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格教学大纲(体育教育专业本科)

微格教学大纲(体育教育专业本科)
微格教学大纲(体育教育专业本科)

微格教学教学大纲

一、制订教学大纲的依据

本教学大纲是依据2002年教育部颁布的本课程的教学大纲,结合我院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实际情况编写。

二、教学目的与任务

(一)通过微格教学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微格教学的基本知识、过程、应用场景。了解教学各项技能的基本概念、原则、

要点及操作实例。

(二)通过微格教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教学技能,实现“从理论到实践中”的技能过渡,充分提高学生的教学实践才能,

为今后从事教学工作打下扎实基础。

(三)教学内容、形式和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形式和学时分配表

四.教学内容纲要

第一节微格教学概述

本章教学重点:微格教学概述及实施步骤

本章教学难点:微格教学模式发展

一微格教学概述

1微格教学的产生

2微格教学的产生

3微格教学的概念

4微格教学的特点与功能

二微格教学模式与实施步骤

1微格教学模式

1.1微格教学基本模式

1.2微格教学模式的发展

2微格教学实施步骤

本章实践能力培养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微格教学,培养学生分析、探究问题的能力。

第二节体育教学技能及各项技能理论学习

本章教学重点:1体育教学技能的含义和分类。

2教学设计技能、导入技能、结课技能、说课技能、人体语言技能。

本章教学难点:快速形成对体育教学12项技能的归纳和总结。

一体育教学技能

1教学技能的含义

2体育教学技能的特点

(1)体育教学技能具有目标指向性

(2)体育教学技能以知识、技能为凭借

(3)体育教学技能是一种习得性行为

(4)体育教学技能具有可操作性、可模仿性和可分解性

3体育教学技能的分类

4体育教学技能训练原则

(1)单项训练与综合训练相结合原则

(2)训练与自我完善相结合原则

三体育教学各项技能理论学习

1体育教学设计技能(重点讲解)

2导入技能(重点讲解)

3讲解技能

4示范技能

5口令技能

6提问技能

7人体语言技能(重点讲解)

8诊断纠正错误技能

9课堂组织管理技能

10结课技能(重点讲解)

11评课技能

12说课技能(重点讲解)

本章实践能力培养内容:通过拓展式的讲授,启迪学生的思维,了解和逐渐掌握各教学技能的基础知识。

第三节优秀技能展示录像观摩

本章教学重点:1优秀教学技能视频观摩

2讨论与分析视频,形成共识

本章教学难点:初步实现对优秀教学技能的掌握和模仿

一、优秀技能展示录像观摩

(一)体育教学设计技能

1、体育教学设计技能观摩学习

2、组织学习讨论

(二)导入技能

1、导入技能观摩学习

2、组织学习讨论

(三)结课技能

1、结课技能观摩学习

2、组织学习讨论

(四)说课技能

1、说课技能观摩学习

2、组织学习讨论

本章实践能力培养内容:引导学生按教学技能进行学习,并总结不同教学技能在教学中的重要程度和意义。

学前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

《学前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二、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中文):学前教育学 课程名称(英文):Preschool Pedagogy 课程性质:□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限选课□任选课□实践性环节 课程类别*:■学术知识类□方法技能类□研究探索类□实践体验类 培养的核心能力和素养(多选): ■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发展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 ■解决问题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能力 □国际素养□信息素养□领导力素养 课程代码: 周学时:4 总学时:72 学分: 4 先修课程:学前教育史、学前心理学 开设专业:学前教育 三、课程简介 本课程属于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的专业必修基础课程,该课程旨在系统学习和掌握学前教育的发展历史与功能、目标与内容、课程与教学、幼儿与教师以及游戏、环境创设、幼儿园管理、家园合作等问题,基本涵盖了幼儿园保教工作的全部内容。同时,该课程将着重阐释幼儿教育的宏观指导理论及其一般教育教学活动的规律、方法、原则等,力图体现幼儿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规律性。 四、课程目标 本课程旨在通过引导学生学习掌握学前教育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使学生能够了解幼儿教育的实质,学会审视、分析当前幼儿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学习能力,以此奠定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为今后进入托幼机构从事教育和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课程具体目标如下: 1.专业知识方面: ?掌握学前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观念;

?熟悉国家的幼教方针、政策、法规和幼儿园保教工作主要内容; ?了解学前教育学的发展历史和未来发展趋势。 2.专业能力方面: ?掌握设计幼儿园教学、游戏、环境创设、区域活动的基本技能; ?具备与幼儿以及幼儿家长沟通的基本技能。 3.专业情感方面: ?具有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和教师观; ?具有较强的专业认同感。 4.综合素养方面: ?能正确认识和分析各种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 ?能运用科学的评价指标对幼儿园课程、教学方案、幼儿的发展水平、幼儿教师自身的各项工作做出恰当评价。 ?能合理分工,通过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完成学习任务; ?具备搜集、查阅、整理信息的基本能力。 五、课程内容与进度安排

最新食品微生物学试卷及答案(1)

