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氏灭菌法
巴氏消毒的原理及其在食品生产中的应用

巴氏消毒的原理及其在食品生产中的应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食品安全要求也越来越高。
食品生产中的消毒工作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环节。
巴氏消毒是一种常用的消毒方法,其主要原理是通过加热杀灭微生物,以达到消毒的目的。
本文将对巴氏消毒的原理及其在食品生产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一、巴氏消毒的原理巴氏消毒是一种热处理方法,它通过加热杀死细菌、病毒和其他微生物,以达到消毒的目的。
巴氏消毒一般分为两种,即巴氏杀菌和巴氏灭菌。
巴氏杀菌是指将食品在摄氏72℃下加热15秒钟,或摄氏62℃下加热30分钟,或摄氏55℃下加热60分钟。
这样可以杀死大部分细菌和一些病毒,但不能彻底杀死霉菌和孢子。
巴氏灭菌是指将食品在摄氏121℃下加热15分钟。
这样可以彻底杀死细菌、病毒、霉菌和孢子等微生物,达到完全消毒的目的。
巴氏消毒的原理是利用热量对微生物的破坏作用。
微生物的菌体蛋白、核酸、细胞膜等都会在高温环境下发生变性、凝固和破坏,从而使微生物死亡。
此外,高温还会破坏微生物的代谢和生长能力,阻断微生物的再生能力,从而起到彻底消毒的效果。
二、巴氏消毒在食品生产中的应用巴氏消毒广泛应用于乳制品、果汁、饮料、肉制品等食品的生产中。
以下是巴氏消毒在不同食品生产中的应用。
1.巴氏消毒在乳制品生产中的应用乳制品是容易被细菌污染的食品,在生产中必须进行消毒。
巴氏消毒在乳制品生产中广泛应用,它可以杀死大部分致病菌和腐败菌,有效保证乳制品的品质和安全性。
2.巴氏消毒在果汁、饮料生产中的应用果汁、饮料等饮品在生产中也必须进行消毒处理,以保证其卫生安全。
巴氏消毒可以杀死细菌和病毒,有效保证果汁、饮料等饮品的品质和安全性。
3.巴氏消毒在肉制品生产中的应用肉制品易被致病菌污染,如果不进行消毒处理,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
巴氏消毒在肉制品生产中应用广泛,可以杀死肉制品中的致病菌和腐败菌,有效保证肉制品的品质和卫生安全。
总之,巴氏消毒是一种常用的消毒方法,其主要原理是通过加热杀灭微生物。
巴氏杀菌工艺概述

巴氏杀菌工艺概述巴氏杀菌工艺是一种常见的食品处理方法,旨在杀灭食品中的病原菌和细菌,以确保食品的安全性和质量。
它被广泛应用于乳制品、果汁、饮料和罐头食品等各种食品加工行业。
1. 巴氏杀菌工艺的背景和原理巴氏杀菌工艺得名于法国微生物学家路易斯·巴斯德(Louis Pasteur),他于19世纪中叶发现了热处理可以有效灭菌的方法。
巴氏杀菌工艺的原理是利用高温短时间的处理方式,达到杀灭大部分有害微生物的目的,同时保留食品的营养成分和口感。
2. 巴氏杀菌工艺的步骤巴氏杀菌工艺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原料处理:食品加工前,对原料进行处理和准备,以确保原料的卫生和质量。
2) 加热过程:将食品通过加热设备加热到一定温度,常见的加热方式包括直接加热和间接加热。
3) 冷却过程:在加热后,食品需要经过冷却过程,以避免过度加热对食品品质的损害。
4) 包装和密封:经过杀菌处理的食品需要在无菌环境下进行包装和密封,以防止再次受到污染。
3. 巴氏杀菌工艺的优点巴氏杀菌工艺具有以下几个优点:1) 杀菌效果好:经过巴氏杀菌处理的食品能够有效地杀灭细菌、病毒和霉菌等有害微生物,大大降低了食品引起疾病的风险。
