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外交政策的演变历史大纲New

美国外交政策的演变历史大纲New
美国外交政策的演变历史大纲New

美国外交政策演变历史大纲

(Outline of the Change and Evolution in the US Foreign Policy)

主要参考书:A Concise History of U.S. Foreign Policy, Second Edition, by Joyce P. Kaufman,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MD, USA, 2010

以近现代世界历史的发展为背景,美国历史为主线,观察美国外交政策在其中演变的主要过程,了解美国从独立到工业化强国,从工业化强国到超级大国的不同阶段,影响和指导其外交政策演变的理论以及在各种理论指导下的实践。

作业:任选一个讨论题作一篇学期论文。至少两千字,不超过四千字。中英文皆可。

开卷考试。试题在期中公布

第一讲概论

(一)历久弥新的历史框架:Alexander Hamilton和Thomas Jefferson之争

(二)美国外交政策的形成

相对稳定的国家利益原则和日益变动的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

在变动的格局下,不断评价评估先期和当下的外交政策,并以大多数人认可的国家利益为指南,综合权衡各种国内外重大事件的影响,不断根据变动的形势和对重要事件的认知和处置后果再加权和排序而形成的一套指导性意见

一般研究路径:抽象的理论取向模型和实际外交政策的对比

各种不同理论取向模型:

“不参与”模型:Isolationism;Unilateralism “参与”模型:Internationalism; Engagement

(三)几个重要概念

1)什么是外交政策

2)从不同角度定义国家利益:现实主义,理想主义,自由主义,安全/威胁

3)影响美国外交政策的两个重要取向:

i)Isolationism;Unilateralism;

ii)Internationalism; Engagement

4)谁是外交决策者?总统,国会,舆论/传媒

(四)美国对外政策的影响面

外国;国内选民

(五)本课的构成

1)Unilateralism 年代: 1776-1919

2)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美国

3)冷战年代——从二战结束到里根上任:Active Engagement

4)走出冷战和冷战的遗产:

i) Ronald Reagan (1981-1989)

ii) George Bush (1989-1993) iii) Bill Clinton (1993-2001)

5)从George W Bush到Barack Obama

6)全球化时代的美国外交政策前瞻

第二讲 Unilateralism 年代:1776-1919

(一)经验和法律的根据

独立战争前;独立战争中;Article of Confederation (1777/1781);制宪会议(1787)

(二)宪法和外交政策

建立真正的中央政府;制衡:总统和国会;“总统是国家利益的最高卫士”

(三)国父们的世界和外交政策

George Washington,John Adams,Thomas Jefferson;Federalist Papers;Unilateralism 的形成

(四)1800年代

西进;美国对世界的责任;自由主义理;Manifest Destiny,扩张和Unilateralism理论

的矛盾1815:拿破仑战争结束,西班牙殖民地分裂,美国得到好处;“Monroe Doctrine”;James Polk(1844总统)和西部扩张;对墨西哥战争(1846-1848):“五个第一”;1853年,Matthew Perry 率舰队进入日本,迫使日本通商:海军成为外交政策的工具;美国内战:走向现代化;1898年美西战争:对 Unilateralism理论的突破;1899美国对”Scramble for Concessions in China”的反应:John Jay的“Open Door”

(五)1900年代

面对Venezuela危机(1902),罗斯福总统对“Monroe Doctrine”的演绎(The Roosevelt Corollary to the Monroe Doctrine):西半球是美国利益;William H Taft总统的继续;第

一次世界大战和Wilson总统的“理想主义”:从中立走向战争;美国参战过程;“十四点”;凡尔赛和约;共和党反对加入国联;苏联的出现;对俄国的干涉;意识形态的矛盾;不参加国联:总统的权利和国会的挑战;国家利益变迁的驱动力;1900年,美国成为世界上主要工业国家之一;贸易,商业,经济关系越来越成为驱动外交政策的力量;一战后的美国成为世界一流大国;

Harding政府回到常态,限制移民,限制和共产主义组织有关的人的自由;美国妇女嫁给外国人可能失去公民权;1930年代,法西斯主义在欧洲上升,美国回到Isolationism,再次将国家利益定为内向性

作业:讨论美国-西班牙战争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

第三讲一战后和二战中的美国(1920-1941)

(一)回到Isolationism和内向型的美国:有实力但韬光养晦

Warren Harding, Calvin Coolidge, Herbert Hoover贯彻同样的重内避外的政策;1920s的重点在国内经济:1920-1929年间,人均收入提高25%;

外国移民问题;1924年的Immigration Act和国内种族关系紧张;共和党当政对大企业的支持和

对外交政策的影响:高关税保护美国利益;减低富人税收

(二)1920-1930的外交政策

和国力崛起不匹配的外交态势;Harding政府重在裁军,特别是裁减海军,指向是日本;1928年的“Kellogg-Briand Pact”:Wilson的理想主义外交;1930年的伦敦海军会议

(三)战争升级:1930-1941

法西斯主义在德,意,日崛起:1931年日本进攻中国;美国根据“Kellogg-Briand Pact”谴责日本;1932年,日本轰炸上海,美国没有介入;日,意退出League of Nations;世界经济危机;

1933年罗斯福总统当选;美国人民的恐惧心理;罗斯福的首要目标是缓解国内经济形势;“新政”后罗斯福才顾及国际问题,但重点不是防止战争,而在贸易;罗斯福就职演说对未来外交和战争的潜台词;上任前期仍然奉行Isolationism,“好邻居”,从古巴和墨西哥退回

(四)中立法案

1935,意大利/Ethiopia战争;1937,日本/中国战争;1938,英,法,德慕尼黑协定;1939,德国进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罗斯福仍然写信给希特勒,呼吁和平;1935中立法案到1939 国会通过有修正案的中立法,允许美国以“现金自运”方式售军火给交战双方;从中立到非交战状态;罗斯福第次连任总统和备战;罗斯福1941年国情咨文提出“四大自由”为参战作准备

1941的租借法提供军事支持给和美国利益相关的国家;1941年的“Atlantic Charter”,美国更加接近战争

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8日对日本宣战;德意对美国宣战,一周之内,美国处于欧洲和太平洋两个战场

(五)二战遗产

新的武器技术和人道主义;使用核武器的两层意义:打击日本,向苏联传送美国高科技领先的信号;冷战的种子埋下

(六)联合国的建立和美国对外立场的变化

建立联合国的想法先于二战结束;League of Nations 的教训;从Atlantic Charter到联合国;

1942年一月一日,美,英,苏,中签署联合国宣言;美国变得越来越积极参予战后国际事物的安排;联合国的架构:安理会,联合国大会,国际法院;秘书长;1944年华盛顿Dumbarton Oaks 会议再修改架构,增加经济社会委员会和军事参谋部;1945年4月25日,46个国家代表在美国加州旧金山成立联合国

(七)Isolationism和Unilateralism时代的终结

作业:讨论国际组织中的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

第四讲冷战年代:从二战结束到里根上任

(一)冷战早期和冷战政策

美苏:二战后的两个大国和两极化国际局势;冷战:意识形态,政治,军事,经济;George Kennan 和Long Telegram;“X”文件和遏制(Containment);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1947年国家安全法:2002年国土安全部创立之前最重要的国家安全措施:DoD,CIA,NSC

(二)冷战升级:从柏林墙到韩战

北约的产生;中华人民国和国建立;以色列问题;伊朗:支持推翻Mohammed Mossadiq,支持亲美的Shah Mohammed Reza Pahlevi;秘密文件NSC 68:强化了“两级化”世界的认知;韩战;美国国内的冷战:John McCarthy讲话“Loyalty Risk”;多米诺骨牌理论

