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2.5产业用地规划研究

合肥市2.5产业用地规划研究
合肥市2.5产业用地规划研究

合肥市2.5产业用地规划研究

第一章绪论

1.1

2.5产业概念界定

关于2.5产业概念目前尚无一个严谨的、权威的、统一的定义,国内虽有部分

城市和领导提及,但尚未明确定义。目前,关于2.5产业的定义主要是指介于

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之间的中间产业,既有服务、贸易、结算等第三产业管理

中心的职能,又兼备独特的研发中心、核心技术产品的生产中心和现代物流运

行服务等第二产业运营的职能(王泠一,2004)。本课题组根据三次产业划分以及产业融合理论,结合产业发展趋势以及2.5产业的构成特点,对2.5产业的解释为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之间融合的产业,主要是为第二产业提供服务的

生产性服务业,包括从第二产业中分离出的生产服务部门,新产生的新兴行业,以及为第二产业提供服务的第三产业。

1.2 合肥市

2.5产业发展前景

随着“十一五”规划实施的前两年合肥市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合肥市将对

“十一五”发展目标进行重新部署,在近期举行的“十一五”规划目标调整座

谈会上,合肥市外包基地及科技研发产业建设受到广大专家和学者的普遍关注,表明合肥市2.5产业的影响力正在逐步扩大,对于2.5产业需求旺盛。

(1)合肥市城市和产业发展战略为2.5产业提供了动力

“扩大经济辐射与服务能力,以科技创新为本,制造业跨越式发展”,已成为

新一轮合肥市城市发展的总体目标之一。此外,城市建设近期将围绕“工业

立市”,在“十一五”期间逐步把合肥打造成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区域性的商贸物流中心、旅游会展中心

和金融中心,“引领皖中、辐射全省、联动中部、接轨长三角”的区域性中心

城市和全国重要的科技创新城市。

“工业立市”、“制造业跨越发展”需要把先进制造业作为产业发展的重点,

符合国家的新型工业化战略,将带动相关的2.5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基地建

设则是合肥市2.5产业发展框架和体系形成的基本保障。此外,从城市和产业发展目标中也可以看出,在2.5产业发展过程中,科技创新将成为实现手段,商贸物流、会展等将成为2.5产业发展的突破口(图1-1)。

(2)合肥市2.5产业的发展需求

合肥市经济总量和人均GDP与周边省会城市相比明显偏低,表明整体产业附加值较低(表

1-1)。通过与周边城市科教资源对比可以看出:合肥市科教资源处于前列,但科技人员和研发成果明显偏低,资源浪费严重。因此,不论从经济发展开发资源开发角度分析,合肥市急需发展包括2.5产业在内的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

1.3 合肥市

2.5产业用地规划及管理现状

(1)产业分异发展需要进行针对性的用地研究

以2.5产业为代表的新型产业的出现,对传统城市建设用地分类提出了挑战。

合肥市城市建设处于快速扩张时期,各地块的开发条件差别较大,加之2.5产业涉及众多的产业门类,每一门类的用地特点和用地条件要求也不尽相同,空间分异现象比较明显。因此,需要根据这一特点进行针对性的用地分类研究,使城市土地资源实现最优配置。

(2)2.5产业用地开发与管理缺乏创新

伴随现阶段2.5产业的发展,一些新的用地类型和设施相继出现,从而给城市用地的开发与管理带来许多基础性的问题(用地使用性质),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和经验借鉴(主要表现在区位选择、用地资源、用地兼容性的确定等几个方面),成为城市建设和管理的薄弱环节。

(3)旧城改造增加了城市用地管理的难度与复杂性

《合肥市近期建设规划(2006——2010)》中明确指出,“对城市中的旧工业区实行‘升级改造’和‘功能置换’两种改造方式,强化规划的调控作用”。旧工业区多位于城市的中心区,具有地块环境复杂、地价高的特点,用地发展受许多条件的限制,不论是“升级改造”还是“功能置换”,都需要对用地进行合理的定位和研究。2.5产业属于附加值高、环境干扰小、用地较为灵活的产业类型,比较适于旧工业区用地的功能置换, 2.5产业用地研究对旧城改造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1.4 研究意义

(1)有利于合肥市“工业立市”发展战略的实施,为合肥市远期产业发展提供依据

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和节约型产业结构的构建是合肥市“工业立市”发展战略目标之一。作为工业的辅助与补充产业, 2.5产业的发展将对这一目标的实现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有利于促进城市用地结构优化升级

通过2.5产业用地使用特点研究,提出与2.5产业发展相适应的用地开发要求,将更有利于促进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以及用地结构的优化升级,有利于实现城市用地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

(3)符合新形式下城市规划管理的发展需求

2.5产业多属新产业,其用地研究及管理经验相对不足。

第二章合肥市2.5产业主导门类选择

2.1 合肥市2.5产业研究范围界定

本课题根据2.5产业的定义,结合合肥市产业发展特点,将合肥市2.5产业研究范围界定为生产性服务业,主要考虑到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第一,现代服务业是以知识经济、信息技术为依托发展的,其中的生产服务业既是现代服务业的精髓,又包含了2.5产业中的主要门类,研究具有代表性。

第二,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以工业立市为发展战略的合肥市处于工业化中期,不论是传统工业的改造,还是现代工业的发展,都需要具有高度密集的知识和技术的生产服务业的支持,符合合肥市发展的实际需求。

第三,合肥市工业用地研究已进行多轮,工业用地布局已成体系,但生产服务业用地布局没有进行过系统、科学的规划,具有紧迫性。

第四,避免研究面过大,使内容紧凑,更有针对性。

通过2.5产业分类与合肥市产业发展相结合,进行分析研究,划定适合于合肥市发展的2.5产业门类:

第一类是为汽车、装备制造、家用电器、化工及橡胶轮胎、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术及新医药、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等重点发展产业提供生产性服务的行业,结合合肥科研优势,重点发展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业(包括信息服务业、技术服务、研发业);第二类是直接发展电子信息及软件产业、房地产业、现代物流、金融业、总部经济、会展经济、咨询中介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包括动漫产业)。以上这些合肥市发展的2.5产业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和代码》(GB/T4754-2002)框架内位置如表2-1所示。

2.2 合肥市2.5产业发展的主要门类选择

(1)合肥市2.5产业主导门类

根据合肥市现有产业状况,对未来五年内合肥市2.5产业发展的主导门类进行选择,主要有第三方物流、金融业、电子信息与软件业、房地产业、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业(包括信息服务业、技术服务、研发业)、商务服务业(主要为总部经济、会展经济、创意经济)等。

●第三方物流业

将采用“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和货运站”分层次总体布局方法,结合交通枢纽

的站点布置(图2-1),建成“4园区、4中心、3平台”的物流发展模式。即建设东部、西南部、北部、西部(空港)四大物流园区(图2-2),设立工业、建材、农业、高科技物流中心,搭建基础设施、信息网络、商贸物流三大平台,发展第三方物流业(表2-2)

●软件业

加快软件产业发展,是实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

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利用合肥的科教优势和人才资源发展软件产业,确立高新技术产业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主地位,是合肥建设现

代化大城市、突出城市特色的必然选择。

●创意产业

合肥市创意产业与国内发达城市有较大差距,在排名上也位于前十名之后,但

已表现出强劲的发展趋势。合肥市申报国家级动漫产业发展基地已获批准,基

地将以高新开发区为主址,以动漫数字出版、动漫品牌授权为主导,2010年

前建成国内最大动漫产权交易中心。而动漫研究、教育等配套产业建设也将于2008年正式启动。

此外,合肥市ITO(信息技术外包)、设计、广告等产业门类发展迅速,以高新技术开发区的ITO(信息技术外包)业为例,2006年累计产值1000万美元,2007年则达到了1500万美元。

