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海底地貌及沉积物(1)
深海水文地质特征与沉积环境演变模式

深海水文地质特征与沉积环境演变模式深海是指海平面以下200米以上的水域,其水文地质特征和沉积环境演变模式是海洋地质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深海地质的研究对于深入了解海洋生态系统、地球内部构造以及古气候变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深海水文地质特征与沉积环境演变模式的一些关键问题。
首先,深海水文地质特征是指深海区域的洋底形态、水动力学特征以及海底沉积物的分布等。
深海地形主要由海山、海沟等构造形成,而海底地势的起伏直接与洋流的流速和方向有关。
在深海地区,洋流主要受到全球风力和地球自转的影响,形成了多种不同的水流体系。
这些洋流对于深海生物的分布和海底沉积物的集聚起着重要作用。
其次,深海沉积环境的演变模式是指深海沉积物的形成、堆积和变质过程以及其对环境演变的反应。
深海沉积物主要来源于陆地的悬浮沉积物、海洋生物残骸以及化学沉积物。
这些沉积物在深海环境中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沉积过程,包括悬浮沉积、抛沉和重新搬运等。
同时,深海沉积物还受到沉积速率、水体氧化还原条件以及沉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等因素的影响,进而形成不同的地层序列和地球历史记录。
在深海水文地质特征和沉积环境演变模式的研究中,科学家利用多种技术手段收集数据和研究样本,其中包括声波测深、卫星遥感、探深器和钻探等。
这些技术手段可以有效地探测深海地形和沉积物的分布,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深海地貌和沉积环境的特征。
此外,科学家还通过分析沉积物中的岩性、元素组成和古生物化石等信息,可以推断深海环境的演变过程,进而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等大尺度问题。
深海水文地质特征与沉积环境演变模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首先,深海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之一,通过深入研究深海水文地质特征,可以更好地理解深海生物的分布规律和生态系统的功能。
其次,深海沉积物记录了地球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自然演化,通过分析沉积物中的古气候指标和古生物化石等信息,可以了解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演变的机制。
【高中地理】高中地理知识点:海底地形的分布

【高中地理】高中地理知识点:海底地形的分布海底地形:从大陆边缘到海洋中心,海底地形分为大陆架、大陆坡、洋盆和大洋中脊。
大陆隆:也被称为大陆基地。
它是一条从大陆坡脚向洋盆缓慢倾斜的海底沉积带。
深度约为1500-5000米。
它在大陆坡附近更陡,在海盆附近更慢。
大陆隆升主要分布在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和南极洲周围。
海隆:从深海海床上缓缓下降的高地。
它呈长条状或近似圆形,比海床高数百米,宽数百公里。
海山:海底1000米以上的死火山和活火山,坡度为5°-15°。
深海海底的火山呈点状、椭圆形或狭窄。
世界海底地形类型示意图及特征:海底地形:消亡边界岩石为何比生长边界的老?生长边界,即洋脊(中脊)部分,不断形成岩石。
新生成的岩石将旧岩石推到山脊两侧,旧岩石消失,直到被推到灭绝边界。
显然,灭绝边界处的岩石将比生长边界处的岩石更古老。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靠近山脊的岩石更年轻;相反,年龄越大。
相关高中地理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地球内圈的划分依据:是地震波的传播方式和传播速度。
