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幼儿歌唱活动中的发声问题
歌唱发声的错误习惯有哪些

歌唱发声的错误习惯有哪些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歌唱发声的一些习惯和状态吧!下面是,让小编我来告诉你们吧!希望我整理的资料能对你有帮助!歌唱发声的几个错误习惯(1)头位不正:就是发声时头位习惯性偏向一方,这样由于喉外肌牵扯,使喉内肌失去平衡,双声带不在一个水平面上,两侧声带张力不等,容易造成歪侧声带受损,发生单侧声带炎。
矫正办法:首先要重视正位。
其次对镜练习使头正位。
以体会正与歪的不同感觉,掌握并巩固正确的头位(不包括病态)。
(2)过度低头和仰头:若喉头不稳,可以用低头帮助喉头下降稳定,但不可过分,它只能作为辅助手段。
要使喉头稳定下降主要靠内在感觉控制的正确歌唱方法。
过度低头压迫喉头会影响喉肌正常运动,声音发僵以致影响高音的发出。
过度仰头更不好,它不但造成喉内外肌肉紧张,而且将喉管拉长影响高音的发出,并容易使喉头上提。
所以要设法改正这两种不良形态。
正确的形态:头位平正可以略低,眼睛平视并扩宽视野。
(3)下巴前突:这是下颌肌、肩胛肌、颈肌、舌根肌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种现象多发生在单纯的胸式呼吸用嗓。
在发声时下巴要向下向后放松下来。
这样口腔才可正常地打开,并造成良好的口腔共鸣通道,以沟通上部与下部的共鸣腔体。
(4)全身肌肉紧张:由此使呼吸肌失去弹力而失去控制,以致影响各部发声器官的正常运转。
应该首先放松上躯、颈、肩、背、臂、胸等,造成含胸拔背之势。
下部两腿脚稳如站桩,以便于施发托举之力利于歌唱。
(5)捂耳、指天、指地、手势重复等毛病:都不利于歌唱,为了寻找、体会声音发出的内在感觉而反射到外形的僵持动作要及早清除,至于“捂耳”等动作更不必要(不包括苗族等的歌唱习惯)。
(6)目光呆滞、面孔冷漠、口形僵化也属歌唱的外在不良形态。
这都是内心紧张、临台经验少或教学忽略养成不良的演唱习惯所致,要及早矫正。
歌唱中不良习惯的形成及对策一、声乐教学中的“病声”纠正:学生在学习声乐时,由于各种原因,养成不良歌唱习惯,久之形成病声。
儿童唱歌技巧和发声方法

儿童唱歌技巧和发声方法
儿童唱歌是一项非常有趣和富有创造力的活动。
与成人不同,儿童的声音和发声技巧还在发展中,因此他们需要更多的指导和支持来提高他们的唱歌技能。
以下是一些儿童唱歌的技巧和发声方法:
1. 姿势正确:儿童唱歌时应该保持良好的姿势,如挺直背部和颈部,放松肩膀和腰部。
这有助于他们更好地控制呼吸和发声。
2. 深呼吸:正确的呼吸是儿童唱歌的关键。
鼓励孩子深呼吸,使用腹式呼吸,这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管理气息,从而使声音更稳定。
3. 声音控制:让孩子了解如何控制声音的强度和音调是非常重要的。
练习发出低音和高音,以及改变声音的音调和强度。
4. 发音准确:发音是孩子唱歌的重要部分。
鼓励他们大声说出歌词,确保他们正确地吐字和发音。
5. 练习和表演:让孩子经常练习唱歌,并鼓励他们在家里和学校的活动中表演。
这有助于他们建立自信和提高唱歌技能。
除了上述技巧和方法外,还可以为孩子寻找专业的唱歌教练或加入合唱团。
这些都可以提供更多的支持和指导,帮助孩子成为更好的歌唱家。
总之,儿童唱歌是一项非常有趣和有益的活动。
通过正确的姿势、深呼吸、声音控制、发音准确和练习和表演,可以帮助孩子提高唱歌技巧和发声方法,建立自信和自己独特的声音。
浅谈幼儿园歌唱教育活动中的发声练习

浅谈幼儿园歌唱教育活动中的发声练习摘要:歌唱活动是培养幼儿情商、创造力,建立自信心以及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方法。
正确的歌唱方法,能够影响到幼儿生理发育,并能使幼儿一生受益。
