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凸缘筒形件模具设计

无凸缘筒形件模具设计
无凸缘筒形件模具设计

目录

引言 (5)

摘要 (6)

Abstract (6)

第一章零件的工艺性分析 (6)

第二章工艺方案的选择与确定 (7)

第三章搭边与排样 (8)

第四章计算冲压力与压力中心 (9)

第五章初选设备 (12)

第六章凸、凹模刃口尺寸的确定 (13)

第七章模具的总体结构设计 (18)

第八章工作零件的设计与计算 (21)

第九章其他工艺结构零件的设计与选用 (24)

第十章校核设备 (25)

第十一章模具的装配与试模 (26)

参考文献 (27)

附录 (27)

引言

本次设计,是我的一次较全面的设计能力训练,通过这次训练,我对模具基础知识及工程力学、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机械制图、金属工艺学、工程材料等专业课的综合运用有了一个较为系统全面的认识,同时也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将原来看来比较抽象的内容实现为具体化.这次课程设计初步掊养了我理论联系实际的设计思想,锻练了我综合运用模具设计和相关课程的理论,结合和生产实际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巩固、加深和扩展了有关机械设计方面的知识。

通过制订设计方案,合理选择传动机构和零件类型,正确计算零件的工作能力、确定尺寸和选择材料,以及较全面地考虑制造工艺、使用和维护等要求,之后进行结构设计,达到了解和掌握模具零件、机械传动装置和简单模具的设计过程和方法,对如计算、绘图、熟练和运用设计资料(包括手册、图册、标准和规范等)以及使用经验数据、进行经验估算和处理数据等方面的能力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训练。

因为本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培养我们具有基本冲裁模设计能力的技术基础课,因此通过设计的实践,使我了解到模具设计的基本要求、基本内容和一般程序,掌握了机械零件常用的设计准则。针对课程设计中出现的问题查阅资料,大大扩展了我们的知识面,培养了我们在模具工业方面的兴趣及实际动手能力,对将来我在模具方面的发展起了一个重要的作用。本次课程设计是我对所学知识运用的一次尝试,是我在机械知识学习方面的一次有意义的实践。

本次设计,我完全自己动手做,独立完成自己的设计任务,通过这次设计,弄懂了一些以前书本中难以理解的内容,加深了对以前所学知识的巩固。在设计中,通过非常感谢李应明老师的指导,使自己在设计思想、设计方法和设计技能等方面都得到了良好的训练。等专业课的综合运用有了

一已知条件

(1)如下图(1-1)所属为冲裁零件限位板零件名称:限位板

零件材料:Q235A

生产要求:大批量生产

图1-1 A—表示Wc 碳的含量在0.14%~0.22%的低硬钢

计算及说明备注

第一章零件的工艺分析

(1)冲孔

如图(1-1)所示零件尺寸,宽带b=42mm,厚度t=3mm,满足设计要求d>2t,且冲裁件外形由直线和圆弧组成,没有尖角,且圆角半径r>0.5t

有利用模具寿命。零件冲孔d=29mm,查表1-1,已知材料Q235A屈服点大小235Mpa,选d≥t为最小孔,满足要求。

表 1-1自由凸模冲孔的最小尺寸(mm)

材料圆孔方形孔矩形孔长圆孔

钢>700Mpa 钢=400-700Mpa 钢<400Mpa

铜黄铜d≥1.5t

d≥1.3t

d≥t

d≥0.9t

d≥1.2t

d≥t

d≥0.8t

d≥0.7t

d≥1.35t

d≥1.2t

d≥0.9t

d≥0.8t

d≥1.1t

d≥0.9t

d≥0.7t

d≥0.6t

零件冲裁孔与边缘的间距d=21-(29\2)=6.5mm,d>t满足设计要求。(2)冲裁精度

2.6.7 冲裁断面的表面粗糙度表 2.6.8 冲裁件允许毛刺的高度

通过查上表2.6.7的冲裁断面的表面粗糙度表Ra=12.5 ;查表2.6.8 冲裁件允许毛刺的高度:新建试模时≤0.05mm,生产时≤0.15mm。d为孔直径t为材料厚度

计算及说明备注

第2章工艺方案的选择与确定

(1)根据冲裁件的形状,分为冲孔和落料两道工序,且为大批量生产,故选择复合模。

(2)提出可能方案

冲裁该零件,所需工序有:

(a)落料

(b)冲直径29mm的孔

根据以上工序,可以有如下方案

方案一:先落料

再冲直径29mm的孔;

方案二:在同一模具上同时完成冲直径29mm的孔和落料

比较以上两种方案,第二种方案易实现自动化生产,且生产率高

操作安全,适合大批量生产,所以选方案二。

(3)冲模的生产过程简图如图1-2

图1-2

计算及说明备注

第三章搭边与排样

(1)确定合理的排样形式

根据材料的经济应用原则,材料利用率η=F/F0×100%=F/AB×100%,利用率越过越经济,同时还要考虑冲裁件的精度要求,精度要求高的要留搭边。

搭边a和a1的数值查表1-4

表 1-4搭边a和a1数值(低碳钢)

注:对于其他材料,应将表中数值乘以下系数:中等硬度钢0.9,硬钢0.8硬黄铜1~1.1 ,硬铝1~1.2

故有:

a=2.5 (mm) a1=2.2 (mm)

(2)确定条料宽度和步距

每次只冲一个零件的步距A的计算式为:

A=D1+2a1=(51+21)+2*2.2=74.2(mm)

条料宽度: B=(D+2a)=(18+55)+2*2.5=78(mm)

(3)计算利用率

选择的排样方式如图1-3所示:η——材料利用率;

F——工件的实际面积;

F0——所用材料面积,包括工件面积与废料面积;

A——送料进距 (相邻两个制件对应点的距离);

