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加综合征超声诊断
2024布加综合征的诊断要点

2024布加综合征的诊断要点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 BCS),是指由各种原因所致肝静脉及其开口以上段下腔静脉闭塞引起的,常伴有下腔静脉高压为特点的一种肝后门脉高压症。
一、BCS的临床表现BCS患者的典型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水和肝大,但不具有特异性。
本病临床表现多样,取决于肝静脉闭塞速度及肝静脉受累程度。
若有时间形成侧支使血管减压,患者可能无症状(五20%)或症状轻微。
但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导致肝功能衰竭和门静脉高压症,并伴有相应的症状(如脑病、呕血).,BCS的临床表现如下:�急性和亚急性:以腹痛、腹水、肝大、黄疽和肾功能衰竭迅速进展为特征。
�慢性:最常见;虽可有不同程度的腹腔积液,但多数趋于相对稳定;无黄疽;约50%的患者伴有肾功能受损�暴发性:少见;暴发性或次暴发性肝功能衰竭,伴有腹水、肝大、黄疽和肾功能衰竭。
�急性梗阻的患者通常表现为急性右上腹疼痛。
由千腹水,腹胀也是一重要症状。
一般无黄疽或黄疽低。
二、体格检查体格检查可发现:�黄疽"复水�肝大�脾大(少见)�下肢水肿�溃疡�胸腹壁及背部浅表静脉曲张(静脉血流由下而上)及下肢静脉曲张三、诊断性评估01、实验室检查常规实验室检查指标不具特异性。
非特异性的转氨酶轻度升高见千25%-30%的患者,但对确诊没有帮助。
腹水检测:(1)腹水的蛋臼含量理论上是升高的,但并不绝对;(2)血清-腹水臼蛋白梯度(SAAG)通常大于1.1。
02、影像学评估影像学对千早期诊断和评估BCS病清程度至关重要,有助于缓解肝淤血,从而恢复肝功能、改善门脉高压。
2.1超声检查多普勒超声是首选,对千有检验的超声医生,检测静脉梗咀的灵敏度接近85%-95%。
当下腔静脉闭塞引起布加综合征时,下腔静脉管腔内可见到引起管腔阻塞的物质(血栓或肿瘤)(见图11当怀疑BCS,肝静脉未显示或显示不清时,诊断应慎重。
有些患者肝静脉未显示或显示不清,而事实上其静脉可能畅通或正常;而另一些患者,位千肝脏深处的肝静脉畅通,同一静脉又在近隔膜处闭塞。
布加氏综合征患者下腔静脉病变的超声诊断误诊分析

布加氏综合征患者下腔静脉病变的超声诊断误诊分析目的本文主要是为了分析布加氏综合征(BCS)患者下腔静脉(IVC)病变运用超声诊断出现误诊的原因。
方法选择2014年2月~2015年1月来我院接受诊断的布加氏综合征下腔静脉病变患者100例的超声图像和IVC造影结果进行分析和比较。
结果BCS患者100例中IVC病变出现误诊的患者23例,误诊率为23%,其中下腔静脉节段性和膜性闭塞误诊为狭窄的16例、节段性及膜性狭窄误诊为闭塞的3例、外压性假性狭窄误诊为真心狭窄的5例。
结论受BCS 患者血流动力学特征因素以及IVC解剖特点的影响,超声对于BCS患者的IVC 病变诊断容易出现误诊,ICV病变远段管腔扩张实际程度并不是该种病变狭窄程度的一个可靠指征。
标签:布加氏综合征;下腔静脉;病变超声诊断在目前临床医学中运用较为普遍,BCS患者大多数通过这种方法接受检查,在实际诊断过程中能够充分对IVC局部病变加以显示,并对患者合并血栓的诊断标准有着实际的影响[1]。
IVC本身所具有的血流动力学实际特征和解剖特征能够在超声诊断过程中更加充分的显像,但是,IVC病变患者接受超声诊断过程中容易出现误诊等不良现象。
