衣无缝致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的作者阿莫西夫是国著名的科普作家和小说家。 二、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谜。不同地域恐龙化石的发现意味着什么?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阿西莫夫的两篇短文对此分别做了回答。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恐龙无处不在》和《被压扁的沙子》。 三、整体感知 从课文注解得知,这两篇短文在原书中编排在一起,同在《地球科学新疆域》章节里,请问这两篇短文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四、自主学习 (一)1.“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由何而知? 2.“大陆漂移”使恐龙遍布世界的说法由何而来? 3.你怎么看待科学家们的推断? (二)4.对于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着哪两种对立的理论?各自的依据是什么?

5.作者在本文中意在说明恐龙是怎样灭绝的? 6.在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中,作者为什么选择“撞击说”而否认“火山说”? 五、合作探究 1、两篇短文各自要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2、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说明的角度不同。试比较。 3.本文题目《被压扁的沙子》是否离题太远?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不好吗? 4、揣摩语言,感受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 1.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 2.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3.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4.即非常纯的沙子。 5.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教师提示: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这五句话,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点拨:这些句子是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请同学们结合具体语境,说说它们各自的作用。 六、拓展延伸:科学界研究恐龙灭绝问题,在作者看来有何意义?你怎么认为? 七、课堂小结:科学家能从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中产生联想,经过怀疑、推测、研究、论证之后有新的发现。同学们要从中受到启发,善于多角度思考问题,以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八、达标测试 (一)、基础知识 1.给加点的字注音。 遗骸()褶皱()追溯() 鸟臀目()两栖动物() 2.《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一篇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佐证 了;一篇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 明。这表明,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也不同。 3.在下面的横线处填上适当的关联词语。 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原子之间靠得太近以至于它们又出现相互排斥的趋势,最后又变为普通沙子。,原子之间结合得极为致密,这种反弹变化进行得非常缓慢,使斯石英可保持数百万年。 4.指出下列各句画线词语的词性。 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5.一小吃店打出广告:“好吃,告诉大家;不好吃,告诉我们。”但由于广告内容不是很自信,效果并不好。后经人指点,将广告内容稍作改动,便十分自信,顾客盈门。请问,是怎样改动的?

七年级下册语文习题:16 短文两篇

16短文两篇 01积累运用 1.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 德馨.()苔.痕()案牍.() 蕃.()淤.泥() 西蜀.() 濯.() 清涟.() 蔓.() 亵.玩( ) 噫.()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谈笑有鸿儒 ..() (5)可以调.素琴() (6)无丝竹 ..之乱.耳()() (7)无案牍之劳形.() (8)可爱者甚蕃.() (9)晋陶渊明独.爱菊( ) (10)余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11)濯.清涟而不妖.()() (12)香远益.清() (13)亭亭 ..净植.()() (1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焉() (15)陶后鲜.有闻() (16)宜.乎众矣() 3.指出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词性变化及在句中的意思。 (1)苔痕上.阶绿() (2)无案牍之劳.形()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4.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译文: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译文: 5.填空。 (1)有一句诗说:“时人莫小池水浅,浅处无妨有卧龙。”《陋室铭》中与这句诗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2)文中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 (3)《陋室铭》中运用比兴的句子是:;描写“陋室”环境雅致的语句是:;写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

是:。 6.综合性学习。 莲与中国文化关系最深,在中国,莲花被推崇为君子。自古以来,中国人便喜爱这种植物,认为它是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高尚品德的象征,因此有“莲生淤泥中,不与泥同调”之赞美。 (1)在中国文学里,与莲有关的诗词不计其数。请你写出几句与“莲”有关的诗词名句。 (2)山东省第二十三届运动会在济宁市举行。承办省运会,是全市人民共同的期盼和夙愿。右图是省运会会徽,会徽图形是由“荷花”变形为“三位手拉手奔向前的运动员”,“荷花”为“济宁市市花”,体现了“济宁”的特色。请你仔细观察,说说“荷花”的象征及寓意。 02课内精读 阅读《陋室铭》与《爱莲说》两篇文章,完成下面的题目。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谈笑有鸿.儒() (2)花之隐逸.者也() (3)无案牍之劳.形() (4)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8.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译文: (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译文: 9.两篇文章,文字优美,意味深远。请说说两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枣庄中考) 【甲】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周邦彦《苏幕遮》)

