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林生态工程对地下水位的影响分析

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林生态工程对地下水位的影响分析
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林生态工程对地下水位的影响分析

选修三生态工程知识点详解

专题5生态工程知识系统表解【专题总系统】 【专题分系统】 5、1 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概念人类应用自然生态系统、系统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与方法,通过系统设计与调控技术组装,对已被破坏的传统生产方式进行修复、重建,对造成环境污染与破坏的传统生产方式进行改善,并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追求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 建设目的遵循自然界物质循环的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 特点与传统的工程相比,生态工程就是一类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的工程体系。 建设原因传统经济模式正在毁坏水、大气、土壤 与生物资源,消耗地球赠给我们的自然 资本。 【资料分析1】长江洪水泛滥的原因 【资料分析2】“石油农业”生产模式造成的 污染问题 作用就是实现循环经济(生态经济主要就是通过实行“循环经济”的原则,使一个系统产出的污染物,能够成为本系统或者另一个系统的生产原料,从而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范畴就是人类学习自然生态系统“智慧”的结晶,就是生态学、工程学、系统学、经济学等学科交叉而产生的新兴学科。 基本原理物质循 环再生 原理 理论基础物质循环 意义可避免环境污染对系统的稳定与发展的影响。 实例无废弃物农业 物种多 样性原 理 理论基础物种繁多而复杂的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抵抗力稳定性 意义 可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产生或容纳更多的生物量,提高系统 生产力。 实例“三北防护林”建设、珊瑚礁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问题 协调与 平衡原 理 理论基础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 意义 生物数量不超过环境承载力(又称环境容纳量,就是指某种环 境所能养活的生物种群数量),可避免系统失衡与破坏。 实例太湖富营养化、西北一些地区的防护林问题 整体性 原理 理论基础 ●自然生态系统就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要考虑到自然生 态系统规律); ●人类处在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中(要考虑经济与社 会等系统的影响力以及社会习惯、法律制度的影响)。

1-附件:防护林造林工程投资估算指标

附件 防护林造林工程投资估算指标 2016·北京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指标体系构成 (2) 第三章技术经济指标 (4) 第四章技术经济指标调整 (17) 第五章工程建设其他费用和不可预见费 (20) 第六章附则 (21) 附表: 附表A 人工造林模式技术经济指标表 (22) 附表B 飞播造林模式技术经济指标表 (44) 附表C 封山(沙)育林模式技术经济指标表 (47) 附表D 造林辅助措施技术经济指标表 (52) 本指标规范用词说明 (62) 附加说明 (63) 附录: 《防护林造林工程投资估算指标》条文说明 (64) 造林区域范围县名单 (72) 《防护林造林工程投资估算指标》案列 (86)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合理估算防护林工程建设投资,做到技术先进,指标适用可行,确保各类防护林造林质量和成效,满足防护林工程建设与管理需要,依据国家林业局计财司关于部署2014年林业工程建设标准编制工作的通知(规建函〔2014〕34号),以及《林业工程建设标准制(修)订项目合同》,修订本标准。 第二条本标准规定了防护林工程建设中人工造林、飞播造林、封山(沙)育林的造林费用投资指标,以及沙障、围栏、整地、浇水、地膜、保水剂、生长调节剂、树干涂白、泡苗池、假植、客土、脱碱降盐改土等特殊地区造林辅助措施费用投资指标。 第三条本标准适用于防护林工程建设与管理,以及造林工程建设中造林和管护期间的投资估算。 第四条本标准适用于防护林工程建设中特殊地区造林辅助措施的投资估算。 第五条本标准适用于防护林工程建设中工程建设其他费用和不可预见费的投资估算。 第六条本标准术语和定义在条文说明中释义。 第七条退化林修复、迹地更新、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更新改造等造林部分的投资估算可参照本标准。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 实施方案编制提纲 一、基本情况 (一)工程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人口、产业、村庄建设、基础设施、环境地质条件与地质灾害等情况(工程项目区涉及多个行政村的,土地利用现状与人口分村进行统计)。 (二)工程项目区内土地利用、村庄建设、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农业生产、生态环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三)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的可行性分析(重点从发展基础、群众意愿、整治潜力、生态修复能力等方面阐述)。 二、工作目标 主要包括耕地与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村庄建设、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环境整治等方面的目标,各项目标设定要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可量化、可统计、可考核。 三、土地利用功能分区情况 (一)划定土地利用功能分区(根据村土地利用规划、当地自然条件差异、土地利用现状、经济社会发展与产业特色,

