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氏灭菌法
巴氏灭菌机操作方法

巴氏灭菌机操作方法
巴氏灭菌机是一种常用的灭菌设备,用于对液态食品进行灭菌处理。
以下是巴氏灭菌机的操作方法:
1. 确保巴氏灭菌机内部的各个部位干净无尘,特别是灭菌室和灭菌器。
2. 将待灭菌的液态食品倒入灭菌器中,注意不要超过灭菌器的容量限制。
3. 关闭灭菌器的进气阀门,然后开启蒸汽阀门,使蒸汽进入灭菌器。
4. 调节灭菌室的温度和压力,通常巴氏灭菌的温度为60-70摄氏度,压力为0.2-0.3MPa。
5. 开启灭菌器的温度控制装置和压力控制装置,确保温度和压力稳定在设定范围内。
6. 开启灭菌器的计时器,设定灭菌时间,一般为15-30分钟。
在灭菌过程中,要定期检查温度和压力状况,确保达到灭菌要求。
7. 灭菌时间结束后,关闭蒸汽阀门,停止蒸汽进入灭菌器。
等待一段时间,使灭菌器内的温度和压力恢复正常。
8. 打开灭菌器的排气阀门,将灭菌室内部的压力释放出去。
然后,打开灭菌器的出料阀门,将灭菌后的食品倒出。
9. 清洗灭菌器的内部,去除食品残渣和细菌,保持设备的卫生。
10. 关闭巴氏灭菌机的各个阀门和控制装置,注意安全操作,避免意外发生。
以上就是巴氏灭菌机的操作方法,操作过程中需要遵循设备的说明书和操作规程,确保灭菌效果和食品安全。
巴氏杀菌

节能措施
• 最主要的是节水节能 1,改进机器: 为了实现节水和节能,我们将水箱分成两部分, ,改进机器: 为了实现节水和节能,我们将水箱分成两部分, 前面是小容量温区水槽,温区水槽做得尽可能小, 前面是小容量温区水槽,温区水槽做得尽可能小,这样升温和降 温迅速,节水节能。后面是大容量的缓冲槽, 温迅速,节水节能。后面是大容量的缓冲槽,按运行曲线及温度 不同划分成若干个缓冲区。当温区水槽的水满后自动溢流到缓冲 不同划分成若干个缓冲区。 槽内贮存, 槽内贮存,缓冲水槽中最热的水经过加热后输送到喷淋管作升温 之用,最冷的水直接输送到喷淋管作降温之用,当冷、 之用,最冷的水直接输送到喷淋管作降温之用,当冷、热水加到 喷淋管后会造成该温区水槽多余的水往缓冲槽溢流, 喷淋管后会造成该温区水槽多余的水往缓冲槽溢流,而且是自动 流向温度相似的缓冲槽内,即热水自动流回热水槽里,冷水自动 流向温度相似的缓冲槽内,即热水自动流回热水槽里, 流回冷水槽及预缓冲槽里。 流回冷水槽及预缓冲槽里。整个系统无需任何阀件就能够自行调 水的处理在机器内自动循环和重复利用, 节,水的处理在机器内自动循环和重复利用,使用水量和能量都 得到了很大的节省。水的损耗主要是瓶子带出机器外的水, 得到了很大的节省。水的损耗主要是瓶子带出机器外的水,而集 中加热和供热也使能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节省。另外, 中加热和供热也使能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节省。另外,冷热水 的自动流向无须任何阀门和动力系统,且只有一个管式加热器, 的自动流向无须任何阀门和动力系统,且只有一个管式加热器, 使杀菌机集中供热系统的结构简单紧凑,也方便了维护和保养。 使杀菌机集中供热系统的结构简单紧凑,也方便了维护和保养。 由于有了这种水箱, 值的自动控制就更加精确 值的自动控制就更加精确、 由于有了这种水箱,PU值的自动控制就更加精确、灵敏 2,保持机器的正常及喷淋管的通畅,停机降低温度,待启动后 ,保持机器的正常及喷淋管的通畅,停机降低温度, 再升温节约蒸汽! 再升温节约蒸汽!