食品微生物学 1、具有菌丝体的原核微生物是(B ) A、细菌 B、放线菌 C、酵母菌 D、霉菌 2、病毒的主要繁殖方式是(B ) A、裂殖 B、复制 C、芽殖 D、接合生殖 3、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A ) A、肽聚糖 B、甘露聚糖 C、几丁质 D、果胶 4、下列结构中,属于细菌运动器官的是(A ) A、鞭毛 B、荚膜 C、芽胞 D、纤毛 5、下列微生物中,能在血平板上产生溶解圈的是(C ) A、肉毒杆菌 B、伤寒沙门氏菌 C、金黄色葡萄球菌 D、粪链球菌 6、霉菌接种时,通常采用的接种方法是(B ) A、倾注法 B、点植法 C、划线法 D、涂布法 7、下列杀菌方法中,不属于冷杀菌的是(C ) A、超声波 B、紫外线 C、R-射线 D、红外线 8、某苹果罐头,因真空度不足出现胖听现象,下列腐败微生物中最有可能的是(B ) A、嗜热脂肪芽孢杆菌 B、纯黄丝衣霉 C、嗜热解糖梭状芽孢杆菌 D、致黑梭状芽孢杆菌 9、冰冻过程中,下列不同的温度范围,杀菌效果最好的是(B ) A、0~+3℃ B、-1~-3℃ C、-10~13℃ D、-10~-20℃ 10、食品根据PH值的范围特点,以PH值4。5作为酸生食品与非酸性食品的分界线,其主要决定于(D )的生活习性。 A、伤寒沙门氏菌 B、嗜热脂肪芽孢杆菌 C、致黑梭状芽孢杆菌 D、肉毒杆菌 11、不同种类的细菌,革兰氏染色后呈现不同的颜色,其主要是由于(A )结构不同。 A、细胞壁 B、细胞质 C、细胞膜 D、荚膜 36、下列微生物中,不能在人工合成培养基上生长的是(C ) A、细菌 B、放线菌 C、病毒 D、酵母菌 37、自然界中微生物数量最多的地方是(C ) A、田野上空的空气 B、河流 C、土壤 D、海洋 38、霉菌接种时,通常采用的方法是(B ) A、倾注法 B、点植法 C、划线法 D、涂布法 6 39、下列属于化能异养型的微生物是(C ) A、绿硫细菌 B、氢细菌 C、青霉菌 D、蓝藻 40、在微生物实验操作中,防止微生物进入培养物的方法叫(D )。 A、灭菌 B、无菌 C、消毒 D、无菌技术 41下列哪些微生物,产生的抗生素种类最多(B ) A、细菌 B、放线菌 C、霉菌 D、病素 44.细菌细胞的哪一部分结构与其抗原性相关?ab a. 鞭毛 b. 荚膜 c. 芽孢 d. 液泡d. 菌体体积减小 20下列微生物中,_____属于革兰氏阴性菌。 a. 沙门氏菌 b. 溶血性链球菌 c. 巨大芽孢杆菌 d. 肺炎双球菌 22下列属于原核生物的有_____。Acd a. 苏云金芽孢杆菌 b. 啤酒酵母 c. 链霉菌 d. 恶臭醋酸杆菌 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6分) 6、要使玻璃器皿达到无菌状态,一般用干热方法灭菌,而培养基则采用湿热方法来灭菌。

《食品微生物学》复习资料总结版

《食品微生物学》复习资料总结版

《食品微生物学》复习资料 一.微生物学发展中的几个重要人物的贡献。 1初创期--形态学时期:代表人物:列文虎克,首次观察并描述微生物的存在。 2奠基期--生理学时期:代表人物:巴斯德,建立胚种学说(曲颈瓶试验);乳酸发酵是微生物推动的;氧气对酒精发酵的影响;用弱化的致病菌防治鸡霍乱。科赫,建立了科赫法则,证实了病原菌学说,建立微生物学实验方法体系。3发展期--生化、遗传学时期:代表人物:Buchner,开创微生物生化研究;Doudoroff,建立普通微生物学。 4成熟期--分子生物学时期 二.什么是微生物?广义的微生物和主要包括哪几大类? 1微生物的定义:微生物是指大量的、极其多样的、不借助显微镜看不见的微小生物类群的总称。 2微生物主要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原生动物和某些藻类。 3微生物分类: 六界(病毒界1977年加上,我国陈世骧):

三元界: 三.微生物具有哪些主要特性?试简要说明之。 1体积小,比表面积大。2吸收多,转化快。3生长旺,繁殖快。4适应性强,易变异。5分布广,种类多。 四.细菌有哪几种基本形态?其大小及繁殖方式如何? 1细菌的基本形态分为:球形或椭圆形、杆状或圆柱状、弧状和螺旋状,分别称为球菌、杆菌、弧菌和螺旋菌。 2细菌细胞的大小一般用显微测微尺测量,并以多个菌体的平均值或变化范围来表示。 3细菌的繁殖主要是简单的无性的二均裂殖。

球菌:单球菌,双~,链~,四联~,八叠~,葡萄球菌。。大小以直径表示 杆菌:种类最多,长杆菌(长/宽>2);杆菌(=2);短杆菌(<2)。。大小:长度×宽度 弧菌:弯曲度<1 ;螺旋菌2≤弯曲≤6;螺旋体:弯曲度>6 ..大小:自然弯曲长度×宽度 细菌的重量:1×10^-9~1×10^-10mg,及1g细菌有1~10万个菌体 细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质膜、细胞质及细胞核等四部分 五.细菌细胞壁的结构(Gram+、Gram-)与功能?Gram染色的原理和步骤?知道常规的几种Gram+、Gram—的菌种。 1结构:在细菌菌体的最外层,为坚韧、略具弹性的结构。 其基本骨架是肽聚糖层,由氨基糖(包括N-乙酰葡萄糖胺,NAG和N-乙酰胞壁酸,NAM两种)和氨基酸组成。 2 Gram+的细胞壁具有较厚(30-40nm)而致密的肽聚糖层, 多达20层,磷壁酸是革兰氏阳性菌的特有成分,可加强肽聚糖的结构。 3 Gram-的细胞壁薄(15-20nm)、结构较复杂,分为外膜(基本成分是脂多糖LPS)、肽聚糖层和壁膜间隙。 4功能:(1)保护细胞及维持外形(如果人工去掉细胞壁后,所有菌的原生质均变成圆形)。

