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然之策(完整版)

计然之策(完整版)
计然之策(完整版)

朱公:计然之策

蠡在帮助越王勾践打败吴国之后,喟然而叹曰:“计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既已施於国,吾欲用之家。”后来蠡成了中国商人的祖师爷朱公。看来,蠡经商而富有,与用计然之“策”有很大关系。那么,计然之策讲的是什么呢?

《史记·货殖列传》有载:

策之一:需求决定与经济周期论

“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二者形则万货之情可得而观已。”

“故岁在金,穰;水,毁;木,饥;火,旱。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物之理也。六岁穰,六岁旱,十二岁一大饥。”

策之二:价格调控论

“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矣。上不过八十,下不减三十,则农末俱利,平粜齐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

策之三:实物价值论

“积著之理,务完物,无息币。”

策之四:贸易时机论

“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

策之五:价值判断论

“论其有馀不足,则知贵贱。”

策之六:物极必反论

“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

策之七:资金周转论

“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财币欲其行如流水。”

以策之二到策之七殊为好懂,这里不作阐发,唯策之一有必要啰嗦几句。

首先说需求决定论,计然的意思是,“要打仗就需要置办军火,要用度就需要购置物品。”需求决定了货物的存在以及价值。“这二者明白了,所有货物的规律就可以看清楚了。”经营要本着需求导向,逐利的过程,其实就是满足需求的过程。

然后,计然讲了经济周期论(建立在需求决定论基础之上):“金年丰收;水年涝毁;木年饥馑;火年干旱。干旱的年份大多卖船,洪涝的年份大多卖车,这是这些货物的道理。”干旱的年份,水少而船难行,船就没什么用,等钱用的人就贱卖船只;洪涝的年份,水多而车难行,车就没什么用,等钱用的人就贱卖车辆。反过来,旱年车贵;涝年船贵。“六年丰收,六年干旱(疑或其他灾害),十二年有一次大饥荒。”

这里让人着迷的是计然讲到的“岁在金、水、木、火。”如果它们是形容词,说水、火之年对应涝、旱好理解,那么金、木是什么呢?显然,这四个字不是形容词,而是与五行有关。所谓“金、水、木、火”的年份,对应的是中国历法中的五行。

中国历法采用六十花甲子为一周期的方法,在纪年上,六十年,以六十个顺序组合的天干地支代表,如甲子年、辛亥年等。按照计然的十二年周期论,那么就该考察地支的五行,因为地支恰恰是十二个。

按照计然总结的情况设计表格如下:

有一篇商训

生意要勤紧,懒惰则百事废。接纳要温和,躁暴则交易少。议价要订明,含糊则争执多。帐目要稽查,懒怠则资本滞。货物要整理,散漫则必废残。出纳要谨慎,大意则错漏多。期银要约定,延迟则信用失。临事要责任,放弃则受害大。用度要节俭,奢侈则用途竭。买卖要随时,挨延则机会失。赊欠要识人,滥出则血本亏。优劣要分清,苟且则必糊涂。用人要方正,诡谲则受其累。货物要面验,滥收则售价低。钱账要清楚,糊涂则弊窦生。主心要镇定,妄作则误事多。这些容大致是管理原则纲要。可以释读出他的经营管理思想,其经营领域和策略却未提及。但是我们还是通过字面判断出朱公主要的业务集中于物流商贸,没有涉足太多金融和制造,或者农业。不定经营目标,甚至没有业绩要求,基本上以计然之策为基本原则。

《计然之策》讲的全部是发家致富的商业之道。它有三方面商业原则:第一个原则,叫做“旱则资舟,水则资车”,这个原则,在商业经营中被称为“待乏”,第二个原则,叫做“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就是价格涨到一定程度时,要把货物像粪土一样抛售出去,价格下跌到一定程度时,要把货物像珍宝一样买进来;第三个原则,叫做“务完物,无息币,无敢居贵”,就是不能太贪心,不能囤积居奇,要在理想价位果断脱手。

《朱公经商十八诀》:

生意要勤快切勿懒惰懒惰则百事废

价格要定明切勿含糊含糊则争执多

用度要节约切勿奢华奢华则财钱竭

赊欠要识人切勿滥出滥出则血本亏

物资要面验切勿滥入滥入则质价减

出入要谨慎切勿潦草潦草则错误多

用人要方正切勿歪斜歪斜则托付难

优劣要细分切勿混肴混肴则耗用大

货物要修正切勿散漫散漫则查点难

期限要约定切勿马虎马虎则失信用

买卖要随时切勿拖延拖延则失良机

钱财要明慎切勿糊涂糊涂则弊窦生

检时要尽责切勿忘托忘托则受害大

账目要稽查切勿懈怠懈怠则资本滞

接纳要谦和切勿暴躁暴躁则交易少

主心要安静切勿妄动妄动则误事多

工作要精细切勿粗糙粗糙则出劣品

说话要规矩切勿浮躁浮躁则失事多

《朱公经商十二则》:

一是能识人。知人善恶,账目不负;

二是能接纳。礼文相待,交往众者;

三是能安业。厌故喜新,商贾大病;

四是能整顿。货物整齐,夺人心目;

五是能敏捷。犹豫不决,终归不成;

六是能讨账。勤谨不怠,取行自多;

七是能用人。因财器便,任事有赖;

八是能辩论。生财有道。阐发愚蒙;

九是能办货。置货不苛,蚀本便经;

十是能知机。售宁随时,可称名哲;

十一是能倡率。躬行必律,亲感必生;

十二是能运数。多寡宽紧,酌中而行。

《朱公经商理财致富十二戒》:

勿鄙陋勿虚华勿优柔

勿强辩勿懒惰勿固执

勿轻出勿贪赊勿争趣

勿薄蓄勿眛时勿痴货

善于抓住商业贸易的经营时机,是蠡经营思想的核心。譬如说,夏天人们不买皮货,只有到了冬天,皮货才畅销。但是做生意的人,不能等到冬天才开始进货,而应该在夏天就要备足货源,方能保证

在冬天售出时赚钱。他还认为,物价之贵贱,主要在于供求的变化,供不应求,物价就会暴涨。所以,政府如果要稳定谷价,就要在谷贱时收购,谷贵时平价卖出,才能使社会稳定,不会“通货膨胀”。这一经济思想,对后来的中国经济的发展,影响极大,历代都对此奉为“治国之道”。

朱五字商训:天,地,人,神,鬼。

天:为先天之智,经商之本;

地:为后天修为,靠诚信立身;

人:为仁义,懂取舍,讲究“君子爱才,取之有道”;

神:为勇强,遇事果敢,敢闯敢干;

鬼:为心机,手法活络,能“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计然之策jìrán zhīcè

【解释】:泛指生财致富之道。

【出处】:相传越王勾践困于会稽之上,用计然之策,修之十年而国富;蠡既雪会稽之耻,用计然之策于家而富至巨万。所谓计然之策,主要指“六岁穰六岁旱”的农业循环学说,农末俱利的平籴论,以及物价观测、贵出贱取等经商致富的“积著之理”。后因以泛指生财致富之道。

计然之策

计然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战略家、思想家和经济学家,计然并不是真实,而是取善于计算运筹的意思。据说他是老子的弟子,博学多才,无所不通,尤长计算。《史记·货殖列传》说蠡曾拜计然为师。他教给蠡“贵流通”、“尚平均”、“戒滞停”等七策,蠡只用了其中五策,便使越国强盛,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灭吴之后,蠡携西施离越赴齐,改名为朱公,后世将朱公视为商人祖师。

