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年失业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失业率的变动趋势以及变动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失业率的变动趋势以及变动原因作者:任明阳来源:《商情》2013年第37期【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持续保持较高水平,与此对应的则是失业率的先下降后持续攀升。
失业是人们生活中所关注的基本问题,研究失业率对我国经济现状的分析与未来预测以及国家宏观政策的制定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历年数据出发,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失业率的变动趋势以及变动原因。
【关键词】失业率,体制改革,统计误差,结构性失业,老龄化一、失业率的含义1.1国际定义失业率是指劳动中没有工作而又在寻找工作的人所占的比率。
一个社会的总人口包括处于劳动力队伍内外的两个部分,而在劳动力队伍之中的人又可分为已经就业和当前处于失业状态但是希望就业的两部分,基于此对失业率做一个具体的公式化描述,即:失业率等于失业人数与劳动力总人数的百分比。
1.2我国失业率我国统计局在统计失业率的时候采用的指标是“城镇登记失业率”,即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与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城镇单位中的不在岗职工、城镇私营业主、个体户主、城镇私营企业和个体就业人员、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之和的比。
二、我国失业率数据存在的问题由于我国失业率的统计是城镇登记失业率,所以我们可以有理由相信:中国现行的失业率统计低估了我国的实际失业状况。
因为:2.1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失业率仅限于城镇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相当大一部分比重(改革开放后82.08%——如今50.05%),因为土地的缺乏和生产技术的提高,及近年来乡镇企业吸收劳动能力的下降,如今不少农村劳动力处于闲置状态,虽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涌向城镇务工,但是他们大多从事的是低技能、劳密型的工作,而且其工作状态极不稳定。
农村劳动力是中国最庞大但是却没有被正式统计的失业大军。
2.2国家统计局的失业统计仅限于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我国国家统计局所统计的失业人数仅限于在当地相关机构正式登记失业的城镇失业人员,没有包括处于失业行列但是没有正式登记的人员。
历年各地区城镇失业人口及失业率

Y
Z
AA
AB
AC
AD
AE
AF
1 城镇登记失业人数 城镇登记失业人数 城镇登记失业人数 城镇登记失业人数 城镇登记失业人数 城镇登记失业人数 城镇登记失业人数 城镇登记失业人数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四川省 年 万人 26.47 27.65 27.94 27.16 26.72 30.18 29.59 30.79 31.9 33.82 33.1 33.3 34.3 36.1 34.53 37.86 36.28 34.56 36.93 40.67 42.87 54.36 54.64 贵州省 年 万人 8.7 8.72 8.47 10.08 11.5 10.74 11.3 10.23 11.14 11.08 11.18 11.61 12.13 12.12 12.13 12.47 12.34 12.18 12.51 12.56 13.66 14.09 14.49 云南省 年 万人 7.34 7.14 8.1 8.01 7.84 6.01 6.2 6.77 8 9.8 12.12 11.9 12.97 13.79 14.02 14.77 15.4 15.69 15.99 17.44 18.09 19.19 19.47 2.02 2.08 1.04 1.64 1.63 1.69 1.77 1.2 1.33 西藏自治区 年 万人 陕西省 年 万人 10.83 9.98 8.57 12.57 15.16 12.21 10.7 11.39 14.01 13.51 13.95 18.46 21.54 21.5 20.95 20.83 21.48 21.42 20.91 19.48 21.06 22.35 22.35 甘肃省 年 万人 10.12 10.43 9.13 9.59 8.38 8.34 7.97 7.35 7.44 8.66 9.31 9.53 9.25 9.69 9.51 9.43 10.28 10.72 10.78 9.8 9.3 9.71 9.48 青海省 年 万人 1.84 1.64 1.51 1.34 1.5 1.82 1.93 1.8 2.4 2.85 3.07 3.48 3.63 3.73 3.72 3.87 4.06 4.24 4.35 4.09 4.23 4.22 4.44 宁夏回族自治区 年 万人 2.98 4.23 4.48 3.42 3.95 3.91 3.7 3.8 3.66 3.54 3.75 4.1 4.35 4.2 4.42 4.77 4.8 4.76 5.22 4.61 4.69 5 4.94
失业—失业的界定及失业率(劳动经济学课件)