本文选择来我院接受诊断的布加氏综合征下腔静脉病变患者100例的超声图像和IVC造影结果进行分析和比较,从而得出BCS患者IVC病变超聲诊断出现误诊的原因。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4年2月~2015年1月来我院接受诊断的布加氏综合征下腔静脉病变患者100例的超声图像和IVC造影结果进行分析和比较,其中男64例,女36例,年龄12~66岁,平均年龄42岁,病程1月~31年,所有患者都在超声检查之后,经过IVC病变造影方法得以证实。
1.2 检查方法所有患者在接受介入治疗之前使用多普勒超声诊断、二维检查,利用二维超声技术来对患者肝后段的ICV是否存在管腔狭窄、膜状物、血栓进行检查,并对其内径加以测量,在病变远段内径和距离病变2 cm处加以测量,并通过彩色多普勒血成像技术来对患者IVC病变的局部血流速度、方向、侧支情况和频谱加以分析[2]。
2024布加综合征病例分享

2024布•加综合征病例分享病例资料患者男t62岁,近期确诊为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syndrome),就诊于我院肝病病房。
既往无病史。
从事建筑行业,退休6个月。
尽管患者已戒酒6个月,但实验室检查显示Y-谷氨酰转移酶(858U/L)和碱性磷酸酶(228U/L)升高,凝血酶原时间、转氨酶和胆红素水平正常。
查体示肝肿大和腹胀,无肝硬化迹象。
肝脏超声检查(图A)示布-加综合征,伴中、右肝静脉血栓形成(白色箭头处),腹水低含量,肝顶肝静脉汇合处见一圆形低信号钙化肿块(直径4cm)oCT未能确定肝脏肿块的确切性质(图B、C),但可证实存在低密度病变伴肝顶中央钙化(图B、C白色箭头处)、门静脉高压导致的腹水(图C橙色箭头处),肝中静脉和右静脉可见受损(图B白色箭头处)。
急性病毒性肝炎的血清学检测结果为阴性。
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糖类抗原19-9和癌胚抗原)水平正常。
包虫血清学阴性。
上消化道内镜检查示门脉高压性胃病,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
患者收入我院后,进一步行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活检。
问:根据影像学结果、阴性实验室检查结果,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什么?答案褐晓答案褐晓:肝脏布鲁氏菌脓肿(也称布鲁氏菌瘤)肿块的组织病理学分析显示部分钙化坏死(图D中的2个星号),伴上皮样细胞环(星号)和少量浆细胞(箭头),无巨细胞。
活检后数小时,患者出现发热和腹痛。
血培养检测到布鲁氏菌。
布鲁氏菌血清学显示高滴度IgGJgM阴性(ELISA技术)。
血清凝集试验(Wright)试验羊种布鲁氏菌抗原阳性,滴度为1/160o放射学、组织学检查排除其他诊断和活检后菌血症(布鲁氏菌属鉴定),最终诊断为肝布鲁氏菌瘤。
予患者多西环素(200mg∕日)和庆大霉素(3mg/kg/d)治疗,发热和腹痛症状消退。
静脉治疗7d后,用利福平(900mg∕日)替代庆大霉素,利福平和多西环素联合用药持续6个月。
在最近的随访中,抗生素治疗9个月后,疾病演变的标志是布-加综合征导致的难治性腹水的发展。
布加综合征的影像诊断及介入治疗价值

… 吴钟瑜 . 1 实用妇 产科超 声诊断 学. 天津 :科 技翻 译出版公 司,
20 0 0:3 0 31 0 —3 .