(三)艾森豪威尔的外交决策

斯大林去世后苏联的不确定性;赫鲁晓夫和秘密报告反斯大林;“共存”外交,裁军和干涉匈牙利;艾森豪威尔的外交基于NSC 68;杜勒斯的角色;美国外交政策转向依靠大规模杀伤武器;1957苏联卫星发射成功强烈刺激美国军事工业;1956苏伊士运河危机:破坏中东平衡;影响美英法关系;U-2事件

(四)肯尼迪的外交决策

苏联对肯尼迪的看法:年青,有能力,无经验; 肯尼迪时代的决策奠定了后几十年对苏外交

柏林危机:柏林墙成为冷战象征;古巴导弹危机:最危险的两军对峙;古巴导弹危机后果:苏联势力受到打击;正面较量和后门外交;赫鲁晓夫下台原因之一;1992年两国当事人复盘往事:误情报,误算,误判

越南战争:1954年和17度线;法国退出,美国进入;从艾森豪威尔到肯尼迪;肯尼迪不能让越南落入共产主义势力范围;没有国会授权的外派军队

(五)约翰逊的外交决策

约翰逊的职业生涯:长期在国会供职,就任时决定改革美国社会,提出“伟大社会”口号;知道美国的外交坏名声影响内政,危及内政实施,看到外交对内政的巨大影响;国内民权运动;妇女运动;黑人士兵与人口不成比例,反映内政问题

约翰逊认在战争升级和国内稳定之间寻找平衡;东京湾事件提供了机会:约翰逊要求国会授权

东京湾决议:1)授予总统全权;2)行动时限由总统决定;3)决策重心明确变更;国会事实上给予总统首发军事行动权

战争战争升级:到1964年,45万美军到了越南;Westmoreland司令要求在1967年军队达到54万

约翰逊的“伟大社会”计划;1964年民权法案;人民反战运动;1965年医疗保险法案;住房法案;投票权利法案;经济机会法案,向贫困宣战;成立新的住房和城市发展部,全国艺术人文基金;在1965到1968年间,共通过了五百多法案

战争消耗导致经济恶化,联邦赤字上升,税率上升,人民不满增加

1968年初,越南北方发动春季攻势,北方取得舆论上的胜利;美国舆论界的作用,对美军实力的怀疑日益剧增;约翰逊的民调跌入最低谷

1968年3月,约翰逊宣布单方面停止对越南北方空袭,并北越呼吁谈判停止战争;宣布不在参选连任

约翰逊的教训:内政成功的总统可以被外交拖垮

(六)尼克松的外交决策

1969年尼克松上台:在两个对立的共产主义国家苏联和中国之间寻找机会缓和,同时在另一个即将落入共产主义的国家越南加剧战争

在基辛格指导下,对苏联实行“缓和”

(détente);对中国打开外交大门;越南战争升级:减少地面部队,加强空军轰炸;国会与总统之争:国会的宣战权

1969年的国会决议:没有参院同意,总统不得增派军队和军费;尼克松宣布1970年开始撤军;同时派部队进入柬埔寨;1970年五月四日Kent

State University国民卫队射杀4名抗议学生;全国罢课风潮,1971年一月十二日,国会决定废止东京湾决议

基辛格的秘密外交:结束战争;1973年一月二十七日停火协定;1975年,越南在共产党旗帜下统一

战争权利法案:公共法93-148;1971年国会废止东京湾决议,重新夺回外交权;1973国会与总统的进一步矛盾和公共法93-148(War Power Resolution )的通过:总统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向外国动用武力必须首先和国会商量;总统否决,国会再否决:双方理由

苏联问题:缓和与控武;MAD:“Mutually Assured Destruction”;美苏开始讨论限制扩散核武器:1969年开始1972 SALT1:Strategic Arms Limitation Treaty

中国关系正常化;1971年基辛格密使Rapprochement:和解的基础是双方的现实主义态度;1972尼克松访华和上海Communique:一个中国的政策直到今天;对尼克松的评价

(七)卡特时代(1977-1981)

1976年击败福特成为美国总统;外交的成功和失败

成功:1979年主持埃及和以色列领导人在Camp David谈判,第一次促成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签署和平协定,以色列退出Sinai;巴拿马运河在1999年归还巴拿马;成功和苏联谈判SALT II,但是没有提交国会讨论,因为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

失败:伊朗革命和美国人质危机

卡特失败于里根:解救人质失败,四年的经济萧条,高油价,高通胀

对卡特的评价

二战到里根当选前的美国外交政策演化趋势:冷战初期的理想主义和强权政治;介入越战导致政策的转变,对抗另外一个超级大国的武器不能对付游击战的越南;国内人民的支持

作业:尼克松的对华政策

第五讲走出冷战和冷战的遗产

(一)里根时代(1981-1988)

里根革命:锁定改善国内经济为第一目标。普遍减税,削减政府支助社会福利,支持供应经济,将现金给予消费者,刺激经济;军费扩张;外交政策从卡特的温和气氛转变;军备竞赛,美苏关系再度呈现紧张

苏美两国削减武器谈判:1987年的INF Treaty。这个协定不仅决定削减某些武器,而且为未来大规模削减武器的协定打下基础

Iran-Contra事件:再次将外交决策的最后决定权和执行权的问题提出

总统面临的问题:当部下犯下如此涉及国家安全和外交政策的大错时,谁有最终责任?

Tower委员会和最终报告

报告厘清了决定国家安全/外交事物参予诸方的关系,并认定最终责任人是总统

(二)老布什时代(1989-1993)和“新世界秩序”

老布什1989年1月开始成为总统。布什在1990年9月11日正式提出“新世界秩序”的说法

1989:南斯拉夫走向种族战争;索马里政府失控;匈牙利东部和奥地利西部边境开放;十一月九日,柏林墙倒塌;波兰和东欧;中国的风波

“冷战”变“热战”

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入侵科威特。11月29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678号决议;安理会给予伊朗六周时间撤军,否则安理会将授权动用武力

布什与国会斡旋:在War Powers Resolution指导下,以东京湾决定为模型,得到约翰逊总统同样的授权

伊朗的Aziz拒绝撤兵。美国国会通过有史以来最微弱多数通过出兵决议。1991年1月17日,美

国向伊朗开战

Persian Gulf War:

43天战争;战争最大特点是组成了Coalition,联军并非全部是美国传统盟友。例如,美国和苏联联手,站在一条战线解决这一问题。这是自二战以来首次;高科技战争:军事和传媒。越战是首次TV战争,Persian Gulf War是首次CNN战

苏联解体

1991年8月政变。戈尔巴乔夫被软禁;叶利钦出面对付强硬路线的造反者。12月8日,几个加盟国,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Belarus)宣布苏联解体,新创造一个独联体(Commonwealth of Independent States。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辞去苏联总统,苏联正式解体

苏联解体对美国的冲击:西方并没有真正准备这样的结果,更不认为这是美国执行的战略的结果。多方因素使然:过度军备拖垮经济;横扫欧洲的民主运动;戈尔巴乔夫的自由主义政策;历史学家认为,“最后的坍塌来自内部”

巴尔干种族矛盾和冲突

(三)克林顿时代

竞选重点在国内经济;履新后外交两大问题(Somali; Haiti)的挫折对日后外交政策影响深远,特别是Bosnia和Kosovo;共和党控制的国会;冷战后的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承认全球化意味着承认国家间相互独立,贸易和经济关系成为外交政策的重心。克林顿的教训:在没有冷战理论框架时,总统因被动回应突发事件而失去对外交问题的主动权;国际关系变得不可预测

