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内营养临床应用护理进展论文
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护理研究进展

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护理研究进展摘要:本文系统总结了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支持的理论基础、临床特点及护理干预方式。
肠内营养支持在维持机体代谢平衡、促进组织修复和功能恢复、提高免疫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护理干预包括预防管道堵塞、误吸和肠道并发症等方面的措施,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来促进康复。
关键词: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支持;护理干预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重症患者的生存率不断提高但其疾病严重性和治疗侵入性导致的营养需求不足问题日益突出。
肠内营养支持作为一种重要的营养治疗手段具有直接向机体提供营养物质、维持肠道功能和免疫系统完整性、减少并发症风险、促进康复等优势。
然而,在临床实践中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干预仍面临着管道堵塞、误吸等挑战。
因此,对于重症患者的营养支持和护理干预具有重要意义。
1.营养支持疗法的理论基础1.1 营养支持的概念营养支持是一种通过不同途径向机体提供所需营养物质的治疗方法,旨在满足患者因疾病或治疗而导致的营养需要不足的情况。
这种治疗方法不仅仅是简单地提供营养物质更重要的是通过调节营养物质的比例和给予适当的能量来维持机体的代谢平衡促进组织修复和功能恢复提高机体的免疫力从而加速康复过程[1]。
在重症患者中营养支持的概念显得尤为重要,由于疾病的严重性和治疗的侵入性这些患者常常处于高分解代谢状态身体耗能增加而摄入的营养量却不足以满足需求容易导致营养不良和身体功能的进一步恶化。
因此,通过营养支持的方式可以及时补充患者所需的营养物质维持机体代谢平衡以促进康复进程。
1.2 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的比较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两种营养支持方式,它们有着各自的优势和适应症。
肠内营养是通过口服或肠道插管的方式将营养物质直接送达消化道从而被机体吸收利用的一种方式。
相较于肠外营养,肠内营养具有更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更低的感染率因为它可以维持肠道的解剖和生理功能促进消化液的分泌和肠道蠕动有利于维持肠道黏膜的完整性和免疫功能,减少细菌移位的风险。
ICU患者肠内营养护理的研究进展

ICU患者肠内营养护理的研究进展摘要:肠内营养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ICU患者对肠内营养的需求越来越明显,本文从国内外现状对鼻饲的护理进行了阐述。
随着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支持是指经胃肠道,包括进口或喂养管,提供代谢需要的营养物质及其他各种营养素的营养支持【1】。
肠内营养主要适用于吞咽困难、抑郁、早中期痴呆患者、昏迷以及营养不良或者有营养不良风险老年患者等[2]1.国外现状:1.1ICU的患者机体多处于应激状态,对能量需求增加,普通饮食不能满足患者的需求,同时ICU的患者大多是病情急,危重的状态,患者多呈昏迷或不能经口进食的状态;目前已有证据证明【3】:卡路里和蛋白质的最佳提供可以降低重症患者的发病率,死亡率和住院时间。
因此通过鼻饲喂养补充能量显的尤为重要。
1.2美国肠外肠内营养学会(ASPEN)发布了重症患者营养指南[4-5]:指南中指出建议病人入住ICU24~48h,并且血流动力学稳定,无肠内营养禁忌症的情况下开始胃肠道营养,应当在48~72h达到喂养目标。
ICU病人早期肠内营养不但可改善和维持肠道黏膜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还可以增强肠道的免疫功能。
2.国内现状:2.1.鼻饲途径:留置胃管和留置鼻肠管,鼻胃管留置方法:取鼻胃管测量所需长度,沿一侧鼻腔壁插入,昏迷病人至咽喉部抬高患者头部向胸前弯曲,清醒病人嘱其做吞咽动作,快速、轻柔地置入管道到达预测位置,回抽胃液或听气过水声以确定在胃内;鼻肠管留置方法:选用鼻肠管按上述胃管置入方法将鼻肠管插至胃部,听气过水声以确定管道的位置。
向管道内注入至少20ml生理盐水或无菌注射用水,再将管道插入25cm(至十二指肠空肠部),完全抽出引导钢丝。