●会展业

合肥市会展业在安徽省可以说是独树一帜,建有安徽省唯一的大型会展专用场

馆(安徽省国际会展中心表2-3),合肥市会展行业协会成立于2004年,早

于安徽省会议展览协会,也是安徽省唯一一家市级行业协会。合肥市已成功举

办了包括“第38届全国新特药品交易会”、“全国教学仪表展”、“全国农机展”等大型展会,被评为“全国最具竞争力会展新锐城市”,与南京、大连一

起列为全国二级会展城市。

●总部经济

近几年,合肥市经济增长速度较快,首位度不断提高,已经具备了总部经济发

展的基本条件,并逐渐成为了区域总部基地。外来投资企业近年来在合肥发展

迅速,包括世界500强企业在内的一大批世界跨国公司以及国内大公司,如联

合利华、ABB、日立、三洋、住友电工、普莱克斯、可口可乐、布依格、佳通

和中国海尔、昌河、格力、美的等,均在合肥投资发展。其中,联合利华将其

在中国所建的6个工厂全部搬迁到合肥,建立了在中国最大的生产基地;日立

挖掘机产量占中国市场份额达到20%,是日立集团在海外投资效益最好的企业;中国最著名的企业海尔在合肥投资10多亿,建设了除青岛以外最大的生产基地;佳通轮胎和合力叉车均在合肥建立了中国最大的轮胎生产厂和叉车生产厂。这

些世界著名企业的加盟,为合肥总部经济的启动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章合肥市2.5产业用地划分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与批准后的城市规划成果(准用性法律

规范)相结合,共同构成了现行用地管理体制中的普遍性强制拘束力。因此,实现2.5产业用地管理的前提是梳理好2.5产业用地性质与《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间的对应关系,建立起2.5产业的用地分类标准。

在研究中,由于金融业和教育用地性质相对明确,房地产业则主要是对用地性

质明确的土地进行的开发活动,因而这三类产业用地性质在本次研究中就不作

重点分析。

3.1 2.5产业用地性质定位的弹性原则

2.5产业随市场需求增加大将产生更多功能上的分化,同一门类的产业因服务

对象和技术特点不同,用地往往具有不同的性质。

“弹性原则”为制定2.5产业用地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提供了依据,使2.5产业用地管理的通用性和科学性得到了很好的统一。

3.2 2.5产业用地性质归属

根据2.5产业定义和分类,将2.5产业活动落实到城市建设用地上,从而确定2.5产业用地的性质归属。在进行性质归属分析中,主要采取以下几种分析方

法进行,这也是2.5产业用地划分的依据。

第一,2.5产业用地的“回归”分析。国民经济行业是指从事相同性质的经济

活动的所有单位的集合,行业分类根据单位的主要经济活动来划分的。而2.5

产业主要是生产性服务业,许多产业是原第二产业中从事的次要或辅助经济活动,如研发、物流、会展、总部管理等,现从中分离出来;另外部分2.5产业

就属于从传统服务业(第三产业)中分离出来的,如创意产业等。这些行业在

进行用地性质分类时,需要考虑的是将其回归,即将其归回至原行业(生产企业)内部经济活动,如将研发、总部等作为企业生产经营的次要或辅助经济活

动对待,这样在传统用地分类中就可划归为工业或仓储用地。

第二,2.5产业用地的“取向”分析。2.5产业是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间的

共轭部分,这决定了2.5产业用地性质具有多样性。但从2.5产业的服务对象是是生产活动,其价值取向就是提高企业的生产力,若按照传统产业活动范围进

行分析,这些2.5产业提供的服务都是传统生产行业内部需要提供的活动,因此,从产业服务取向上,2.5产业用地多属于传统第二产业用地。

第三,2.5产业用地的“表征”分析。2.5产业主要是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

主要是现代服务业中的生产服务业。其技术类型和服务对象的多样性,决定了2.5产业用地性质具有明显的分异特征。从2.5产业的活动特征进行分析,这些产业所提供的是无物质形态的服务,是属于“无污染”的行为活动;并且该类

产业具有高附加值,具有强大的拉动效应,是现代服务业中的主体部分。因而,2.5产业又可归属服务业用地。

第四,2.5产业用地的“制度”分析。虽然现行的《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存在许多不能适应新形势的状况,但在新标准修订尚未出台的情况下,该标准仍然是目前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用地规划管理的主要依据,多数城市总

体规划仍按照该标准用地分类进行规划编制,城市土地的用途也是按照这一标

准确定的。因而,本课题对于2.5产业用地划分应在现行的城市用地分类制度

框架下才有现实意义。由于现行土地出让制度和用途管理制度,多数是在建立

在城市建设用地大类划分的前提下,因此2.5产业用地划定应在目前的10大类建设用地内进行划分,可以在中类上进行适当突破,制定适宜本地区产业发展

的用地分类。这种尝试已经在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中有所提现,如北京、

江苏等省市已开始提出应对新产业(主要是2.5产业)出现的新城市用地类型。

通过以上分析,对2.5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用地进行对应比较,划分或归属不

同类别的2.5产业用地性质(表3-1)。根据合肥市规划局等单位对苏州工业园、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北京丰台科技园总部基地和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等

调研的结果:高科技企业、研发中心、总部经济园等企业土地性质一般都为工

业用地,这也证明了部分2.5产业用地归属工业工地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

3.3 合肥市2.5产业用地性质划分

由于2.5产业是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并行发展的领域,是目前许多城市

优先发展的行业。合肥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互动

并进,进一步增强城市服务功能和核心竞争力,出台相应政策和措施,鼓励投

资现代服务业重点领域,并对现代服务业项目用地给予优先保障。而作为城市

规划管理部门和土地管理部门,可以对现代服务业(包括2.5产业)用地性质的划分上采取更为灵活的方式,在用地供应和规划引导上促进服务业优先发展。

●创意产业的用地性质

主要有工业用地和服务业用地两种属性。工业用地性质的2.5产业主要有三种

表现形式:一是利用旧工业区发展的创意产业用地,这也是国内创意产业用地

的主要类型。优势是在保护原有工业资源的同时为属于发展初期的创意产业提

供了较低的介入门槛,实现工业改造和创意产业发展的共同推进。

二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部分。创意产业发展的主要路径之一就是融合于其他

产业发展。主要表现在促进传统的制造业产业链向其前端的工业设计、产品研发、专利交易和后端的品牌建设、广告策划、产品营销、增值服务等方向延伸,实现产业结构的转换和升级。这里的设计、研发、专利交易、品牌建设、策划、营销增值服务等都属于制造企业的有机组成部分,特点是服务对象为单一的企

业或企业集团,属工业用地性质。

三是新兴制造业部分。有些以科技、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产业,属于制造业概念

的发展与延伸,与高新技术工业联系较为紧密,因此可以划为工业用地。如2006年4月国务院转发的财政部等部门共同制定的《关于推动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就指出,“在动漫产业基地建设上优先与高新技术开发区、软

件园区和文化产业基地建设相结合。”

●第三方物流的用地性质

第三方物流涉及加工、仓储、配送等环节,因此,如果以主要功能为划分依据,在《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 90》中, 可以把城市物流用地

划归为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等。

●会展业用地性质

安徽省在“十一五”规划中将会展业纳入商务服务业,提出“大力发展会展业、广告业”;积极培育广播影视业、新闻出版业、文化演绎业、文化旅游业、文

化信息业等。并在“十一五服务业发展规划”中将其纳入“中介服务业”,因此,在用地性质上属于服务业范畴。

合肥市2.5产业主要是在优先鼓励主导产业发展的前提下,结合合肥市2.5产业发展特点,参考国内部分大中城市的做法,而进行的用地性质划定(表3-2)。

第四章合肥市2.5产业用地开发与控制

由于2.5产业的集约性,决定了其用地开发也具有“集约化”特点。首先,多

数2.5产业用地处于CBD与城市外围的加工区之间,实现了中央商务区和外围加工区产业之间的无间隙连接,能够更有效地、更综合地配置有形资源;其次,2.5产业本身对于资源的消耗有限,并以有效利用资源作为产业竞争力建设重