1、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这些话极为精辟地揭示了商品价格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平衡关系。他指出商品价格上涨,生产者们就会将资源集中到这里,供给自然增加,增加到一定程度,供大于求,价格则会狂跌,反过来也是同样的道理。因此经营活动不能从众,要从供求关系的角度,确定自己的经营品种。“一贵一贱,极而复反”。在进行经营活动时,不能苛求过高的利润,在价格高到适当程度时应果断抛售,这就是“贵出如贱土”;在价格低谷时,应大胆地买进,这就叫“贱取如珠玉”。事物的量变在积累的过程中达到一定程度就会有一个质的飞跃。对于商家来说,对事物“度”的把握是至关重要的。

2、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二者形则万物之情可得而观已。”意思是说要有目的地进行自己的经营活动,认识市场规律,有遇见地储备物资。根据自然环境条件的变化,预测市场需求的变化,提前做好货物的购销工作。他认为天时变化的规律是可知的,“岁在金,穰;水,毁;木,饥;火,旱。”就是说影响市场变化的无非是这样一些基本因素,根据这些因素的变化做出判断是经营成功的关键。蠡还曾提出农业经济循环学说,他认为“六岁穰,六岁旱,十二岁一大饥”,即天下六年一次大丰收,六年一次小丰收,十二年一次大的饥荒,这些都是气候变化引起的,是有规律的。掌握了这些规律就可以提前做好准备。例如大旱之年应收购舟船,因为其价贱,而旱后船只必会成为紧俏商品。“水则资车,旱则资舟”。“夏则资皮冬则资絺”,即夏季贩运皮裘,冬季早售麻。只有将经营的眼光放到未来需求最迫切的市场上,才能获得更多的利润。

3、财币欲行如流水“财币欲行如流水”,“无息币”。这就是说,在营销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保持资金流转的通畅,不能把过多的资金积聚在自己的手中,这就叫做“无息币”。不要看轻薄利,在资金加速运转的情况下,实际上就已经达到了增加利润的效果。而一味地囤积居奇,抬高物价,则有可能血本无归。这就是“无敢居贵”。毕竟高额利

润不可能时时存在,薄利多销实际上就是将风险转化为利润的最佳方法。蠡认为谷贱伤农,太贵又伤害商贾的积极性,因此缩小价格波动的幅度,无论对商家和买家来说,都是最受欢迎的。

4、务完物“务完物”意即一定要保证所经营的货物质量。在采购货物时,对易腐烂的东西,切勿长期存储,贪图价高;还要防止以次充好,坑害消费者。务指一定,是强调的意思,说明对产品质量的看重。

5、择人任时“择人任时”是指蠡的经营策略。商业经营需要认真选择贸易伙伴和良好的贸易时机。“择人”强调的是职业道德,在这一点上,他的观点是“与时逐而不在责于人”。“任时”强调的是贸易时机的预测。“择人”与“任时”二者之间有着不可忽视的有机联系,既不可只顾贸易伙伴的和谐而放弃适宜的贸易时机,更不可看准了贸易时机而认钱不认人。计然之策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计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蠡使用计然之策中的五条,在十年之中将越国建设得国富民强,报复了强大的吴国,成为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实例。而蠡在功成名就后弃官,也是他为人聪明、深明道理的明举。蠡研究了商业经营的地理条件,看中“”地处中原,四通八达,有利于事业发展,因而选择了地定居,将计然之策用于家庭的经商活动,“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获得了“朱公”的称誉。

所谓计然之七策,主要指“农业丰歉循环论”、“平籴论”和“积著之理”。关于“农业丰歉循环论”,《越绝书·计倪经》说:“太阳三岁处金则穰(意为庄稼丰熟),三岁处水则毁,三岁处木则康,三岁处火则旱”。这就形成了六年一穰、六年一旱或者十二年一大饥的循环。计然认为只要掌握这种年岁丰歉的循环知识,就可以预测粮食及其他商品的价格变动趋势,以便利用它促成国家财政丰实和使个人致富。所谓“平籴论”(也可称做平粜),是主由国家在丰年收购粮食储存,备荒年发售,以稳定粮价。计然指出,“夫粜二十钱病农(谷贱伤农),九十钱病末(粮贵伤商人),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辟矣!”他主使粮价维持在三十至八十钱之间,做到“农末俱利”。至于“积著之理”,指的是经商致富的一些原则。这些原则是:

(一)“务完物,无息币”。意思是说要使货物及时周转,且周转得净尽无余。如果使货物长久停息则无利可图。

(二)“旱则资舟,水则资车”。(蠡对此发展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此称之为“待乏原则”,即利用旱涝寒暑之机,低价购进,待贵而售,随时逐利。

(三)“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即是要掌握商品供求关系变化趋势和规律,乘机购进与销售。

(四)“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此指商品价格的变化规律是“贵极必贱,贱极必贵”。经营者要时刻观察和掌握贵极贱极的规律和商品价格信息。抓住购进和出售的关键时机。

(五)“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对易腐的食品不要久留,更不要等待高价出售。否则,将因小利而招来亏损。

(六)“财币欲其行如流水”。经营之道似细水长流。流则活,滞则死。搞活是经营的原则。

蠡正是实践并发展了这些理论和原则,才成为我国商业史上第一位经营之神的。约在2300年前,宋人计然就提出了如此精辟和周密的经济原理,至今仍有借鉴价值,实在不愧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商学大师。

《计然篇》

然者,自然,天然,必然,物之道也。物道乃物之情与势,不依人意所动。视物之情与势而计所为,不求于心,不责于人。计其始末,智基于此矣。疾疾缓缓,曲曲直直,如依水而舟,依鱼而网也。顺其自然,为可为,避不可为。无可无不可,则容与率然,始有我。

计物之情与势必于审时度势,不可不察。势之蓄当有时,谓之机缘也。贵在得时。势成则时至机至,虽难而易,其效自然。势不成则时不至机不至,虽易犹难。时过则境迁,机缘尽失,大势去矣。审时度势之妙在择时捉机。权衡时机,尤当精察,毫厘必较,成败由此。择时之妙,如逐如竞,如捕如捉。待时而动,动不妄举。动静,迟速,轻重,繁简,必以时定。此一时非彼一时也。待时蓄势,备而待发,则静如泰山。得时则发如疾电,时不我待,稍纵即失。疏于此而欲其功,无异缘木求鱼。

计然曰《史记·货殖列传》记:

昔者越王勾践困于会稽之上,乃用蠡、计然。计然曰:“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二者形则万货之情可得而观已。故岁在金,穰;水,毁;木,饥;火,旱。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物之理也。六岁穰,六岁旱,十二岁一大饥。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矣。上不过八十,下不减三十,则农末俱利,平粜齐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积着之理,务完物,无息币。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财币欲其行如流水。”修之十年,国富,厚赂战士,士赴矢石,如渴得饮,遂报强吴,观兵中国,称号五霸。

蠡既雪会稽之耻,乃喟然而叹曰:“计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既已施于国,吾欲用之家。”乃乘扁舟浮于江湖,变名易姓,适齐为鸱夷子皮,之为朱公。朱公以为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乃治产积居。与时逐而不责于人。故善治生者,能择人而任时。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后年衰老而听子,子修业而息之,遂至巨万。故言富者皆称朱公。

一、明路

计然曰:“人生於世,非财无以资身。产治有恒,不商何以弘利。”

【译文】人生在世,没有财产就无法得到生存和发展。财产的运作遵循固有的规律,它本身不会自动增值,不经商就无法获得利润。

蠡按语:“财为养命之源,人岂可无有,而不会营运,则蚕食易尽,必须生放经商,庶可获利,为资身策也。”

【译文】财产是滋养生命的源泉,是生存之本,人们岂能没有财产?但是如果不掌握经营之道,那么这些财产就会像蚕吃桑叶一样,一点一点地被消耗掉,很容易坐吃山空。因此,必须运用财产来从事商业活动,这样才能获得利润,使财产像生命一样得以生长,这是每个人安身立业的策略。

二、擅谋

计然曰:“财溺于人共爱,义取者希。利起于众所争,贪嗜者伙。”