对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进行优化,合理划分农业生产、村庄建设、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等功能分区,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二)明确各功能分区重点整治内容(明确各土地利用功能区重点整治内容,合理划分整治分区,明确整治任务与目标)。 四、统筹安排项目 (一)土地整治项目安排(统筹安排高标准农田建设、旱地改水田、耕地质量提升、农村建设用地复垦、宜耕后备资源开发等项目,明确各项目主要建设内容)。 (二)各类建设项目安排(对新农村建设、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现代农业及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与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拆违治违、村庄环境整治、交通、水利等具体项目进行安排,明确各项目主要建设内容)。 (三)生态修复项目安排(对损毁土地复垦、土壤污染防治、废弃矿山治理以及其她生态修复工程等具体任务进行安排,明确各项目主要建设内容)。 五、实施期限及进度计划 (一)实施期限。原则上不超过3年。 (二)进度计划。对分年度实施计划进行安排。

塔里木盆地

有关塔里木盆地 一、区域地质背景 塔里木盆地是中国最大的内陆盆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北、西、南为天山、帕米尔和昆仑山、阿尔金山环绕,呈菱形,海拔1000米左右,西部海拔1000米以上,东部罗布泊降到780米,面积约56万平方公里。盆地中央是著名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沙漠覆盖面积约33万平方公里。塔里木盆地是我国陆上最大的沉积盆地,也是大型叠合复合型盆地,自震旦纪至第四纪,经历了不同的构造环境,发育古隆起,伸展构造、冲断构造和走滑构造。盆地内部按基底顶面起伏划分成“三隆四坳”,即库车坳陷、塔北隆起、北部坳陷、塔中隆起、塔西南坳陷、塔南隆起、塔东南坳陷。不同类型原型盆地充填各种沉积序列,形成各类油气系统和评价单元。 二、构造运动和演化发展 塔里木盆地是塔里木板块的核心稳定区部分,塔里木板块是一个具有古老大陆地壳基底的、自元古代超大陆裂解出来的、古生代独立的古陆块,其四周边界分别为:北部边界为天山造山带;西南部边界为西昆仑造山带;东南部边界为阿尔金走滑断裂带,现今为欧亚大陆板块南缘蒙古弧与帕米尔弧之间的广阔增生边缘中的中间地块。塔里木板块经历了长期复杂的漂移演化,它在早古生代为一独立漂移的古陆块,在晚古生代它拼贴在欧亚大陆南缘成为大陆边缘增生活动带的一部分,在晚古生代末期到中生代塔里木板块受特提斯构造带控制,由于羌塘地块、印度板块等与欧亚大陆碰撞,随着特提斯洋闭合,塔里木成为大陆内部稳定地块及沉降的山间盆地。新生代则主要受喜马拉雅构造带控制。 塔里木盆地构造运动的多期性决定了盆地演化的多阶段性,根据沉积建造特征、构造变动特征及不整合面的分布, 塔里木盆地可分为7个演化历史阶段。(1)前震旦纪: 基底形成阶段。 (2) 震旦纪—奥陶纪: 克拉通内坳陷与克拉通边缘坳拉槽发展阶段。(3) 志留—泥盆纪: 克拉通内坳陷与周缘前陆盆地发展阶段。(4) 石炭—二叠纪: 克拉通边缘坳陷与克拉通内裂谷阶段。(5) 三叠纪: 前陆盆地发展阶段。此时塔里木盆地周缘均为陆缘隆起,盆地内部发育前陆盆地沉积,沉积类型主要为河湖相.(6)侏罗纪—早第三纪: 陆内断陷—坳陷发展阶段。 (7) 晚第三纪—第四纪:复合前陆盆地阶段。 三、油气成藏系统分析 油气系统包括两类范畴:(1)地质要素:烃源岩,储集岩、封盖层和圈闭:

