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实施方案

2016年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实施方案
2016年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实施方案

福建省基层老中医药专家师承带徒工作实施方案(参考模板)

附件1 福建省基层老中医药专家 师承带徒工作实施方案 为认真落实《福建省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闽卫中〔2013〕59号)和《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闽政〔2010〕13号),计划在全省遴选200名中医药临床经验丰富、医德医风良好的中医药专家或骨干为指导老师,为每位指导老师遴选配备2-3名有志扎根基层,要求学习提高的在职、在岗县级及以下医疗机构中医药人员作为继承人,在3年时间内,采取师承方式培养造就500名有志扎根基层的中医药临床人才。 一、培养目标 通过3年的跟师学习和临床实践,使继承人能够掌握、继承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和技术专长,培养造就一批热爱中医药事业、扎根基层、医德高尚、理论功底扎实、实践能力较强的中医药临床人才。 二、工作周期 工作周期为连续3年。 三、遴选条件 (一)指导老师条件 1. 从事中医药专业技术工作累计满25年(时间截止到

2013年12月31日,下同)以上; 2. 县级及县级以下医疗机构取得主治医师及以上、省市级医疗机构副主任医师及以上任职资格的中医药(含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专家或骨干; 3. 具有扎实的中医药理论基础、丰富独到的临床经验或技术专长,得到同行公认; 4. 医德高尚,身体健康,能够坚持临床实践,能够完成继承带教任务; 5. 日中医药门诊量在25人次以上。 已完成全国、省级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的学员、已经出师的全国、省级老中医药专家继承人、省级以上中医重点学科、专科(含建设单位)学术带头人可优先遴选。设区市级及以上名中医、省级及以上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有提出申请的直接予以确认。 (二)继承人条件 1. 热爱中医药事业,医德医风良好,有志扎根基层; 2. 具有执业医师资格,在县级及以下医疗机构中从事中医临床工作; 3. 年龄在45周岁以下。 四、指导老师和继承人遴选程序 按照先遴选确定指导老师,再遴选继承人的顺序进行。

谈名老中医李振华教授经验传承方法

谈名老中医李振华教授经验传承方法 刘轲徐江雁李振华 【摘要】根据名老中医李振华教授成才之路的启示,结合古今诸多名老中医的成才经历,阐述了熟谙经典,随名医临证随诊、整理名医医案文献等是名老中医李振华教授经验传承的主要方法。 【关键词】名老中医经验传承整体观辨证观 名老中医李振华教授生于1924年,出身中医世家,河南洛宁人,著名中医脾胃学专家,享受国家特殊津贴,全国首批名老中医。李老行医六十多年,执教五十余载,长于内科杂病,晚年潜心于脾胃学说研究,主持研究的河南省重点科研项目“脾胃气虚本质研究”及“七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虚证临床及实验研究”,均荣获河南省科技进步成果二等奖。主编《中国传统脾胃病学》《中医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治疗》《常见病辨证治疗》等著作8部。李老被确认为“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经验传承研究”课题研究对象之一,本人有幸参加此课题的研究,现就其经验传承方法谈谈自己的认识。 1 名老中医李振华教授成才之路的启示 李老出身于中医世家,其启蒙老师为其父李景唐。其父善长内科杂病、伤寒病的治疗,为当时豫西的中医大家。李老17岁时,遂辍学于济汴高中,跟父认药习医,可谓世家传承。李老自幼熟读《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经典,谓其启蒙教材,也谓其中医理论奠基之渊薮。李老一生主宗医家张仲景,善以经方治病,以杂病著长,晚年更以脾胃学说立论,成为一代宗师名医。李老一生主研医籍主要为陆渊雷著《金匮要略今释》,林亿校本《伤寒论》,吴鞠通著《温病条辨》,叶天士著《温热论》。先生知识涉猎广泛,注重人文修养,喜爱文学、哲学、音乐,书法等。其中,尤以书法隽秀洒脱,许多名人墨客争相收藏,此可谓之家。李老一生,心系民众,具仁德之心。李老关心政治,心系祖国医学发展,即便晚年,仍为祖国医学的发展奔走呐喊。李老时常告诫自己的学生,要成一代旷世名医,务必做到以下几点:熟读经典、勤奋好学、理论结合实践、勤于临证、不断总结、名师指点、虚心求教、潜心专研、勇于创新。从名老中医李振华教授的成才之路,我们不难对其经验的传承方法产生较多感悟,从中可以得到很多有益的启发。

2017年中医院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协议书

2017年 某某中医院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教学协议书

2017年某某中医院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 传承工作室教学协议书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 (2016-2030年)》和《中医药人才发展“十三五” 规划》,传承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探索基层 名老中医药专家经验传承和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有 效方法及培养模式,国家中医药局组织开展了《2017 年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某某中医院经过积极申报,成为项目建设单位(详见《关于公布2017年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 作室建设项目专家名单的通知》粤中医办函〔2017〕 207号)。现经上级主管部门审核批准,同意双方自愿