微生物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微生物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微生物基础是介绍微生物及其生命活动的学科,内容包括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分类鉴定、生理生化、生长繁殖、遗传变异、以及微生物之间、微生物与其他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微生物在农业、工业、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利用、控制和改造微生物,使它们为人类造福。 二、与相关课程的衔接、配合和分工 本课程是种植类、养殖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本课程的后续课是食用菌栽培技术等应用课程。在教学中,要熟悉细菌学、真菌学、病毒学的基础知识,掌握基本的微生物学知识,以便广泛地传播微生物学的新概念、新理论和新技术,推动微生物学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应用。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 对于教学内容,大纲按“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进行要求。掌握和熟悉的内容是微生物基础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要求重点学习,也是考核的重点。 第二部分多媒体教材总体设计初步方案 一、学时分配

二、教材 1.文字教材 主教材《微生物基础》按照本教学大纲的要求编写,主教材是教与学的主要依据,也是编制音像教材的基础。 2.音像教材 音像教材为重点讲授型,配合主教材,主要讲授每章的重点和难点,并在讲课过程中穿插一些演示、动画等。 三、教学环节 1.电视课 电视课是本课程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学生获得本课程知识的重要媒体之一。 2.面授、自学和考试 学生以文字教材为主要教学媒体,结合收看电视教材、参加面授辅导课进行自学。认真领会教学要求,完成教材中的思考题和练习题。 第三部分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绪论 [教学内容] 一、微生物与微生物学 二、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 三、微生物与农业的关系 [教学要求] 掌握:微生物和微生物学的概念。 熟悉:微生物与农业的关系。 了解: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 第一章原核微生物 [教学内容] 第一节细菌 一、细菌的形态、大小 二、细菌的细胞结构

(完整word版)食品微生物学试题及答案

食品微生物学课程 期末考试试题 一二三四总分阅卷人复核人 得分阅卷人复核人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 1、食品微生物检验的指标有、和三项。 2、细菌的特殊结构包括、、和等。 3、细菌主要以方式繁殖,酵母菌主要以方式进行繁殖。 4、霉菌营养体的基本单位是,其中根据是否含有而分为单 细胞和多细胞。 5、微生物的营养物质可分为六大类,分别是、、、、 和。 6、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可分为、、和。 7、正常体液和组织中的抗菌物质主要有和。 8、细菌毒素中的外毒素主要有、和。 9、是最丰富的“菌种资源库”。 10、食品污染可分为、和三类。 得分阅卷人复核人 二、判断改错题(每题2分,共20分) 1、对于微生物来讲,灭菌和消毒的效果是一样的。() 2、F值是在一定温度和条件下,细菌死亡90%所需的时间。() 3、大肠菌群是指一群在37℃培养24h能发酵乳糖、产酸、产气的需氧革兰氏阳性芽孢杆菌。() 4、霉菌、酵母菌、放线菌均适合在碱性培养基中生长繁殖。() 5、芽孢是繁殖体,细菌可以通过产生芽孢进行繁殖。() 6、放线菌的培养基是查氏培养基,霉菌的培养基是牛肉膏蛋白胨。() 7、一种微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某种代谢产物或改变环境条件,从而抑制或杀死另一种微生物的现象称为竞争。() 8、我国规定:细菌总数< 100个/ L。() 9、酶溶液适合用高压蒸汽进行灭菌。() 10、实验室中常用合成培养基进行菌种的培养。() 得分阅卷人复核人 三、问答题(共34分) 1、培养基的分类方法有哪些?(5分) 2、烈性噬菌体对细菌的侵染过程?(5分) 3、细菌革兰氏染色的机理及染色的现象?(6分)

《食品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2019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之《食品微生物学》考试大纲 一、基本要求: 《食品微生物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等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重点是测试和考察考生对本课程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基本技能掌握的程度,运用所学知识和理论解决相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主要内容: 1.食品微生物学基础知识:重点掌握微生物与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微生物命 名的方法及常见微生物的学名、微生物的主要特点、微生物的分类、食品微生物学的发展概况等内容。 2.原核微生物:重点掌握细菌细胞的结构特点、食品中常见的原核微生物及其 主要特点等内容。 3.真核微生物:重点掌握真核细胞的结构和特点、与食品密切相关的真核微生 物及其特点等内容。 4.微生物的营养与代谢:重点掌握微生物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微生物对 营养物质的吸收方式、培养基的主要类型、微生物的主要代谢类型等内容。 5.微生物的生长与环境:重点掌握微生物的生长繁殖的特点、影响微生物生长 的主要因素、微生物的培养方式、控制食品中微生物的主要方法等内容。 6.微生物的遗传和育种:重点掌握微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和育种主要的方法、 微生物菌种的主要保藏方法等内容。 7.食品的微生物污染及腐败变质:重点掌握引起食品微生物污染及腐败变质的 主要知识,包括污染食品的微生物来源、途径,食品的腐败变质及危害性、食品的微生物污染及腐败变质的控制等内容。 8.微生物在食品制造中的应用:重点掌握主要细菌、酵母、霉菌在食品制造中 的应用的基本原理等内容。 9.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技能:重点掌握食品微生物学主要实验的基本原理等内 容。