《短文两篇·蝉·贝壳》

短文两篇——《蝉》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联系生活实际,在熏陶感染中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2.知识目标:积累字词,了解作者有具体细小的事物所引出的抽象深刻的人生哲理。 3.能力目标:通过“就”“只”等虚词,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理解欲扬先抑写作手法。教学重、难点: 1. 了解作者有具体细小的事物所引出的抽象深刻的人生哲理。 2. 通过“就”“只”等虚词,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理解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 让学生在诵读中,品味作者所表达的抽象深刻的人生哲理感悟。通过句子对比,揣摩作者的内心独白。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用大屏幕展示蝉从出生到死亡的生命过程)这就是蝉从生到死的全部过程,通过了解它的生命历程,你觉得蝉的一生是怎样的呢?(短暂)在散文《蝉》中,一只小小的生命短暂的蝉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感悟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小思的短文《蝉》。 二、感知课文 朗读课文,思考: 作者对蝉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你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烦人——宽恕) 明确: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三、感受“烦人”的蝉 1.(1)对比感受: A杜鹃花没零落,听见断断续续的蝉声了。近月来,窗外的蝉知知不休 B杜鹃花还没零落,就听见断断续续的蝉声了。近月来,窗外的蝉更知知不休,使事忙的人听了很烦。 (2)此时此刻,作者的内心独白是什么? 2.(1)对比感受: A它是曾知知不休地在树上过日子的小东西。身子小,叫的响,响彻一个夏天!曾这样问:为什么聒聒?那是一个夏天。 B它就是曾知知不休地在树上过日子的小东西。那么小,却那么响,竟响彻一个夏天!曾这样问:何必聒聒?那只不过是一个夏天罢了! (一个“就”字显示了作者发现鸣声很响很烦人的蝉竟然是这样子时的一种惊讶,一种不以为然。从“那么、却、竟”三个词语中,我觉得作者想表达的是一种惊讶的情感。)(2)用虚词演绎此刻作者的内心独白? (这只不过是一个平凡的夏天!你也只能活这么一个夏天,你大声鸣叫能延长你的生命吗?……) 3.对比感受: A它等了17年,等到一个夏天。这个夏天,它从泥土中出来,从幼虫成长过来。等秋风一吹,它的生命完结了。 B它等了17年,才等到一个夏天。就只有这个夏天,它从泥土中出来,从幼虫成长过

七年级下册7《短文两篇》

7 短文两篇 苏芷莹七年级上册6号 (一)行道树 1.而我们居然站在这儿,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duòluò()。 2.是的,我们的命运被安排定了,在这个充满车辆与yān cōng()的城市里,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di?n zhuì()。 3.但我们苦熬着,牙龈咬得酸痛,直等到朝霞的彩旗r?nr?n()升起,我们就站成一列致敬。 4.这时,或许有一个早起的孩子走了过来,tānlán()地呼吸着新鲜的空气,这就是我们最自豪的时刻了。 5.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整个城市都是fán xián jígu?n(),都是hóng dēng lǜ ji?()。 (二)第一次真好 6.路过人家的墙下,偶尔一抬头,看见一颗jié shíléi léi()的柚子树。 7.一颗颗shuò dà()的黄绿色yòu z?(),chén diàn diàn()垂吊在枝头。 8.几年前,家中第一次养了一笼shí z? mèi()。 9.当母鸟第一次生下了几颗líng lóng tītòu(),比小指头还小的鸟蛋以后,我和孩子们边眼巴巴地等候小鸟孵出来。 10.我惊喜地走到鸟笼边一看,在鸟巢里面的所谓小鸟,只是两团小小的粉红色肉球,仅仅具有鸟的chú xíng(),身上只有稀疏的几根毛,两只黑黑的眼睛却奇大。 11.今天第一次看到这棵果实如此丰硕的柚子树,shà shí jiān(),心头充满了喜悦与新奇。 12.我是个生长在都市,从不曾享受过田园生活的súzǐ()。 13.细细回想:在你的生命中,有多少“第一次”值得你dīhuípǐn wèi ()? 14.课时,等到它们渐渐长大,羽毛渐丰,一切jùt?ér wēi()以后,我喜爱它们有甚于那些老鸟。 共14句 答案:1堕落2烟囱点缀3冉冉4贪婪5繁弦急管红灯绿酒 6 累累7硕大柚子沉甸甸8十姊妹9玲珑剔透10雏形11霎时间12俗子13低回品位 14具体而微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练习与答案