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工程

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工程 (一)防护林工程施工方法 1、工序流程: 施工放样定点→挖树坑→施肥→植树→浇水→封坑→整理验收。 2、施工方法及操作要点 根据要求放样定点,人工挖树坑,施肥浇透水后进行植树,再浇水封坑,采取保水措施处理,确保树的成活率。 (二)技术措施 种植材料、苗土、挖掘、包装、栽培应符合设计要求及相关规定。 种植前土壤处理:种植前应该对该区的土壤进行化验分析,采取相映的消毒、施肥和客土等措施。 种植穴的挖掘:种植穴点放线应符合设计图纸要求。 苗木运输和栽培按规程操作。 苗木种植前的修剪质量应符合规定。 种植的质量应按设计图纸要求核对苗木品种、规格及种植位置。 (1)场地平整 将土地进行清理、平整,将施工中保存的腐殖土、草皮土回填在取料坑及削坡后的坡面上作为培植土,然后进行植树、种草。 (2)植树 植树应在秋季适宜季节进行。 树种,按设计要求种植。 栽植的株距按设计要求为2m 。 在植树时,不得破坏堤前自然生长的树木。 (3)种草 种植的草种按设计要求进行。 草皮护坡按100平米用种5公斤,拌土洒播,洒播后上覆一层湿土。 种植草皮护坡前,应将堤防原有的杂草予以清除。 (4)养护 防护堤林及草皮护坡种植后应及时洒水养护。

后期要加强养护,以达到设计要求的成活率。 (二)生态防护林工程 1、依据规划设计和施工图纸确定生态防护林的方位,并且用白灰准确标注出每棵树的具体位置。 2、采用人工方法按照施工图纸要求的尺寸进行树坑开挖,保证树坑开挖质量。 3、树坑开挖完成后,精心放置树苗并回填土料,树苗放置应垂直并成行,土料回填后应踩实。 4、每行树植完后,用水罐车运水进行适时适量浇灌以提高树苗成活率。 5、植树完成后,对施工场地进行彻底清理,确保达到路平、沟直、树成行、耕地恢复的要求。

重点防护林工程建设项目实施方案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重点防护林工程建设项目实施方案 篇一:林业生态省建设实施方案 林业生态省建设实施方案 为认真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的通知》(*政〔×〕×号)精神,特制定20XX年**林业生态省建设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林业工作会议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建设林业生态省的重大决策,以确保如期实现我省森林资源“双增”(森林面积、森林蓄积量增加)目标为核心,以森林资源培育为重点,以林业生态县建设为载体,强化措施,稳步推进,注重实效,圆满完成林业生态省年度建设任务,为建设中原经济区提供坚实生态屏障。二、建设任务(一)营造林。全省安排造林任务×.×万亩。其中:国家预安排我省造林任务×.×万亩,我省安排造林任务×.×万亩(含飞播造林×万亩);森林抚育和改造×.×万亩。(二)育苗。全省安排育苗计划×万亩,其中:择优扶持优质种苗基地×.×万亩,培育优质苗木×万株。

三、安排原则(一)营造林计划。20XX年全省营造林规模按《**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中期调整任务的×%安排,生态工程新造林、更新造林、林业产业工程分别按《规划》中期调整任务的×%、×%、×%安排,全面实施规划的×个林业生态工程和×个林业产业工程。山区生态体系建设工程中的生态移民工程按照退耕还林后续专项(生态移民)工程由发展改革和扶贫部门安排,城市林业生态建设工程中的城市建成区绿化建设任务由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安排。(二)投资。20XX年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资金继续实行“以奖代补”,只安排国家、省级生态工程建设任务。(三)重点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长淮防护林工程、太行山绿化工程及向国家申报的20XX年造林项目直接由省安排到县(市、区),其余由各省辖市按照规划的工程量大小、生态区位重要程度和县域经济发展状况确定20XX年林业生态建设工程的任务量并安排到县(市、区),对已完成《规划》确定任务的建设工程不再安排,省林业厅据此下达年度建设计划。下达的农田防护林体系改扩建工程要首先保证完成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规划确定的年度建设任务,凡是列入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规划的县(市、区)必须在中低产田范围以外的行政村实施。森林抚育和改造工程重点安排连霍、京珠等高速公路、国道、省道沿线的县(市、区)和平原地区抚育工程量大的县(市、区)。四、建设重点20XX年重