摩擦性失业(frictional unemployment)是指因季节性或技术性原因而引起的失业, 即由于经济在调整过程中,或者由于资源配置比例失调等原因,使一些人需要在不同的 工作中转移,使一些人等待转业而产生的失业现象。是劳动者想要工作与得到工作之间 的时间消耗造成的失业。
特点: 1.行业广且涉及人员多 2.失业期限较短
四、隐性失业
具有劳动能力并在职工作但工作量不足,不能通过工作获得社会认 可的正常收入,虽有工作岗位但未能充分发挥作用的失业,或在自然经 济环境里被掩盖的失业。
1.表面上失业 2.无法准确识别
四、其他类型的失业
(一)季节性失业:是由于季节性的生产或市场的变化等原因而引起生产对 劳动力的需求出现季节性波动,从而导致劳动者就业岗位的丧失.
失业率及失业率的统计 失业持续期 年失业率
一、失业率
表示在劳动力人口中,失业人数所占的百分比。
(一)失业率公式
失业率
m= U = U L U +N
式中: u 表示失业率, L表示劳动力人口, U 表示失业人数, N 表示就业人口
注意:失业人数指属于上述失业范围并到有关部门登记的失业者人数
失业人数 把在规定的年龄范围内,有工作能力,而愿意工作并积极寻找工
二、失业的消极影响
(一)失业对经济社会的消极影响
1.经济总量的损失。 2.扩大收入分配的差距,加剧两极分化。 3.失业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治安、甚至危及社会稳定。
一家有近40年历史的国有针织企业被一家私营公司购并,300名原针织厂的工人要么成 为下岗职工、要么被买断工龄并与企业脱离关系。所有的手续都符合法律程序,无论是下岗 的还是被买断的原针织厂工人都在相关的法律文书上签字画押了。但是,在遇到生活问题或 者预计到会出现生活危机的时候,这些工人还是会聚集起来集体上访或者制造社会事件。因 为在工人们看来,为社会主义建设工作了几十年,最后落到这个下场,他们不甘心,也没有 其它任何办法来解决问题。上访和与政府讨价还价是他们可以想到的最直接的途径,也是下 岗职工基本的行为取向。
90年代至今中国宏观经济政策

1996年成功实现经济“软着陆”,经济增长幅度回落, 通货膨胀率降低;1997年进一步巩固“软着陆”成果,实现了 “高增长、低通胀”。
由于此次调整力度实施扩大,虽抑制了通货膨胀,但也 为以后国内需求不足埋下了伏笔,致使1997年以后不得不进行 有一次调整。
2. 1998-2003年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
二、中国90年代至今宏观经济政策
时间 1994-1997 1998-2003 2004-2007
2008 2009-2010 2011-2012
财政政策 适度从紧
积极 稳健 稳健 积极 积极
货币政策 适度从紧
稳健 稳健 从紧 适度宽松 稳健
1. 1994-1997年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从1993年开始中国经济出现过热现象。作为推动我国经济 增长主要因素的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1992年至1993 年增速分别为42.6%和58.6%,大大超过以往的增长速度。 投资需求带动了消费需求,当时我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 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的双膨胀, 加剧了商品供给的短缺状况,造成1993年至1994年全国 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分别上升了13.2%和21.7%,产生了较 为严重的通货膨胀。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加剧、国内通胀压力减缓等情况,2 008年7月至2008年底,央行调整金融机构宏观调控 措施,连续三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 率,取消对商业银行信贷规划的约束,并引导商业银行扩大 贷款总量。
相关措施
2008年开始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是防止经济 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转为 明显通货膨胀,按照控总量、稳物价、调结构、促 平衡的基调做好宏观调控工作。
加大三农投资;提高中西部医疗补助标准;农村公路管护 纳入财政支持;积极促进再就业;增加城市和农村低保补助 金。
中国的失业率到底是多少?