地震波内部和地球内部结构图:圆圈范围特征莫霍面以上固态:平均厚度17千米(大陆部分平均厚度约33千米,海洋部分平均厚度约为6千米)。
地势越高,地壳越厚。
莫霍面(在地面以下33km处,P波和S波的波速显著增加)地幔莫霍面和古腾堡之间具有固态特征,主要由含铁、镁的硅酸盐类矿物组成,铁、镁含量由上至下逐渐增加。
古腾堡表面(在距表面2900公里的深度,P波减慢,S波消失)地核古腾堡下组成物质可能是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铁和镍。
可分为内核和外核;外核物质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呈固态。
地震波概念: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即为地震波。
分类特点传播速度所经物质状态共同点纵波更快固体、液体、气体所有这些都会随着穿过的物体的性质而变化横波固体不连续性:波速突然发生变化的面岩石圈范围:它包括整个地壳和由岩石组成的上地幔顶部(软流圈上方)。
探索地球的最深处:深海生物与海底地貌

探索地球的最深处:深海生物与海底地貌1. Introduction1.1 OverviewThe Earth’s deep sea remains one of the most intriguing and mysterious frontiers for exploration. With depths reaching thousands of meters below the surface, this largely uncharted territory holds a wealth of secrets waiting to be uncovered. In this article, we delve into the enigmatic world of deep-sea organisms and the fascinating seafloor landscapes that shape our planet's most remote regions.1.2 Research BackgroundThroughout history, humans have been captivated by the mysteries concealed within the depths of our oceans. However, it was only with advancements in technology and 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that we began to unlock some of these secrets. The exploration of deep-sea ecosystems and seafloor geology has offered us unprecedented insights into unique life forms and geological processes that thrive in these extreme environments.1.3 Objectives and SignificanceThe primary objective of this article is to shed light on two interconnected aspects: deep-sea organisms and seafloor geomorphology. By examining the biodiversity and adaptive strategies exhibited by species living at extreme depths, we can gain a greater appreciation for the resilience and diversity of life on our planet. Simultaneously, understanding the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formations found on the ocean floor