Somalia问题;Haiti问题;巴尔干问题Kosovo 和克林顿主义

克林顿难题:如何与NATO合作;国际经济政策:贸易和全球化:1994年的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NAFTA)

恐怖主义:

冷战后,新角色登台:非国家组织;国家支持的恐怖主义走下坡路;美国外交政策出现两难状态

1998年九月,克林顿在UN大会发言,国际反恐已经是他发言内容的重点。他呼吁“所有国家都要将反恐放到头等重要的地位”,而且要大家携手共同对付恐怖主义

911前的美国外交政策

作业:如何看待使用军队和武力处理国际事务中的人道主义危机

第六讲从小布什(George W Bush)到奥巴马(Barack Obama)

(一)“911”前后

小布什“911”前的外交政策;回Unilateralism;Condoleezza Rice的战略;

美国的对外贸易政策

特朗普对外经济政策以贸易保护主义为核心,其政策包括:1、退出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2、提升贸易壁垒;3、通过税收政策使得企业回流美国。 贸易保护的直接效应会使消费品价格上升,从而引发通胀,并且会使经济整体效率下降。加拿大、墨西哥、日本、德国和中国等美国主要的贸易伙伴将受损。 对于中国来说,对美贸易依赖度较高的初级品制造业和机械产品出口将受到冲击 主要将会影响加拿大、墨西哥、日本、德国和中国.根据世界贸易组织(WTO)数据,加拿大进口的商品有60%来自于美国。墨西哥进口商品的80%以上来自于美国。 ? 贸易保护对美国的影响? ? 美国自身而言,贸易保护的直接效应可能使得关税部分转嫁给消费者。进口产成消费品价格上升侵蚀消费者剩余,美国国内供给不足或价格更高导致消费者面临的产品价格上升,而消均衡的费数量则减少,这对美国低收入者影响较大;进口半成品和投资品价格上升可能带来通胀,半成品和投资品价格上升可能会通过成本加成定价反映到最终消费品上,从而导致消费品价格上升,可能引发通胀;进

口数量减少会导致低效率和寻租,美国国内效率较低的企业受贸易保护也得以存活,经济整体的效率下降。 2月28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发布《2018贸易政策日程和2017年报告》,明确提出,特朗普政府贸易政策有五大支柱:一是通过维护经济安全来保障国家安全;二是巩固美国经济,惠及所有美国人;三是达成让更多美国人受益的贸易协定;四是加强执法力度,让不遵守规则者不再获利(占美国便宜);五是改革世界贸易组织(WTO),在有效市场间推广规则,推动国际贸易,为世界创造更大福祉。 美国公布2018年贸易政策议程 2月28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发布消息称,已向国会提交特朗普政府2018年贸易政策议程。议程主要内容为:第一, 制定支持国家安全政策的贸易政策;第二,巩固美国经济发展;第 三,推进利于全民的贸易谈判;第四,实施并捍卫美国贸易法律法 规;第五,加强多边贸易体制。 ???????????????????????????????????.?????????????????????????????????????????????????. ??????????????????????????????????????. 1. ???????????????????????? 2. ????????????????????????????????????????? 3. ?????????????????????????, ??????????????? [??]???????, ???????|?????

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

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 外交政策:总体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每个阶段有所调整。 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50年代中期 面临环境:美国的孤立敌视政策 外交目标:争取国际社会的承认 外交政策:外交三大决策,“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重点是发展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 该阶段成果: 1、基本肃清了帝国主义在华的特权,巩固了新生的政权; 2、与几乎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建交(南斯拉夫除外,受苏南关系的影响)与一 些民族主义和北欧的国家建交; 3、赢得了朝鲜战争的胜利,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会议显示了新中国的地位和作用; 4、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和赞誉。 第二阶段:50年代中期——60年代末 面临环境:世界动荡、分化、改组;中苏出现分歧并扩大;国内全面开始建设社会主义 外交目的:推进世界革命 外交政策:放弃“一边倒”的政策,提出依靠广大的亚非拉国家,反对帝国主义,重点是发展与广大的亚非拉国家的关系 该阶段成果; 1、与包括法国在内的20多个国家建交 2、由于中国的睦邻友好政策,用大约十年左右的时间基本解决了与接壤国家的 陆上边界问题和华侨的双重国籍问题。 3、中法(1964年建交)建交使该时期的重要成果。 该时期外交特点: 1、夸大了广大亚非拉国家的力量对世界的形势估计过于乐观,并带有强烈的意

识形态色彩(而不是以国家利益为外交政策的依据) 2、该时期的外交树敌过多,具有四面出击的特点,但是总体来说,中国外交还 是不断前进的。 第三阶段:60年代末——70年代末 面临环境:中苏严重对峙,中美关系开始缓和 外交目标:缓解苏联的威胁,改善所处的国际环境 外交政策:“一条线”“一大片”的联美反苏政策。一条线,即按照大致的纬度画一条线连接从美国到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和欧洲的战略线。一大片即并团结该战略线以外的国家,就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反对苏联的霸权主义。 该阶段成果: 1、1971年第26届联大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中美关系改善; 2.70年代中国同70多个国家建交基本完成了与西方国家的建交过程形成第三次建交高潮,至1979年底已与120个国家建交,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第四阶段:80年代——90年代 面临环境:国家局势缓和,中国开始启动改革开放; 外交目标: 为国内的经济建设创造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 外交政策: 1、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同时又赋予了新的内涵; 2、科学判断战争与和平的形势(提出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 3、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政策; 3、确立了对外开放为长期的基本国策; 4、以“一国两制”来促进国家统一; 第五阶段:21世纪以来 面临环境:国际多极化、民主化趋势加强 外交目标:中国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可,积极谋求建立新型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提出“和谐世界”的理念。 综述 外交政策必须服从国家总的形势和国家利益的需要,服从于现代化建设的大局,故国家利益的需要是其唯一的依据,而不是以意识形态和政治色彩的为依据。

美国对外政策

“门户开放”政策(20世纪初),是美国海外扩张的产物。 目的:在激烈竞争的条件下,为迟到的美国向中国扩展其政治、经济势力打开方便之门,根本不是为了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的完整。 大棒政策和金元外交(20世纪初—一战前) 背景:美国垄断资本势力迅速膨胀。进一步向海外扩张、尤其是经济扩张,便成为美国外交政策的基调。 金元外交(一战后) 背景:一战中美国本土损失轻微,并利用战争机会使自己一跃而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欧洲传统强国由于一战的破坏,经济实力一落千丈。美国企图借此机会攫取战后世界领导权。孤立主义政策(20世纪20—30年代) 背景:一战后,巴黎和会上美国攫取世界霸权的失败。 表现:1935年8月31日,在孤立主义的强大压力之下,美国国会通过了《中立法》。 绥靖政策(20世纪30年代后期,中国抗战初期) 背景:美国坐观成败,鹤蚌相争,可坐收渔翁之利;认为自己在华利益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损害,但日本在经济上终归要依赖它,暂时不利的局面不难挽回,不应刺激日本,以免它进行报复;美国对日贸易有相当的利益可图。 开始摆脱孤立主义(20世纪30年代末期—40年代初) 背景:法西斯势力的日益扩张,为遏止和反对法西斯,有利于自己的安全及其在世界的地位。表现:1939年底,修改中立法(现款自运);1941年3月国会通过《租借法案》。 全球霸权战略(二战结束后) 背景:二战结束时,美国雄厚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为扩张创造了条件,美国的政治野心也同时膨胀起来;庞大的战时经济向和平经济转向可能出现经济危机,所以经济上也有向外扩张的需要。 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20世纪二战结束后—50年代) 背景:美国全球霸权战略的提出;防止苏联的社会主义革命在欧洲的影响进一步扩大,影响到美国在欧洲的利益。 肯尼迪、约翰逊继承杜鲁门的全球扩张政策“和平战略”(20世纪60年代) 背景:第三世界的崛起;美国战略核武器方面落后于苏联。 尼克松主义(20世纪60年代末期—70年代初) 背景:美国地位下降,西方阵营中的法、德、日等国在经济上开始摆脱美国,在政治上独立自主性日益增强;苏联地位的上升;第三世界国家影响的加强。 里根的新遏止政策(20世纪80年代) 背景:苏联势力的一度的大肆扩张。