10.综合应用食品微生物学知识和理论,掌握微生物在食品安全和食品营养中的 重要性。

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学前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前言 (一)大纲的适用对象 本大纲适用于学前教育专业教学 (二)总学时安排 总学时72学时. (三)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必修课,是专业基础课.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初步掌握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所必需的心理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初步形成运用学前心理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在教育幼儿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热爱幼儿,对幼儿教育工作感兴趣,进而树立热爱幼教事业的专业思想. 课程的任务是要求学员比较全面地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 (四)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主要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征问题.课程涉及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及其表现的条件,原因和培养策略,会接触到学前教育专业其他有关课程如《学前教育学》等讨论的对象,但本课程是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进行讨论,其视点与有关的教育课程不同. 二、基本要求 (一)课程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包括: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和发展趋势;学前儿童的认识,情感,个性和社会性等各个方面发展的规律和特征;关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与学前儿童心理和教育有关的社会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知识. (二)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课程的重点:一是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二是要注意把所学理论与生活和工作实践中所遇到的学前儿童心理表现及教育问题结合起来. 课程的难点是对学前儿童心理研究方法的掌握及对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理解. 三、本课程具体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学前儿童心理学概述 习的目的和要求: 初步了解学前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认识学习学前心理学的意义;掌握学前儿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代码:120102 2.课程名称:微生物学 3.学时/学分:51学时/3学分 4.开课系(部)、教研室:生命科学系、生物工程教研室 5.先修课程:普通生物学、生物化学 6.面向对象:生物工程专业 二、课程性质与目标 1.课程性质:微生物学是一门研究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及其生命活动的科学。以微生物作为研究材料,往往会加速生物学基本问题研究的进展;微生物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在工业、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等行业有着广阔的应用领域,构成了现代生物技术的基础;微生物还在基因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细胞工程等工作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微生物学是生物工程专业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微生物学通常在基础生物学、生物化学等先行课程之后开设,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生态学等课程奠定了基础。 2.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掌握微生物的形态结构、营养代谢、生长繁殖、遗传变异、生态及免疫学的基础知识,了解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以及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在教学中,还要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了解该学科的发展前沿、热点和问题,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及工作实践打下宽厚的基础。 三、教学基本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绪论(3课时) (一)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走进微生物世界,了解微生物是什么?做什么?以及它们与人类的特殊关系;了解微生物的发现与微生物学发展;明确微生物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生命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展望未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明确肩负的重任。

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方案

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方案 学前教育专业是以学前教育师资培养为目标的专业,具有较强的应用性。本专业许多课程具有基本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知识密切结合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向学生教授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 一、课程改革的目标 (一)文化课程的改革目标 文化课程是高职高专学生的基础性课程,对学生将来掌握精湛的专业技能,发展理论创新的能力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我系学前教育专业文化课程的改革目标是:夯实基础,深化理解,服务应用,促进发展。 (二)专业课程的改革目标 专业课程的改革目标是: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服务学生终生发展。通过课程的改革,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过程的落实,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把握课程的内容,引导学生积极培养实践能力,达到学习目标。 二、课程改革的总体思路 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无论是文化课还是专业课,只要期末考试通过就万事大吉了,这种方式造成了学生学习只是为了考试过关的消极应付心理。因此,在新的课程改革中,我们从改变教学和考核模式入手,构建“全程式、多元化、现场化”的新型课程教学和考核模式。

三、课程改革实施计划 (一)修订和完善教学计划 依据国家和省教育行政部门对专业人才的要求,结合学校服务方向和区域经济的实际,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努力创造自己的特色和品牌。 (二)调整课程体系 坚持课程模式的改革,打破以学科理论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建立以职业或技术岗位群所需要理论知识和技术能力为中心的课程体系。逐步探索使用行业导向型的模块式教学计划,突出课程的实用性,应用性,逐步增大选修,辅修教学内容的比例。突出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增大实践教学的比例。新的课程设置紧紧围绕改革目标,坚持培养目标的层次性、渐进性、梯度性、全方位性。 1.第一学年侧重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通识教育。开设大学语文、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法律基础、教师职业道德等基础课和教育原理、普通心理学等专业基础课,夯实学生的基础,为专业技能的学习做好准备工作。 2.第二学年侧重专业理论和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开设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学前儿童文学、学前儿童卫生学等理论课程,并且开设视唱、绘画、舞蹈等专业技能课,为学生提供职业技能模块的训练。 3.第三学年在开设琴法、手工制作、幼儿语言教育、幼儿科学教育等课程的同时,侧重与学生职业技能的实践应用。安排学生见习和

(完整版)学前教育学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

学前教育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作用 1.《学前教育学》课程性质: 《学前教育学》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专业基础课之一,它涵盖了幼儿园保教工作的全部内容,偏重于研究幼儿教育的宏观指导理论及其一般教育活动规律等问题,在完成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中起着核心作用。 2.《学前教育学》课程作用: 本课程的学习在帮助学生掌握学前教育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幼儿教育实际,学会审视、分析当前幼儿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同时,注重促进学生自身学习能力的提高,为今后进入托幼机构从事教育和研究工作以及学前教育学专业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学习目标 (1)思想教育目标:培养学生具有热爱幼儿、热爱幼教事业的精神;具有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和教师观,有较强的奉献精神和较高的个性修养。 (2)知识获得目标:掌握学前教育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观念;熟悉国家和地方幼教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学前教育学发展历史和未来发展趋势。 (3)教育技能培养目标:具备观察了解幼儿的技能;与幼儿家长沟通的技能;利用各种教育资源的技能;创设与课程目标相适应的环境的技能;设计与组织幼儿园教学、游戏、活动、娱乐等活动的技能。 (4)综合应用能力培养目标:能根据幼儿园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特点制订班级各类教育计划;能科学合理编制幼儿园课程,选择和运用适合的教学组织形式、指导方式和教学方法;能正确认识和分析各种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能运用科学的评价指标对幼儿园课程方案、幼儿的发展水平、幼儿教师自身的各项工作做出恰当评价。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学前教育理论的建立及主要流派 学前教育的年龄对象;学前教育的实施形式;学前教育理论的建立;现代学前教育的主要理论流派 第二章、学前教育的社会因素分析 环境与学前教育;与学前教育;政治与学前教育;文化与学前教育;人口与学前教育;社会基本群体与学前教育 第三章、现代社会与学前教育 现代社会特点;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学前教;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比较 第四章、学前教育与儿童发展