建立学术传承教学关系。为保证完成传承教学任务,根据《2017年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工作实施方案》要求,双方签订传承教学协议如下: 一、传承教学时间 自2017 年某某月某某日至2020 年某某月某某日止。 二、传承学习的基本目标和任务 (一)采取临床跟师带教、指导典籍研读和理论学习等方式,较好地掌握老中医专家的临床经验,提高疗效。 (二)每名继承人每月跟师时间累计不少于4个工作日、撰写2篇跟师笔记、1篇为老中医专家临床经验相关的医案或临床经验运用心得。 (三)老中医专家对继承人的跟师笔记、临床心得等相关学习资料进行认真批阅和点评。 (四)围绕老中医专家临床经验,广宁县中医院每季度组织开展1次学习、交流、讨论等人才培养相关活动,每年举办学习交流活动不少于4次。 (五)开展巡诊带教活动。定期到乡镇卫生院开展诊疗、带教工作,重点指导乡镇卫生院中医人员、乡村医生解决临床实际问题。每年巡诊活动次数不少于6次,每次活动时间不少于1个工作日,每次活动参加

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

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 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 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医药人才发展“十三五”规划》(国中医药人教发〔2016〕39号)及《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百千万”人才工程(岐黄工程)实施方案》(国中医药人教发〔2017〕9号)要求,加强中医药继承与创新,进一步做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工作,培养高层次中医药人才,探索建立中医药学术传承及推广应用的有效方法和创新模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开展了2017年、2018年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以下简称传承工作室)。为做好传承工作室建设,特制定本建设方案。 一、建设目标 通过建立一批规范的具备较好条件的传承工作室,整理、继承、推广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探索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及推广的有效方法和创新模式,培养一批高层次的中医药人才,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二、建设周期 建设周期为连续3年,自公布确定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专家名单之日起。 三、建设内容 (一)条件建设。

1.名老中医药专家临床经验示教诊室。面积不小于20m2,在场所安排、环境布置、物品摆放、工作程式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药特色的元素。 2.名老中医药专家示教观摩室。面积不小于30m2,能同时满足数十人观摩名老中医药专家的诊疗示教活动。 3.名老中医药专家资料室(阅览室)。面积不小于50m2,在查阅资料功能的基础上,注重收集和展示名老中医药专家论文、论着、临床医案、处方等原始资料。 4.配置计算机、网络宽带、声像采集系统(摄录设备和编辑系统等)、实时记录设备(录音笔、移动存储设备等)。 (二)传承工作建设。 1.收集资料。收集整理名老中医药专家的典型医案(教案)、处方等原始资料,以及开展传承工作过程中的跟师笔记、跟师医案、读书临证心得等相关资料,建立临证经验和文献数据库。 2.整理分析。对名老中医药专家的临床资料重点是回顾性临床资料进行挖掘整理研究,提炼形成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发表论文或出版专着等。 3.总结提炼。结合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重点选择名老中医药专家擅长治疗的3—5个常见病、疑难病进行系统的总结研究,形成相应的临床诊疗方案,推广应用于临床。

中医医院科室建设指南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医院科室建设指南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近日发布中医医院妇科、儿科、皮肤科、眼科、耳鼻喉科、肿瘤科、骨伤科、肛肠科、针灸科、推拿科、急诊科等11个科室的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规范了科室基本条件、人员队伍、服务技术、环境形象等方面,并列出科室常用方剂目录。该指南适用于二级以上中医医院。 指南要求,妇科、儿科、皮肤科、耳鼻喉科、肿瘤科、肛肠科等科室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比例不低于70%,推拿科不低于80%,针灸科不低于90%,眼科、骨伤科、急诊科则不低于60%。 各科室住院医师应掌握本科主要病种诊疗方案(规范、指南)和基本诊疗技能,重点掌握100首常用方剂(骨伤科为120首,耳鼻喉科为60首),掌握本科常用诊疗技术操作;主治医师能对临床常见的疑难病形成系统的中医诊疗思路,并能指导下级医师开展中医诊疗工作;副主任医师应具备中医诊断和应用中医方法处理疑难、危重病的能力,具备对本科室重要治疗方案作出最终决策的能力。而针灸科住院医师需掌握毫针、三棱针、皮肤针等针法及灸法,耳针,电针、腧穴药物贴敷、腧穴药物注射,留罐、闪罐、走罐等常用基本操作技术。 指南对于各科室主任的任职工作经历作出规定,妇科、骨伤科、肛肠科主任应具有本专业8年以上工作经历,儿科、皮肤科、眼科、耳鼻喉科、肿瘤科、针灸科、推拿科等科室主任应具有本专业5年以上临床工作经历,而急诊科需要有3年以上中医急诊工作经历。 各科室执业医师人数在8~15人以上的,应建立学术带头人制度。学术带头人负责指导本科室中医特色的传承和创新工作,为组织、制定与实施重点项目提供决策,把握科室发展方向。 各科室指南对本科室服务技术作出要求。其中,妇科应开展中药外敷、灌肠、熏洗、针灸、推拿、局部用药、耳穴、刮痧、穴位贴敷、拔罐等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创造条件开展中药超声导入、音疗、熏蒸、穴位注射、砭石、钩活术、平衡针、火针、腹针、热敏灸、雷火灸等服务项目。 儿科鼓励应用中医药方法,促进中医诊疗水平的提高。无论门诊还是病房,均应设立中医外治室,能开展推拿、针刺、灸疗、贴敷治疗、药浴等治法。 皮肤科应开展湿敷、清创、药膜、穴位贴敷、面膜、拔罐、针灸、熏洗等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创造条件开展钩活术、蜂疗、火针、热敏灸、雷火灸、穴位埋线、放血、熏药、鲜药外治、临方调配等服务项目。眼科应开展点眼法、滴眼法、涂眼法、浸眼法、洗眼法、熏眼法、敷