牛奶常用的消毒法

牛奶常用的消毒法
一般地说,市场上供应的牛奶采用两种消毒方法。
1、巴氏消毒法
即鲜牛奶先冷却,然后把du鲜牛奶加热到65℃,经过30分钟;或者加热到72℃~76℃,持续15分钟。
巴氏消毒奶是一种“低温杀菌牛奶”,其优点是牛奶中的营养成分基本没有发生变化,缺点是仅仅杀灭了牛奶中的病毒,而不是杀灭所有的微生物。
因此这种牛奶从离开生产线,到运输、销售、存储等各个环节,都要求在4℃左右的环境中冷藏,防止牛奶中的微生物“活跃”起来。
巴氏消毒奶一般用屋顶型、塑料袋、玻璃瓶包装。
2、超高温灭菌法
也叫常温奶,包装多为利乐砖、利乐枕、还有无菌塑料包,有的包装上写的是经“UHT”加工的牛奶,UHT就是超高温灭菌的英文缩写。
即采用134℃~135℃的高温,瞬间消毒原奶4秒钟,使得牛奶中的有害细菌和微生物包括其孢子全部被杀灭。
经超高温灭菌的牛奶,所采用的利乐包装,可与外界的空气完全隔离,使得牛奶不再受到细菌污染,还可避免受阳光和氧气作用导致营养素的进一步破坏。
这种牛奶仔常温下的保存期长达数个月,方便消费者在任何场合饮用。
1。
典型食品分类杀菌温度时间技术

食品杀菌技术巴氏杀菌食品杀菌技术主要有热杀菌和非热杀菌,其中热杀菌主要有:湿热杀菌、干热杀菌、微波杀菌、电热杀菌和电场杀菌等;非热杀菌主要有:化学与生物杀菌、辐照杀菌、紫外线杀菌、脉冲杀菌、超高静压杀菌、脉冲电场(PEF)杀菌以及振动磁场杀菌等。
下面就针对这些杀菌技术作一下详细的介绍:湿热杀菌:热杀菌是以杀灭微生物为主要目的的热处理形式,而湿热杀菌是其中最主要的方式之一。
它是以蒸气、热水为热介质,或直接用蒸汽喷射式加热的杀菌法。
利用热能转换器(如锅炉)将燃烧的热能转变为热水或蒸汽作为加热介质,再以换热器将热水或蒸汽的热能传给食品,或将蒸汽直接喷入待加热的食品。
食品热处理中常用的加热介质及其特点加热剂种类加热剂特点蒸汽易于用管道输送,加热均匀,温度易控制,凝结潜热大,但温度不能太高热水易于用管道输送,加热均匀,加热温度不高空气加热温度可达很高,但其密度小、传热系数低烟道气加热温度可达很高,但其密度小、传热系数低,可能污染食品煤气加热温度可达很高,成本较低,但可能污染食品电加热温度可达很高,温度易于控制,但成本高一、加热对微生物的影响(一)微生物和食品的腐败变质食品中的微生物是导致食品不耐贮藏的主要原因。
细菌、霉菌和酵母都可能引起食品的变质。
细菌、霉菌和酵母食品中的微生物是导致食品不耐贮藏的主要原因。
一般说来,食品原料都带有微生物。
在食品的采收、运输、加工和保藏过程中,食品也有可能污染微生物。
在一定的条件下,这些微生物会在食品中生长、繁殖,使食品失去原有的或应有的营养价值和感官品质,甚至产生有害和有毒的物质。
细菌、霉菌和酵母图谱细菌、霉菌和酵母都可能引起食品的变质,其中细菌是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主要微生物。
细菌中非芽孢细菌在自然界存在的种类最多,污染食品的可能性也最大,但这些菌的耐热性并不强,巴氏杀菌即可将其杀死。
细菌中耐热性强的是芽孢菌。
芽孢菌中还分需氧性、厌氧性的和兼性厌氧的。
需氧和兼性厌氧的芽孢菌是导致罐头食品发生平盖酸败的原因菌,厌氧芽孢菌中的肉毒梭状芽孢杆菌常作为罐头杀菌的对象菌。
巴氏灭菌工艺流程

标题:巴氏灭菌工艺流程嘿,小伙伴们!今天咱们来侃侃那个让食品更安全、更美味的秘密武器——巴氏灭菌法。
这玩意儿可是老早就有了,不过到现在还是超级实用哦!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巴氏灭菌的世界,看看它是怎么把细菌们“消灭”的。