【译文】钱财沉浸在世人的共同喜爱之中,能在道义的立场上获取钱财的人,世上少见。利润正是在众人的你争我夺中获得,那些贪心、嗜财如命的人,比比皆是。

蠡按语:“财者通行蠻貊,虽婴孩亦所知。爱是以人多竞求强取,致有丧身失德,忘耻受辱,甘当无侮。其知义安分,不事妄贪者,世之罕有。”

【注释】蠻:通蛮,我国古代居住在南部的少数民族。貊,音mò,我国古代居住在北部的少数民族。

【译文】钱财可以通行于任何地方,甚至那些少数民族居住的偏远的南方和北方,这一点就连婴儿、小孩也明白。正是因为对钱财的狂热喜爱,所以人们纷纷竞相追逐钱财、强取豪夺,以致有的人丢弃了自身准则,道德沦丧,忘记羞耻,甚至受到别人的侮辱,还心甘情愿、无怨无悔。由此可知,能够深明道义、安分守己、满足现状,并且不作非分之想、没有贪心杂念的人,世上罕有。

三、知人

计然曰:“人皆人,贪廉无辨。心非心,真伪难知。”

【译文】人与人在表面上看来都一样,无法从表面去辨别一个人是贪心的还是清廉的。心与心则大不相同,但也难以判断它是真实的还是虚伪的。

蠡按语:“人不处财,心不久交,徒以面情相觌,语言相奉,而不识其忠诚奸诈,嗜利苟且,必须试之以财帛,处之于患难,然后其人其心则详知矣。”

【注释】觌:音dí。见,相见。

【译文】如果人们之间不发生财产交往和利益关系,没有长久的真心相处,而仅仅以脸上的表情相见,以浅层的语言交谈往来,那么是无法认清此人是忠厚诚实还是奸邪诡诈,无法认清他是不是贪图利益,只顾眼前,敷衍了事。必须用钱财锦帛来试探,或者在患难之时与这人相处,然后我们就可以详细地知道这人这心是什么样的了。

计然之策-生财致富之道

计然之策 计然,生卒年不详,春秋时期越国经济学家。然又作倪,或作研。他曾南游于越,范蠡师事之。计然曾辅佐越王勾践争霸图强。《史记》说“计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那么,“计然之策”到 底是什么呢? 所谓“计然之策”,就是计然从经济学的角度提出的治国方略。主要是指农业丰歉循环论、储备论、平籴论、“息货”论(商品流通理论)、价格论、货币周转论、国家调节论、自然贫富论及“积著之理”等。其“积著之理”,是古代最早出现的商业经营管理原则。总之,“计然之策”用一名话概括就是“以商富国论,可以 从三个方面理解: 一是富国强兵论-一治国方略。要知道军事就在于从事战备,做好后勤战略防备工作,时刻准备好待用之物。如果能知晓国库物资的多少,相互对照各种物资的供需状况,就可以做到胸有成竹、了如指掌了。一个国家如果想要富

国强兵、称雄于天下,只有首先将经济基础打好,国家物质富足了,才可能有条件训练军队,使自己的国家兵力强盛,而人民的富足,是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 二是货物增值论-一经商良策。要知道货物的生产季节与社会需求的关系,才算得上知道货物。季节与需求的关系能够明确了,那么,所在天下货物的供需行情,就能够看清楚了。年岁在“金”时农业就会丰收,在“水”时就会歉收,在“木”时就会发生饥荒,在“火”时就会干旱。干旱时就要先预备船只,水涝时就得先准备好车辆,这才是掌握货物价格涨跌的关键。 三、富国强兵论与略货物增值论相辅相成。前者是战略层面,是方向,目的;后者是战术层面,是行动,手段。二者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计然曰:“故岁在金,穰;水,毁;木,饥;火,旱。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物之理也。六岁穰,六岁旱,十二岁一大饥。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末

完整版史记 货殖列传全文及翻译

史记?货殖列传全文及翻译 老子曰:“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 必用此为务,挽近世涂民耳目,则几无行矣。 太史公曰: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至若诗书所述虞夏以来,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埶能之荣使。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眇论,终不能化。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夫山西饶材、竹、谷、纑、旄、玉石;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江南出棻、梓、姜、桂、金、锡、连、丹沙、犀、玳瑁、珠玑、齿革;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旃裘、筋角;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釭置:此其大较也。皆中国人民所喜好,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也。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徵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贱之徵贵,贵之徵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 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 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则饶,原小则鲜。上则富国,下

则富家。贫富之道,莫之夺予,而巧者有馀,拙者不足。故太公望封於营丘,地潟卤,人民寡,於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繦至而辐凑。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其後齐中衰,管子修之,设轻重九府,则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而管氏亦有三归,位在陪臣,富於列国之君。是以齐富彊至於威、宣也。 故曰:“仓廩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生於有而废於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富者得埶益彰,失埶则客无所之,以而不乐。夷狄益甚。谚曰: “千金之子,不死於市。”此非空言也。故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昔者越王句践困於会稽之上,乃用范蠡、计然。计然曰:“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二者形则万货之情可得而观已。故岁在金,穰;水,毁;木,饥;火,旱。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物之理也。六岁穰,六岁旱,十二岁一大饥。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矣。上不过八十,下不减三十,则农末俱利,平粜齐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积著之理,务完物,无息币。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论其有馀不足,则知贵贱。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财币欲其行如流水。”修之十年,国富,厚赂战士,

计然曰

计然曰《史记·货殖列传》记: 昔者越王句践困于会稽之上,乃用范蠡、计然。计然曰:“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二者形则万货之情可得而观已。故岁在金,穰;水,毁;木,饥;火,旱。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物之理也。六岁穰,六岁旱,十二岁一大饥。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矣。上不过八十,下不减三十,则农末俱利,平粜齐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积着之理,务完物,无息币。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财币欲其行如流水。”修之十年,国富,厚赂战士,士赴矢石,如渴得饮,遂报强吴,观兵中国,称号五霸。 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喟然而叹曰:“计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既已施于国,吾欲用之家。”乃乘扁舟浮于江湖,变名易姓,适齐为鸱夷子皮,之陶为朱公。朱公以为陶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乃治产积居。与时逐而不责于人。故善治生者,能择人而任时。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后年衰老而听子孙,子孙修业而息之,遂至巨万。故言富者皆称陶朱公。 一、明路 计然曰:“人生於世,非财无以资身。产治有恒,不商何以弘利。” 【译文】人生在世,没有财产就无法得到生存和发展。财产的运作遵循固有的规律,它本身不会自动增值,不经商就无法获得利润。 范蠡按语:“财为养命之源,人岂可无有,而不会营运,则蚕食易尽,必须生放经商,庶可获利,为资身策也。” 【译文】财产是滋养生命的源泉,是生存之本,人们岂能没有财产?但是如果不掌握经营之道,那么这些财产就会像蚕吃桑叶一样,一点一点地被消耗掉,很容易坐吃山空。因此,必须运用财产来从事商业活动,这样才能获得利润,使财产像生命一样得以生长,这是每个人安身立业的策略。 二、擅谋 计然曰:“财溺于人共爱,义取者希。利起于众所争,贪嗜者伙。” 【译文】钱财沉浸在世人的共同喜爱之中,能在道义的立场上获取钱财的人,世上少见。利润正是在众人的你争我夺中获得,那些贪心、嗜财如命的人,比比皆是。 范蠡按语:“财者通行蠻貊,虽婴孩亦所知。爱是以人多竞求强取,致有丧身失德,忘耻受辱,甘当无侮。其知义安分,不事妄贪者,世之罕有。” 【注释】蠻:通蛮,我国古代居住在南部的少数民族。貊,音mò,我国古代居住在北部的少数民族。 【译文】钱财可以通行于任何地方,甚至那些少数民族居住的偏远的南方和北方,这一点就连婴儿、小孩也明白。正是因为对钱财的狂热喜爱,所以人们纷纷竞相追逐钱财、强取豪夺,以致有的人丢弃了自身准则,道德沦丧,忘记羞耻,甚至受到别人的侮辱,还心甘情愿、无怨无悔。由此可知,能够深明道义、安分守己、满足现状,并且不作非分之想、没有贪心杂念的人,世上罕有。 三、知人