2) 保持食品品质:相比其他杀菌方法,巴氏杀菌工艺在处理过程中能够较好地保留食品的营养成分和口感。
3) 延长食品保质期:巴氏杀菌工艺可以延长食品的保质期,让食品能够更长时间地保存和销售。
4. 巴氏杀菌工艺的局限性和争议巴氏杀菌工艺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和争议:1) 部分营养流失:由于高温加热的过程中,食品中的某些营养成分可能会部分流失,降低了食品的营养价值。
2) 不适用于一些食品:巴氏杀菌工艺对于某些食品,特别是含有酶活性和活性成分的食品并不适用,这可能需要采用其他处理方法。
3) 争议性:有人认为巴氏杀菌工艺过于依赖高温处理,可能对食品的天然特性和健康价值造成影响。
有一些人更倾向于选择其他更温和的杀菌方法。
5. 我对巴氏杀菌工艺的观点和理解个人对巴氏杀菌工艺持较为积极的态度。
巴氏灭菌法

巴氏灭菌法也叫低温灭菌法。
它通过降低高温杀菌所引起的物理、化学变化来达到灭菌的目的,因此具有不需升高温度,对物品损害较小等特点。
我国采取的都是以70℃为界限,70℃以上称为高温灭菌,70℃以下称为低温灭菌。
巴氏灭菌法可以适用于玻璃瓶装牛奶、含糖液体制品、植物油脂及某些药品、一般食品如饼干、蛋糕、乳酪等,用其消毒时最好现蒸或新做,防止由于存放而受污染。
巴氏杀菌法操作简便,无环境污染,对易致腐败物质的保鲜很安全。
巴氏灭菌设备简单,投资少,耗电省,故运转费用低廉;但还没发现持续反复灭菌不能使物品中细菌总数减少时。
尤其小批量间歇性短期灭菌比较合适。
参观考察当天下午2时许,我们跟随武汉工程大学动科院张栋梁教授走进该校国家功能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下面就让我们一同去探寻这里那神秘之处吧!参观产品陈列展示厅内部。
看着琳琅满目、五颜六色的果蔬菌类陈列柜,各种罐装农副产品应接不暇;闻着扑鼻飘香沁人心脾的气味,似乎穿越时空与自然零距离触碰:看着经过严格分拣后的米粒和被堆积成“山”的脱水蔬菜如何迅速成型出炉.瞬间感慨万千!这一切仿佛带领我跨入美妙的世外桃源。
记者在实验室见到了正在进行实验的张栋梁教授和杨丽丽副研究员。
他们说道:首先在容器四周均匀地码放20份熟水果,每一个碟子之间间隔15厘米左右。
一个盘子装250ML 脱脂纯牛奶,另一个盘子将刚灌得牛奶倒至六十五摄氏度左右。
实验前4—8小时关闭加热管开关,停止高温热交换和化学实验,等待牛奶慢慢冷却。
提前准备30只两升塑料杯,100ML 硅胶医用注射器、10毫升血糖试纸、5只烧杯等器材,放置实验用水500毫升并倒至5L 的锥形瓶中。
回风箱制氧机预留800毫升压缩空气,水浴锅6只并放于密封盒中,血糖仪两只分别插入相邻两组并标记。
等温控实验台水温达98°C,将水煮沸进行加热热循环处理,从而达到快速杀死细菌的效果。
巴氏灭菌原理主要是利用热力杀死微生物,其基本方式是靠热传导,即依赖流动的空气把热量传给物体表面,再透过表面散失掉。
巴氏灭菌法的原理和应用

巴氏灭菌法的原理和应用1. 原理巴氏灭菌法(Pasteurization)是一种将液态食品加热到一定温度以杀灭大部分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其原理基于病原微生物对热敏感的特性,通过加热使其失活,从而达到灭菌的目的。
巴氏灭菌法的原理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高温杀菌:将液态食品加热至一定温度,通常为60至85摄氏度,持续一定时间,以达到灭菌效果。
这样可以杀死大部分常见的有害微生物,如细菌、病毒和酵母菌。