关键词:幼儿歌唱发声方法歌唱是幼儿天生的喜好,幼儿时期的声音也应是最美好的。
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常常感觉到有的孩子大喊着唱歌,听到孩子发出的声音是嘶哑的。
其实,几乎每个人的嗓音都应该是健康的,也就是说,每个人天生都有一个最宝贵的乐器。
然而,为什么会有孩子的声音变得沙哑呢?——缺乏方法,发声的方法!通过教学实验表明,发声练习不仅可以让孩子喜欢,还会对歌曲学习起到辅助教学作用。
针对幼儿在歌唱中易出现的问题,下面结合本人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做法,供各位共同研究、探讨。
一、幼儿歌唱的坐姿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提醒孩子“不靠椅子背,只做椅子的一半,腰立直,小脸笑眯眯”,使孩子立即进入歌唱前的准备状态,因为姿势是发声的基础。
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更需要老师的耐心指导。
二、呼吸的练习呼吸是歌唱的源泉与动力,良好的气息支持是正确的歌唱发声的重要保证。
要在微笑的状态呼吸,吸入的位置要深到腹部。
幼儿的任何练习都要有趣味性、游戏性,才能做到让孩子在“玩中学”。
1.借助于外在的物品进行练习。
在实践活动中,可以运用纸条、毛线等物品帮助幼儿练习呼吸。
例如,在保持正确的坐姿上,一手拿纸条,对准纸条呼气。
纸条如何能够动得时间长,是幼儿在实践过程中需要发现与解决的。
2.借助于声音进行练习。
带有声音的呼吸练习,能够让幼儿更加清晰地感受到运用正确方法的声音,例如Wu,Lu,Mi,A等等。
但是,口型要从最小逐渐变大,因为小的口型练习容易体验到发声的方法。
在实践活动中,我曾让幼儿运用火车的声音——Wu练习气息。
幼儿学看手势,由慢到快地进行,培养幼儿气息的控制,帮助幼儿在歌曲中运用气息的方法去唱断奏类型的乐句。
3.触摸法的练习。
成人在练习发声的时候,老师常常要求把手放在腰间或者腹部,为的就是感受气息的深度。
关于儿童歌唱中头声训练的问题

关于儿童歌唱中头声训练的问题一、唱歌的发声儿童唱歌时的发声,必须是高位置的头声发声,这是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也是指导老师第一要解决的课题。
在明白儿童唱歌发声的过程中,第一要考虑的是训练儿童具有优美动听的音质,而不是音量。
为此,这就要求儿童轻声地、柔和地唱歌,以获得优美动听的音质和头声发声的技能。
当儿童学会用头声轻声地唱歌后,才能解决音量问题。
但千万不能急于求成,不要在刚刚学会一点头声就急于用大音量唱歌,如此做是有害无益的。
因此,先解决音质问题,后解决音量问题,这是一条正确的途径。
二、什么是轻声唱歌训练轻声唱歌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
坚决、积极的用轻声唱歌,就能使儿童自然地体会到各发声器官在唱歌时是如何和谐活动的,并能使儿童建立正确的声音观念。
同时,这对爱护儿童的嗓音和获得轻松流畅的歌声极为重要。
指导老师切不可忽视。
什么是轻声唱歌?如何把握轻声唱歌的尺度?轻与响是相对而言的,它并不存在一种固定和绝对不变的标准。
然而,我们能够在现实生活中,找到轻声唱歌的例子。
如:天确实幼儿抱着布娃娃,仿照妈妈哼唱催眠曲时的轻柔歌声;又如,当小孩一个人边走边唱时,他的歌声总是自然、轻松、愉快的。
当儿童学会了轻松、流畅、自如的头声发声的方法后,同时也就学会了有操纵的唱歌技能。
学会有操纵的唱歌技能,是极其重要的唱歌技巧。
如此,小孩们的合唱就能够和谐动听了。
三、大声唱歌的弊病那个地点所指的“大声唱歌”指脱离了“头声”的大本嗓子的发声方法。
这种“大声唱歌”的方法,是普遍存在的一种“通病”。