计然之策(全)

陶朱公:计然之策 范蠡在帮助越王勾践打败吴国之后,喟然而叹曰:“计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既已施於国,吾欲用之家。”后来范蠡成了中国商人的祖师爷陶朱公。看来,范蠡经商而富有,与用计然之“策”有很大关系。那么,计然之策讲的是什么呢? 《史记·货殖列传》有载—— 策之一:需求决定与经济周期论 “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二者形则万货之情可得而观已。” “故岁在金,穰;水,毁;木,饥;火,旱。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物之理也。六岁穰,六岁旱,十二岁一大饥。” 策之二:价格调控论 “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矣。上不过八十,下不减三十,则农末俱利,平粜齐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 策之三:实物价值论 “积著之理,务完物,无息币。” 策之四:贸易时机论 “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 策之五:价值判断论 “论其有馀不足,则知贵贱。” 策之六:物极必反论 “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 策之七:资金周转论 “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财币欲其行如流水。” 以策之二到策之七殊为好懂,这里不作阐发,唯策之一有必要啰嗦几句。

首先说需求决定论,计然的意思是,“要打仗就需要置办军火,要用度就需要购置物品。”需求决定了货物的存在以及价值。“这二者明白了,所有货物的规律就可以看清楚了。”经营要本着需求导向,逐利的过程,其实就是满足需求的过程。 然后,计然讲了经济周期论(建立在需求决定论基础之上):“金年丰收;水年涝毁;木年饥馑;火年干旱。干旱的年份大多卖船,洪涝的年份大多卖车,这是这些货物的道理。”干旱的年份,水少而船难行,船就没什么用,等钱用的人就贱卖船只;洪涝的年份,水多而车难行,车就没什么用,等钱用的人就贱卖车辆。反过来,旱年车贵;涝年船贵。“六年丰收,六年干旱(疑或其他灾害),十二年有一次大饥荒。” 这里让人着迷的是计然讲到的“岁在金、水、木、火。”如果它们是形容词,说水、火之年对应涝、旱好理解,那么金、木是什么呢?显然,这四个字不是形容词,而是与五行有关。所谓“金、水、木、火”的年份,对应的是中国历法中的五行。 中国历法采用六十花甲子为一周期的方法,在纪年上,六十年,以六十个顺序组合的天干地支代表,如甲子年、辛亥年等。按照计然的十二年周期论,那么就该考察地支的五行,因为地支恰恰是十二个。 按照计然总结的情况设计表格如下:

《史记·货殖列传(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昔者越王勾践困于会稽之上,乃用范蠡、计然。计然曰:“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二者形则万货之情可得而观已。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物之理也。积著之理,务完物,无息币。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财币欲其行如流水。”修之十年国富厚赂战士士赴矢石如渴得饮遂报强吴观兵中国称号五霸。范蠢既雪会稽之耻,乃喟然而叹曰:“计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既已施于国,吾欲用之家。”乃乘扁舟浮于江湖 ..,变名易姓,适齐为鸱夷子皮,之陶为朱公。朱公以为陶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乃治产积居,与时逐而不责于人。故善治生者,能择人而任时。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后年衰老而听子孙,子孙修业而息之,遂至巨万。故言富者皆称陶朱公。子贡既学于仲尼,退而仕于卫,废著鬻财于曹、鲁之间,七十子之徒,子贡最为 饶益。原宪不厌糟糠 ..,匿于穷巷。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夫使孔子名布扬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此所谓得势而益彰者乎?白圭,周人也。当魏文侯时,李克务尽地力,而白圭乐观时变,故人弃我取,人取我与。能薄饮食,忍嗜欲,节衣服,与用事僮仆同苦乐,趋时若猛兽挚鸟之发。故曰:“吾治生产,犹伊尹、吕尚之谋,孙吴用兵,商鞅行法是也。是故其智不足与权变,勇不足以决断,仁不能以取予,强不能有所守,虽欲学吾术,终告之矣。”盖天下言治生祖白圭。白圭其有所试矣,能试有所长,非苟而已也。 (《史记·货殖①列传》,有删改) 注:①货殖:指谋求“滋生资货财利”以致富,即利用货物的生产与交换,进行商业活动,从中生财求利。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修之十年/国富厚/赂战士/士赴矢石/如渴得饮/遂报强吴/观兵中国/称号五霸 B.修之十年国富/厚赂战士/士赴/矢石如渴/得饮/遂报强吴/观兵中国/称号五霸 C.修之十年/国富/厚赂战士/士赴矢石/如渴得饮/遂报/强吴观兵中国/称号五霸 D.修之十年/国富/厚赂战士/士赴矢石/如渴得饮/遂报强吴/观兵中国/称号五霸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江湖,指江河湖海。《庄子·大宗师》“泉涸,鱼与相处于陆,相啕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中“江湖”即为此意。 B.昆弟,文中指兄弟,后也比喻亲密友爱。陈鸿《长恨歌传》:“叔父昆弟皆列位清贵,爵为通侯”中“昆弟”即“亲密友爱”之意。 C.糟糠,文中指用来充饥的酒渣糠皮等粗劣的食物。后多用来指曾经共患难的妻子,如《东坡志林》卷三:居富贵者不易糟糠。 D.吕尚,姜姓,吕氏,名望,字尚父,一说字子牙。周朝初官太师,辅佐武王灭商有功,后封于齐,有太公之称,俗称姜太公。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货殖生利,要洞悉“时”“用”。在计然看来,善于将时与用二者相对照,了解货物何时为人需求购用,货物贵到极点时,就要及时卖出。 B.谋财兴家,应择地、择时、择人。范蠡功成身退后选择陶邑隐居,借助陶邑的位置

官商交结的体制漏洞及治理之道

官商交结的体制漏洞及治理之道 模糊的官商关系极易偏私化 2015-03-09 16:59 来源:人民论坛 2015年03上 作者:储建国 核心提示:地方官员的治理行为常常徘徊在“可能出问题”的边缘,胆子大的会往出问题的方向多走一两步,而这一两步对于商人来说则含金量十足。前者可以定义为官商合作,后者则可以定义为官商勾结。当前“官商合作”中哪些属于不合规的勾结成份,“官商勾结”中哪些属于合规“合作”成份,在当前政经关系的治理理念和制度中,还没有得到有效说明。那种模糊的官商关系在现实中极容易偏私化地运作,结果把官商关系的正规化部分也拉到偏私的方向,从而加剧了这个领域的腐败程度。 在当前反腐败运动中,“官商勾结”已成为正式用语。然而,要对它下个准确的定义,还不太容易。一方面,要把它与法定的行贿受贿关系区别开来,它是一种在法律上比行贿受贿更模糊的关系;其次,要把它与正常的政商合作关系区别开来,后者是为了实现某种治理目标,并且受到法律的保护。不过,官商勾结又总是发生在似乎正常的政商合作之

