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陷阱

合集下载

GMAT逻辑思维陷阱选项实例解读

GMAT逻辑思维陷阱选项实例解读

GMAT逻辑思维陷阱选项实例解读武汉雷哥GMAT小讲堂:今天邀请到武汉雷哥GMAT逻辑名师Elisha老师给大家带来的GMAT逻辑干货,请拿小本本记下来哦。

武汉雷哥GMAT逻辑名师—Elisha,美国Texas A&M University教育学院硕士,在TOEFL,GRE,GMAT等考试中均斩获高分。

对于不同国家、不同英语基础的学生,能亲自设计测评考试、制定教学大纲,并设计课程完成授课,最后及时根据学生的反馈作出调整,教学成果出色。

GMAT高分案例:李同学,GMAT二战720(V38;Q49),武汉纺织大学信息管理专业严同学,GMAT一战730(V38;Q51),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专业叶同学,GMAT二战740(V40;Q51),湖北经济学院金融专业相信同学们在做GMAT逻辑(CR)题的时候养成了排除无关选项的习惯。

不错,因为在选项设置上,5个选项中有很大概率一半以上的选项是无关的,所以先把这些明显“答非所问”的选项排除,然后在相关度较高的剩余选项中筛选、验证,是我们一般的解题思路。

快速排除错误选项的能力,尤其是判断无关选项的能力,在考试中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我们在课上总结了一系列无关选项的特征,比如:some代表无意义概率,other (than)代表扩大逻辑范围,比较级…than…一般是无关比较,最高级以及太绝对的词一般优先排除等等。

话虽如此,但事无绝对。

课上讲的无关选项的特征只是一般情况,不代表官方不会偶尔耍一下“小聪明”,出一些“看似错误”的选项迷惑我们。

仔细想想,找到出题者的“套路”固然是件好事,但是太过依赖它导致无法发挥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将思维固化,就犯了GMAT考场上的兵家大忌—因为CR本身考得不是别的,就是我们对逻辑的批判。

如果指望记住一些套路就能以不变应万变,单单记住一些正确选项以及错误选项的特征就觊觎高分,那只能说同学们还是太天真了。

下面,让我们一起分析几道“正确选项乍一看不像正确选项”的题,看看官方如何利用我们的思维陷阱。

《跳出思维的陷阱》读后感[共5篇]

《跳出思维的陷阱》读后感[共5篇]

《跳出思维的陷阱》读后感[共5篇]第一篇:《跳出思维的陷阱》读后感今天读报时,我看到一篇有趣的文章,题为《跳出思维的陷阱》。

它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国王问一群大臣:“一个池塘里有多少桶水?”大臣们从水的角度去想,一筹莫展。

而一个小男孩却从桶的角度去想,得出了这样的答案-----“如是桶和池塘一样大,那么就只有一桶水;如果桶只有池塘的1/2,那么就有两桶水;如果桶只有池塘的1/3,那么便有三桶水,以此类推……”他妙语惊人,令国王十分满意。

同样一个问题,这什么会难倒大臣,而难不住那个小孩呢?因为小孩解决问题时跳出了思维的陷阱。

这个故事使我深受启发,是啊,同一个问题,我们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而不要死板地“一条胡同走到黑”。

如果总是从一个角度去分析问题,看待事物,就可能步入误区。

品读这个故事,我悟出了这道“脑筋急转弯”的考题,题目是:阿江在路上走,看见一张百元钞票和一块肉骨头,阿江只捡了肉骨头,而不捡百元大钞,为什么?同学们的答案各异:有的说:“阿江怀疑钞票是假的。

”有的说:“阿江怕这是坏人故意设的圈套,诱已上钩。

”还有的说:“阿江弯腰捡时,从胯下看见有人走过来,就不好意思捡了,”……我想了想,回答:“阿江是条狗。

”“正确”老师给予了肯定。

哈哈,没想到我竟答对了。

是啊,同学们都只从“人”的角度去想,跌入了思维的陷阱,而我,另辟蹊径,从阿江“对钱不感兴趣一个道理,即对每件事物都须从多个方面去审视,开拓思路,只有这样,才能免入误区。