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完成时间:30分钟编者:李陈妍审核:林剑波学校:班级:学生: 一基础训练 1 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1)鸟tún()目(2)chánchú()() (3)xié()带(4)潮xī() (5)领yù()(6)yǎn()射 (7)二氧化guī()(8)排chì() 2找出每组字形有误的一项,将序号写入括号 (1)() A尘埃B至密C繁盛D熔化 (2)() A膨胀B陨石C流逝D砥达 3指出下列句子的说明方法 (1)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 (2)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 (3)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 冰盖。() (4)因此,目前存在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 4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划“×” (1)《被压扁的沙子》一文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地球是造 成恐龙灭绝的原因。() (2)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大陆漂移学说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3)恐龙化石之所以遍布于世界各地,是因为恐龙四处迁移。() (4)《被压扁的沙子》和《恐龙无处不有》两篇文章都有力地证明了“不同科学 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的道理。() 二课时达标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问题。 恐龙无处不在 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他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 的呢? 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 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 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板块构造”理论很快 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 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 也随之一起运动。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 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 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18短文两篇练习1新人教版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18短文两篇练习1新人教版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黑体字注音 卑微()收敛()聒噪()宽恕()一丝不苟() 2.下列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零落颤动继续贝壳 B.沙粒嘈杂精致观察 C.图样钱币淘洗痕迹 D.脆弱短暂把玩透名 3.解词 卑微: 收敛: 宽恕: 一丝不苟: 4.根据课文回答问题 (1)《蝉》和《贝壳》两篇文章的共同点是由事物感悟出。 (2)《蝉》和《贝壳》两篇文章得出的感悟分别是: 《蝉》:。 《贝壳》:。 5.文中说:“比起贝壳里的生命来,我在这世间能停留的时间和空间是不是更长和更多一点呢?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写一句你知道的名人名言,要求与本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一致。 答: 6.根据要求分别写一段话,每段话都要包括下面的三个词语,词语的顺序可以不分先后,字数在20——30个,要求思想健康,语意连贯。 想像雾倾听 (1)表现“欢快”: (2)表现“忧愁”: 二、阅读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各题。 贝壳 席慕容 在海边,我捡起了一枚小小的贝壳。贝壳很小,却非常坚硬和精致,回旋的花纹中间有着色泽或深或浅的小点。如果仔细观察的话,在每一个小点周围又有着自成一圈的复杂图样。怪不得古时候的人要用贝壳来做钱币。在我手心里躺着的实在是一件艺术品,是舍不得拿去和别人交换的宝贝啊! 在海边捡起这一贝壳的时候,里面曾经居住过的小小柔软的肉体早已死去,在阳光、砂粒和海浪的淘洗下,贝壳中生命所留下来的痕迹已经完全消失了。但是,为了这样一个短暂而细小的生命,为了这样一个脆弱而卑微的生命,上苍给它制作出来的居所却有多精致、多仔细、多么地一丝不苟呢! 比起贝壳里的生命来,我在这世间能停留的时间和空间是不是更长和更多一点呢?是不是也应该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

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教案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2.短文两篇所说明的研究成果。 3.短文的行文顺序及说明方法、语言特色。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目标 1.科学需要大胆的推测,合理的想像,合乎逻辑的分析、求证。 2.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 3.广泛阅读科普文章,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了解两篇短文所说明的事理,说明的顺序、方法。 难点: 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解决办法: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满足他们的表达欲,活跃学习气氛。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学生借阅科普读物,从中找出与本文内容相关的科学知识,大家共同学习研讨。 学生对一些自然现象提出自己的看法,说明产生这种看法的依据。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大陆漂移图示的同时,介绍“大陆漂移假说”产生的故事:1912年的一天,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因病躺在床上。当他把目光移到墙上那张已看过千百遍的世界地图上时,突然产