并 无特异性 , 许多宫 腔内疾病 可表 现为子 宫 内膜 增厚 : 如官 腔息 肉 、 子宫 内膜 癌 、 能失调性子宫 出血等 ; 功 子宫 内膜 厚度
生及子宫 内膜癌 的概率也相应增加 。子宫 内膜异常表现为厚 度异常及 回声异常 , 而厚度异 常是功能失 调性 子宫 血 子宫 内膜改变 的主要表 现形式 。从 本组病 例显像 特点 的分析 来 看, 应用 超声诊 断子宫 内膜 的正常 与异常是 可行 的 , 主要 根
据 子 宫 内 膜 的 厚 度 、 部 回声 及 其 形 态 。但 子 宫 内膜 的 厚 度 内
扫 描 选 用 10k 2 0m s 层 厚 5m 连 续 扫 捕 , 捕 范 嗣 2 V,0 A , m 扫 包 括 中 上腹 部 。扫 描 前 3 n饮 水 5 0mL 经 肘 前 静 脉 快 速 0mi 0 , 注 入 碘 海 醇 注 射 液 10m O L后 2 开 始 扫 描 ,0s 连 续 扫 Os 5 再 描 1 , 别 获 得 动 脉 期 及 门 脉 期 图 像 。 变 范 同 内 lm 层 次 分 病 m 厚 重 建 冈 像 , 并 i 维 血 管 重 建 成 像 。 数 字 减 影 血 管 造 影
实f 医技杂志 2 1 年 1 月 第 } j 01 0
.1 — ~a— — at a M d . _ i , br 0 1 V0 .1 r l f r i l ei J ! g n o P— c r c d Q [ — 1 o e 2 I 8.No 0 —
・1 51・ 0
张 。D A 表 现 为下 腔静 脉 穿 膈 肌 呈 圆顶 状 , 影 剂 不 能 通过 , S 造
超声诊断学名词解释及大题

WES征:充满型胆囊结石,胆囊内液性暗区消失,呈弧状强回声光带伴宽的直线声影,即WES征。
其中W为近场的胆囊壁,E为结石强回声,S为后方声影。
靶环征:某些病灶中心呈高回声而其周围形成圆环状低回声,名晕圈或声晕。
布加综合征:肝段下腔静脉或肝静脉、部分或完全性阻塞引起下腔静脉高压和门静脉高压的综合症状,以肝脾肿大、腹水、门静脉高压、胸腹壁静脉曲张,或下肢浮肿,与肝硬化相似。
侧壁失落效应:对于大界面,入射角较大时,回声反射不能回到探头,产生回声失落现象。
见于囊肿或肿瘤的外周包以光滑的纤维薄包膜。
工字部:肝内由门静脉左支及其矢状部、左外叶上下支门静脉和左内叶支门静脉构成特征性的“工”字形结构,可供识别肝管和门脉。
哈氏囊:胆囊颈膨出的后壁形成一个漏斗状的囊,称为哈氏囊,胆石常嵌顿在内,是超声探测须注意的部位。
后壁增强效应:是指在常规调节的DGC系统下,组织的某一小区的声衰减特别小,则回声在此区的补偿过大,其后方因补偿过高,较同等深度的组织亮。
常见于:囊肿、脓肿或其他液性暗区的后壁。
后运动实验:运动实验阳性者,嘱患者眼球停止运动,若眼球停止运动后,玻璃体病变继续运动,则为后运动实验阳性(+);若眼球停止运动后,玻璃体病变也停止运动,则为后运动实验阴性(—)。
彗星尾征:超声波遇到金属避孕环、游离气体、肝内胆管积气、某些结石等时,声像图表现为强回声及其后方的逐渐衰减、多次反射的狭长带状回声,形如“彗星尾”闪烁。
混响效应:声束扫查体内平滑大界面时,部分声能返回探头表面之后,又从探头的平滑面再次反射,又第二次进入体内。
常见于:膀胱前壁、胆囊底、大囊肿的前壁,可被认为壁的增厚、分泌物、或肿瘤。
假肾征:胃肠道全周壁或较广泛管壁增厚,中间(多为偏心性)气体强回声和肿瘤组织低回声结构,类似于肾脏结构,称为假肾征.。
枯萎卵:宫腔内可见一大的“空”胎囊,胎囊内充满液性暗区(羊水),看不到胎芽,或仅见一小胎块。
属滞留流产。
流产:妊娠不足28周、胎儿体重不足1000g而终止者称流产(abortion)。
布加综合征超声ppt课件

布加综合征的CT及MR检查
下腔静脉 节段性闭 塞,管腔 内可见充 盈缺损
布加综合征的CT及MR检查
第二肝门 肝静脉 会合处 闭塞, 腔内血 栓形成
布加综合征的CT及MR检查
奇静脉及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半奇静脉
扩张
奇静脉
半奇静脉
布加综合征的DSA检查
DSA:诊断布加综合征的金标准!