当唱到高声区的音时,常会显现喊叫的现象,专门是男孩,颈项往往显现青筋,表现出一种难受的模样。
长此下去,不仅不能获得优美动听的头声,而且极易损害儿童的幼嫩嗓音。
因此,这种大声唱歌的发声方法,是不合乎唱歌发声器官的生理状态的。
由于我们长期适应用大声唱歌,一旦转换到轻声的头声唱歌是,听觉上可能一下子不适应,会担忧这种所谓的“轻柔的声音”将失去“童声的特点”。
歌唱中几种常见的发声弊病与纠正方法6

歌唱中几种常见的发声弊病与纠正方法6歌唱大讲堂喉音喉音也是歌唱发声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弊病,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声音发出时失去呼吸支持,喉部紧缩所致;也有的是因为喉头提起过高,舌根僵硬下压喉头而成。
有喉音的歌声生硬而缺乏泛音光泽,好像口腔内含着东西唱出来的。
喉音在声乐中分为轻度与重度两种。
轻度喉音者,声音听起来虽亮但不舒展,给人一种堵塞感;重度喉音者不仅声音不舒,有种堵塞感,而且声音中杂音颇多,有的甚至伴有非常刺耳的声音。
有喉音的歌声,发声时自我感觉也不舒服,常常费力不讨好,唱高音尤其困难,每唱完一首歌后便会感到嗓子干涩,严重者,甚至出现演唱时青筋暴凸,面红耳赤等症状。
虽然有的歌者采用喉头提得很高,舌根下压的办法,高音倒能唱上去,但是这样发出的声音单薄僵硬,长时间演唱,对发音器官是一种严重的摧残。
因此,喉音又是歌唱技巧发展的最大障碍。
歌唱大讲堂纠正喉音必然从稳定喉头、松开喉肌,放平舌身、解放舌根,呼吸自然、深入支持等方面着手。
所谓稳定喉头、松开喉肌,就是歌唱时应努力保持喉头处在颈中略偏下位置,松开下腭部的喉外肌肉,这样喉内各发声肌的用力才能得到相对的协调平衡。
如果喉头提起过度,喉外肌必然会把喉咙卡紧。
所谓放平舌身、解放舌根,就是在歌唱发声时,舌头轻舔下牙龈,舌身自然摆平,舌后根应自然松弛,不应用力下压;为保证喉咙松开的良好状态,口腔外的下腭不要用力向前向外撮,应自然放松。
如果下腭僵硬外撮,必然导致舌根紧张下压,喉头紧缩。
歌唱大讲堂所谓呼吸自然、深入支持,就是气息应自然深入地在体内胸腹中作有支持力的吸与呼的交替运作。
这样,既可使气流在经过声门时负有适当的动压,以增强声带闭合时的自然紧张度;同时也为声波的传送提供了良好的“推动力”,使所形成的声波在深气息的支持下不断向前放射。
有人形容这种状态为“声音被气息托着”发出;也有的形容为“声音躺在气息上不断向前推动”等。
这都说明具有支持力的自然深入呼吸,也是克服喉音的重要法宝。
声乐教学中针对不科学发声问题的解决

声乐教学中针对不科学发声问题的解决声乐教学中,科学的发声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学生在唱歌时不科学地发声,可能会对人体造成各种问题,如声带炎症、疲劳、失音和声音不稳定等问题。
因此,下面介绍一些解决不科学发声问题的方法。
首先,要保持正确的姿势和呼吸。
在唱歌之前,学生应该坐或站直,并让肩膀放松下来。
使用深而平稳的呼吸,不要扭曲身体或高高举起肩膀。
这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地使用腹肌和膈肌来支撑喉咙,并给声带提供充足的空气。
其次,要注意喉咙的张开程度。
喉咙的张开程度对声音的质量和音高都有很大影响。
喉咙过紧会导致声音沙哑、疲劳和不稳定。
相反,喉咙过松则会导致声音空洞、难以辨识和不清晰。
因此,学生应该练习正确的喉咙张开程度,以产生清晰而稳定的声音。
第三,要正确地发音。
很多学生在发音时会太过用力,导致声带过度张力,从而引起声带炎症或疲劳。
对于一些辅音,如“k”、“p”和“t”等,学生应该采用轻微的气流,而对于元音,如“a”、“e”和“i”等,学生应该使嘴唇放松、舌头自然,并用更多的气流来发出声音。
最后,唱歌时要避免用喉咙发声。
大多数学生在唱歌时都会用喉咙来发声,这不仅会导致声音低沉、笨重、不自然,还会导致各种声音问题。