allows us to comprehend how Earth's dynamic processes shape its surface.By exploring these topics, we hope to emphasize the importance of preserving these delicate ecosystems and protecting them from potential threats posed by human activities such as resource extraction. Additionally, this article aims to provide insights into sustainable practices for utilizing deep-sea resources while minimizing environmental impacts.Through a comprehensive examination of current research advancements, environmental concerns, and future prospect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is article aims to illuminate both scientists and general readers about the wonders hidden beneath our planet's vast expanses of water. Join us on this journey as we delve into the depths ofEarth's most fascinating frontiers: deep-sea organisms and seafloor landscapes.2. 深海生物的奇异世界2.1 生物多样性深海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之一,被誉为"世界上最后的边疆"。
第八章海洋和海陆交替带地貌和沉积物

2、大洋盆地沉积物特征
(1)深海软泥
褐色软泥 广布于大洋盆地,主要由粘土矿物、陆源的石英 砂、火山灰、宇宙物质几风尘等组成,富含Fe、Al质,一 般呈红褐色,碳酸盐含量小于30%.
钙质软泥 碳酸盐为主的软泥,主要分布于热带、亚热带的 各大洋区,生物碎屑含量大于30%.
硅质软泥 以硅质为主的软泥,生物碎物礁所隔离出来的一部分近岸 海礁,常有排水口与广海相连。
三、海洋和海陆交替带研究的 实际意义
1.海岸砂矿:砂金、金刚石、锡石、锆 石和独居石等砂矿的重要产地。
2.海岸工程:港口、潮汐发电、建筑物 和防止海水入侵大陆、利用海岸摊除养 殖水产和开发三角洲与海岸旅游资源等 等,都必须研究海岸带地质、地貌、沉 积物、内外动力作用过程和海平面的升 降等。
(2)沿岸流堆积地形
当波浪前进方向与海岸斜交时,波浪作用的退流方向与重力沿海底 向海的切向分力的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泥沙便沿着波浪退流与重 力切分量的合力方向呈“之”字形沿岸运动,称泥沙纵向运动。
①沙嘴:由于海湾区波浪折射分散和波浪的季 节变化,堆积体生长端呈钩状,这种沉积体称 为沙嘴。
②连岛沙坝:在有屏障海岸,于屏障体的波影 区内,沉积物流的容量降低,最初堆积成角滩, 继而延伸成沙嘴,最后形成连岛沙坝。
(1)波浪
波浪要素与浪基面
波长
波高 波峰
平均海平面
波谷
水深
海底
浪基面(水深=L/2) :或r=0.5he-2a
浅水波
在水深不超过1/2波长的浅水区,波浪会因 与海底之间的磨擦而逐渐变形直至破碎。
对称波
非对称波
激浪
洗浪
波浪
倾浪 破浪
底流
波浪在不同水深作用示意图
海底地形的知识点总结

海底地形的知识点总结一、海底地形的分类海底地形根据其特征和形成过程可分为陆源海底地形和海源海底地形两大类。
1.陆源海底地形陆源海底地形是指受大陆运动、河流冲积和冰川侵蚀作用的影响而形成的海底地形,主要包括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边缘深海盆地。
(1)大陆架大陆架是位于海岸线延伸下去的浅海地带,其宽度一般为几十到几百公里,其特点是水深变化缓慢,地势平坦。
