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朗读技巧(结合实例)
2024版一年级晨诵诗歌PPT课件

2024/1/26
4
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增强语言感知能力
诗歌语言优美、音韵和谐,通过 晨诵可以帮助学生感知语言的美 感和韵律,提高其语言感知能力。
2024/1/26
丰富语言表达方式
诗歌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表 达方式,通过学习和模仿,可以帮 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生 动性。
培养语言创造力
诗歌创作需要灵感和创造力,通过 晨诵诗歌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 创造力,培养其语言创新能力。
则学文。
《百家姓》
03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朱秦尤许,何吕
施张。孔曹严华,金魏陶姜。
14
CHAPTER 04
晨诵诗歌教学方法与技巧
2024/1/26
15
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感受诗歌韵律和意境
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停顿和重音的处理,让学生初步感受诗 歌的韵律美。
引导学生观察诗歌中的意象,通过想象和联想,深入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思想性
选择具有积极向上、健康 向善的思想内容的诗歌, 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情 操。
2024/1/26
艺术性
选择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 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 艺术魅力,提高学生的审 美素养。
趣味性
选择生动有趣、富有童趣 的诗歌,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和参与度。
10
CHAPTER 03
一年级晨诵诗歌推荐篇目
2024/1/26
鼓励学生模仿教师的范读,进行个性化的朗读尝试,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朗读能力。
16
学生自由朗读,培养自主阅读能力
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自由朗读 诗歌,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 通句子、读出感情。
2024/1/26
3.《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讲解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备课

1. 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
-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的诗意和意象,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 监控预习进度:利用平台功能或学生反馈,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确保预习效果。
-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诗歌的结构、韵律和意象,结合实例组讨论、朗读练习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诗歌的鉴赏技能。
-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疑问,进行及时解答和指导。
学生活动:
- 听讲并思考: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 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参与小组讨论、朗读练习等活动,体验诗歌的韵味。
- 提问与讨论:针对不懂的问题或新的想法,勇敢提问并参与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 实践活动法: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诗歌的鉴赏技能。
-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 作用与目的: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掌握诗歌的鉴赏技能。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最后,结合诗歌的特点,进行朗读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的景象,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在欣赏诗歌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体验诗歌的音乐美,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此外,通过学习杨万里的诗歌,使学生了解南宋时期的文化背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
四年下册语文教案-古诗三首之《塞下曲(夜黑雁飞高)》人教(部编版)

4.诗歌赏析: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对仗等,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5.创作背景:了解作者卢纶及其创作《塞下曲》的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6.课后拓展:鼓励学生收集其他边塞诗人作品,进行对比阅读,深入体会边塞诗的艺术魅力。
此外,实践活动中的诗歌朗读体验,让我看到学生们对古诗的热爱,但也暴露出他们在朗读技巧上的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加强对学生朗读技巧的指导,让他们在朗读中更好地感受古诗的魅力。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努力提高他们在诗意理解、修辞手法运用等方面的能力。同时,加强师生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以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通过不断反思和改进,使自己的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古诗,领略中华文化的魅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学习《塞下曲(夜黑雁飞高)》,提高对古诗意境、韵律、修辞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2.强化学生的文化传承意识,深入理解边塞文化背景,激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好奇心与探究欲。
3.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通过分析、解读诗歌内容,提升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能力。
4.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会运用诗歌中的词汇、句式进行创作和口语表达,提高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塞下曲》的基本内容。这是一首描绘边塞将士生活的古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将士们的英勇形象。它体现了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深远,是边塞诗的代表作之一。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这首诗的具体内容。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和修辞手法,如“夜黑”、“雁飞”等,理解它们在诗中的作用。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教案

《竹里馆》教学的核心素养目标如下:
1.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学习《竹里馆》,使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理解古诗词在文化传承中的价值。
2.语言建构与应用: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词的能力,提高诗词解析和赏析技巧,运用所学创作诗词。
3.思维发展与提升:启发学生思考诗人的情感表达和艺术手法,培养逻辑思维、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4.审美鉴赏与创造: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美的感知和鉴赏能力,激发创意写作兴趣,提升审美情趣。
5.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竹里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
本章节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在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形成良好的文化底蕴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然而,我也注意到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首先,部分学生在分析诗的艺术手法时,仍然感到困惑。这可能是因为我对这方面的讲解还不够详细,或者需要通过更多的实例来帮助他们理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加强对这方面的讲解,让学生更好地掌握。
其次,在实践活动中的实验操作环节,我发现有些学生操作不够熟练,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这方面的知识还不够熟悉。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多安排一些类似的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实践操作,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
4.诗词赏析:从艺术手法、情感表达等方面对《竹里馆》进行深入赏析。
5.诗词创作:模仿《竹里馆》的写作手法,进行创意写作练习。
6.拓展阅读:推荐与《竹里馆》相似的古诗词,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7.课后作业:巩固所学内容,布置相关的诗词阅读与创作作业。
本章节内容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竹里馆》,提高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创作水平,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2024四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9短诗三首教案新人教版

