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代谢酶的基因多态性
药物代谢酶基因多态性简介

药物代谢酶基因多态性简介代谢酶基因多态性是指由于编码代谢酶的DNA序列的单核苷酸多态性等可遗传变异,导致的不同种群之间代谢酶的底物特异性无变化,但是代谢酶的活性存在显著的差别的现象。
由此可能造成个体间PK和药物反应的差异,进而造成不必要的治疗失败和毒副作用。
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存在于Ⅰ相代谢酶、Ⅱ代谢酶和转运体等多个方面,其中临床影响较大的为CYP450酶的基因多态性,因此了解不同人群代谢酶活性的差异有助于理解种群间PK差异和实现个性化治疗。
SNPs存在于许多亚型的代谢酶中,Sarah等人的研究结果显示如下图,其中高加索人种中CYP2D6多态性的频率最高,其次为CYP2A6和2B6。
但是并非所有的CYPs均参与药物代谢,既存在较高频率的多态性,又与药物代谢相关的为CYP1A2, 2D6, 2C9和2C19,其中CYP2D6与多数药物的代谢相关,下文将以CYP2D6为代表阐述其进化特征、功能多样性和临床影响等相关内容。
CYP2D6是由497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其对生物碱类物质具有较高的亲和力,该酶不可被环境因素调控且不能被诱导。
最早CYP2D6的多态性是由于个体间PK差异引起人们注意的,而后随着生物技术手段的提升才逐渐揭开其遗传基础。
CYP2D6位于染色体22q13.1上,其邻近包含两个假基因CYP2D7和CYP2D8。
至今发现了几十种CYP2D6的等位基因,大多数编码有缺陷的基因产物,最常见的突变型等位基因分布于不同种群中,如CYP2D6*2, CYP2D6*4, CYP2D6*5, CYP2D6*10和CYP2D6*17等,详细见下图,其可分为彻底失活、活性降低、正常、活性增加和活性本质上的改变五大类,在不同种群中分布特点有明显的差异。
亚洲人群最常见的CYP2D6*10,其发生了P34S的有害突变导致了P450折叠功能的丧失而造成不稳定性,且降低了底物的亲和力。
非洲人群中常见突变体为CYP2D6*17发生的错义突变导致其活性位点结构发生改变,由此造成底物特异性发生改变,且其活性低于野生型。
药物代谢酶的基因多态性与个体对于特定药物的反应性研究

药物代谢酶的基因多态性与个体对于特定药物的反应性研究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药物治疗已成为许多疾病的重要手段。
然而,不同个体对于同一种药物的反应性却存在着差异,这无疑给临床实践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药物代谢酶是影响个体药物代谢能力的主要因素之一,而其基因多态性则成为了影响个体对于特定药物反应性的关键因素之一。
本文将从药物代谢酶的概念、基因多态性、影响因素以及临床应用等方面来阐述药物代谢酶的基因多态性与个体对于特定药物的反应性研究特点。
一、药物代谢酶的概念及类别药物代谢酶(drug metabolizing enzyme)是指将药物分解、代谢或激活的酶类,是影响个体对于药物代谢能力的主要因素之一。
根据其作用位置和药物代谢类型的不同,药物代谢酶可以分为肝细胞内和肝细胞外药物代谢酶两大类,其中肝细胞内主要包括细胞色素P450酶(CYP)、UDP酰转移酶(UGT)、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等,而肝细胞外则包括氨基酸类酶、酯酶、酰胺酶等。
不同类型的药物代谢酶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特定药物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
二、药物代谢酶的基因多态性药物代谢酶的基因多态性(genetic polymorphism)是指由于基因结构上的变异导致药物代谢酶活性和药物代谢能力不同的现象。
基因多态性是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人类不同种群的基因多态性存在差异。
目前较为常见的药物代谢酶基因多态性包括CYP2D6、CYP2C19、CYP2C9、UGT1A1等,其中以CYP2D6、CYP2C19多态性的研究较为深入,并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三、药物代谢酶基因多态性的影响因素药物代谢酶基因多态性的影响因素较为广泛,包括生物学、环境、药物本身等多个方面。