美国外交政策的演变

美国外交政策的演变 一、引言 中美贸易战是最近比较热的一个话题,中国“入世”后,随着与各国经贸关系的发展,贸易摩擦出现的频率也有所增加,其中美国成为了与中国发生贸易摩擦最多、最激烈的国家。美国公司对海外竞争对手提出的倾销指控中,有20%以上涉及中国。美国为什么要紧盯着中国不放呢?这与美国一直以来奉行的外交政策有关。 不只是针对中国,二战之后,美国的目标是谋求“世界领导地位”和“按照美国的构想塑造世界”。从“杜鲁门主义”到战略扩张和“单边主义”,美国的外交政策始终以全球战略为基调,企望在侵略与进攻中维护自己的世界霸权,并以世界警察的身份自居。 美国外交政策的思想渊源 丹尼斯·博斯特德罗夫曾指出:“美国的使命神话起源于我们的清教徒祖先,他们自认为是上帝的选民。根据这种神话,美国有一种道德义务,即作为一个楷模服务于世界其他国家,以此鼓励全球范围内的自由。” 众所周知,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最早来到美国大陆的移民是来自大西洋彼岸的清教徒,他们给这片土地带来的不只是先进的生产技术,还有宗教文化。“上帝的选民”是他们所信奉的基督教所给予的思想,第一批横渡美洲大陆的移民以“上帝的选民”自持,因此他们在建造完成这座“山巅之城”之后,随之而来的是复兴世界的使命感。 许多美国人认为,作为上帝选中的特殊国度,美国对人类的发展和命运承担一种特殊责任。他们自称为上帝的选民,拯救世人的使命感扎根在他们的心底。这一“使命”观是美国人所笃信的宿命论在美国文化中的反映。深深影响着美国人对于外部世界的看法与态度。 此外,美利坚共和国成立与美国政治制度的建立为“使命”观提供了现实条件,使美国对

于自身的“独特性”的认识具体化了。美国在封建君主制占主流的世界建立了民主共和制,而通过民主解放处于君主压迫下的世界,救赎苦难中的人民则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宗教“使命”观的世俗表达。当一个种族的社会发展高于其他种族时,优越感将油然而生,对于古代的先进民族是这样,对于建国后的美国亦是如此。伟大的宪法,先进的体制;最优越的自然环境,最好的社会制度,美国人的“使命”观思想不断强化,他们希望通过“最好政体”维护人类的民主自由。美国国父乔治·华盛顿在发表就职演说时宣称:“人民已将维护神圣的自由火炬和维护共和政体命运的希望,理所当然地、意义深远地、也许是最后一次地,寄托于美国民众所进行的这一试验上。” 随着美利坚民族的日益成熟,“使命”意识日益扎根于美国人的民族意识之中。美国学者莫雷尔·希尔德在《文化与外交》中说到:“研究美国外交的出发点是美国人这样一种信仰——在于外部世界的关系中,美国享有一种任何其他国家都不享有的特殊使命。” 二、早期的美国外交政策 早期的美国的外交政策中一直以来存在着两种对立的思想,其一是孤立主义,其二便是扩张主义。二者虽看似水火不容,却同时主导着美国早期的外交政策。 受地理因素的影响,美国成立初期很少与其他国家往来,孤立主义成为了美国外交政策制定的主要思想。美国无视大洋之外“旧世界”的纷争,与欧洲保持中立,保持自身的纯洁性,专心于本国国内的发展。这一政策确实为美国带来了诸多好处,尤其是一战期间美国本土不但没有受到战火的波及,而且中立的立场让美国大发战争财,为日后领导世界的地位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直到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被迫参与二战,孤立主义才宣告结束。然而华盛顿所提出的孤立主义从立国以来就是美国外交政策的核心内容,即便其在二战时破产,但其思想在如今的美国政治中依然存在,并对二战后美国外交政策的制定产生了深刻影响。

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和走向

新中国成立——50年代中期 面临的环境:美国的孤立敌视政策 外交目标:争取国际社会的承认 外交政策:外交三大决策,“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重点是发展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 该阶段成果:1、基本肃清了帝国主义在华的特权,巩固了新生的政权2、与几乎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建交(南斯拉夫除外,受苏南关系的影响)与一些民族主义和北欧的国家建交3、赢得了朝鲜战争的胜利,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会议显示了新中国的地位和作用4、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受到国际认可和赞誉。“一边倒”。在当时世界分裂为两大阵营的国际环境下,我国站在以苏联为首的和平民主阵营中,这是维护自身主权利益,维护世界和平的正确选择。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开始逐步实行“一大片”政策,加强同亚非拉国家的政治经济往来 第二阶段:50年代中期——60年代末 面临的环境:世界动荡、分化、改组、中苏分歧出现并扩大,国内全面开始建设社会主义外交目的:推进世界革命 外交政策:放弃“一边倒”的政策,提出依靠广大的亚非拉国家,反对帝国主义,修正主义,反动派的政策(此期间的重点是发展与广大的亚非拉国家的关系) 该阶段的成果;1、与包括法国在内的20多个国家建交2、由于中国的睦邻友好政策,用大约十年左右的时间基本解决了与接壤国家的陆上边界问题和华侨的双重国籍问题3、中法建

交使该时期的重要成果。 该时期的简要评价:1、夸大了广大亚非拉国家的力量对世界的形势估计过于乐观并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而不是以国家利益为外交政策的依据)2、该时期的外交树敌过多,具有四面出击的特点,但是总体来说,中国外交还是不断前进的。两个拳头出击”。60年代,随着中苏关系恶化,中美继续对抗,为捍卫国家利益、世界和平,中国实行“两个拳头出击”的方针,同时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 第三阶段:60年代末——70年代末 面临的环境:中苏严重对峙,中美关系开始缓和 外交目标:缓解苏联的威胁,改善所处的险恶的国际环境 外交政策:“一条线”“一大片”的联美反苏政策。一条线,即按照大致的纬度画一条线连接从美国到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和欧洲的战略线。一大片即并团结该战略线以外的国家,就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反对苏联的霸权主义。 该阶段的成果:1、1871年第26届联大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中美关系改善2.70年代中国同70多个国家建交基本完成了与西方国家的建交过程形成第三次建交高潮,至1979年底已与120个国家建交,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一条线,一大片”。70年代中美关系缓和,苏联严重威胁中国安全,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的构想。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地位得到恢复。我国外交关系取得重大突破,既重视发展与美、日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又注重发展同广大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我国开始全面参与国际事务,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冷战时期美苏对外政策