首先,得搞清楚巴氏灭菌是啥。
简单来说,它就是一种用热力杀死或减少食品中的有害微生物的方法。
这个方法是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发明的,所以叫“巴氏”。
好了,现在我们来聊聊巴氏灭菌的流程。
别急,虽然名字听起来有点专业,但其实过程就跟我们泡茶差不多,都是热水烫一烫,让东西变得更干净、更好喝。
第一步,当然是准备原料啦。
不管是牛奶、果汁还是其他什么饮料,都得先准备好。
这个步骤没啥技术含量,就是选好料,保证原料新鲜、干净。
第二步,加热。
这一步骤可是巴氏灭菌的核心哦!就是把准备好的原料加热到一定的温度。
一般来说,巴氏灭菌的温度在60℃到85℃之间,时间嘛,从几秒钟到半个小时不等。
这个温度和时间的选择要根据你要处理的食品来定,不同的食品需要不同的“待遇”。
第三步,保温。
当原料被加热到目标温度后,就要保持一段时间,让热量充分渗透到食品的每一个角落,确保细菌们被彻底“消灭”。
第四步,冷却。
这个步骤也非常重要哦!加热之后,要迅速把食品冷却下来,避免过度加热影响口感和营养。
冷却的方法有很多,比如用冷水换热、风冷等,目的就是让食品回到适合食用的温度。
最后一步,包装。
经过以上四个步骤,食品已经变得干干净净了,这时候就可以进行包装,然后送到超市、商店供大家享用啦!总的来说,巴氏灭菌就是一个通过加热、保温、冷却的过程,让食品中的有害微生物被“消灭”,同时保留食品的口感和营养的方法。
虽然过程中涉及到一些专业的温度和时间控制,但原理其实就是这么简单。
好啦,今天的科普就到这里。
希望你们通过这篇文章,对巴氏灭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下次当你喝到美味的牛奶、果汁时,不妨想想,这些都是科学的力量哦!。
巴氏消毒方法

巴⽒消毒⽅法在⼀定温度范围内,温度越低,细菌繁殖越慢;温度越⾼,繁殖越快(⼀般微⽣物⽣长的适宜温度为28℃—37℃)。
但温度太⾼,细菌就会死亡。
不同的细菌有不同的最适⽣长温度和耐热、耐冷能⼒。
巴⽒消毒其实就是利⽤病原体不是很耐热的特点,⽤适当的温度和保温时间处理,将其全部杀灭。
但经巴⽒消毒后,仍保留了⼩部分⽆害或有益、较耐热的细菌或细菌芽孢,因此巴⽒消毒⽜奶要在4℃左右的温度下保存,且只能保存3~10天,最多16天。
主要为⽜奶的⼀种灭菌法,既可杀死对健康有害的病原菌⼜可使乳质尽量少发⽣变化。
也就是根据对耐⾼温性极强的结核菌热致死曲线和乳质中最易受热影响的奶油分离性热破坏曲线的差异原理,在低温下长时间或⾼温下短时间进⾏加热处理的⼀种⽅法。
其中,在60℃以下加热30分钟的⽅式,作为低温灭菌的标准,早为世界⼴泛采⽤。
利⽤⾼温处理,虽对乳质多少有些影响,但可增强灭菌效果,这种⽅法称为⾼温灭菌(sterilization),也就是在95℃以上加热20分钟。
巴⽒灭菌法除⽜奶之外,也可应⽤于发酵产品。
巴⽒灭菌机通常,市场上出售的袋装⽜奶就是采⽤巴⽒灭菌法⽣产的。
⼯⼚采来鲜⽜奶,先进⾏低温处理,然后⽤巴⽒消毒法进⾏灭菌。
⽤这种⽅法⽣产的袋装⽜奶通常可以保存较长时间。
当然,具体的处理过程和⼯艺要复杂的多,不过总体原则就是这样。
需要指出的是,喝新鲜⽜奶(指刚刚挤出的⽜奶)反⽽是不安全的,因为它可能包含对我们⾝体有害的细菌。
另⼀点是,巴⽒消毒法也不是万能的,经过巴⽒消毒法处理的⽜奶仍然要储存在较低的温度下(⼀般<4℃),否则还是有变质的可能性。