B——条料宽度。

D1—平行于送料方向的宽带

D—垂直于平行于送料方向的宽带

计算及说明备注

筒形件一次拉深模具课程设计

目录 序言 (2) 第一部分冲压成形工艺设计 (4) Ⅰ明确设计任务,收集相关资料 (4) Ⅱ制定冲压工艺方案 (5) Ⅲ定毛坯形状,尺寸和主要参数计算...................... 6-7 第二部分冲压模具设计 (8) Ⅰ确定模具类型机结构形式 (8) Ⅱ计算工序压力,选择压力机 (8) Ⅲ计算模具压力中心 (9) Ⅳ模具零件的选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12 Ⅴ冲压设备的校核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Ⅵ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3Ⅶ模具装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3 设计总结 (14) 参考文献 (15)

序言 目前我国模具工业与发达国家相比还相当落后。主要原因是我国在模具标准化,模具制造工艺及设备等方面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 随着工业产品质量的不断提高,模具产品生成呈现的品种、少批量、复杂、大型精密更新换代速度快。模具设计与技术由于手工设备,依靠人工经验和常规机加工,技术向以计算机辅助设计,数控编程切屑加工,数控电加工核心的计算机辅助设计(CAD/CAM)技术转变。 模具生产制件所表现出来的高精度,高复杂程度,高生产率,高一致性和抵消耗是其它制造加工方面所不能充分展示出来,从而有好的经济效益,因此在批量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在现代工业生产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我国国防工业及民用生产中必不可少的加工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冲压零件日趋复杂化,冲压模具正向高效、精密、长寿命、大型化方向发展,冲模制造难度日益增大。模具制造正由过去的劳动密集、依靠人工的手工技巧及采用传统机械加工设备的行业转变为技术密集型行业,更多的依靠各种高效、高精度的NC机床、CNC机床、电加工机床,从过去的单一的机械加工时代转变成机械加工、电加工以及

带凸缘筒的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

编号 课程设计说明书 题目带凸缘筒的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 二级学院 专业 班级 学生姓名学号 指导教师 评阅教师 时间

目录 摘要Ⅰ1 绪论 1 1.1 冲压设计概念 1 1.2 冲压设计的基本内容 1 1.3 冲压设计的一般工作程序 1 1.4 意义 2 1.5 设计题目 2 2 带凸缘的工艺分析设计 2 2.1 冲压产品冲裁工艺分析 2 2.1.1 产品结构形状分析 2 2.1.2 产品尺寸精度、断面质量分析 3 2.2 产品拉深工艺分析 3 2.3 计算模具压力中心 4 3工艺方案的确定及工艺计算 4 3.1 工艺方案分析 4 3.2 拉深部分主要工艺参数的计算 5 3.3排样 7 4.二次拉深工序计算 8 4.1凸凹模工作尺寸 8 4.2计算拉压力 8 5 .模具的总体设计 8 5.1 模具的总装图 8 5.2拉深凸模和凹模的外形尺寸 9 5.3上模座与下模座及导柱导套的选用 10 5.4 模柄的选择 11 5.5 垫板、托板及打板的选择 11 5. 6 压边圈 12

5.7 打杆的选择 13 5.8卸料螺钉、螺钉及销钉的选择 13 5.9限位柱的选择 14 6.总结与展望 14 6.1 总结 14 6.2 展望 14 参考文献 15

1.绪论 1.1 冲压设计概念 随着冲压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冲压生产的迅速发展,对冲压设计工作提出了愈来愈高的要求。冲压设计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其设计过程是实质上是再创造的的劳动过程。冲压设计质量的优劣,不仅直接影响冲压产品的质量、成本及生产效率,而且也影响着冲压生产的组织与管理。因此,冲压设计工作不仅要求设计人员具有较好的理论基础、丰富的实践经验、熟练的设计技能和认真负责的态度,而且还要求设计人员能在不断积累总结设计经验的基础上,及时获取最新的科学技术知识,尽快掌握现代化的设计手段。只有这样,冲压设计工作才能适应工业生产迅速发展的需要。 1.2 冲压设计的基本内容 冲压设计包括工艺设计和模具设计两方面内容。 冲压工艺设计是针对给定的产品图样,根据其生产批量的大小、冲压设备的类型规格、模具制造能力及工人技术水平等具体生产条件,从对产品零件图的冲压工艺分析入手,经过必要的工艺计算,制定出合理的工艺方案,最后编写出冲压工艺卡片的综合性的分析、计算、设计过程。 冲压模具设计则是依据制定的冲压工艺规程,在认真考虑毛柸的定位、出件、废料排除诸问题以及模具的制造维修方便、操作安全可靠等因素后,构思出与冲压设备相适应的模具总体结构,然后绘制出模具总体装配图和所有非标准零件图的整个绘图设计过程。 1.3 冲压设计的一般工作程序 在实际生产中,冲压件的形状、尺寸及其精度要求各异,且具体生产条件也不尽相同,这常给开始从事冲压设计的人员带来一定困难。从另一方面看,只要遵循冲压变形的基本规律,搞清楚冲压基本工序的各自变形特点,尽管冲压件的形状、尺寸及精度要求不同,冲压设计的基本原则与方法则还是大同小异的。一般情况下按以下工作程序进行: (1)搜集冲压设计必要的原始资料;

