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斯德与巴氏杀菌法
巴氏消毒法

巴氏消毒法
巴氏消毒法(法文: Pasteurisation),法国生物学家路易·巴斯德于1864年发明的消毒方法,原理是用60~90°C的短暂加热,来杀死液体中的微生物,以达到保质的效果;确切温度和时间依照液体的种类和它所含的微生物的性质而不同。
现在主要用于牛奶、葡萄酒、啤酒和果汁消毒。
历史
1864年夏季,法国化学家与微生物学家路易斯·巴斯德在阿尔布瓦发明了一种葡萄酒和啤酒的消毒保存方法[1]。
他通过实验发现把新酒短暂加热到50~60 °C(122~140 °F)就足以杀死酒中的微生物,长期保存也不会变酸,而且不牺牲酒的口味品质。
[1]这种方法以巴斯德的姓氏命名,称为"pasteurization"。
巴氏消毒法起初用作处理酒类[2],很多年后才用于杀灭牛奶的微生物。
[3]
牛奶消毒
传统用煮沸的方法来彻底消毒,但这样会使牛奶失去其风味,也会令到牛奶中的蛋白质凝固和使牛奶中的维他命流失。
使用巴斯德消毒法于牛奶时,以72-75°C的温度把牛奶煮15~30秒,然后立刻冷却到4-5°C。
此法由于未煮沸,比较能保留牛奶的风味,但另一方面不煮沸就不能消除的牛奶里全部微生物,这温度只是刚好把致病的细菌消除。
由于仍然有部份细菌生存,巴斯德消毒法消毒的牛奶即使未开封,在室温下一两天后仍会变质,因此应冷藏。
未开封置的牛奶于6-7°C可以保存6-10日。
巴氏杀菌

节能措施
• 最主要的是节水节能 1,改进机器: 为了实现节水和节能,我们将水箱分成两部分, ,改进机器: 为了实现节水和节能,我们将水箱分成两部分, 前面是小容量温区水槽,温区水槽做得尽可能小, 前面是小容量温区水槽,温区水槽做得尽可能小,这样升温和降 温迅速,节水节能。后面是大容量的缓冲槽, 温迅速,节水节能。后面是大容量的缓冲槽,按运行曲线及温度 不同划分成若干个缓冲区。当温区水槽的水满后自动溢流到缓冲 不同划分成若干个缓冲区。 槽内贮存, 槽内贮存,缓冲水槽中最热的水经过加热后输送到喷淋管作升温 之用,最冷的水直接输送到喷淋管作降温之用,当冷、 之用,最冷的水直接输送到喷淋管作降温之用,当冷、热水加到 喷淋管后会造成该温区水槽多余的水往缓冲槽溢流, 喷淋管后会造成该温区水槽多余的水往缓冲槽溢流,而且是自动 流向温度相似的缓冲槽内,即热水自动流回热水槽里,冷水自动 流向温度相似的缓冲槽内,即热水自动流回热水槽里, 流回冷水槽及预缓冲槽里。 流回冷水槽及预缓冲槽里。整个系统无需任何阀件就能够自行调 水的处理在机器内自动循环和重复利用, 节,水的处理在机器内自动循环和重复利用,使用水量和能量都 得到了很大的节省。水的损耗主要是瓶子带出机器外的水, 得到了很大的节省。水的损耗主要是瓶子带出机器外的水,而集 中加热和供热也使能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节省。另外, 中加热和供热也使能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节省。另外,冷热水 的自动流向无须任何阀门和动力系统,且只有一个管式加热器, 的自动流向无须任何阀门和动力系统,且只有一个管式加热器, 使杀菌机集中供热系统的结构简单紧凑,也方便了维护和保养。 使杀菌机集中供热系统的结构简单紧凑,也方便了维护和保养。 由于有了这种水箱, 值的自动控制就更加精确 值的自动控制就更加精确、 由于有了这种水箱,PU值的自动控制就更加精确、灵敏 2,保持机器的正常及喷淋管的通畅,停机降低温度,待启动后 ,保持机器的正常及喷淋管的通畅,停机降低温度, 再升温节约蒸汽! 再升温节约蒸汽!