《食品微生物学》教学大纲(精)

《食品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10272052 课程名称:食品微生物学 英文名称:Food Microbiology 开课学期:7 学时/学分:40/2 (其中实验课20学时)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 开课专业:营养与食品检验专业方向 选用教材:郑晓冬主编,《食品微生物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1版 主要参考书: 1.张朝武主编《卫生微生物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第3版) 2.无锡轻工大学天津轻工学院主编《食品微生物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年6月版 3.郝林编《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技术》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版 4.张文治著《新编食品微生物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8版 5.王秀茹主编.预防医学微生物学及检验技术.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版 6.刘运德主编.《微生物学检验》(第二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版 7.徐锡权主编《现代水传播病学》军事科学出版社2002年7月第一版 8.杨正时房海主编《人及动物病原细菌学》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3第一版 9.马文丽等主编:《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年版 10.《消毒技术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2002年版 11.GB/T4789.2-2003《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执笔人:赵书欣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重点是系统讲授食品卫生微生物学基础理论,主要内容包括食品微生物学基础、食品受微生物污染的途径、食品腐败、食品卫生和食品传播的疾病及食品微生物学检验等内容。使学生掌握食品卫生微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和前沿动态,培养学生独立开展本学科研究的能力和从事与食品有关的公共卫生工作的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 1、全面掌握食品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 2、全面了解各类主要食品的主要特点及与食品卫生微生物学的关系; 3、系统掌握本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以及有关问题的解决方法; 4、全面树立预防为主,加强食品卫生及食品安全意识; 5、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讲述与实验课验证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完成本门课程的学习任务之后,能够将食品卫生微生物学问题运用于预防医学工作中。 三、各章节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0.5学时)

食品微生物学专业课考研复习大纲

上海交通大学854食品微生物学专业课考研复习大纲 EMBA:双学位。获EQUIS与AMBA国际认证MBA:设投资与金融、全球管理两大专业854 食品微生物学 一、考试内容范围 根据教学大纲命题,以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以及重要实验的基本原理为重点考核内容。 1 、微生物的细胞结构。 2 、原核微生物。主要掌握原核生物的分类,真细菌( 细菌、放线菌和蓝细菌) 的形态特点、菌落特点及繁殖特性和古菌细胞结构的特点及在系统发育中的地位等。 3 、真核微生物。主要掌握酵母菌、丝状真菌、藻类和原生动物的特征、种类等。 4 、病毒。掌握病毒的形态与结构、增殖和分类,了解噬菌体、脊椎动物病毒、昆虫病毒、植物病毒的主要特点及代表。 5 、微生物的营养。掌握微生物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和培养基的配制原则,熟悉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和对营养物质的吸收方式。了解食品的营养成分与食品中微生物类群的关系。 6 、微生物的代谢。了解微生物代谢类型的特点及多样性微生物的产能代谢,掌握微生物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的关联性及微生物代谢调控与发酵生产的基本原理。了解食品的腐败与微生物代谢的关系。 7 、微生物的生长和环境条件。掌握食品微生物的生长规律、影响因素和培养方法,熟悉有害微生物的检测技术、控制技术及其原理。 8 、微生物生态。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掌握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微生物与其生活在一起的其它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重要作用,食品的微生物生态。 9 、微生物遗传。掌握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微生物变异和诱变育种的机制,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方法。了解微生物菌种保藏与复壮的理论和方法。 10 、传染与免疫。掌握有关免疫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了解感染的一般概念,掌握宿主的非特异性免疫,宿主的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具体机制,抗体的结构和功能),免疫病理反应;理解免疫学的基本方法及其应用。 11 、掌握微生物与食品发酵的关系。 12 、掌握微生物与食品腐败的关系。 13 、掌握微生物与食品安全的关系。 14 、掌握重要实验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操作关键点。 15 、掌握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的主要种类及其要点。 二、考题的形式及评分准则 题型包括主观和客观两类,有名词解释、选择题、填空题和问答题等类型。名词解释、选择题和填空题主要是考察考生对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应用,问答题主要是考核考生对微生物知识的综合理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全卷尽可能多地涵盖所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基础微生物学的内容占考卷的主要部分(70% 左右)。 考生答题时,基本概念力求准确,问答题按照要点计分。如果在答题时基本概念不清,则不给分。对回答内容不完整,而思路正确者,将适当给分。 三、主要参考教材和书籍: 周德庆. 微生物学教程(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 江汉湖. 食品微生物学(第二版),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