嘻嘻,读这个故事,收获真大呀。

第二篇:跳出“安排时间”陷阱我只想说:时间管理是个坑,精力管理是个大坑,自制力更是个巨大的坑!任何需要依靠“自制力”的事情,最终一定都会失败,因为,我们根本坚持不了。

能够让你跳出“安排时间”陷阱的,是寻找“不消耗意志力”的方法。

早上消耗了全部自制力,哪还有精神资源过好一天?曾经,我也是一个“上班族”,每天朝九晚五,总想着要么从早上抠出一点时间,要么从晚上抠出一点时间,来读书,来冥想,来跑步,不不不,不仅如此,还要恋爱,还要写作,还要投入时间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还想要准备创业的项目。

初中趣味数学题,小心思维陷阱

初中趣味数学题,小心思维陷阱

初中趣味数学题,小心思维陷阱
 极客数学帮整理了几道初中趣味数学题,题干中隐藏了不少的陷阱,一个不小心就会掉进自己的思维陷阱当中。

所以审题、解题的过程中一定要当心。

接下来就一起来看看吧。

1.计算最多能吃几个桃
 一毛钱一个桃,三个桃核换一个桃,请问1块钱最多能吃几个桃?
 答案:1块钱买10个,吃完后剩10个核。

再换3个桃,吃完后剩4个核。

再换1个桃,吃完后剩2个核。

朝卖桃的赊1个,吃完后剩3个核。

把核都
给卖桃的,顶赊的那个。

所以,你一共吃了10+3+1+1=15个桃。

这是大家都知道的方法。

还有个方法:不要一次买十个,分开买,第一次三个,第二次
两个,第三次两个,这样…很简单,也是15个。

2.葱白和葱绿分开卖
 有个人去买葱,问葱多少钱一斤?卖葱的人说1块钱1斤,这是100斤,
要完100元。

买葱的人又问:葱白跟葱绿分开卖不,卖葱的人说:卖,葱白
7毛,葱绿3毛。

买葱的人都买下了,称了称葱白50斤,葱绿50斤。

最后
一算葱白50*7等于35元,葱绿50*3等于15元,35+15等于50元。

买葱的人给了卖葱的人50元就走了。

“群体思维陷阱”治理

“群体思维陷阱”治理
群体决策是组织科学决策的一种基本形式但是在群体决策过程中组织经常把寻求或者达到一致的需要置于了合理评价优选备选方案的需要之上而忽略了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本身的要求而最终做出了非理性的决策这种群体思维模式我们称之为群体思维陷阱
山 东 纺 织 经 济
2 0 l 4年 第 2 期( 总第 2 0 4期 )
程带来异质性 ,增加 观点 的多样性 ,这 就为多种方法 或者 “ 优 势”意 见时 ,会倾 向于积极大胆地 表 明 自己 少数”或者 “ 劣势”意 见 和多种方案 的讨论 提供 了机会 。最后 ,群体 提高 了决 的观点 ;当发现 自己属于 “
策的可接受性 。许 多决策是在做 出抉择 之后 ,由于不 时 ,一般会 由于环境 压力而转 向沉默或者附 和。 为人们接受而夭折 的。但是 ,如果群体成 员参 与到决 也 就是说 ,当群体 决 策走 到这 样 一个 端 点 :把 策过程 中,他们更 可能会热情地 支持 它 ,并鼓励别人 寻求或 者达到一致 的需要 置于了合理评价优选 备选方
久之这种倾 向就导致群 体思维陷 阱。 另 外 ,群 体 的竞 争 力对 群 体 决策也 是 至关 重要
争时 ,群体成 员之间相互依 赖 ,为寻求 一致性 ,会抑
制 ,不 为群体 指 明方 向 ,这种群 体的 自由化 很容 易导 的。当一个群体 只注重外 部竞争 与合作 而忽略 内部竞 另 外 ,群体凝 聚力对 于群体决策 具有重要 的影 响。具 制创造性 思维 ,导致群 体思维陷 阱的产生 。 有较 强 的凝 聚力 的群体 ,能够使 成员从群 体 中获取极 2 .个体 的因素 。 大 的满足 ,同时使成 员能够感觉 到应 当为一 个整体 的 群体 是 个 体 的集 合 ,群 体 成 员是最 终 做 出决策 群 体分担一 £ 7 】 失败 的责任 。也就 是说 ,群体 凝 聚力越 的主体 。个 体对 于群体 决策 的重要性是 显而易 见的 ,

