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老话大总结

中国传统老话大总结
中国传统老话大总结

中国老话大全

夏不睡石,秋不睡板。春不露脐,冬不蒙头。白天多动,夜里少梦。

睡前洗脚,胜吃补药。晚上开窗,一觉都香。贪凉失盖,不病才怪。

早睡早起,怡神爽气,贪房贪睡,添病减岁。夜里磨牙,肚里虫爬。

一天吃一头猪,不如床上打呼噜。

三天吃一只羊,不如洗脚再上床。

枕头不选对,越睡人越累。

先睡心,后睡人,睡觉睡出大美人。

头对风,暖烘烘;脚对风,请郎中。

睡觉莫睡巷,最毒穿堂风。

睡觉不点灯,早起头不晕。

要想睡得人轻松,切莫脚朝西来头朝东。

中国老话大全

◆千学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练。

◆久住坡,不嫌陡。

◆马看牙板,人看言行。

◆不经冬寒,不知春暖。

◆不挑担子不知重,不走长路不知远。

◆不在被中睡,不知被儿宽。

◆不下水,一辈子不会游泳;不扬帆,一辈子不会撑船。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生子,不知父母恩。

◆不摸锅底手不黑,不拿油瓶手不腻。

◆水落现石头,日久见人心。

◆打铁的要自己把钳,种地的要自己下田。

◆打柴问樵夫,驶船问艄公。

◆宁可做过,不可错过。

◆头回上当,二回心亮。

◆发回水,积层泥;经一事,长一智。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老马识路数,老人通世故。

◆老人不讲古,后生会失谱。

◆老牛肉有嚼头,老人言有听头。

◆老姜辣味大,老人经验多。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吃一回亏,学一回乖。

◆当家才知盐米贵,出门才晓路难行。

◆光说不练假把式,光练不说真把式,连说带练全把式。

◆多锉出快锯,多做长知识

◆树老根多,人老识多。

◆砍柴上山,捉鸟上树。

◆砍柴砍小头,问路问老头。

◆砂锅不捣不漏,木头不凿不通。

◆草遮不住鹰眼,水遮不住鱼眼。

◆药农进山见草药,猎人进山见禽兽。

◆是蛇一身冷,是狼一身腥。

◆香花不一定好看,会说不一定能干。

◆经一番挫折,长一番见识。

◆经得广,知得多。

◆要知山中事,乡间问老农。

◆要知父母恩,怀里抱儿孙。

◆要吃辣子栽辣秧,要吃鲤鱼走长江。

◆树老半空心,人老百事通。

谚语第二缉

◆一人说话全有理,两人说话见高低。

◆一正辟三邪,人正辟百邪。

◆一时强弱在于力,万古胜负在于理。

◆一理通,百理融。

◆人怕没理,狗怕夹尾。

◆人怕理,马怕鞭。

◆人横有道理,马横有缰绳。

◆人多出正理,谷多出好米。

◆不看人亲不亲,要看理顺不顺。

◆天上无云不下雨,世间无理事不成

◆天下的弓都是弯的,世上的理都是直的。

◆天无二日,人无二理。

◆井越掏,水越清;事越摆,理越明。

◆无理心慌,有理胆壮。

◆牛无力拖横耙,人无理说横话。

◆认理不认人,不怕不了事。

◆认理不认人,帮理不帮亲。水大漫不过船,手大遮不住天。

◆水不平要流,理不平要说。

◆水退石头在,好人说不坏。

◆以势服人口,以理服人心。

◆让人一寸,得理一尺。

◆有理说实话,没理说蛮话。

◆有理的想着说,没理的抢着说。

◆有理不怕势来压,人正不怕影子歪。

◆有理不在言高,有话说在面前。

◆有理不可丢,无理不可争。

◆有理赢,无理输。

◆有理摆到事上,好钢使到刃上。

◆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

◆有斧砍得树倒,有理说的不倒。

◆有志不在年高,有理不在会说。

◆吃饭吃米,说话说理。

◆吃人的嘴软,论人的理短。

◆吃要吃有味的,说要说有理的。

◆会走走不过影,会说说不过理。

◆舌头是肉长的,事实是铁打的。

◆灯不亮,要人拨;事不明,要人说。

◆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

◆好人争理,坏人争嘴。

◆好茶不怕细品,好事不怕细论。

◆好酒不怕酿,好人不怕讲。

◆走不完的路,知不完的理。

◆走路怕暴雨,说话怕输理。

◆坛口封得住,人口封不住。

◆理不短,嘴不软。

◆菜没盐无味,话没理无力。

◆脚跑不过雨,嘴强不过理。

◆做事循天理,出言顺人心。

◆船稳不怕风大,有理通行天下。

◆煮饭要放米,讲话要讲理。

◆隔行如隔山,隔行不隔理。

◆鼓不敲不响,理不辩不明。

◆路是弯的,理是直的。

◆路不平,众人踩;事不平,大家管。

◆路有千条,理只一条。

◆碾谷要碾出米来,说话要说出理来。

◆稻多打出米,人多讲出理。

◆劈柴看纹理,说话凭道理。

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大纲

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中国文化概论》是江西师范大学通识教育人文与社会科学系列的课程。 本课程以学习和研究中华民族数千年所创造的灿烂文化为目的,使学生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提高人文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从而创造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 二、与相关课程的衔接和联系 该课程内容十分丰富,涉及中国历史、地理、经济、政治、语言、文学、艺术、科技、教育、宗教、哲学等诸多领域,因为“文化”的内涵包罗了人类社会历史的方方面面。因此本课程是对中国文学、社会学、历史学、经济学、语言学等课程的概括与总结,尤其注重中国文化的特点的分析与总结。 三、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主要应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历史地和科学地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准确而深刻地认识中华民族、认识中国的国情,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新的先进文化。 四、课程的教学媒体构成与主要内容 1、文字教材:《中国文化概论》,国家教委推荐教材,张岱年、方克立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音像教材:与本课程相关的录音带或录像带,如“中国文学”、“中国古代史”等课程的录音、录像,经典作品录像等。 3、辅助教材:文、史、哲各类相关著作。 五、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及教法建议 1、教学重点(*)与难点(△)