相反,学生应该通过正确的呼吸和正确的姿势来支撑声音,并使用喉咙和身体的其他部位来产生声音。
综上所述,科学发声在声乐教学中非常重要。
通过正确的姿势和呼吸、正确的喉咙张开程度、正确的发音和避免用喉咙发声,学生可以避免各种声音问题,从而产生清晰、稳定、自然和美妙的声音。
幼儿园歌唱活动的常见问题及教学法初探-

xx歌唱活动的多见问题及教学法初探一、幼儿歌唱活动中的一些问题和应对措施(一)“大喊大叫”唱法在幼儿园歌唱活动中,经常会出现部分孩子,尤其是男孩“大喊大叫”的唱法,究其原因是他们没有掌握正确的歌唱方法。
歌唱是一门艺术,要提高幼儿学唱歌的能力,就要给予他们唱歌技巧的训练。
训练内容包括:唱歌的姿势、呼吸、气息、发声和咬字等各方面的要求等。
首先是吸气,在做呼吸练习时,先做好正确的演唱姿势,保持腰挺直,胸肩松宽,眼望远处,从内心到面的表情都填塞情意,吸气时不要有声响,反之不仅会影响歌唱的艺术效果,还会使吸气不易深厚,影响气息的支持。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要引导幼儿养成两肋扩张、小腹微收的习惯,养成有控制的情感表达习惯。
(二)“感情欠缺”唱法歌唱艺术是声音与文学相结合的艺术,唱好歌曲,不能只讲声音,不讲感情。
“声音较白,没有感情”是幼儿歌唱活动中的另一大多见状况,怎样帮助幼儿学习有感情地唱歌呢?在平时的歌唱活动中可以通过这三种方式:一是树立榜样法引导幼儿学习有感情地唱歌;二是开展发音练习活动,引导幼儿注意咬字、吐字的清撤,以字带声,力求做到字正腔圆,声情并茂。
从情感体验入手,由内向外,以情带声,身体自然参与体验和表达;三是教师从歌曲情感分析入手,结合歌曲的情感表达,指导幼儿演唱。
(三)“独立突兀”唱法在歌唱活动中,存在部分幼儿抢拍、拖拍或故意放大声音显示自己与众例外、引起老师注意的现象。
面对这种现象,不能一味责怪幼儿,而是要持肯定、表扬的态度,鼓励其学会与同伴合作,在合唱时使自己的声音不突兀,还可以通过生动、风趣的发声练习引导幼儿掌握唱歌技巧。
做获得气息支点的练习,体会吸与声的配合,利用科学的哼唱方法,体会并调节自己的歌唱共鸣,引导幼儿学会张开嘴巴唱歌,上下齿松开,有下巴松松的“掉下来的感觉”,舌尖松松地抵下牙。
在唱八度音程时,注意气息流通地配合,发出圆润流通自如的声音。
解决了幼儿歌唱活动中的多见问题,接下来该如何生动风趣、高效地开展幼儿歌唱活动呢?本文尝试给出几种歌唱教学法。
儿童声乐学习中发声训练的方法与技巧

儿童声乐学习中发声训练的方法与技巧儿童声乐学习中的发声训练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发声习惯,提高嗓音质量,丰富音乐表现力。
在儿童声乐学习中,发声训练需要适合孩子的年龄和体魄,因此需要一些特定的方法和技巧来进行。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介绍一些儿童声乐学习中发声训练的方法与技巧。
一、呼吸训练1. 腹式呼吸腹式呼吸是一种有效的呼吸方式,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控制呼吸,增加气息支持。
教师可以让孩子躺在地上,用手放在腹部,让孩子通过鼻子吸气,感受腹部的起伏,然后通过嘴巴慢慢呼气,让孩子感受腹部的下降。
通过反复练习,孩子可以逐渐习惯腹式呼吸,从而在唱歌时能够更好地控制呼吸。
2. 呼气训练在呼气训练中,教师可以引导孩子通过吸气后,用“啊”的声音慢慢呼气,同时保持声音的均匀和稳定。
这样可以帮助孩子逐渐掌握正确的呼气方式,保持气息的稳定和长久。
二、韵律训练1. 模仿音节通过模仿音节的方式,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掌握声音的韵律和节奏。
教师可以用一些生动活泼的音节进行示范,引导孩子跟随并模仿,让孩子学会通过模仿来感受韵律和节奏。