学前教育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教学大纲精修订

学前教育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教学大纲 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幼儿园教育活动》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从儿童发展心理和学习心理出发,在理解现代艺术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研究学前儿童美术学习与音乐学习的过程,研究教师如何通过艺术活动对学前儿童进行审美素质教育的科学规律和方法,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交叉学科。 本课程的具体目的和要求为: 1.了解学龄前儿童艺术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了解学龄前儿童艺术教育体系的基础和心理学基础;了解在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实践中如何应用一般教育学、心理学原理;了解在幼儿园的艺术教育过程中进行教学的具体方法。 2.通过学龄前儿童艺术教育的理论原理和教学方法的学习,将理论与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实践活动相结合,获得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锻炼,能够设计学龄前儿童艺术教学活动,并获得进一步在幼儿园中进行艺术教育教学实践和教育教学研究实践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要点和课时安排 第一章音乐教育与儿童发展 1.音乐教育与幼儿全面发展 2.音乐教育与幼儿音乐发展 要求:了解音乐教育实践活动质量与儿童发展质量之间的真实关系;明确理想的音乐教育研究和操作,就是要尽力追求能够更加有效地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目标和途径,同时也要研究尽力避免任何可能阻碍儿童健康成长的行为。 第二章幼儿园音乐教育的基本观点 1.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目的 2.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特点 3.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原则 4.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途径 5.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实施者——教师 6.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外部环境——社区与家庭 要求:了解目前在我国儿童音乐教育领域占主导地位的若干重要的基本观点,初步学会运用这些基本观点来分析、评价当前和当地的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工作。 第三章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目标及教育活动的指导原则

《食品微生物检验学》教学大纲

《食品微生物检验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食品微生物检验学面向专业:全校 课程代码:无大纲执笔人:姜世金 总学分: 2.5[总学时:45(36/9)] 大纲审定人:牛钟相 一.课程的教学目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食品微生物检验学》是以动物微生物学的理论为基础,对食品的微生物污染及控制措施、以微生物为主的因素引起的食品腐败变质、食品检验样品的采集及处理作了扼要介绍;着重介绍了食品微生物检验的指标,食物中毒性微生物、常见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及检验方法;系统阐述了肉、蛋、乳、水产品及其制品、罐头食品的微生物学检验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提高微生物检验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课程教学大纲及学时分配 绪论 第一章食品微生物污染及控制(2学时) 第一节食品污染概述 第二节食品的微生物污染源 第三节食品微生物污染的途径 第四节食品微生物污染的危害 第五节食品微生物污染的控制 第二章食品的腐败变质与控制(2学时) 第一节食品的腐败变质 第二节食品腐败变质的影响 第三节食品腐败变质的变化 第四节食品腐败变质的控制 第三章食品检验样品的采集与处理(2学时) 第一节食品检验样品采集的原则 第二节食品检验样品的采集方法 第三节食品检验样品的运送及处理 第四章食品微生物检验的指标(2学时) 第一节菌落总数 第二节大肠菌群MPN 第三节致病性微生物 第四节细菌相与食品卫生的关系 第五章食物中毒性微生物的检验(16学时) 第一节食物中毒概述 第二节沙门氏菌及其检验 第三节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及其检验 第四节变形杆菌类及其检验

华师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简介

学前教育学专业课程简介 课程编号:S0109020401004 课程名称:儿童发展与教育 课程英文名称:Child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 学分: 3 周学时总学时:54 课程性质:硕士学位专业必修课适用专业:学前教育学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 1 Human Development: Facts or Theory? 探讨儿童发展理论研究的重要性,理论与事实的关系、理论与研究的关系、研究与应用(尤其是教育)的关系。 2 Historical Roots of Human Development: Concepts and Theories 儿童发展关键性理论及概念,包括遗传决定和环境决定、连续性和阶段性、稳定性和可变性、主动性和被动性、规律性和差异性、情境性和普遍性的历史渊源及变迁。 3 Philosophical Models of Development 有关发展的几个主要哲学模型的介绍及有关讨论。 4 The Nature–Nurture Controversy: Implications of the Question How? 集中探讨有关儿童发展遗传决定和环境决定的争议、哲学基础、教育思想及影响等。 5 The Continuity–Discontinuity Issue 集中探讨儿童发展的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稳定性和可变性的有关争议。 6 Preformationism, Locke, and Rousseau/ Gesell’s Maturational Theory 洛克与卢梭早期学说里的胚胎中预存说以及格塞尔的成熟理论。 7 Ethological Theories: Darwin, Lorenz and Tinbergen, and Bowlby and Ainsworth 达尔文、洛伦兹、亭柏根、包尔比和安斯沃思的动物行为学理论。 8 Learning Theory: Pavlov, Watson, and Skinner/ Bandura’s Social Learning Theory 巴夫洛夫、华生与斯金纳的学习理论以及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9 Nature Approaches to Human Development: Behavioral Genetics and Sociobiology 介绍行为基因学的有关思想背景及理论观点。通过社会生物学这一概念,介绍发展的遗传决定思想的近期发展。 10 Stage Theories of Development:Piaget’s Cognitive Development theory and Kohlberg’s Stages of Moral Development 发展的阶段理论及观点的介绍: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与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11 The Differential Approach and Erick son’s Eight Stages of Life 发展的差异理论及观点的介绍,艾里克森之生命八个周期。 12 Freud’s Psychoanalytic Theory and Jung’s Theory of Adulthood

中职学前教育学教学大纲

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大纲 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二〇一二年九月

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大纲 一、专业名称 学前教育 二、入学要求 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 三、基本学制 3年 四、培养目标与能力要求 1.总体目标 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高素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包括以下要素:具有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修养高,品德高尚;掌握学前教育的基本理论,具有正确的儿童观、教师观、教育观和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自主,合作,能不断进行专业化学习与研究,可持续发展能力强;掌握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与特点,具备教育教学的专业技能技巧;掌握学前教育的基本技能,熟练掌握3-5项职业能力;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处理问题能力,熟悉幼儿园管理的基本内容、规范和方法,具有创造性地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 2.培养规格与要求 学前教育专业培养专业化的学前教育中等专业人才。毕业生就业去向:各地幼儿园。 (1)知识结构:掌握学前教育理论和健康、社会、语言、科学、艺术五大领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 (2)能力结构:熟练掌握未来幼儿教师的职业能力。顶岗实训前,每个学生必须完成3-5项职业能力的训练,并且考核合格。这些能力包括:熟练弹唱儿童歌曲的能力,创编并表演、讲授儿童舞蹈的能力,创作并表演、讲授童话、故事、儿歌的能力,制作充满童趣的优秀手工作品的能力,学前教育科研能力,形