生态修复工程技术方案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瑶岗仙矿区生态修复工程 技术方案

建设单位:湖南瑶岗仙矿业有限责任公司 建设地点:宜章县瑶岗仙镇 设计单位:长沙赛恩斯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二〇一五年一月. 目录 第一章项目概况 (1) 1.1 项目名称及主管单位 (1) 1.2 编制依据 (1) 1.2.1法律和法规 (1) 1.2.2标准和规范 (1) 1.2.3与项目其他相关资料 (3) 1.3 编制目的 (3) 1.4 编制原则 (3) 1.5 编制范围及内容 (4) 第二章场地说明及建设条件 (6) 2.1 自然地理条件 (6) 2.1.1 地理位置 (6) 2.1.2 地形地貌 (7)

2.1.3 气候气象 (9) 2.1.4 水文水系 (10) 2.2 建设条件 (10) 2.2.1 交通条件 (10) 2.2.2 配套条件 (10) 2.2.3供水条件 (11) 2 1............................................................. . 污染现状及建设思路第三章.3.1 区域现状及工程量. (12) 3.2 治理思路 (16) 第四章总平面布置............................................................................. 17 4.1布置原则 (17) 4.2 平面布局 (17) 4.3 竖向布置 (18) 第五章项目实施方案.......................................................................... 19 5.1 山体裂缝治理 (19) 5.2 生态恢复方案 (19) 5.2.1 处理方式确定 (19) 5.2.1 A区域生态修复治理方案 (23) 5.2.2 C区域生态修复治理方案 (26)

塔里木盆地的形成与演化

木盆地是中国最大的内陆盆地。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北、西、南为天山、帕米尔和昆仑山、阿尔金山环绕。面积530000平方公里。中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就位于此,这里还是中国重要的油气产区。那么,塔里木盆地是如何形成的呢? 塔里木盆地在中国的位置 板块构造演化 ◆前震旦纪地质构造演化 目前在塔里木获得最老同位素年龄的岩石和数据表明,塔里木盆地在中太古代甚至早太古代就已经发生了来源于亏损地幔的偏碱性玄武岩浆的喷溢活动,岩浆的侵入形成了塔里木盆地原始的陆核。 早元古代是本地区地壳快速增长的重要时期,也是由陆核发展成为陆块的时期。早元古代兴地期,广泛而剧烈的构造运动,使岩石产生强烈变形,最后使塔里木陆块、柴达木陆块和准噶尔微陆块聚合连成一片。 经过中元古代末兴地期克拉通化后,聚合在一起的塔里木陆块重新裂离,并在陆块内部产生了裂陷。 晚元古代,“远古南天山洋”和“远古昆仑洋”闭合消亡,古塔里木板块在经历太古宙陆核形成,早元古代稳定陆块增生发展和中—晚元古代构造演化后终于逐渐成型。 ◆震旦纪及古生代构造演化 震旦纪是塔里木盆地发展史上一个转折时期。塔里木运动之后,统一的古塔里木板块形成。震旦系是作为塔里木板块克拉通盆地的第一个沉积盖层而覆盖了塔里木盆地。