生物学因素主要包括种族、遗传、性别等,环境因素包括饮食、药物相互作用、生活环境、健康状况等,而药物本身的化学结构、生理效应、药代动力学等均是影响药物代谢酶基因多态性的因素之一。
不同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和影响关系,也是影响药物代谢酶基因多态性的重要因素。
药物代谢酶基因多态性分析及药物治疗反应个体化研究——以某医院为例

药物代谢酶基因多态性分析及药物治疗反应个体化研究——以某医院为例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药物治疗已经成为人们预防和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药物治疗的效果往往取决于许多因素,如药物代谢、吸收和分布等。
而药物代谢酶基因多态性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患者的个体差异,从而个性化治疗,提高疗效。
本文将以某医院为例,介绍如何进行药物代谢酶基因多态性分析及其在药物治疗中的应用。
一、药物代谢酶基因多态性分析简介药物代谢酶基因多态性是指基因序列中存在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这些SNP会对药物的代谢酶的活性产生影响,从而改变药物的代谢速率和效果。
因此,药物代谢酶基因多态性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患者的个体差异,并选用相应的药物治疗方案,提高疗效,减少副作用。
二、药物代谢酶基因多态性分析方法药物代谢酶基因多态性分析常用的方法有PCR-RFLP、TaqMan、SNPscan等。
在某医院里,常用的是PCR-RFLP法进行分析。
PCR-RFLP是一种基于PCR扩增和酶切的方法,其步骤如下:1、提取被检测个体的基因组DNA;2、选择需要检测的药物代谢酶基因,设计引物并进行PCR扩增;3、对扩增产物进行酶切,根据切割后的DNA片段大小分析样本基因型。
三、药物治疗反应个体化研究应用个性化治疗是近年来医学界的一个热点话题,而药物代谢酶基因多态性分析则是实现个性化治疗的重要手段。
在某医院里,药物代谢酶基因多态性分析已经被应用到临床中,以下举几个例子。
1、华法林治疗华法林是一种广泛应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病的药物,但其剂量和用法需根据患者的代谢差异进行个体化调整。
某医院通过对CYP2C9和VKORC1基因进行分析,发现患者的个体差异较大,从而制定了更为合理的治疗方案,提高了疗效。
2、乳腺癌患者治疗对于乳腺癌患者的治疗,药物代谢酶基因多态性分析同样具有重要的应用。
某医院通过对CYP2D6基因的分析发现,部分患者的代谢能力较差,导致药物的代谢速度过慢,治疗效果欠佳。
药物代谢酶基因多态性对药物副作用的影响研究

药物代谢酶基因多态性对药物副作用的影响研究药物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中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药物代谢酶基因多态性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药物代谢酶基因多态性指的是药物代谢酶的基因存在不同的等位基因,这些等位基因会影响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速度和药物疗效,进而对药物的副作用产生影响。
研究表明,药物代谢酶基因多态性与药物代谢能力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药物代谢酶基因的多态性会导致不同个体之间药物代谢酶的活性差异,进而影响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速度。
根据不同个体的基因型,人群可以分为三种代谢类型:快速代谢、中等代谢和慢速代谢。
快速代谢者在药物代谢过程中酶活性高,药物的清除速度比较快;相反,慢速代谢者在药物代谢过程中酶活性低,药物的清除速度较慢。
而中等代谢者则介于两者之间。
这种基因多态性会使得不同人群对于相同药物产生不同的药物副作用。