要指标之一;其三,2.5产业处在城市人口密集区域和传统智力资源的密集区(如毗邻大专院校),降低了人员流动的成本。

4.1 合肥市2.5产业用地的功能布局

从宏观层面考虑,根据合肥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及产业园区布局规划(图4-1),结合合肥市产业发展现状,将合肥市主城区划分为三类2.5产业片区,分别为配套片区、独立片区以及集聚片区(图4-2)。

东部和北部组团以传统制造业为主,企业规模小、技术层次低,以单一加工制

造为主要生产手段。根据合肥市工业发展规划,今后将对传统制造业进行优化

升级,随着技术手段的提升和规模的增大,传统制造企业内部分工将不断深

化,

生产服务将成为企业功能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东部和北部组团的2.5

产业应以配套开发为主。

目前,合肥市主城区二环以内工业基地大部分以外迁至产业园区,仅有零星工

业分散于区域内,其用地功能置换势在必行。从充分利用城市建设资源、保护

工业文化遗存角度考虑,这部分用地宜置换为经济效益高、轻型、环保、无污

染的产业,适宜2.5产业开发。由于用地规模较小、布局分散,宜划分为独立

开发片区。

此外,西部、西南组团以及滨湖新区为2.5产业发展的重点地区,属集聚开发

片区。主要依据为:一是土地资源较丰富,环境优越,交通便利;二是支撑产

业基础雄厚;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集聚着大量的高新

技术产业,企业间关联度高,生产服务需求旺盛;三是2.5产业建设已具有一

定的基础。信息产业、软件业发展势头良好,合肥市的服务外包基地也将选址

蜀山产业园、科技创新示范基地等区域;四是合肥市现代服务业基地建设将大

大提升该地区现代产业的发展地位。

4.2 合肥市2.5产业用地开发控制

城市用地的开发控制主要在“质”和“量”两个方面。“质”——主要是用地

性质和开发强度等问题,开发用地的“质”主要由城市规划管理部门进行控制。“量”——则是指用于开发的土地供应数量和时序,这主要是由土地管理部门

负责的。

合肥市2.5产业用地的开发控制也同样存在“质”和“量”的控制问题。而关

于2.5产业用地的性质在前面已经明确,主要涉及工业用地和公共服务设施用

两类,这是用地开发强度和土地供应数量的前提条件,也就是说在用地性质明

确的前提下,才能有效合理的对2.5产业用地进行开发控制。

4.2.1 合肥市2.5产业用地数量控制

合肥市2.5产业用地供应方式必须为招拍挂,供应的数量和时序则主要受年度

土地供应计划和2.5产业发展节奏影响。2008年5月,合肥市第8次市政府常务会上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对现代服务业项目用地给予优先保障。

4.2.2 合肥市2.5产业用地质量控制

对于2.5产业用地的开发强度控制应采取灵活的方法进行,根据用地性质的不同,而分两种情况对待。一是归属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的2.5产业用地,其开

发强度就按照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开发强度控制。二是对于占用工业用地的2.5

产业,尽管属于工业用地,但不宜参照工业用地开发强度,因为按照《工业项

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国土资发〔2008〕24号)规定绿地率不得超过20%,这不利于2.5产业活动良好环境营造,不利于产业的发展;另外,这类2.5产业活动具有商务办公活动的特点,即这类用地的开发强度也应按照公共服务设施

用地强度控制。总之,2.5产业用地开发强度宜按照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强度进

行控制。第五章结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对接长江三角洲、融入长江经济带”已经成为合肥市进入全国和世界市场经济体系的首要目标。提升城市能级、积极参与到区域产业分工体系中去也成为合肥市近期城市和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因此,合肥市“十一五”规划提出了将合肥建设成为区域中心城市(区域

性商贸物流中心、旅游会展中心和金融中心)、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和区域综合交通枢纽的战略目标。2008

年6月,安徽省委、省政府正式提出了以合肥为中心,打造江淮城市群的区域

城镇发展战略战略,而涵盖部分皖江城市以及沿淮城市的江淮地区也已列为全

国重点开发区域。

合肥市的产业构成呈现出以工业为主,服务业比重较低的现状。在“工业立市”的战略指导下,合肥市已经进入快速工业化时期,工业对经济增长拉动效果显著。2007年,合肥市GDP总量已突破千亿元大关,正式步入GDP千亿元

城市行列,合肥市也正在成长为区域中心城市。相比较而言,合肥市第三产业

发展较为滞后,作为国家重点支持的生产性服务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不论是产

业门类还是产业规模上都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2.5产业作为产业融合而出现的主要面向生产服务的产业,也就是生产性服务业,由于其具有增值性、知识性、创新性、关联性、信用性和集约化等特点。

将2.5产业作为合肥市产业未来重点发展的方向,既符合合肥市城市建设的需要,也符合经济发展的趋势和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要求。

通过对合肥市2.5产业支撑体系、政策环境的深入研究,结合未来合肥市产业

发展趋势和城市定位,可将合肥市2.5产业各门类划分为重点发展产业、鼓励

发展产业、扶持发展产业三个部分(表5-1)。

一个城市产业发展战略的实现,离不开其载体——城市空间的开发与建设,不

同的产业体系对应了不同的产业空间形态。因此,在众多的2.5产业支撑体系中,用地的开发建设与管理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为了加大2.5产业发展力度,体现优先发展2.5产业的思想,本课题在宏观上将合肥市中心城区划分为

配套开发片区、独立开发片区以及集聚开发片区三个部分。其中东部和北部组

团的2.5产业应以配套开发为主;二环以内以工业用地置换为主,属独立开发

片区;西部、西南组团以及滨湖新区为2.5产业发展的重点地区,属集聚开发

片区。

根据各门类产业特点和集聚方式的不同,将合肥市2.5产业用地开发分为综合

开发与集聚开发两种模式。不同的开发模式也反映出了各门类产业在合肥市的

发展地位和作用。

此外,由于服务对象的特殊性,2.5产业与传统服务业存在很大的不同,在用

地性质归属和开发控制管理上应突出产业的特点,灵活对待。根据本课题研究,合肥市2.5产业用地性质多数可归属于工业用地,开发建设强度可参考商务办

公用地进行控制。

为此,本课题建议合肥市为鼓励和扶持2.5产业发展,2.5产业项目用地可优先使用工业用地指标,开发建设强度可参考公共服务业设施用地指标控制。

我国产业政策演变

我国产业政策演变 摘要:产业政策(industrial policy)是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和社会目标而对产业的形成和发展进行干预的各种政策的总和。产业政策的主要功能是弥补市场缺陷,有效配置资源;保护幼小民族产业的成长;熨平经济震荡;发挥后发优势,增强适应能力。我国产业政策主要是在国内外经济发展大环境的基础上并根据国内区域的具体情况进行制定和实施。其沿着产业空间布局政策、产业结构政策和产业组织政策三方面进行演变和发展。 1.产业空间布局政策。即产业空间配置格局的政策。这一政策主要解决如何利用生产的相对集中所引起的“积聚效益”,尽可能缩小由于各区域间经济活动的密度和产业结构不同所引起的各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我国产业空间布局政策主要路径是“公平优先的均衡产业布局战略(即“逆梯度配置”)——效率优先的非均衡产业布局战略(即“顺梯度配置”)——区域协调发展的产业布局战略——未来包容性发展的产业布局战略(即“产业布局一体化”)。我国产业组织政策、产业结构政策,主要是在空间布局政策大背景下进行的。因此在产业空间布局背景下探讨探讨产业政策比较贴合实际。 1.1公平优先的均衡产业布局战略。 20世纪50年代初期到70年代后期。此时正值新中国成立不久,经济百废待兴,沿海地区相对与内地来说由于区位和历史原因经济发展相对较好。国家为了缩小内地与沿海的地区差距,加大了对内地的经济发展力度。由于我国工业基础薄弱此时国家采取的产业政策主要是配置重大工程项目来缩小与沿海地区的差距。“一五”(1953-1957年)、“二五”(1958-1962年)至“四五”计划时期(1970-1975年),在西部地区展开了大规模以重化工业优先增长为中心的工业开发。重点是优先发展钢铁、电力、煤炭、石油、有色金属和机械设备制造等产业初步形成了我国工业布局的骨架雏形。