管道外端悬空约40cm,固定于耳垂,以使鼻肠管在8-12h内通过幽门的螺旋作用进入小肠,观察并记录鼻肠管进入长度。
通过床边X线腹部摄片来确定管道位置正确后即可开始输注营养液。
标识管道的名称、置入时间和深度[6]。
肠内营养支持护理在临床的应用

目录
CONTENTS
肠内营养支持护理概述肠内营养支持护理的适用人群与禁忌人群肠内营养支持护理的方法与技术肠内营养支持护理的临床应用肠内营养支持护理的注意事项与风险控制肠内营养支持护理的未来展望与研究方向
肠内营养支持护理概述
肠内营养支持护理是指通过口服或管饲方式,为患者提供全面、均衡的营养支持,以满足其日常营养需求。
在骨折中,肠内营养支持有助于骨折的愈合和康复。
03
02
01
肠内营养支持护理的注意事项与风险控制
严格遵循医嘱
保持清洁卫生
观察不良反应
合理安排输注时间
在输注过程中,要确保营养液的清洁卫生,防止污染和感染。同时,要定期更换输注管道和附件,保持管道通畅。
在输注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是否有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等。如有异常情况,应及时报告医生并采取相应措施。
新生儿
对于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肠内营养支持有助于促进其生长发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02
儿童营养不良
对于长期营养不良的儿童,肠内营养支持可以改善其营养状况,促进生长发育。
对于老年衰弱综合征的病人,肠内营养支持可以改善其营养状况,提高生活质量。
衰弱综合征
老年痴呆
骨折
在老年痴呆中,肠内营养支持可以改善病人的认知功能和延缓病情进展。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医生的建议,合理安排输注时间,确保营养液能够被充分吸收和利用。
在进行肠内营养支持护理前,应详细了解医嘱,确保营养液的成分、剂量和输注速度等符合医生要求。
控制感染风险:在输注过程中,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定期对输注管道进行消毒,以降低感染的风险。同时,要定期对患者进行身体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感染症状。
重症监护病房患者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进展

重症监护病房患者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进展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重症监护病房(ICU)的护理工作也在不断演变和完善。
尤其是对于重症监护病房患者的营养支持,传统上采用的静脉营养支持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临床需求,因此肠内营养支持成为了重症监护病房护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将就重症监护病房患者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进展进行探讨。
一、肠内营养支持的重要性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往往因疾病严重而导致胃肠道功能受损,静脉途径营养支持容易引起感染和代谢紊乱。
而采用肠内营养支持可以有效地维持胃肠道功能,促进肠胃蠕动,增进营养吸收,避免胃肠道感染,减少代谢紊乱的发生。
对于能够接受肠内营养支持的重症监护病房患者来说,肠内营养支持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1. 意识清醒或者能够耐受鼻胃管或鼻空肠管插入的患者;2. 胃肠道功能相对正常,且无明显的胃肠道梗阻、出血或者瘘管等并发症的患者;3. 具有较长时间禁食或者不能满足营养需求的患者,如手术后、各种损伤和感染等。
对于具有上述适应症的患者来说,肠内营养支持是安全有效的。
三、实施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方法1. 评估患者的胃肠道功能:在实施肠内营养支持之前,首先要对患者的胃肠道功能进行评估,包括胃肠道通透性、胃肠道蠕动情况、胃排空时间等。
并根据评估结果选择合适的肠内营养支持方法。
2. 患者的营养状态评估:通过血液生化检查、体重监测、肌肉脂肪测定等方法来评估患者的营养状态,以便制定合理的营养计划。
3. 肠内营养支持管的选择:对于能够自主进食的患者,可以选择鼻胃管或者鼻空肠管;对于无法自主进食的患者,可以选择术后肠内营养支持或者胃肠造瘘等方法。
4. 肠内营养支持的实施:在实施肠内营养支持时,需要保持肠内支持管通畅,定期冲洗管腔,以防堵塞。