生了一个新奇的想法:为什么地图上南美洲巴西亚马孙河口突出的一块大陆,同非洲喀麦隆海岸凹陷进去的部分,形状竟会如此相似?为什么沿北美洲的东海岸到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凹形地带,与欧洲西海岸到非洲西海岸的凸形大陆,竟会如此吻合呢?难道这几块大陆原来曾连在一起,后来才分离开来的吗? 魏格纳被这个奇妙的想法激动得几天没有睡好觉。他把地图上所有的陆块都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它们的海岸线都能较好地吻合在一起。后来,他经过多方面的研究、求证,大胆地提出了轰动世界科学的著名学说——大陆漂移假说。 那么“恐龙无处不有”与大陆漂移假说有什么关系呢? (一)明确目标 1.理解“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科学观点。 2.把握“恐龙无处不在”印证大陆漂移假说的说明顺序和方法。 (二)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研讨以下问题: 1.“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由何而知? 2.“大陆漂移”使恐龙遍布世界的说法由何而来? 3.你怎么看待科学家们的推断? 讨论明确: 1.1986年在南极发现鸟臀目恐龙。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因而“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之说成立。 2.科学家并不满足于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最直接的结论,即“恐龙无处不在”。他们就此产生了更多的疑问,如“恐龙何以在南极生存?”“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进到另一个陆地上去的呢?”深入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是大陆漂移把恐龙带到了南极”。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及目标完成过程 1.学生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说明的层次顺序及说明方法。 讨论明确: 全文共15个自然段,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用一个科学观点——“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引出说明内容。 第二部分(第2~14自然段):阐述说明内容——由恐龙化石在南极的发现说明“恐龙无处不在”,再由“恐龙无处不在”这

18贝壳教学设计

《贝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积累生字词;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反复品读,学习文章细腻的描写、精巧的构思。 3.学习文章以小见大、托物言志的写法,感悟细小事物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4.培养珍爱生命的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反复品读,学习文章细腻的描写、精巧的构思。 难点:学习文章以小见大、托物言志的写法,感悟细小事物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导入(1分钟) 请大家齐读这段美妙的话:“整个人类的生命有如一件一直在琢磨着的艺术创作,在我之前早已有了开始,在我之后不会停顿也不会结束,而我的来临我的存在却是这漫长的琢磨过程之中必不可少的一点,我的每一种努力都会留下印记。”这段话摘自席慕容的《生命的滋味》,现在我们再来赏读她的另一篇文章《贝壳》。(板书课题、作者) (二)展示目标(1分钟) 过渡语:请同学们默读学习目标,标记处关键词。 1.积累生字词,把我课文内容,理解文章主旨。 2.品系重点词句,学习先抑后扬、对比的写作手法。 3.领悟文中蕴含的情感,培养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感情。 二、先学(13分钟) 过渡语:明确了学习目标,学习就有了方向。首先请同学们根据提示自主学习课文。 (一)自学指导 1.朗读课文,标出段序,用红笔标出你认为需重点识记的字词,圈出你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词; 2.读完课文后,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字音、词义,并在课本上做好笔记。 3.再读课文,勾画描写贝壳及作者有此联想的重点词句,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二)自学检测 1.《贝壳》作者,台湾、,代表作有诗集、等,散文集、等。她写诗写散文,“、、”是她作品的内在主题,她的作品浸润东方古老哲学,带有宗教色彩,透露出—种人生无常的苍凉韵味。 2.给加点字注音 砂砾(shā)短暂.(zàn)卑.微(bēi)一丝不苟.(gǒu)固执(zhí) 3.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短暂):时间短。 (卑微):卑贱微小,地位低下。 (把玩):拿在手中玩赏。