2. 唱歌练习唱歌是最基本的声乐训练内容,通过唱歌可以让孩子更好地掌握音准和音色。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简单易唱的儿歌或轻快欢快的歌曲,引导孩子学唱,同时关注音准和音色的训练,让孩子逐渐形成良好的唱歌习惯。
三、音域训练1. 声音放射通过声音放射训练,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发掘自己的音域,并扩展音域。
教师可以让孩子做一些简单的呼吸操,同时配合声音放射的动作,让声音从低到高,再从高到低,让孩子感受自己的音域,逐渐扩展音域。
2. 音程训练通过音程训练,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掌握音高的准确性,提高音乐表现力。
教师可以通过简单的音阶训练或唱调子的方式来进行,让孩子逐渐掌握不同音程的音高准确性。
四、发声技巧1. 嗓音保护在发声训练中,嗓音的保护非常重要。
教师需要教导孩子正确的发声姿势和方法,引导孩子保持良好的唱歌姿势,避免过度用力的发声方式,保护自己的嗓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歌唱活动中的发声问题
丽水市机关第一幼儿园吴婷婷
2012年6月14日
在幼儿园的歌唱教学活动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喊唱”。
这种非自然的唱法不但谈不上美妙、动听,若长此以往,造成的直接恶果就是“声带损坏”。
人们都说,世界上最名贵的乐器莫过于人的“声带”,乐器再贵一旦损坏了可以购买,而“声带”一旦受损,则永远不能“更换”,它的名贵就在于它的独一无二。
幼儿尚处于生长发育时期,他们的声带无比地娇嫩,做为一线的幼儿教师,保护幼儿的嗓音责无旁贷,而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是保护嗓音的最佳途径,也是唱好歌曲的前提。
那么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原因一、滥用歌曲。
幼儿的发声器官正处在发育成长中,他们的声带短小,口腔内上腭,硬腭浅窄,喉肌调节声带活动的能力较差,音域相对较窄,而且不同年龄的幼儿音域宽窄也不同,但是有些教师在为幼儿选歌时忽略了这一点,滥用歌曲,造成许多幼儿在唱高音时,唱不上去就大声喊叫。
解决策略:
幼儿歌曲的旋律一般是简单、明快的,节奏太快太慢的歌曲都不适合。
有些老师让孩子演唱一些不适合幼儿的成人歌曲,对幼儿的嗓音发展十分不利。
我们选歌的曲调要音域合适、旋律平稳,节奏简单,同时要考虑到不同年龄幼儿的不同特点。
如:小班的孩子,所选歌曲的音域,一般应在六度以内;中、大班幼儿的歌曲音域可以稍宽一些:一般约在七到八度之间。
如果偏低的音经常成群地出现,可以相应提高调音水平,如中班歌曲《蝴蝶花》中,最低的音是小字组的sol,最高音是小字一组的la,我们可以把原调C大调改成D大调,幼儿唱的声音就不会压的太后;如果偏高的音出现平凡,且时常在强音上延长,则可相应降低调高水平,以使大部分的音高出在C调的中音do到高音do之间,如中班歌曲《青蛙站在小池边》,后面有一长串的“啊咕”都是出现在小字二组的rei上,整首歌一直处于高音频,幼儿唱不上去都是用“喊”出来的,所以我们可以把原调G调改成F大调。
原因二、教师的教学偏失。
幼儿调节声带活动能力差,因此在歌唱中时常出现跑掉、唱不准音,不会科学发声等现象,但是许多一线教师面对这种问题很少去主动纠正,引导幼儿自然发音,听辩音准,久而久之,孩子就缺少音高的概念,大喊大叫,稚嫩的嗓子开始沙哑。
许多教师在教唱歌曲时,过于依赖“录音机”,经常让孩子跟着机子唱,录音带的定调并不是适应所有孩子的,所以可能会出现调偏高或偏低的现象,必然出现“喊唱”。