还需要定期更换肠内支持管,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5. 肠内营养支持的监测与调整:在实施肠内营养支持的过程中,需要监测患者的营养指标、肠内支持管的通畅性、胃肠道功能等,对营养支持方案进行及时调整,以确保患者能够获得足够的营养支持。
重症监护病房患者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进展

重症监护病房患者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进展摘要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常常出现营养不良和肠道功能障碍,肠内营养支持成为改善患者营养状态和预后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对重症监护病房患者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进展进行了综述。
主要内容包括肠内营养支持的适应症、注意事项、护理措施和护理效果评价等方面,旨在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引言二、肠内营养支持的适应症1. 营养不良: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常伴有全身炎症反应和代谢紊乱,导致机体处于高代谢状态,消耗加速。
外源性应激和营养支持不足也是导致患者营养不良的重要原因。
营养不良是重症监护病房患者肠内营养支持的主要适应症之一。
2. 胃肠道功能障碍: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常伴有肠道功能不全、胃肠道黏膜屏障受损等情况,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营养的利用。
肠内营养支持能够有效维护肠道功能、促进肠道黏膜修复,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和预后。
3. 消化道肿瘤:重症监护病房患者中,胃肠道肿瘤的发生率较高。
手术后的患者由于消化功能减弱,较长时间不能正常进食,需要进行肠内营养支持,以满足机体的能量和营养需求。
4. 肠外营养不耐受:通过肠胃管或鼻胃管进行肠外营养,若患者出现不耐受、呕吐、腹泻等情况,可考虑进行肠内营养支持。
1. 食管胃肠置管(PEG):对于需要长期静脉营养支持的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应优先考虑进行PEG置管,有利于提高肠内营养支持的持续时间和安全性。
2. 营养配方选择:根据患者的肠道功能、代谢状态、营养需求等情况,选择合适的肠内营养配方。
一般情况下,高蛋白、低渣、高能量、多元素配方更适合重症监护病房患者的需要。
3. 肠内营养支持的速度:初始阶段,肠内营养支持的速度不宜过快,以免引起腹胀、腹泻等胃肠道不适症状。
一般情况下,初期可从20ml/h开始,逐渐增加到目标速度。
4. 肠内营养管路护理:护士需要定期对肠内营养管路进行护理,包括管路固定、管路通畅性检查、皮肤护理等,以减少感染和并发症的发生。
重症监护病房患者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进展

重症监护病房患者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进展摘要:重症监护病房患者的肠内营养支持是一项关键性的护理工作。
本文总结了近年来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进展,包括评估患者营养状况、制定肠内营养方案、监测肠内营养效果和并发症的发生等方面。
同时,本文提出了肠内营养支持中存在的问题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旨在为重症监护病房护理人员提供参考。
Abstract:Keywords: intensive care unit, enteral nutritional support, nursing progress肠内营养支持是指通过胃肠道提供营养物质,维持机体能量代谢及生命活动必需物质需要的治疗措施。
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常常处于代谢紊乱、应激反应等复杂状态,肠内营养支持可以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预防蛋白质、能量消耗,提高机体免疫力,降低感染及并发症发生率,是重症患者治疗中不可缺少的治疗手段。
一、评估患者营养状况患者进入重症监护病房后,首先需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
营养评估应包括物理检查与营养问卷相结合,了解患者的营养状况、食欲状况、肠道功能等情况。
常用的营养评估工具包括骨架肌质量指数、体重指数、皮褶厚度等。
同时,医务人员也需要了解患者疾病状况、治疗方案及并发症等因素对患者营养状态的影响。