举例来说,考虑到临床常用药物华法林的利用情况,华法林是一种口服抗凝剂,广泛应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
华法林的抗凝效果主要通过抑制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的生物合成来实现。
药物代谢酶基因多态性对华法林的代谢有重要的影响。
维生素K环氧化酶基因(VKORC1)和细胞色素P450基因(CYP2C9)是影响华法林代谢的两个重要基因。
VKORC1基因的多态性会影响华法林对维生素K的抑制作用;而CYP2C9基因的多态性则会影响华法林的代谢速度。
因此,患者的基因型决定了患者对华法林的敏感性和副作用的产生。
除了药物代谢酶基因多态性对药物副作用的直接影响外,药物代谢酶基因多态性还可以通过调节药物的药动学参数间接影响药物副作用。
药动学参数指的是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这四个过程。
部分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受到药物代谢酶基因多态性的影响,导致药物在非靶组织中的积累增加,从而增加了药物的毒性反应。
在药物研发和临床应用中,药物代谢酶基因多态性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通过研究不同人群的基因多态性,可以预测不同患者对药物的反应和副作用,为临床治疗个体化提供科学依据。
药物代谢酶基因多态性与药物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的关系研究及个体化用药建议

药物代谢酶基因多态性与药物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的关系研究及个体化用药建议概述:药物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的差异主要由多个因素决定,其中药物代谢酶基因多态性是关键因素之一。
本文旨在探讨药物代谢酶基因多态性与药物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个体化用药的建议。
一、药物代谢酶基因多态性简介药物代谢酶基因多态性是指药物代谢酶基因存在不同的等位基因形式,导致药物代谢能力的差异。
代谢酶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影响药物的代谢速度,如细胞色素P450酶;另一类是影响药物的转运过程,如P-糖蛋白。
这些药物代谢酶基因的多态性可以导致药物在体内代谢和消除的变化,从而影响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二、药物治疗效果与药物代谢酶基因多态性的关系1. 药物疗效增强:某些药物代谢酶基因多态性可能导致药物代谢速度减慢,使药物在体内浓度增加,从而增强其疗效。
例如,对于丙戊酸钠的代谢酶基因CYP2C9,其等位基因CYP2C9*3会降低其代谢能力,使药物在体内浓度升高,进而增加治疗效果。
2. 药物疗效减弱:另一方面,某些药物代谢酶基因多态性可能导致药物代谢速度加快,使药物在体内浓度降低,进而减弱药物的疗效。
例如,对于氯唑沙宗(clotiazepam)的代谢酶基因CYP2C19,存在嵌合子突变等位基因,使该药在体内的代谢能力降低,导致疗效减弱。
三、药物不良反应与药物代谢酶基因多态性的关系1. 不良反应增加:药物代谢酶基因多态性还可导致药物不良反应的风险增加。
例如,某些人群中存在影响华法林(warfarin)代谢的细胞色素P450基因(CYP2C9和VKORC1)的多态性,对于这些患者来说,华法林的代谢能力较低,容易出现出血等不良反应。
2. 不良反应减少:另一方面,一些药物代谢酶基因多态性可能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风险。
例如,氟西汀(fluoxetine)和苯妥英(phenytoin)的代谢酶基因CYP2D6具有多态性,有些表型患者在药物治疗中很难达到治疗剂量,从而降低了不良反应的风险。
药物代谢酶的多态性与药物不良反应

药物代谢酶的多态性与药物不良反应药物不良反应是指使用药物后出现的不良症状或者副作用。
药物不良反应经常发生,是临床工作中常见的问题。
药物在体内的代谢是由药物代谢酶来完成的。
药物代谢酶的多态性是导致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之一。
什么是药物代谢酶?药物代谢酶是体内主要负责药物代谢的酶。