神兼备的儿童笔画技能,较高的普通话水平,幼儿优质课,规范书写粉笔字,营养配餐能力,编排儿童游戏的能力等,其中形成1项专业特长,并提交相应的研究成果(作品)。 (3)专业素质: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形成自己的学前教育思想;丰富的教育艺术、教育智慧以及熟练的互动策略和技能技巧;扎实的学前教育理论与实际工作密切相关的基本技能、能力和方法,开展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素质和能力。 (4)非专业素质:思想素质:良好的政治素养、道德修养和道德品质,特别是有较强的信用观念和意识,良好的人文修养,正确的审美观点、高雅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能力。 (5)心理素质: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并能运用于自身实际,有较好的心理承受力和心理调节与平衡能力。 五、专业优势与办学特色 (一)课程建设:理论、能力、素质一体化,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课程建设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必须突出课程体系的实用性,这是中职教育的必然要求。为此,我们认真落实“铸能力成就未来”的办学理念,确定“专业理论课程、专业能力课程、专业素质课程并重,加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建设思路:第一学年以专业理论课程为主,奠定学前教育专业的基础; 第二学年以专业能力课程为主,培养职业能力,形成个性和特长;以专业素质课程为主,资格证书获得、能力强化、顶岗实训与就业紧密结合,提高专业“厚度”,增强职业岗位的针对性,提高职业准入率, 提高就业质量。围绕职业能力培养,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不断得以优化——构建实施动态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课程方案; 增加理论、方法、技能、管理多种模块的职业选修课程,多方位推进课程建设,优化课程结构,强化特色意识。 1、课程内容基础化。

粮油食品微生物学大纲

《粮食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绪论 【学习目标】(有实验的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 通过绪论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走进微生物世界,掌握微生物的概念和基本特征;了解微生物的历史以及微生物在各领域中的作用;了解微生物学研究和生产听常用技术。 了解微生物学作为一门专业课对本专业知识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介绍学习方法。 【教学内容】 一、微生物及其对自然界的影响 (一)微生物的概念 1.微生物的概念 2.微生物的主要类群: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非细胞型微生物。 3.微生物在生物分类系统中的地位。 (二)微生物的基本特征及其对自然界的影响 二、微生物学的发展史 微生物学概念: (一)感性认识时期 (二)形态描述时期 (三)生理学时期 (四)分子生物学时期 三、粮食微生物学 (一)概念及研究内容 (二)任务 四、微生物的应用前景 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显微技术 【教学目的】 1.掌握普通光学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原理及使用方法;了解几种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 2.掌握光学显微镜的使用及显微样品的的制备。 3.通过了解显微技术的发展,认识工具对微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普通光学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原理及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 显微镜的调焦、油镜的使用 第一节显微镜的种类和用途 一、普通光学显微镜 二、电子显微镜 第二节光学显微观察标本的制备 一、制片 二、染色 第三节光学显微镜的使用 一、准备工作及观察要求 二、显微镜的放置 三、光源的调节 四、低倍镜的使用方法 五、高倍镜的使用方法 六、油镜的使用方法 七、显微镜使用后的处理 实训一、光学显微镜镜检技术

本章小结 第二章粮食微生物鉴别技术 第三节粮食病原微生物 第四节细菌 第五节放线菌 第六节病毒 一、病毒的形态与结构 二、病毒的群体形态 三、病毒的培养与增殖 四、噬菌体 第七节微生物形态检查技术 一、肉眼观察 二、显微镜观察 三、染色法 实验二、细菌的革兰氏染色及形态观察技术 实验三、放线菌的形态观察技术 实验四、酵母菌形态观察技术 实验五、霉菌制片及形态的观察 第三章微生物生长测定及控制技术 【教学目的】 1.掌握微生物的六大营养物质,微生物的营养方式,影响微生物生长的

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大纲汇总

《学前教育》实践教学大纲 一、专业基本信息 专业名称:学前教育 所属一级学科名称:教育学 总学时|总学分:2992学时|194学分 二、社会实践大纲 (一)实践目的 社会实践环节的教学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实现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做好社会实践环节教学工作对保证学前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是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过程。要坚持3个原则: 1.坚持育人为本,牢固树立实践育人的思想,把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作为首要任务。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提高社会实践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 3.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确保每一个大学生都能参加社会调查实践,确保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社会实践的全过程。 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逐步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体验社会,丰富学生的社会经验。(二)实践要求 实习由各专业负责,实习前,系领导或带队教师对学生进行认真的动员,向学生提出实习目标和要求,宣布学生在实习期间的纪律,讲清楚学生实习期间该的注意事项。实习指导小组和带队教师要定期监督检查。 (三)实践安排 根据教学计划规定,社会实践在第二学期、第三学期、第四学期、第五学期、第六学期的假期中间进行,时间为五周。采取分散形式进行社会实践实习,在实践过程中,学生须认真的认真做好日志工作,撰写社会实践总结。学生社会实践结束后,须有实践单位的实习证明,对实践工作予以评价并加盖实习单位的行政公章,并及时递交相关实习材料。 (四)实践内容 1 1.社会实践的内容应结合本专业的学科特点,使学生通过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向社会各界学习。通过深入接触社会和生产第一线,在与社会的接触中,锻炼学生的吃苦精神; 2.运用所学知识,为社会和群众服务。在社会实践中,要充分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文化知识为社会和广大群众服务,并在社会实践中进一步增强劳动观念。 (五)考核方式及评分办法 1.社会实践考核成绩采用考查方式。分数采用百分制或五级记分制(五级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二者相互对应为:优秀(100-90分)、良好(89-80分)、中等(79-70分)、及格(69-60分)、不及格(59分以下)。学生按照《实习教学计划》完成各类实习教学任务,经考核合格者,给予相应学分。 2.学生社会实践成绩评定原则上应呈正态分布,严格控制优秀成绩的比例。 3.学生在实践期间应自觉遵守学校相关规定和实习单位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特别是实习现场规章、保密及安全制度。对违反实习纪律的学生,经多方教育无效或情节特别严重者,可暂停其实习,并按照校纪校规作相应处理。