圆筒形件拉深尺寸计算和成形过程模拟

圆筒形件拉深尺寸计算和成形过程模拟 摘要:在冲压生产中,拉深是广泛使用的工序。通过拉深可获得筒形、阶梯形、锥形、球形等零件。平板毛坯拉深成筒状开口零件时口部出现飞边卷口现象,对 此进行切边设计。 关键词:筒形件;模具结构;拉深间隙 Dynaform作为近年来板料成形数值模拟技术中常用的软件,可以预测成形过 程中板料的破裂、起皱、回弹等,从而帮助设计人员显著减少模具开发设计时间 及试模周期。在利用该软件进行模拟分析时,应该采用理论计算和软件模拟共用,以找出合适的成形工艺。带凸缘的圆筒形件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零件,如不锈钢 的面盆、压力锅的锅盖等物品,均属于带凸缘的圆筒形件。本文利用所给的拉深件,首先计算了拉深过程中的部分尺寸,而后在理论计算的基础上,结合Dynaform软件对零件的拉伸过程进行模拟,找出了较为合适的压边力,从而为后 续拉深模具设计提供依据。 1、带凸缘圆筒形件拉深尺寸计算 图1是带凸缘圆筒形件的零件图,其壁厚为2mm,材料为304不锈钢,精度 为IT14级。本文计算的拉深尺寸包括拉深毛坯的尺寸、拉深次数的计算、压边装 置的使用与否以及压边力的计算。 1.1带凸缘圆筒形件毛坯尺寸的计算 由图1,零件的厚度t=2mm,因此在计算毛坯尺寸时应采用中线尺寸计算。 该零件的相对直径dt/d=380/320=1.18,其中dt为凸缘直径,d为圆筒件底部直径,取修边余量δ=6mm。由拉深毛坯尺寸的计算公式可知: 根据图1,d4=380+2δ=392mm,r=6mm,d2=d+2r=332mm,H=98mm 由此计算出防尘盖毛坯尺寸: 1.2是否需要压边装置和拉深次数的计算 本零件采用普通平面凹模拉深,毛坯不起皱条件为: t/D≥(0.09~0.17)(1-m) 由图1和D可计算出:t/D=2/527=0.38%,总拉深系数m=d2/D=332/527=0.63。 因此(0.09~0.17)(1-m)=0.0333~0.0629,则t/D<(0.09~0.17)(1-m),因此该零件拉深时需使用压边圈。 查表得出,该零件总拉深系数大于其极限拉深系数0.55,因此可一次拉深成形。 1.3压边力的计算 一次拉深成形时的压边力:FY=Ap,查表可知,根据零件的复杂程度,p可以 取值为2.5、3和3.7MPa。因本文中零件为简单的带凸缘圆筒形件,因此取P值 为2.5Mpa。压边圈的面积应与凸模相配合,其最大直径考虑与毛坯重合,由此计算出: FY=Ap≈π(263.52-1722)×2.5≈312809N 综上所计算的结果,该零件拉深毛坯的尺寸D=527mm,可一次拉深成形,拉 深过程中需要使用压边圈防止起皱,压边力FY=312809N。 为验证理论计算的正确性及在此压边力下是否可以得到合格的零件,利用Dynaform软件对其成形过程进行模拟。

冲压模具课程设计--带凸缘无底筒形件

冲压模具设计课程设计 学院: 姓名:寒冰色手 学号: 专业:11机制

目录 1零件冲压工艺分析---------------------------------------------03 1.1 制件介绍---------------------------------------------------03 1.2 产品结构形状分析-------------------------------------------03 2.零件冲压工艺方案的确定--------------------------------------03 3冲模结构的确定-----------------------------------------------04 4.零件冲压工艺计算--------------------------------------------04 4.1零件毛坯尺寸计算-------------------------------------------04 4.2 排样------------------------------------------------------06 4.3 拉深工序的拉深次数和拉深系数的确定------------------------06 4.4 冲裁力、拉深力的计算--------------------------------------07 4.5 拉深间隙的计算--------------------------------------------09 4.6 拉深凸、凹模圆角半径的计算--------------------------------09 4.7 计算模具刃口尺寸------------------------------------------09 4.8 计算模具--------------------------------------------------10 5. 选用标准模架----------------------------------------------12 5.1 模架的类型------------------------------------------------12 5.2 模架的尺寸------------------------------------------------12 6. 选用辅助结构零件------------------------------------------13 6.1 导向零件的选用--------------------------------------------13 6.2 模柄的选用------------------------------------------------13 6.3 卸料装置--------------------------------------------------14 6.4 推件、顶件装置--------------------------------------------14 6.5 定位装置--------------------------------------------------14 7 参考文献--------------------------------------------------14

拉伸模具设计说明书

前言 模具是制造业的重要基础装备,它是―无以伦比的效益放大器‖。没有高水平的模具,也就没有高水平的工业产品,因此模具技术也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产品制造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正因为模具的重要性及其在国民经济中重要地位,模具工业一直被提到很高的位置。 从起步到现在,我国模具工业已经走过了半个多世纪。从20 世纪以来,我国就开始重视模具行业的发展,提出政府要支持模具行业的发展,以带动制造业的蓬勃发展。有关专家表示,我国的加工成本相对较低,模具加工业日趋成熟,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人员素质大幅提高,国内投资环境越来越好,各种有利因素使越来越多国外企业选择我国作为模具加工的基地。因为模具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往往是模具价格的几十倍,上百倍。目前,模具技术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产品制造水平高低的最重要标志。它决定着产品的质量、效益和新产品的开发能力。 模具工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国民经济的五大支柱产业——机械、电子、汽车、石油化工和建筑。事实上,模具是属于边缘科学,它涉及机械设计制造、塑性加工、铸造、金属材料及其热处理、高分子材料、金属物理、凝固理论、粉末冶金、塑料、橡胶、玻璃等诸多学科、领域和行业。 据统计资料,模具可带动其相关产业的比例大约是1:100 ,即模具发展 1 亿元,可带动相关产业100 亿元。通过模具加工产品,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节约原材料,降低能耗和成本,保持产品高一致性等。如今,模具因其生产效率高、产品质量好、材料消耗低、生产成本低而在各行各业得到了应用,并且直接为高新技术产业服务;特别是在制造业中,它起着其它行业无可取替代的支撑作用,对地区经济的发展发挥着辐射性的影响。

宽凸缘拉伸件模具设计

钣金成型课程设计说明书宽凸缘拉深件模具设计(一) 院系航空航天工程学部(院) 专业飞行器制造工程 班号0403102 学号2010040301056 姓名韩开丞 指导教师刘占军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2013年11月

摘要 随着国防工业的大力发展,对机械模具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工件工序安排、材料选取与、工艺设计和设备制备等环节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课程设计的题目为宽凸缘拉伸件成型,在设计中,先分析了20号钢的工艺特点,接着对成型件进行了工序方案的确定(工序有落料和三次拉深)。然后确定了模具种类,并设计出了每道工序的加工尺寸。 根据加工工序尺寸和相应标准,设计出了每道工序的各个模具零件的尺寸。重点对落料和首次拉深的复合模进行了设计,该模具采用先落料再拉深;文中分别对其进行了刃口尺寸计算、冲压力计算、压力机选取、毛坯值计算、压边圈设计和凸凹模等一系列零件设计。 还用计算机软件绘制了一些列图纸,用到了CATIA、AUTOCAD绘图软件;最后生成了复合模具的装配图、零件图数张,供参考。 关键词落料拉深尺寸计算凸凹模装配图