“文化”的内涵,△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政治结构,*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 2、教学法建议 由于本课程的内容博大精深,要求学生的知识面宽,所以必须强调要大量阅读文史哲等方面的书籍;在教学时尽量采用讨论,分析与总结的方法,采取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的方法,将典型事例与理论紧密结合起来,将典籍研习与社会考察结合起来。 六、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 1、由于课时有限而课程的内容较多(包括绪论近二十章),一定要掌握和突出重点。 2、注意与已学过的课程相联系,如哲学、历史、文学等方面的课程,力求达到融会贯通。 七、教学总课时、学分及考核方式 本课程课内学时为36课时,2学分。平时成绩为总成绩的20%,期末采用开卷考试,占总成绩的80%。 八、各章节教学进度及安排 绪论(2课时) 掌握“文化”的内涵与界说,了解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认识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了解学习方法。 上编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2课时) 认识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理解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 第二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2课时) 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特点,传统自然经济的发展阶段及形态,研究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迂缓的原因,掌握中国传统自然经济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第三章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2课时)

中国老话大全

吃醋是因为我喜欢你,生气是因为我在乎你,发呆是因为我想你,伤心只是因为我不想失去你。是不是等我离开了,你才会感动?如果真的到了那样的一天,我还是希望你有一点点的难过,一点点的失落,一点点的想我,只要有一点点关于我的记忆就好,真的只要一点点就好。对不起,我爱你! 〝★〞缘由天定,份在人为。 有一种目光,直到分手时,才知道是眷恋;有一种感觉,直到离别时,才明白是心痛;有一种心情,直到难眠时,才发现是相思;有一种缘份,直到梦醒时,才清楚是永恒。有一种目光,彼此相识时,就知道有一天会眷恋… 《早日找到有缘人》 有一种爱叫等待 有一段情叫执著 有一种时间叫距离 有一种冲动叫心动 有一份缘份叫相见恨晚 有一种约定叫不见不散 有一种承诺叫不离不弃 有一种心意叫转发给你 有一个愿望叫和你在一起 ☆给你11颗心/“★”☆/〖心心相亲〗//“★”☆/〖心心相连〗/“★”☆/〖心心相近〗/“★”☆/〖心心相印〗/“★”☆/〖心心相爱〗/“★”☆/〖心心相思〗//“★”/〖心心相伴〗/“★”☆/据说转发的人一生都会平安、幸福 “因为有心. ★有一种眼泪、叫难以割舍;有一个凝望、叫一往情深;有一种牵挂、叫辗转反侧;有一种相思、叫朝思暮想;有一种爱情、叫白头谐老;有一种幸福、叫因为有你;有一个人、Ta会永远爱你!☆转发,将收获美满的幸福 夏不睡石,秋不睡板。春不露脐,冬不蒙头。白天多动,夜里少梦。 睡前洗脚,胜吃补药。晚上开窗,一觉都香。贪凉失盖,不病才怪。 早睡早起,怡神爽气,贪房贪睡,添病减岁。夜里磨牙,肚里虫爬。 一天吃一头猪,不如床上打呼噜。 三天吃一只羊,不如洗脚再上床。 枕头不选对,越睡人越累。 先睡心,后睡人,睡觉睡出大美人。 头对风,暖烘烘;脚对风,请郎中。 睡觉莫睡巷,最毒穿堂风。 睡觉不点灯,早起头不晕。 要想睡得人轻松,切莫脚朝西来头朝东。 中国老话大全

顾炎武与中国学术传统_周可真

23 顾炎武与中国学术传统 周 可 真 内容提要:本文认为,中国古代学问内在的学术理路是以形上直觉思维为本质特征的。顾炎武学术首次突破了形上直觉思维传统,开创了以归纳为体、演绎为用的思维方法。清代考据学者吸取了顾氏学术中的归纳法,建立并发展了“征实之学”,其特点是重“实事”而轻“求是”。 近代学问主要是传统今文经学的发展,章太炎、梁启超、胡适等吸纳了“西学”中某些科学思维因素,但尚未突破今文经学的思维框架。当今中国学者应该像顾炎武那样,既自知“匹夫之贱” 的身份,又不失“有责”于“天下兴亡”的“豪杰”之气,才能站到实事求是的起点上。 关键词:学术 思维方法 形上直觉 实事求是 豪杰 一、顾氏以前的中国学术传统 中国古代学术寓于中国古代学问之中。这包含两层意思:其一,中国古代学术是中国古代学问的一种自觉形态,是对历史上或当时现存的学问的一种反思形式;其二,中国古代学问有其内在的学术理路,即其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逻辑来思考和研究问题的。 中国古代学问内在的学术理路与中国古代学术之间存在着一种互通、互动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后者能动地反映前者,认同或批判、修正前者;另一方面,前者又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后者的渗透或指导。 在中国古代学问发展的不同阶段上,都有学者起而反思历史上或当时现存的学问,以此达成其对思维规律的把握。 先秦时期在诸子百家中居“显学”地位并以“名学”(逻辑学)见长的墨家,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学术代表。其创始人墨子(约前468—前376)所提出的“三表”说,是他对历史上和当时现存的学问进行反思的思想结晶。“何谓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者?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谓三表也。”(《墨子?非命上》)这里,第三表实际上是解答“为何思”的问题的,对此,墨子的回答是:为“刑政”之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而思。第一表、第二表则是解答“怎么思”的问题的,墨子的回答是:思必有所本,必有所原,即思想一定要有根据,思维一定要合乎逻辑。所谓“古者圣王之事”和“百姓耳目之实”,便是墨子为人的思维所确定的两个逻辑前提,凡离开这两个前提而进行的思维,即被视为不合逻辑的思维,是无效思维。后期墨家继承和发展了墨子的学术思想,更围绕“思是什么”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细