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练习题有答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练习题有答案) 01 积累运用 1.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 德馨.(xīn) 苔.痕(tái) 案牍.(dú) 蕃.(fán)淤.泥(yū) 西蜀.(shǔ) 濯.(zhuó) 清涟.(lián) 蔓.(màn) 亵.玩(xiè) 噫.(yī)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出名,有名) (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灵验) (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 (4)谈笑有鸿儒 ..(博学的人) (5)可以调.素琴(调弄) (6)无丝竹 ..之乱.耳(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扰乱) (7)无案牍之劳形.(形体·躯体) (8)可爱者甚蕃.(多) (9)晋陶渊明独.爱菊(只) (10)余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沾染(污秽)] (11)濯.清涟而不妖.(洗)(过分艳丽) (12)香远益.清(更加) (13)亭亭 ..净植.(耸立的样子)(竖立) (1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焉(靠近玩弄) (15)陶后鲜.有闻(少) (16)宜.乎众矣(应当) 3.指出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词性变化及在句中的意思。 (1)苔痕上.阶绿(方位名词用作动词,长到上面) (2)无案牍之劳.形(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名词用作动词,生藤蔓,生枝茎) 4.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译文:这是简陋的居室,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它简陋了)。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译文:谈谈笑笑的是学识渊博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粗鄙的人。 5.填空。 (1)有一句诗说:“时人莫小池水浅,浅处无妨有卧龙。”《陋室铭》中与这句诗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文中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陋室铭》中运用比兴的句子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描写“陋室”环境雅致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6.综合性学习。

七年级下册短文两篇教案

短文两篇《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 教案设计 **中学*** 一、教材分析: 有谁曾与太阳赛跑?为什么日月星辰都向西北运动,滔滔江水尽朝东南流去?《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两篇神话故事记载着远古人民丰富的想象,其中所体现的先民的英雄气概值得我们思索。《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文字简洁却给人以奇特的想象,浪漫的夸张。《共工怒触不周山》讲述的是共工与颛顼相争为帝的故事,曲折地反映了原始部落间的激烈斗争和自然的巨变。语言朴素,想象瑰丽奇幻。 二、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了解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理解积累文言词汇。 (2)了解并掌握神话故事的知识。 2、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地诵读并熟练地背诵课文; (2)能通过想象,扩展文章省略的细节和场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时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 1、反复诵读课文,理解短文的整体意思。 2、深刻领悟故事蕴涵的意义,并学会多角度地解读课文。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两篇短文生动活泼,想象丰富,意蕴深刻,都宜于诵读体味。 2、探究讨论法:通过设疑引导,鼓励学生多角度探究短文的寓意,以活跃思想,开阔思路。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1、导入 多媒体展示图片“女娲补天”,让学生竞猜,并拓展举例,你们还知道哪些神话故事?(只需说出故事名字) 例:盘古开天辟地、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嫦娥奔月、牛郎织女等等。

这些故事都有着雄奇的想象和夸张,但又和现实有一定的联系,它是在人们头脑中经过加工,改造过的现实。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两篇上古神话《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 2、资料讲坛,我做主 (在课前,我让同学们搜集一下与课文相关的文学资料,现在请大家把资料拿出来,谁第一个来分享一下?) 同学们搜集的资料可能包括: (1)神话:是最早的口头叙事文学之一,是古代先民以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为基础,集体创造的部落故事。神话是远古先民对自然和社会现象无法作科学的解释,主要通过超自然的现象和幻想的形式,表达远古先民对自然现象及人与自然的理解,一定程度上表达出古代先民对自然力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一些神话学者将神话分为独立神话和体系神话两种。所谓独立神话,又叫“原始的、单个的神话”,所谓体系神话,又叫“文明的、综合的神话”。中国神话是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如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精卫填海、盘古开天地、嫦娥奔月、八仙过海等,或宏伟壮丽,或典雅庄重,或优美动人,或谐趣天成,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寓意,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丰富的想象、夸张的手法及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尤其影响了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 (2)《山海经》18篇,作者不详。分为《山经》(五篇)和《海经》(《海外经》四篇,《海内经》四篇,《大荒经》四篇和又一篇《海内经》)两个部分。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参考价值。其中的矿物记录,为世界最早的有关文献。今人袁珂《山海经校注》等。 (3)《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今存的有二十一篇。“鸿”是广大的意思,“烈”是光明的意思。作者认为此书包括了广大而光明的通理。全书内容庞杂,它将道、阴阳、墨、法和一部份儒家思想糅合起来,但主要的宗旨倾向于道家。 (4)共工:传说中的部落首领。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天神,为西北的洪水之神。传说他是二人首蛇身,满头的赤发,坐骑是两条龙。 (5)颛顼: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轩辕氏的孙子。他聪明敏慧,有智谋,在民众中有很高的威信。与颛顼同时,有个部落领袖,叫做共工氏。是炎帝的后代。他对农耕很重视,尤其对水利工作更是抓紧,发明了筑堤蓄水的办法。颛顼部不赞成共工氏的做法。于是,颛顼与共工氏之间发生了一场十分激烈的斗争。 (6)夸父: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於禺谷。捋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乃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 【译文】在北方的大荒之中,有座山名叫成都载天。山上有个人,耳朵穿着两条黄蛇,手中握着两条黄蛇,名叫夸父。后土生了信,信生了夸父,夸父不自量力,想追逐太阳的影子,在禺谷就赶上了。将要到黄河喝水而黄河水却不够喝,将要跑到大泽,还没到,就渴死在这儿。应龙已经杀死蚩尤,又杀死了夸父,便到南方去居住,因此南方便多雨水了。《山海经·大荒北经》 (7)据说共工氏姓姜,是炎帝的后代。他的部落在现在今天的河南北部。他对农耕很重视,尤其对水利工作更是抓紧,发明了筑堤蓄水的办法。那个时候,人类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水的利用是至关重要的。共工氏是神农氏以后,又一个为发展农业生产做出过贡献的人。共工有个儿子叫后土,对农业也很精通。他们为了发展农业生产,把水利的事办好,就一起考察了部落的土地情况,发现有的地方地势太高,田地浇水很费力;有的地方地势太低,容