目录 第1章冲压工艺性及方案设计 (1) 1.1冲压件工艺分析 (1) 1.2预定工艺方案 (1) 1.2.1工艺方案分析 (1) 第2章主要工艺计算过程 (2) 2.1确定修边余量 (2) 2.2计算毛坯直径D (2) 2.3确定拉深次数 (2) 2.4拉深工序圆角半径的确定 (4) 2.5毛坯直径修正 (4) 2.6计算以后各次拉深高度 (5) 2.7落料件工序尺寸 (6) 2.8各工序的工件相关尺寸 (6) 2.9绘制工序图 (7) 第3章冲压力计算 (11) 3.1落料成型时冲裁力计算 (11) 3.2压边力计算 (11) 3.3拉深力计算 (12) 第4章压力机选择 (13) 第5章模具刃口尺寸 (14) 5.1凸、凹模间隙设计 (14) 5.1.1落料成型凸、凹模间隙计算 (14) 5.1.2拉深成型凸、凹模间隙计算 (14) 5.2凸、凹模刃口尺寸和公差的确定 (14) 5.2.1落料凸、凹模刃口尺寸计算 (14) 5.2.2拉深刃口尺寸计算 (15) 5.3各工序的模具刃口尺寸汇总如下 (17) 第6章板料毛坯值计算 (18) 第7章凸、凹模的材料及工艺性能选择 (19) 7.1复合模具凸凹模 (19) 7.2第一次拉深 (19) 7.3第二次拉深 (19) 7.4第三次拉深 (19) 第8章压边圈设计 (20) 8.1首次拉深压边圈设计 (20) 8.2第二次拉深压边圈设计 (20) 8.3第三次拉深压边圈设计 (20) 第9章上下模座的设计 (21) 9.1上模座的设计 (21)

课程设计带凸缘筒形件首次拉深的拉深模设计

恩施职业技术学院 课程设计 课程名称_ 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 _ 题目名称带凸缘筒形件首次拉深设计 学生学院恩施职业技术学院 专业班级模具设计与制造091261班 学号 09126152 学生姓名夏满 指导教师黄雁飞 20 11 年05 月12日

设计目录 设计目的 通过此次拉深模实际旨在让我们了解一般拉深模的设计思路,设计歩骤,把课堂上的理论知识综合起来,提高我们对模具设计的认知能力,进而能独自设计出来一套模具。 任务书………………………………………………………………………………………………………………………. 一,工艺分析…………………………………………………………………………………………………………………… 1,冲压工艺方案的确定2,工艺流程 二,工艺参数计算……………………………………………………………………………………………………………. 1,修边余量的计算 2,初算毛坯直径 3,判断能否一次拉出 4,计算拉深次数及各工序的拉深直径 5,首次拉深凹模、凸模圆角半径的确定 6,毛坯直径的调整 7,第一次相对高度的校核 8,计算以后各次拉深直径 9,画出工序图 三,零件的排样及压力机吨位的选择……………………………………………………………………………… 1,零件的排样 (1)零件排样 (2)一个歩距范围内的材料利用率 2,压力机吨位的选择 (1)冲裁力的计算 (2)压边力的计算 (3)拉深力的计算 (4)卸料力的计算 (5)总压力 四,模具的结构形式及模具工作部分尺寸的计算…………………………………………………………… 1,模具的结构 2,卸料弹簧的选取 3,模具工作部分尺寸的计 (1)落料模 (2)拉深模

筒形件拉深工艺计算

题目:如图,求图示的筒形件的毛坯展开尺寸, 拉深次数,各次成品尺寸。 材料:10号钢。 料厚:2mm 。 附表:采用或不采用压边圈条件 解:由题意及图可知,此工件料厚21m m m m δ=>,因此零件按中线尺寸计算。即 圆筒直径D=28mm ,圆角半径r=4mm ,h=75mm 。 1、 在实际计算中,要增加修边余量h ?, 由 75 2.728 h D ==,查表8-15得 当H=50~100mm 时,2~6h m m ?=取6h m m ?=。 2、 计算毛坯展开尺寸 如图,d=28mm ,h=75mm ,81H h h m m =+?=,r=4mm 。 由公式8-54得 D = 814 = - 98.26m m = 3、 确定是否采用压力圈 2 1001002.035 98.26 t D ?= ?= 略大于2,为保证拉深件质量,根据上面附表,第一次拉深时,采用压边圈。 查表8-14得,第一次许用极限拉深系数[]10.5m =,

由[]11d m D =得,[]110.598.2649.13d m D mm ==?= 1 2 1001004.071.5 49.13 t d ?= ?= >,由上面附表知,不需要压边。 随着D 减小,100t D ?增大,以后各次都不需要压边。 4、 确定拉深次数 由 2100100 2.03598.26 t D ?= ?=,查表8-14得 首次拉深的极限拉深系数 []10.5m =。 工件总的拉深系数 280.28598.26 d m D = = = 因[]1m m <,故工件不能一次拉深成形。 由表8-14得,第二、三、四、五……次的极限拉深系数 []20.75m =,[]30.78m =,[]40.82m =,[]50.85m =…… [][][]1230.50.750.780.2925m m m m =??=> [][][][]12340.50.750.780.820.24m m m m m =???=< 需要进行四次拉深。 5、 确定各次拉深系数 由各次的拉深极限系数,算出各次拉深系数 []11d m D = ,[]221 d m d = ,[]332 d m d = ,[]443 d m d = , [][][][]412340.2498.2623.57d m m m m D mm ==?=, 显然423.5728d mm mm =<,说明允许的变形未用足。 为保证428d d m m ==,应对各次的拉深系数做适当调整,使其均大于相应的极限拉深系数。 经计算调整后,各次实际拉深系数为 10.56m =,20.78m =,30.80m =,40.82m =, 则调整后各次拉深直径为 110.5698.2655d m D m m ==?= ()155257d m m '=+=