中,而行贿受贿又通常是开发和维持这种关系所必不可少的手段。因此,只能勉强地下个定义:所谓官商勾结,就是官员与商人之间,在资源分配、商业经营等活动中,以法律之外或法律不及的手段形成的利益交换关系,使得既有或潜在的公共利益受损,或者不正当地流向私人或特殊群体。 这里需要强调两点:一是官商勾结的手段,有的是违反现有法律的,有的只是钻了现有法律的漏洞,只能说是法律不及;二是官商勾结多是化公为私的行为,这里的“公”部分是既有的公共利益如土地等,部分是潜在的公共利益如未来的市场等,化公为私的过程要具有“不正当”的性质,包括法定和非法定的不正当。 官商勾结的前提:官员的治理目标和商人的营利目标相互需要。官商勾结现象的存在有两个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前提:一是商人的营利目标需要通过官员的治理行为来实现,二是官员的治理目标需要通过商人的营利行为来实现。 关于第一个前提,商人更容易体认到。尽管在商人的贱买贵卖活动中,似乎看不出官员治理行为的必经环节,但是商人买卖的东西,需要通过治理来定权;商人买卖的场所,需要通过治理来保护;商人买卖的资格,也需要通过治理来授予。因此,买卖天下的中国商人,很早就认识到治理天下的官员对于自己的重要性。被称为“商圣”的吕不韦不仅认识到官员在买卖活动中的价值,把在异国作人质的子楚视为

《史记_货殖列传》全文及翻译

史记·货殖列传全文及翻译 老子曰:“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 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必用此为务,挽近世涂民耳目,则几无行矣。 太史公曰: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至若诗书所述虞 夏以来,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埶能之荣使。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眇论,终不能化。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 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夫山西饶材、竹、谷、纑、旄、玉石;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江南出棻、梓、姜、桂、金、锡、连、丹 沙、犀、玳瑁、珠玑、齿革;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 旃裘、筋角;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釭置:此其大较也。 皆中国人民所喜好,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也。故待 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 发徵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贱之 徵贵,贵之徵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 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 自然之验邪? 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 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

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则饶,原小则鲜。上则富 国,下则富家。贫富之道,莫之夺予,而巧者有馀,拙者 不足。故太公望封於营丘,地潟卤,人民寡,於是太公劝 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繦至而辐凑。故 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其後齐中衰, 管子修之,设轻重九府,则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 下;而管氏亦有三归,位在陪臣,富於列国之君。是以齐 富彊至於威、宣也。 故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生 於有而废於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富者得 埶益彰,失埶则客无所之,以而不乐。夷狄益甚。谚曰: “千金之子,不死於市。”此非空言也。故曰:“天下熙 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夫千乘之王,万 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 昔者越王句践困於会稽之上,乃用范蠡、计然。计然 曰:“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二者形则万货之情可得 而观已。故岁在金,穰;水,毁;木,饥;火,旱。旱则 资舟,水则资车,物之理也。六岁穰,六岁旱,十二岁一 大饥。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末病则财不出,农病 则草不辟矣。上不过八十,下不减三十,则农末俱利,平 粜齐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积著之理,务完物,无

新计然之策全文附译文

(新)【计然之策】全文(附译文) 史记-史记·货殖列传(附译文) 标题:史记-史记·货殖列传(附译文) 文章关键词:关中,宽裕,地区,天下,诸侯,货物,南阳,风尚,百姓,人民 正文: 货殖列传序作者:司马迁 《老子》一书中说:“最清平的达到顶峰,(该卖是)邻近国家的居民可以互相瞧见,鸡犬的声响也能互相听到,百姓们各自品尝着甜蜜的食品,穿着着美丽的打扮,习于安宁的风尚,从事于快乐的职业,直至老逝世之时也不互相往来。”假如一定要凭据这种方式走生活,那么,对付晚世来说,无疑即是淤塞了人民的线人,(实践上)则是行欠亨的。《老子》曰:“至治之极,邻国相瞧,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逝世不相往来。”必用此为务,挽晚世涂民线人,则几无行矣。太史雄觉得:说到神农氏以前的情况,我不晓得。至于象《诗经》与《书经》上所描绘的虞舜以及夏朝以来的情况,则是人们总是要使本人的线人尽情地得到音乐和

女色的享用,使口中尽多地品尝家畜肉类的美味,身躯尽量安处于舒服而快乐的环境,而精神上还要炫耀本人的权势与才华的光荣,使这种风尚浸染百姓的思想已经很悠久了,即使用老子那样奇妙的言辞逐家逐户地走劝说他们,究竟也不克使他们的精神淳化。所以,(掌权者对付人民),最高明的要领是听其自然,其次是诱导他们,再其次是教育他们,又其次是(用典章制度来)束缚他们,最愚蠢的要领是与百姓争利。 太史雄曰: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至若《诗》《书》所述虞、夏以来,线人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身安乐乐,而心夸矜势能之荣,使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眇论,终不克化。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导之,其次划一之,最下者与之争。太行山以西饶有木材、竹子、楮木、野麻、旄牛尾和玉石,太行山以东多出鱼、盐、漆、丝和音乐、女色,江南盛产楠木、梓木、生姜、木犀、金、锡、铅矿石、丹砂、犀牛角、玳瑁、珠玑、兽角、皮革,龙门山、碣石山以北广产马、牛、羊、毛毡、毛皮和兽筋、兽角,铜、铁则往往正在千里山峦中充分,似乎摆满棋子的棋盘一般。这还仅仅是物产漫衍的大概情况。这些物品都是中原人民所喜欢的,是百姓们穿着饮食与养生送逝世所必备的东西。所以,人们依托农民耕耘来供给他们食品,虞人开出木材来(供给他们使用),工匠做成器皿来(供他们的所需),商人输通这些财物(供他们选购)。这难道还需求政令教导、征发人民如期集会来完成吗?人们各自以本人的才华来行事,竭尽本人的气力,以此来满足本人的欲瞧。

致富奇书全文,共二十七篇

注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故,无固定译文。 注②:相关内容为网络/线下整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注③:关于下载劵,富余的话,可以直接下载。也可以粘贴复制的。 《致富奇书》 一、明路 计然曰:“人生於世,非财无以资身。产治有恒,不商何以弘利。” 范蠡按语:“财为养命之源,人岂可无有,而不会营运,则蚕食易尽,必须生放经商,庶可获利,为资身策也。” 二、擅谋 计然曰:“财溺于人共爱,义取者希。利起于众所争,贪嗜者伙。” 范蠡按语:“财者通行蠻貊,虽婴孩亦所知。爱是以人多竞求强取,致有丧身失德,忘耻受辱,甘当无侮。其知义安分,不事妄贪者,世之罕有。” 三、知人 计然曰:“人皆人,贪廉无辨。心非心,真伪难知。” 范蠡按语:“人不处财,心不久交,徒以面情相觌,语言相奉,而不识其忠诚奸诈,嗜利苟且,必须试之以财帛,处之于患难,然后其人其心则详知矣。” 四、结势 计然曰:“交接非人,虽万金无足论有。”

范蠡按语:“朋友者,夥计者,不独通财,而身家百尔所系,与其高者吾亦高,与其低者吾亦低,如形处鉴,美恶因之,交结苟非良人,导我于不善,虽万金易败,安得云乎有哉。” 五、精算 计然曰:“不俭不怜,徒负披星步峻。且俭且怜,风雨无虑。” 范蠡按语:“为客商,不辞晓夜,登山渡水,所需微利,皆由惊恐辛苦而来。若不俭省爱恤,则动渠劳碌何益哉。” 六、扬善 计然曰:“慈能致福。” 范蠡按语:“若谓慈善之人希锡福,此亦臆说。盖慈善存心端正,动履庄严,所作所为,不由岐险,是以多获平坦福也。” 七、捕机 计然曰:“夸他钜钞,暗挟此人。羡某至诚,意讥本客。客来无货。非取帐必是等人。买主私谈,不扣银定然夹帐。” 范蠡按语:“对此客而夸别客本大货多,使此客不能自安,于中有暗挟之意也。封我谈他人忠厚,必有刺我刻薄之意。若客来空手无货,非向主家取帐,必是等候亲友。主家与买主私地密言,恐其旧有所欠,扣我货银抵补,不然货价腾长,背后定议,满匿我价钱也。” 八、造场 计然曰:“施为小巧弗边幅,返更中坚。门面彰扬广招摇,须疑内空。多因行大放胆,十有九危。” 范蠡按语:“作事规模鄙小,不务彰大门面,其中毕竟充实。摆