中国古代心理健康教育思想

中国古代心理健康教育思想 世界心理学的第一故乡是中国。 ——[美]G.Murphy 心理学发展史上,记载得更多的是西方众多心理学家的理论与贡献,而出自中国的观念与学说少之又少。曾几何时,在中国的学术界,心理学完全成为一种舶来品。但是,源于西方哲学的心理学所探讨的话题,同样也为中国的哲学家所关注。悠悠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同样也孕育了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产生、形成与发展。 一、各家心理学思想 1. 孔子的的心理学思想 孔子把春秋时代,看做是“礼坏乐崩”,“邪说暴行”不断发生的大乱场面,为制止这种混乱,孔子提出了很多关于如何治理臣民的心理学思想。如强调道德教化的“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举直错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意思是说推举有才能的人,而罢黜无用的人,这即是一种管理心理学的思想。其次还有交际理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三思而后行”。再次,孔子的学习理论上倾向先验论,他认为的人的知识都是天生的,明确提出“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也”,“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之上风必偃”。孔子的这种思想带有浓厚的阶级思想。 另外,孔子最有名的还是他的教育心理学思想。他提出,学习时首先应该采取虚心的实事求是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其次,他主张学习的知识面要广泛,学习的途径也要多样化。“学而时习之”,还要“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再次,孔子还强调思与学的关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即不到学生冥思苦想之后仍然有所不理解时不去启发开导他。最后,孔子为我们所熟知的“因才施教”理论,至今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 墨家的心理学思想 墨家的创始人墨子从小生产者的利益出发,提出“兼爱”、“非攻”的思想。“兼爱”是墨子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他主张与人交往,不论对方是“君子”或“贱人”,均要兼爱,因为“爱人者,人必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这也算是一种交际理论吧,在现在看来仍为人们所称道。另外,墨家的学习理论是经验论,墨子认为知识来源于直接的或间接的经验,来自“耳目之实”,而不是孔子认为的“生而知之”。后期墨家又进一步发展了墨子的这种理论,把知识的来源分为“亲知”,“闻知”,“说知”三类。“亲知”,就是亲身通过感觉得到的知识。“闻知”,是由传授得来得知识,“说知”,是指用推理的方法得到的知识。墨子还强调后天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如者变,其色亦变”,这与孔子命定论截然相反。 另外墨子还有“去六辟”之说。“必去六辟,嘿则思,言则诲,动作事,使三者待御,必为圣人!必去喜、去怒、去乐、去悲、去爱、去恶,而用仁义。手足口鼻耳目,从事于义,必为圣人。”墨子把喜、怒、乐、悲、爱、恶称为“六辟”,认为它们伤德害性,必须坚决去掉。怎样才能去掉呢?他提出最好的方法就是“用仁义”、“从事于义”;而且这样做,最终“必为圣人”。 3. 孟子的心理学思想

中国有句老话

中国有句老话,“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未治”。四川人一直都富于反抗精神,所以总是遭到最野蛮的屠戮。在中国历史上,四川人经历了三次大屠杀。 第一次是在西晋东晋之交。事起于公元501年,蜀西豪强李特纠合流民两万余起兵反晋,自称镇北大将军,在绵竹(今德阳市黄许镇)扯旗造反,陷广汉,围成都,入城大屠杀。李特战死后,其子李雄称成都王,后又称帝。李雄粗鄙无文,杀人作恶不自知,四川血雨腥风长达50年。 第二次在宋元之交。公元1279年,元灭南宋,两度攻陷成都,每次都进行大屠杀。“城中骸骨一百四十万,城外者不计。”(元代贺清泉《成都录》)“蜀民就死,率五十人为一聚,以刀悉刺之,乃积其尸。至暮,疑不死,复刺之。”(《三卯录》)蒙古人杀人作恶又胜过李特父子。终元一朝,成都残破,始终无起色。 第三次就是“张献忠剿四川,鸡犬不留”,这次最为残酷,远胜过前两次,空前绝后。 崇祯三年(1630年),张献忠在陕西延安据十八寨起义,自称“八大王”。史书上说张献忠“黄面长身虎颔,人号黄虎”。他身体魁梧,脸形稍长,面色微黄,下巴有短须,眉目端正,是声若巨雷的一个瘦长高个子。 张献忠曾在延安府(今属陕西)充捕快手,后来在“长隶延绥镇为军”,当了个职业军人,因为胆大妄为犯了军法,被捆起来要在军中斩首。主将陈洪范见他状貌奇特,起了爱才之心,喝住了刽子手,主动要为他到总兵王威面前求情。但陈洪范还没来得及张口,外面的张献忠已经乘机逃脱。张献忠这个人性格的桀骜不驯和做事的不成章法由此可见一斑。 崇祯九年(1636年),张献忠被总兵左良玉和陈洪范两路夹击,一败涂地。张献忠自己额上也中了一箭,血流满面,无法继续作战,只好逃走。 张献忠手下的将领闯塌天(本名叫刘国能)历来与张献忠不合,见张献忠兵败如山倒,趁势投降了熊文灿。张献忠听说后大为惊恐,担心闯塌天知道自己底细,会引导官军前来追杀自己。在反复权衡利弊之后,立即派人与陈洪范联络,说愿意投降。陈洪范因与张献忠有旧,替他在熊文灿面前大说好话。于是熊文灿接受了张献忠的投降,非但如此,还命他仍率旧部,屯驻榖城。为了表示诚意,张献忠又主动为明朝招降了罗汝才。罗汝才绰号“曹操”,也是农民军的杰出人物,后为李自成所嫉,被暗杀。 不久,张献忠养好了伤,缓足了气,再次起兵反叛,崇祯恼羞成怒,处死了熊文灿。 崇祯十六年(1643年)五月,张献忠攻下了武昌,将楚王装进笼中投入长江。随即强迫武昌城15岁以上、20岁以下的男子入伍,其他的不分男女老幼全部杀掉。从鹦鹉洲到道士湫,浮尸蔽江。张献忠随即在武昌称大西王,建立了政权。次年,张献忠带兵入川。成都城墙坚固,起初久攻不下。后来张献忠派人在城外隐秘处挖地洞,打隧道,掏城墙根,埋入火药。又以竹竿捅穿竹节,竿竿相连,内装很长的导火线,悄悄点燃。守城兵丁见张献忠的军队撤退,正要欢呼,忽然爆炸掀天,城墙垮了。 攻陷成都后,张献忠于1644年农历十月十六日在成都称帝,改元大顺,建立大西政权,自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心得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心得[优秀范文5篇] 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内容提要]:文化魅力是文化软实力的前提和不竭源泉,一个民族的复兴,必须有文化的复兴作后盾。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时代浪潮,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它与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相结合,成为推动当代社会发展的强劲力量。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我们必须将文化建设作为我国全面发展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一个战略性目标,努力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当代的国际大环境下,对全面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 软实力 Abstract: In today’s world, culture, the premise and source of a nation’s soft power, serves as an indispensable backup force in its peaceful rejuvenation. With the coming of the era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multi-polar world, cultural soft power h as become a necessary part of a nation’s comprehensive strength, which, combined with its hard power in

