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__泡沫的消除

合集下载

采气工程-排水采气工艺

采气工程-排水采气工艺

压力的作用;而液滴表面张力的压力却趋于使液滴保持完整。
这两种压力对抗能够确定可能得到的最大液滴直径与液滴沉
降速度关系:
dm
30g W 整g 理课2件
11
第二节 优选管柱排水采气
油管鞋处液滴的沉降速度(滞止速度)为:
1
W40g2
l g g2
4
整理课件
12
第二节 优选管柱排水采气
(3)气井连续排液的条件
裂缝型储层其裂缝发育程度主要取决于地应力的大小与岩
石的抗压强度,常为有限封闭体,气水分布、含气范围完全
受裂缝网络形态、大小所控制。整理课件
4
第一节 排水采气工艺的机理
不同储渗类型气藏地质特征
储 渗 类 型 气 藏 边 界 水 体 类 型 气 水 界 面
地 层 压 力 储 量 计 算 方 法
孔 隙 型 清 晰 多 为 边 水 整 齐 一 致
于人工举升。
整理课件
6
第一节 排水采气工艺的机理
三、排水采气工艺方法及评价
排水采气工艺:
评价依据:
⑴ 优选管柱排水采气 ⑵ 泡沫排水采气
气藏的地质特征
⑶ 气举排水采气
产水井的生产状态
⑷ 活塞气举排水采气 ⑸ 常规有杆泵排水采气
经济投入情况
⑹ 电潜泵排水采气
⑺ 射流泵排水采气
整理课件
7
第二节 优选管柱排水采气
1K
L
di2 D2 di2
整理课件
14
第二节 优选管柱排水采气
三、优选管柱诺模图
当油管直径一定时,在双对数坐标系中,井底流压和临 界流量、临界流速都成直线关系。
根据上述公式,编程计算,求得不同井深和井底流压下 的临界流速和临界流量与一定实际产量相对应的对比流速 和对比流量。然后在双对数坐标纸上绘制诺模图。

发酵工艺过程控制

发酵工艺过程控制

第七章发酵工艺过程控制教学目的:1、熟悉发酵过程的主要控制参数;2、掌握各因素对发酵过程的影响、过程控制方法和原理;3、熟悉几种发酵操作类型。

教学方法:讲授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内容:第一节发酵过程中的代谢变化与控制参数一、发酵工艺过程控制的重要性从产物形成来说,代谢变化就是反映发酵中的菌体生长、发酵参数的变化(培养基和培养条件)和产物形成速率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二、发酵过程的代谢变化规律这里介绍分批发酵、补料分批发酵、半连续发酵及连续发酵四种类型的操作方式下的代谢特征。

1、分批发酵指在一个封闭的培养系统内含有初始限制量的基质的发酵方式。

即一次性投料,一次性收获产品的发酵方式。

在分批培养过程中根据产物生成是否与菌体生长同步的关系,将微生物产物形成动力学分为(1)生长关联型产物的生成速率与菌体生长速率成正比。

这种产物通常是微生物分解基质的直接产物,如酒精,但也有某些酶类,如脂肪酶和葡萄糖异构酶对于生长关联型产品,可采用有利于细胞生长的培养条件,延长与产物合成有关的对数生长期。

(2)非生长关联型产物的生成速率与菌体生长速率成无关,而与菌体量的多少有关。

对于非生长关联型产品,则宜缩短菌体的对数生长期,并迅速获得足够量的菌体细胞后,延长稳定期,从而提高产量。

2、补料-分批发酵是指分批培养过程中,间歇或连续地补加新鲜培养基的培养方法。

与传统的分批发酵相比,优点在于使发酵系统中维持很低的基质浓度。

低基质浓度的优点:(1)可以除去快速利用碳源的阻遏效应,并维持适当的菌体浓度,使不至于加剧供氧的矛盾;(2)克服养分的不足,避免发酵过早结束。

3、半连续发酵是指在补料-分批发酵的基础上,间歇地放掉部分发酵液的培养方法。

优点:(1)可以除去快速利用碳源的阻遏效应,并维持适当的菌体浓度,使不至于加剧供氧的矛盾;(2)克服养分的不足,避免发酵过早结束;(3)缓解有害代谢产物的积累。

4、连续发酵又称连续流动培养或开放型培养,即培养基料液连续输入发酵罐,并同时放出含有产品的发酵液的培养方法。

一级消防工程师《技术实务》考点:泡沫灭火系统

一级消防工程师《技术实务》考点:泡沫灭火系统

一级消防工程师备考必背考点《技术实务》第三篇建筑消防设施第七章泡沫灭火系统第一节系统的灭火机理隔氧窒息作用、辐射热阻隔作用、吸热冷却作用。

第二节系统的组成和分类一、系统的组成泡沫灭火系统一般由泡沫液储罐、泡沫消防泵、泡沫比例混合器(装置)、泡沫产生装置、火灾探测与启动控制装置、控制阀门及管道等系统组件组成。