早震旦世,在塔里木板块边缘和内部发育大陆裂谷盆地。他们与地幔上隆、地壳变薄和伸展有关。晚震旦世继续拉张,在塔里木主体部位形成克拉通内张盆地。沉降速率较早震旦世明显降低。 寒武至奥陶纪塔里木板块北部由于天山微陆块继续向北运动而进一步扩张,地幔物质侵入形成洋壳。洋盆发展结果导致塔里木板块北与哈萨克斯坦板块分离,南与羌塘板块相隔。寒武系—下奥陶统是盆地主要的生油岩之一。 奥陶纪末,由于塔里木大陆板块大陆边缘早古生代的“天山多岛有限洋盆”和“库地—奥依塔格洋盆”俯冲消减和微板块的碰撞所产生的加里东中期运动,对塔里木板块及其边缘的构造演化具有重要的影响。这期运动可能是塔里木板块南北边缘化为主动边缘的反映。 志留纪开始,南天山洋由东向西逐渐闭合;泥盆纪末,塔里木板块与哈萨克斯坦板块碰撞拼贴;库地洋于泥盆纪晚期闭合,中昆仑地块拼贴到塔里木板块之上。经过这一时期一系列的构造运动之后,塔里木腹部形成了大型克拉通内挤盆地,具有独特的沉降史和构造特征。 石炭—二叠纪是塔里木板块由古全球构造运动体制新全球构造运动体制转化的过渡时期(朱夏,1983),即由早古生代边缘多中心不对称扩张、微陆块与多岛有限洋盆、弧后盆地间“手风琴”式此张彼合运动、单向俯冲与软碰撞关闭的构造运动体制向威尔逊旋回式的洋中脊大规模对称扩张、“传送带”式俯冲消减、沟弧盆体系同时发育的新全球板块构造运动体制过度。 ◆中—新生代构造演化 从三叠纪开始,塔里木进入陆盆演化阶段,主要受控于亚欧大陆南缘特提斯洋的周期性俯冲消减和闭合作用,同时与盆地基地核挤压隆起或山系发展有关。 侏罗纪—古近纪,塔里木盆地形成演化与欧亚大陆南缘的一系列碰撞时间有关,如侏罗纪晚期的拉萨碰撞和白垩纪晚期的科希斯坦碰撞事件等。每一期碰撞都使围限塔里木盆地山系和基底核挤压隆起发生周期性复活,形成向盆地内的挤压逆冲构造,在冲断带前缘发育前陆盆地。 新进纪—第四纪,随着印度板块对欧亚板块的俯冲与碰撞,及碰撞后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楔入所产生的远程效应的影响,天山和昆仑山大幅度隆升推覆。碰撞后,印度板块仍然继续向北俯冲,西昆仑造山带受强烈挤压收缩和抬升,北部岩块长距离逆冲在塔 里木盆地之上,加剧了塔里木板块岩石的挠曲 程度。 西昆仑山,天山褶皱强烈上升,并伴随着走滑断层系活动,盆地相对下降形成统一的由造山带包围的塔里木盆地。 现代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作用

生态防护林

生态防护林 前言 日趋严重的自然灾害和生态环境恶化对当前农业现代化建设是一个巨大的威胁。国内外大量的生产实践和科研成果表明,在遭受旱涝、风沙和霜冻等危害的农田上营造不同类型的农田防护林,不仅可以减免自然灾害的侵袭和保障农作物高产稳产,而且还可以开展多种经营,增加经济收入和提高生活水平。所以,大面积地营造农田防护林,实现农田林网化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农田生态防护林的生态效益 1、农田防护林的防风效应 林带对气流具有3种主要作用:①改变林带附近的流场结构。气流通过林带进,流线和迹线变弯曲,空气质点不再沿平直方向运动。②影响林带附近的风速。林带背风面风速明显减弱,个别部位也可能加强。③改变气流的状态,使乱流的影响不同。 2、农田防护林的热力效应 林带在一定范围内对于太阳辐射、空气温度、土壤温度等气象要素所引起的变化可归为林带的热力效应。 3、农田防护林的水文效应 主要包括林带对蒸发蒸腾的影响、林带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林带对土壤湿度的影响、林带对降水和积雪的影响和林带对地下水的影响。 4、农田防护林的土壤改良效应 农田防护林具有改善农田小气候的功能,从而对土壤的水、热条件有相应的改善。此外,根系的活动和地上部分树木有机体的积累、枯落物分解,必然对土壤微生物的区系组成和活动产生积极的影响,并导致土壤特性、肥力和结构的改变 农田生态防护林的经济效益——带动脱贫致富 1、农田防护林是平原的木材生产基地 平原地区土地肥沃,水利条件优良,树木生长迅速,轮伐期短,加上劳动力充足和交通方便,因此农田林网( 加上“四旁”绿化和片林) 成为平原地区的木材生产基地。 2、农田防护林是重要的农村能源生产基地 农田防护林可为农村提供大量烧柴,成为农村群众生活的重要能源。根据中国农业科学院鄢陵科技服务组的调查,山西夏县的一个 350 m × 400 m 的林网网格,林带树木 2 ~ 4 行,株行距2 m × 2 m,造林10 a后可提供木材165 m3 ,烧柴27 000 kg。广东省农田林网科研协作组对珠江三角洲农田林网的研究认为:新银合欢树种,1 a生平均树高3. 6 m,3 a生平均树高8. 9 m,平均

防护林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防护林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立项+批地+贷款) 编制单位:北京中投信德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编制时间:二〇二〇年五月 咨询师:高建