2.保持食品品质:相比于高温灭菌法,巴氏灭菌法采用较低的温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持食品的营养成分和口感。
这是由于较低的温度可以减少食品中营养物质的流失和口感的变化。
3.填充密封:巴氏灭菌法在灭菌后,会将食品迅速冷却,并密封在容器中,以防止再次受到外界环境的污染。
这种方法能够延长食品的保质期,并使其适合长期储存和运输。
2. 应用巴氏灭菌法广泛用于液态食品的加工和保鲜,适用于以下多个领域:1.乳制品:牛奶、酸奶等乳制品常常通过巴氏灭菌法进行处理,以杀灭潜在的有害菌,延长保质期。
2.果汁和饮料:巴氏灭菌法可以用于果汁和饮料的加工,有助于去除微生物,保持饮品的新鲜和口感。
3.酱料和调味品:巴氏灭菌法也适用于酱料和调味品的生产,可以减少潜在的食品安全问题,并保持产品的质量和口感。
4.罐头食品:将罐头食品进行巴氏灭菌处理,可以消除细菌、病毒和酵母菌,延长食品的保质期。
5.蛋制品:巴氏灭菌法也可以在蛋制品的加工中应用,杀菌的同时保持蛋制品的风味和品质。
3. 巴氏灭菌法的优势和注意事项巴氏灭菌法相对于其他灭菌方法,具有以下几个优势:•温度相对较低:相比于高温灭菌法,巴氏灭菌法采用较低的温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持食品的营养成分和口感。
•灭菌效果好:巴氏灭菌法能够有效杀灭常见的有害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和酵母菌,从而保证食品的安全性。
•保质期长:经过巴氏灭菌处理的食品能够延长其保质期,使其适合长期储存和运输。
然而,在使用巴氏灭菌法时,也需要注意以下事项:•不适用于所有食品:巴氏灭菌法适用于液态食品,如牛奶、果汁等,但对于某些食品,包括一些固态食品或含有较高脂肪含量的食品,需要使用其他灭菌方法。
巴氏消毒的名词解释

巴氏消毒的名词解释
巴氏消毒是一种杀灭病原体的消毒方法,目前常用于牛奶消毒。
巴氏消毒最早是由法国人发明的一种消毒方法,可以有效对细菌的芽孢、大肠杆菌、甲肝病毒、乙肝病毒等病原体起到杀灭效果,其方法是62~65度温度消毒30分钟或者75~90度消毒15秒,后来发现这种方法既可以杀灭牛奶中的病原体,又可以不对牛奶的营养和风味造成影响。
但需注意巴氏消毒法并不能杀灭所有的细菌,对于某些对高温有一定耐受性的细菌,巴氏消毒法无法完全杀灭,因此经巴氏消毒法消毒的牛奶需在低温保存以避免这些残留细菌再度生长。
除巴氏消毒法外,常用消毒方法还有物理消毒、化学消毒、卫生消毒等,比如紫外线灯照射等,需根据不同用途选择不同的消毒方法。
巴氏灭菌法,亦称低温消毒法,是由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发明的低温杀菌法,是一种利用较低的温度既可杀死病菌又能保持物品中营养物质风味不变的消毒法,常常被广义地用于定义需要杀死各种病原菌的热处理方法。
盖勃氏法和巴氏法

盖勃氏法和巴氏法
盖勃氏法和巴氏法是两种常用于牛奶灭菌的方法。
牛奶是我们日常饮食中必不可少的食品之一,但如果不经过灭菌处理,就可能携带病菌和细菌,给我们的身体健康带来威胁。
用哪种方法对牛奶进行灭菌处理,对我们的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盖勃氏法是一种高温短时灭菌法,也称为HTST灭菌法。
它的主要原理是将牛奶在72℃的温度下加热15秒,杀死内部的细菌和病菌。
然后将牛奶迅速冷却并储存。
它的最大优点是能够高效地杀死细菌,同时保留牛奶的营养和口感。