药物代谢酶主要存在于肝脏中,其中较为重要的药物代谢酶有CYP450酶、UGT酶和SULT酶等。
这些酶能够将药物分解成代谢产物,从而促进药物的排泄和消除。
药物代谢酶是药物代谢的关键因素,也是造成药物不良反应的一个重要原因。
药物代谢酶的多态性药物代谢酶的多态性是指不同人体内同一个酶的基因表达不同,因而在对药物代谢和药物疗效等方面会有差异。
这种差异可能由基因外部或基因内部的影响因素引起。
具体来说,药物代谢酶的多态性可以分为以下两种类型:1.基因型差异基因型差异是指不同个体之间由基因遗传造成的药物代谢酶表达不同。
这种表达差异可能导致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速度变化,进而影响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例如,CYP2D6基因就是影响药物代谢最为常见的基因类型。
在CYP2D6的多态性中,存在超过50种不同的CYP2D6变异体,它们的表达情况影响到超过20%的处方药物的代谢速度,因而影响了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等。
2.外部影响药物代谢酶的表达也受到外部环境、药物本身、饮食、吸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例如,若同时进食某些水果和蔬菜,则可能降低体内CYP3A的活性,从而影响某些药物的代谢和剂量。
有时候,不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会改变药物代谢酶的活性,从而出现不良反应。
因此,药物代谢酶的多态性不单单受到基因因素的影响,还受到环境因素和药物因素的影响。
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速度受到药物代谢酶的控制。
而药物代谢酶的多态性会导致药物在不同个体间的代谢速度存在差异,从而出现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的变化。
例如,在CYP2D6的多态性中,一些人若具备慢代谢类型的CYP2D6基因型,则对某些药物的代谢速度较慢,因而需要用较小的剂量来达到预期疗效。
药物代谢酶基因多态性与个体差异的关系

药物代谢酶基因多态性与个体差异的关系药物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
其中,药物代谢的主要机制是通过药物代谢酶进行催化代谢,将药物转化为代谢产物,并将代谢产物排出体外。
药物代谢酶基因多态性是指某一种药物代谢酶所对应基因不同个体之间的遗传变异情况。
这种变异性可能会导致药物的药效、毒性及不良反应等方面发生变化,从而影响药物治疗的效果。
目前研究表明,世界上约有15-20%的药物代谢酶存在基因多态性,其中以细胞色素P450酶(Cytochrome P450, CYP)代谢酶最为常见。
CYP酶是一类酶,主要参与药物的氧化、还原、羟基化等反应,是体内药物代谢的重要组成部分。
世界卫生组织将CYP代谢酶分成6个家族,目前已知的代谢酶共有57个亚型,其中较为常见的有CYP1A2、CYP2C9、CYP2C19、CYP2D6和CYP3A4等亚型。
药物代谢酶基因多态性有可能会对药物治疗的效果产生影响。
首先,基因多态性可能会导致药物的个体药动力学差异。
药动学是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的动态学,个体在药物代谢酶方面的基因多态性差异可能会导致吸收、分布和排泄的差异。
举例来说,对于口服的华法林(Warfarin)来说,CYP2C9和维生素K环氧酶(VKORC1)是两个主要的药物代谢酶,其基因多态性可能会导致华法林的药物代谢效率降低,从而使患者需要更长的时间来平衡药物水平,这将导致患者容易发生出血等不良反应。
其次,基因多态性可能会导致药物的个体药效差异。
药效是药物产生治疗效果的能力,药物通过与靶点结合而发挥治疗作用。
CYP2C19基因多态性差异对贝伐单抗(Bevacizumab)治疗结直肠癌的效果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研究发现,CYP2C19*2基因型携带者的药物清除率较快,能够更好地降低肿瘤水平和减缓疾病进展,因此CYP2C19基因多态性是肿瘤患者治疗方案中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
药物代谢酶基因多态性可用于个性化药物治疗的优化。