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

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了解说明的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 体会简练、缜密、生动的语言。 增强学生的科学意识,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科普文章的准确、生动的语言。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o查工具书,给加点的字注音, 解释词语。 正确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思考阅读提示和课后练习。 可查阅有关恐龙的科普读物,收集整理关于恐龙的知识。 教师:O制作课件。《侏罗纪公园》片段、光碟《中国冰川》中大陆漂移示 意图。 准备多媒体教学平台。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恐龙无处不在》 教学步骤 激趣导入 (放映《侏罗纪公园》片段) 大家看过《侏罗纪公园》这部电影吧,一定会被那奇特的想像和栩栩如生的画面所震撼。那么你们知道恐龙这个世界上最庞大的动物,为什么却在6 500万年前灭绝了呢? 恐龙的化石会告诉我们一些什么秘密呢?请看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 西莫夫是怎样为我们揭开谜底的。(板书课题及作者) ■整体感知 学生阅读,检查预习。 遗骸(hai2):遗留下来的骨骸。 蟾蜍(chan2chu2):一种两栖动物,体表有许多疙瘩,内有毒腺,俗称癞蛤蟆。 褶皱(zhe3zhou4):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 追溯(su4):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地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中,仙女穿的仙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比喻事物没有一讨论:课文标题是《恐龙无处不在》,那么它的说明对象是否就是恐龙呢? 明确:作者谈恐龙的灭绝,谈到恐龙化石无处不在,是为了证明另一项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 研读探究 请同学快速阅读一遍课文。(小组讨论) 问题提得不正确 这篇短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按什么顺序说明的?作者如何得出结论的? 课文的说明内容涉及到哪两个学科?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阿西莫夫素以驾驭语言和概念的能力强著称。你能找出语言表达平实而又生动的句 子吗? 明确: 发现问题:南极发现恐龙——恐龙并不适应南极气候——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 个大陆上去的呢? 找出答案: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后来“泛大陆’’又分裂成四部分一所以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得出结论:“恐龙无处不在’’是支持“板块构造理论”的新的有力证据。作者在这里采用的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解剖,既严谨,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恐龙的灭绝)生物学——(板块构造理论)地质学,道理正如课文第一段所说:“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作者主要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来说明白己的观点,行文严谨。本文的准确性与条理性已经看出来了。 a.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 ◆“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用人们常见的青蛙和蟾蜍来举例,体现了科普作品语言浅显易懂的特点。 ◆“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通过看地图证明南美与非洲的相离,更使人信服,补充说明了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 b.课文中多处使用了设问句。这样既将中心内容一步步推出,又使读者感到非常亲切,如面对面交流。 ◆“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引出恐龙如何到另一个大陆的问题。 ◆“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引出板块构造理论。 c.采用了打比方的方法,使得语言既生动形象又明白如话。 加.“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一句,形象地说明了南极洲寒冷的程度和南极洲在地球中的位置。 又如:“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非常形象可感。 ■拓展延伸 说说学了本文之后的启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