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
中国的少数民族与传统文化

中国的少数民族与传统文化
中国的少数民族是中国独特的文化资源,他们独特的文化、传统、习俗和风景
使得中国的丰富多彩的文化更加丰富。
中国共有56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占据了15.22%的人口规模,而且分布范围
广泛,自然环境复杂多样。
这种文化和自然环境的复杂性和丰富性,为少数民族文化提供了充足的有益条件,也让多数民族文化呈现出了多样性、独特性、韵味性和时代性。
少数民族和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了现代生活的一部分。
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于传统
文化和历史遗产的传承和发扬有着重要的作用。
而少数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与现代社会的发展相辅相成。
少数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需要对少数民族的各种传统艺术、文化、语言和日常生活进行保护和传承。
因为一旦这些和传统文化的瑰宝遗失,将很难重新复兴,其文化真正意义上的传承就会遗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传统文化的奇珍异宝在无形之中会被忽视、破坏和
流失。
例如,藏文化中独具特色的藏族文化和独特的语言,一些人却因为自己的认为,将其遗失在山区中。
对于这样情况的爆发,中国政府不断加强这种情况的防控。
保护和发扬少数民族和传统文化的精华,需要全社会的参与,需要大众的关注
和支持。
因为只有当我们能够意识和严肃地对少数民族和传统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承时,才能够保证人类文明的长久保存和发展。
武术两种运动形式的时代性与民族性

20 06拄
安 阳师 范 学 院学 报
13 3
武 术 两种 运 动 形 式 的时 代性 与 民族 性
郭 书 贤
( 河南 财经学 院 体 育部 , 河南 郑州 400 ) 502 【 摘 要] 武术是一项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项 目, 的产生 和发展离 不开中国传统文化 对它 的影 响 。套路 的 民族性 和 它
武术 运动 的两种 运 动形式 发展 到今 天 已确 立
中的体现 必将 蕴含 中 国传 统文 化 。
各 自不可替 代 的地 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套 路 与散 手 的分 离 , 造成
了人 们对武 术 套 路 的技 击 性 、 手 的 民族 性 提 出 散 了质疑 , 人 们 对 武 术产 生 了不 同 的认 识 。通 过 使 研究 认 为 : 套路 是 武 术 文化 民族性 纵 向发 展 的 产 物 , 手则 是武 术 文 化 时 代性 横 向 发展 的结 果 。 散 确立 了这两 种 武 术发 展 观 , 今后 研 究 武 术 运 动 在
散手 的时代性代表着武术文化不 同时代不同的发展方 向和特点 , 套路是武术文化纵向发展的代表 , 而散手则是武术文化
和世界体育文化融合 、 交流的产物 , 是武术文化横 向发 展的结果。
[ 键词】 术文化 ; 关 武 民族 性 ; 代性 时 [ 图分 类 号 】 82 中 G 5 [ 献标识码] 文 A [ 章 编 号 】6 1 30 20 )20 3.3 文 17. 3 {060.130 5
对武 术文 化 的发 展 起 着 至关 重 要 的作 用 , 武 术 是
文化 民族 性纵 向发 展 的主要途 径 。 12 套路 中蕴 含中 国传统 文化 .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基本过程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基本过程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过程民族性、国度性是文化的重要属性之一。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过程(1840年以前的中国文化)一、中国传统文化的萌发期 (2)1.时间:原始社会时期 (3)2.原始艺术与原始宗教 (3)3.三大民族集团 (5)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期(夏商周) (6)三、中国传统文化的定型期 (9)(一)发展期(秦汉——魏晋南北朝) 10(二)成熟期(隋、唐——南宋) (11)(三)衰落期(元、明、1840年前的清朝) (16)四、中国传统文化的转型期 (19)一、中国传统文化的萌发期1.时间:原始社会时期从最早的原始文化算起,中国文化已有200万年的历史。
大约在距今7000年前,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
农业、制陶、石器的磨制与钻孔,是新石器时代三大文明成就。
1954年陕西西安半坡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距今约6000年。
陶盆内壁上的人面鱼纹图案,线条生动、明快、形象,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开创了中国传统艺术夸张、变形,不求形似而求神似的风格。
原始文化(指精神文化)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原始艺术与原始宗教上。
2.原始艺术与原始宗教原始艺术主要有:模仿劳动动作的舞蹈,以及陶塑、陶绘和木雕、骨雕。
原始宗教主要有: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
自然崇拜:对大自然(如太阳、月亮、大地等)的崇拜。
是最原始的崇拜形式之一。
祖先崇拜:对祖先创造生命的崇拜。
在母系氏族社会,主要供奉女性祖先,到父系社会,男性祖先成为供奉对象。
与祖先崇拜密切相关的是生殖崇拜,生殖崇拜反映原始人对自身繁衍、大地母神和万物生育的虔诚祝愿。
辽河流域红山文化遗址发掘了陶塑孕妇裸体像(高腹丰臀、乳房硕大)。