药物代谢酶基因多态性与药物治疗个体化

药物代谢酶基因多态性与药物治疗个体化第一章:引言药物代谢酶基因多态性是指个体之间存在的基因组变异,这些变异影响了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速度和效果,从而导致不同个体对同一药物的反应差异。
药物代谢酶基因多态性是实现个体化药物治疗的重要基础。
第二章:药物代谢酶基因多态性的分类目前,药物代谢酶基因多态性主要分为CYP酶、UGT酶和GST酶三种。
其中,CYP酶是药物代谢酶中最为重要的一类,它参与了70%以上药物代谢的过程。
CYP酶基因主要包括CYP1A2、CYP2C9、CYP2C19、CYP2D6和CYP3A4等。
第三章:药物代谢酶基因多态性与药物治疗的个体化药物代谢酶基因多态性是药物治疗个体化的重要基础。
根据不同的基因型,个体之间可能出现药物代谢速度的差异,从而导致药物在体内的浓度不同,影响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因此,在临床使用药物时,应根据患者的基因型,制定个体化的用药方案,以适应不同个体的药物代谢特征,从而有效提高药物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
第四章:临床应用药物代谢酶基因多态性的例子在临床上,药物代谢酶基因多态性已经被广泛应用。
以华法林为例,它是目前治疗静脉血栓栓塞症最常用的口服抗凝药物之一。
华法林的代谢过程受到CYP2C9和VKORC1基因的影响,而CYP2C9基因的多态性是导致华法林摄入后出现出血等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根据患者的基因型,调整华法林的剂量就可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治疗效果。
另一例是阿司匹林。
一项针对大约8000名心脏病患者的研究发现,CYP2C19*2、CYP2C19*3和CYP2C19*17等位基因的多态性可以影响阿司匹林的代谢速度,进而影响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作用和不良反应发生率。
根据基因型,制定个体化的用药方案就可以缩小阿司匹林出现不良反应的风险,提高治疗效果。
第五章:未来展望药物代谢酶基因多态性已经成为了探索个体化药物治疗的重要领域。
未来,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和基因分型技术的发展,个体化药物治疗将有更多的突破和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血清地高辛浓度升高,心 肌敏感性上升,易中毒;低钾、镁血症和高钙血 症均可使心肌敏感性提高9 ,有效血药浓度范围内 即可出现心脏毒性。
❖ 生物利用度一般可达90%。血液中约90%与白蛋白结合, 可迅速分布至全身,属一室分布模型,其表观分布容积为 0.5~0.7L/kg体重。体内消除仅2%以原型从肾排泄,绝 大部分经肝细胞生物转化为无活性的代谢物后排出,为肝 药酶诱导剂,长期使用可加速自身的代谢转化。
❖ 治疗浓度范围内,存在消除1动3 力学方式转换,血药浓度 <10μg/ml时,按一级动力学方式消除;超过此浓度时转 换为零级消除动力学,消除半衰期不恒定,随血药浓度而 变。成人大多波动在15~30小时,儿童为12~22小时。
13
3.其他影响血药浓度因素
❖ 苯妥英钠与血浆白蛋白结合率高。老年人、妊娠晚期、肝 硬化、尿毒症等时,血浆白蛋白减少,同时服用可与其竞 争白蛋白结合位点的药物如丙戊酸钠、保泰松、水杨酸类 、磺胺类等,以及较高浓度的尿素、胆红素等内源性物质 ,均可使游离药物浓度升高而总浓度无变化。测定其总浓 度结果进行分析解释时,须考虑上述影响。
第二十一章 治疗药物监测及其临 床应用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常见的治疗性药物监测方法及其临床 应用
第二节 常见的治疗性药物监测方法 及其临床应用
一、血液药物浓度测定及其临床应用
(一)强心苷类 (二)抗癫痫药 (三)治疗情感性精神障碍药 (四)茶碱 (五)抗心律失常药 (六)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七)环孢素A
6
地高辛血药浓度参考区间
❖ 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时,成人血清治疗浓度参考区间 为0.8~2.0ng/ml(1.0~2.6nmol/L)。