大陆架是陆地向海洋过渡的地带,是海底沉积物的主要分布区,也是渔业资源丰富的地区。
(2)大陆坡大陆坡是大陆架向大洋深水区过渡的陡坡地带,其特点是水深急剧增加,地形起伏大。
大陆坡是沉积物的悬移和流动的主要通道,也是一些特殊生物的栖息地。
(3)大陆边缘深海盆地大陆边缘深海盆地是大洋盆地和大陆斜坡之间的过渡地带,其特点是地形复杂,水深较深。
这些地区是地质构造活跃、地震和海啸频发的地区,也是富含矿产资源的潜在区域。
2.海源海底地形海源海底地形是指主要由海水和海底地质活动形成的海底地形,包括大洋中脊、大洋盆地、海沟和海山等。
(1)大洋中脊大洋中脊是地球上最长、最壮观的山脉,主要分布在大西洋和印度洋。
大洋中脊的形成是因为海洋地壳板块的边界上,熔岩从地壳下部向上冒出并逐渐形成新的海洋地壳。
大洋中脊的存在导致了地壳板块的扩张和推动,是地球上板块构造演化的重要标志。
(2)大洋盆地大洋盆地是大洋底部的一种特殊地形,其特点是地形平坦,水深较深。
大多数大洋盆地是由海洋地壳板块的分裂和扩张形成的,也是构造活动最为活跃的地区。
(3)海沟海沟是海洋地质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位于陆架和海山之间的深度超过6000米的狭长凹陷地形。
海沟是地球上最深的地方,有些海沟深度超过11000米,受到地壳板块之间的挤压和摩擦作用而形成。
(4)海山海山是宇航员勇敢勇往直前的特殊地质体,它是位于海洋中的一种突出的地形特征,通常高度在1000米以上。
海山的形成是因为地幔柱状上升引起地壳板块的局部隆起,也是地球上板块构造演化的重要标志。
海洋地貌及其沉积物

A、深水区水质点运动深水区水质点沿轨道运动一周,波形往前移动一个波长的距离。
同一波峰的平面延伸联线称波峰线,垂直波峰线的方向为波浪运动方向。
C、浅水区波浪波浪进入浅水区,水质点运动与海底摩擦,自海面向海底,水质点运动轨迹的形态发生变化,由圆形渐变为椭圆形,扁度随水深减小而增大,称浅水波。
D、进退流在浅水区(水深小于1/2波长),由于受到底部沉积物阻挡,波浪的外形变得不对称,波浪的前坡变陡,后坡变缓,波峰变窄,波谷拉长产生明显的横向流(进退流)。
此时波浪具有明显的侵蚀和搬运作用,形成各种海岸地貌。
E、波浪折射和沿岸流波浪进入浅水区后,由于波浪前进方向与岸线斜交或海底地形的起伏变化,都会随着水深的减小而使波浪传播速度改变,在一个波峰线上,有些段运动速度快,有些段运动速度慢,波峰线发生弯曲,称为波浪折射。
与此同时,形成平行海岸的波浪流,称为沿岸流。
主要的表层洋流3、海流海流的形成可由风的作用、气压梯度、海水的密度和温度、江河淡水注入以及潮汐等影响所致。
有些海流有定向性,每年大致向一个方向流动,流速和水量没有多大变化。
From Wikipedia17.5万吨重From Wikipedia海滩B、海蚀崖海蚀穴扩大后,致使上面岩石悬空发生崩坠,形成向海呈陡斜或垂直的陡壁。
C、海蚀桥F、海蚀柱D、海蚀柱E. 波切台海蚀崖逐渐后退,波浪不断冲刷磨蚀位于海蚀崖前方的基岩面,形成微微向海倾斜的基岩平台。
基岩海岸海蚀平衡剖面的形成过程E. 沙嘴:在凸形海岸,一端与陆地相连,另一端向海伸出的泥沙堆积体。
在AB段波浪作用方向与岸线夹角为45°(φ),BC段的夹角小于45°(φ‐π),当泥沙流进入BC段时,搬运能力降低,在海岸转折处发生堆积并不断向前伸长,便形成沙嘴。
沙嘴的尾端常呈向岸方向弯曲形状,这多是波浪折射或两个方向波浪作用所致,在港湾海岸的沙嘴,由于潮汐作用也可使沙嘴尾端发生弯曲。
F. 连岛沙坝连接岛屿与陆地的沙坝叫连岛沙坝。
第六章 大洋沉积解读

第六章 大洋沉积
第四节 钙质生物沉积 CaO3>30%,陆源粘土、粉砂<30%的远洋沉积 物。 一、类型 1、有孔虫软泥 2、钙质超微化石软泥(颗石软泥) 3、翼足虫软泥:文石 图6-12-13-14
第六章 大洋沉积
二、沉积构造 韵律性水平层理。 三、溶跃面及方解石补偿深度 1、溶跃面:碳酸盐在大洋中溶解速度随深度 增大,当到达一溶解速度梯度急剧变化的界面 称为溶跃面。 控制溶跃面的主要因素是深层和底层水的性质; 图6-15-16 2、方解石补偿深度 方解石沉降速率等于溶解速率的深度界面。
第六章 大洋沉积
骨屑溶解速度与海水CaCO3饱和度有关:
Q ([Ca ][CO3 ]) 特定海水 ([Ca ][CO3 ]饱和CaCO3海水
2 2 2 2