典型食品分类杀菌温度时间技术

食品杀菌技术巴氏杀菌食品杀菌技术主要有热杀菌和非热杀菌,其中热杀菌主要有:湿热杀菌、干热杀菌、微波杀菌、电热杀菌和电场杀菌等;非热杀菌主要有:化学与生物杀菌、辐照杀菌、紫外线杀菌、脉冲杀菌、超高静压杀菌、脉冲电场(PEF)杀菌以及振动磁场杀菌等。
下面就针对这些杀菌技术作一下详细的介绍:湿热杀菌:热杀菌是以杀灭微生物为主要目的的热处理形式,而湿热杀菌是其中最主要的方式之一。
它是以蒸气、热水为热介质,或直接用蒸汽喷射式加热的杀菌法。
利用热能转换器(如锅炉)将燃烧的热能转变为热水或蒸汽作为加热介质,再以换热器将热水或蒸汽的热能传给食品,或将蒸汽直接喷入待加热的食品。
食品热处理中常用的加热介质及其特点加热剂种类加热剂特点蒸汽易于用管道输送,加热均匀,温度易控制,凝结潜热大,但温度不能太高热水易于用管道输送,加热均匀,加热温度不高空气加热温度可达很高,但其密度小、传热系数低烟道气加热温度可达很高,但其密度小、传热系数低,可能污染食品煤气加热温度可达很高,成本较低,但可能污染食品电加热温度可达很高,温度易于控制,但成本高一、加热对微生物的影响(一)微生物和食品的腐败变质食品中的微生物是导致食品不耐贮藏的主要原因。
细菌、霉菌和酵母都可能引起食品的变质。
细菌、霉菌和酵母食品中的微生物是导致食品不耐贮藏的主要原因。
一般说来,食品原料都带有微生物。
在食品的采收、运输、加工和保藏过程中,食品也有可能污染微生物。
在一定的条件下,这些微生物会在食品中生长、繁殖,使食品失去原有的或应有的营养价值和感官品质,甚至产生有害和有毒的物质。
细菌、霉菌和酵母图谱细菌、霉菌和酵母都可能引起食品的变质,其中细菌是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主要微生物。
细菌中非芽孢细菌在自然界存在的种类最多,污染食品的可能性也最大,但这些菌的耐热性并不强,巴氏杀菌即可将其杀死。
细菌中耐热性强的是芽孢菌。
芽孢菌中还分需氧性、厌氧性的和兼性厌氧的。
需氧和兼性厌氧的芽孢菌是导致罐头食品发生平盖酸败的原因菌,厌氧芽孢菌中的肉毒梭状芽孢杆菌常作为罐头杀菌的对象菌。
巴氏灭菌

巴氏灭菌法目录巴氏灭菌法(pasteurization),亦称低温消毒法,冷杀菌法,是一种利用较低的温度既可杀死病菌又能保持物品中营养物质风味不变的消毒法。
出后会变酸,根本无法饮用。
而且这种变酸现象还时常发生。
巴斯德受人邀请去研究这个问题。
经过长时间的观察,他发现使啤酒变酸的罪魁祸首是乳酸杆菌。
营养丰富的啤酒简直就是乳酸杆菌生长的天堂。
采取简单的煮沸的方法是可以杀死乳酸杆菌的,但是,这样一来啤酒也就被煮坏了。
巴斯德尝试使用不同的温度来杀死乳酸杆菌,而又不会破坏啤酒本身。
最后,巴斯德的研究结果是:以50~60摄氏度的温度加热啤酒半小时,就可以杀死啤酒业。
这种灭菌法也就被称为“巴氏灭菌法”。
繁殖越快。
但温度太高,细菌就会死亡。
不同的细菌有不同的最是很耐热的特点,用适当的温度和保温时间处理,将其全部杀灭。
但经巴氏消毒后,仍保留了小部分无害或有益、较耐热的细菌或细菌芽孢,因此巴氏消毒牛奶要在4℃左右的温度下保存,且只能保存3~10天,最多16天。
“高温短时间”(HTST)处理是一个“流动”过程,通常在板式热交换器中进行,如今被广泛应用于饮用牛奶的生产。
通过该方式获得需要冷藏。
“快速巴氏杀菌”主要应用于生产酸奶乳制品。
目前国际上通用的巴氏高温消毒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将牛奶加热到62~65℃,保持30分钟。
采用这一方法,可杀死牛奶中各种生长型致病菌,灭菌效率可达97.3%~99.9%,经消毒后残留的只是部分嗜热菌及耐热性菌以及益健康。
第二种方法将牛奶加热到75~90℃,保温15~16秒,其杀菌时间更短,工作效率更高。