无凸缘圆筒形件落料——拉深复合模具设计

无凸缘圆筒形件的落料——拉深复合模具设计 绪论 毕业设计是为了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学生在学完基础理论课、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基础上,所设置的一个重要环节。目的就是为了运用我们所学课程的理论和生产实际知识,进行一次模具设计的实际训练,从而培养和提高我们独立工作的能力。冲压模具设计通过收集资料、工艺分析、工艺计算、确定冲模的结构设计,各个零部件的设计、绘制模具总装配图、零件图,最后完善和书写设计说明书,终于完成整个的设计过程。 目前,我国冲压技术与先进工业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主要原因是我国在冲压基础理论及成形工艺、模具标准化、模具设计、模具制造工艺及设备等方面与工业发达国家尚有相当大的差距。导致我国模具在寿命、效率、加工精度、生产周期等方面与先进工业发达国家的模具相比差距相当大。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冲压加工作为现代工业领域内重要的生产手段之一,更加体现出其特有的优越性。在现代工业生产中,由于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产品性能和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冲压产品正朝着复杂化、多样化、高性能、高质量方向发展,模具也正朝着复杂化、高效率、长寿命方向发展。 一、冲压成形理论及冲压工艺 加强冲压变形基础理论的研究,以提供更加准确、实用、方便的计算方法,正确地确定冲压工艺参数和模具工作部分的几何形状和尺寸,解决冲压变形中出现的各种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冲压件的质量。 研究和推广采用新工艺,如精冲工艺、软模成形工艺、高能高速成形工艺、超塑性成形工艺以及其他高效经济的成形工艺等,进一步提高冲压技术水平。 二、模具先进制造工艺及设备 模具制造技术现代化是模具工业发展的基础。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等先进技术正在不断向传统制造技术渗透、交叉、融合,形成先进制造技术。模具先进制造技术主要体现如下方面: 1.高速铣削加工普通铣削加工采用低的进给速度和大的切削参数,而高速铣削加工则采用高的进给速度和小的切削参数。高速铣削加工相对于普通铣削加工具有高效、高精度、高的表面质量、可加工高硬材料等特点。由此可见,高速铣削加工是模具制造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

筒形件拉深模具设计说明

正文 如下图1所示拉深件,材料为08钢,厚度0.8mm,制件高度70mm,制件精度IT14级。该制件形状简单,尺寸小,属普通冲压件。试制定该工件的冲压工艺规程、设计其模具、编制模具零件的加工工艺规程。

图1 一、冲压件工艺分析 1、材料:该冲裁件的材料08钢是碳素工具钢,具有较好的可拉深性能。 2、零件结构:该制件为圆桶形拉深件,故对毛坯的计算要。 3、单边间隙、拉深凸凹模及拉深高度的确定应符合制件要求。 4、 凹凸模的设计应保证各工序间动作稳定。 5、 尺寸精度:零件图上所有未注公差的尺寸,属于自由尺寸,可按IT14级确定工件尺寸的公差。 查公差表可得工件基本尺寸公差为: 74.0050+φ 74.0070+ 3.005+R 25.008.0+ 二、工艺方案及模具结构类型 1、工艺方案分析 该工件包括落料、拉深两个基本工序,可有以下三种工艺方案:

方案一:先落料,首次拉深一,再次拉深。采用单工序模生产。 方案二:落料+拉深复合,后拉深二。采用复合模+单工序模生产。 方案三:先落料,后二次复合拉深。采用单工序模+复合模生产。 方案四:落料+拉深+再次拉深。采用复合模生产。 方案一模具结构简单,但需三道工序三副模具,成本高而生产效率低,难以满足大批量生产要求。方案二只需二副模具,工件的精度及生产效率都较高,工件精度也能满足要求,操作方便,成本较低。方案三也只需要二副模具,制造难度大,成本也大。方案四只需一副模具,生产效率高,操作方便,工件精度也能满足要求,但模具成本造价高。通过对上述四种方案的分析比较,该件的冲压生产采用方案二为佳。 2、主要工艺参数的计算 (1)确定修边余量 该件h=70mm,h/d=70/50=1.4,查《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表4-10 可得mm h8.3 ? = 则可得拉深高度H H=h+h?=70+3.8=73.8mm (2)计算毛坯直径D 由于板厚小于1mm,故可直接用工件图所示尺寸计算,不必用中线尺寸计算。 D=2 257 dH d- + - dR .0 72 .1 4R =2 25 ? - ? 50? ? + 4 ? - 73 50 .0 57 50 5 72 8. .1 ≈ mm 130 (3)确定拉深次数

拉伸工艺与拉深模具设计

拉深(又称拉延)是利用拉深模在压力机的压力作用下,将平板坯料或空心工序件制成开口空心零件的加工方法。它是冲压基本工序之一,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子、日用品、仪表、航空和航天等各种工业部门的产品生产中,不仅可以加工旋转体零件,还可加工盒形零件及其它形状复杂的薄壁零件,如图4.1.1所示。 a)轴对称旋转体拉深件b)盒形件c)不对称拉深件 图4.1.1拉深件类型 拉深可分为不变薄拉深和变薄拉深。前者拉深成形后的零件,其各部分的壁厚与拉深前的坯料相比基本不变;后者拉深成形后的零件,其壁厚与拉深前的坯料相比有明显的变薄,这种变薄是产品要求的,零件呈现是底厚、壁薄的特点。在实际生产中,应用较多的是不变薄拉深。本章重点介绍不变薄拉深工艺与模具设计。 拉深所使用的模具叫拉深模。拉深模结构相对较简单,与冲裁模比较,工作部分有较大的圆角,表面质量要求高,凸、凹模间隙略大于板料厚度。图4.1.2为有压边圈的首次拉深模的结构图,平板坯料放入定位板6内,当上模下行时,首先由压边圈5和凹模7将平板坯料压住,随后凸模10将坯料逐渐拉入凹模孔内形成直壁圆筒。成形后,当上模回升时,弹簧4恢复,利用压边圈5将拉深件从凸模10上卸下,为了便于成形和卸料,在凸模10上开设有通气孔。压边圈在这副模具中,既起压边作用,又起卸载作用。