红山文化陶塑孕妇裸体像图腾崇拜:是一种比较高级的宗教形式。
“图腾”(totem)是印第安语,意为“他的亲族”。
原始人相信每个氏族都与某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有着特殊的亲密关系,此物(多为动物)即成为该氏族的图腾——保护者和象征。
龙、凤就是中华先民崇拜的图腾物,它们是经过抽象概括出来的。
中国当代社会与中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

中国当代社会与中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
中华传统文化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强大的动力。
它体现在三点上,第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开放性。
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是便是儒家文化,它强调“家”的概念,因此使得中华民族的子孙向来都有一种对家庭的责任感正是这种责任感强调个人对社会国家的参与感,而不完全是看重获利的结果,使得中国的千千万万的国民孜孜不倦的辛勤劳动着;第二体现在人生价值上,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的精神需求的重要性,古时候当生命道义无法兼得时提倡舍生取义,但当代社会往往缺乏这一种正义之气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无法得到体现。
这促使着我们应该更加着重于精神文化建设,重视教育,能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修养;第三点体现在精神品质上,传统文化称赞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这十分有利于个人以及社会的建设,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也和这种精神品质息息相关。
综上所述,当代中国社会需要中华传统文化的熏染,这能使社会的发展面更加全面,发展的质量水平进一步提高,并且更加持久不息的发展。
反过来,中国当代社会是中华传统文化非常好的传播环境: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种理性的文化,当传播的环境中科学水平越发达,人民素质越高,认知能力更强时,越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播,更能使传统文化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因此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互相依赖并互相促进的。
庞朴:扎根民族文化的一代宿儒

Figure 人物 扎根民族文化的一代宿儒撰文∕常强在中国当代人文社科领域,庞朴堪为极具影响的一位大家。
今天,戴在庞朴头上的光环,每一顶都极具分量,如中国社科院首批荣誉学部委员、“孔子文化奖”获得者、山东大学首批终身教授等等。
作为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研究志趣的资深学者,庞朴在诸多文化领域都颇有独特建树。
他对中国文化有着深入且广泛的思考,一直坚定地走在推动中国文化传播和普及的大道上。
在与人交往上,如知名学者汤一介所说,庞朴“跟各方面的人都能和谐相处,绝不会盛气凌人”。
他总能在点滴之间展现出一副谦和君子的形象,极具大家气度和风范。
“一分为三”的文化密码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点,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个方面。
在辩证法的体系中,“二分法”哲学为人所广泛接受。
在中国传统经典《道德经》中,到处都表达着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
庞朴立足古典哲学研究,结合中西文化特色及人生阅历,在当代哲学界率先提出了新的方法论——“一分为三”。
“一分为三”是今天广受学界关注的哲学课题,但凡对当代学人有几分了解,便不会不知庞朴的这一思想创建。
在庞朴看来,“任何事情都可以分成两个方面,这不假,但事情到这里还没有完,分成对立的‘两’还是一个不稳定的状态,只有把它变成‘三’以后才是最稳定的。
这跟几何学上说三角形是最稳定的图形是一个道理。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孔孟之道为正统,中庸之道深入人心。
在上世纪60、70年代的那场大动乱时期,庞朴与其他人一样,满脑子都被斗争哲学灌输。
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是“以阶级斗争为纲”,自然地,在政治挂帅的当时,大家对你死我活、敌我矛盾、水火不容等对立思想具有切身的体会和感受。
对立、斗争、二分法,这些思想在实践中起着主导性作用。
庞朴认为,光讲斗争是不够的,“一分为二”不够完全,“一分为三”才符合实际。
庞朴认为,和谐社会的理论,同样来自中国古代的中庸观念,“和”就是“和而不同”,就是中庸哲学。
他说,建设和谐社会、和谐社区,就是“执两用中”。
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征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所创造和积累的优秀文化遗产,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发展的历史结晶,是中华民族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包括了中国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法家文化、墨家文化、名家文化、兵家文化、性理文化、诸子百家、中医药文化、书法文化、文学艺术、音乐舞蹈、传统节日、习俗民风等等。