打印版计然子

计然之策 明代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说文种破吴计然七策:"一曰捐货币以悦其君臣;二曰贵籴粟囊,以虚其积聚;三曰遗美女,以惑其心志;四曰遗之巧工良材,使作宫室以罄其财;五曰遗之谀臣以乱其谋;六曰疆其谏臣使自杀以弱其辅;七 曰积财练兵,以承其弊。" 《史记·货殖列传》说范蠡曾拜计然为师。他教给范蠡"贵流通"、"尚平均"、"戒滞停"等七策,范蠡只用了其中五策,便使越国强盛,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灭吴之后,范蠡携西施离越赴齐,改名为陶朱公,后世将陶朱公视为商人祖师。 1、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 "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这些话极为精辟地揭示了商品价格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平衡关系。他指出商品价格上涨,生产者们就会将资源集中到这里,供给自然增加,增加到一定程度,供大于求,价格则会狂跌,反过来也是同样的道理。因此经营活动不能从众,要从供求关系的角度,确定自己的经营品种。 "一贵一贱,极而复反"。在进行经营活动时,不能苛求过高的利润,在价格高到适当程度时应果断抛售,这就是"贵出如粪土";在价格低谷时,应大胆地买进,这就叫"贱取如珠玉"。事物的量变在积累的过程中达到一定程度就会有一个质的飞跃。对于商家来说,对事物"度"的把握是至关重要的。 2、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 "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二者形则万物之情可得而观已。"意思是说要有目的地进行自己的经营活动,认识市场规律,有遇见地储备物资。根据自然环境条件的变化,预测市场需求的变化,提前做好货物的购销工作。他认为天时变化的规律是可知的,"岁在金,穰;水,毁;木,饥;火,旱。"就是说影响市场变化的无非是这样一些基本因素,根据这些因素的变化做出判断是经营成功的关键。 范蠡还曾提出农业经济循环学说,他认为"六岁穰,六岁旱,十二岁一大饥",即天下六年一次大丰收,六年一次小丰收,十二年一次大的饥荒,这些都是气候变化引起的,是有规律的。掌握了这些规律就可以提前做好准备。例如大旱之年应收购舟船,因为其价贱,而旱后船只必会成为紧俏商品。"水则资车,旱则资舟"。"夏则资裘,冬则资xi",即夏季贩运皮裘,冬季早售葛麻。只有将经营的眼光放到未来需求最迫切的市场上,才能获得更多的利润。 3、财币欲行如流水 "财币欲行如流水","无息币"。这就是说,在营销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保持资金流转的通畅,不能把过多的资金积聚在自己的手中,这就叫做"无息币"。不要看轻薄利,在资金加速运转的情况下,实际上就已经达到了增加利润的效果。而一味地囤积居奇,抬高物价,则有可能血本无归。这就是"无敢居贵"。毕竟高额利润不可能时时存在,薄利多销实际上就是将风险转化为利润的最佳方法。范蠡认为谷贱伤农,太贵又伤害商贾的积极性,因此缩小价格波动的幅度,无论对商家和买家来说,都是最受欢迎的。 4、务完物 "务完物"意即一定要保证所经营的货物质量。在采购货物时,对易腐烂的东西,切勿长期存储,贪图价高;还要防止以次充好,坑害消费者。务指一定,是强调的意思,说明对产品质量的看重。 5、择人任时 "择人任时"是指范蠡的经营策略。商业经营需要认真选择贸易伙伴和良好的贸易时机。"择人"强调的是职业道德,在这一点上,他的观点是"与时逐而不在责于人"。"任时"强调的是贸易时机的预测。"择人"与"任时"二者之间有着不可忽视的有机联系,既不可只顾贸易伙伴的和谐而放弃适宜的贸易时机,更不可看准了贸易时机而认钱不认人。 计然之策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计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范蠡使用计然之策中的五条,在十年之中将越国建设得国富民强,报复了强大的吴国,成为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实例。而范蠡在功成名就后弃官,也是他 为人聪明、深明道理的明举。范蠡研究了商业经营的地理条件,看中"陶"地处中原,四通八达,有利于事业发展,因而选择了陶地定居,将计然之策用于 家庭的经商活动,"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获得了"陶朱公"的称誉。 策之一:需求决定与经济周期论 "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二者形则万货之情可得而观已。" "故岁在金,穰;水,毁;木,饥;火,旱。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物之理也。六岁穰,六岁旱,十二岁一大饥。" 策之二:价格调控论 "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矣。上不过八十,下不减三十,则农末俱利,平粜齐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 策之三:实物价值论 "积著之理,务完物,无息币。" 策之四:贸易时机论 "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 策之五:价值判断论 "论其有馀不足,则知贵贱。" 策之六:物极必反论 "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 策之七:资金周转论 "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财币欲其行如流水。" 稀有经商古籍《计然七策》原译文 作者:青岩真人(春秋时期) 此书据传是鬼谷子的师傅——青岩真人留下的“无字天书”中的其中一部,此书首传鬼谷子,再由鬼谷子传给计然、范蠡(财神爷)及吕不韦、白圭(商圣)等人。据说,熟练运用此书者,将财满天下。 本书由范蠡批注。 一、明路 计然曰:“人生於世,非财无以资身。产治有恒,不商何以弘利。” [译文] 人生在世,没有财产就无法得到生存和发展。财产的运作遵循固有的规律,它本身不会自动增值,不经商就不会获得利润。 范蠡按语:“财为养命之源,人岂可无有,而不会营运,则蚕食易尽,必须生放经商,庶可获利,为资身策也。” [译文] 财产是滋养生命的源泉,是生存之本,人们岂能没有财产。但是如果不掌握经营之道,那么这些财产就会像蚕吃桑叶一样,一点一点地被消耗殆尽。因此,必须运用财产来从事商业活动才能获得利润,使财产像生命一样得以 生长,这是每个人安身立业的策略。 二、擅谋 计然曰:“财溺于人共爱,义取者希。利起于众所争,贪嗜者伙。” [译文] 钱财沉浸在世人的共同喜爱之中,能在道义的立场上获取钱财的人,世上少见。利润正是在众人的你争我夺中获得,那些贪心、嗜财如命的人,比 比皆是。 范蠡按语:“财者通行蠻貊,虽婴孩亦所知。爱是以人多竞求强取,致有丧身失德,忘耻受辱,甘当无侮。其知义安分,不事妄贪者,世之罕有。” [译文] 钱财可以通行于任何地方,甚至那些少数民族居住的偏远的南方和北方,这一点就连婴儿、小孩也明白。正是因为对钱财的狂热喜爱,所以人们纷纷 竞相追逐钱财、强取豪夺,以致有的人丢弃了自身准则,道德沦丧,忘记羞耻,甚至受到别人的侮辱,还心甘情愿、无怨无悔。由此可知,能够深明道