图4.1.2拉深模结构图 1-模柄2-上模座3-凸模固定板4-弹簧5-压边圈 6-定位板7-凹模8-下模座9-卸料螺钉10-凸模 圆筒形件是最典型的拉深件。平板圆形坯料拉深成为圆筒形件的变形过程如图

图4.2.1拉深变形过程图4.2.2 拉深的网格试验

拉深过程中出现质量问题主要是凸缘变形区的起皱和筒壁传力区的拉裂。凸缘区起皱是由于切向压应力引起板料失去稳定而产生弯曲;传力区的拉裂是由于拉应力超过抗拉强度引起板料断裂。同时,拉深变形区板料有所增厚,而传力区板料有所变薄。这些现象表明,在拉深过程中,坯料内各区的应力、应变状态是不同的,因而出现的问题也不同。为了更好地解决上述问题,有必要研究拉深过程中坯料内各区的应力与应变状态。 图4.2.3是拉深过程中某一瞬间坯料所处的状态。根据应力与应变状态不同,可将坯料划分为五个部分。

带凸缘拉深件模具设计说明书

设计题目:宽凸缘圆筒形件拉深模具设计。 设计与计算步骤: 1. 拉深工艺计算 (1)修边余量的确定 查表4-2(来自《冲压模具课程设计指导与范例》——化学工业出版社,以下所查各表均出自此)得修边余量?R=4.3 (2)毛坯尺寸的计算 查表4-4,知其中1d =72,2d =78,3d =84,4d =109.6,r=3,h=32 计算出D=152mm 。 (3)确定拉深次数和拉深系数

查表4-9得工件第一次拉深的最大相对高度11/0.6h d = 查表4-10得第一次拉深时的拉深系数10.51m = /0.487h d =<11/0.6h d =,所以工件可一次拉出。 2. 拉深力的计算 查表4-19. 13 3.14722410 1.1203.9l b F d t k KN πσ==????= 3. 压边力和压边装置的设计 查表4-11,确定此拉深工艺需要采用压边圈,采用弹性压边装置 t d 11-推杆; 12-推板;13-紧固螺钉; 14-紧固螺栓; 15-空心垫板; 16-压边圈; 17-螺母; 18-下模座

压边力的计算: 221[(2)]4 Y A F D d r P π = -+ 查表4-27、4-28。计算得: 22[152(7229.6)]334.8, 49.6 Y A F KN π = -+??===其中r 4.压力机吨位的选择 203.934.8238.7KN F F F >+=+=压拉 压力机行程应满足:S>2.5h 100mm =工件 根据表9-9,选择压力机型号J23-80。 其主要技术规格如下。 KN mm mm mm mm ?公称压力:1000最大装模高度:480工作台尺寸:7101080连杆调节量:100滑块行程:130 5.拉深模结构设计 (1)拉深凸、凹模圆角半径 a. 凹模圆角半径r 9.6A === b.凸模圆角半径(0.6~1)0.89.67.68T A r r ==?= (2)拉深凸、凹模间隙 查表4-32,取单边间隙Z/2=2.2mm (3)凸、凹模工作零件尺寸计算 A 0.12 A max 00 00T max T 0.08 0.08 D (0.75)80d 0.75Z 75.6 D D δδ++---=-?==-?-==凹模尺寸凸模尺寸()(80-0-4.4) 其中A T δδ、由表4-34查取。

筒形件的拉深模具设计

新余学院课程设计任务书 2.模具整体方案设计:包括零件的工艺分析、模具类型的确定、压力中心计算、毛坯尺寸计算、压力机选择等。

第一章概述 一、模具概述 模具是高新技术产业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工业生产的重要基础装备.用模具生产的产品,其价值往往是模具价值的几十倍。模具技术是一门技术综合性强的精密基础工艺装备技术,涉及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开发与推广应用.是冶金、材料、计量、机电一体化、计算机等多门学科以及铸、锻、热处理、机加工、检测等诸多工种共同打造的系统工程。用模具生产制品具有高效率、低消耗、高一致性、高精度和高复杂程度等特点,这是其他任何加工制造方法所不及的。目前,模具制造业已成为与高新技术产业互为依托的产业,模具工业技术水平的高低已成为衡量国家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冷冲模具工业的现状 到了21世纪.随着计算机软件的发展和进步.CAD/CAE/CAM技术日臻成熟,其现代模具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目前我国冲压模具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技术和能力等方面都已有了很大发展,但与国民经济需求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具有较大的差异,一些大型、精密、复杂、长寿命的高档模具每年仍大量进口,特别是中高档轿车的覆盖件模具。目前仍主要依靠进口。而一些低档次的简单冲模,则已供.过于求,市场竞争非常激烈。 三、冷冲模具的发展方向 发展模具工业的关键是制造模具的技术、相关人才以及模具材料。模具技术的发展是模具工业发展最关键的—个因素,其发展方向应该为适应模具产品“交货期短”、“精度高”、质量好”和“价格低”的要求服务。为此,急需发展如下:1.全面推广模具CAD/CAM/CAE技术::随着微机软件发展和进步,普及CAD /CAM/CAE技术的条件已基本成熟,各企业需要加大CAD/CAM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的力度,同时进一步扩大CAE技术的应用范围。 2.模具扫描及数字化系统:高速扫描机和模具扫描系统具备从模型或实物扫描到加工出期望的模型所需的诸多功能,这样可以大大缩短模具研制制造周期。 3.电火花加工:电火花加工(EDM)虽然已受到高速铣削的严峻挑战,但其固有特性和独特的加工方法是高速铣削所不能完全替代的。 4.优质材料及先进表面处理技术:选用优质钢材和应用相应的表面处理技术来提高模具的寿命就显得十分必要。 5.模具研磨抛光将自动化、智能化:模具表面的质量对模具使用寿命、制件外观质量等方面均有较大的影响,研究自动化、智能化的研磨与抛光方法替代现有手工操作,提高模具表面质量是重要的发展趋势。