目录

专家答疑: 一、可研报告定义: 可行性研究报告,简称可研报告,是在制订生产、基建、科研计划的前期,通过全面的调查研究,分析论证某个建设或改造工程、某种科学研究、某项商务活动切实可行而提出的一种书面材料。 可行性研究报告主要是通过对项目的主要内容和配套条件,如市场需求、资源供应、建设规模、工艺路线、设备选型、环境影响、资金筹措、盈利能力等,从技术、经济、工程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比较,并对项目建成以后可能取得的财务、经济效益及社会影响进行预测,从而提出该项目是否值得投资和如何进行建设的咨询意见,为项目决策提供依据的一种综合性分析方法。可行性研究具有预见性、公正性、可靠性、科学性的特点。 一般来说,可行性研究是以市场供需为立足点,以资源投入为限度,以科学方法为手段,以一系列评价指标为结果,它通常处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确定项目在技术上能否实施,二是如何才能取得最佳效益。 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用途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是项目实施主体为了实施某项经济活动需要委托专业研究机构编撰的重要文件,其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作用: 1. 用于向投资主管部门备案、行政审批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根据《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2004)20号的规定,我国对不使用政府投资的项目实行核准和备案两种批复方式,其中核准项目向政府部门提交项目申请报告,备案项目一般提交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同时,根据《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对某些项目仍旧保留行政审批权,投资主体仍需向审批部门提交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2. 用于向金融机构贷款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我国的商业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和进出口银行等以及其他境内外的各类金融机构在接受项

青山区大青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项目实施方案 - 副本

青山区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矿企业废弃矿坑恢复治理项目实施方案 青山区农牧林水局 二〇一七年三月

目录 第1章总论 (1) 1.1项目名称 (1) 1.2项目主管单位 (1) 1.3项目建设单位 (1) 1.4项目负责人 (1) 1.5 项目建设地点及范围 (1) 1.6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1) 1.7 项目建设期限 (2) 1.8 项目投资规模 (2) 1.9 方案编写情况 (2) 第2章基本概况 (3) 2.1自然地理条件 (3) 2.2社会经济状况 (4) 2.3森林资源状况 (4) 2.4管理机构与队伍 (4) 第3章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及编制依据 (6) 3.1指导思想 (6) 3.2基本原则 (6) 3.3编制依据 (6) 第4章项目建设内容和规模 (8) 4.1工矿企业生产情况 (8)

4.2项目建设内容 (8) 4.3项目建设规模 (10) 第5章造林设计 (10) 5.1现状调查 (10) 5.2造林设计 (11) 5.3造林技术措施 (12) 5.4项目进度 (14) 第6章项目实施管理及保障措施 (14) 6.1项目组织管理 (14) 6.2保障措施 (16) 第7章工程量与用工量测算 (16) 7.1工程量测算 (16) 7.2用工量测算 (16) 第8章投资预算及资金来源 (17) 8.1投资预算依据 (17) 8.2投资预算经济技术指标 (17) 8.3投资预算 (19) 8.4资金来源 (21) 附图: 青山区大青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项目示意图