因此市场上很多出售袋装⽜奶的⽅法是很不规范的。
巴⽒消毒⽜奶是世界上消耗最多的⽜奶品种,英国、澳⼤利亚、美国、加拿⼤等国家巴⽒消毒奶的消耗量都占液态奶80%以上,品种有全脱脂、半脱脂或全脂的。
在美国市场上,实际⼏乎全是巴⽒消毒奶,⽽且是⼤包装(1升、2升、1加仑)的,市民上超市⼀次就买够⼀个星期喝的鲜奶。
巴斯德消毒法

路易斯·巴斯德路易斯·巴斯德(LouisPasteur)(1821-1895、9、25) 法国微生物学家、化学家,近代微生物学得奠基人。
像牛顿开辟出经典力学一样,巴斯德开辟了微生物领域,创立了一整套独特得微生物学基本研究方法,开始用“实践-理论-实践”得方法开始研究,她也就是一位科学巨人。
巴斯德得成就:巴斯德一生进行了多项探索性得研究,取得了重大成果,就是19世纪最有成就得科学家之一。
她用一生得精力证明了三个科学问题:(1)每一种发酵作用都就是由于一种微菌得发展,这位法国化学家发现用加热得方法可以杀灭那些让啤酒变苦得恼人得微生物。
很快,“巴氏杀菌法”便应用在各种食物与饮料上。
(2)每一种传染病都就是一种微菌在生物体内得发展:由于发现并根除了一种侵害蚕卵得细菌,巴斯德拯救了法国得丝绸工业。
(3)传染病得微菌,在特殊得培养之下可以减轻毒力,使她们从病菌变成防病得疫苗。
她意识到许多疾病均由微生物引起,于就是建立起了细菌理论。
(4)曲颈瓶得巧妙发明与细菌试验证明其不就是由腐败得物体产生,而就是细菌将物体腐化,打破了牛顿等人长久以来得观点。
路易斯·巴斯德被世人称颂为“进入科学王国得最完美无缺得人”,她不仅就是个理论上得天才,还就是个善于解决实际问题得人。
她于1843年发表得两篇论文—“双晶现象研究”与“结晶形态”,开创了对物质光学性质得研究。
1856年至1860年,她提出了以微生物代谢活动为基础得发酵本质新理论,1857年发表得“关于乳酸发酵得记录”就是微生物学界公认得经典论文。
1880年后又成功地研制出鸡霍乱疫苗、狂犬病疫苗等多种疫苗,其理论与免疫法引起了医学实践得重大变革。
此外,巴斯德得工作还成功地挽救了法国处于困境中得酿酒业、养蚕业与畜牧业。
巴斯德与医学:巴斯德被认为就是医学史上最重要得杰出人物。
巴斯德得贡献涉及到几个学科,但她得声誉则集中在保卫、支持病菌论及发展疫苗接种以防疾病方面。
食品加工单元操作单元十三 食品巴氏杀菌操作

4.超巴氏杀菌(Ultra pasteurisation): 125~138℃, 保持2~4s。
不同杀菌方式的效果比较
初次杀菌:目的是为了杀死嗜冷菌(营养体)延 长牛乳在冷藏条件下的保存时间。
风味:芳香风味物质多为热敏性的,若不加 以控制香味会受到严重影响;
热敏性维生素:热敏性维生素在巴氏杀菌过 程中会受到较大影响,采用HTST技术、 UHT技术的巴氏杀菌处理,可在达到预定减 菌目标的同时较多保留热敏性营养成分。
巴氏杀菌乳加工工艺流程
制品、果汁、液态鸡蛋等)通常使用连续式 的设备如:板式热交换器,62.8℃,30min。 2.高温短时巴氏杀菌法 一些产品(如消毒奶、果汁)需要在加热前 脱 气,以防止氧化,通常可以采用真空脱气 。 71.7℃,15s。
五、巴氏杀菌与产品质量
巴氏杀菌也会造成食品质量特性的某些降低 ,但与商业杀菌之类的高强度热处理相比影 响较小。
菌效果的评价。
单元十四 食品巴氏杀菌操作
巴氏灭菌法(pasteurization)亦称低温消毒法 ,由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发明的冷杀菌法,是 一种利用较低的温度既可杀死病菌又能保持物品 中营养物质风味不变的消毒法,常常被广义地用 于定义需要杀死各种病原菌的热处理方法,目前 是鲜牛奶杀菌的主要工艺。