拉伸件模具设计

分类号单位代码10642 密级公开学号 课程设计 论文题目:筒型拉伸件的设计 姓名: 学号: 专业:机械工程 班级:4班 中国 重庆 二〇一五年五月

目录 前言 (2) 一.冲压件工艺分析 (2) 1.工艺方案的分析 (3) 2.主要工艺参数计算 (3) 三.计算工序冲压力,压力中心以及初选压力机 (5) 1.落料力的计算 (5) 2.计算卸料力和顶件力 (6) 3.计算拉深力 (6) 4.计算压边力 (6) 四.磨具零件主要工作部分尺寸计算 (6) 1.落料刃口尺寸计算 (6) 2.拉深凸凹模工作尺寸计算 (7) 1.装配图 (8) 2.卸料装备的选择 (9) 3.压力机的选择 (9) 4.总结 (9) 前言 冲压是利用安装在冲压设备(主要是压力机)上的模具对材料施加压力,使其产生分离或塑性变形,从而获得所需零件(俗称冲压或冲压件)的一种压力加工方法。冲压通常是在常温下对材料进行冷变形加工,且主要采用板料来加工成所需零件,所以也叫冷冲压或板料冲压。冲压是材料压力加工或塑性加工的主要方法之一,隶属于材料成型工程术。 冲压所使用的模具称为冲压模具,简称冲模。冲模是将材料(金属或非金属)批量加工成所需冲件的专用工具。冲模在冲压中至关重要,没有符合要求的冲模,批量冲压生产就难以进行;没有先进的冲模,先进的冲压工艺就无法实现。冲压工艺与模具、冲压设备和冲压材料构成冲压加工的三要素,只有它们相互结合才能得出冲压件。与机械加工及塑性加工的其它方法相比,冲压加工无论在技术方面还是经济方面都具有许多独特的优点。 一.冲压件工艺分析 1.材料:该冲裁件的材料是79NiMo4,具有较好的可拉深性能。 2.零件结构:该制件为圆筒形拉深件,故对毛坯计算重要。

带凸缘拉伸件毕业设计

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毕业设计(论文) 作者:学号: 系部:模具技术系 专业:精密模具设计与制造 题目:冷冲模(带凸缘拉伸件) 指导者: 评阅者: 2015年 5月

带凸缘拉深件模具设计 摘要 拉深是利用模具使平板毛坯变成为开口的空心零件的冲压方法,用拉深工艺可以制成筒形、阶梯形、锥形、抛物面形、盒形和其他不规则形状的薄壁零件,其中又以筒形件简单和多见,而有凸缘筒形件又分为宽凸缘和窄凸缘件。 只有加强拉深变形基础理论的研究,才能提供更加准确、实用、方便的计算方法,才能正确地确定拉深工艺参数和模具工作部分的几何形状与尺寸,解决拉深变形中出现的各种实际问题,从而,进一步提高制件质量。 在拉深工艺设计时,必须知道冲压件能否一次拉出,这就引出了拉深系数的概念。拉伸系数决定于每次拉深时允许的极限变形程度。在多次拉深中,对于宽凸缘拉深件,则应在第一次拉深时,就拉成;零件所要求的凸缘直径,而在以后各次拉深中,凸缘直径保持不变。为了保证以后拉深时凸缘不变形,宽凸缘拉深件首次拉入凹模的材料应比零件最后拉深部分实际所需材料多3%~5%,这些多余材料在以后各次拉深中,逐渐将减少部分材料挤回到凸缘部分,使凸缘增厚,从而避免拉裂。 关键词:筒形,模具设计,拉深,冲压

Abstract The extension is a mould to make the plate blank into the stamping method for hollow parts of the opening, thin-walled parts with deep drawing process can be made into a cylinder shape, ladder shaped, cone, parabolic, box and other irregular shapes, and the case of cylindrical parts simple and rare, and flange cylindrical parts is divided into wide flange and narrow flange. Only by strengthening the basic theory research of deformation calculation method of drawing, can provide more accurate, practical and convenient, can correctly determine the geometry and size of drawing process parameters and working parts of die, to solve the actual problems, drawing deformation in order to further improve the quality of workpieces. In the process design of deep drawing, must know whether a stamping out, this leads to the concept of drawing coefficient. Limit drawing coefficient depends on each drawing the allowable deformation degree. Many in the drawing, for wide flange drawing parts, should be in the first drawing, pull into; the diameter of the flange parts required, and after each time depth, the diameter of the flange remain unchanged. In order to ensure the flange without

5 带凸缘筒形件的拉深

模块五带凸缘筒形件的拉深

一、项目导入(10分钟) 可采用拉深成型工序完成的零件的形态多种多样,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圆筒形拉深件的拉深工艺及模具设计,那么除圆筒形拉深件以外,其他形态拉深件的成型方式是怎么样的呢?在本模块中将介绍典型的带凸缘筒形件的拉深工艺。 知识讲解(90分钟)。 4.5 带凸缘筒形件拉深 有凸缘筒形件的拉深变形原理与一般圆筒形件是相同的,但由于带有凸缘(图4-43),其拉深方法及计算方法与一般圆筒形件有一定的差别。 1.有凸缘圆筒形件一次成形拉深极限 有凸缘圆筒形件的拉深过程和无凸缘圆筒形件相比,其区别仅在于前者将毛坯拉深至某一时刻,达到了零件所要求的凸缘直径d t 时拉深结束;而不是将凸缘变形区的材料全部拉入凹模内。所以,从变形区的应力和应变状态看两者是相同的。

图4-43有凸缘圆形件与坯料图图4-44拉深时凸缘尺寸的变化

图 4-46宽凸缘零件的拉深方法 分钟) 对右图中的带凸缘筒形件进行拉深工艺分析?确定拉深件的工艺方案,完成工艺计算?