economy and military, works as a strong force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cultural soft power is st ill in its infancy stag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with its long history and countless brilliant achievements, works as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improving China’s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in 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Therefore, brillia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must be utilized as a strategic tool in our country’s overall development. Key words: brilliant traditional culture; China; soft power 引言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孟宪实曾经说过,?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挖掘我国传统文化的软实力之源,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1?。我国传统文化具有五千多年漫长悠久的历史,孕育了辉煌灿烂、独树一帜的中华文明,是全人类文化宝库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文化形态。在以往的漫长岁月中,传统文化经过历代优秀的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的阐发和完善,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性格和气质中不可替代的文化传统,并且深深

中华传统文化学习教案

[中华传统文化学习教案优秀推荐] 中华文化的勃兴北戴河第三中学张春 茹 课程标准: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 标准解读:1、怎样认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性?相比之下,观念的遗物比物的和生产生活方式的还要多的多,单从数量上,就不能忽视观念遗产的重要性;此外,三者又不可能是各自孤立的,事实上,他们是统一的,互相渗透,无法分开的。任何古代的文化遗产都不可能没有观念的影响和支配。从理论上说,思想文化与当代的关系最为密切,因为它是中国古代社会留给现代的最丰富,最富有生命力的遗产,是今日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觉地作为一个中国人所必须的修养。 2、中国古代思想家为什么只单列孔子一人之名?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代表了一种生活方式和观念系统,在当今的世界,这种生活方式和观念系统的许多重要内容仍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深远的影响,而随着世界形势的发展,它的潜在价值将不断地被重新发现、认识和评估。诚然,中国古代有着众多的思想家,但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只有孔子,因此,他被公认为是世界历史文化名人之一。要了解中国思想,必须了解孔子 3、“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指的是什么?“百家争鸣”中的“百家”大概只是一个夸张的说法,没有证据表明当时的学派或学术流派有百家之多,所谓“百家争鸣”,表示当时流派的众多和学说的纷争。何谓“主要史实”?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要知道,除了儒家外,主要的还有道家、法家、墨家、阴阳家、名家、兵家等,最好能知道各家重要的代表人物,如道家的老子、庄子、法家的商鞅、韩非,墨家的墨翟,阴阳家的邹衍,名家的惠施、公孙龙,兵家的孙武、孙膑,如有可能,最好讲述与其中某些人有关的历史故事,如,孙膑赛马之类,通过生动形象的情节,加深对这些思想家的印象。二是初步了解,所谓“百家争鸣”是“各家争鸣”是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了解孔子在思想教育文化方面的主要贡献,知道“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派别及代表人物。过程与方法:本课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通过灵活运用随堂小品、知识竞赛、故事会等形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分组这一形式,培养学生的协作性;通过假设历史情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究能力,激发其历史学习的兴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培养辨证看待事物的能力;学习诸子百家在社会大变革时期,敢于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创造性探索的勇气和精神,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重点难点重点: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难点:通俗讲解各位思想家的主张课前准备:预习教材本课内容,阅读相关课外知识评价方式:观察评价法、调查评价法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概述)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在我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是一个称霸争雄的时代,是一个变革图强的时代。这一社会现实付诸于意识形态领域,使得这一时期又成为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各个思想家就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站在各自的立场上各抒己见,彼此辩驳,从而带来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思想大发展的黄金时代!(过渡说明)本课侧重介绍了当时5个主要的思想学派和9位代表人物,我们将这9位代表人物与8个纵向小组分别对应起来。(对应见下)

用中国传统哲学解决心理健康问题(一)