5. 创意写作:学生通过意象分析,激发了想象力和创造力,能够在课后创作出自己的短诗,提高了表达与交流能力。
6. 合作讨论: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学会了倾听、尊重他人意见,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
7. 知识拓展:学生通过多媒体设备和网络资源,拓宽了知识视野,对古典诗歌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 体验法: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角色扮演等方式,体验诗人的情感,增强对诗歌的感悟。
2. 教学手段
- 多媒体设备:运用PPT展示诗歌内容、图片、视频等,直观呈现诗歌意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 教学软件:利用互动式教学软件,设计诗歌朗读、填空、选择等游戏,增强课堂互动性;
-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课堂效率。
8. 问题解决:学生在课堂提问和讨论中,积极思考,勇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
9. 核心素养: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培养了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思维品质、审美情趣等。
课后作业
1. 诗句仿写:请仿照《春晓》中的诗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创作一首描绘春天景象的短诗。
示例答案:
春风吹绿枝,花开满山坡。
4. 哲理阐述:请阐述《登鹳雀楼》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所蕴含的哲理。
示例答案:
这句话寓意着人们应当不断努力,追求更高的目标,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5. 诗歌创作:请运用本节课学习的诗歌意象、情感和哲理,创作一首描绘自然景象并表达个人感悟的短诗。
示例答案:
晨曦映照山川间,鸟语花香共舞翩。
人生如梦勿虚度,珍惜时光谱新篇。
其次,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注意到要围绕教学目标和重点进行讲解,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对意象、情感等抽象概念的理解仍存在困难。针对这一问题,我应在教学中增加实例分析,以具体、生动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识。
高考诗歌鉴赏“表现手法”识判分析例谈

高考诗歌鉴赏“表现手法”识判分析例谈说到表现手法,不得不提的是表达技巧。
广义上来讲表现手法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说,二者是没什么区别的。
但严格区别,表达技巧还包括表达方式、抒情方式、修辞手法等内容,也就是说,在表达技巧的范畴内,除以上几类,其他的表达技巧可以明确地称之为表现手法。
下面分别谈一谈几种比较典型的表现手法的特征和答题要点。
一、动与静动静结合是高考中经常出现的内容。
主要特征形式是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以达到更好地为主题服务的效果。
1. 实例解析。
以静写动的情况相对少一些,如,谢�的“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将流动的江水比作静止的白练。
李白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一个“挂”字将流动变成静止,写出了庐山瀑布的整体感,给人回味和思考的空间。
更多的诗词中用的是以动衬静的方式。
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虽然清泉流于石上淙淙有声,但在偌大的森林中只听见这水声,可见环境的清幽静美;“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等等都是以动衬静的典范。
2. 解题示范。
初见嵩山张耒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9.“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清瘦”有何精神内涵?(6分)答:①高峻山峰在一片积云之中突现,基于这种观感,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以“清瘦”形容山峰,突出山峰的高峻挺拔,造语新奇;一个“出”字,作者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赋予山峰动感,使山峰与云层形成了尖耸与广阔、跃动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
②“清瘦”表现了作者清高独立、人格坚守的精神气质。
这首诗,“出”的主体是“山”,而它偏偏是个动词,自然是以“出”的动来写“山”的静,使山的清瘦的形象更加突出,从而突出了作者人格清高独立的形象。
3. 思路指津。
判断以动衬静,自然要找到诗中比较特别的“动”“静”来,答题时也要抓住主题,注重“动”的“静”的关系,最后补充说明表达效果和作用。
统编版七下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逢入京使》教案

2.教学难点
(1)诗句朗读与背诵:对于部分学生而言,正确掌握诗句的节奏、韵律,达到熟练背诵的程度可能存在一定难度。
解决方法:教师可以分组进行朗读练习,互相监督、纠正,提高学生的朗读与背诵能力。
(2)词语解析:学生对古诗词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逢入京使》的教学中,我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希望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魅力和诗人的情感。课后,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反思,有以下几点体会。
首先,通过提问导入新课,我发现学生们对离乡背井、思念亲人的情感有较深的共鸣。这使得他们在学习《逢入京使》时,能够更加投入地体会诗人的情感。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将课程内容与他们的实际经历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诗词朗读、词语解析等环节,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词汇量。
5.培养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后自主对比学习其他古诗词,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6.增强团队合作意识:课堂讨论、小组活动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升人际沟通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逢入京使》的基本背景和情感表达。这是一首描写诗人远离家乡,偶遇入京使者时所引发的思乡之情。它体现了古人对家国的深厚情感和对离别的感慨。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这首诗的具体内容。通过分析诗句,了解诗人如何运用生动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表达情感。
1.教学重点
(1)诗句朗读与背诵:《逢入京使》的正确朗读与熟练背诵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教师需指导学生掌握诗句的节奏、韵律,通过朗读感受诗词的音乐美,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第24课《唐诗三首-卖炭翁》教案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唐诗的基本特点、《卖炭翁》这首诗的意境和主题。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诗歌表达劳动人民主题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和尊重辛勤劳动的人们。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诗歌表达劳动人民主题相关的实际问题。
2.诗歌朗读: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诗歌朗读活动。这个活动将让学生们感受诗歌的韵律美,进一步体会诗人的情感。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诗歌朗读。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唐诗三首-卖炭翁》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注意过那些辛勤劳动的人们?”(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诗人如何通过诗歌表达对劳动人民的敬意。
(4)诗歌鉴赏:如何从整体上鉴赏诗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突破方法:教授学生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如关注作者背景、分析诗句、体会意境等,并结合具体实例进行分析。
(5)创作实践:仿写一首以劳动人民为主题的唐诗,学生可能难以入手。
突破方法:提供创作思路,如选定主题、确定诗句结构等,鼓励学生进行创作,并在创作过程中给予指导。
8.课后拓展:推荐阅读白居易的其他诗作,了解唐代诗歌的特点。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如下:
1.提升文学素养:通过学习《卖炭翁》,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激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