一、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流,主要强调仁爱、诚信、孝道、礼仪等,提倡理性、稳健、和谐的处事之道。
儒家思想对塑造中国人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具有深远的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
二、道家文化。
道家思想强调自然、无为而治,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心灵的宁静和超脱,注重修身养性,对中国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佛家文化。
佛家文化是受到佛教影响的宗教文化,主张解脱生死轮回,追求心灵的解放,注重修行、慈悲和舍己为人,影响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情感。
四、文学艺术。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包括诗、词、曲、小说、戏剧等形式,以其独特的审美情趣和精湛的艺术技巧,传承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智慧。
除了以上的内涵特征之外,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有许多其他特征。
注重家族、亲情和社会责任;尊重长辈、敬重师长;提倡礼貌、谦逊和忍让;注重节俭、勤俭节约和不浪费;崇尚诚信、讲信用和恪守承诺;重视教育、崇尚知识和学问;推崇勤劳、谦和而笃实等等。
这些特征构成了中华民族的道德底线和行为规范,对于维系社会稳定和和谐、促进民族团结和文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正因为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如此深厚的内涵和丰富的特征,所以它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民和中国国家都具有巨大而深远的意义。
它不仅是中华民族自尊自信的重要源泉,更是中国精神文明的核心价值和道德底线。
我们应当在日常生活中更加积极地弘扬和传承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将其内涵和特征体现在我们的言行举止之中,用我们的实际行动诠释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优势

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优势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在它的长期发展与演进过程中,由于历代人民群众社会实践的推动和思想家们的概括提炼,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高水平的文化形态,它既具有文明与文化的一般共性,更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质。
今天,要成功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就要对中国先进文化的母体一一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把握。
从整个世界文明与文化发展的历史来考察和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在世界文化之林中,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强处。
这些优势和强处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与深远的凝聚功能就世界范围而论,中国古代文化虽然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却不是起源最早的。
但在世界所有古老的文化中,只有中华文化是从未间断过的文化类型,它历经数千年内忧外患,一直保存、延续、发扬光大到今天。
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许多优秀的文化形态因为异族的入侵而中断。
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印度文化因雅利安人入侵而雅利安化;希腊、罗马文化因日耳曼人入侵而中断沉睡了上千年;埃及文化则因入侵者的变化而不断改变自己的面貌,曾一度希腊化,后又罗马化,再后又伊斯兰化。
惟有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绵延不绝,表现出无与伦比的生命延续力。
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具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其成因是多方面的。
从外部原因上说,这是由于与外界相对隔绝的大陆性地域、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格局、宗法社会组织结构的相互影响和制约,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生存系统。
但主要的原因则是源于内部,即中国传统文化本身所蕴含的多样性的生机力、统一性的同化力、包容性的融合力、伦理性的亲和力、变易性的创造力和民族历史意识的延续力等,构成了中华文化强大的生命力之源。
中华文化在这强大生命力的延续中,又表现出极强的同化力和凝聚功能。
中国传统文化是伦理类型的文化,伦理性是其基本特征。
这种伦理性固然具有负面的消极影响,但深深地积淀在国人意识中的一些伦理观念,如尊师孝亲、修身自律、务实奋进、勤劳节俭等,无疑在铸造国人灵魂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并发生着久远的影响。
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征中国,是一个拥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文化特征。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得到了充分的传承和发展,展现出新的活力和魅力。