智商测试题黑点(3篇)

智商测试题黑点(3篇)

第1篇第一章:引言智商,即智力商数,是衡量个体智力水平的重要指标。

智商测试题作为一种评估智力的工具,被广泛应用于教育、招聘、科研等领域。

然而,在众多智商测试题中,隐藏着许多思维陷阱和逻辑谜题,它们不仅考验着我们的智力,更挑战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认知能力。

本章将带您走进智商测试题的神秘世界,揭示其中的黑点,让您在挑战自我的同时,也能享受到思维的乐趣。

第二章:思维陷阱篇一、逻辑谬误1. 以偏概全:从一个个别现象推断出普遍规律。

例题:小明喜欢吃苹果,所以所有人都喜欢吃苹果。

2. 诉诸权威:以权威人士的观点作为结论的依据。

例题:专家说这个产品很好,所以这个产品一定很好。

3. 滑坡谬误:从一个小概率事件推断出一系列灾难性后果。

例题:最近有人因吃坏了肚子住院,所以以后都不敢吃这个食物。

二、心理陷阱1. 证实偏见:只关注支持自己观点的信息,忽视反对自己观点的信息。

例题:甲说乙是个好人,乙只告诉甲他认识的好人,却忽略了认识的好人中也有坏人。

2. 事后诸葛亮:在事情发生后,对事情发展过程进行完美预测。

例题:天气预报说今天有雨,结果真的下雨了,大家纷纷说:“看吧,我就知道会下雨。

”3. 偷换概念:将不同概念混淆在一起。

例题:有人说:“学习是为了找到好工作。

”这里将“学习”和“好工作”两个概念混淆在一起。

第三章:逻辑谜题篇一、逻辑推理1. 假设推理:通过假设条件,推导出结论。

例题:如果今天下雨,那么小明会带伞。

今天下雨了,所以小明带了伞。

2. 归纳推理:从个别事实出发,归纳出一般规律。

例题:观察到所有天鹅都是白色的,推断出所有天鹅都是白色的。

二、逻辑游戏1. 欧几里得游戏:通过移动木块,使四个角对齐。

例题:将一个3x3的九宫格分成四块,每块角对齐。

2. 逻辑迷宫:在迷宫中找到正确的路径。

例题:在一个4x4的迷宫中,找到从起点到终点的路径。

第四章:智商测试题实战篇一、选择题1. 下列哪个选项不是逻辑谬误?A. 以偏概全B. 诉诸权威C. 归纳推理D. 滑坡谬误答案:C2. 下列哪个选项不是心理陷阱?A. 证实偏见B. 事后诸葛亮C. 归纳推理D. 偷换概念答案:C二、填空题1. 在下列句子中,哪个句子存在逻辑谬误?(1)小明喜欢吃苹果,所以所有人都喜欢吃苹果。

公务员常见陷阱解析识破难题避免失分陷阱

公务员常见陷阱解析识破难题避免失分陷阱

公务员常见陷阱解析识破难题避免失分陷阱公务员常见陷阱解析:识破难题,避免失分陷阱公务员考试作为一项重要的招录方式,对于很多人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是,公务员考试的题目种类繁多,其中不乏一些陷阱性的难题,容易让考生掉入其中而失去分数。

本文将给你介绍一些常见的公务员考试陷阱,并提供一些解析方法,帮助大家识破陷阱,避免失分。

一、迷误选项陷阱在公务员考试中,迷误选项陷阱普遍存在。

这类陷阱选项通常是用来迷惑考生的,看似正确,实则与题目要求不符。

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要仔细审题,理清题目的要求,不受迷误选项的干扰。

另外,可以运用排除法,先排除明显错误或不合逻辑的选项,再从剩下的选项中做出正确选择。

二、干扰信息陷阱在公务员考试中,干扰信息陷阱也是一个常见问题。

这类题目往往会在文章或情境中加入一些与问题无关的信息,用来干扰考生的判断。

对于这类题目,考生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筛选出与问题相关的关键信息,并排除干扰信息。