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自查报告

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自查报告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中医院 2015年中医药项目 “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 资金执行情况自查报告 为传承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临床经验,探索基层名老中医经验传承和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2015年我院开展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现将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概况 工作室基本情况 名老中医111简介,副主任医师,从医38年。擅长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中医治疗中医杂症、疑难病,对脾胃疾病的治疗经验丰富。妇科杂症方面主张以肾为本,肝肾同治佐以祛痰化瘀通络之法。治疗月经不调、不孕不育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工作室负责人222简介,主治医师,从医25年。擅长治疗:内科系统疾病,中医治疗中医杂病、疑难病。 工作室继承人基本信息 333(中医师) (一)自查工作开展情况。医院成立自查领导小组,组长:赵孟记(副院长),副组长:555(院长助理);666(财务科长),成员:777(财务科副科长);77;77。在自查小组组长牵头下对医院“111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业务开展情况、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自查。累计检查项目支出项,合计金额元。 (二)项目基本情况。

1.经费总体情况,包括中央财政拨款、省级财政拨款及其他资金的落实情况。 2.截止到2016年8月“111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示诊室及示教室按文件要求基本达标,巡诊活动按要求逐步开展,跟师笔记大部分已经按进度完成但部分人员笔记内容空泛有待进一步改进。名医医案以总结详实实用性强,但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院内制剂正在研究中,须进一步提高进度。 二、项目执行情况 (一)项目进展及执行过程中工作内容、计划调整情况。 1、名老中医工作室功能区域建设和条件改善 (1)在门诊楼二楼设立111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在病房楼一层小会议室改建111老中医专家临床经验示教室。(已完成) (2)名老中医示教观察室由信息科配备同步传送接收系统,能容纳25-30人进行实时观摩病历(已完成)。 (3)名老中医资料室由工作室负责人及信息科组织实施完成。用于老中医专着、学术、论文等资料的收藏、整理和临床研究原始资料,档案的保存。资料室初步建成,但111的建室前论文资料由于本人退休十余年已全部丢失,故能搜集到。 2、信息网络系统建设:信息科要将名老中医药专家有关研究资料实现信息化管理建立工作室网站,实现名老中医典型医案、影像资料,名老中医专家继承工作成果及资源共享。(进行中) 3、名老中医药传承工作室人才培养 (1)对名老中医临床资料,重点是回顾性临床资料进行挖掘整理研究,提炼形成临床思想,出版论文、专着等。(进行中)

“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自查报告

中医院 2015年中医药项目 “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 资金执行情况自查报告 为传承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临床经验,探索基层名老中医经验传承和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2015年我院开展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现将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概况 工作室基本情况 名老中医111简介,副主任医师,从医38年。擅长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中医治疗中医杂症、疑难病,对脾胃疾病的治疗经验丰富。妇科杂症方面主张以肾为本,肝肾同治佐以祛痰化瘀通络之法。治疗月经不调、不孕不育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工作室负责人222简介,主治医师,从医25年。擅长治疗:内科系统疾病,中医治疗中医杂病、疑难病。 工作室继承人基本信息 333(中医师) (一)自查工作开展情况。医院成立自查领导小组,组长:赵孟记(副院长),副组长:555(院长助理);666(财务科长),成员:777(财务科副科长);77;77。在自查小组组长牵头下对医院“111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业务开展情况、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自查。累

计检查项目支出?项,合计金额?元。 (二)项目基本情况。 1.经费总体情况,包括中央财政拨款、省级财政拨款及其他资金的落实情况。 2.截止到2016年8月“111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示诊室及示教室按文件要求基本达标,巡诊活动按要求逐步开展,跟师笔记大部分已经按进度完成但部分人员笔记内容空泛有待进一步改进。名医医案以总结详实实用性强,但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院内制剂正在研究中,须进一步提高进度。 二、项目执行情况 (一)项目进展及执行过程中工作内容、计划调整情况。 1、名老中医工作室功能区域建设和条件改善 (1)在门诊楼二楼设立111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在病房楼一层小会议室改建111老中医专家临床经验示教室。(已完成) (2)名老中医示教观察室由信息科配备同步传送接收系统,能容纳25-30人进行实时观摩病历(已完成)。 (3)名老中医资料室由工作室负责人及信息科组织实施完成。用于老中医专著、学术、论文等资料的收藏、整理和临床研究原始资料,档案的保存。资料室初步建成,但111的建室前论文资料由于本人退休十余年已全部丢失,故能搜集到。 2、信息网络系统建设:信息科要将名老中医药专家有关研究资料实现信息化管理建立工作室网站,实现名老中医典型医案、影像资料,