本文将从内涵和特征两个方面对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探讨,以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这一宝贵文化遗产。
一、内涵1.1 尊崇天地,孝道为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之一便是尊崇天地和孝道,这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仁义礼智信的核心价值观。
在中华文化中,孝道被视为最崇高的美德,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孝敬父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美德,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
尊崇天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是古代中国先哲对宇宙的认知,也是中国人对自然界崇敬、感恩之情的体现。
这种尊崇天地的理念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成为中华文化的独特标志。
1.2 礼仪文化,注重人际关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仪文化始终被视为十分重要的一部分。
中国礼仪文化自古以来就深受人们的重视和尊崇,它在中华民族的发展进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礼仪文化包含了对人际关系的理解和处理方式,是中国人对待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注重礼仪,尊重他人,注重言谈举止,尊重长辈,关心他人,平等相待,取得了和睦相处的和谐社会。
1.3 文学艺术,传承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如此博大精深,与中国文学艺术的发展密不可分。
中国文学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的重要代表。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精深独特,其将艺术与生活结合在一起,融入了人们对生活的感悟和追求。
以《诗经》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以其丰富的内容和优美的诗词为世人所称颂,成为中华文明的瑰宝。
中国传统文学艺术不仅丰富多彩,而且欣赏性和收藏价值极高,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中,哲学思想是一重要组成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性,应是为中华民族所独具的。当然,民族性的
文化内容并非只容本族所专有,其中常有或寓有通行的人类性的内容
由民族性展现的文化的民族内容,相对稳定,使任一文化得以形成自
己特有的模式和传统。
我认为,中华文化的民族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一、天人合一与以人为本。1、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天人合一
既包括人对自然规律的能动适应、遵循,也意味着人对主宰命定的顺
从与崇拜。2、人本主义,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本主义是一种道德的人
本主义,或者称之为伦理关系中的人本主义,他把人放在一定的关系
中来讲一个人应该如何负起自己的责任。
二、刚健有为与自强不息
象传提出刚建的观念,赞扬刚健的精神“刚健而文明”。象传提出自
强不息的原则:“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而这也是儒家所积极倡
导的,它符合儒家的积极入世,要求每一个人都要以天下为己任的思
想。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三、厚德载物与中庸尚和
厚德载物即以宽厚之道德的心怀包含万物,对待事物有兼容并蓄的意
思。提倡君子厚德载物也就是提倡君子和而不同的意思。
中庸尚和之道可以说是一种调节社会矛盾使之达到中和状态的高级
哲理,所谓“极高明而道中庸”“舜执其两端而用其中于民”就是其
妙用。
文化的时代性是指任何一种文化的发生、形成、发展、成熟都总是在
一定的社会历史阶段中进行的,并以时间作为其基本的存在形式。从
日常的一般含义来讲文化的时代性往往更突出现在性、当下性。
牟宗三教授早就将儒学的发展分为以下三期。从先秦孔孟、荀子到
汉初董仲舒(公元前180—前115)为第一期。宋明(lO—17世纪)时代
为第二期,现代新儒学为第三期。属于第三期并最为活跃的算是哈佛
大学的杜维明教授。
杜维明认为从现在开始,20—21世纪人类的根本问题,
在于每个人
从他现实存在的环境中出发,实现彻底的自我反省(即追求儒学
所说的“内圣”),即实现“自我超越”。据杜维明讲,这里的“自
我超越”,是在现实中摆脱自身的局限,扩大和发展自已,提高
自已,并不断地加以突破,是“超越而内在”的人生。20世纪
人类通过自我反省的新的人文主义的基本精神,就体现在儒学精
神给“现代世界”所提示的超越而内在的人本主义精神之中。这
就是杜维明强调的新儒学对“现代世界”或“现代化”所特有的
意义和价值。
儒家传统的创新,与中华民族主体性的建构是相关的,必须保持一种多元的、开放
的、反思的态势,才有可能。五四反传统的传统,要把传统文化要个包袱一样丢掉,只能是过分的乐观。
要做到创新需要三个方面的并进:一是道的问题;二是学术的问题;三是实践的问题。只有不限于学术的
层面寻找各种传统的结合与坚实的认同,才能开辟出新的资源。最终实现儒家传统的创新与中华民族主体
性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