计然曰

计然曰 计然曰 《史记.货殖列传》记: 昔者越王句践困于会稽之上,乃用范蠡、计然。计然曰:“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二者形则万货之情可得而观已。故岁在金,穰;水,毁;木,饥;火,旱。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物之理也。六岁穰,六岁旱,十二岁一大饥。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矣。上不过八十,下不减三十,则农末俱利,平粜齐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积着之理,务完物,无息币。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财币欲其行如流水。”修之十年,国富,厚赂战士,士赴矢石,如渴得饮,遂报强吴,观兵中国,称号五霸。 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喟然而叹曰:“计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既已施于国,吾欲用之家。”乃乘扁舟浮于江湖,变名易姓,适齐为鸱夷子皮,之陶为朱公。朱公以为陶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乃治产积居。与时逐而不责于人。故善治生者,能择人而任时。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后年衰老而听子孙,子孙修业而息之,遂至巨万。故言富者皆称陶朱公。 一、明路 计然曰:“人生於世,非财无以资身。产治有恒,不商何以弘利。” 【译文】人生在世,没有财产就无法得到生存和发展。财产的运作遵循固有的规律,它本身不会自动增值,不经商就无法获得利润。 范蠡按语:“财为养命之源,人岂可无有,而不会营运,则蚕食易尽,必须生放经商,庶可获利,为资身策也。” 【译文】财产是滋养生命的源泉,是生存之本,人们岂能没有财产?但是如果不掌握经营之道,那么这些财产就会像蚕吃桑叶一样,一点一点地被消耗掉,很容易坐吃山空。因此,必须运用财产来从事商业活动,这样才能获得利润,使财产像生命一样得以生长,这是每个人安身立业的策略。 二、擅谋 计然曰:“财溺于人共爱,义取者希。利起于众所争,贪嗜者伙。” 【译文】钱财沉浸在世人的共同喜爱之中,能在道义的立场上获取钱财的人,世上少见。利润正是在众人的你争我夺中获得,那些贪心、嗜财如命的人,比比皆是。 范蠡按语:“财者通行蠻貊,虽婴孩亦所知。爱是以人多竞求强取,致有丧身失德,忘耻受辱,甘当无侮。其知义安分,不事妄贪者,世之罕有。” 【注释】蠻:通蛮,我国古代居住在南部的少数民族。貊,音mò,我国古代居住在北部的少数民族。 【译文】钱财可以通行于任何地方,甚至那些少数民族居住 的偏远的南方和北方,这一点就连婴儿、小孩也明白。正是因为对钱财的狂热喜爱,所以人们纷纷竞相追逐钱财、强取豪夺,以致有的人丢弃了自身准则,道德沦丧,忘记羞耻,甚至受到别人的侮辱,还心甘情愿、无怨无悔。由此可知,能够深明道义、安分守己、

文言翻译巩固练习学生版(高考必备,强化训练,效果好)

文言文巩固练习三 一、下面均是考生在句式翻译方面存有问题的译文,请从句式的角度予以分析、改正。 1.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2009·浙江) 误译:别人拥有的(书画),只担心我不肯给他们啊。 2.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史记·魏公子列传》) 误译:哪里在于公子你能对别人的困境感到着急啊! 3.母归,但见女(指养女叶限)抱庭树眠,亦不之虑。(2010·天津) 误译:后母回来后,只见叶限抱着庭中的树睡觉,并不为之担心。 4.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史记·刺客列传》) 误译:太子和宾客知道这件事的,全都穿白色衣服,戴白色帽子来送他。5.是非真能好古也,特与庸俗人同好而已。(2007·安徽) 误译:是不是真能爱好古物,只不过和庸俗人趣味相同罢了。 6.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误译:(虽然)这样却还不能统一天下,这是从未有过的。 7.兵挫地削,亡其六郡。(《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误译:军队打败了土地割去了,丢失国家的六个州郡。 8.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误译:你们把廉将军与秦王比一比,看一看吗? 9.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史记·淮阴侯列传》) 误译:天下已经安定,竟然策划叛逆,落个灭族的下场,不是应该吗?10.(仲长统)年二十余,游学青、徐、并、冀之间,与交友者多异之。(2007·上 海) 误译:(仲长统)二十多岁的时候,游历求学在青州、徐州、并州、冀州之间,跟交往的朋友大多认为他与众不同。 二、翻译下列语段中划线的句子 杨因见赵简主曰:“臣居乡三逐,事君五去,闻君好士,故走来见。” 简主闻之,绝食而叹,跽而行。左右进谏曰:“居乡三逐,是不容众也;事君五去,是不忠上也。今君有士,见过八矣。”简主曰:“子不知也。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之士,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遂出见之,因授以为相,而国大治。(刘向《说苑·尊贤》) (1)臣居乡三逐,事君五去,闻君好士,故走来见。

计然之策(完整版)

朱公:计然之策 蠡在帮助越王勾践打败吴国之后,喟然而叹曰:“计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既已施於国,吾欲用之家。”后来蠡成了中国商人的祖师爷朱公。看来,蠡经商而富有,与用计然之“策”有很大关系。那么,计然之策讲的是什么呢? 《史记·货殖列传》有载: 策之一:需求决定与经济周期论 “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二者形则万货之情可得而观已。” “故岁在金,穰;水,毁;木,饥;火,旱。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物之理也。六岁穰,六岁旱,十二岁一大饥。” 策之二:价格调控论 “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矣。上不过八十,下不减三十,则农末俱利,平粜齐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 策之三:实物价值论 “积著之理,务完物,无息币。” 策之四:贸易时机论 “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 策之五:价值判断论 “论其有馀不足,则知贵贱。” 策之六:物极必反论 “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 策之七:资金周转论 “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财币欲其行如流水。” 以策之二到策之七殊为好懂,这里不作阐发,唯策之一有必要啰嗦几句。 首先说需求决定论,计然的意思是,“要打仗就需要置办军火,要用度就需要购置物品。”需求决定了货物的存在以及价值。“这二者明白了,所有货物的规律就可以看清楚了。”经营要本着需求导向,逐利的过程,其实就是满足需求的过程。 然后,计然讲了经济周期论(建立在需求决定论基础之上):“金年丰收;水年涝毁;木年饥馑;火年干旱。干旱的年份大多卖船,洪涝的年份大多卖车,这是这些货物的道理。”干旱的年份,水少而船难行,船就没什么用,等钱用的人就贱卖船只;洪涝的年份,水多而车难行,车就没什么用,等钱用的人就贱卖车辆。反过来,旱年车贵;涝年船贵。“六年丰收,六年干旱(疑或其他灾害),十二年有一次大饥荒。”

鬼谷子送给吕耕的范蠡《致富奇书》全文及翻译

一、明路 计然曰:“人生于世,非财无以资身。产治有恒,不商何以弘利。” 【译文】人生在世,没有财产就无法得到生存和发展。财产的运作遵循固有的规律,它本身不会自动增值,不经商就无法获得利润。范蠡按语:“财为养命之源,人岂可无有,而不会营运,则蚕食易尽,必须生放经商,庶可获利,为资身策也。” 【译文】财产是滋养生命的源泉,是生存之本,人们岂能没有财产?但是如果不掌握经营之道,那么这些财产就会像蚕吃桑叶一样,一点一点的被消耗掉,很容易坐吃山空。因此,必须运用财产来从事商业活动,怎样才能获得利润,使财产想生命一样得以生长,这时每个人安身立业的策略。 二、擅谋 计然曰:“财溺于人共爱,义取者希。利起于众所争,贪嗜者伙。” 【译文】钱财沉浸在世人的共同喜爱之中,能在道义的立场上获取钱财的人,世上少见。利润正是在众人的你争我夺中获得,那些贪心、嗜财如命的人,比比皆是。