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自查报告

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自查报告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中医院 2015年中医药项目 “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 资金执行情况自查报告 为传承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临床经验,探索基层名老中医经验传承和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2015年我院开展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现将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概况 工作室基本情况 名老中医111简介,副主任医师,从医38年。擅长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中医治疗中医杂症、疑难病,对脾胃疾病的治疗经验丰富。妇科杂症方面主张以肾为本,肝肾同治佐以祛痰化瘀通络之法。治疗月经不调、不孕不育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工作室负责人222简介,主治医师,从医25年。擅长治疗:内科系统疾病,中医治疗中医杂病、疑难病。 工作室继承人基本信息 333(中医师) (一)自查工作开展情况。医院成立自查领导小组,组长:赵孟记(副院长),副组长:555(院长助理);666(财务科长),成员:777(财务科副科长);77;77。在自查小组组长牵头下对医院“111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

业务开展情况、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自查。累计检查项目支出项,合计金额元。 (二)项目基本情况。 1.经费总体情况,包括中央财政拨款、省级财政拨款及其他资金的落实情况。 2.截止到2016年8月“111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示诊室及示教室按文件要求基本达标,巡诊活动按要求逐步开展,跟师笔记大部分已经按进度完成但部分人员笔记内容空泛有待进一步改进。名医医案以总结详实实用性强,但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院内制剂正在研究中,须进一步提高进度。 二、项目执行情况 (一)项目进展及执行过程中工作内容、计划调整情况。 1、名老中医工作室功能区域建设和条件改善 (1)在门诊楼二楼设立111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在病房楼一层小会议室改建111老中医专家临床经验示教室。(已完成) (2)名老中医示教观察室由信息科配备同步传送接收系统,能容纳25-30人进行实时观摩病历(已完成)。 (3)名老中医资料室由工作室负责人及信息科组织实施完成。用于老中医专着、学术、论文等资料的收藏、整理和临床研究原始资料,档案的保存。资料室初步建成,但111的建室

中医药科室建设方案

中医药科室建设方 案

平凉市第三人民医院 中医药科室建设方案 经过对卫生院中医药科室的合理设置、中医药设施设备的必要配备,满足中医药科室提供中医药服务的功能需求,营造中医药服务氛围,促进社区中医药服务的发展。 一、中医药科室设置 (一)卫生院 1.中医科作为一级临床科室,根据需要设中医诊室、针灸室、推拿室、理疗室、康复室、养生保健室等作为中医科的临床科室;2.设置中药房和煎药室,纳入药剂科统一管理; 3.有条件的可设置名老中医专家门诊。 (二)卫生院、 1.设置1个以上中医诊室,有条件的设置中医诊室、康复室、养生保健室等; 2.设置中药房和煎药室,提供代煎药物服务。 (三)设置要求 1.中医临床科室以集中设置为主,形成相对独立的中医药服务区,能够综合开展中医药服务; 2.中医临床科室采取中式建筑装修风格,营造古色古韵浓郁的传统医学氛围;

3.中医诊室面积≥8平方米,一人一诊室,体现以病人为中心和保护病人隐私的服务理念; 4.针灸室、推拿室、理疗室、康复室、养生保健室每床设置轨道式遮隔帘或移动式屏风,保护病人隐私; 5.按照《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设置中药煎药室;6.在中医药服务区悬挂古代中医人物画像,塑立中医人物塑像,经过文字、图片、实物、塑像、宣传版面、电子屏等多种形式介绍中医药养生保健、中医药适宜技术等中医药基本知识和古代健康养生诗词; 7.有条件的卫生院服务机构中医科诊室、中药房应实施信息化管理。建立中医医师工作站、中药房管理系统,开展中医药服务“六位一体”的信息化管理,实施与预防保健、居民健康档案的信息实时交互、自动更新、统计分析、动态管理。 二、设备配置 (一)基本设备 办公桌、办公椅、病人椅、脉枕、听诊器、血压计、诊查床、器械柜、出诊箱等。 (二)中医设备 针灸治疗床、推拿治疗床、推拿治疗凳、针灸器具、火罐、TDP 神灯、中药雾化吸入设备、刮痧板、电针仪、艾灸仪、智能通络治疗仪、颈腰椎牵引设备、中药熏蒸设备等。 (三)中药房设备