二、战后美国对外政策的演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为了维护既得利益,确立全球范围内的霸权地位,在不同时期,美国政府根据需要采取了不同的对外政策。从对外政策的内容和特点看,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1.美国全球战略的确立时期(战后初期到20世纪60年代末)。 (1)“遏制战略”(1945—1952年)。这是杜鲁门政府推行的军事战略。战略的要点是,孤立打击和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制造冷战气氛,控制西欧向第三世界扩张,争夺世界霸权,建立全球包围社会主义国家的环型军事基地网。 (2)“解放战略”(1953—1960年)。这是艾森豪威尔1953年上台后推行的军事战略。“遏制战略”并没有收到好的效果,因此实施“解放战略”,主张把社会主义因素“从共产党的统治下解放出来”,其主要内容是,通过“政治战”、“心理战”、“宣传战”和平演变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武装德国,加强北约,扩充军备对抗苏联,对“中间地带”推行扩张政策。 (3)“和平战略”(1961—1968年)。这是肯尼迪、约翰逊政府推行的军事战略,又称“灵活反应战略”。这一战略从称霸世界指导思想出发,以不同方式应付不同威胁,以和平为幌子,推备打各种战争,镇压世界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抵制中国与苏联的影响。 2.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时期(20世纪70年代) (1)“现实威慑”战略(1969—1974年)。这是尼克松政府推行的军事战略。战略的主要内容是,利用中苏矛盾,借助盟军力量,重点加强欧洲主战场美军的实力,重振争夺世界霸权的野心。 (2)“世界秩序战略”(1977—1980年)。这是卡特1977年出任总统提出的新战略。战略主要内容是:加强美、欧、日的合作,形成战略上的一致对苏,以“人权外交”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关系,树立美国的民主、人道的国际形象,借助中国的战略地位和力量抗衡苏联。 3.美国全球战略的发展(20世纪80、如年代)。里根上任之初,美国内外交困。在国内,经济发展疲软;在国际上,苏联的挑战,西欧、日本独立倾向的加强以及发展中国家反霸斗争的高涨,都对美国的战略地位构成威胁,也打乱了美国的战略部署。 (1)“新遏制战略” (1981—1987年)。这是里根政府推行重新确立美国地位的新战略。战略的主要内容是,大规模扩军备战,“重建美国军事力量”,对苏采取针锋相对的强硬政策,加紧与苏联在发展中国家的争夺,在战略重点放在欧洲基础上,加强同西方盟国的政治协商和一致抗苏的战略合作。 (2)“超越遏制战略” (1989—1991年)。这是布什上台后制定的具备和平演变特点的军事战略。它标志着美国战后对外战略的根本性转变。这一战略的要点是,要求苏联放弃对外扩张的勃列日涅夫主义,减少核力量和常规军事力量,同时加强同苏的联系,对苏提供援助,支持苏联的“政治多元化”、“自由市场经济改革”,迫使苏从东欧、阿富汗撤军。 一、美国的对外政策 二战结束时,美国明确地把全球扩张、称霸世界确定为国家对外政策的总体目标。这一目标的确立主要基于如下因素:在二战中迅速膨胀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奠定了美国对外干预的基础;流行于美国政界与舆论界的“恐赤症”有力地加强了美国的对外干涉欲;战后,把战时经济转向和平经济而导致的对国际市场及资源的现实需求刺激了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意识。半个多世纪以来,美国对外政策的核心目标始终不变,但在不同的时期外交策略有所不同。 (一)冷战时期美国的对外政策 战后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扩大了社会主义阵营和苏联的国际影响,也打破了美国的称霸之梦。从杜鲁门总统开始,美国政府把反苏、遏苏与追求扩张、称霸结合起来,导致了美苏之间的长期冷战,直至苏联解体。冷战时期,杜鲁门、艾森豪威尔、肯尼迪、约翰逊、尼克松、卡特、里根、布什等人先后就任总统,他们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和美国的战略需要分别实行了既有连贯性又有针对性的对外战略,使美国的对外战略经历了四个阶段:进攻战略阶段(二战结束至20世纪60年代末)、战略防守阶段(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反击战略阶段(20世纪80年代)、和平攻势战略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其中具有重大影响的全球战略有: 1.遏制战略 杜鲁门(1945—1952)是战后美国的第一位总统。1947年6月,杜鲁门在国会发表国情咨文,声称为了美国的国家安全利益,美国应该承担“领导自由世界对极权主义政权进行一场全球性的圣战”。这篇讲话成为美国对苏联宣战的政治宣言。据此,美国推出了遏制战略。内容包括:实行马歇尔计划、通过“占领地区救济资金”和“经济复兴基金”援助西欧和扶持日本,稳定该地区的政局,扩大美国的影响;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缔结《日美安全条约》,重新武装分裂后的西德,建立了与苏联对峙的军事联盟;与东南亚各国签订一系列“集体防御协定”,实施援助希腊、土耳其的杜鲁门主义,包围中国,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实施“第四点计划”,在亚非拉地区支持亲美政权,在世界范围内打造“安全区”;在军事上主张在核垄断的基础上扩张军备,准备打“两个半战争”。杜鲁门政府的遏制战略标志着美国对外战略发生了质的变化,即由孤立主义转向全球主义 2.解放战略 艾森豪威尔(1953—1961)执政时期,基本上继承了杜鲁f的“冷战”和全球扩张战略,但也有一些变化。主要是:对苏政自方面,鉴于美苏相对实力的消长,承认苏联是超级大国之一,g出以政治战、心理战和宣传战为手段的“解放战略”取代以军月对抗为主的“遏制战略”,企图以和平手段“战胜共产主义”;军习战略方面,实行以核威慑为核心的“大规模报复战略”,鼓吹“占争边缘政策”;中间地带政策方面,在中东实行企图填补力量真空的“艾森豪威尔

近年来中美外交政策变化

冷战以来美国的对外政策 陈竹化科院08110125 美国外交政策的演变, 一直与美国经济利益的发展阶段相吻合。随着美国经济实力的扩张, 美国对外政策必然做出相应的调整, 始终保特外交政策为经济利益服务的务实精神。美目外交政策在其演变过程中有两大特点:一是注重外文政策的合理性, 强调发展理性外交;二是注重外交政策的系统性, 逐步完善外交机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为了维护既得利益,确立全球范围内的霸权地位,在不同时期,美国政府根据需要采取了不同的对外政策。从对外政策的内容和特点看,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一)冷战时期美国的对外政策 战后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扩大了社会主义阵营和苏联的国际影响,也打破了美国的称霸之梦。从杜鲁门总统开始,美国政府把反苏、遏苏与追求扩张、称霸结合起来,导致了美苏之间的长期冷战,直至苏联解体。冷战时期,杜鲁门、艾森豪威尔、肯尼迪、约翰逊、尼克松、卡特、里根、布什等人先后就任总统,他们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和美国的战略需要分别实行了既有连贯性又有针对性的对外战略,使美国的对外战略经历了四个阶段:进攻战略阶段(二战结束至20世纪60年代末)、战略防守阶段(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反击战略阶段(20世纪80年代)、和平攻势战略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其中具有重大影响的全球战略有: 1.遏制战略 杜鲁门(1945—1952)是战后美国的第一位总统。1947年6月,杜鲁门在国会发表国情咨文,声称为了美国的国家安全利益,美国应该承担“领导自由世界对极权主义政权进行一场全球性的圣战”。这篇讲话成为美国对苏联宣战的政治宣言。据此,美国推出了遏制战略。内容包括:实行马歇尔计划、通过“占领地区救济资金”和“经济复兴基金”援助西欧和扶持日本,稳定该地区的政局,扩大美国的影响;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缔结《日美安全条约》,重新武装分裂后的西德,建立了与苏联对峙的军事联盟;与东南亚各国签订一系列“集体防御协定”,实施援助希腊、土耳其的杜鲁门主义,包围中国,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实施“第四点计划”,在亚非拉地区支持亲美政权,在世界范围内打造“安全区”;在军事上主张在核垄断的基础上扩张军备,准备打“两个半战争”。杜鲁门政府的遏制战略标志着美国对外战略发生了质的变化,即由孤立主义转向全球主义 2.解放战略 艾森豪威尔(1953—1961)执政时期,基本上继承了杜鲁f的“冷战”和全球扩张战略,但也有一些变化。主要是:对苏政自方面,鉴于美苏相对实力的消长,承认苏联是超级大国之一,g出以政治战、心理战和宣传战为手段的“解放战略”取代以军月对抗为主的“遏制战略”,企图以和平手段“战胜共产主义”;军习战略方面,实行以核威慑为核心的“大规模报复战略”,鼓吹“占争边缘政策”;中间地带政策方面,在中东实行企图填补力量真空的“艾森豪威尔主义”,针对印度支那局势提出“多米诺骨牌理论”支持法国侵略越南。1959年,艾森