合肥市工业园区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标准

合肥市工业园区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标准 (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推进招商引资工程,加大合肥工业园区建设的力度和进度,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资源共享、权责结合”的原则,建设合肥现代化新型工业园区,根据城市规划、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标准。 第二条本标准适用于合肥市已编制规划并经批准的工业 园区。工业园区包括蜀山区、瑶海区、庐阳区、包河区、肥东县、肥西县、长丰县工业产业园区。 第三条本标准所称的市政基础设施含道路、供水、污水、雨水、供电、燃气、供热、通信、环卫、消防、公共交通和绿地等设施。 第二章规划要求和建设目标 第四条工业园区的总体发展规划和建设,须纳入城市统一规划和管理。各园区要按照城市总体规划、“141”战略发展规划和各类市政基础设施专项规划的要求编制工业园区控制性详细 规划,明确园区内各市政基础设施的布局、总量、建设时序等要求。工业园区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目标为:与园区产业开发功能定位相适应,与城市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相协调,与整个园区

建设同步,保证入园企业项目建设前各类市政基础设施设置建设到位。 第三章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标准 第五条工业园区道路建设标准 (一)、工业园区规划道路系统宜采用“方格网状”路网结构。规划道路按等级分为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快速路红线控制宽度60—80米,双向八到十车道,主干道红线宽度控制在45—60米,双向六到八车道;次干道红线宽度控制在30—40米,双向四到六车道,支路18米—24米,双向二到四车道。园区主干道、次干道及支路严格按照规划进行控制和建设。 (二)、工业园区道路用地占园区总用地比例10—18%。 (三)、地块机动车出入口的设置应符合以下规定: 规划确定的园区道路交叉口,沿道路红线转角切点位置向主干道方向延伸80米范围,向次干道方向延伸50米范围,其他道路延伸30米范围及立交路口向连接道方向延伸200米范围内,严禁开设机动车左转方向出入口。具体见《工业园机动车禁止开口路段最小距离控制一览表》。 机动车停车场出入口距离人行天桥、地下通道及立交桥匝道入口应大于50米,距离交叉口应大于80米。 表1 工业园机动车禁止开口路段最小距离控制一览表(米)

深圳市工业及其他产业用地供应管理办法(试行)

深圳市工业及其他产业用地供应管理办法(试行) 深府〔2016〕80号 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直属各单位: 现将《深圳市工业及其他产业用地供应管理办法(试行)》印发给你们,请 遵照执行。 深圳市人民政府 2016年10月20日深圳市工业及其他产业用地供应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进一步推进土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工业及其他产业用地供应,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构建质量型发展新优势,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及规章,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试行办法。 第二条本试行办法适用于深圳市行政辖区内供应工业及其他产业用地的行为。 第三条工业及其他产业用地供应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二)坚持节约集约用地; (三)坚持公开、公平、公正; (四)坚持产业用地供应与产业导向相适应。 第四条工业及其他产业用地应当采用招标、拍卖、挂牌(以下简称招拍挂)等公开竞价方式,通过深圳市工业及其他产业用地供需服务平台(以下简称供需平台)以出让或者租赁方式供应。 重点产业项目用地可以采取“带产业项目”挂牌出让(租赁)方式供应。 第五条工业及其他产业用地供应应当符合城市建设与土地利用实施计划,符合我市经济发展方向、产业政策和环境保护等要求。 第六条工业及其他产业用地供应由市人民政府(以下简称市政府)委托区人民政府(含新区管理机构,以下简称区政府)组织实施。 第二章用地供应 第七条区政府应当根据城市建设与土地利用实施计划确定拟供应的工业及其他产业用地,在供需平台公布。

拟供应土地的安置补偿应当落实到位,并具备动工开发所需的道路、供水、供电及场地平整等基本条件。 第八条企业可以通过供需平台常态化申报工业及其他产业用地需求。 企业申报的用地需求信息应当通过供需平台在市产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各区政府之间共享。 第九条重点产业项目由区政府组织遴选,拟定遴选方案。 遴选方案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项目名称及意向用地单位; (二)项目必要性、可行性、建设内容和初步建设规模等论证材料; (三)产业准入条件,包含产业类型、生产技术、产业标准、产品品质要求,以及投产时间、投资强度、产出效率、节能环保等; (四)用地规模、用地功能、建设规模及土地供应方式、期限、权利限制等; (五)其他相关事项。 重点产业项目也可由市政府确定后,交由区政府组织开展土地供应工作。 第十条遴选方案应当在深圳特区报等媒体及深圳政府在线等网站公示。公示期不得少于5个工作日。 区政府应当将确定的遴选方案和产业发展监管协议一并报市发展改革、规划国土及相关产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一条区政府组织区产业行政主管部门、市规划国土行政主管部门辖区派出机构(以下简称规划国土派出机构)拟订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方案或建设用地租赁方案(以下统称土地供应方案)。 土地供应方案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产业准入条件; (二)用地预审意见; (三)规划设计条件、使用期限、开竣工期限、权利限制等土地利用要求;

《国家产业政策与形势分析》

《国家产业政策与形势分析》

前言 蓝草咨询的目标:为用户提升工作业绩优异而努力,为用户明天事业腾飞以蓄能!蓝草咨询的老师:都有多年实战经验,拒绝传统的说教,以案例分析,讲故事为核心,化繁为简,互动体验场景,把学员当成真诚的朋友! 蓝草咨询的课程:以满足初级、中级、中高级的学员的个性化培训为出发点,通过学习达成不仅当前岗位知识与技能,同时为晋升岗位所需知识与技能做准备。课程设计不仅注意突出落地性、实战性、技能型,而且特别关注新技术、新渠道、新知识、创新型在实践中运用。 蓝草咨询的愿景:卓越的培训是获得知识的绝佳路径,同时是学员快乐的旅程,为快乐而培训为培训更快乐! 蓝草咨询的增值服务:培训成绩合格的学员获颁培训结业证书,某些课程可以获得证书权威机构认证证书(学员仅仅承担成本费用)。 目前合作权威机构: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 (中央编办成立的国家事业单位,登记号:210000005343) 根据《职业教育法》的相关规定,该证书是对劳动者岗前培训,在职培训,能力提升培训,继续教育和创业培训的证明。持证者,说明其通过了职业能力培训考核与测评,具备了相应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可作为学员能力评价,考核,聘用和从业的重要凭证。 成为“蓝草club”会员的学员,报名参加另外蓝草举办的培训课程的,可以享受该培训课程多种优惠。

《国家产业政策与形势分析》 培训收益: 1、了解并建立了产业政策的概念; 2、掌握产业政策存在的必要性和效应; 3、学会产业政策类型对产业竞争力作用的分析; 4、把握产业政发展趋势,正视行业发展困难与挑战。 培训背景: 当前,经济全球化已作为一个客观事实而存在,世界各国都面临着经济全球化的大形势。尤其在我国加入WTO以后,我国的经济已经更加密切地融入到了这股浪潮中。竞争政策和产业政策作为我国重要的、也是基本的经济政策,在其制定和运作过程中不能忽略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的大背景。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我国更迫切地需要协调竞争政策和产业政策,减少两者之间的冲突。 展望2015年,世界经济将继续保持复苏态势,国内基本面和改革因素仍可支撑经济中高速增长,但一些短期、结构性与长期性因素将会对经济增长造成冲击和制约。要把2015年经济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要继续实施和完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发挥好改革和各类政策的合力。 培训背景: 第一讲:当前产业政策的现状

石家庄市产业布局规划

2010—总体规划 石家庄市产业布局规划 (2010—2020) 石家庄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10年8月