中国的失业率到底是多少?似乎永远是个谜,官方公布的统计数据跟百姓的实际感受似乎总是相差甚远。
而且不同的机构有不同的数据结果,结果差异之大让人莫衷一是。
按照近几年来国家人口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官方数据,即便在危机发生后的2008年和2009年,中国的城镇登记失业率也始终保持在5%以下。
但是,很多半官方和民间的研究机构根据自己调查的数据对中国失业率进行了估算,实际的调查结果远没有官方部门那么乐观。
例如,2008年12月16日中国社科院公布的《社会蓝皮书》称,中国城镇失业率约为9.4%,这一数字是保障部统计数字的两倍还要多。
而且同样是“官方”代表身份的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3月22日会见出席中国发展高层论坛的外方主要代表时,透露“中国的失业人口多达2亿人。
”此言一出,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似乎揭开了长期以来官方有关部门统计数字的那层美丽的面纱,隐隐让人感觉到失业率数字统计只不过是“看上去很美。
”之所以出现这么大的偏差,主要的原因在于统计方法的偏差。
换句话说,保障部失业率的统计方法并不能真实的反映实际的失业情况。
首先这一数据没有涵盖广大的农村人口,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进程务工的农民工和刚刚通过城镇化变为“城市人”的城郊人口都没有纳入到统计的范围;其次,即便以现有人口管理制度下所谓的“城镇人口”来说,“登记失业率”又将大批无业城市劳动人口排除在统计数据之外,因为多数高收入失业人群和短暂失业者一般不去失业救济部门登记,毕竟这种登记手续罗嗦而且救济很难拿到。
再次,90年代国企改革导致的大批下岗人员,按照官方的统计方法,也不属于政府定义的“失业”人员,因为这部分人与原单位名义上的雇佣关系依然存在。
而在目前的状况下,“下岗”和“失业”实在看不出有什么根本性的差别。
有人曾经做过测算,如果当下美国采取中国统计局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方法,美国现在的失业率大概为 2.9%,远远低于其官方统计的约10%的数字。
在城乡劳动力流动频繁的今天,割裂城市和乡村的失业统计恐怕很难对中国适龄劳动人群的就业状况作出全面的估算。
中国失业状况及计谋分析

中国失业状况及计谋分析失业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由于各国的国情和经济进展水平不同而各有其程度的不同。
在中国,自1992年经济体制进入全面调整和转轨时期,一切社会经济行为均受到市场竞争机制的考验,劳动力的就业选择和失业的风险必然显现。
但是,因为中国国情不同,所面临的挑战又有其自身的特点。
一、失业现状分析转型期的失业状况的特点,一方面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在结构性调整中涌现出的隐性失业人口慢慢公布化,另一方面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加速向城镇流动。
记录失业率有上升的趋势,1985年为历史以来的最低点(1.8%),1996年上升到3%。
有专家估量到本世纪末将达到7.4%,记录失业人口的绝对量将增加到1120万人,隐性失业由1996年的15.1%上升到20%左右,失业人口的绝对量将达到5000万至6000万人。
固然,这仅是一种预测,关键还取决于国家社会经济进展进程。
若是经济进展了,相关的政策适当,方法得力,就业面扩大,失业率自然就会下降。
下面咱们针对有关统计数据展开分析。
上表所列统计资料,至少能够说明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自1985年后,失业的绝对人数逐年有所增加,而与此同时,因新就业人数也在不断增加,相应地失业率连年来相对稳固在3%左右的水平,接近欧洲一些发达国家的水平(平均2.5%),低于进展中国家的水平(1990年亚洲失业率为8.3%,拉丁美洲5.5%)。
应该说,失业率维持在2~3%的水平属社会经济进展进程中的正常范围,可不能引发社会的震荡。
但那个地址所说的失业率用的是记录失业率,是指正式向政府有关机构记录失业,并希望找到工作的失业者。
2.在记录失业人数中,已达到劳动年龄等待就业的青年占了多半。
依据中国国情,每一年初、高中毕业生能升入大学和专科的人数一样占到毕业生总人数的25%左右,余下的毕业生人数专门大部份进入劳动力市场,寻觅工作,因此,从记录失业人数的组成看,也应属正常范围。
3.从表中能够看出,中国的隐性失业人数和隐性失业率均高出记录失业,且自1978年以后一直呈上升趋势,其形势进展较为突出和严峻。
中国自然失业率变化趋势分析