金广辉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跟师带教制度

金广辉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 跟师带教制度 为更好的完成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规范传承名老中医药专家的带教工作,在继承人按质按量及时完成学习任务基础上,依据《2015年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实施方案》有关规定,制定本制度: 1、名老中医药传承专家为工作室项目建设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建设任务的落实和建设目标的实现,合理分配、统筹使用项目经费。 2、名老中医药传承专家要坚持中医临证,发扬中医药特色和优势,以临床带教、典籍教读、理论培训交流等方式做好传承指导工作。 3、名老中医药传承专家要认真审核继承人学习资格,签字同意继承人《学习承诺书》,双方签订《协议书》后方可开展带教工作。 4、名老中医药传承专家有义务收集整理临床工作多年之医案、处方、学习笔记、读书临证心得、论文及所学孤本中医原著、专家老师所赠其学习手抄原本资料,帮助工作室设立专家资料库。 5、合理安排继承人临床跟诊时间,提供跟诊学习方便条件,并督促继承人按时保质完成书写病案、学习笔记、心得等任务。名老中医药专家对继承人的跟师笔记、临床心得等相关学习资料进行认真批阅和点评。 6、专家老师定期开展临床经验、经典学习体会等培训授课活动,要求每季度组织1次,每年不少于4次,每次做好活动记录和学习资料保存。 7、名老中医药传承专家指导继承人整理其临床资料,研究总结擅治常见病、疑难病的诊疗经验和学术思想,形成系统的诊疗方案,发表论文或出版专著,并推广运用于临床。 8、名老中医药传承专家要配合开展巡诊带教活动,定期到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开展诊疗、带教工作,指导乡镇卫生院中医人员及乡村医生解决临床实际问题。每年巡诊活动次数不少于6次,每次活动时间不少于1个工作日。 9、名老中医药传承专家负责进行平时继承人考核,主要考核平时学习及资料整理完成情况,带教单位负责督促检查,并建立阶段考核档案。 2015年12月25日

骨伤科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

中医医院骨伤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试行) 一、总则 第一条为指导和加强中医医院骨伤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突出中医药特色,提高临床疗效,总结中医医院骨科建设与管理经验,参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院及其骨伤科管理者加强科室中医特色建设与管理,同时可作为中医药管理部门开展评价工作的参考和依据。 第三条二级以上中医医院骨伤科参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四条中医医院骨伤科是以中医药学为基础,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对人体骨、关节及软组织损伤和疾病进行诊断及治疗的临床学科,是承担骨伤科疾病诊疗服务的场所。应注重突出中医特色,发挥中医优势,继承、创新和发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不断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 第五条各级中医药行政部门应加强对中医医院骨伤科的指导和监督,中医医院应加强对骨伤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保证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发挥,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二、基本条件 第六条中医医院骨伤科应具备与医院级别和规模、科室功能和任务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药品和技术力量,以保障骨伤科临床诊疗工作的正常运行。 第七条中医医院骨伤科应开设独立的骨伤科门诊,并具备处理常见骨伤科急诊的能力,有条件的可以开设骨伤科急诊、病房,病房开设两个病区及以上者,可以根据专科病种优势进行二级分科(如创伤、脊柱、关

节、筋伤等二级专科)。建筑格局和设施应当设有无障碍通道与辅助检查部门、手术室、重症医学科相连接,方便轮椅、平车出入,符合医院感染管理的要求。 第八条中医医院骨伤科门诊、急诊应当设置候诊区、诊室、治疗室、处置室,有条件的中医医院可设置单独的手法治疗室、骨折整复室并配备必要的器材、设备。各区域布局合理,就诊流程便捷,保护患者隐私。 中医医院骨伤科病房应设置医疗区和支持区,医疗区包括病室、抢救室、治疗室、处置室,有条件的中医医院可设置单独的手法治疗室、康复治疗室;支持区包括医生办公室、护士站、值班室、生活辅助用房、污物处理区域。 第九条中医医院骨伤科应根据医疗需要及其工作量,合理配备不同类别与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 第十条中医医院骨伤科设备设施配置,应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 相适应,在配备基本诊疗设备的同时,应配备小夹板外固定器材、推拿 手法床(椅)、艾灸治疗仪、经络导平治疗仪、中药离子导入治疗仪、 电磁波治疗仪、磁振热治疗仪、激光治疗仪等有助于提高中医诊疗水平 的设备;三级中医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中医医院应配备小针刀设备、熏 蒸(洗)设备、超声雾化熏洗仪、三维多功能牵引装置、脊柱牵引床、 椎间盘复位机、远红外按摩治疗床、骨质疏松治疗仪、骨科康复设备等 仪器设备。 第十一条中医医院骨伤科应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诊疗规范与技术操作规程,保证医疗质量及医疗安全。 根据科室情况,建立具有中医特色的骨伤科诊疗技术分级管理制度,制定常见病、多发病及重点优势病种的诊疗规范,建立骨折整复、外固定、手法、手术、牵引、功能康复等骨伤科常用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及相关管理制度。