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及和平崛起战略

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及和平崛起战略 一、中国外交政策的历史演变 自建国至今,我国外交政策及国际战略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1、建国初期到50年代中期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 建国初期中国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是当时的历史条件决定的。 第一、建国初期,我国遭到美国为主导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敌视,孤立封锁和包围威胁,无法与他们建交。 第二、长期的战争之后,中国急需寻求外来经济援助和政治盟友,需要较好的国际环境,以愎复经济,建设国家,实行“一边倒”外交可以迅速消除苏联领导对中共的疑虑,赢得苏联的信任、支持和经济援助,也可一定程度牵制一心要颠覆中国政权的美国,使之有所顾忌。 第三、当时国际形势是以美、苏两大国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对立格局,中国没有中间道路可走,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2、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确定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的外交政策 1953年12月31日,周恩来总理在北京接见印度谈判代表团时,首次系统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4月29日,中印达成《中印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序言中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定为指导两国关系的准则。6月,周恩来应邀先后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与两国总理尼赫鲁和吴努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双边关系的基本原则,并倡议以此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1955年4月,亚洲、非洲29个国家在印尼的万隆召开首脑会议,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在发言中再次重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将其中的“互相尊重领土主权”改变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至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表述正式确定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此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成为中国外交政策的指导方针和贯彻始终的主线,也成为国际社会广泛共识和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以此原则为指导,中国打破了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封锁,扩大了外交和国际活动空间,逐步与许多周边邻国和亚非欧国家建立了友好外交关系。 3、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期“两个拳头打人”的外交政策 60年代中期以后,毛泽东对国际形势作出了“战争与和平”是时代主题的判断,认为世界大战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因而将一切工作的立足点转向打战上,为早打、大打、打核战争作准备,全国都进入备战、临战状态,不仅使经济工作付出了很大代价,也影响了外交工作。实行“两个拳头打人”战略,一度把推进世界革命,实现社会主义在全世界的胜利定为外交工作基本方针,“过火”的行动带来了外交工作严重的损失,孤立了自己,影响了国家关系。 4、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三个世界”理论的提出与“一条线”外交政策 1974年2月,毛泽东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完整地提出了“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其中第一世界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第二世界是亚洲(除日本外)、非洲、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第三世界是指处于两者之间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三个世界”理论表述的提出,标志着毛泽东对世界结构认识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他对中国的明确定位是:“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也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属于第三世界。”基于这一理论,中国实行了“一条线”外交战略。即依靠第三世界,联合第二世界及一切中间力量,反对美苏两霸,而其中对美国又团结又斗争,谋求中美关系正常化,与西方结成统一战线,孤立与打击苏联霸权主义。在这一外交战略指导下,中国与美国,日本等国家实现了国家关系正常化,与一些西方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克服了发展外交关系的障碍,使中国愎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外交工作出现前所未有的新局面。 “第三世界”这一概念是法国经济学家阿尔弗莱德·索维于1952年在他的论文“三个世界,一个星球”中首次提出的,即资本主义世界和共产主义世界之间还有一个第三世界。1973年9月,第四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通过的《政治宣言》第一次将第三世界的概念写入国际会议的纲领性文件。1974年2月,毛泽东正式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但在这里所指的第三世界与索维和国际社会所指的基本内涵相同。而第一,第二世界与前却本质上不同,这个变化是毛泽东对当时国际形势变化的基本概括,也是中国的国际战略思想,据此解决国际关系中的敌我友关系问题。尤其是对中国的国家定位,对中国的外交政策的制定与实践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同年,邓小平在第六届特别联合国大会上作了关于三个世界的发言,专门就第三世界概念的含义和特征作了阐述。此后,第三世界概念才为国际社会广泛认同,并在国际组织、国际会议、国际文件及媒体宣传中普遍采

美国外交政策分析视角综述

美国外交政策分析视角综述 武大政管院国际政治 摘要:本文收集了四种分析、解读美国外交政策的视角,分别从历史和外交传统、宗教和文化的视角、国家需求层次的视角和族裔群体影响的视角,试论述这四种视角的主要观点、依据、内涵以及从该视角出发能够解释的美国外交政策现象,以期对当前分析美国外交政策的视角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俯瞰。 关键词:美国外交政策视角综述 Abstract:This paper collected four perspectives of analyzing and interpreting American foreign polic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y and diplomacy tradition, national hierarchy of needs, influence of ethnic groups. Explaining the main idea, basis and connotation of these four perspectives, in the purpose of reviewing the perspectives of analyzing American foreign policies. Key words: American foreign policies perspective review 人们在对美国外交政策进行分析、阐释和预测时所面临的问题之一是,如何以一种适当的方法来解读错综复杂的当代美国外交政策。本文试图收集、整理、归并现有的具有较大影响力、较强解释力和较完备体系的分析视角,展示目前美国外交政策研究的各种工具与方法论。 一、历史和外交传统的视角 从历史的视角来分析、审视美国的外交政策是一种传统而又严谨的视角。该视角的典型代表作为《美国外交政策及其如何影响了世界》[1]。该书作者——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的外交政策高级研究员沃尔特·拉塞尔·米德向人们提出了一些具有启迪意义的阐释方式。 米德在书中提出的一个核心论点就是,正确理解后冷战时期的美国外交政策,关键在于承认并理解美国的外交政策传统。米德认为,自美国独立以来,对外政策在美国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相对于其他大国,美国对外政策史总体上是一部成就显著的历史,美国有其独特的外交政策传统。米德的这种历史视角对我们的美国外交政策研究颇具启发意义。米德通过对美国独立以来的外交历史的考察,总结出影响美国外交政策的四个学派,并以此作为阐释美国政策的方法,这为我们解读、分析美国外交政策,尤其是后冷战时期的美国外交政策,提供了一种选择。 以历史视角为基础,米德归纳出一套在美国历史上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的外交政策原则,以此来阐释美国的对外政策,并为美国后冷战时期对外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指导。米德将影响美国外交政策的这些原则分为四个学派,,即汉密尔顿主义、威尔逊主义、杰斐逊主义和杰克逊主义。米德认为,美国外交政策所取得的成就是这四个学派共同作用、相互补充的结果。 (一)汉密尔顿主义 汉米尔顿主义者代表美国工商业资产阶级的利益。美国独立初期,他们主张建立强有力的联邦政府和银行系统。这一派的外交政策观深受贸易立国思想的影响。在他们看来,欧洲“大陆主义”的安全政策是一种零和游戏,而贸易则是一种双赢活动。以全球贸易为关注焦点,汉密尔顿主义的外交政策传统包括这样一些