但杀菌的基本原则是,能将病原菌杀死即可,温度太高反而会有较多的营养损失。
热致死曲线和乳质中最易受热影响的奶油分离性热破坏曲线的差异原理,在低温下长时间或高温下短时间进行加热处理的一种方法。
其中,在60℃以下加热30分钟的方式,作为低温灭菌的标准,早为世界广泛采用。
利用高温处理,虽对乳质多少有些影响,但可增强灭菌效果,这种方法称为高温灭菌(sterilization),也就是在95℃以上加热20分钟。
巴氏消毒简介

诸城市龙翔工贸有限公司- 风干机, 油炸机, 食品烘干机, 巴氏杀菌机,
巴氏消毒简介
巴氏消毒法最早是巴斯德为了解决啤酒变酸而研究出来的。
巴氏消毒法的工作原理是利用啤酒里面的乳酸杆菌不是很耐热的特点在适当的温度进行处理将其灭杀。
但是不同的病原体有不同的耐热、耐冷能力,所以在经过巴氏消毒后仍会存活一小部分细菌。
现在的巴氏消毒程序有很多种类:低温长时间处理主要用来生产奶酪制品;高温短时间处理则广泛应用在饮用牛奶的生产;快速巴氏消毒应用于酸奶制品的生产。
现在巴氏消毒法主要应用于牛奶的杀菌消毒,也可以应用于发酵产品。
世界广泛采用的是低温灭菌标准,既可以杀死病菌又可以保持牛奶的营养不流失;利用高温灭菌处理可以增强灭菌效果但是对牛奶的品质有些影响。
市面上出售的袋装牛奶大多是采用巴氏消毒法生产的。
采用巴氏消毒的鲜奶保留了牛奶的营养和口感,是所有牛奶品种中最好的。
巴氏消毒处理的牛奶需要储存在<4℃的环境中不然变质可能还是很大。
所以市面上出售的袋装奶不是很规范。
巴氏灭菌法

巴氏灭菌法巴氏灭菌法流程图巴氏灭菌法(pasteurization),亦称低温消毒法,冷杀菌法,是一种利用较低的温度既可杀死病菌又能保持物品中营养物质风味不变的消毒法,常常被广义地用于定义需要杀死各种病原菌的热处理方法。
主要原理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越低,细菌繁殖越慢;温度越高,繁殖越快(一般微生物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8℃—37℃)。
但温度太高,细菌就会死亡。
不同的细菌有不同的最适生长温度和耐热、耐冷能力。
巴氏消毒其实就是利用病原体不是很耐热的特点,用适当的温度和保温时间处理,将其全部杀灭。
但经巴氏消毒后,仍保留了小部分无害或有益、较耐热的细菌或细菌芽孢,因此巴氏消毒牛奶要在4℃左右的温度下保存,且只能保存3~10天,最多16天。
当今使用的巴氏杀菌程序种类繁多。
“低温长时间”(LTLT)处理是一个间歇过程,如今只被小型乳品厂用来生产一些奶酪制品。
“高温短时间”(HTST)处理是一个“流动”过程,通常在板式热交换器中进行,如今被广泛应用于饮用牛奶的生产。
通过该方式获得的产品不是无菌的,即仍含有微生物,且在储存和处理的过程中需要冷藏。
“快速巴氏杀菌”主要应用于生产酸奶乳制品。
国际上通用的巴氏高温消毒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将牛奶加热到62~65℃,保持30分钟。
采用这一方法,可杀死牛奶中各种生长型致病菌,灭菌效率可达97.3%~99.9%,经消毒后残留的只是部分嗜热菌及耐热性菌以及芽孢等,但这些细菌多数是乳酸菌,乳酸菌不但对人无害反而有益健康。
第二种方法将牛奶加热到75~90℃,保温15~16秒,其杀菌时间更短,工作效率更高。
但杀菌的基本原则是,能将病原菌杀死即可,温度太高反而会有较多的营养损失。
PU,在60℃温度下保温一分钟即称为灭菌强度是一个PU.主要应用主要为牛奶的一种灭菌法,既可杀死对健康有害的病原菌又可使乳质尽量少发生变化。
也就是根据对耐高温性极强的结核菌热致死曲线和乳质中最易受热影响的奶油分离性热破坏曲线的差异原理,在低温下长时间或高温下短时间进行加热处理的一种方法。