名老中医经验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黄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国学, 2015, 3, 19-22 Published Online June 2015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9712471002.html,/journal/cnc https://www.360docs.net/doc/9712471002.html,/10.12677/cnc.2015.32005 The Problem and Countermeasure Research on Experience Inheritance of Famous Old Doctor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Yan Huang1, Lu Xu2* 1Science and Education Department in Chongqing City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ongqing 2The Key Lab of Biochemical and Molecular Pharmacology in Chongqing Medical University, Chongqing Email: *1154289840@https://www.360docs.net/doc/9712471002.html, Received: Jun. 4th, 2015; accepted: Jun. 21st, 2015; published: Jun. 24th, 2015 Copyright ? 2015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360docs.net/doc/9712471002.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The main problem in doctor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single inheritance model, the lack of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the lack of outstanding inheritors, and so on. In view of these problems, we need to build a famous doctor evaluation system,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alent qual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arry out academic thought and literature basis re-search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excavate and protect the folk resourc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lay the role of modern medicine in succession, actively explore and solve the problems, ideas and methods of project design and system planning and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specialized personnel, the inheritance of academic thought and the application and innovation of special treatment technology. Keywords Famous Old Doctor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Experience Inheritance, Countermeasure Research 名老中医经验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黄彦1,徐露2* 1重庆市中医院科教处,重庆 *通讯作者。

中医医院年“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情况总结

**中医医院2017年“**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情况总结为传承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临床经验,探索基层名老中医经验传承和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2017年我院开展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现将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概况 “**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自2017年1月获批正式启动建设项目,项目负责人**,建设周期为3年。 名老中医**简介:主任医师,从医36年。擅长治疗应用传统针灸、火针以中医经络,温通理论为指导,一直从事针灸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运用针灸、火针等综合治疗方法治疗颈肩腰腿痛、中风后遗症、蛇串疮、面瘫病等,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及社会效应。 二、主要工作进展情况。 1、传承工作室软硬件建设及项目启动、经费使用情况 截止到2017年底“**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示诊室及示教室按文件要求基本达标,示诊室位于医院3号楼二楼东侧,用房面积20平米,已重新装修完毕,从建筑风格、内部装潢、诊疗环境、形象识别等方面入手,进一步增加了能够充分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药特色的元素。示教室新购置文件柜用于展示老中医专家临床医案、处方、论文等原始

资料。增配电脑、复印打印机一体机、投影仪、视频传输系统、同步录音录像设备、手写输入系统等。 经费使用情况:1、房屋装修,内部装饰,大约用费用2万元。2、添置书柜、桌椅,添置神灯20个、电针仪10台大约用费用2万元。3、各类示教教材一套、各类经典医籍共计8千元。 2、任务计划书完成情况 (1)条件建设:老中医专家临床经验示诊室、示教室已建设完成。 (2)传承建设:名老中医资料室由工作室负责人及信息科组织实施完成。用于老中医专著、学术、论文等资料的收藏、整理和临床研究原始资料,档案的保存。资料室初步建成。 (3)人才培养:定期举行学术经验推广会,系统地研究并推广的学术思想尤其是经验方、诊疗方案、诊疗技术。洛河镇卫生医院建立名中医工作站2018年启动建设。每两个月到卫生院、卫生室进行巡诊,并考核继承人,帮助解决其临床实践过程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医案和指导资料,继承人笔记心得体会,交名中医学术经验展览室(资料室)存档。 (4)制度建设:根据《2017年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实施方案》的相关要求,已制定工作室建设计划,建立相关制度,成立领导小组,设立名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管理办公室,由专人负责加强管理。

中医药科室建设方案

中医药科室建设方案

平凉市第三人民医院 中医药科室建设方案 通过对卫生院中医药科室的合理设置、中医药设施设备的必要配备,满足中医药科室提供中医药服务的功能需求,营造中医药服务氛围,促进社区中医药服务的发展。 一、中医药科室设置 (一)卫生院 1.中医科作为一级临床科室,根据需要设中医诊室、针灸室、推拿室、理疗室、康复室、养生保健室等作为中医科的临床科室; 2.设置中药房和煎药室,纳入药剂科统一管理; 3.有条件的可设置名老中医专家门诊。 (二)卫生院、 1.设置1个以上中医诊室,有条件的设置中医诊室、康复室、养生保健室等; 2.设置中药房和煎药室,提供代煎药物服务。 (三)设置要求 1.中医临床科室以集中设置为主,形成相对独立的中医药服务区,能够综合开展中医药服务;