石家庄市产业布局规划 (2010—2020) 石家庄经济学院 2010年8月

目录 一、面临形势 (1) (一)国内外经济发展新趋势对产业布局提出新要求 (1) (二)城市化进程加快对产业布局提出新的要求 (2) (三)现代产业发展新趋势要求调整产业布局 (2) (四)城市发展新理念要求调整产业布局 (3) 二、规划基础 (3) (一)产业发展现状 (3) 1、经济总量显著增长 (3) 2、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4) 3、主导产业加速发展 (5) 4、块状产业集群初步凸显 (6) 5、发展环境有所改善 (7) (二)存在主要问题 (8) 1、产业发展速度相对缓慢,经济实力相对下降 (8) 2、服务业比重偏低,产业结构仍不尽合理 (11) 3、主导产业不凸显,整体技术水平较低 (13) 4、产业发展与布局总体呈非均衡状态 (15) 5、都市区集聚辐射能力不强,与省会的功能定位不相 适应 (16) 6、产业分布“宏观集聚、微观分散”,与城市空间发展 战略不相适应 (17)

7、区域产业定位与分工尚不清晰,与市域一体化发展 不相适应 (18) 8、优化产业布局的配套环境不完善,与产业集聚发展 的趋势不相适应 (19) 三、产业发展定位与发展重点 (20) (一)产业发展定位 (20) (二)产业发展重点 (20) 1、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 (20) 2、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 (23) 3、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26) 4、集约发展现代农业 (28) 四、产业布局的指导思想与总体目标 (28) (一)指导思想 (28) (二)总体目标 (29) (三)基本原则 (30) 五、空间布局 (32) (一)总体布局 (32) 1、功能分区 (32) 2、总体布局 (33) (二)提升都市区功能 (34) 1、功能定位 (34) 2、中心城区 (35)

合肥市扶持产业发展政策的若干规定

合肥市扶持产业发展政策的若干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统一规范全市产业扶持政策资金投入、运作和管理,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激励作用,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总体要求 (一)我市促进新型工业化发展、促进自主创新、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促进服务业发展、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等“五大”产业扶持政策的制定均遵循本规定。 (二)产业扶持政策制定应按照“由事后为主向事中事前介入为主转变、由分散使用向集中使用转变、由无偿使用为主向有偿使用为主转变、由直补企业为主向创造外部环境为主转变”的思路,实现“拨款变投资、资金变基金”,进一步优化财政资金投入结构。 (三)产业扶持政策资金以当年财政实际安排数为准,实行总量控制。 (四)坚持政策传承和政策创新相结合、市场主体与政府引导相给合、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相结合的原则,使产业扶持政策更好地适应我市产业发展新阶段的新要求。 (五)实行市和县(市)区、开发区政策联动。市收缩战线,突出重点,集中投入;县(市)区、开发区“跟进补充”,

与市扶持政策衔接配套、捆绑投入,发挥全市产业扶持政策整体推进效应。 (六)市各产业政策执行部门要依据经济发展形势和产业发展状况,每年对“五大”产业扶持政策分别提出动态调整意见。 (七)有偿方式投入收回的资金,作为下年度安排产业扶持政策资金来源之一。 第三条风险控制 (一)建立风险容忍机制,对采取基金、“借转补”、财政金融产品等有偿方式投入的资金,允许存在一定比例无法收回和偿还的情况。 (二)建立风险补偿与预警机制,降低风险投资成本,提高抵御风险能力,保证财政有偿资金良性运转。 第四条管理职责 (一)市财政局负责设计政策总体框架,明确扶持方式和政策资金总量,负责专项资金监督管理和绩效评价。 (二)市各产业政策执行部门为产业政策制定、执行和管理的第一责任人,负责根据本规定,提出专项资金的投入重点,拟定具体政策条款和实施细则,并强化政策执行的监督检查和日常监管,确保资金真正落到实处、发挥最大效益。 (三)市审计局应强化审计监督,确保政策资金安全。 (四)对违规制定和执行政策,将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制度进行问责。

市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调整规划

市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 调整规划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前言 “十一五”时期(2006年—2010年)是首都抓住奥运会举办、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战略机遇,充分发挥首都资源优势,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走高端产业发展之路,提升“四个服务”的水平和能力的关键时期。《北京市“十一五”时期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调整规划》提出了“十一五”时期首都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调整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提出了发展高端、高效、高辐射力产业的重点任务、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及若干特色产业集聚区的产业布局,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是首都“十一五”时期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调整优化的重要依据。 本规划的主要编制依据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务院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的批复。 一、回顾与展望 (一)发展回顾。

“十五”期间,北京市认真贯彻落实“十五”规划的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布局调整,经济总量显着增长,为“十一五”时期经济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经济总量显着增长。 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亿元,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457美元,突破5000美元。第三产业成为拉动首都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增加值达到亿元。第二产业保持较快增长速度,工业成为首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2005年增加值达到亿元。第一产业进一步优化,成为首都经济发展的重要补充,2005年增加值为亿元。 2.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一、二、三”产业所占比重从2000年的%、%和%,变化为2005年的%、%和%。以金融保险、商贸物流、信息服务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已成为北京服务业发展的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在首都经济中的地位得到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软件、显示、集成电路等附加值较高的产业领域逐渐成为新的增长点。以现代制造业为基础、以都市型工业为重要补充的新型工业结构已初步形成。 3.重点产业加速发展。 以金融、商务服务、信息服务、软件、汽车等为代表的重点产业成长迅速,正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一个多领域支撑的新型产业格局正逐步形成。按照2004年经济普查统计,金融业主营收入超过4100亿元,商务服务业主营收入实现1100亿元,信息服务业主营收入实现537亿元,软件业主营收入实现313亿元,汽车产业销售收入超过550亿元。

2016年合肥市大项目招商引资政策导则

2016年合肥市大项目招商引资政策导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强化大项目招商引资工作,规范政策引导,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制定本导则。 第二条本导则适用于2016年新引进(含2015年下半年新引进并在2016年上半年实质性开工或投入运营)的外来投资工业大项目、现代服务业大项目和农业大项目。 第三条本导则所称工业大项目是指围绕我市重点发展的智能制造、语音技术、公共安全、新能源汽车、住宅产业化、电子信息、重大车辆装备、太阳能光伏、生物制药、节能环保等产业,符合下列条件且实质性开工的项目。 (一)四大开发区。 1.投资总额在10亿元以上的单个工业项目。 2.主导项目总投资在5亿元以上且产业链上多个配套项目投资总

额合计达15亿元以上的,视为一个工业大项目。 (二)四城区。 1.投资总额在3亿元以上的单个工业项目。 2.主导项目总投资在2亿元以上且入驻标准化厂房的多个项目投资总额合计达5亿元以上的,视为一个工业大项目。 (三)五县(市)。 1.投资总额在5亿元以上的单个工业项目。 2.主导项目总投资在3亿元以上且产业链上多个配套项目投资总额合计达8亿元以上的,视为一个工业大项目。 3.主导项目总投资在3亿元以上且入驻标准化厂房的多个项目投资总额合计达8亿元以上的,视为一个工业大项目。 (四)现有存量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或扩产新增的投资总额达到上述标准的,可视为新引进工业大项目。 第四条本导则所称现代服务业大项目是指符合下列条件且实质性开工或正式投入运营的生产性服务业大项目和生活性服务业大项

目。 (一)生产性服务业大项目主要包括特色楼宇、现代物流、金融服务、总部经济、商务服务、节能环保服务、航空航运、服务外包、软件与信息服务、电子商务、科技服务、集聚区等12类项目。 1.特色楼宇大项目是指2011年以后开工建设或转型升级并投入使用,建筑面积在4万平方米以上,同业态(限生产性服务业)及关联企业营业面积不低于总建筑面积的60%;当年或上一年度财力贡献达到1亿元以上的楼宇项目。 2.现代物流大项目是指由投资总额在5亿元以上,具备信息服务、展示交易、运输配送等功能的物流项目,以及投资总额在1亿元以上的连锁配送中心等。 3.金融服务大项目是指营运资本或实缴注册资本在5亿元以上的银行类、非银行类金融机构,投资总额在10亿元以上的金融后台服务中心,以及实际管理基金规模在50亿元以上的基金管理机构等项目。 4.总部经济大项目是指注册资本在1亿元以上且在合肥市外全资或控股的分支机构不少于3个(房地产企业除外)的世界500强、商务部认定或备案的跨国公司、中国企业500强或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及省内企业100强(在肥企业除外)、中央企业,注册成立的具有独