布加综合征的分型
临床表现依血管受累数量,程度和阻塞的 病理性质而不同。
重症BCS的诊断标准
经临床和影像检查确立为任何一类型的BCS的急性 或慢性病例,凡出现以下情况之一者,均视为重 症BCS:1,顽固性腹水,腹内压>=2.7KPa;2,少 尿(尿量<400ml/d)或无尿(尿量<100ml/d)3, 肝功能损害明显,PT延长50%以上,白蛋白/球蛋 白倒置,血清胆红素>34.2mmol/L 4,并发(或曾 发生过)肝性脑病,5,并发(或曾发生过)上消 化道出血。
隔膜形成学说
日本,印度,南非和我国的病例资料中, 隔膜性BCS占总病例数的1/3-2/3。不少学 者认为病变隔膜发生部位固定,组织学结 构与下腔静脉壁相似等可能是胚胎发育异 常所致。但多数学者认为此等发育异常只 是血栓形成的参与因素。
其他因素
1)非血栓性阻塞:下腔静脉的原发性肿瘤,外伤 及介入性检查损伤或异物等。
放映结束 感谢各位批评指导!
谢 谢!
让我们共同进步
本内容仅供参考,如需使用,请根据自己实际情况更改后使用!
放映结束 感谢各位批评指导!
谢 谢!
让我们共同进步
根据发病时间,临床表现 分为
等,又可
1.急性型
2.亚急性型
3.慢性型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Budd-Chiari综合征侯丽玲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Budd-Chiari综合征侯丽玲发布时间:2021-10-22T04:02:02.911Z 来源:《航空军医》2021年7期作者:侯丽玲[导读] 旨在探讨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布加综合征,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空降兵部队医院超声特诊科420000)摘要:目的探讨Budd-Chiari综合征彩色多普勒超声特征。
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Budd-Chiari综合征患者的超声影像资料。
结果Budd-Chiari综合征是下腔静脉和肝静脉病变,病变处血管管壁回声增强,管腔变细或闭塞,其内血流紊乱无血流信号;肝、脾增大,腹水。
结论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诊断布加综合征。
关键词:布加综合征;彩色多普勒超声Stady on detect of color Doppler ultrasound imaging in Budd-Chiari【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color Doppler ultrasound features of Budd-Chiari syndrome.Methods Retrospectively analysis were ultrasound findings in 52 patients of Budd-Chiari syndrome.Results Budd-Chiari syndrome were partial variety in inferior vena cava and hepatic vein,blood flow vessel narrowing and vascular wall thickening and collateral vasculature in the liver.There was a large number ascites involved inferior vena cava.Conclusion color Doppler imaging has high diagnostic accuracy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 in Budd-Chiari syndrome.【Key words】 Budd-Chiari syndrome;color Doppler ultrasoundBudd-Chiari综合征(BCS)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肝静脉(HV)或下腔静脉部分或完全梗阻、血液回流障碍,导致淤血性门脉高压和下腔静脉(IVC)高压症候群[1]。