冷战期间美国外交战略

冷战期间美国外交战略 【摘要】:由于二战苏联在乘美国实行战略收缩之机大规模扩充军备和在世界各地扩张,严重危及美国的霸权地位。美国全面调整外交政策:增强实力,"遏制"苏联的扩张,推行"和平演变"战略,其结果恢复了美国的实力,扭转了美苏攻守态势,加剧了美苏"冷战"气氛,但同时也加深了美国自身的困难。 美国的外交战略面临新的抉择。 键词】:遏制战略,冷战美国外交政策难民政策. 一. 美国遏制战略 一美国遏制战略的重要目标:在维护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和价值观念的根本前提下,为美国垄断资本开辟市场、攫取商业利润服务,维护美国经济安全和繁荣 二美国遏制战略的基本手段:针对前苏联、东欧以及西方盟国,诱压结合,综合运用经济遏制或经济援助,以服务于美国遏制“共产主义扩张”的大战略 (一)经济遏制。遏制战略作为冷战时期美国的大战略,它强调采取除战争之外的一切手段并综合运用国家的各种力量去实现战略目标,其中,贸易管制战略就是遏制战略手段的具体化。贸易管制战略是杜鲁门政府制定,之后美国历届政府都实施的一项重要经济遏制战略。 (二)经济制裁。美国实施的经济制裁战略加剧了前苏联的困难,延缓了前苏联的发展。的。它不像法国和日本那样在重商主义道路上走得很远,美国的商贸一直与开放市场为伍,开放的市场又和政治自由相关联,政治自由则伴有民主,而民主还连同有和平。”[ 三美国遏制战略的实现条件:以经济实力为依托,在外交上孤立前苏联的同时,迫使前苏联展开军备竞赛以拖垮其经济,从而最终导致了前苏联的解体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是冷战时期美国外交战略作为美国外交传统的延续,对经济和商业利益的追求和维护是其重要目标。二是经济手段作为冷战时期美国外交战略的重要工具,对美国而言,既保持了其政策的灵活性,又成为了遏制前苏联的有效工具. 二.美国的难民政策与冷战外交 对美国来说,难民政策的核心问题是选择问题,即接纳什么样的人入美的问题。一般而言,难民的流动标志着人心向背。而社会主义国家的人逃亡,起到了毁损社会主义国家的形象、削弱其凝聚力的作用。接纳难民入美,则可以提高资本主义制度的吸引力,加强美国国内的凝聚力,树立美国是“人心所向”的自由国度的形象。因此,利用难民的象征作用、宣传价值,打击共产主义成为美国制订难民政策的指导思想,反共意识形态主导了冷战时期美国对难民的选择。随着冷战的加剧,美国对共产主义的敌意加深,难民问题的意识形态色彩更加浓厚。 杜鲁门先是呼吁美国承担起“领导世界的责任”。艾森豪威尔政府对东欧国家推行的“解放政策”是其扩大强权政策的具体表 现。美国企图通过对东欧国家进行敌对宣传. 然而,美国在慷慨接纳古巴难民的同时,却对逃离亲美反共的杜瓦利埃独裁 政权的海地难民表现出冷漠和吝啬。古巴革命胜利后,一方面,美国担心海地成 为第二个古巴从而引起社会主义影响在拉美的扩大;另一方面,美国在拉美的战 略也需要海地的支持。例如,海地在“美洲国家组织”中投票赞成将古巴开除出 该组织,在“古巴导弹危机”中提供港口和机场供美军使用。考虑到海地在美国 对外战略中的作用以及双方的友好关系,美国没有抨击杜瓦利埃的残暴统治。所 以,在所有前往美国的古巴人都被美国视为“逃避共产主义迫害”的难民的同时, 逃离海地前往美国的人则从未被认为是通过“用脚表态”反对本国独裁政权的人。越战结束后,美国由于国力衰弱,被迫实行战略收缩,转而推行维持强权政 策。总的来说,美国并未始终一致地在难民问题上表现出人道主义精神。因此,说冷战时期美国推行难民政策是“以力假仁”似乎也不为过。

当代美国外交重点

当代美国外交复习题 1、名词解释(21个) 天定命运Manifest Destiny “天定命运论”是19 世纪40年代美国产生的一种扩张主义思潮。从其字面意义上来理解,即美国人是上帝的选民,其对新大陆的统治和主宰是一种天意的安排,种族优越论和扩张是其思想核心。“天定命运”有三层含义:一、美国建国的必然性。二、美国领土扩张的合法性。三、传播民主制度的神圣性。“天定命运论”迎合了当时美国国内进行领土扩张的需要,在美国盛极一时,成为早期美国的主流思想,迄今仍影响着美国外交政策的走向。 自由国际主义Liberal internationalism 自由国际主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兴起的大战略思想。它深受威尔逊理想主义思想的影响,主张在民主自由国家之间,建立以国际机制为基础、以权力为支撑、以大国自律为条件,以开放经济、集体安全为核心内容的国际秩序 孤立主义Isolationism 孤立主义政策不是真正的孤立和闭关自守, 而有着特殊的内涵。首先, 这项政策的实施只针对欧洲。第二, 所谓孤立! 是指在政治和军事上远离欧洲殖民主义国家之间的纠纷, 而在经济上继续与各大洲保持正常的贸易往来;第三, 不与任何欧洲国家结盟, 不为任何国家承担义务。这一政策的提出和实施符合当时美国的国家利益, 为以后美国的崛起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孤立主义政策的最大作用在于为美国崛起提供了所需的国际空间。 新孤立主义neo-isolationism(P10) 新孤立主义是由美国最早提出的,它指的是美国从1990年开始的孤立主义与全球主义的大辩论,其中心思想是:美国便是一切,一切便是美国。代表人物帕特里克?布坎南在1992年的大选中打起孤立主义的旗号,反对向海外派兵,反对对外经济援助,反对大量向美国移民,提倡贸易保护主义,强调凡事都要“优先考虑美国的利益” 遏制Containment 遏制战略是二战后美国推行的一种对外战略1947年3月,杜鲁门在向国会提出的国情咨文中,提出了以遏制苏联为指导思想的杜鲁门主义,标志着遏制战略的正式形成。遏制战略是主张美国在战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高涨和西方国家受到严重削弱的情况下,以军事包围、经济封锁、政治颠覆,特别是局部性的武装干涉和持续不断的政治冷战,遏制社会主义国家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加强对西欧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控制,为建立美国的世界霸权创造条件。其对20世纪后半叶的世界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 威慑Deterrence(P81) 威慑是一种通过让对手意识到武力行动的成本和代价大于利益,从而使对方国家停止使用武力的战略,它是美国军事力量的主要意图。【威慑可“软”可“硬”。“软”威慑主要针对敌人的心理防线和认知体系,使敌产生心理恐慌和认识上的混乱】 选择性接触Selective contact (engagement) 选择性接触战略主张有选择地介入冲突, 以有限的资源和现有的能力完成一些关键性任务。该战略要求将美国政治力量和物质资源首先投人到那些生死攸关和极为重要的利益之中, 同时寄希望于其他一些重要利益至少能部分地得以实现。 新保守主义Neoconservatism(P11) 新保守主义是政治思想、动向及运动的一种,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是从先前的自由派观点转向保守目标和方法的美国意识形态。美国总统里根和小布什在执政期间均推崇“新保守主义”,它的鲜明特征是“反对国家干预社会经济生活”,他们对现代自由主义的国家干预理论和政策及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进行了猛烈批评,认为政府已经超载,主张政府不要干预社会经济生活,让市场经济自己在那里运行