❖ 安全范围极狭窄,当浓度超过1.5ng/ml后,有部分患者 出现毒性反应;当浓度超过2.0ng/ml后,80%以上患者 出现心律紊乱等毒性反应,毒性反应发生率呈指数式急剧 增加。
❖ 临床常用的主要有苯妥英钠、苯巴比妥、酰胺咪 嗪、乙琥胺、氯硝基安定、丙戊酸钠等,大多需 进行TDM。
❖ 本类药中最常使用,也最迫切需要进行TDM的苯
妥英为例介绍。
11
11
1.药效学及血药浓度参考区间
❖ 苯妥英钠可通过对大脑神经元胞膜的稳定作用,及增强中枢 抑制性递质γ-氨基丁酸作用,阻止大脑异常放电的扩散,用 作治疗癫痫大发作的首选药物。还可用于治疗室性心律失常 ,特别是强心苷中毒所致,也用于多种外周神经痛的治疗。
❖ 治疗心房纤颤和心房扑动时,多数患者可耐受2.0ng/ml 甚至更高浓度,此时利用地高辛轻度中毒时产生的房-室 传导阻滞等作用,减慢心室7率,发挥治疗作用。
❖ 儿童对毒性作用有较高耐受性,在血药浓度≤3.5ng/ml时 ,较少发生毒性反应。
7
2.药动学
❖ 地高辛多以片剂口服,在胃肠道以被动扩散方式吸收。片 剂的生物利用度约60%~80%。血中地高辛约20%~25% 与血浆蛋白结合,其分布属二室模型,8~12小时转入消 除相。在消除相,心肌与血药浓度的比值较恒定,TDM 取样时间应选在消除相内(至少服药后12小时)。
5
1.药效学及血药浓度参考区间
❖ 治疗剂量的强心苷可选择性轻度抑制心肌细胞膜上Na+K+-ATP酶,从而增强心肌收缩力、心输出量增加、窦性 节律降低、房室传导减慢等药理作用。
❖ 临床上可用于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心房纤颤及心房扑动 等的治疗。
❖ 主要毒性反应为多种心律失常,并可致死,还有中枢神经 系统及消化道症状等,均与6血药浓度密切相关。
二、药物基因组学测定及其临床应用 3
(一)药物代谢酶的基因多态性 (二)药物转运蛋白的基因多态性 (三)药物直接作用靶位的基因多态性
3
一、血液药物浓度测定及其临床应用
(一)强心苷类
(二)抗癫痫药
(三)治疗情感性精神障碍药
(四)茶碱
(五)抗心律失常药
(六)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七)环孢素A
4
4
(一)强心苷类
❖ 主要问题是特异性易受干扰,1已0 知地高辛的某些尚有部分活
性的不全水解代谢物以及无活性的代谢物二氢地高辛、洋地
黄毒苷、西地兰等其他强心苷药,螺内酯的某些极性代谢物
,内源性皮质激素等,与地高辛抗体有程度不一的交叉免疫
性。
10
(二)抗癫痫药
❖ 抗癫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药是一类可通过不同作用机制,控制癫痫 发作的药物。
❖ 苯妥英钠治疗癫痫和抗心率失常,血清浓度参考区间为10~ 20μg/ml,最小中毒浓度约20μg/ml。
❖ 当血药浓度>20μg/ml后,治疗作用无明显升高,却出现眼 球震颤、焦虑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血药浓度>35μg/ml, 可诱发癫痫发作、抽搐、昏迷1等2 。
12
2.药动学
❖ 苯妥英钠口服后,以被动扩散方式经小肠吸收,平均约8 小时(6~12小时)达峰浓度。
❖ 表观分布容积约5~10L/kg体重。体内消除主要是以原型 药经肾小球滤过,或肾小管分泌排泄,仅约10%在肝代谢 ,另有7%左右处于肠肝循环。
8
❖ 治疗剂量下,地高辛在体内的消除属一级动力学。消除半 衰期成人约36小时(30~51小时),儿童约30小时(11 ~50小时)。
8
3.其他影响血药浓度的因素
❖ 强心苷是一类由植物中提取的苷类强心物质。临 床使用的主要有毒毛花苷K、去乙酰毛花苷(西地 兰)、地高辛和洋地黄毒苷。
❖ 毒毛花苷K和西地兰起效快、消除也较快,药效维持时间 短,不需进行TDM。
❖ 洋地黄毒苷起效慢,消除也慢,临床少用。 ❖ 地高辛起效及消除均居中,长期使用一般均选用地高辛。
5
❖ 下面主要介绍地高辛TDM的有关知识。
9
4.检测技术
❖ 主张使用血清标本,采血一般应在达稳态后(10天以上), 并在服药后16小时左右采集。如果患者达稳态前出现中毒表 现,则应立即取血测定。
❖ 常用分析方法中,只有免疫化学法的灵敏度能满足其要求。 放射免疫法的灵敏度可达0.3ng/ml,酶免疫法为0.5ng/ml 。两种方法间有极好的相关性(r>0.9),在治疗浓度范围 内变异大多可控制在10%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