布加氏综合征诊断标准

布加氏综合征诊断标准布加氏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疾病,它主要影响心脏和眼睛。
该病以心脏的左心室肥厚和视网膜的颗粒状脉络膜萎缩为特征。
为了准确诊断布加氏综合征,以下是该病的诊断标准:心脏方面1. 实验证据:左心室壁厚度≥15mm或左心室质量指数≥132g/m2。
2. 临床证据:正常心电图或非特异性ST-T波异常,以及下列中至少一项:- 室性心动过速- 二度或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左束支传导阻滞- 严重房性心动过缓3. 遗传证据:HD基因的突变或家族中已确诊的布加氏综合征。
眼睛方面1. 实验证据:视网膜颗粒状脉络膜萎缩。
2. 临床证据:单侧或双侧病变,具有以下一项或多项:- 视力下降- 视野缩小(中央或边缘)- 马蹄形视野- 两眼视力明显不对称3. 遗传证据:HD基因的突变或家族中已确诊的布加氏综合征。
综合诊断1. 心脏和眼睛诊断符合布加氏综合征的标准。
2. 心脏具有诊断意义的表现,但是没有眼睛方面的证据,或者眼睛方面有诊断意义的表现,但是没有心脏方面的证据。
3. 心脏或眼睛具有可疑的表现,但是没有满足诊断标准的证据,需要进一步的检查和观察。
治疗方案当前,没有特效疗法可以治愈布加氏综合征。
治疗的主要方向是预防或减轻病情。
具体治疗方法包括:1. 心脏症状:药物治疗包括利尿剂、洋地黄、β受体阻滞剂和钙通道阻滞剂等。
针对症状的手术治疗包括心脏移植、心脏监测器和心脏消融等。
2. 眼睛症状:对于涉及中心视力的视网膜视觉障碍,对早期治疗非常重要。
视力较差的患者需要使用辅助设备。
目前没有针对眼睛症状的特效药物治疗。
3. 如有必要,可能需要其他专科医生的会诊和协调治疗。
结论布加氏综合征是一种复杂的疾病,需要综合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遗传背景,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未来,应进一步深入研究该病的发病机理和治疗方法,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和关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根据肝静脉病变又可以分为以下五型: Ⅰ型 隔膜阻塞型 占27.8%。表现为肝 静脉入口处向管腔内突出的隔膜状回声并 向下腔静脉侧膨出。阻塞远端肝静脉扩张、 侧支循环形成,根据隔膜上有无孔洞可分 为膜狭窄型和膜闭塞型(图1)。 Ⅱ型 节段阻塞型 占57.1%。其中节段 性狭窄约占26.3%,节段性闭塞约占 30.8%。显示为肝静脉入口处管壁节段性 增厚、回声增强,管腔呈节段性狭窄或闭 塞,阻塞远端肝静脉扩张,多有肝静脉交 通支形成(图2,3)。
超声表现
一、肝静脉改变 1.受阻的肝静脉可以是一条或多条,其表现取 决于梗阻程度和范围,具体表现为: ①肝段下腔静脉阻塞:肝静脉开口以上下腔 静脉阻塞,肝静脉回流受阻,肝静脉增宽,内 径大于1.0 cm,管腔内血流淤滞,见“自发性 显影”现象。CDFI:肝静脉血流方向及流速异 常。 ②.膜性阻塞:常位于肝静脉开口处,有膜样、 条样回声,该支肝静脉内径增宽,并见与通畅 的肝静脉间有粗细不均、走行无规律的交通支。 CDFI:隔膜处血流紊乱,流速增快,频谱失常。
三、肝内和肝周侧枝建立 1.单纯肝静脉病变:主要通过肝静脉间形 成交通支分流:表现为肝静脉间的无回声 管道,粗细不均,走行紊乱呈“逗点状” 和“湖样”改变。血流沿肝静脉间的交通 支至未受阻的肝静脉、副肝静脉,回流至 下腔静脉。CDFI:同一切面不同肝静脉显 示的血流颜色不同。