范蠡按语:“财者通行蠻貊,虽婴孩亦所知。爱是以人多竟求强取,致有丧身失德,忘耻受辱,甘当无悔。其知义安分,不事妄贪者,世之罕有。” 【注释】蠻:通蛮,我国古代居住在南部的少数民族。貊,我国古代居住在北部的少数民族。 【译文】钱财可以通行于任何地方,甚至那些少数民族居住的偏远的南方和北方,这一点就连婴儿、小孩也明白。正式因为对钱财的狂热喜爱,所以人们纷纷竞相追逐钱财、强取豪夺,以致有的人丢弃了自身准则,道德沦丧,忘记羞耻,甚至受到别人的侮辱,还心甘情愿、无怨无悔。由此可知,能够深明道义、安分守己、满足现状,并且不做非分之想、没有贪心杂念的人,世上罕有。 三、知人 计然曰:“人皆人,贪廉无辩。心非心,真伪难知。” 【译文】人与人在表面上看来都一样,无法从表面去辨别一个人是贪心的还是清廉的。心与心则大不相同,但也难以判断它是真实的还是虚伪的。 范蠡按语:“人不处财,心不久一交一,徒以面情相觌,语言相奉,而不识其忠诚奸诈,嗜利苟且,必须试之以财帛,处之于患难,然后其人其心则详知矣。” 【注释】觌:音di。见,相见。 【译文】如果人们之间不发生财产交往和利益关系,没有长久的真心相处,而仅仅以脸上的表情相见,以浅层的语言一交一谈往来,那么是无法认清此人是忠厚诚实还是奸邪诡诈,无法认清他是不是贪图利益,只顾眼前,敷衍了事。必须用钱财锦帛来试探,或者在患难之时与这人相处,然后我们就可以详细的知道这人这心是什么样的了。 四、结势 计然曰:“一交一接非人,虽万金无足论有。” 【译文】交往、接触和托付的人,如果你选择不当,那么即使拥有万金,也不能称之为有钱。 范蠡按语:“朋友者,夥计者,不独通财,而身家百尔所系,与其高者吾亦高,与其低者吾亦低,如形处鉴,美恶因之,一交一结苟非良人,导我于不善,虽万金易败,安得云乎有哉。” 【注释】夥:通伙。鉴:镜子。 【译文】交往朋友、雇佣伙计,你和他们之间,不仅是流通钱财,而且还关系到你自身的家庭、财产等各个方面。与高明优雅的人交往,那么我也高明优雅,与低微卑劣的人交往,那么我也低微卑劣,这就好像照镜子一样,美丽还是丑恶都取决于照镜子的人。交往、结识的如果不是善良、诚实的好人,那么我就会被引导到不好的状况,即使钱财再多也容易被损耗掉,怎么还能说自己拥有钱财呢?

计然:治国与经商是一个理儿

计然:治国与经商是一个理儿(1) https://www.360docs.net/doc/968712692.html, 2011年12月19日16:23 新浪读书 看家本领:计然之策 越王勾践(约前520年-前465年)颇有心机又颇有耐力。他知道计然(生卒年不详。姓辛氏,名文子,又称计倪、计砚,春秋吴越争霸时期的重要谋士。)对治理国家的策略极有研究,又善于从经济学的角度谈论治国方略,所以逮着机会就向他问个不停。 计然虽是个亡国奴(他是晋国亡公子的后代),但他并不喜欢越王,只是作为谋士,面对一国之君,他依然表现出职业的热忱,还不惜将自己的看家本领——计然七策也告诉了越王。 越王问他:“我想要讨伐吴国,怎样才能取胜?想早点起兵,行不行?” 计然告诉他:“当一切都准备充分之后,方可考虑进攻敌人。要知道,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主要是竞争,尤其是军备竞争,这就涉及一个国家战略性物资储备的问题。外行看战略,内行看后勤。一件物品在需要派上用场时,它特有的稀缺性才会体现出来,这时才知道物以稀为贵。譬如,和平时期黄金贵重粮食不值钱,而战争时期有多少黄金也买不到粮食。所以,要想打败吴国,必须做到国富兵强。” 越王又问:“怎样才能做到国富兵强?” 计然回答说:“要想国富必先要民富。这就要尽量减免百姓的赋税,还富于民;要积极引导并奖励农耕;对于那些遭遇天灾人祸的百姓,为官的要及时问候、扶持并救助,以便让他们能集中力量恢复农耕生产,同时清除祸害,避免更大的损失;还不能让百姓无事可做,更不可让田地荒芜,老百姓一旦缺衣少食,就会诱发社会动乱。只有粮食满仓,百姓过上殷实富庶的生活,国家富强了,才有能力应对各种自然灾害,有能力训练强兵。有了充足的钱粮储备,打仗的时候,就可以用钱粮来激励士兵;如果准备不充分,连粮食都不够,上了战场,士兵缺粮饥饿,就容易受伤。饥饿和饱食军队相差万里——饿兵软弱无力,连手中的弓弩都拉不满,命中率和杀伤力锐减,一旦被敌军发现,他们就像恶狗赶羊一样将饿兵一网打尽。” 越王点头称是,接着又问:“治国和经商又有什么关联呢?” 计然说:“治国和经商一个道理,就是要以民为本。要想在商业领域长盛不衰,关键也是先要考虑民生问题。举个国家购粮、售粮的例子,如果以每石20的价格向农民购粮,农民就会吃亏;以每石90的价钱将粮食卖给商人,商人就要吃亏。要知道做买卖的人,都是先垫付本钱购买市场需要的物资,再进行转手交易来赚取利润,如果他们吃亏了,便没有动力再去做生意,钱财就不会在社会上流通。相同的道理,如果农民吃亏了,也会挫伤他们的生产积极性,田地就会荒芜。在买和卖这两个问题上,一定要让农民和商人都有双赢的机会,毕竟合理的

经商致富古籍《计然七策》鬼谷子亲传范蠡活用

经商致富古籍《计然七策》鬼谷子亲传范蠡活用据说这本《计然七策》是鬼谷子的老师传给他,之后他又传给计然,计然再传给范蠡,如此流传下来。这本《计然七策》,是范蠡在隐退后整理批注的,人们都说里面讲的是一个致富术,可以熟练运用书中之策的人,便可财满天下。 那么,所谓“七策”指的是哪七策呢? 1.需求决定与经济周期论 “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二者形则万货之情可得而观已。” “故岁在金,穰;水,毁;木,饥;火,旱。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物之理也。六岁穰,六岁旱,十二岁一大饥。” “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二者形则万物之情可得而观已。”意思是说要有目的地进行自己的经营活动,认识市场规律,有遇见地储备物资。根据自然环境条件的变化,预测市场需求的变化,提前做好货物的购销工作。

他认为天时变化的规律是可知的,“岁在金,穰;水,毁;木,饥;火,旱。”就是说影响市场变化的无非是这样一些基本因素,根据这些因素的变化做出判断是经营成功的关键。范蠡还曾提出农业经济循环学说,他认为“六岁穰,六岁旱,十二岁一大饥”,即天下六年一次大丰收,六年一次小丰收,十二年一次大的饥荒,这些都是气候变化引起的,是有规律的。掌握了这些规律就可以提前做好准备。 旱则资舟,水则资车。此称之为“待乏原则”,即利用旱涝寒暑之机,低价购进,待贵而售,随时逐利。这里的“资”,是需要和购买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天气干旱,出现旱灾时要购买船只,当出现洪涝灾害时要购买车辆。从表面上看,好像与现实需要是相反的,是不切实际的经营思想,其实并非如此。因为天旱之后,可能会出现洪涝,洪涝之后也可能出现旱灾,都需要早做准备,以防不测,不要只看到眼前的旱灾和水灾,而要做好旱灾之后有水灾和水灾之后有旱灾的准备工作。投资者在证券市场中也必须充分兼顾到利和害的两个方面。在有利的情况下要看到不利的方面,这样才能解除可能发生的祸患;在不利的情况下要看到有利的方面,这样才能把握即将到来的机会。 2.价格调控论 “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矣。上不过八十,下不减三十,则农末俱利,平粜齐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 谷物粜的价格太贱则损害农民利益,农民受损害不努力生产,农田就会荒废。谷物的价格太高则会损害工商业者的利益,工商业受损害无人从事工商业,就会使经济发生困难。谷价如果低至就会损害农民,谷价如高至就会损害工商业。如果把谷价限制在不低于、不高于的幅度内,就会对农业和工商业都有利。如能这样"平粜齐物",关卡、市场都不匮乏,不就是治理国家的办法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