这种方法广泛应用于牛奶加工业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然而,一些人担心高温会破坏牛奶的营养成分,所以他们选择使用巴氏法进行灭菌。
巴氏法也称为低温长时灭菌法,它通过将牛奶加热至62℃,并保持在该温度下30分钟,然后迅速降温储存。
这种方法相比盖勃氏法,消耗的能量更少,同时能够更好地保护牛奶中的营养成分,因此很受消费者欢迎。
尽管巴氏法能够更好地保护牛奶成分,但它的灭菌效率不如盖勃氏法高,某些病菌或细菌可能不被灭杀,从而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产生危害。
因此,我们需要权衡这两种灭菌法的优缺点,并选择最适合我们需求的灭菌方法。
总之,牛奶的灭菌处理是关系到我们健康的重要问题。
盖勃氏法和巴氏法是常用的牛奶灭菌方法,各有优缺点。
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灭菌方法,以保证我们的身体健康。
巴氏消毒方法

巴⽒消毒⽅法在⼀定温度范围内,温度越低,细菌繁殖越慢;温度越⾼,繁殖越快(⼀般微⽣物⽣长的适宜温度为28℃—37℃)。
但温度太⾼,细菌就会死亡。
不同的细菌有不同的最适⽣长温度和耐热、耐冷能⼒。
巴⽒消毒其实就是利⽤病原体不是很耐热的特点,⽤适当的温度和保温时间处理,将其全部杀灭。
但经巴⽒消毒后,仍保留了⼩部分⽆害或有益、较耐热的细菌或细菌芽孢,因此巴⽒消毒⽜奶要在4℃左右的温度下保存,且只能保存3~10天,最多16天。
主要为⽜奶的⼀种灭菌法,既可杀死对健康有害的病原菌⼜可使乳质尽量少发⽣变化。
也就是根据对耐⾼温性极强的结核菌热致死曲线和乳质中最易受热影响的奶油分离性热破坏曲线的差异原理,在低温下长时间或⾼温下短时间进⾏加热处理的⼀种⽅法。
其中,在60℃以下加热30分钟的⽅式,作为低温灭菌的标准,早为世界⼴泛采⽤。
利⽤⾼温处理,虽对乳质多少有些影响,但可增强灭菌效果,这种⽅法称为⾼温灭菌(sterilization),也就是在95℃以上加热20分钟。
巴⽒灭菌法除⽜奶之外,也可应⽤于发酵产品。
巴⽒灭菌机通常,市场上出售的袋装⽜奶就是采⽤巴⽒灭菌法⽣产的。
⼯⼚采来鲜⽜奶,先进⾏低温处理,然后⽤巴⽒消毒法进⾏灭菌。
⽤这种⽅法⽣产的袋装⽜奶通常可以保存较长时间。
当然,具体的处理过程和⼯艺要复杂的多,不过总体原则就是这样。
需要指出的是,喝新鲜⽜奶(指刚刚挤出的⽜奶)反⽽是不安全的,因为它可能包含对我们⾝体有害的细菌。
另⼀点是,巴⽒消毒法也不是万能的,经过巴⽒消毒法处理的⽜奶仍然要储存在较低的温度下(⼀般<4℃),否则还是有变质的可能性。
因此市场上很多出售袋装⽜奶的⽅法是很不规范的。
巴⽒消毒⽜奶是世界上消耗最多的⽜奶品种,英国、澳⼤利亚、美国、加拿⼤等国家巴⽒消毒奶的消耗量都占液态奶80%以上,品种有全脱脂、半脱脂或全脂的。
在美国市场上,实际⼏乎全是巴⽒消毒奶,⽽且是⼤包装(1升、2升、1加仑)的,市民上超市⼀次就买够⼀个星期喝的鲜奶。
巴氏消毒名词解释

巴氏消毒名词解释
1. 巴氏消毒法巴氏消毒法是一种利用较低的温度来杀菌的食品加工技术。
它通过控制温度和时间来杀死潜在的有害微生物,同时尽量减少对食品本身的影响。
2. 低温杀菌巴氏消毒法属于低温杀菌技术,相较于高温处理,它能在较低的温度下达到杀菌效果,更好地保持食品的原有口感和营养价值。
3. 食品加工应用在食品加工领域,巴氏消毒法广泛应用于液态奶、果汁、酒类、罐头等产品的处理,以确保食品安全并延长保质期。
4. 奶制品处理在奶制品处理中,巴氏消毒法被用来杀死潜在的病原微生物,同时保留牛奶的营养成分,使产品既可以安全饮用,又具备良好的口感和品质。
5. 保存营养物质相较于传统的热处理方法,巴氏消毒法能在较低的温度下进行,减少对食品中营养成分的破坏和损失,更好地保持食品的营养价值。