用中国传统哲学解决心理健康问题(一) 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心理健康修身思想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调适和心理治疗理念,对当前心理问题的解决具有极大的启发和借鉴意义。其代表是儒、释(佛)、道三家的修身思想.具体来说包括儒家的“仁”的思想,道家的“无为”思想和佛家的“无我”思想。 心理健康问题是目前困扰人们的一大社会问题。就如何救治而言,近年来,国内不少学者开始从中国文化的角度探讨心理健康问题,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在我们看来,中国文化中确有许多方面的资源有助于实现心理健康。然而就有效性而言,最重要的当属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常言说,“心病还须心药医”,想要从根本上救治心理问题还要从思想着手。事实上,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也确有许多有关心理调整或心理治疗的理念。对这些思想加以系统的总结和清理将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大有裨益。在此,我们谨就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代表儒、释(佛)、道三家的修身思想加以探讨。 一、儒家的“仁”的思想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社会中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在儒家思想里,居于核心地位的当属修身方面的思想。正如儒家经典之一《大学》中所说:“自天子以至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而且,“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是历代儒家知识分子的共同理想。这其中所谓的修身,就是“修己”,“修养自身”之谓。应当说,古往今来,儒家关于修身的学说和专着可谓洋洋大观,汗牛充栋。然而其宗趣却是前后一贯、一脉相承的。若用一字来概括它的话,那就是“仁”。那“仁”之含义宜作何解?此问题颇难回答。在《论语》中,孔子师弟间关于“仁”之问答颇多,然而并无一致界定。后儒对此问题亦可说见仁见智,解释不一。如孟子言:“仁,人心也。”韩子(愈)言:“博爱之谓人。”在我们看来,儒家所谓仁,可解释为“合理的人生态度”。这也是我们研究梁漱溟思想与《论语》一书所得出的最后结论。梁漱溟先生曾对心理学特别是儒家心理学作过深人研究。他认为,在古今中外的心理学说中,惟有儒家对人之认识最深刻,故而其人生态度也最为合理。梁氏还专门撰有(合理的人生态度》一文。另外,在《论语》中,有“仁者不忧”一语,此“不忧”恰与梁先生所谓“合理的人生态度”相应。 如何做到仁?历代儒者对此曾作出深人探索,并多所论述,现就其大者作如下概括。 其一,立志。儒家学者多言志,即所谓“士尚志”。《论语》中有“士志于道”之说。其实,儒家所谓道,即“仁”。也就是说,要想做到仁,要想使自己生活得合理,最重要的是要树立“志于道(仁)”这样一个志向。只要树立了这样一个志向,就能够做到仁。就像孔子所说:“我欲仁,斯仁至矣。”“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反之,若没有坚定的求仁志向,那么,无论如何也是不能达到仁的境界的。同时在求仁方面,要有一种“掘井及泉”的精神,半途而废怎么也不能成功的。所以说,在现实中真正“志于仁”的人是不多的,孔子的学生里面也仅有颜渊一人可以做到“三月不违仁”。 其二,求友。一个人要做到仁,或者说使自己的生活达到合理,仅仅靠自己的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有朋友的帮助。对此,儒家思想中有颇多论述。如曾子讲:“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子贡问孔子如何为仁时,孔子回答:“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现代大儒梁漱溟先生在谈到调整心理时指出:“如果我们有意调理自己,则亲师取友,潜移默化,受其影响而得其养,是一个最好的办法。说得再广泛一些,如果要想调理自己,就得找一个好的环境。所谓好的环境,就是说朋友团体,求友要求有真志的朋友;好的朋友多,自然向上走了。”川因此,对于我们任何一个人来说,要想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朋友的帮助是不可少的。 其三,执中。中庸学说是儒家思想重要内容之一,行为合乎中道也是儒者们的最高追求。在过去,人们常把中庸看成是一种折中主义,是不对的。事实上,它是一种很高并且难以达到的精神境界,如孔子所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从一定意义上讲,“仁”的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总结

康家集初中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活动总结 现就我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关活动情况汇报如下:我校学本期起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我校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之中,并倡导通过有关课程及活动开展书法教育、国学经典诵读等活动。 一、我校设立了第二课堂。并且把书法设立在了里面,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 二、我校能够充分利用那些仍得以保留的文化资源和方式,如各种法定节日、传统节日,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等,加以开拓和创新,开展主题班会、专题演讲、歌咏比赛、文艺演出、手抄报、黑板报等多种形式的主题教育活动,引导我校学生弘扬民族精神,增进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感,提高道德修养。 为此,我校充分利用各种文化资源,拓宽文化领域,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围绕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感恩教育、等主题,充分表达对祖国、家乡的热爱。 1.开展“感恩共产党”红歌比赛。 我校结合“两学一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学习教育,举办“建党节红歌比赛”文艺汇演,激发全校师生奋发向上,努力拼搏的热情。 2.开展“感恩祖国”文艺汇演。 国庆节,我校通过组织开展“喜迎建国七十周年、助力临洮脱贫攻坚”主题文艺汇演,提升学生感恩祖国、回报祖国的朴素情

感。 3.开展“感恩励志”演讲比赛。 我校通过组织以“感恩励志”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引导青少年表达对祖国、父母、老师的感激之情,培养青少年感恩社会、感恩父母、感恩老师。 4.冬至节师生家长联欢包饺子传统文化教育 打造品牌和亮点,形成长效机制我校形成传统文化教育长效机制,我校开展冬至节师生家长联欢包饺子传统文化教育。 5.“感恩老师”为主题的主题班会 9月10日我校通过组织以“感恩老师”为主题的主题班会,引导我校学生对老师的感激之情,培养青少年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本学期来,我校扎实推进文化建设,坚持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广泛深入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环保教育、感恩教育等主题教育活动。

中华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中华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现在,大部分学生家长忙于自己的工作需要,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关心不够,养成了孩子自由散漫的生活作风和学习习惯,致使学生的学习水平、生活习惯等方面差异很大。但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我发现一部分学生对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对《三字经》、《弟子规》等的内容有了一定的学习积累,对《论语》等的内容有了初步的背诵基础,大多数学生对祖国的传统文化表现出较浓郁的兴趣。我们生在中国,长在中国,理应把传统文化致使精髓灌输课堂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志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让学生做个堂堂正正、真正的中国人。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经典驿站”“名人长廊”“名胜佳境”“艺术乐园”四个单元。 “经典驿站”部分主要学习、了解中华民族传统原创经典,让受益于千古美文的文化滋养,培养对传统文化精髓的喜爱之情。 “名人长廊”部分主要学习和了解古代历史名人,借鉴他们为人处事的方法。本章节主要介绍了“孔子”“孟子”“晏子”“孔融”四位历史名人的故事。 “名胜佳境”:部分主要了解黄河、泰山等名胜,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继承,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使其具有初步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

“艺术乐园”部分引领学生步入民族文化的艺术殿堂,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绚丽缤纷,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信心。本章节主要分为“歇后语”和“民谣”两个部分。 我们重点学习“经典驿站”“名人长廊”这两个部分。教材基本呈现形式为:“经典回放”,“温馨点击”,“活动广角”。 本教材突出了原典性、知识性、情感性、趣味性、实践性和地方特色,通过诵读、感悟、熏陶、探究、交流、合作等基本活动方式,达到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目的。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特点,营造浓厚的探索实践氛围。 2、以提升学生素养为目的,逐步培养其良好得到人文素养,塑造其诚信向上的民族气节和人生信念。 3、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培养其初步的探究学习能力,形成其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目标 1、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感受传统文化的继承,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使其具有初步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感悟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 3、养成良好品德。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自强不息、以德化人,其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出正直、顽强、善良、对社会有用的人。此外,在道德培养方面,中国文化强调气节,所谓"士可杀不可辱"强调情操,所