• 2.下腔静脉或混合型病变时:完全梗阻 时,下腔静脉血经肝回流入右心房 ,途 径复杂多样:例1:下腔静脉和三支肝静 脉均呈节段样闭塞时,血流方向:IV C IRHV→MHV→LHV→SLH V→RA
病因、病理及分型
• ②继发性:BCS可继发于肝原性疾病,主要为 肝后上部邻近HV主干或IVC的感染(肝脓肿、 肝炎、肝周围炎、肝结核、肝包虫病、肝梅毒 树胶样肿、HV曲霉菌病)、肿瘤、囊肿、外伤 和血管瘤等,其中以感染和肿瘤最常见。
病因、病理及分型
• 也可继发于肝外疾患,如①血液凝固异常: 由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镰状细胞贫血、白血病、阵发性夜间血红蛋白 尿、糖尿病、迁徙性血栓性静脉炎、恶性肿瘤、 口服避孕药、氮烯咪胺、妊娠或分娩后等,使 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而致血栓形成(1);③血 管损伤;④炎症:可见于膈下感染、慢性肠炎、 胆管炎、胰腺炎、盆腔炎、狭窄性心包炎、结 核性胸膜炎、腹膜炎或腹膜后纤维织炎等波及 HV和(或)IVC;⑤肿瘤:肾或肾上腺肿瘤、胃 癌、胰腺癌、肺癌及睾丸肿瘤等,压迫或浸润 HV和(或)IVC;⑥其他:心包、纵隔或膈肌等 纤维粘连索带嵌压、肝尾状叶肥大压迫等。
③.栓子形成:包括血栓和癌栓,肝静脉 内低-中等的实质性回声。CDFI:该支肝静 脉腔内无血流信号或血流逆转。 ④.外压性狭窄和闭塞:邻近可见压迫的 肿物。 2.未受阻的肝静脉内径正常或由于接受回流 受阻的肝静脉呈代偿性扩张,腔内回声正 常,血流通畅。
二、下腔静脉的改变 1.下腔静脉膜性阻塞 肝段下腔静脉内或入右心房 处见“线样”及“等号”强回声,管腔内亦见 “自发性显影”现象。 2.栓子形成 肝静脉腔内低-中等的实质性回声。 3.外压性下腔静脉变窄 由于尾叶淤血明显增大所 致 4.下腔静脉受阻的共同表现 受阻远段下腔静脉有 不同程度扩张,内径大于2.4 cm。CDFI:闭塞 段内无血流信号,狭窄处血流束变窄,充盈缺损, 失去正常三相波形态,代之以高速的湍流。
Ⅲ型 长段闭塞型 占12.8%。此型声像 图上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为管壁清晰可 见,回声增强、增厚,管腔呈条索状闭塞; 另一种为管壁回声不增强,与周围肝组织 分界不清,管腔闭塞而显示不清。此型与 其相通的肝静脉交通支少见(图4)。 Ⅳ型 血栓型 占1.5%。指肝静脉管腔内 探及中低回声团块,附着于管壁上,向管 腔内突出,造成不同程度的肝静脉狭窄甚 至闭塞(图5)。
布加综合征(BCS)超声诊断 (Budd-Chiari-Syndrome )
王州
定义
• 1845年和1899年,Budd、Chiari两 人分别对本征作了报道,最早描述为肝 静脉血栓阻塞引起的肝淤血继而形成被 动性门脉高压症的一系列临床征象,如 肝脾大,腹水和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等。 早期报道多与口服避孕药有关。目前其 含义已扩大,泛指因畸形、肿瘤压迫或 静脉血栓形成造成不同程度的肝静脉或 (和)下腔静脉部分或完全阻塞,引起肝静 脉回流不畅,而造成淤血性肝脾肿大和门 静脉高压征候群。本病发病男女比例约 为2:1,青壮年病人多见。
Ⅴ型 外压型 占0.8%。本型系指第二 肝门区肝静脉外病变(如肿瘤、囊肿、结 石等)压迫,导致肝静脉回流受阻。超声 检查可发现第二肝门区的原发性病变、 受压狭窄的肝静脉入口以及远端扩张的 肝静脉(图6)。
左、中肝静脉合干汇入处呈隔膜闭塞
肝中静脉节段性阻塞
IV型
血/癌栓
• 根据下腔静脉病变又可分为三型:
例2:下腔静脉入口处呈膜样狭窄,右肝 静脉正常,中肝静脉入口处膜样闭塞,左肝 静脉入口处膜样狭窄,开口于下腔静脉狭 口上方 。血流方向:IVC RHV→M HV→LHV→RA
右上肝静脉1图左上来自静脉2图1图:下腔静脉入口处呈膜样闭塞,右肝静 脉闭塞消失,中肝静脉节段样闭塞,左肝静 脉入口处膜样狭窄,开口于下腔静脉闭塞处 上方。 2图:下腔静脉入口处呈膜样闭塞,右肝静 脉正常,中肝静脉、左肝静脉合干入口膜样 狭窄,开口于下腔静脉闭塞处上方