巴氏消毒法名词解释

巴氏消毒法名词解释巴氏消毒法是通过煮沸的方式进行消毒。
通常,食品加工厂都采用巴氏消毒法对肉类及其制品进行消毒。
巴氏消毒法具有消毒效果好、杀菌力强、迅速简便等优点,同时还可避免煮沸带来的营养流失。
我们知道细菌在温度达到65 ℃左右时会停止生长,在食品加工中,将巴氏消毒法应用于食品加工过程中能够有效防止细菌污染,这也是巴氏消毒法在食品加工领域广泛使用的原因之一。
巴氏消毒法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如水果、蔬菜、禽畜产品以及其他很多方面。
巴氏消毒法的应用极大地促进了食品行业的发展,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影响到巴氏消毒法的应用效果。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巴氏消毒法名词解释,欢迎阅读。
在农业上,广泛应用于饲料、粮食加工以及储藏过程中的巴氏消毒法被称为“巴斯德消毒法”,它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的消毒法之一,也是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在各种食品生产中应用的食品安全消毒方法。
经过巴氏消毒后的食品不仅能抑制微生物的繁殖,延长储存期,还可改善风味,防止食品变质,保证食品的安全性。
巴氏消毒法起源于19世纪末期,当时,欧洲各国军队在营区内设立食品供应站,以备士兵随时取用食物,由于营区内食品供应十分有限,士兵经常不满意,引起严重营养不良。
一位名叫法布尔的法国药剂师偶然间发现了用酒精处理的奶瓶可以有效地杀灭一部分细菌。
法布尔根据自己对细菌生长条件的研究,把牛奶倒入一个装有酒精的容器中,并用一把大的平底锅盖住酒精,在容器旁边放置一只温度计,观察牛奶发生变化的情况,发现牛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变冷,经过24小时以后,容器里的牛奶已经不再冒气泡,证明牛奶已经达到了消毒的目的。
就像人类和动物一样,细菌也有适合的生长环境,因此巴氏消毒法的关键是控制好温度和时间。
在进行巴氏消毒前,应该先将要消毒的容器放在电热板上预热一段时间,接着将要消毒的容器放入加热的水中,用酒精对容器表面进行擦拭,以确保消毒的温度和时间。
当然,消毒的效果除了与巴氏消毒法的方法和温度有关外,还和所选择的食材、加工工艺、包装形式等方面有关系。
巴氏杀菌工艺

巴氏杀菌工艺
巴氏杀菌工艺是一种常见的食品加工技术,旨在消除食品中的病原菌
和其他有害微生物。
它是由法国微生物学家路易斯·巴斯德于19世纪
末发明的,被广泛应用于牛奶、果汁、茶和其他液态食品的加工过程中。
巴氏杀菌工艺的基本原理是将食品加热至高温(通常为70-100℃)并保持一定时间(通常为15-30秒),然后将其迅速冷却。
这个过程可
以消灭大部分细菌、病毒和真菌,从而延长产品的保质期。
在巴氏杀菌过程中,需要使用专门设计的设备,如巴氏杀菌器。
这些
设备通常由一个加热器、一个冷却器和一个保温器组成。
食品通过这
些设备流动,并在适当的温度下暴露给高温水或蒸汽。
此外,在巴氏杀菌之前,还需要对食品进行预处理。
这可能包括过滤、去除异物、均质化等步骤,以确保最终产品符合卫生标准。
尽管巴氏杀菌工艺可以有效地消灭大部分细菌和其他有害微生物,但
并不能消灭所有的微生物。
因此,对于一些特别易感染病原体的人群(如免疫力低下的人),仍需要谨慎食用巴氏杀菌食品。
总之,巴氏杀菌工艺是一种常见的食品加工技术,可以有效地消灭大
部分细菌和其他有害微生物,并延长产品的保质期。