6. 控制细菌数量通过巴氏消毒法,可以有效控制食品中细菌的数量,降低食源性疾病的风险,保障消费者的健康。
7. 延长食品保质期巴氏消毒法能杀死大部分微生物,显著延长食品的保质期,并降低产品变质的风险。
8. 安全性评估针对巴氏消毒法的安全性,需要进行严格的评估。
在处理过程中,应确保达到杀菌效果的同时,不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
9. 广泛应用领域巴氏消毒法不仅在奶制品加工中得到广泛应用,还涉及到其他多个食品行业,如饮料、酒类、果汁等。
它的广泛应用有助于提高食品安全水平。
10. 未来发展前景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和营养的日益关注,巴氏消毒法在未来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创新也将推动其在效率、效果和安全性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氏灭菌法
采用较低温度(一般在60~82℃),在规定的时间内,对食品进行加热处理,达到杀死微生物营养体的目的,是一种既能达到消毒目的又不损害食品品质的方法。
由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发明而得名。
巴氏杀菌热处理程度比较低,一般在低于水沸点温度下进行加热,加热的介质为热水。
巴氏杀菌系将混合原料加热至68~70℃,并保持此温度30min,以后急速冷却到4-5℃。
因为一般细菌的致死点均为温度68℃与时间30min以下,所以将混合原料经此法处理后,可杀灭其中的致病性细菌和绝大多数非致病性细菌;混合原料加热后突然冷却,急剧的热与冷变化也可以促使细菌的死亡[2] 。
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越低,细菌繁殖越慢;温度越高,繁殖越快(一般微生物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8℃—37℃)。
但温度太高,细菌就会死亡。
不同的细菌有不同的最适生长温度和耐热、耐冷能力。
巴氏消毒其实就是利用病原体不是很耐热的特点,用适当的温度和保温时间处理,将其全部杀灭。
但经巴氏消毒后,仍保留了小部分无害或有益、较耐热的细菌或细菌芽孢,因此巴氏消毒牛奶要在4℃左右的温度下保存,且只能保存3~10天,最多16天。
当今使用的巴氏杀菌程序种类繁多。
“低温长时间”(LTLT)处理是一个间歇过程,如今只被小型乳品厂用来生产一些奶酪制品。
“高温短时间”(HTST)处理是一个“流动”过程,通常在板式热交换器中进行,如今被广泛应用于饮用牛奶的生产。
通过该方式获得的产品不是无菌的,即仍含有微生物,且在储存和处理的过程中需要冷藏。
“快速巴氏杀菌”主要应用于生产酸奶乳制品。
国际上通用的巴氏高温消毒法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将牛奶加热到62~65℃,保持30分钟。
采用这一方法,可杀死牛奶中各种生长型致病菌,灭菌效率可达97.3%~99.9%,经消毒后残留的只是部分嗜热菌及耐热性菌以及芽孢等,但这些细菌多数是乳酸菌,乳酸菌不但对人无害反而有益健康。
第二种方法将牛奶加热到75~90℃,保温15~16秒,其杀菌时间更短,工作效率更高。
但杀菌的基本原则是,能将病原菌杀死即可,温度太高反而会有较多的营养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