第二节系统的组成和分类二、系统的分类(一)按喷射方式划分液上喷射系统、液下喷射系统、半液下喷射系统(二)按系统结构划分固定式系统、半固定式系统、移动式系统(三)按发泡倍数划分类型倍数系统特点低倍数<20甲、乙、丙类液体储罐及石油化工装置区等场所的首选灭火系统中倍数20~200在实际工程中应用较少,且多用作辅助灭火设施。

高倍数>200液上喷射系统泡沫不易受油的污染、可以使用廉价的普通蛋白泡沫等优点。

它有固定式、半固定式、移动式三种应用形式。

液下系统通常设计为固定式和半固定式。

水溶性液体火灾必须选用抗溶性泡沫液。

扑救水溶性液体火灾应采用液上喷射或半液下喷射泡沫,不能采用液下喷射泡沫。

对于非水溶性液体火灾,当采用液上喷射泡沫灭火时,选用蛋白、氟蛋白、成膜氟蛋白或水成膜泡沫液均可;当采用液下喷射泡沫灭火时,必须选用氟蛋白、成膜氟蛋白或水成膜泡沫液。

第三节系统形式的选择一、系统选择基本要求(1)甲、乙、丙类液体储罐区宜选用低倍数泡沫灭火系统。

(2)甲、乙、丙类液体储罐区固定式、半固定式或移动式泡沫灭火系统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油罐中倍数泡沫灭火系统宜为固定式,应选用液上喷射系统。

(3)储罐区泡沫灭火系统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烃类液体固定顶储罐,可选用液上喷射、液下喷射或半液下喷射系统;水溶性甲、乙、丙类液体的固定顶储罐,应选用液上喷射或半液下喷射系统;外浮顶和内浮顶储罐应选用液上喷射系统;烃类液体外浮顶储罐、内浮顶储罐、直径大于18m的固定顶储罐以及水溶性液体的立式储罐,不得选用泡沫炮作为主要灭火设施;高度大于7m或直径大于9m的固定顶储罐,不得选用泡沫枪作为主要灭火设施。

胶粒的布朗运动2

胶粒的布朗运动2
• 使胶粒聚集成较大的颗粒而沉淀的过程称为聚沉。 • 1、电解质的影响——适量:稳定;过量——促使聚沉。加 入电解质,使胶粒的电荷数减少,甚至消失,破坏水化膜; • 2、异电溶液的相互聚沉——加入带相反电荷的溶胶,同时 聚沉; • 3、加热 加热可以增加胶粒的运动速度和碰撞机会,同时降 低胶粒对离子的吸附 作用,降低胶粒所带的电量和水化程度, 使胶粒在碰撞时聚沉。例如,将As2S3溶胶加热至沸, 就会析出 黄色As2S3沉淀。 • 4、分子化合物的影响——吸附在胶粒表面,使其对介质的 亲和力增加,有防止聚沉的保护作用。简介:(1)塔桥效 应;(2)脱水效应;(3)电中和效应。
高分子溶液的形成与性质
• 高分子化合物是指相对分子质量在1万以上,甚至达几百万的物质, 又称大分子化合物。如蛋白质、核酸、糖原等。
• 一、高分子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及其柔顺性
• 高分子化合物是由一种或几种简单化合物(单体)聚合而成,这些结 构单元重复地结合而成为长链的高分子化合物。 • 简介高分子化合物的链节和聚合度(即链节数n),解释其柔顺性。
• • • • • • •
粗分散系统
• • • 3、乳化剂及其稳定作用 乳状液必须有乳化剂的存在才能稳定. (1)乳化剂的作用 使由机械分散所得的液滴不相互聚结。之所以能使乳状液稳定,主 要是由于:①在分散相(内相)周围形成坚固的保护膜;②降低界面张力;③形成双 电层。 (2)常用乳化剂 ①表面活化剂;②一些天然物质;③粉末状固体。 4、乳状液的变型与破坏 两种类型的乳状液在一定外界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变型。 破乳:乳状液的内外相分离(分层)。有两种方法:物理法(如离心分离)和化学法。 另外,乳状液的絮凝作用、聚结作用都可使乳状液破坏。 二、泡沫 1、泡沫的生成 物理法(如加热沸腾)、化学法(如小苏打加热分解)和加入起泡剂法。 2、泡沫的稳定与破坏 泡沫稳定存在的时间称为泡沫的寿命,其长短与所加入的稳定剂性质、温度、压力、 介质的黏度等有关。 泡沫的破坏即为消泡。其原则是消除泡沫的稳定因素,如加入消泡剂等。