二、制定肠内营养方案肠内营养方案应依据患者状态、营养评估结果、胃肠道功能情况和医学指南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制定个性化的方案。
目前,欧美国家广泛采用个体化营养治疗方案,包括肠内营养的量与质量、输注速度、输注时间、肠内营养配方的选择等。
三、监测肠内营养效果监测肠内营养效果是肠内营养支持中的关键环节之一。
常见的监测指标包括:营养供给量、能量平衡、氮平衡、肠内胃管是否通畅以及营养不良的早期标志物如白蛋白、前清蛋白、预白蛋白等的动态变化情况。
同时,还需要随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和治疗反应情况,以及可能发生的并发症。
四、并发症的发生及护理干预肠内营养支持不良可能出现并发症,如胃肠道温度、腹泻、呕吐、胆汁反流、肠瘘等。
ICU患者肠内营养现状及护理进展

医苑纵横280ICU患者肠内营养现状及护理进展程 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东院 上海市浦东新区 201306上海健康院附属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东院 上海市浦东新区 201306【摘 要】肠内营养是指经消化道给予较全面的营养素的方式。
ICU患者肠内营养由于各种原因会带来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并且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水平并未达到预期。
其喂养不足的主要原因包括禁食时间长、营养支持中断、肠内营养提高速度缓慢、ICU患者的特殊因素、护士对肠内营养认知不足等。
护士需要采取多种措施提高肠内营养水平,如尽早进行肠内营养、减少不必要的营养中断、根据患者病情提高肠内营养速度、提高护士对肠内营养的认知等。
【关键词】ICU患者肠内营养;护理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是指经消化道给予较全面的营养素的方式。
研究认为,肠外营养和肠内营养可以联合应用,但肠内营养是胃肠功能正常的患者进行营养支持首选的治疗手段[1]。
1 肠内营养现状1.1 肠内营养途径和方式肠内营养途径分为口服和管饲。
管饲途径分为两大类:一是无创置管技术,主要指经鼻胃途径放置导管,根据病情需要,导管远端可放置在胃、十二指肠或空肠中;二是有创置管技术,根据创伤大小,再分为微创内镜协助,如 PEG、经皮内镜下空肠造口(PEJ)和外科手术下的各类造口技术[1]。
肠内营养的方式有泵入、重力持续滴注、重力间歇滴注和分次推注。
1.2 肠内营养并发症尽管肠内营养的灌注可以给促进患者的康复,但是也会带来相应并发症的发生。
肠内营养并发症主要包括五个方面:消化道并发症,包括恶心、呕吐、腹泻等;代谢并发症,包括输入水分过多、脱水、非酮性高渗性高血糖、水、电解质和微量元素的异常、肝功能异常等;感染并发症,包括吸入性肺炎、营养液、输液器械管道污染;精神心理并发症,包括焦虑、消极态度等;机械并发症,包括营养管、输液管、泵方面的意外等[3]。
1.3 肠内营养水平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接受肠内营养的患者其营养水平并未达到预期,如Debra O’Meara[4]等人的研究显示,重症患者每天只能获得其所需能量的50%。
肠内营养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

肠内营养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一、本文概述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进步,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在临床营养支持治疗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作为一种通过胃肠道提供营养物质的方式,肠内营养不仅能够满足患者的基本营养需求,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肠道功能的恢复,预防肠道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本文将对肠内营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深入探讨其在临床应用中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本文首先回顾了肠内营养的发展历程,从早期的概念提出到现如今的广泛应用,概述了肠内营养在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性和优势。