在解答问题时,集中注意力,减少被干扰的可能性。

三、推理思维陷阱公务员考试中的推理思维陷阱主要表现为考察考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这类问题往往涉及一些抽象的概念和精密的逻辑关系,容易让考生产生疑惑和错误的推理。

对于这类问题,考生需要构建清晰的逻辑思路,尽量将问题具体化,找到关键的线索,进行正确的推理。

四、一言难尽陷阱在公务员考试中,一言难尽陷阱体现为题目虽然简短,但信息量巨大,需要考生仔细分析和理解。

这类问题要求考生捕捉问题要点,提炼关键信息,并进行全面综合的分析。

为了避免掉入一言难尽陷阱,考生应该注重平时的积累,提高信息处理和分析能力。

五、时间压力陷阱公务员考试中的时间压力陷阱常常让考生感到困扰。

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大量题目,容易导致考生心急、思维混乱,从而错失分数。

为了避免时间压力带来的影响,考生可以在平时练习中提高解题速度,掌握一些时间管理的技巧,尽量保持冷静和专注。

总结起来,公务员考试中存在着各种陷阱,考生需要具备一定的策略和技巧来应对。

快速识别逻辑陷阱与反陷阱

快速识别逻辑陷阱与反陷阱

快速识别逻辑陷阱与反陷阱快速识别逻辑陷阱与反陷阱逻辑陷阱是指在思维过程中出现的错误逻辑或欺骗性的推理方式,常常误导人们的判断和决策。

人们需要通过增强对逻辑陷阱的识别能力来避免被其误导。

而反陷阱则意味着人们可以使用一些技巧和方法来避免逻辑陷阱的影响,从而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决策。

一种常见的逻辑陷阱是“诉诸情感”。

这种陷阱利用人们情感上的脆弱性,通过激起人们的情感反应来影响他们的判断。

人们在决策时应该尽量避免跟随情感的驱使,而是要依靠理性和冷静的思考。

另一个常见的逻辑陷阱是“异议无效”。

这种陷阱发生在当一个人提出一个异议时,却被指责为无效或无关的。

为了避免这个陷阱,我们应该尊重不同的观点,并寻求与他人进行积极的交流和讨论。

还有一个常见的逻辑陷阱是“因果关系偏见”。

这种陷阱发生在人们错误地将两个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了武断的假设。

正确地认识到相关并不一定意味着因果关系是十分重要的。

我们应该保持谨慎,避免对相关事件过度解读。

为了快速识别逻辑陷阱,我们可以运用一些技巧和方法。

首先,我们需要保持谨慎和批判性思维,在进行判断和决策时不要过于轻信别人的推理。

其次,我们可以学习一些常见的逻辑陷阱,了解它们的特点和表现形式,从而更容易识别它们。

此外,我们还可以寻求他人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多方面的思考来避免陷阱的影响。

在应对逻辑陷阱时,我们可以采用一些反陷阱的策略。

首先,我们可以借助逆向思维,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来审视问题。

其次,我们可以运用逻辑推理的技巧,通过分析和比较不同的信息来做出准确的判断。

最后,我们可以使用数据和证据来支持我们的观点,从而增加我们的说服力。

总之,快速识别逻辑陷阱和采用反陷阱的策略对于我们的思维和决策能力至关重要。

通过增强对逻辑陷阱的识别能力,我们可以避免被其误导,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决策。