合肥包河工业园区总体发展规划(2014-2020年)说明书【模板】

合肥包河工业园区总体发展规划 (2014-2020年) 说明书 包河工业园区管委会 **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14.10

目录 第一章总则 (5) 1.1园区设立及审批过程 (5) 1.2 规划依据 (5) 1.3 规划范围 (6) 1.4 规划期限 (6) 1.5 规划背景 (6) 第二章规划编制的必要性、可行性 (15) 2.1 扩区的必要性 (15) 2.2 扩区的基础——自然条件 (16) 2.3 扩区的基础——经济发展概况 (17) 2.4 扩区的基础——现状建设情况 (18) 2.5 扩区的基础——现状人口统计 (20) 2.6 扩区的基础——现状道路情况 (20) 2.7 扩区的基础——现状教育资源情况 (21) 2.8 扩区的基础——现状重大项目分布情况 (22) 2.9 扩区的符合性检查——《**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 (23) 2.10 扩区的符合性检查——《**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24) 2.11 扩区的符合性检查——《包河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25) 第三章上位规划及相关规划 (25) 第四章总体发展思路 (35) 4.1 发展条件分析 (35) 4.2 规划核心任务 (38) 4.3 规划指导思想 (41) 4.4 规划原则 (41) 4.5 规划定位 (41) 4.6 发展目标 (42) 4.7 发展规模 (44) 4.8 实现途径 (46) 第五章产业发展规划 (46) 5.1 **市产业发展 (46) 5.2 包河工业园区产业发展现状 (49) 5.3 包河工业园区产业定位 (50) 5.4 产业发展策略 (50) 5.5 产业提升发展策略 (56) 5.6 主导产业发展 (61) 5.7 其他产业发展 (62) 5.8 限制发展项目 (63) 5.9 禁止发展项目 (63) 5.10 入区行业控制建议表 (64) 第六章区域协调发展 (65) 6.1 空间融合,引导功能梯度分布 (65) 6.2 交通融合,构建低碳交通体系 (67)

城市园林绿化当前产业政策实施办法

城市园林绿化当前产业政策实施办法 发表时间:2018-12-27T11:24:37.170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33期作者:王彦杰 [导读] 摘要:城市园林绿化作为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市政公用事业和城市环境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身份证号码:41022319860914xxxx 河南尉氏 475500 摘要:城市园林绿化作为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市政公用事业和城市环境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园林绿化是以丰富的园林植物,完整的绿地系统,优美的景观和完备的设施发挥改善城市生态,美化城市环境的作用,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休息、游览,开展科学文化活动的园地,增进人民身心健康;同时还承担着保护、繁殖、研究珍稀、濒危物种的任务。优美的园林景观和良好的城市环境又是吸引投资、发展旅游事业的基础条件。城市园林绿化关系到每一个居民,渗透各行各业,覆盖全社会。 关键词:园林绿化;管理;规划 1 指导思想 1.1 园林绿化是以园林植物为主体,以占有土地为基础的事业。将市区各类绿地同城市依托的自然环境,统筹规划,形成有机的绿地系统,维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自然地貌,文物古迹,保证规定标准的园林绿化用地。努力提高园林绿化水平,创造适宜、优美的生产和生活环境,造福人民。 1.2 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与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紧密结合城市建设、改造和各项建设工程,实行同步规划、计划、设计、施工、验收,及时发挥投资的总体效益。园林植物依靠持续的养护管理,不断生长、成熟,增长其功能和效益。不间断的养护、管理是建设的继续,保证养护管理的持续投入是事业维持所必须的。 1.3 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既要高瞻远瞩,根据城市环境治理、改善生态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规定园林绿地建设的规模和分布规律,制定长远发展规划,并留有余地;又要因地制宜,注重实效,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和分期的实施步骤。挖掘土地潜力,提高效率,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土地和空间,植树绿化,开辟绿地。 1.4 在目前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园林绿化体系下,要加强行业管理,通过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普及园林绿化知识,组织动员公民义务植树,同时依靠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手段,调动各行业和广大人民群众,共同搞好城市园林绿化的建设、养护、管理工作,实现绿化地市的目标,使全市人民共同受益。 2 规划目标和发展序列 在"八五"期间,实现入均公共绿地5平方米指标的基础上,规划2000年城市绿化覆盖率要达到35%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7平方米以上,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0%,将城市一切可以绿化的地方部绿化起来,形成完整有机的绿地系统,搞好城市依托的大自然环境绿化。与此同时,扩大园林绿化职工队伍,提高队伍素质。 为实现上述目际,城市园林绿化应依据下列发展序列,执行产业政策,并作为各项经济政策的导向目标: --发展植物园、动物园,搞好濒危物种移地保护、繁育、研究,搞好科普宣传教育。 --开发区和新建市区坚持按规划标准建设绿地系统,同时在城镇周围、工业区周围、工业区与居住区之间按标准建设防护绿地。 --新建住宅区和旧城改造,同步搞好绿化和建设配套公园。改善人民居住环境,为儿童和老年人提供休息和活动条件。 --新建和扩建项目,按各类规划指标,同步建设好附属环境绿地。 --发展园林绿化生产苗圃、花圃,实行科学育苗,培育优良品种、起行业引导作用。 --提倡结合城市近郊自然地貌,搞好绿化,广植树木,营造林地、林带,改善城市依托的自然环境,改善城市生态。 控制建筑物、假山等非生物设施比例过大的园林建设。 坚决制止侵占城市绿地或占用规划绿地搞其它建设项目。详见附件。 3 保障政策和实施措施 3.1 每个城市都要制定城市园林绿化规划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 规划绿地范围内的土地,要严加控制,不允许随意新建构筑物、建筑物或改作它用。现有地不许任意侵占或改作它用。必须占用的须报上级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提出修改规划,给予加倍补偿。 通过行政立法和技术立法规定城市总体和各类用地园林绿化指标,各类功能区域的绿地率,作为编制城市园林绿化规划的依据,促进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实现。各城市应根据不同的地理、历史、气候、人口条件和政治、经济地位制定具体的指标和实施步骤。 3.2 城市园林绿化建社要纳入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1)对城市环境有重要影响的园林绿化项目,特别是城市依托的自然环境绿化系统工程,经过充分论证后,报请各级计划部门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2)根据《环境保护法》中"城乡建设应当结合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保护植被、水域和自然景观,加强城市园林、绿地和风景名胜区的建设"的要求,在安排社会发展和城市环境综合治理计划时,充分考虑园林绿化在城市环境治理和建设中积极、有效的作用,将其摆在应有的位置。 (3)根据城市基础设施稳定、协调发展的需要,各地方、各城市在城市建设维护资金计划中按比例安排园林绿化的资金。其具体比例由各地方根据当地园林绿化的实际水平和城市环境建设的需要分别确定。 4 贯彻执行全国人大五届四次会议《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和国务院《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实施办法》,各城市人民政府要发动群众,植树绿化,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把绿比城市的群众运动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 4.1 各临街道建设单位可以承包单位附近一定范围的公共绿地和道路建设和维护,作为该单位义务植树的任务。 4.2 城市内没有完成义务植树任务的单位和个人,应缴纳一定数量的绿化费,专款专用于城市园林绿地的建设、维护。 4.3 加快立法建设进程,完善园林绿化配套法规和技术标准,理顺管理体制,依法强化行业管理。 4 园林绿化管理 4.1 改善城市生态、美化市容的园林绿地维护管理。 加强城市公共绿地、居住区绿地、单位附属绿地、防护绿地、风景林地和道路绿化的维护管理,提高绿化水平和绿化覆盖率,发挥更