由于Ca2+浓度随温盐压的变化不大,CaCO3平 衡的海水中Ca2+含量与实际海水中的含量相同, 简化式为: 2
Q [CO3 ]) 特定海水
第六章 大洋沉积
各大洋的东南、东北信风带都形成由东向西的 东南、东北信风流(亦称南、北赤道流)图6-6 南北半球的西风带各形成一支向东流的西风漂 流,北半球称为北太平洋流、北大西洋流;赤 道流、西风漂流、和其间的西边界流(黑潮、 湾流、巴西海流、东澳大利亚海流、厄加勒斯 海流等)、东边界流(加利福尼亚海流、加那 利海流、秘鲁海流、本各拉海流等)构成了反 气旋(逆时针)及气旋式(顺时针)环流;各 大洋的反气旋式环流都存在纬向不对称性。
第六章 大洋沉积
3、古气候意义:反映干燥区分布、信风位置 和强度变化,风成沉积与寒冷、干燥的冰期相 对应。 第八节 火山成因沉积 1、陆地搬运到海洋的火山物质叫海洋火山碎 屑沉积; 2、火山碎屑经改造形成的沉积物叫海洋外力 碎屑沉积物; 3、海底火山喷发或海底热液活动沉积物叫海 洋自生沉积物。 4、火山灰:致密或多孔微粒组成,如浮岩火 山玻璃等。
深海软泥沉积名词解释

深海软泥沉积名词解释深海软泥沉积是地球上最神秘、不可思议的地理景观之一。
它是指深海底部的泥质沉积物,大多源自于深海高原、海山和火山口周围的悬浮颗粒物,由沉降速度较慢的黏土、泥和碎屑组成。
这些沉积物往往积淀在深渊地形或沉积盆地中,形成厚厚的沉积层,滋生着许多神奇的生物群落。
由于深海软泥沉积的名词较多,本文将分别解释每个名称的含义。
1.深海高原:深海高原是由火山喷发、地震活动、海啸等自然力量形成的海底地形,环绕在大洋盆地及大陆边缘。
如位于南极洲周围的埃门斯海脊和新西兰东北岸的巴克象山脊等。
2.海底山脉:海底山脉指的是在大洋底部中央脊区域形成的地表构造地形。
它们主要由地壳拉伸、断裂、里奇滨裂合作用形成,是地球壳层运动的重要标志,亦是深海软泥沉积的重要来源。
3.深海沉积盆地:指在大陆边缘、海盆、火山口等区域发生海底沉积,一段时间内形成浅海到陆地(如近海、岛屿等)之间的沉积物堆积形成的区域。
深海沉积盆地分布广泛,以太平洋区域最多,主要集中在洋内裂谷、地幔柱火山、深海坳陷等区域。
4.泥质沉积物:指岩石颗粒直径小于4微米的沉积物质。
泥质沉积物主要来源于大陆、火山等地表岩石的机械、化学风化作用和深海高原、海底山脉等地质构造活动。
它们性质稳定,不透水,对水质有很好的吸附作用。
5.深海悬浮颗粒物:指深海高原、海底山脉周围悬浮在海水中的岩石碎屑、有机物残渣和微生物。
这些具有生态重要性的悬浮颗粒物由水流、生物等强大力量扰动,不断地循环漂浮,直至沉降在自然沉积区域中。
6.深海生物群落:深海生物群落是指在深海底部形成的生物群落。
由于深海底部环境复杂,生物区域分布与深度有关。
常见的深海生物包括巨型桶水母、鳐鱼、深海石斑鱼、海蟑螂等。
一些深海生物的特殊生存能力让它们在海底不断变形的环境中存活下来,成为深海软泥沉积独特的生物观察对象。
7.碎屑物:指沉积物中粒径大于2毫米的颗粒物。
碎屑物的来源地主要为地表岩石的物质程度作用。
因为粒径较大,不同于泥、砂等细粒度物质,它们通常可以通过水流等自然力量在海底方向迅速运动、滑行到整个区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里亚纳海沟
主要标志 在现代海沟的研究基础上,古海沟的鉴 定有3个主要标志:蛇绿岩套;高压低 温变质带,以蓝闪石片岩为特征,发育 挤压和剪切构造;混杂岩。板块俯冲作 用常被用于解释海沟成因。但海沟的形 成与俯冲的机理相当复杂,仍有待于深 入综合研究
3 大洋盆地
大洋盆地(oceanic basin)的定义:大洋盆 地是海洋的主体,是介于大陆边缘与大洋中 脊之间的较平坦地带,约占海洋总面积的 45%,其周边有的与大陆裾相邻,有的直接 与海沟相接。其中主要部分是水深在 4000~5000m的开阔水域,成为深海盆地。 深海盆地中最平坦的部分成为深海平原,其 坡度一般小于1/1000°,甚至小于 1/10000°。大洋盆地并不是真正的“平 原”,其内也有凹凸不平。凸起的部分,构 成“海底高地”、“海岭”、“海峰”、 “海山”及“平顶山”;凹下的洼地即为海 盆。
浊流的堆积体常呈扇状,称为“浊积扇”,大 小不等,其坡度一般小于2%。通常每次浊流的堆积 厚度不大,浊积扇由浊流多次加积而成的。它与深 海沉积常呈过渡或相关关系。
浊积物
供给构成深海平原的沉积物几乎都是来自浊流。 因为浊流是间隙性的,所以它产生的浊积物一般 由与细粒远洋沉积物互层的砂构成。