接着,文章将重点关注肠内营养在不同疾病领域的临床应用,如重症患者、消化道疾病患者、肿瘤患者等,分析肠内营养对这些患者群体的营养支持和治疗效果。
本文还将对肠内营养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梳理,包括肠内营养制剂的改进、营养支持方式的创新以及肠内营养与肠道微生物群落的相互作用等方面。
这些研究不仅有助于提升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效果,也为未来肠内营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文章将展望肠内营养的未来发展趋势,探讨其在精准医疗、个体化治疗等方面的应用前景,以期为临床营养支持治疗提供更为科学、合理的指导方案。
二、肠内营养的历史与发展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 EN)作为临床营养支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早期的肠内营养主要通过管饲提供单一的营养素,如葡萄糖、蛋白质等。
然而,这种方式的营养支持效果并不理想,因为它忽略了人体对营养素的复杂需求。
随着医学和营养学的发展,肠内营养逐渐从单一的营养素转向更加均衡的配方。
20世纪中叶,肠内营养制剂开始出现,这些制剂包含了多种人体必需的营养素,如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
这些制剂的出现大大提高了肠内营养的效果,使得更多的患者能够通过肠内营养得到充足的营养支持。
进入21世纪,肠内营养的研究和应用得到了更加广泛和深入的关注。
一方面,肠内营养制剂的种类不断丰富,满足了不同疾病和营养需求的患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及护理进展
【中图分类号】r45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1-0504-01
【摘要】: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被认为是营养支持的两大支柱。
肠外营养曾一度被人们认为是万能的营养良方。
但随着营养支持的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完善,人们对胃肠道功能认识的不断加深,肠内营养的优势逐渐显现出来。
由于其具有价廉、安全、有效、合乎生理、操作简便、易于推广等优点,已成为外科临床营养支持的首选途径[1 ]。
随着肠内营养应用范围不断的扩大,其护理质量要求也随之提高,护理措施也逐渐完善。
现就肠内营养的护理进展做一综述。
【关键词】:肠内营养;护理;进展
营养的重要性早为人们所熟知,无论在传统医学或现代医学中都很强调营养的作用。
20世纪70年代以前,当胃肠功能有障碍时,常因没有有效的方法提供必需的营养,而出现许多病人在富裕中饥饿,于是形成了现时营养支持的两种途径——肠外与肠内营养。
80年代以后,如何维持与改善肠粘膜屏障功能成为治疗措施的一个重点。
实验研究证实肠内营养不但有供给营养的作用,且能改善肠粘膜的屏障功能。
于是,肠外营养与肠内营养的应用比例从肠外营养多于肠内营养逐渐转向为肠内营养多于肠外营养[1 ]。
1护理
1.1.心理社会支持:首先告知病人并解释肠内营养的原因、必
要性、应用方法、应用阶段的时间长短、可能产生的不适、需要配合的事项;让病人了解肠内营养可能带来的生活方式的改变;健康指导要将病人家属包括在内,特别应让亲属了解费用问题[2]。
1.2营养管的护理:①妥善固定营养管。
测量鼻饲管(或胃肠造瘘管)留在鼻(或造瘘口)外的长度并做标记。
②保持营养管通畅。
在输注肠内营养期间,尤其是输注整蛋白或含膳食纤维的肠内营养液时,每2-4 h用温开水10-20 ml冲洗体内导管一次,体外管道每天更换一次。
较细的经皮造口管或鼻肠管,则用灭菌注射用水经“y”型管与营养管相连,与营养液同时输注,以达到稀释和冲洗的目的,以防堵塞。
经肠内营养管给药时,先将药物碾碎溶解后注入,再用温开水冲管。
输注管路24 h更换一次。
每次灌注前后用20ml 温开水或温盐水冲洗一次,外口处每日用酒精消毒[3,4]。
③喂养管标记清楚,切勿把肠内营养液当成静脉输液注入体内[5]。
1.3营养液输注速度的控制:肠内营养时必须控制输注速度,一般输注速度为25-50ml/小时,12-24小时增加25ml,最大速度为100-125ml/小时,严格控制输注速度,建议使用输入泵维持。
如病人不能耐受,应及时减慢输注速度或停止输注[6]。
1.4.营养液温度的控制:营养液输注的温度一般以37-40oc为宜。
夏季,将袋装营养液放在普通室温下避开空调即可。
寒冷季节输注时应先加温。
文新[7],王冬梅[8]等将进行肠内营养的病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试验组在滴注营养液时使用输液增温器加热,而对照组不使用,营养液温度为室温。
其结果显示,使用输液增温