中国自然失业率变化趋势分析1. 中国自然失业率概述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经历了巨大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变化。
在这一过程中,自然失业率的变化趋势也成为了研究者关注的焦点。
自然失业率是指在没有政府干预的情况下,劳动力市场中失业人数所占总劳动力的比例。
它反映了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和经济周期对就业的影响。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劳动力市场逐渐走向成熟。
在这个阶段,自然失业率呈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
这主要是因为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一些传统产业的就业岗位减少,而新兴产业的发展又需要一定的时间来积累经验和技能。
在这个阶段,自然失业率相对较高。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矛盾逐渐得到缓解。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扩大内需、鼓励创业创新等,以促进经济增长和提高就业水平。
在这个过程中,自然失业率逐渐下降,并在21世纪初达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国的城镇登记失业率在过去几年中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表明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得到了较好的调节。
中国自然失业率仍然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人口结构的变化对劳动力市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压力可能会加大。
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也可能对自然失业率产生影响,在新的产业革命背景下,部分传统行业的就业岗位可能面临被淘汰的风险,从而导致自然失业率上升。
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也可能对中国的自然失业率产生影响,国际金融危机和贸易摩擦等因素可能导致中国的出口受阻,进而影响到国内的就业市场。
中国自然失业率的变化趋势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在未来的发展中,政府需要继续关注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变化,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来应对可能出现的挑战,以实现更加稳定和可持续的就业增长。
1.1 自然失业率定义自然失业率是指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市场中由于生产技术水平、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和人口结构等因素所决定的失业率。
失业率统计图综述

一,GDP数据从图表上可以看出,中国历年来的GDP增长率在不断波动,特别是2008年经济危机,以至于由2007年的14.2%跌至2008年的9.6%,处于不稳定状态,经济复苏困难重重。
支出法:由图投资所占GDP的比例历年都比较重,近年不断上升,投资带动经济增长。
由图消费的比例逐年有所下降,虽然国家有加强投入拉动内需消费的资金帮助但是由于中国人本来所固有的消费观念,从消费影响经济还有望提高。
由图政府购买的比例比较稳定,稳定的政府购买可以更好的平衡国民生产总值,对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帮助。
贸易的比例变化比较大,可以看到近年来贸易比例不断上升,这说明中国已融入世界这个大家庭,但是如果对外贸易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加大一旦发生金融危机那么国家的经济就会受到很大的冲击。
收入法:由图可知政府收入比例在历年有所下降,但是政府的实际财政收入增加了不少,由下表可以看出,政府越来越富有。
但是丹从比例上看,可以说明,社会主义下的市场经济越来越富有活力,政府干预减少了。
二,CPI 数据居民消费价格水平的变动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通货膨胀(或紧缩)的程度,一般市场经济国家认为CPI 增长率在2%~3%属于可接受范围内,有时候CPI的增长也代表着经济的增长。
由图表可以显示中国在大部分年份的增长是比较正常的。
三,失业率:九七年由泰国发起的亚洲金融风暴及零八年的世界金融危机导致中国的失业率逐年上升,就业前景不容乐观。
按照近几年来国家人口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官方数据,即便在危机发生后的2008年和2009年,中国的城镇登记失业率也始终保持在5%以下。
但是,很多半官方和民间的研究机构根据自己调查的数据对中国失业率进行了估算,实际的调查结果远没有官方部门那么乐观。
例如,2008年12月16日中国社科院公布的《社会蓝皮书》称,中国城镇失业率约为9.4%,这一数字是保障部统计数字的两倍还要多。
失业率看来在中国始终是个谜。
中国失业率统计表发表年份统计对象数字全文快照来源文献全国范围也进一步上升到5. 4%万人,城镇失业率达到了5.3%,到1979年更是达到了568万人,失业率也进一步上升到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