反射剖面表明深海平原中的单一粗粒沉积层延伸 可以超过数百公里,反映一次沉积事件。这种粗 粒沉积层在孤立的丘陵或海岭,甚至在高出深海 平原中心不到100米的海岭上都是见不到的。
谢谢
Hale Waihona Puke 总的来看,冰川海洋沉积主要见于冰带,深海粘土多限 于干燥带和赤道带的深水区。在冰带,生物沉积作用几乎消 失;在干燥带,由于水动力停滞,生物沉积作用相对较弱 (有钙质沉积却缺少硅质沉积);只有在水动力活跃的湿润 带,生物沉积作用最为旺盛(既有钙质沉积又有硅质沉积), 硅藻软泥主要分布在温带湿润带(南温带为主),放射虫软 泥则见于赤道湿润带。 气候地带性不但表现在沉积物的种类和性质上,而且也 表现在沉积物的数量上,即沉积速度和沉积厚度上也有反映。
默莱等(1891)、奈须 纪幸(1976)的分类和 沈锡昌(1988)的分类
该分类型式的共同特 点是,首先将沉积物 分为半深海沉积和深 海沉积二大类,然后 再细分。
谢帕德(1973)的分类 也基本上属于此种分 类。
三、深海陆源沉积
浊流沉积 浊流是发生 于浅海的一种水和 泥沙混杂的高密度 的底流,它沿着陆 坡向下流动,侵蚀 海底峡谷,直到深 海平原把泥沙沉积 下来而消逝。
1.浊流的形成
浊流是由大量松散的沉积物和水混合,比重大于周围水体 而向下流动的流体,主要有两种形成过程: 1.洪水期河流携带大量泥沙穿过狭窄的陆架,直接顺着口 外的峡谷向深海流去而形成浊流。这种浊流一般规模较小, 但是发生的频率较高。但是如果河流因携带的物质量少且 颗粒细小,成为密度小于海水的浑水流,则散流于海水表 层,不成为浊流。 2.河流把携带的泥沙大部分堆积在宽缓的陆架上,形成巨 厚的沉积,由于自生液化,以及触发作用可导致滑塌而形 成浊流。地震、火山爆发、海啸等可触发沉积物崩塌而产 生浊流。暴风浪把大量近岸水下的泥沙席卷起来,亦可形 成浊流,这类浊流一般规模大,但是频率低。
(1)冰带。广布着冰川海洋沉积。南冰带以冰山沉积为
主;在北冰带,格陵兰附近为冰山沉积,北冰洋地区多海 冰沉积。含少量硅质沉积物,其他沉积物类型十分少见。 粘土矿物主要是绿泥石和伊犁石。
(2)温带。在南温带以硅质软泥占优势,该带南部边界
是南极辐聚带,北部为大洋环流的上升幅散带。在北温带 除硅质沉积外多钙质和陆源沉积。温带的粘土矿物主要是 伊犁石和绿泥石。深海粘土仅仅见于邻近干燥带的地方。
(3)干燥带。以钙质软泥和深海粘土为主。陆源输入主要 是风成物质,由于进入该带的陆源物质数量较少,因而钙 质软泥占了优势,但是其堆积速度也较缓慢(生物生产力 低)。由于风力强劲,带入的火山灰较多,大多数被改造 成沸石、橙玄玻璃等自生矿物,形成特有的沸石沉积。铁 锰结核在本带也常见。
(4)赤道带。尽管本带陆源沉积率相当高,但是由于处 在幅散带,生物生产力很高,故广布放射虫、有孔虫和颗 石软泥。由于陆上化学风化强盛,输入的陆源物质几乎全 是细物质。粘土矿物主要是高岭石和蒙脱石。深度大的地 方有深海粘土。在浅水的海山或海岭上发育了珊瑚礁。
四、深海生物源沉积
深海沉积物中某种生物群组分超过30%,或所有生 物组分超过50%时称为生物源沉积,也称为生物软 泥、常见的为有孔虫软泥,白垩软泥,翼足虫软泥, 统称为钙质软泥;放射虫软泥、硅藻软泥统称为硅 质软泥。 生物软泥的堆积取决于海洋浮游生物的生产力 (1000m3海水中由1~100kg生物干物质),也取决 于生物残骸在下沉过程中的溶解度和到达海底后被 掩埋的速度
半深海沉积物 1.蓝色软泥 2.红色软泥 3.绿色软泥 4.其他沉积物 (1)珊瑚碎屑 (2)火山碎屑 (3)冰碛物 (4)浊积物 深海沉积物 1.深海陆源沉积物 (1)浊积物 (2)冰川沉积物 (3)风运物 2.深海生物源沉积物 (1)硅质软泥 ①硅藻软泥 ②放射虫软泥 (2)钙质软泥 ①有孔虫软泥 ②翼足类软泥 ③颗石藻软泥 3.深海粘土 4.锰结核 5.多金属软泥
2.浊流的流动
浊流具有很高的流速 和巨大的搬运侵蚀能力。 纽芬兰大浅滩电缆的折断 使得电讯中断而成为良好 的时间记录,1952年的调 查中测定了陆坡坡度和浊 流搬运沉积物的距离而获 得了时距剖面和曲线(如 图)。可以计算出了流速 及其变化。
3.浊流的沉积作用
当浊流流出峡谷口,由于坡度变小,流速减慢, 所携带的泥沙在重力作用下沉积在深海平原上。浊 流通常头、身、尾依次沉积,同时,其沉积物也先 粗后细地依次沉积,细粒物往往超覆叠置在粗粒物 之上,并且比粗粒物散布更远。因此,每一浊流沉 积体,在垂向上和横向上沉积物粒度都由粗到细递 变。