关于印发合肥市进一步推进自主创新若干政策措施(试行)实施细则的通知

合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文件 合政办〔2009〕12号 关于印发合肥市进一步推进自主创新 若干政策措施(试行)实施细则的通知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合肥市进一步推进自主创新若干政策措施(试行)实施细则》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二○○九年四月二十二日

合肥市进一步推进自主创新若干政策 措施(试行)实施细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根据《合肥市进一步推进自主创新的若干政策措施(试行)》(合政〔2008〕135号,以下简称《政策措施》),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本实施细则适用对象为注册在合肥地区,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资格、自主经营、独立核算的企(事)业法人。 第三条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和方便企业、简化办理程序的原则,实行公开申报、窗口受理、媒体公示、阳光操作。 第四条成立市自主创新专项资金复审小组(以下简称复审小组),由市创新办牵头,市财政局、发改委、科技局、经委、监察局等有关部门组成。复审小组负责审核市自主创新专项资金有关事项。市财政局、创新办根据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和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年度工作目标和任务,提出市自主创新专项资金年度计划安排意见,报市政府批准。 第五条建立自主创新专项资金绩效考评制度和监督体系。负责实施本细则的市直各责任部门要加强管理,密切配合,加快审核审批进度,不断创新工作方法,确保充分发挥资金效益。

第二章分则 第六条《政策措施》第1条项目资助。 (一)申报时间:每年3月10-30日。 (二)申报材料:年度申报指南规定的相关材料。 (三)办理程序: 1.市科技局、经委每年年初根据市自主创新专项资金年度计划,分别编制全市重点培育的新兴产业(电子信息、软件、新材料、节能环保、公共安全)和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装备制造、汽车、家电制造)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复审小组审核、发布; 2.企业申报,市行政服务中心政策兑现窗口(以下简称窗口)受理; 3.市科技局、经委提出评审方案,报复审小组审核后分别组织评审; 4.评审结果经复审小组审核、公示,报市政府批准; 5.市科技局、经委分别与项目单位签订合同。 第七条《政策措施》第1条国家拨款配套。 (一)配套范围:全市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和重点培育的新兴产业中获得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拨款支持的项目。 (二)申报时间:每年6月1日—10日,11月1日—10日。

产业政策:一个文献综述

产业政策:一个文献综述 金融0801-刘丹-1081030114 摘要:产业政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重要方面,我国的宏 观经济环境与日韩较为相像,结合我国自身的特点,产业政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导向 引言:我国经济发展尚处于转型阶段,国家应设定分别针对国内处于工业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结构目标。而产业政策实施的目的在于引导社会资源在产业部门之间以及产业内部优化配置,推进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演进和提高产业组织的规模经济水平,从而全面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质量。而产业政策的实施机制的完备是产业政策功能实现的根本,而产业政策的实施必须按法治化的思路进行,即围绕产业政策的法律调整和产业政策的法律化展开,在产业政策自身完善的基础之上,密切结合我国的经济和社会背景,在产业政策实施机制的观念更新前提下,完善统一的产业政策体系,建立健全产业政策实施保障机制,构建完备的产业政策法律法规体系,最终达到产业政策与产业政策法律的良性互动。

第一节产业政策的基本知识 1.1产业政策的含义 王先林1????认为产业政策是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和社会目标而对产业的形成 和发展进行干预的各种政策的总和。这里的“干预”应该是一个广义上的概念,包括规划、引导、促进、调整、保护、扶持、限制等方面的含义。 1.2产业政策的基本构成 国务院在1994年发布的《90年代国家产业政策纲要》2????中指出:“产业政 策包括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技术政策和产业布局政策,以及其他对产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政策和法规。”这里所谓“其他对产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 政策和法规”正是体现了动态、开放的要求。王丹3????认为产业政策的体系不是静 态的、封闭的,而是动态的、开放的,这里所谓“其他对产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政策和法规”正是体现了动态、开放的要求,产业政策应随着产业结构等的变化而变化。当今世界的产业经济的趋向是经济的国际化和经济的循环化。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中国的产业化政策还包括产业国际化政策和产业循环化政策。总之,我们可以认为现在的产业政策应该是针对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技术、产业布置、产业国际化和产业循环化的政策。 1.3产业政策的意义 张波4????认为产业政策的本质是国家对产业经济活动的主动干预,它的产生及演 化与国家的干预思想是相辅相成的,其间尤其要注意的是对它科学合理的界定及功能的理解。

合肥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

合肥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若干政策的通 知 【法规类别】化工科技物资管理 【发文字号】合政[2006]1号 【发布部门】合肥市政府 【发布日期】2006.02.22 【实施日期】2006.01.01 【时效性】失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修改依据】合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调整完善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失效] 【失效依据】合肥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承接产业转移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政策的通知[失效] 合肥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 (合政〔2006〕1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现将《关于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政策(试行)》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六年二月二十二日

关于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政策(试行) 为贯彻落实《关于优先加快工业发展的行动纲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合肥工业经济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根据合肥实际,制定如下政策。 一、设立“加快工业发展专项资金” 1.设立“加快工业发展专项资金”。专项资金实行总量控制和预算管理。 2.在本市区域内注册、生产的工业企业,不分所有制以及隶属关系,均属专项资金支持范围。 二、鼓励投资工业项目 3.建立《合肥市工业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库》。凡符合我市产业发展政策和投资导向目录、属国家支持、省“861”计划、市“1346”行动计划和市重点的工业项目,均可列入《合肥市工业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库》。 4.列入《合肥市工业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库》的项目,均可申请项目前期费用补助,每个项目前期费用补助最多可达200万元。投资额在1亿元以上(含1亿元)的项目,按实际支付的项目前期费用给予全额补助;投资额在3000万元---1亿元(含3000万元)的项目,按实际支付的项目前期费用70%给予补助;投资额在3000万元以下的项目,按实际支付的项目前期费用50%给予补助。 项目前期费用是指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环境评价报告和相关论证的费用。 5.列入《合肥市工业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库》的项目,属企业利用自有资金或引进外来资金购置设备的,按当年实际完成投资额的6%在年终一次性给予补助,每个项目补助期不超过3年。 企业利用银行贷款进行固定资产投资的,在建设期内,按不超过同期银行贷款基准利率给予30-100%的贴息。单个项目贴息最长期限为3年。 鼓励企业综合利用资源,推行循环经济模式。企业购置循环经济综合利用的专用设

《合肥市承接产业转移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若干政策的申报办法》(合经信法规〔2011〕217号)

关于印发《〈合肥市承接产业转移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若干政策(试行)〉的申报办法》的通 知 发布时间:2011.07.20 来源: 合经信法规[2011]217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为贯彻落实《关于承接产业转移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政策(试行)》(合政〔2011〕51号),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激励引导作用,促进我市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现将《〈合肥市承接产业转移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若干政策(试行)〉的申报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附件:《合肥市承接产业转移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若干政策(试行)》的申报办法 二〇一一年七月七日 附件 《合肥市承接产业转移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若干政策(试行)》的申报办法 根据《关于承接产业转移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政策(试行)》(合政〔2011〕51号),制定本申报办法。 一、双千工程项目库 (一)申报条件 “双千工程”项目库分为产业升级技术改造、企业创新能力建设、节能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两化融合示范、新建工业项目等五类子库,实行总体规划、分年实施、滚动发展。市经信委每年上半年和下半年各公示发布一次“双千工程”项目。 1、直接入库的项目。包括获得国家、省专项资金支持的工业项目,列入省“861”计划、合肥市“1346”行动计划和“121”项目计划的工业项目。 2、经专家评审的项目。对于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合肥市产业指导目录》要求的项目,由项目单位每年5月和10月,向所在县区经委(经促局)、开发区经贸局申报,经过初审后,统一上报市经信委组织评审并公示。同一个项目只能申报列入其中的一类子项目库。 1、“产业升级技术改造项目”要求总投资不低于1000万元。 2、“企业创新能力建设项目”要求当年仪器设备投资额不低于200万元。 3、“两化融合示范项目”要求当年仪器设备投资额不低于200万元、由市级及以上主管部门认定的“两化融合示范企业”实施的项目。 4、“新建工业项目”要求总投资不低于1亿元。 5、“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中,节能环保项目指产业化项目,要求项目总投资不低于1000万元,企业生产的产品须列入《节能节水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或《环境保护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或《工业领域节能减排电子信息应用技术导向目录》或《节能机电设备(产品)推荐目录》或《合肥市推荐应用节能环保产品、技术导向目录》;资源综合利用项目要求总投资不低于1000万元,年资源综合利用量不低于5000吨;节能技术改造和节能产品推广应用项目要求项目年节能量达到500吨标煤(含)或年节电150万千