第3节 火灾与消防安全基础知识

第3节 火灾与消防安全基础知识

(六)火灾防治途径和阻燃方法
2.阻燃
高分子材料大部分是由碳氢元素组成的并且易燃, 具有潜在的火灾危险性。采用高分子材料阻燃化技 术可以克服或降低高分子材料的可燃性,减少火灾 的发生及蔓延。
高分子材料阻燃化技术主要通过阻燃剂使 聚合物不容易着火和着火后其燃烧速度变慢。 阻燃剂按其使用方法分为两种:
第三节Leabharlann 火灾与消防安全基础知识一、燃烧与火灾
燃烧和火灾发生的必要条件 同时具备氧气、可燃物、点火源,即火的三要 素,简称火三角(图3—12)。这三个要素中缺少 任何一个,燃烧都不能发生和维持,因此火的三 要素是燃烧的必要条件。在火灾防治中,如果能 够阻断火三角的任何一个要素就可以扑灭火灾。
燃烧的三要素(火三角)
火焰探测器
二氧化碳灭火剂
1.灭火剂 1)气体灭火剂 七氟丙烷灭火剂最具推广价值。该灭火剂属于 含氢氟烃类灭火剂,具有灭火浓度低、灭火效率高、 对大气无污染的优点。 混合气体IG—541灭火剂对大气层无污染的特 点,由于由氯气、氩气、二氧化碳自然组合的一种 混合物,平时以气态形式储存,喷放时,不会形成 浓雾或造成视野不清,使人员在火灾时能清楚地分 辨逃生方向且对人体基本无害。
(七)火灾探测原理与方法
1.火灾探测
火灾探测报警系统作用是及时将火灾迹象通知有 关人员,以便他们准备疏散或组织灭火,延长建筑物 可供疏散的时间,并通过联动系统启动其他消防设施。
2.火灾探测的基本原理
火灾初期阶段,建筑物内出现不少特殊现象,如 发热、发光、发声,以及散发出烟尘,可燃气体、特 殊气味等。为早期发现火灾、进行火灾探测提供了依 据。按照探测元件与探测对象的关系,火灾探测原理 可分为接触式和非接触式两种基本类型。
干粉灭火器

第三节 盥洗

第三节 盥洗
• 练习册
练习册
• • • • • • • P51: 44——51 P52: 52、53 P73: 78——86 P82: 183 P97: 20——22 P103: 4 P104--105
谢谢!!
6.洗屁股 步骤P58
相关知识
• 放手练习盥洗 • 持之以恒指导 • 因材施教
注意事项
• • • • • • • 洗手:流动水 洗脸:流动水,先擤鼻涕 刷牙:保育员帮助挤牙膏,牙刷保洁 洗澡:安全问题,及时给予帮助 洗脚:坐稳 洗屁股:一人一盆一巾 洗澡:水温调节,解除恐惧情绪
第二单元 培养婴幼儿的清洁习惯
1.洗手
(2)洗手的程序
• 1)指导婴幼儿卷起衣袖或撸衣袖。 • 2)轻轻拧开水龙头,水流不能太大。 • 3)将手心、手背、手腕浸湿,然后搓肥 皂,最好搓出泡沫,使手心、手背、手 指缝都被肥皂洗到。 • 4)用清水冲洗干净,关好水龙头。 • 5)用毛巾将手擦干。
搓肥皂的方法
• 一手拿肥皂,在另一只手上涂抹, • 手心——手背——换手拿肥皂,动作 相同。 • 为防止滑落,可放在网袋里,将其中 一段挂好。
3.漱口刷牙
• 2岁左右学习漱口,3岁学习刷牙。 • 幼儿保健牙刷的标准:牙刷头小,刷 毛柔软,两排刷毛;含氟(少量)牙 膏 • 漱口刷牙的步骤P57 • 除上下磨牙的牙冠需要横刷外,所有 的牙齿无论牙的外表面还是内面都应 顺着牙缝竖刷。
4.洗澡
(1)盆浴 • 盆浴的准备 • 盆浴的步骤P57 (2)淋浴 淋浴的步骤P57 防止肥皂眯眼
技能练习册上有。认真看,尤其是 “游戏、做得好”一定要写。
• 练习册P103 答:(1)保育员用游戏方式引导幼儿 学习洗脸,做得好。 (2)保育员示范的洗脸顺序是 错误的。 (3)正确的洗脸顺序是:拧干 毛巾——眼睛——额头、脸——鼻子、 嘴巴——下巴、脖子、耳朵。