中国老话大全

中国老话大全 夏不睡石,秋不睡板。春不露脐,冬不蒙头。白天 多动,夜里少梦。 睡前洗脚,胜吃补药。晚上开窗,一觉都香。贪凉 失盖,不病才怪。 早睡早起,怡神爽气,贪房贪睡,添病减岁。夜里 磨牙,肚里虫爬。 一天吃一头猪,不如床上打呼噜。 三天吃一只羊,不如洗脚再上床。 枕头不选对,越睡人越累。 先睡心,后睡人,睡觉睡出大美人。

头对风,暖烘烘;脚对风,请郎中。 睡觉莫睡巷,最毒穿堂风。 睡觉不点灯,早起头不晕。 要想睡得人轻松,切莫脚朝西来头朝东。 中国老话大全 ◆千学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练。 ◆久住坡,不嫌陡。 ◆马看牙板,人看言行。 ◆不经冬寒,不知春暖。 ◆不挑担子不知重,不走长路不知远。 ◆不在被中睡,不知被儿宽。 ◆不下水,一辈子不会游泳;不扬帆,一辈子不 会撑船。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生子,不知父母恩。 ◆不摸锅底手不黑,不拿油瓶手不腻。 ◆水落现石头,日久见人心。 ◆打铁的要自己把钳,种地的要自己下田。 ◆打柴问樵夫,驶船问艄公。 ◆宁可做过,不可错过。 ◆头回上当,二回心亮。 ◆发回水,积层泥;经一事,长一智。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老马识路数,老人通世故。 ◆老人不讲古,后生会失谱。

◆老牛肉有嚼头,老人言有听头。 ◆老姜辣味大,老人经验多。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吃一回亏,学一回乖。 ◆当家才知盐米贵,出门才晓路难行。 ◆光说不练假把式,光练不说真把式,连说带练 全把式。 ◆多锉出快锯,多做长知识。 ◆树老根多,人老识多。 ◆砍柴上山,捉鸟上树。 ◆砍柴砍小头,问路问老头。

◆砂锅不捣不漏,木头不凿不通。 ◆草遮不住鹰眼,水遮不住鱼眼。 ◆药农进山见草药,猎人进山见禽兽。 ◆是蛇一身冷,是狼一身腥。 ◆香花不一定好看,会说不一定能干。 ◆经一番挫折,长一番见识。 ◆经得广,知得多。 ◆要知山中事,乡间问老农。 ◆要知父母恩,怀里抱儿孙。 ◆要吃辣子栽辣秧,要吃鲤鱼走长江。 ◆树老半空心,人老百事通。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竞赛试题附答案(名家学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竞赛试题附答案(名家学术) 1.中国古代阴阳家的代表是(C)。 A.申不害 B.管仲 C.邹衍 D.吴起 2.鬼谷子是我国哪个时期的思想家?(C) A.西周时期B.春秋时期C.战国时期D.西汉时期 3.先秦“诸子百家”中的不包括(C)。 A.阴阳家B.小说家C.释家D.农家 4.汉代儒家代表人物是(A)。 A.董仲舒B.张载C.程颐D.陆九渊 5.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是(D)。 A.孔子B.孟子C.荀子D.董仲舒 6.儒家取得独尊地位,开始于(D)。 A.春秋时期 B.战国时期 C.汉高祖时期 D.汉武帝时期 7.西汉时期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C)。 A.仁者爱人B.轻徭薄赋C.天人感应D.大一统 8.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里的“儒术”指(C)。 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B.正统的孔孟学说C.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D.儒家学说与权术 9.董仲舒的思想不包括(D)。

A.“天人感应” B.“大一统” C.“三纲五常” D.“敬鬼神而远之” 10.经学起源于(B)。 A.秦代 B.汉代 C.南北朝 D.隋朝 11.两汉经学的集大成者是(C)。 A.班固 B.贾谊 C.郑玄 D.张衡 12.玄学盛行的时代是(D)。 A.西汉 B.隋朝 C.东汉 D.魏晋 13.魏晋最重要的学术思想是(D)。 A.儒学 B.黄老之学 C.汉学 D.玄学 14.魏晋时期玄学兴盛,其所谓“玄”主要是源自“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此语出自(B)。 A.《论语》 B.《老子》 C.《庄子》 D.《周易》 15.魏晋玄学的主要经典是“三玄”,是指《老子》《庄子》和(A)。 A.《周易》 B.《孟子》 C.《道德经》 D.《周礼》 16.魏晋时期兴起的玄学,第一次将(C)摆到最为重要的地位。 A.家族观念 B.忠君观念 C.个体人格 D.社会群体 17.魏晋时期的玄学也被称为(D)。 A.新佛学B.新儒学C.新易学D.新道家 18.魏晋玄学的早期代表人物有何晏和(D)。 A.孔融 B.许慎 C.郭象 D.王弼