器可以明显减少低温导致的肠管痉挛而产生的不同程度的腹痛、腹胀、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1.5营养液的配制与保存:配制前应先评估肠内营养剂的性状、包装是否完好及有无过期。
肠内营养剂粉制剂使用时应现用现配,并充分溶解,无凝块,配制浓度要准确。
配好的营养液在室温下放置不超过4 小时,在冰箱内( 4℃)保存不超过24 小时。
肠内营养操作前,应洗手,戴口罩[9]。
1.6加强基础护理:由于禁食和鼻腔置管,患者唾液分泌减少,口鼻腔黏膜干燥,易滋生细菌。
为避免发生口腔溃疡、霉菌感染等,给予口腔护理每日2次。
如发现口腔溃疡、霉菌感染,及时报告医生给予相应药物治疗[6,9]。
1.7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10-15]:①鼻、咽、食管损伤,喂养管周围瘘或感染,喂养管堵塞等机械性和感染性并发症。
经鼻插管者,注意定时观察鼻腔黏膜的完整性,每日清洁鼻腔、口腔,并滴石蜡油润滑鼻腔。
造瘘者,注意观察瘘口周围皮肤有无发红、糜烂、感染,导管周围有无胃液、肠液溢出。
局部涂氧化锌软膏保护瘘口周围皮肤。
②误吸、恶心、呕吐、腹泻、便秘等胃肠道并发症,临床上最为常见。
首先在进行肠内营养时应抬高床头
30-40°,如病情允许可取半卧位。
尽可能使用输入泵连续滴注,但应避免夜间输注,并定时检查胃充盈程度及胃内残留量。
胃内残留量>100-150ml,应减慢或停止滴注。
配制及输注营养液的过程中要注意无菌操作,避免污染。
合理使用抗生素,防止肠道菌
群失调。
掌握好营养液的“三度”,即温度、浓度、速度,必要时可考虑补充膳食纤维。
严重腹泻者且控制不理想时,应停止肠内营养,建议改用肠外营养。
同时,还应保持肛周皮肤清洁干燥,可用温水擦拭后涂氧化锌或鞣酸软膏,防止皮肤破溃。
③水、电解质失衡、血糖紊乱等代谢性并发症。
定期测电解质、血糖、尿糖、体重等,并记录出入量。
长期肠内营养病人可有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应遵医嘱每周或必要时给维生素k 预防。
④其他:如应激性溃疡和吻合口瘘。
一旦胃液呈咖啡色及粪便颜色改变时,应警惕应激性溃疡出血,及时留取标本送检。
同时严密观察心率、血压变化。
而有效的胃肠减压是减少吻合口瘘的有效措施。
2小结
营养不良在住院患者中极为常见,不仅可以导致患者的免疫功能受损、创口愈合延迟、肌力减退及心理障碍等,也能延长住院时间(比营养正常者至少延长5天),医药费用增加近50%[16]。
同时,随着人口的不断老龄化和高龄化,如何在临床合理、有效的应用肠内营养,进一步提高护理质量,完善护理措施。
并且更快、更深入地推动肠内营养在家庭、社区的发展,以使有限的卫生资源能够发挥最大的社会卫生效益,将成为我们未来最重要的营养课题。
参考文献
[1]黎介寿.肠内营养——外科临床营养支持的首选途径. 中国
实用外科杂志.2003,23(2):67.
[2]顾沛.外科护理学(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37.
[3]李志红.食管癌及贲门癌术后肠内营养的护理.青海医药杂志.2007,37(7):65.
[4]叶向红,王新颖,倪元红等.重症急性胰腺炎早期肠内营养的实施与护理.肠外与肠内营养.2006,13(4):227-230.
[5]颜小珍,朱建和,危重患者肠内营养途径的建立和护理.现
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5(9):1237-1238
[6]孙晨曦,王莉芳,尤欣.螺旋鼻肠管肠内营养的护理.中国水
电医学.2007,6:369-370.
[7]文新.输液增温器在肠内营养中的应用.护理研究.2005,19(6):1100.
[8]王冬梅,蔡秋妮. 输液增温器在肠内营养中的应用.现代护
理.2007,13(3):278.
[9]张洪芝,王婷婷,李丽.各种肠内营养剂临床应用及护理.现
代护理.2005,11(7):525-526.
[10]王艳书,雷玉,孟红丽.肠内营养在外科中的应用及最新护
理进展.卫生职业教育.2008,26(1):97-99.
[11]赵文芳,周卫.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进展.山西医药杂
志.2008,37(1):52-54
[12]秦媳秀,张林琼.危重患者肠内营养实施的观察与护理,护
理实践与研究.2007,4(9):41-42.
[13]陈霞,李业桂.危重患者肠内营养的并发症分析及护理.护
士进修杂志.2007,22(5):451-453.
[14]曲晓菊,付星华,韩丽娟.肠内营养引起的腹泻及护理.肠
外与肠内营养,2005,12(3):190.
[15]王春华.肠内营养并发症的原因与预防.现代中西医结合杂
志.2007,16(12):1666-1667.
[16]troud m,duncan h,nightingale j.guidelines for enterral feeding in adult hospital patients.gut,2003,52
(suppl):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