美国多元文化外交政策及其历史演变研究

美国多元文化外交政策及其历史演变研究 【摘要】:族裔群体在美国外交政策上的政治诉求始终是美国政治、外交和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现象,是特殊的建国历程、民族种族结构的变化和多元族裔关系的调整、以及各种文化相互碰撞和交融的必然产物。多民族、多种族的多元文化社会以及开放、民主的政治体制是美国这一独有政治文化现象的基础。“多元文化外交政策”就是反映美国整个历史进程中族裔群体为了其祖籍国、祖籍民族或者具有象征意义的同族群体(民族、种族或宗教)的利益而试图通过美国合法的政治程序影响并参与美国外交政策的制定过程,从而推动美国政府制定和实施反应其政治诉求的外交政策。这一研究的特点就是以美国多元族裔关系为背景,体现美国外交政策因族裔群体的影响和参与而表现出的多元文化特性。论文在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美国少数族裔群体为研究对象,从美国多元文化的社会背景和民主开放的政治体制分析入手,通过具体的历史实例综合分析了少数族裔群体在美国不同历史时期参与美国外交政策的制定过程并在涉及其祖籍国利益的外交政策上发挥重要影响力的情况,然后具体分析了影响族裔群体实现其外交政策目标的各种相关因素和所采用的主要途径和手段,强调族裔群体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参与是美国特殊社会文化和政治体制发展的必然产物,它不仅丰富了美国的外交政策,更是有益于而非有损于美国的国家利益,美国外交政策的多元文化特色将会在越趋全球化的多元文化世界中表现得更加突出。全文以理论、实例、分析

和总结为脉络分为导言、正文六章和结束语:导言部分首先提出了“多元文化外交政策”这一新的术语,并对此进行了界定,认为“多元文化外交政策”恰当地反映了美国外交政策因族裔群体的参与所呈现出的多元文化特色。导言的第2、3节对涉及多元文化外交政策研究的美国文化、政治和外交三个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方法,强调从多元文化这一新的视角对美国外交政策进行全面综合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全面理解美国外交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以及它所表现出的文化风格,并对弥补国内相关研究的不足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章是多元文化外交政策研究的切入点,是整个问题研究的基础。美国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国家,从殖民时代开始,移民历程持续不断,几乎包容了来自世界各个角落的民族和种族,使美国最终逐步成为现在这样一个具有鲜明多元文化特色的社会。有着共同民族文化认同的族裔群体便是美国这种多元文化特性的最直接表现。各族裔成员在移民经历、创业历程以及美国的政治和文化环境等条件下形成了不同于美国社会中其它利益群体成员的特征,即始终保持着对美国和祖籍国或祖籍民族的双重文化认同。这种双重文化认同既是族裔群体融入美国社会、提高政治和经济地位的重要驱动力,也是他们积极追求涉及祖籍国或民族的外交政策目标并试图在美国外交政策制定过程中发挥影响力的基本文化动因。第二章从美国传统的主流政治文化和开放的政治体制出发,研究美国多元文化外交政策得以产生的政治基础,强调早期美国政治文化中主权在民思想、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宪法原则以及美国信念是族裔群

论美国国家对外政策的目的

论美国国家对外政策的目的

【摘要】美国如今已经是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恐怖主义不是弱化了反而是加强了美国的惟一超级大国地位。冷战结束以来,在内源性驱动力的作用与影响之下,称霸世界、维护美国主导的世界政治经济体系、保障美国跨国集团和其他资本的利益和逐利本性成了美国对外政策的目的。 【关键词】称霸世界世界政治经济体系逐利本性人权外交任何国家的外交政策都是以现实主义为指导的,美国也不例外。然而,作为理想主义的发源地,美国外交又受理想主义的影响,可以说,美国是外交政策中理想主义色彩最浓的国家。探究美国对外政策的目的还得从历史谈起。 一、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 二战后,美国的实力远在西方列强之上,可以按照美国的意志和价值观念来推行对外政策,因而主宰世界的野心便极大地膨胀起来,开始全面推行其霸权主义政策。综观二战后美国的对外战略,虽然随着国际形势和美国实力的变化,美国各届政府的对外战略常有变化,但是,无论什么时期,其称霸世界的战略目标却始终未变。[1] 1、全球战略确立阶段的美国对外战略——遏制战略从战后初期到60年代末,是美国全球战略确立的阶段.[2]在这个阶段,美国奉行遏制战略,其对外战略具有明显的扩张性、进攻性和侵略性。 2、全球战略调整阶段的美国对外战略——缓和战略70年代,世界上多种力量迅速发展。美国经过战后初期的全球扩张,加上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不能自拔,经济实力大为衰减,霸权地位严重动摇。美国政府被迫对全球战略作出重大调整,大肆推行缓和战略,具体表现在尼克松主义和卡特的“世界秩序战略”。 [3] 3、全球战略发展时期的美国对外战略——从新遏制战略到超越遏制战略 布什(1989年~1993年任总统)提出了“超越遏制”战略,即在不放弃对苏联军事遏制的同时,抓住苏联“改革”的时机,以经济援助为诱饵,采取政治、经济、文化和意识形态等多种手段,促使东欧脱离苏联的影响,并进一步融人西方政治、经济体系。[4]“超越遏制”战略与“遏制”战略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特朗普外交政策演讲全文

特朗普外交政策演讲全文:愿与中俄和平相处 唐纳德·特朗普美国共和党总统参选人 发表时间:2016-04-30 【4月27日,美国共和党总统参选人唐纳德·特朗普在华盛顿发表演讲,抨击奥巴马政府的外交政策是一场“灾难”,总结了冷战后美国外交政策的五大缺点。特朗普表示如果自己当选,将把美国和美国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实施“美国优先”的政策,并在外交方面寻求与中国和俄罗斯之间发展关系。】 首先要感谢华盛顿智库国家利益中心邀请,给我这次机会,让我能站在这里演讲。 今天,我想来谈谈美国要如何形成新的外交政策方向——用目的代替随意、用策略代替意识形态、用和平政策来替代混乱的外交政策。剔除美国外交政策铁锈的时间到了。聆听新声音,拥有新愿景的时刻来了。 今天,我要勾勒的方向将会带我们重返永恒的原则。我的外交政策永远将美国人民、美国安全放在第一位。这将是我做每个决定的基础。我带领的政府,“美国第一”将是主要也是永远的主题。 但要规划未来,首先我们要回顾过去。我们有很多值得骄傲的地方。上世纪四十年代,我们拯救了世界。最伟大的一代击退了纳粹和日本的帝国主义者。接着,我们再次从极权的共产主义手中拯救了世界。冷战持续了几十

年,但我们赢了。里根总统说“推倒这面墙”时,民主党、共和党一起让戈尔巴乔夫就范,苏联解体。 特朗普在演讲现场 历史将永远铭记我们的作为。 很不幸,冷战结束后,我们的外交政策严重偏离方向。我们未能在新世纪制定新政策。事实上,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外交政策越来越没用。愚蠢和无知代替了原有的理智,这带来一个又一个的外交政策灾难。我们屡屡犯错,从伊拉克、埃及、利比亚再到叙利亚问题。所有的这些行动都将区域置于混乱中,给“伊斯兰国”的成长及繁荣提供了空间。这一切都始于一个危险的想法,即我们可以在这些国家中推行民主,即使这些国家从未经历过民主或根本对民主不感兴趣。我们撕碎了他们本有的政府机构,之后又对我们塑造的机构感到万分惊讶。结果导致干扰地区发生内战,出现宗教狂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