同时,通过运用一些反陷阱的策略,我们可以增强我们的思维能力,提高我们的决策水平。

思维陷阱英语演讲稿

思维陷阱英语演讲稿

思维陷阱英语演讲稿Have you ever found yourself in a situation where you made a decision based on faulty reasoning or incomplete information? Have you ever felt trapped in a pattern of thinking that led you to make choices that you later regretted? These are all examples of what psychologists call "cognitive traps" or "thinking traps". In this speech, I will discuss some common thinking traps that can affect our decision-making and offer some strategies for avoiding them.One common thinking trap is the confirmation bias, which is the tendency to search for, interpret, favor, and recall information in a way that confirms one's preexisting beliefs or hypotheses. This can lead us to ignore evidence that contradicts our beliefs and to overvalue evidence that supports them. For example, if we have a strong belief in the effectiveness of a certain diet, we may only seek out information that supports that belief and ignore evidence that suggests otherwise. To avoid the confirmation bias, we need to actively seek out information that challenges our beliefs and be open to changing our minds in the face of new evidence.Another common thinking trap is the availability heuristic, which is the tendency to overestimate the likelihood of events based on their availability in memory. This means that we are more likely to believe that something is common or probable if we can easily think of examples of it. For example, if we hear about a plane crash on the news, we may become more fearful of flying, even though the statistical likelihood of being in a plane crash is very low. To avoid the availability heuristic, we need to rely on objective data and statistics rather than our own subjective impressions.The sunk cost fallacy is another thinking trap that can lead us astray. This is the tendency to continue investing in a decision, even if it's not the best option, because we have already invested a lot of time, money, or effort into it. For example, if we have already spent a lot of money on a concert ticket, but then realize that we don't actually want to go to the concert, we may still go in order to "get our money's worth", even though staying home would be a better use of our time. To avoid the sunk cost fallacy,we need to focus on the future consequences of our decisions rather than the past investments we have made.In conclusion, thinking traps can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our decision-making and lead us to make choices that are not in our best interest. By being aware of these traps and actively working to avoid them, we can make more rational and informed decisions. This requires being open to new information, relying on objective data, and focusing on the future rather than the past. Thank you for listening.。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维陷阱
思维陷阱
影响人们思维的一系列类似的缺陷或陷阱,有些是错误的感觉,有些是偏见,有些是我们思维中非理性的因素。

之所以称其为“陷阱”,是因为不易被人察觉,它们就融于我们的思维过程中。

1“沉锚”陷阱
考虑做一个决定时,我们的大脑会对得到的第一个信息给予特别的重视。

第一印象或数据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我们的思维固定在了某一处。

“沉锚”效应表现方式多种多样,它可能是同事无意中的一句意见或晚报上的一个小数字。

在工作中,最常见的“沉锚”是先例或趋势。

市场策划人员在制订销售计划时会参考去年的计划,这样的计划如果能充分考虑其他因素,得出的数字可能是准确而恰当的,但如果一味依赖原来的数字,那原有数字就是“沉锚”。

聪明的谈判者很善于利用这种“沉锚”效应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他们会选择有利的数据和事实说服对方,
那么怎样才能绕过“沉锚”陷阱呢?
1. 从不同的角度来看问题。

看看有没有其他的选择,不要一味依赖你的第一个想法。

2. 在向别人请教前,先自己考虑一下问题,有一个基本打算,不要被别人的意见左右。

3. 集思广益。

寻求不同的意见、方法,以开拓你的思维,打破原有的条框束缚。

4. 注意不要限制顾问、咨询专家的思维。

在向他们介绍情况时,要尽量客观公正,不要搀杂你个人的观点和倾向,以免影响他们的思路。

5. 特别注意在谈判时不要受对方所设“沉锚”的影响。

在不为对方提议所限的同时,寻找恰当的时机,利用“沉锚”效应影响对方,从而使自己处于一个更有利的位置。

2维持现状陷阱
这种“现状”陷阱隐藏在每一个人的头脑中,是一种自我利益保护心理。

要打破这种“现状”,就要采取行动,而行动本身又意味着风险,承担风险就有可能面对指责并进而后悔。

维持“现状”,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因为这是减少我们心理压力的途径,但在同时,却失掉了机会。

日常生活中的经历还告诉我们,当我们的选择越多时,我们越容易受“现状”的影响。

那么对付“现状”陷阱有什么办法呢?
1. 牢记自己所订立的目标,随时审查自己是否为“现状”困扰,现有的情形中是不是有你成功的障碍。

2. 一定不要把“现状”作为你的选择,去发现其他的可能性,仔细权衡其中的利弊得失。

3. 不要夸大自己的成本或努力,这样做只是在自欺欺人。

4. 记住对“现状”的渴望随着时间改变而改变。

将来的“现状”与今天的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5. 如果你有比“现状”更好的选择,不要害怕付出努力,逼迫自己去实现它。