查表得工件第一次拉深的最大相对高度 m 查表得第一次拉深时的拉深系数 1

推杆; 12-推板;13-紧固螺钉; 14-紧固螺栓; 15-空心垫板; 16-压边圈;螺母; 18-下模座 压边力的计算: 22 1[(2)]4 Y A F D d r P π=-+ 查表。计算得: 22 [152(7229.6)]334.8,40.8()0.8(15280)29.6 A KN D d t π=-+??==-=-?=其中r 6)压力机吨位的选择 203.934.8238.7KN F F >+=+=压拉

落料拉伸冲孔复合模具设计

落料拉伸冲孔复合模具设计

题目: 落料拉伸冲孔复合膜设计 分院:机械与电子学院 姓名:沈星星 学号: 20093729 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 指导老师:焦锡岩 毕业论文答辩时间: 2012-6-14 前言 随着工业发展,冲压模具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同时由于产品更新换代速度

的加快,除了要保证模具设计质量以外,对模具设计效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促进我国冲压模具技术的发展,从计算机技术、先进加工技术及装备、其它新技术与冲压模具等方面分析了我国冲压模具的技术现状。结果表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冲压模具总量位居世界第三位,加工技术装备基本已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 本文首先分析了复合模具的工艺结构,介绍了复合模具的设计,重点介绍了模具的结构、凹凸模的设计、冲裁力的计算以及冲压机的选型。其次详细阐述了落料拉深冲孔复合模的工艺设计与结构设计过程、对拉深凸模、落料凹模、落料拉深凹凸等模具主要的成型零件以及各种标准零件进行设计计算和选择,基本上确定了落料拉深冲孔复合模的整体结构框架。本文设计的复合模具适用于加工几何尺寸较大、形状复杂、精度要求较高的冲压类零件,通过理论分析和大量的工程实践探索,在模具上采用了一些特殊机构,可使操作简单,提高生产效率,对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有着现实的意义。通过了复合模具的设计,可以将传统的分模加工合二为一,使落料、拉深、冲孔一次成形,避免了分模加工中定位误差的生产,从而保证了质量,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

目录 \ 前言 (Ⅰ) 目录 (Ⅱ) 第1章绪论 (1) 1.1冲压模具简介 (2) 1.1.1 冲压成形与冲压模具的概念 2 1.1.2 冲压模具的分类 (2) 1.2 本课题主要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3) 第2章复合模具总体方案的分析与确定 (5) 2.1 工艺方案分析 (5) 2.1.1 工件的分析 (5) 2.1.2 落料拉深工艺分析 (5) 2.2工艺方案的确定 (6) 第3章主要的工艺参数计算 (7) 3.1 毛坯尺寸的计算 (7) 3.2 排样 (7) 3.3 工序压力计算 (8) 3.4 冲压设备的选择 (9) 第4章主要工作部分尺寸计算 (11) 4.1 落料刃口尺寸计算 (11) - Ⅱ-

文献综述 - 壳体拉深模具设计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设计(论文)题目壳体拉深模具设计 作者所在系别材料工程系 作者所在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作者所在班级 作者姓名 作者学号 指导教师姓名 指导教师职称 完成时间年11 月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教务处制

说明 1.根据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暂行规定》,学生必须撰写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文献综述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 2.文献综述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前期内完成,由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并经所在专业教研室审查。 3.文献综述各项内容要实事求是,文字表达要明确、严谨,语言通顺,外来语要同时用原文和中文表达。第一次出现缩写词,须注出全称。 4.学生撰写文献综述,阅读的主要参考文献应在10篇以上(土建类专业文献篇数可酌减),其中外文资料应占一定比例。本学科的基础和专业课教材一般不应列为参考资料。 5.文献综述的撰写格式按毕业设计(论文)撰写规范的要求,字数在2000字左右。文献综述应与开题报告同时提交。

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壳体拉深模具设计》的文献综述 内容摘要 本文介绍了冲压工艺的发展背景、概念及特点,冲压模具现阶段国内及台湾的发展前景和冲压行业信息化、数字化的状况以及先进成形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状况,讨论了我国冲压行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的思路,而且从模具的结构、生产工艺方面阐述了金属冲压拉深成型工艺,力图通过改善冲压工艺,提高产品质量。 关键词:模具设计现状发展趋势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工程

第1章前言 1.1冲压的历史渊源、概念及优点 1.1.1冲压的历史渊源 冲压加工技术始于18世纪末叶至19世纪初年,因为产业革命促成了动力制造技术的发展,以机械化方式来加工金属板就逐渐成为主流,其后,由于辊轧机rolling mill 的发明,生产者利用它来高速、连续的生产金属板,利用表面光滑,厚度均匀的金属板来制造各种装饰品,家庭用品及机械零件的工作方法,逐步形成产业化。[1] 1.1. 2.冲压加工及拉伸的概念 所谓冲压加工,就是指利用钣金加工机械(sheet metal working machine),泛称冲压机械,即冲床(press),及其专用的工具,及模具(die),对薄钣金属施行冲裁、成型、弯曲、拉深等加工,借以制造各种工业用及家庭用钣金零件与制品。 拉深(俗称拉延)是利用专用的模具将平板毛坯制成开口空心零件的一种冲压工艺方法。拉深过程中,在模具凸模的作用下,毛坯被拉进凸、凹模之间的间隙里形成圆筒件。工件的直壁部分是由毛坯的环形部分转变而来,拉深时,毛坯的外部环形部分是变形区,而底部是不变形区,被拉入凸、凹模之间的直壁部分是已变形区。[2]用拉深方法可以制成筒形、阶梯形、锥形、球形和其他不规则形状的薄壁零件,如果与其它冲压成形工艺配合,还可能制造形状极为复杂的零件。拉深件的可加工尺寸范围相当广泛,从几毫米的小零件直到轮廓尺寸达2—3米,厚度达200—300毫米的大型零件,都可以用拉深方法制成。因此,在汽车、飞机、拖拉机、电器、仪表、电子等工业部门以及日常生活用品的冲压生产当中,拉深工艺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 1.1.3冲压的优点 冲压是高效的生产方法,采用复合模,尤其是多工位级进模,实现由带料开卷、矫平、冲裁到成形、精整的全自动生产。生产效率高,劳动条件好,生产成本低。与机械加工及塑性加工的其它方法相比,冲压加工无论在技术方面还是经济方面都具有许多独特的优点[3]。主要表现如下。 (1)可以常温加工,对于形状复杂难以加工零件同样适用(2)使用压延材料为主几乎不经过变形加工,韧性好,因加工产生加工硬化,可提高零件强度(3)加工精度高、适用大批量生产,(4)生产效率高(5)利用率高,剩余废料变形少,可用来加工小零件(6)操作简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