初中生物八下《4.3第三节 真菌》课件(三套)

初中生物八下《4.3第三节 真菌》课件(三套)

2.下列关于青霉和曲霉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C ) A.都是多细胞生物,由很多菌丝组成 B.都是依靠孢子繁殖后代 C.细胞内都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D.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
3.关于蘑菇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B ) A.蘑菇孢子的作用是繁殖 B.蘑菇孢子的作用是受精 C.蘑菇孢子一般长在菌褶表面 D.可以吃的蘑菇也称为食用菌
A.营养生殖
B.孢子生殖
C.出芽生殖
D.种子生殖
【突破要点】蘑菇的生殖方式:孢子生殖。
图 5-4-7
6、下列生物不能产生孢子的是( A )
A.细菌
B.酵母菌
C.霉菌
D.蘑菇
7、通过产生大量的_孢__子__来繁殖后代,进行_孢__子__生殖。 8.生殖过程(青霉和曲霉):在直立状态的菌丝__顶__端_,分别 生有绿色、黑色的孢子,这些孢子飘散到各处,在__适__宜_的环境 条件下,可以发育成一个_新__个__体__。
中。
菌盖 菌褶 菌柄 菌丝体
生活拓展
毒蘑菇的鉴别
世界上的蘑菇,目前已经知道的约有5 000多种,其 中毒蘑菇有100多种,我国的毒蘑菇有80多种。毒蘑菇与 食用蘑菇,在形态特征上往往只有很微小的差异,不少 种类还需要借助于显微镜观察其孢子的大小、颜色、表 面特征,并参阅有关的科学资料进行核对,才能确定是 否有毒。
是不是所有的蘑菇都能食用? 提示:不是,有些蘑菇可以食用,有些蘑菇有毒,误食会 中毒。
第三节 真菌 通过本节学习,你将知道:
1、生活中常见的真菌有哪些? 2、真菌细胞的结构具有什么特点? 3、真菌是怎样进行生殖的?
想一想 议一议
我们常吃的蘑菇有 根、茎、叶吗?
它们的生长是否需 要光?
为什么说它们是真菌而不是植物呢?

第三节 空气的除菌流程

第三节  空气的除菌流程

三.空气过滤原理与计算
5、静电吸附作用 原理:
悬浮在气流中的颗粒大多带有不同的电荷,在随 气流的运动过程中,这些带电颗粒受到带异性电荷 的介质吸引,而被黏附下来。
单纤维的捕集颗粒的总效率η: η=η1+ η2+ η3
三.空气过滤原理与计算 除菌效果随气速的变化规律
3-5
图3-5揭示了惯性冲击、拦截及布朗扩散三因 素对除菌的综合效果,除菌效果随气速的变化出 现一个最低点.
• 粗过滤器:除去空气中较大的尘埃颗粒 • 冷却:将压缩后的高温空气降温,以免影响过滤性能 • 除油除水:保护空气过滤器,保障过滤性能。
一 空气的预处理过程
(三)压缩过程中温度的变化
在绝热压缩过程中,气体受压缩后的温度与被
压缩的程度有关:
k −1
T2
=
⎛ T1⎜
P2
⎟⎞
k
⎝ P1 ⎠
T1、T2 :空气受压缩前后的绝对温度,(K)
将90%的微粒过滤除去,只需很薄的滤层。
L90越小,K越大,表示介质的过滤性能越好。在实际生
产中,常用L90代表各种过滤介质的性能。
三.空气过滤原理与计算
空气过滤器的计算:
培养罐内装培养液体积为20m3,通气量为10m3/min,培 养时间为100hr,过滤介质用直径为16µm的玻璃纤维,气 流速度为1.5m/s,已知每m3空气含有200个杂菌,过滤常数 K=0.667cm-1。计算过滤器的尺寸。
进入滤层的微粒数N0与穿透滤层的微粒数N的
比值的对数,是滤层厚度 L的函数。
三.空气过滤原理与计算
K’(K)—— 过滤常数
与纤维种类、直径、填充密度、气流速度有 关,一般选择特定的实验条件,以实验方法求 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