在使用该技术时,需要使用专门设计的设备,并对食品进行预处理。
虽然该技术不能完
全消灭所有微生物,但仍是一种可靠且广泛应用于液态食品加工中的
技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斯德与巴氏杀菌法
初二生物组
巴斯德(LOUIS PASTEUR),于1822年12月27 日出生在法国东部的多尔。
小时候的他,就比较聪明好学,喜欢研究一些曰常生活中所好奇的问题,并能有自己不同于别人的想法,这对他今后能在科学史上有那么重要而重大的发现不无关系。
1849年,正在上大学的巴斯德与就读的大学校长女儿玛丽相爱并结婚。
玛丽也是个在科学上比较认真而钻研的人,在这个贤内助的帮助下,巴斯德向科学的顶峰奋勇前进。
很久以来,巴斯德就关注于一个现象——为什么食物会腐败变质呢?其中究竟是什么一个道理? 当时的法国,很多人不能理解人为什么生病,食物为什么会变质等等很多在现代的我们看来其实很简单的问题,甚至有些人认为生病是“上帝的惩罚”,而且当时已经有了手术这一治疗疾病的方法,但是由于不知道消毒这个简单理论,很多人都“莫名其妙”地死于感染:对于蚕蛹、啤酒等产品的变质也没有什么了解,更没有什么对策。
而巴斯德却利用自己对微生物的了解并通过辛勤的实验与研究得出结论:病是由细菌引起的。
在17世纪的世界,这个科学而大胆的论断不啻于投下一枚原子弹。
这一学说,奠定了巴斯德在科学界的地位,也为其后来发明巴氏杀菌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致病机理的阐明,在两年内就使手术死亡率从90%降到了15%。
随后,他又发现了啤酒及桑蚕等细菌侵入的机理,并发明了巴氏杀菌法的雏形——高温加热杀菌法,并取得了有效的成绩。
随着罐头的问世,很多人对罐头这种新食品心里总是划着问号,“这里面的食品安全卫生吗?”巴斯德以科学实验及理论证明了罐头的安全性,罐头才开始风行起来。
另外,通过对狂犬病患者的观察,巴斯德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只疫苗,而疫苗对人类真可称得上是“救命灵丹”。
巴斯德对人类的贡献是巨大的,曾有评论:巴斯德所做的一切使人类在100年中,寿命增加了30岁!
牛奶最开始被人类所饮用,无一例外的全部是鲜奶的方式“进口”的,因为还没有有效而简便的方法能使新鲜的牛奶能够长期地贮存起来而不变质,所以那时候的人们,所喝的奶基本上都是当天的奶,而这时巴斯德提出了一种在61~65℃下加热30秒的方法来杀灭食品中的细菌,当把这种杀菌方法应用到牛奶杀菌中后有效的延长了牛奶保持期,从而推动了牛奶饮用的普及。
以后人们为了纪念巴斯德的这项发明,便将此杀菌方法命名为“巴氏杀菌法”。
液体奶就消毒方法而言,有“巴氏消毒奶”与“超高温灭菌奶”两种。
巴氏消毒牛奶,也叫巴氏杀菌奶,是在80℃左右经数秒钟杀菌,是“短效奶”,需低温冷藏保存,保质期一般为1~7天;当保存温度超过4℃时,奶中的细菌还能繁殖,因此在常温下不能长期保存,适合消毒快、购买频率高的家庭。
所以说,那时灭菌奶是一种方便实用且经济的乳制品。
巴氏消毒与超高温灭菌是两种不同的深加工方式,很难说孰优孰劣。
它们之间最大的差别在于对原料乳中细菌的处理方法不同,因而从原料乳选进、工艺加工到成品的销售运输和饮用方法等各个环节,二者都有区别。
经巴氏消毒后,原料乳中的蛋白质及大部分维生素基本无损,而且并没有百分之百地杀灭非致病菌,也就是说还会残留部分的乳酸菌、酵母和霉菌等,所以保质期不超过2天;而超高温灭菌奶是在l35~l40。
C下,于3~4秒钟内瞬间杀菌,将原料乳中的微生物全部杀死,同时又最大限度地保存了牛乳中的营养物质,称为灭菌。
在灌装工艺上,超高温灭菌乳采用的是无菌灌装方式。