决于产品的pH值,高pH值的产品需要较强 烈的热处理。
二、巴氏杀菌处理系统
1.间歇式巴氏杀菌系统示意图; 2.连续式HTST巴氏杀菌系统示意图
T巴氏杀菌系统示意图
三、 巴氏杀菌过程的确定
巴氏杀菌的效果由作用于食品的时间/温度关 系来确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氏灭菌法(pasteurization),亦称低温消毒法,冷杀菌 法,是一种利用较低的温度既可杀死病菌又能保持物品中 营养物质风味不变的消毒法,现在常常被广义地用于定义 需要杀死各种病原菌的热处理方法。。“快速巴氏杀菌” 主要应用于生产酸奶乳制品。目前国际上通用的巴氏高温 消毒法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将牛奶加热到62~65℃,保持30 分钟。采用这一方法,可杀死牛奶中各 种生长型致病菌,灭菌效率可达97.3%~ 99.9%,经消毒后残留的只是部分嗜热 菌及耐热性菌以及芽孢等,但这些细菌 多数是乳酸菌,乳酸菌不但对人无害反 而有益健康。 第二种方法将牛奶加热到75~90℃,保温15~16秒,其杀菌 时间更短,工作效率更高。但杀菌的基本原则是,能将病 原菌杀死即可,温度太高反而会有较多的营养损失。
预防接种技术
巴斯德本人最为著名的成就是发展了一项对人类 进行预防接种的技术。这项技术可使人类抵御可 怕的狂犬病。其他科学家应用巴斯德的基本思想 先后发展出抵御许多种严重疾病的疫苗,如预防 斑疹伤寒和脊髓灰质炎等疾病。 正是他做了比别人多得多的实验, 令人信服地说明了微生物世界的产 生过程。巴斯德还发现了厌氧生活 现象,也就是说某些微生物可以在 缺少空气或氧气的环境中生存。巴 斯德对蚕病的研究具有极大的经济 价值。他还发展了一种用于抵御鸡 霍乱的疫苗。
传染病
巴斯德50岁时将注意力集中到恶 性痈痕上。那是一种危害牲畜及 其他动物,包括人在内的传染病; 巴斯德证明其病因在于一种特殊 细菌。他使用减毒的恶性痈疽杆 状菌为牲口注射。 1881年,巴斯德改进了减轻病原 微生物毒力的方法,他观察到患 过某种传染病并得到痊愈的动物, 以后对该病有免疫力。据此用减毒的炭疽、鸡霍 乱病原菌分别免疫绵羊和鸡,获得成功。这个方 法大大激发了科学家的热情。人们从此知道利用 这种方法可以免除许多传染病。
巴斯德一生进行了多项探索性的研究取得了 重大成果,是19世纪最有成就的科学家之一。 他用一生的精力证明了三个科学问题: (1)每一种发酵作用都是由于一种微菌的 发展,这位法国化学家发现用加热的方法可 以杀灭那些让啤酒变苦的恼人的微生物。很 快,“巴氏杀菌法”便应用在各种食物和饮 料上。 (2)每一种传染病 都是一种微菌在生物 体内的发展:由于发现并根除了一种侵害蚕 卵的细菌,巴斯德拯救了法国的丝绸工业. 传染病的微菌,在特殊的培养之下可以减轻 毒力,使他们从病菌变成防病的疫苗。他意 识到许多疾病均由微生物引起,于是建立起 了细菌理论。。 (3)曲颈瓶的巧妙发明和细菌试验证明其 不是由腐败的物体产生,而是细菌将物体腐 化,打破了牛顿等人长久发现微生物 对酸的选择作用。在研究酒质变酸问题过程中, 明确指出发酵是微生物的作用,不同的微生物会 引起不同的发酵过程。改变了以往认为微生物是 发酵的产物,发酵是一个纯粹的化学变化过程的 错误观点。同时,巴斯德通过大量实验提出:环 境、温度、pH值和基质的成分等因 素的改变,以及有毒物质都以特有 的方式影响着不同的微生物。例如 酵母菌发酵产生酒精的最佳pH值为 酸性,而乳酸杆菌却喜欢pH值为中 性的环境条件。 巴斯德把微生物发酵原理广泛应用 于指导工业生产,开创了“微生物 工程”,被人们尊称为“微生物工程学之父”。