简述中国民俗文化的心理结构

简述中国民俗文化的心理结构 民俗文化的表现形式,既是一种定型化的思维习惯,也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行为方式,与上层文化的个性化、独创性不同,它是靠集 体创造,流传的,加之流传中不断传播和变异,不易形成个性化的 符号系统。这就决定了民俗文化不是个性的,而是类型的。即民俗 文化是反映群体的观念和价值取向。 传统的中国社会是一个典型的宗法性农业社会,它以小农业为基础,以皇权专制的大统一为根本。作为民俗文化的心理结构必然受 到这两个前提的制约和影响。因此在讨论中国民俗文化的心理结构时,往往把它界定在这个特定的时代阶段。以及中国民俗在这个民 族的主要情感,道德观念,习惯风尚,信仰理想,审美取向等方面、。 中国民俗文化的思维方式,从认知的角度看,是直觉型思维方式,从实践角度看,是实用理性型思维方式,这一特征与原始思 维方式有着直接的历史渊源。 直觉思维方式讲究“直觉顿悟”、“情感体验”、即我们常说的意会性,如在婚丧嫁娶的人生礼仪中,新房的便桶在婚礼那 天要让一男童溺尿,新床上遍撒桂圆、莲心、花生、枣子等、利 用这些果品的名字的谐音祝愿新人“早生贵子”“多子多福”、“永结同心”。还有“跨火盆”“传麻袋”意为传宗接代等民俗,这里的一些实物已被赋予了新的含义,而这些含义在约定俗成中 无需推理便会传达一种意义,使人意会其中。人们对待死亡,采 取不同的下葬形式,这里包含着人们对于灵魂的认识,如“让死 者回归自然”的下葬形式,其中包括:土葬,水葬、天葬、树葬等。意会的是人的肉体和灵魂均来自自然,只有让肉体回归自然,成为大自然的一部分,才能使灵魂获得永生。

正是由于对中国民俗文化的直觉体悟、实用理性与缺少西方近代科学的缜密逻辑归纳和严格的推理演绎,才失去了向近代科学 转变的内在机制,而要达到缜密的逻辑归纳和严格的推理演绎, 则要求人类的思维方式具有“怀疑”的功能,对于现实,可以怀 疑其合理性和正当性,对于过去的传统,可以怀疑其权威性和继 承性。中国民俗文化正是缺少这种怀疑功能,即使在发展过程中 产生过一些,但不是被归于“异端”就是被跻于偏狭之地。认识 上淡化了这种怀疑功能,在实践上也就无法论及向“本真”的归 化 由上可见,中国民俗文化的思维方式,不论在认识的层面上 还是实践上面,都存在着一定的缺失和片面的表达,从而形成了 整个思维方式的两大显著特征:一是逻辑和认识观念不发达,二 是偏重直觉讲究实用,依据经验,即意会与综合实验的片面发达。这些对于现代化的进程以及心理结构等其他方面必然产生一定的 影响。

中国的经典老话,句句直指人心

中国的经典老话,句句直指人心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是草都有根,是话都有因。吃饭品滋味,听话听下音。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道高龙虎伏,德高鬼神钦。运去金成铁,时来铁似金。生死不由命,富贵全在勤。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久在江边站,必有望海心。以文常会友,唯德自成邻。有品德不贱,有学问不贫。独行不愧影,独寝不愧衾。何必丝和竹,山水有清音。交友无贫富,情义重千金。损友敬而远,益友近而亲。砣小压千斤,椒小辣人心。打不断的亲,骂不断的邻。千里不欺孤,独木不成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白酒红人面,黄金黑人心。无钱休入众,遭难莫寻亲。篱笆扎得紧,野狗钻不进。生无一堆土,常有四海心。是亲不是亲,非亲却是亲;三年不上门,当亲也不亲。穷人见穷人,非亲胜似亲;富人见富人,是亲不认亲。人心换人心,八两换半斤;长存君子道,事久见人心。认理不认人,帮理不帮亲。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让人非我弱,得志莫离群。再三须重事,第一莫欺心。宁忍自己气,莫伤父母心。无病休嫌瘦,家安莫怨贫。虎生犹可近,人毒不堪亲。无本休言利,有货不愁贫。盛世藏古董,乱世屯黄金。饱暖思淫欲,饥寒起盗心。同欲者相憎,同忧者相亲。酒逢知已饮,诗向会人吟。伴君如伴虎,刻刻要当心。从来名利地,易起是非心。大海波涛浅,小人方寸深;海枯终见底,人死不知心。一勤交十懒,不懒也要懒;一懒交十勤,不勤也要勤。仰无愧于天,俯无愧于地;行无愧于人,止无愧于心。 “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气为柔,在脏为肝。”静坐使人神清,让人感到快乐。元代道士王处一说:“清心静坐,自是天加护。儒风大家? 天道、地道、人道,就这一个谦字~ 《周易》谦卦中说:天道亏盈益谦,地道变盈流谦,鬼神害盈福谦,人道恶盈好谦。天道、地道、鬼神之道,人之道,可以说都在一个“谦字”里了。谦卦是《易经》之中唯一一个六爻全吉的卦象。卦体中山本高大,但处于地下,高大显示不出来,此在人则象德行很高,但能自觉地不显扬。 无尽的追猎现在的人眼里都是钱,什么国家,民族,这一切在生存面前一文不值!农民,工人辛辛苦苦大半辈子,连自己一个两个孩子都养不活!哪有这样的世道?哪有这样的国家?老话不灵了,现在是:利益见真心、烈火一烧就叛变、是草就会两边倒、仁义如粪土,钱财是第一………… 富贵能借银百两,贫穷难借米半盒;雪中送炭君子少,锦上添花小人多。 人没钱不如鬼,汤没盐不如水,你会慢慢发现,一颗好心,不如一张好嘴,好心永远比不上好嘴,现在的社会现在的人,都是喜欢虚的假的!不喜欢真的诚的,谁虚伪谁高人一等,谁真诚谁傻瓜一个!这句话很现实的,会做的不如会说的,这就是现实,真诚可贵,用心陪醉,虚伪面对,从容领会,这些我永远都学不会…… 。

中国传统文化心得

中国传统文化心得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许许多多的传统文化,其中,武术是我最感兴趣的传统文化。下面是范文大全带来的中国传统文化心得,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中国传统文化心得篇一: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有我们课本上学过的唐朝的唐诗,还有没学过的宋朝的宋词、元朝的元曲;我们经常提到的琴棋书画;还有民俗节日等等都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不过我还是最喜欢中华成语。 就像我见过的陈汉东伯伯,他用成语接龙的方式把20xx个成语围成五个环,象征着20xx北京奥运的五环。 第一环是:天下第一、一脉相承、承前启后、后继有人-------意有未尽、尽忠报国、国利民福、福寿齐天。 第二环是:天下为公、公正廉明、明心见性、性烈如火------意在笔先、先入之见、见物思人、人众胜天。 第三环是:天下一家、家见户说、说短论长、长命百岁------食不求甘、甘拜下风、风和日丽、丽日中天。 第四环是:天下大同、同心一意、意广财疏、疏财仗义------世代相传、传世之作、作威作福、福地洞天。 第五环是:天长地久、久负盛名、名副其实、实事求是------来去自由、由浅入深、深明大义、义薄云天。