在销售运输环节,巴氏消毒奶需要冷藏条件,保质期多为48小时;超高温灭菌奶则不需冷藏,常温下保质期长达8个月。
有人认为,巴氏奶因采用“冷链控制法”从而更好地保证了鲜奶的纯正风味和营养价值,口味更新鲜。
尤其是屋形鲜奶,采用先进的包装材料,能有效防止紫外线对牛奶中维生素A和维生素B等营养成分的破坏,更能保护牛奶的营养、鲜度和口味。
然而,就营养价值而言,巴氏奶的营养成分要高于超高温灭菌奶,就价格来说,也相差无几,所不同的是,超高温灭菌奶的保存期要比巴氏奶的长。
乳制品的巴氏杀菌过程被称做低温长时间过程,时间为30分钟,杀菌温度根据脂肪含量不同而从63℃到74℃。
为了确保得到这个最低的杀菌过程,杀菌锅必须在液体牛乳中装有既能指示又能记录数值的温度计,而且在牛乳上面的空间要装指示式的温度计。
这种杀菌锅盛放产品的容积有限,而且能耗较高。
因此,多数制造液体产品的杀菌器都采用片式热交换器的连续式巴氏杀菌器。
牛乳是从原料贮存罐进入到杀菌工艺系统的,原料贮存罐的乳能保持液位平衡。
平衡罐的位置必须低于整个系统,目的是为了一旦发生停电,所有原料乳能返回到平衡罐里,当这个系统恢复供电时重新进行杀菌。
原料孔被一个小的提升泵从平衡罐里抽出,通常使用不会产生很大压力的离心泵。
原料乳被送到片式热交换器的热回收段,在这个热回收段里原料乳从已经被杀菌过的牛乳中吸收热量。
原料乳与已经消毒过的牛乳被一个薄薄的不锈钢片隔开。
热的原料乳通过定时泵来传递,它是一个已经校准和密封的,以设定的流速来传送牛乳的泵。
定时泵必须是一正排量泵,而且它可以当作均质器。
定时泵使原料乳通过片式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段,原料乳从不锈钢隔层另一侧的蒸汽或热水获得热量。
当原料达到预设比巴氏杀菌温度略高些时,原料乳就离开热交换段,进入到一个收集管里,这是一个连续不断朝上倾斜的管子。
以预设的定时泵速度,让牛乳流过收集管管下:,获得设定杀菌时间。
在管子的末端牛乳的温度能自动测量,假如管子末端的温度计显示温度在巴氏杀菌温度之上时,就可以确定牛乳在规定的时间内已经经过巴氏杀菌了。
收集管必须向上倾斜,目的是不让气泡形成。
否则气泡就会限制管的直径,使流速加快,缩短杀菌过程。
除了指示温度计外,温度控制记录仪也能测量温度和记录温度,而且控制导流阀。
假如温度维持在预先设定的最低温度或之上,这个阀门就一直打开。
如果没达到最低温度,阀门就关上,迫使杀菌不彻底的牛乳返回到平衡罐里。
导流阀的位置(开或关)自动记录在的温度记录纸上。
从定时泵出来的消毒乳仍然有压力,然后通过片式热交换器的热回收段,在这里消毒乳可以把一些热量传递给被不锈钢片隔开的原料乳,这些板式很薄且附着一些小乳。
因此消毒乳通常必须处在比原料乳大的压力下,这样些渗出物就以消毒乳一端流向原料乳的一端,通过在热交换器回收段原料乳段安置定时泵,这种压力差就有保证了。
保证经过巴氏灭菌的消毒奶不会被原料乳污染。
位于热回收段的原料乳段调压泵必须相对比较小,而且当有足够的反压时泵就会打滑,像离心泵,这种方法不会产生更大的压力。
如果使用调压泵,则必须在热回收部位原料乳侧的进口端和热回收部位消毒乳侧的出口安置压力传感器和压力表,而且必须是消毒乳侧压力大于原料乳侧,假如不是这样的话,传感器必须促使调压泵关闭,定时泵失灵或导流阀关阀也必须同样迫使调压泵关闭。
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在消毒乳侧就没有压力产生。
当牛乳离开片式热回收段,它就进入片式热交换器的冷却段,这里冷却水在板片的另一侧,它使牛乳冷却到贮存所需的温度。
最后,牛乳流到消毒乳贮存罐里,这个系统的最高点必须存在空气敞开点,来保证消毒乳中有正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