在歌唱活动中,许多教师忽视“练声”环节,要么直接省略,要么随便来两句无关紧要的歌曲敷衍了事,没有前面的准备活动,幼儿在歌唱开嗓是,声带就容易疲劳、沙哑。
解决策略:
我们知道幼儿天生音质尖,亮、清脆,婴儿更是如此,在幼儿的歌唱活动中如不注意加上共鸣练习,会比成人跟容易喊坏声带。
因此,在歌曲教唱前,我们可先带领幼儿学“猫”叫,如miao miao;学牛叫m-mo,m-mo;学羊叫me,me,
me;学打鼓声dong,dong,dong;学鸟叫gugu,gugu,gugu。
这些带鼻音腔音的辅音或较能让声音集中的元音,恰好是歌唱中所需的鼻腔音,我们可以把一些带鼻腔音的歌曲进行提炼,或自行编配旋律提取个别句子,为幼儿提供科学而有趣的嗓音游戏,如《我爱我的小动物》就是很好的例子:“我爱我的小猫,小猫怎样叫?miao miao miao miaomiao miao miao miao miao miao miao。
《在农场》中“猪儿在农场lu lu,猪儿在农场lu lu,猪儿在农场lu lu lu,猪儿lu lu lu。
这样,这些名词采用带鼻腔共鸣的m、n等辅音,能在孩子们“原始”的“白声”中,加上一圈美丽的共鸣“光环”,使童声跟柔润、更明亮,更有助于孩子稚嫩声带的健康发展。
学过声乐的老师都知道,“U”的音易找到头声歌唱的感觉,那么《买布打醋》这首绕口令,它的句尾“顾”、“醋”、“兔”、“布”,尾音都是“U”,我们引导幼儿找到发音时音高要从上往下急速呼出的感觉;又如《风来了》中的“呼呼——,呼呼——”,也可以训练这种头声歌唱的感觉。
原因三:教师的音乐技能弱化。
许多幼儿园教师毕业后因为工作原因较少练琴,因此原有的伴奏水平退化,教幼儿歌唱时,几乎不用乐器伴奏,常采用清唱,每次定调都不一致;有些老师甚至因为原调的曲子不好弹,全部改成C大调,忽略了歌曲本身的科学性;而也有一些老师弹奏技巧较高,在编配歌曲的伴奏时,常常不管歌曲的性质与节奏,喜欢在琴上砸起大和弦,或者是琶音满琴飞,以为这样是表现歌曲、表现自己弹奏水平的最好手段,而事实上,正是这样的伴奏,让幼儿茫茫然不知如何开口,直接影响到幼儿的学习。
这样教师既没有良好的清唱示范,也没有良好的伴奏辅助,孩子经常出现不良音准得不到及时纠正,在歌唱活动中说必须具备的知识和技能也没能得到很好的重视,久而久之,幼儿的耳朵对音的高低及音乐也就不会做出反映,只能一个劲儿地陶醉在自己的世界中随意喊唱。
解决策略:
在弹唱的时候,我们就要注意歌曲的伴奏形式。
“伴奏”是一种“合作”的艺术,歌唱教学中的感情伴奏应与歌词活动本身溶为一体,应从幼儿生理特点出发,编配伴奏,做到正确、规范、和谐,我们并不提倡教师自我陶醉、脱离歌唱教学的“高技术”的伴奏配置。
幼儿正处在生长发育的第一个关键期,由于他们的嗓音发育尚未开始,并且对歌词的音准控制能力也不稳定,因此我们在为歌唱活动配置伴奏时,应力求简练,突出主旋律。
这样,便于幼儿在倾听的过程中,较快地把握歌曲旋律、音准和节拍,便以调整自己的发音,唱出动听的歌曲。
同时,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及时调整伴奏音量,如集体唱时,幼儿人多,发出的声音较大、洪亮,伴奏相对大一点,分组唱时,声音较小,伴奏也应该调小。
最后,我要提醒的是,嗓子属于幼儿,单靠我们老师的提醒保护只是不够的,幼儿的年龄小,我们更要做的是培养幼儿从小保护嗓音的意识。
我们的孩子总是喜欢大声说话,兴奋或生气时经常大喊大叫,而在歌唱活动中,老师也习惯要求大声唱,声音“大”得连孩子都听不清自己的声音,这对嗓子的危害是极大的。
我们会发现一种现象,班上老师的音量大,那么这个班孩子的音量相对就大,反之则小。
因此保护幼儿嗓音,教师首先要提供良好的榜样,从自己做起,引导幼儿自然轻声说话,创设一个安静的班级氛围,培养幼儿倾听他人讲话和歌唱的好习惯,同时,引导幼儿平常多喝开水,天天锻炼身体,预防咳嗽等呼吸道疾病,在保护幼儿嗓音的同时引导幼儿自我保护的意识和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