陈汉东伯伯创作的中华成语龙,从天开始,以天结束形成了五个大圆环。不但很有意义,而且又好记又好玩。我想,这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吧。 中国传统文化心得篇二: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许许多多的传统文化,其中,武术是我最感兴趣的传统文化。 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中国武术又是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核心,几千年来代代相传,也是中国最引以为自豪的文化瑰宝之一。 我从小就开始练武术,虽然学武术很苦很累,但我一直在坚持,并且乐在其中。寒冷的冬天也要早早起来,我却在练功房里练得满头大汗,夏天就更不用说了。但在武术的学习过程中,我不仅锻炼了身体,还养成了勇于拼搏、不怕吃苦的武德精神。 厩得有一次,我食物过敏扁桃体肿大,还发了烧,妈妈在头天晚上问我,第二天去不去练武术,我毫不犹豫地说要去。那天在课上我仍然练得很认真,喊得很起劲,徐老师说我很棒,我真高兴。 还有一次,我早上起来,看到外面雨下得很大,风也很大,我怕路上时间长迟到了,着急地叫妈妈快走快走。我们一到外面风夹着雨扑面而来,我两只手紧紧地握着伞,可还是被吹得东倒西歪,等我到教室时全身又冷又湿,都打哆嗦了。可我换好练功服后,很快就练得满头大汗,一点也不觉得冷了,你说神奇不神奇? 不过,练武术可不是用来打架的哦。你看。这个武字就是结合了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方案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方案 教育需要积极而有效的文化,学校教育价值最值得品味的东西就是学校所拥有的文化,以强化超功利的人文教育思想,给学生一个东方传统文化熏陶下的人格支撑、精神支撑是我校教育模式特色化创建的主导思想。正是基于这一教育理念,我校决定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为内容进行德育特色化学校创建活动。 一、指导思想: “用文化经营学校,用理念支撑学校”是我校的特色化学校创建的指导思想。中国有着五千年未曾中断的发展历史。在漫长的、不绝如缕的繁衍历程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形成了本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情趣、行为模式、德行素养和社风民俗。通过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系统整合教育资源,形成德育特色模式,全面提升学校办学的核心竞争力,全方位提高育人质量。通过教育,为学生奠定文化修养的基础,未来能以健全的人格、道德和智慧投身于社会,为中国文化之发扬光大,为建构“人文和科技交汇的未来世界”做出贡献,培养名副其实的文明人、现代人、成功人。 二、总体设计

以“中国传统文化导读”为主线,以人文性管理为手段,以养成教育为途径,以德育活动为载体,以“合约式”评价为终结,引导广大青少年从小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和寻求熠熠生辉的精神瑰宝,从而继承和发扬传统的美德、良好的风范、高雅的情趣、昂扬的气概、坚韧的意志、顽强的的追求,逐步形成“明理厚德”的德育体系。 三、意义 (一)理论意义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等文件精神,进一步改进学校德育工作体系,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等。 依据心理学原理“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人养德”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记忆力,提升学生的民族素养。民族凝聚力来自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有利于社会主义德育内容民族化,系统化和科学化体系的建设,而且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进步。

中国老话大全 来源

中国老话大全 不睡板。春不露脐,冬不蒙头。白天多动,夜里少梦。 睡前洗脚,胜吃补药。晚上开窗,一觉都香。贪凉失盖,不病才怪。早睡早起,怡神爽气,贪房贪睡,添病减岁。夜里磨牙,肚里虫爬。 一天吃一头猪,不如床上打呼噜。 三天吃一只羊,不如洗脚再上床。 枕头不选对,越睡人越累。 先睡心,后睡人,睡觉睡出大美人。 头对风,暖烘烘;脚对风,请郎中。 睡觉莫睡巷,最毒穿堂风。 睡觉不点灯,早起头不晕。 要想睡得人轻松,切莫脚朝西来头朝东。 中国老话大全 ◆千学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练。 ◆久住坡,不嫌陡。 ◆马看牙板,人看言行。 ◆不经冬寒,不知春暖。 ◆不挑担子不知重,不走长路不知远。 ◆不在被中睡,不知被儿宽。 ◆不下水,一辈子不会游泳;不扬帆,一辈子不会撑船。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生子,不知父母恩。 ◆不摸锅底手不黑,不拿油瓶手不腻。 ◆水落现石头,日久见人心。 ◆打铁的要自己把钳,种地的要自己下田。 ◆打柴问樵夫,驶船问艄公。 ◆宁可做过,不可错过。

◆头回上当,二回心亮。 ◆发回水,积层泥;经一事,长一智。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老马识路数,老人通世故。 ◆老人不讲古,后生会失谱。 ◆老牛肉有嚼头,老人言有听头。 ◆老姜辣味大,老人经验多。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吃一回亏,学一回乖。 ◆当家才知盐米贵,出门才晓路难行。 ◆光说不练假把式,光练不说真把式,连说带练全把式。 ◆多锉出快锯,多做长知识。 ◆树老根多,人老识多。 ◆砍柴上山,捉鸟上树。 ◆砍柴砍小头,问路问老头。 ◆砂锅不捣不漏,木头不凿不通。 ◆草遮不住鹰眼,水遮不住鱼眼。 ◆药农进山见草药,猎人进山见禽兽。 ◆是蛇一身冷,是狼一身腥。 ◆香花不一定好看,会说不一定能干。 ◆经一番挫折,长一番见识。 ◆经得广,知得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