食品微生物学经典试题及答案食品微生物学

食品微生物学经典试题及答案 单项选择题: 1、下列就是原核微生物的就是(细菌)。 2、第一个发现微生物的就是(列文虎克) 3、微生物学发展的第二时期,就是(巴斯德、科赫)奠定了基础。 4、荚膜的主要成分就是(糖类)。5、测量细菌的大小用(微米)。6、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就是( 肽聚糖)。 7、培养酵母用(麦芽糖琼脂)。8、一般培养基灭菌的条件就是( 121°C 15分)。 9、放线菌的菌落特征就是(干燥、多皱)。10、酵母的无性繁殖主要就是(芽殖)。 11、霉菌的主要繁殖方式就是( 孢子生殖)。12、曲霉孢子就是(外生孢子)。13、霉菌菌落比酵母的要(大)。 14、哪些对病毒的描述就是错的( 对抗生素敏感)。15、病毒具有(一种核酸)。16、噬菌体可用于(诊断与治疗)。17、能够使细菌与放线菌裂解的就是(裂性噬菌体)。18、可用于细菌鉴定与分型的就是(噬菌体)。 19、细菌总数测定的就是(全部活细菌数)。20、大肠菌群数量测定的( 100 )毫升或克食品检样的大肠菌群最近似的值。21、测定大肠菌群数量的方法,选用的就是( 37 )°C 22、培养酵母菌的温度常选( 28 )°C 23、配制固体培养基加琼脂量就是( 2 )%。24、完整测定大肠菌群时间就是( 72 )小时。25、肉毒杆菌释放的就是(外毒素)。26、对面包黏丝病有抑制作用的就是( 丙酸钙) 27、果汁,果酒一般可用(亚硫酸钠)防腐。28、饮料常用防腐剂就是(苯甲酸钠)。 29、最常用的食品杀菌方法就是(巴氏杀菌)。30、同样百分浓度蔗糖的渗透性比食盐( 差10% )。 31、GMP就是( 良好生产规范)。32、属于厌氧微生物的就是(肉毒杆菌)。 33、酒精消毒的最佳浓度就是(75 )%。34、下列就是非细胞结构微生物的就是(病毒)。 35、第一个用固体培养基的就是(科赫)。36、芽孢抗热的主要成分就是(DPA)。 37、测量细菌的大小用(微米)。38、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就是( 肽聚糖)。 39、鞭毛的主要成分就是( 蛋白质)。40、酵母菌的菌落特征就是( 粘稠、较大)。 41、病毒的繁殖主要就是( 孢子生殖)。42、霉菌的主要繁殖方式就是(孢子生殖)。 43、青霉孢子就是(外生孢子)。44、哪些对病毒的描述就是错的(个体极小)。45、病毒具有( 二种核酸)。 46、噬菌体可用于( 鉴定细菌)。47、能够使细菌与放线菌裂解的就是( 裂性噬菌体)。 48、可用于细菌鉴定与分型的就是( 假根)。49、细菌总数测定的就是( 醋酸菌)。 50、大肠菌群数量测定的就是每( 1 )毫升或克食品检样的大肠菌群最近似的值。 51、制作半固体培养基时加琼脂量就是( 5 )%。52、完整的大肠菌群测定时间就是( 一天)小时。 53、金黄色葡萄球菌释放的就是(外毒素)。54、对面包黏丝病有抑制作用的就是(苯甲酸钠) 55、果汁,果酒一般可用( 山梨酸钾)防腐。56、微生物在生物世界分类系统中占有( 4 )界。 57、列就是原核微生物的就是(放线菌)。58、第一个使用琼脂的科学家就是(科赫)。 59、鞭毛的主要成分就是(蛋白质)。60、测量细菌的大小用(微米)。 61、芽孢能够抵抗不良环境的主要成分就是( DPA ) 62、荚膜的主要成分就是( 多糖)。63、含乳糖培养基灭菌的条件就是(a 115°C30分)。64、霉菌的菌落特征就是(绒毛状、棉絮状)。 65、卡尔斯伯酵母的无性繁殖主要就是(芽殖)。66、根霉孢子就是(内生孢子)。 67、哪些对病毒的描述就是错的( 对抗生素敏感)。68、病毒具有(一种核酸)。 69、噬菌体可用于(诊断与治疗)。70、能够使细菌与放线菌裂解的就是(裂性噬菌体)。71、可用于病毒鉴定的就是(包含体)。72、细菌总数测定的就是( 全部活细菌数)。 73、平板计数法的方法,选用的就是( 37 )°C 74、固体培养基加琼脂量就是( 2 )%。75、完整的大肠菌群数量测定时间就是( 72 )小时。76、肉毒杆菌释放的就是(外毒素)毒素。77、对面包黏丝病有抑制作用的就是( 丙酸钙) 78、果汁,果酒一般可用( 亚硫酸钠)防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