2.中医临床科室采取中式建筑装修风格,营造古色古韵浓郁的传统医学氛围; 3.中医诊室面积≥8平方米,一人一诊室,体现以病人为中心和保护病人隐私的服务理念; 4.针灸室、推拿室、理疗室、康复室、养生保健室每床设置轨道式遮隔帘或移动式屏风,保护病人隐私; 5.按照《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设置中药煎药室; 6.在中医药服务区悬挂古代中医人物画像,塑立中医人物塑像,通过文字、图片、实物、塑像、宣传版面、电子屏等多种形式介绍中医药养生保健、中医药适宜技术等中医药基本知识和古代健康养生诗词; 7.有条件的卫生院服务机构中医科诊室、中药房应实施信息化管理。建立中医医师工作站、中药房管理系统,开展中医药服务“六位一体”的信息化管理,实施与预防保健、居民健康档案的信息实时交互、自动更新、统计分析、动态管理。 二、设备配置 (一)基本设备 办公桌、办公椅、病人椅、脉枕、听诊器、血压计、诊查床、器械柜、出诊箱等。 (二)中医设备

名老中医经验传承方法研究

名老中医经验挖掘与传承新方法探讨 1孙燕2臧传新1任廷革1李宇航 (1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 2聊城大学计算机学院,聊城,252059) 摘要: 关键词: 1.背景 名老中医经验是名老中医在长期的与疾病作斗争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名老中医经验的总结挖掘可以丰富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同时名老中医经验的传承能够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流派特色和技术专长的高层次中医临床人才,使之更广泛地应用和传播而不至失传。名老中医及其宝贵的临床经验是国粹中之粹,因此中医界的仁人志士和政府决策部门都十分重视名老中医经验的挖掘与传承工作。 传统的名老中医经验的总结与传承方式主要包括师带徒、文献整理、专家系统的研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都取得了不斐的成绩,但是又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师带徒”的模式,无论是教育的数量还是质量都无法得到保障。传统的文献整理挖掘劳动强度大、效率低,可重复性和推广性不强。中医专家系统是一种理想的学术思想传承模式,但是它当前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符合中医特点的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继承问题。因此,如何高效、完整、全面、系统的挖掘名老中医经验,便捷的推广名老中医经验,让更多的人方便的学习和继承,仍将是中医传承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 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佘靖在“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经验传承研究”课题启动仪式也指出:“运用现代科学特别是信息科学和思维科学的理论和技术手段,一方面继续加强对名老中医专家学术思想和宝贵经验的抢救、保留和整理研究,另一方面则是要研究如何传承他们的宝贵经验,使他们的经验能被更多的后学者所学所用,使后学者从他们的成功经验中迅速提高诊疗能力和水平,更快地成为名医”。 笔者认为:名老中医经验的挖掘与传承应该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利用信息科学和思维科学的理论和技术发展的先进成果,借鉴以往研究成果,寻找新的突破点,探索名老中医经验的挖掘与传承方法,实现名老中医经验的全面、有效、科学的挖掘和传承。 2.名老中医经验挖掘与传承新方法 中医学历经几十年的发展,“师带徒”方式对名老中医经验的传承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智能分析技术与SVM的模式识别方法相结合实现 中医临证经验的实践性很强,是从诸多的临证诊疗中总结出来的,这些经验

中医药科室建设方案

平凉市第三人民医院 中医药科室建设方案 通过对卫生院中医药科室的合理设置、中医药设施设备的必要配备,满足中医药科室提供中医药服务的功能需求,营造中医药服务氛围,促进社区中医药服务的发展。 一、中医药科室设置 (一)卫生院 1.中医科作为一级临床科室,根据需要设中医诊室、针灸室、推拿室、理疗室、康复室、养生保健室等作为中医科的临床科室; 2.设置中药房和煎药室,纳入药剂科统一管理; 3.有条件的可设置名老中医专家门诊。 (二)卫生院、 1.设置1个以上中医诊室,有条件的设置中医诊室、康复室、养生保健室等; 2.设置中药房和煎药室,提供代煎药物服务。 (三)设置要求 1.中医临床科室以集中设置为主,形成相对独立的中医药服务区,能够综合开展中医药服务;

2.中医临床科室采取中式建筑装修风格,营造古色古韵浓郁的传统医学氛围; 3.中医诊室面积≥8平方米,一人一诊室,体现以病人为中心和保护病人隐私的服务理念; 4.针灸室、推拿室、理疗室、康复室、养生保健室每床设置轨道式遮隔帘或移动式屏风,保护病人隐私; 5.按照《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设置中药煎药室;6.在中医药服务区悬挂古代中医人物画像,塑立中医人物塑像,通过文字、图片、实物、塑像、宣传版面、电子屏等多种形式介绍中医药养生保健、中医药适宜技术等中医药基本知识和古代健康养生诗词; 7.有条件的卫生院服务机构中医科诊室、中药房应实施信息化管理。建立中医医师工作站、中药房管理系统,开展中医药服务“六位一体”的信息化管理,实施与预防保健、居民健康档案的信息实时交互、自动更新、统计分析、动态管理。 二、设备配置 (一)基本设备 办公桌、办公椅、病人椅、脉枕、听诊器、血压计、诊查床、器械柜、出诊箱等。 (二)中医设备