3“有利证据”陷阱Confirming-Evidence Trap
现在假设:你是一家中等规模公司的经理,现在要做一个决定:是否取消增加机器设备的计划。

因为你担心公司出口业务的增长不会持续下去,另外你还担心出口地的货币可能会贬值,从而影响你的产品竞争力,最终会减少出口。

在做决定以前,你请教了一位老朋友,碰巧他最近刚刚否定了一项扩建计划。

最可能的结果是:他力劝你赶紧取消机器设备的采购计划,那你怎么办呢?
先别忙着做出决定,因为你有可能会掉进“有利证据”陷阱。

这种“有利证据”陷阱会诱使我们寻找那些支持自己意见的证据,躲避同自己意见相矛盾的信息。

那怎样才能绕过“有利证据”的陷阱呢?
1. 审查自己对各种信息是否给予了相同的重视,避免只接受“有利证据”的倾向。

2. 尽量朝与自己意见相反的方向去想,或者找一个你所信赖的意见分歧者,进行一次彻底的辩论。

3. 审视自己的动机。

你是在收集信息做出正确合理的决策呢?还是只是在为自己的决定找“有利证据”?
4. 征求别人意见时,不要找那种“惟命是从”的下属。

如果你的顾问或咨询师一一直都在说:“是,对。

”那么要赶紧换个人。

4表述方式陷阱Framing Trap
如何设计问题的形式,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你的决定。

那么怎样才能防止这种“表述方式”陷阱的出现呢?
1. 不要机械地接受问题。

不管这个问题是你提出的还是别人提出的,从不同的角度产生不同的问法。

2. 尽量由自己提出一个辩证的、有利又有弊的问题。

3. 在决策过程中,要不断怀疑问题,特别是在最后,更要看一下改变问法对决策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
4. 当别人给出建设性的意见供参考时,想一下他们看问题的角度,试着与自己的做一下比较。

5“记忆”陷阱The Recallability Trap
我们经常会根据过去来预测将来,那么过去发生的重大事件或在头脑中留有深刻记忆的事件无疑会产生“记忆”陷阱,使我们的思维离开正道偏向另外一个方向,从而导致决策的失误。

怎样才能防止这种“记忆”陷阱的出现呢?
1. 仔细审查你的各种预想,确信它们没有被你的“记忆”影响;对于一些较随便的数据、也要注意收集;决策时刻要走出你的“记忆”,尽量减少特定或重大事件给你的思维所带来的影响。

2. 我们的大脑在不停地思考,但有时它不但不会帮我们,反而会阻碍我们。

在决策的每一时刻、每一环节,错觉、偏见和心理的种种小把戏都在影响着我们。

但如果意识到他们的存在和危害性,我们至少可以测试和约束自己,找出自己的主观错误,采取行动来避开这些决策的陷阱,无论如何,防患于未然是最佳途径。

6“沉没成本”陷阱The Sunk-Cost Trap
经济学中定义的“沉没成本”,是指那些已经发生而且无法收回的成本,任何考虑沉没成本的决策都是非理性的。

过去失败的决策可能已经变成无法回收的沉没成本,但是却无法忽略这些曾投入过的成本而引导出不良的决策。

无法理性放弃沉没成本有很多因素,可能是因为决策者不愿承认我们过去犯下的错误,也许是怕错误被知道会变成众人指责的目标,大家会质疑他们的判断力。

要避免沉没成本的陷阱有几种方法:
倾听没有参与决策的人的意见
勇于承认错误
注意下属的建议跟决策是否落入沉没成本的陷阱,如果有必要就调整他们的职务
我们谈到的各类陷阱可能独立地对决策造成影响。

但更加危险的是,它们会一起出现,互相放大效果,形成恶性循环:
一个强烈的第一印象可能“锚定”我们的思维,然后我们可能会有选择性地挑选有利的证据来证明我们最初的倾向是正确的。

我们草率地做出决策,而这个决策带来了一个新的现状……心理失误层层重叠,要做出明智的选择变得越来越难。

对任何心理陷阱最好的防范就是对它们保持警觉——不论它们是单独出现还是共同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