发酵--走向辉煌
1854年9月,法国教育部委任巴斯德为里尔工学院院长兼 化学系主任,在那里,他对酒精工业发生了兴趣,而制作 酒精的一道重要工序就是发酵。当时里尔 一家酒精制造工厂遇到技术问题,请求 巴斯德帮助研究发酵过程,巴斯德深入 工厂考察,把各种甜菜根汁和发酵中的 液体带回实验室观察。经过多次实验, 他发现,发酵液里有一种比酵母菌小得 多的球状小体,它长大后就是酵母菌。 过了不久,在菌体上长出芽体,芽体长 大后脱落,又成为新的球状小体,在这 循环不断的过程中,甜菜根汁就“发酵” 了。巴斯德继续研究,弄清发酵时所产生的酒精和二氧化 碳气体都是酵母使糖分解得来的。这个过程即使在没有氧 的条件下也能发生,他认为发酵就是酵母的无氧呼吸并控 制它们的生活条件,这是酿酒的关键环节。
不朽的功绩--巴氏灭菌法
巴氏灭菌法(法语:Pasteurisation)的产生来源于巴斯 德解决啤酒变酸的问题。当时,法国酿酒业面临着一个令 人头疼的问题,那就是啤酒在酿出后会变酸,根本无法饮 用。而且这种变酸现象还时常发生。巴斯德受人邀请去研 究这个问题。经过长时间的观察,他发现使啤酒变酸的罪 魁祸首是乳酸杆菌。营养丰富的啤酒简直就是乳酸杆菌生 长的天堂。采取简单的煮沸的方法是可以杀死乳酸杆菌的, 但是,这样一来啤酒也就被煮坏了。巴斯德尝试使用不同 的温度来杀死乳酸杆菌,而又不会 破坏 啤酒本身。最后,巴斯德的研究结 果是:以50~60℃的温度加热啤酒半小 时, 就可以杀死啤酒里的乳酸杆菌,而 不必 煮沸。这一方法挽救了法国的酿酒 业。 这种灭菌法也就被称为“巴氏灭菌 法”。
微生物学的奠基人——巴斯德简介
路易斯·巴斯德(公元1822-1895年),法国科学 家、微生物学家、化学家。他研究了微生物的类 型、习性、营养、繁殖、作用等,奠定了工业微 生物学和医学微生物学的基础,并开创了微生物 生理学。循此前进,在战胜狂犬 病、鸡霍乱、炭疽病、蚕病等方 面都取得了成果。英国医生李斯 特并据此解决了创口感染问题。 从此,整个医学迈进了细菌学时 代,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人们的 寿命因此而在一个世纪里延长了 三十年之久。美国学者克·哈特 所著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 100名人排行榜》中,巴斯德名 列第11位,可见其在人类历史上 巨大的影响力。
第一个胜利 --同分异构现象
巴斯德最早是从事化学方面的研究工作——关于 酒石酸的光学性质。他通过实验制备了19种不同 的酒石酸盐和外消旋酒石酸盐 的晶体。在显微镜下检查时, 他发现,这些晶体能用机械的 方法分作两类——左旋和右旋 晶体,它们具有旋光数值相同, 但旋光方向相反的偏振光特性, 从而揭示了酒石酸的“同分异 构现象”。 巴斯德在化学领域的杰出成就,受到人们的重视 并获得了荣誉。然而,他并未将自己的视线仅仅 停留在化学领域,而是将实验化学的原理、技能 等广泛地应用于发酵问题 - 奠定了现代实验生物 技术,从而开辟了人类科学历史的新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