市中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实施方案【可编辑版】

市中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市中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药学发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认识生命、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思想和方法体系,是中医药服务的内在精神和思想基础。中医医院作为中医药文化继承和创新、展示和传播的重要场所,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有利于体现中医医院的基本特征,有利于巩固中医为主的发展方向、更好地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有利于提高核心竞争力。为促进我院中医药文化发展,我院组织广大职工认真学习了、及相关文件,根据各级卫生主管部门部署和要求,结合我院工作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指导思想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医院作为中医药文化继承和创新、展示和传播的重要场所,要以中医药文化为主体,以大力培育和倡导中医药文化的价值观念为核心,融合时代文化特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与时俱进,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体现中医医院个性特征和区域文化特征;促进科室建设、技术服务、学术研究、人才培育等各项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基本原则坚持突出特色。以中医药文化为主体,融合时代文化特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与时俱进,充分体现我院中医药文化特色。坚持统筹规划。中医药文化建设与医院总体发展规划相衔接,与医院文化建设相结合,做到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环境形象的有机统一。坚持因地制宜。按

照总体要求,从我院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使建设工作充分体现医院个性特征和区域文化特征。坚持促进发展。紧紧围绕医院改革发展的中心工作,以中医药文化建设促进科室建设、技术服务、人才培养以及科学管理等各项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主要目标在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环境形象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进一步增强我院中医药文化底蕴,彰显中医药文化氛围,提高中医药服务质量,扩大社会影响,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管理文明的有机统一,通过中医药文化建设,使人民群众从诊疗环境、就诊方式、服务态度等方面切实感受到独特的中医药服务。 二、医院文化建设的内容价值观念中医药文化的价值观念是中华民族深邃的哲学思想、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卓越的文明智慧在中医药中的集中体现,主导着中医医院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要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中“医乃仁术”、“大医精诚”等价值观念,认清自身价值需要、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的关键,在思想理念、价值取向、培育方针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医生和护士是直接为病人服务的人,必须确立和强化“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把维护患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做到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帮助人、感动人,通过开展以“一张笑脸、一声问候、一次详细的入院介绍、一张舒适的病床、一壶热水、一个整洁的环境”的活动,为病人提供温馨、细心、爱心、耐心的服务。各科室要在医院价值观念体系中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切实改进科室建设、技术服务、医德医风建设等各方面的工作。医院宗旨医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与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我院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坚持“诚信为本,仁德为先,人性关怀,科技兴院”的宗旨,推动医院文化建设,行风建设,不断提高

国家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自评报告

2014年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 建设项目总结报告 全国名老中医赵化南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于2014年09月在连云港市中医院正式启动,由市中医院肾病科承建,该项目由国家中医药局审批,是连云港市首家国家级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 一、传承工作室建设成果 赵化南工作室负责人陈波主任中医师,为国家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百千万”人才,江苏省高层次卫生人才“六个一工程”拔尖人才,江苏省第五期“333工程”高层人才培养对象,连云港市名中医,连云港市临床医学重点人才,连云港市“521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南京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江苏省中医学会肾病学会委员,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活血化瘀专业委员,连云港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肾病学会主任委员、连云港市血液净化质量控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第五批名老中医赵化南学术经验继承人。继承人包括陈波主任中医师和齐洪朝副主任中医师,其工作室传承团队成员数为11人,重点培养副高及以上中医药人员4人,重点培养中级职称中医药人员5人。 (一)工作室条件建设成果 目前已经建设完成名老中医药专家临床经验示教诊室30 m2,名老中医药专家临床经验示教观摩室面积40m2,名老中医药专家资料室面积40m2。工作室收集书籍、杂志、报刊、各种资料共计一千余份。 (二)名老中医学术传承成果 通过跟师查房、跟师出诊、集中授课等方式,采用笔录及现代化声像采集系统对赵化南名老中医的医案、查房、会诊记录进行系统学习整理,深入发掘总结赵化南名老中医的临床经验及学术思想,将其

整理成论文、论着及宝贵的声像资料,通过开放的网络平台共享,将其学术思想系统继承、光大发扬。 名老中医学术具体传承方法 1、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主要成员轮流按计划每周跟随名老中医门诊,采集临床第一手资料,学习并分析名老中医的理法方药、四诊心得,加以整理,发表论文、研究报告等。 2、每周统一跟随名老中医病房查房,尤其是内科疑难杂症,系统学习记录名老中医对疑难杂症的望闻问切、理法方药,将典型病例资料整理收集,加以研究分析,争取申报科研或知识产权。 3、建立名老中医典型医案、影像资料、名老中医继承工作成果及资源网络共享平台。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以数据库为载体,网络为传播途径,实现学术经验的数字化和系统化,形成推广应用平台,实现快捷、广泛、有效的传播。 4、传承工作室成员在名老中医的指导下利用业余时间精读中医经典,以《内经》、《温病》、《伤寒》、《金匮》为主,深入学习钻研、领悟和发掘古典医籍的精华,做好读书笔记,写出学习体会。 传承成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