1.隔膜型或筛孔型 2.狭窄型或闭塞型 3.梗阻型:包括血栓及瘤栓
临床表现
按其临床表现BCS分为暴发型、急性型、亚 急性型和慢性型;其中以慢性型居多。 暴发型:很少见,多于起病后数小时至数日 内死于暴发性肝衰竭 慢性(潜伏)型:最多见,约占60%~70%, 起病隐匿,进展缓慢,病程多在1~2年以上, 甚至长达10~23年,亦表现为PHT和 (或)IVCHT症候群;躯干浅静脉上行性曲张更 为明显 。
尾状叶静脉
3图:下腔静脉入口处呈膜样闭塞,右
3图
肝静脉闭塞,呈条索样回声,中肝静脉 和左肝静脉均呈膜样闭塞
总结:布—加氏综合征超声特点 • (1)肝静脉近段狭窄或闭塞,腔内有膜性或 实质性阻塞物,狭窄处血流变细,闭塞时血流 消失,远段血流淤滞扩张,扩张的肝静脉血流 方向异常或速度减慢。 • (2)肝静脉间交通支形成、扩张,副肝静脉 开放扩张。 • (3)多普勒可见肝静脉狭窄处呈花彩血流, 流速增加,频谱异常,三相波消失呈平直形。 • (4)下腔静脉近心段(肝后段)狭窄或闭塞, 表现局部管腔变细、消失,管腔内有膜性、实 质性梗阻物或腔外有肿瘤压迫。
• 肝固有动脉,肝门静脉,肝管及神经, 淋巴管等出入肝脏的部位为第一肝门。
• 三支肝大静脉汇入下腔静脉处为第二肝 门。 • 肝右后静脉及尾状叶静脉等10条左右肝 小静脉在下腔静脉的开口处称为第三肝 门。
病因、病理及分型
• 一、病因
①原发性:指原因不明或先天性的HV和(或)IVC狭窄、 闭塞、膜狭窄或膜闭锁等。IVC膜性梗阻(MOVC)在 日本和其他东方民族最常见,占80%以上,其中73% 伴HV闭塞。蹼膜结构与静脉瓣相似,主要由胶原纤维 和少量弹力纤维构成,表面覆以内皮细胞,与静脉内 膜相连;呈僧帽状,直径1~4mm;中央有孔者为膜 狭窄,无孔者为膜闭锁(占85%)。蹼膜几乎均特定地 位于膈肌水平或低于左HV部位,即IVC右心房入口下 3~5cm,相当于第9~11胸椎水平处。一般认为, MOVC是IVC胚胎发育过程中的畸形。
解剖概念
• 肝静脉分肝左静脉、肝右静脉和肝中静脉。根 据我国的资料,肝左、中、右静脉分别开口进 入下腔静脉者占56.3%,肝中静脉与肝左静脉 形成共干后进入下腔静脉者占40.6%,而同时 有4个开口于下腔静脉者占3.1%,其中另一开 口为左后上缘静脉。
• 下腔静脉由远侧至近侧平均内径约22-27mm, 以肝静脉开口及肾静脉开口分为上、中、下三 段;肝后的又称为肝段,其左侧为尾状叶,右 侧为肝右叶。正常下腔静脉流速小于1.5m/s。
注意事项
• 1.卧位检查怀疑下腔静脉有梗阻,而临 床不支持时,应让患者坐位或站立位检 查,此时,一部分受检者下腔静脉可增 宽,从而有效显示。如果改变体位仍有 梗阻征象应高度怀疑,但应注意显示清 晰的下腔静脉瓣,须鉴别之。
• 2.检查下腔静脉时,应分别试用脉冲多 普勒、彩色多普勒和能量多普勒,不同 患者具有不同的敏感度,怀疑但不能确 定者建议血管造影。 • 3.临床高度怀疑布-加者,多普勒未见下 腔静脉和肝静脉梗阻征象者,但有肝肿 大(特别是肝尾状叶肿大,因其有唯一 的静脉引流)和PHT,应想到梗阻水平 在肝窦引起的布-加(亦称为肝小静脉闭 塞症)。
• (5)下腔静脉狭窄处近侧呈花彩血流,速度 增快,(正常下腔静脉内血流速度一般为5~ 25cm/s;布加氏综合征时CDFI在狭窄的 下腔静脉内可测得血流明显加速,呈五彩镶嵌色, 可超过100cm/s)或管腔内无血流信号。狭 窄远侧管腔扩张,周围侧支循环丰富,血流方 向异常流入侧支。 • (6)下腔静脉波动消失,频谱平直。
• 二、分型及病理
分型:国内外学者有多种分类,多达二十余 种,以下分型较常用: Ⅰ型,下腔静脉膜型(不全性、完全性膜性 阻塞); Ⅱ型,下腔静脉节段型(不全性、完全性节 段性阻塞); Ⅲ型,肝静脉型(膜性、节段性); Ⅳ型,混合型,即下腔静脉合并肝静脉型。
基本病理形态为小叶间静脉扩张, 肝窦充血、出血。血流不断从肝静脉和 门静脉进入肝脏,而肝静脉血不能回流 入右心房,引起门脉压力不断升高。肝 静脉回流受阻情况下,血浆流入肝淋巴 间隙,导致超负荷的肝淋巴液通过肝纤 维束漏出进入腹腔,成为顽固性的难以 消退的腹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