六、深海沉积物中的矿物
深海沉积物的矿物组成、形成和分布的研究,有助 于了解深海沉积物的来源,沉积作用和沉积后的演 化。
深海各类沉积物的成分十分复杂,通常由几种,甚 至几十种矿物组成,主要有方解石、霰石、非晶质 氧化硅、粘土矿物和碎屑矿物,还有钙十字沸石, 铁锰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等矿物。
粘土矿物
粘土矿物是深海沉积中重要的组分。尤其在非生物源 沉积物中所占比例很高,在深海粘土中他的含量常常超过 50%,其中主要的粘土矿物有伊犁石、蒙脱石、高岭石和 绿泥石,还有少量海泡石和坡镂石等。它们在三大洋的分 布情况如图。
全球大洋中脊分布
形态结构 洋中脊在地形上由一系列大致平行的峰脊和线状谷地组成, 中央是一条线状地堑,称轴部裂谷。轴部裂谷以高20~40 米的近直立断崖与两侧高地为界。
洋中脊的类型
大洋沉积盆地是板块的生长地带,它主要 包括洋中脊和深海盆地沉积区。其中洋中 脊分为快速扩张中脊(太平洋型)和缓慢 扩张中脊(大西洋型)两种类型。
深海沉积物
1、深海沉积物的来源 2、深海沉积物的类型 3、深海陆源沉积 4、深海生物源沉积 5、深海沉积物中的矿物 6、大洋沉积的分布规律
一、深海沉积物的来源
陆源物质:河流、海岸侵蚀、风、冰川、海 流 海洋源物质:生物沉积、海底风化、自生矿 物 其他来源物质:火山、宇宙物质
二、深海沉积物的类型
硅质软泥中还含有海绵骨针,钙质生物碎片和矿物碎屑。 由于硅质生物残骸常被快速堆积的钙质软泥所分散,所以只有 在碳酸盐堆积较少或被分解较快的海域才出现硅质沉积。
五、深海沉积物中的矿物
深海沉积物的矿物组成、形成和分布的研究,有助 于了解深海沉积物的来源,沉积作用和沉积后的演 化。
深海各类沉积物的成分十分复杂,通常由几种,甚 至几十种矿物组成,主要有方解石、霰石、非晶质 氧化硅、粘土矿物和碎屑矿物,还有钙十字沸石, 铁锰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等矿物。
组员:刘明亮,张红 唐美芸,袁锐 汲广奥,连翔 于群丁,张飞杨
深海海底地貌类型
1.大陆基 2.海沟 3.深海盆地 4.大洋中脊
1.大陆基
大陆基也称陆隆,主要发育在没有海沟 的大洋中,是大陆坡向深海盆地过度的地带。 大陆基的宽度为300~400km,坡度较缓, 发育有海底扇(深海扇),是浊流堆积的产 物。
4.大洋中脊
大洋中脊又名中洋脊、中隆或中央海岭。是位 于全球海中张裂性板块边界的一系列火山结构系 统,也是世界上最长的山脉、海底山脉,长达 80,000千米(49,700英里),其中连续的山脉长 达65,000千米(40,400英里),与之相对应的地 质结构是陆地上的裂谷(地堑),地函的热对流 在中洋脊中央处上升,岩浆在此涌出后,快速冷 却为玄武岩,形成新的海洋地壳,并将较旧的地 壳向两旁推挤,从而使海底扩张,也正因为如此, 离中洋脊愈远的地壳愈年老,而中洋脊中央则是 最年轻的新生地壳,最有名的中洋脊是大西洋中 洋脊,冰岛则是大西洋中洋脊露出海面的一部分, 因此被认为是观察中洋脊构造最方便的区域。
大陆基
2.海沟
海沟 是大洋底上比相邻海底深2000米以上 的狭长的凹陷陡峭两壁,是海底的深渊。 海沟 多分布在大洋边缘,而且与大陆边缘相对平行。 对于海沟,目前科学家有许多不同的观点。有 人认为,水深超过6000米的长形洼地都可以叫 做海沟。另一些人则认为真正的海沟应该与火 山弧相伴而生。 海沟主要分布在活动的大陆边 缘。世界上最重要的海沟,几乎都聚集在太平 洋。世界最深点所在地-玛利亚那海沟,就在太 平洋西部。
六、大洋沉积的分布规律
大洋沉积作用存在气候地带性、环陆地带性、垂直地带性 以及构造地带性。
1.气候地带性
不同的气候带具有不同的温度和湿度,他 影响基岩风化(物源供给)、搬运方式等,从 而与陆源沉积作用息息相关。不同的气候带及 其所造成的大洋环流特点也控制了海洋生物的 繁衍和分布。这样,气候带的差异必然会在海 洋沉积中得到反映。
大洋盆地
洋底地形的主要单元示意图
常见地形单元 一.海底高地及海岭 大洋盆地中的一些比 较开阔的隆起区,其高差不大,没有火山运动, 构造活动比较宁静的地区,称为海底高地或海 底高原。如大西洋中的百慕大海底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