深圳市未来产业发展政策

深圳市未来产业发展政策 为积极培育和发展生命健康、海洋、航空航天等未来产业,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军民 融合深度发展,构建以“高、新、软、优”为特征的现代产业体 系,形成梯次发展的产业结构和新的竞争优势,实现有质量的稳 定增长和可持续的全面发展,特制订本政策。 一、政策目标与发展重点 (一)贯彻实施深圳市生命健康、海洋、航空航天等产业(以下简称未来产业)发展规划,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强化自主创新 能力,引导产业高端发展,培育企业主体,加速人才集聚,优化 空间布局,完善支撑环境,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重点发展生命信息、高端医疗、健康管理、照护康复、养生保健、健身休闲、养老服务等生命健康产业领域,海洋电子 信息、海洋生物、海洋高端装备、邮轮游艇以及海洋资源利用等 海洋产业领域,航空电子、无人机、卫星导航、航空航天材

料、 精密制造技术及装备、卫星研制等航空航天产业领域。 二、加强组织领导 (三)市新兴高技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全面统筹协调我市未来产业发展工作,日常协调工作由市新兴高技术产业发展领导小 组办公室承担。 —2(四)市政府相关主管部门根据职责分工负责编制各类未来 产业项目扶持计划、落实项目优惠政策,市新兴高技术产业发展 联席会议负责各类未来产业扶持计划的综合协调工作。 三、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 (五)设立专项资金。自2014年起至2020年,连续7年, 市财政每年安排10亿元,设立市未来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以下 简称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产业核心技术攻关、创新能力提升、 产业链关键环节培育和引进、重点企业发展、产业化项目建设等。 加大市科技研发资金、民营与中小企业发展资金、会展资金、

【精品】国家鼓励发展产业政策说明

产业政策说明 一、国家鼓励发展的产业 (一)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 1.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国家鼓励加快建设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推动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核心设备和智能终端的研发及产业化,加快推进三网融合,促进物联网、云计算的研发和示范应用。着力发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软件、高端服务器等核心基础产业。提升软件服务、网络增值服务等信息服务能力,加快重要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大力发展数字虚拟等技术,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新一代信息技术分为六个方面,分别是下一代通信网络、物联网、三网融合、新型平板显示、高性能集成电路和以云计算为代表的高端软件。 下一代网络(NGN)指一个建立在IP技术基础上的新型公共电信网络,它能够容纳各种形式的信息,在统一的管理平台下,实现音频、视频、数据信号的传输和管理,提供各种宽带应用和传统电信业务,是一个真正实现宽带窄带一体化、有线无线一体化、有源无源一体化、传输接入一体化的综合业务网络。下一代通信网络中光网络的建设,软交换以及3G的建设尤为关键。3G领域中有上海普天、广电信息、华胜天成、振华科技、烽火通信、航天通信、三维通信、中天科技、联创光电、中兴通讯、中创信测、长园集团、武汉凡谷、浪潮软件、上海贝岭、亿阳信通、大陆、长江通信、光迅科技、东信和平等公司。 物联网是指各类传感器和现有的互联网相互衔接的一个新技术。物联网初期,典型应用拓展是产业的关键,从目前看,比较成熟或者发展相对较快的应用包括:智能交通,智能监控,手机支付和导航等。在智能交通领域,有效地结合了导航定位与视频监控,具有代表性的公司包括大华股份、远望谷、赛为智能、金证股份、合众思壮、歌尔声学、太工天成、四维图新、北斗星通、上海贝岭、厦门信达、大立科技、东信和平等公司。 新型平板显示技术包含多个方面,不仅仅局限于显示技术本身,同时还包括与显示设备关系密切的其他技术。目前的关注热点主要有OLED(有机发光半导体)、电子纸、LED背光、高端触摸屏和平板显示上游材料等。2010全球TFT-LCD面板总市场规模达640亿美元左右,且基本由韩国、日本、台湾公司占据,可喜的是目前大陆相关企业的技术和世界一流水平的差距正在缩小,同时具有非常明显的成本优势,产品未来的替代空间巨大。具有代表性的公司包括深天马、彩虹股份、莱宝高科、汉王科技、新华传媒、士兰微、长城开发、三安光电、浙江阳光、歌尔声学、欧菲光、长信科技、、海信电器、四川长虹、TCL集团等公司。 三网融合主要指电信网、移动互联网以及广播电视网的融合,此融合并非三网的物联融合,而是应用上的有机融合。具有代表性的公司包括粤传媒、永鼎股份、拓维信息、中天科技、北纬通信、电广传媒、天威视讯、华闻传媒、出版传媒、博瑞传播、同方股份、二六三等公司。 集成电路(IC)产业属于传统电子制造业,市场规模非常庞大,据预测2010年整体销售额可达3000亿美元,未来增长速度较为平稳且受经济周期影响较大。除了成熟行业的周期性特点,集成电路又具有高新技术产业的特性,即技术不断进步,新产品推出取代老产品等特点。中国作为集成电路技术的新兴国家,市场规模的复合增长率显著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可达年均16%以上。 云计算是指将计算任务分布在由大规模的数据中心或大量的计算机集群构成的资源池上,使各种应用系统能够根据需要获取计算能力、存储空间和各种软件服务,并通过互联网将计算资源免费或按需租用方式提供给使用者。

《合肥市支持“三重一创”建设若干政策》实施细则.doc

《合肥市支持“三重一创”建设若干政策》 实施细则 (面向社会公众征求意见稿) 根据《合肥市支持“三重一创”建设若干政策》(合政〔2018〕30号)要求,特制定以下实施细则。 一、申报主体 本政策在合肥市范围内有效,除具有有效期内失信行为信息的企业、单位、个人等不享受该政策外,其他符合政策规定条件的主体均能享受本政策支持。申报企业、申报项目等应均已列入《合肥市重点产业企业(单位)库》《合肥市重点产业项目库》等。 二、申报条件和材料 (一)支持重大新兴产业基地 1.申报条件: 申报类别1:新认定的市级重大新兴产业基地。 申报类别2:已认定的市级重大新兴产业基地。 申报类别3:已认定的省级重大新兴产业基地。 2.申报材料: 申报类别1:

谢谢观赏 认定事宜与资金申报同步进行,具体认定方案另行通知。 申报类别2: (1)县(市)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上报的文件。 (2)市政府认定市级重大新兴产业基地的文件或批复。 (3)基地依照评估指标体系(评估指标体系另行制定)编制的自评报告及相应证明材料。 (4)县(市)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对自评报告材料的真实性承诺。 (5)第三方机构评估需要的其他材料(评估时提供)。 申报类别3: 省级“三重一创”政策年度奖励资金下达计划文件。 3.支持方式: 申报类别1: 每个新认定的市级重大新兴产业基地给予不少于3000万元的资金支持,每年总资金不超过2亿元。 申报类别2: 评估得分85分及以上的,奖励3000万元; 评估得分75分及以上、85分以下的,奖励2000万元; 评估得分65分及以上、75分以下的,奖励1000万元; 评估得分65分以下的,不予奖励; 连续2年评估得分60分以下的,予以摘牌。 经推荐认定为省级重大新兴产业基地,不再享受市级重大新谢谢观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