第1章总论 1.1项目名称 青山区大青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项目 1.2项目主管单位 青山区农牧林水局 1.3项目建设单位 青山管理站 1.4项目负责人 刘海明 1.5 项目建设地点及范围 项目建设地点为青山区青山管理站父生碎石厂、赵文亮碎石厂、周金义采砂厂、张海龙洗砂厂、威龙碎石厂、王佳乐碎石厂、泰安碎石厂、包头市兴安碎石厂1、包头市兴安碎石厂2、包头市兴安碎石厂3、李永柱碎石厂、娄东碎石厂、赵江慧碎石厂1、赵江慧碎石厂2、赵文慧碎石厂、赵春慧碎石厂、许德文碎石厂、王存元碎石厂、九原区兴胜镇白永清采石厂、九原区兴胜镇朱二旦采石厂、包头市兴安采石厂。 1.6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植被恢复造林268.2亩,全部为水土保持林,造林树种为樟子松、果树和柠条。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的意义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的意义 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是一项正在我国北方实施的宏伟生态建设工程,它是我国林业发展史上的一大壮举,开创了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先河。地跨东北西部、华北北部和西北大部分地区,包括我国北方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51个县(旗、市、区),建设范围东起黑龙江省的宾县,西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孜别里山口,东西长4480公里,南北宽560—1460公里,总面积406.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42.4%,接近我国的半壁河山。 在这块历史上曾是森林茂密、草原肥美的富庶之地上,由于种种人为和自然力的作用,使这里的植被遭到破坏,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区域内分布着八大沙漠、四大沙地,沙漠、戈壁和沙漠化土地总面积达149万平方公里,从新疆一直延伸到黑龙江,形成了一条万里风沙线。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占这一地区总面积的90%,在黄河下游的有些地段河床高出堤外地面3—5米,成为地上“悬河”。大部分地区年均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形成了“十年九旱,不旱则涝”的气候特点。风沙危害、水土流失和干旱所带来的生态危害严重制约着三北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使各族人民长期处于贫困落后的境地,同时也构成对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严峻挑战。 总结历史经验,党中央、国务院对于改变这一地区的自然面貌和经济条件十分关怀、极为重视。1978年11月25日,国务院批准了在三北地区建设大型防护林工程,并特别强调:我国西北、华北及东北西部,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木料、燃料、肥料、饲料俱缺,农业生产低而不稳。大力种树种草,特别是有计划地营造带、片、网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是改变这一地区农牧生产条件的一项战略措施。并把这项工程列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项目。这一英明决策符合三北地区的实际情况和各族人民的强烈愿望,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和当地驻军的积极拥护和热烈响应,在国际国内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英国《泰晤士报》称赞这一规划构想宏伟,将成为人类历史上征服自然的壮举! 按照工程建设总体规划,从`1978年开始到2050年结束,分三个阶段,八期工程,建设期限73年,共需造林5.34亿亩。在保护现有森林植被的基础上,采取人工造林、封山封沙育林和飞机播种造林等措施,实行乔、灌、草结合,带、片网结合,多树种、多林种结合,建设一个功能完备、结构合理、系统稳定的大型防护林体系,使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由5.05%提高到14.95%,沙漠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控制,生态环境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从根本上得到改善。 伴随我国的改革开放,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已走过20多年的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超额完成了三北防护林体系一期(1978—1985年)、二期(1986—1995年)工程规划任务,正进行三期(1996—2000年)工程建设,到1998年底,累计造林3亿多亩。这些树木成林后,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将从5.05%提高到9%以上。重点治理区的环境质量有了较大改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明显,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从新疆到黑龙江的风沙危害区营造防风固沙林1亿多亩,使20%的沙漠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沙漠化土地扩展速度由八十年代的2100平方公里下降到1700

长江防护林工程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

长防林参考资料 (三)加快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意义重大。特殊的生态区位,脆弱的生 态状况,决定了我区生态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和紧迫性。加快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进程,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现代林业和生态文明的需要;是进一步改善全区生态状况,建设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屏障的需要;是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促进农牧民增收的需要;是增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能力,增加森林碳汇功能的需要。 加快长江流域防护林工程建设意义重大。特殊的生态区位,脆弱的生态状况,决定了长防林生态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和紧迫性。加快防护林工程建设,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现代林业和生态文明的需要;是进一步改善流域范围内生态状况,建设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屏障的需要;是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促进农牧民增收的需要;是增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能力,增加森林碳汇功能的需要。 加快长江流域防护林工程建设意义重大,特殊的生态区位,脆弱的生态状况,决定了长防林生态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和紧迫性。加快防护林工程建设,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现代林业和生态文明的需要;是进一步改善流域范围内生态状况,建设福建省重要生态屏障的需要;是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促进农牧民增收的需要;是增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能力,

增加森林碳汇功能的需要。 维护生态安全,服务海西建设福建森林覆盖率高居全国首位,生态环境总体质量较好,但同时也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的省份,台风、干旱、海潮、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每年都给福建省造成上百亿元的损失,特别是沿海地区台风,每年直接登陆的有2~3次,造成一定影响的有7~8次,登陆时沿海地区常出现12级以上强台风。台风带来的大风和强降雨,经常引发泥石流和山洪暴发。这些自然灾害已对福建省人民的生命财产构成了极大威胁,成为福建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制约因素之一。例如,2005年19号台风“龙王”导致全省8个设区市、62个县(市、区)370.89万人受灾,全省直接经济损失32.78亿元,水利设施直接经济损失3.38亿元。2006年8号台风“桑美”导致全省14个县市145.52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63.57亿元,其中水利设施直接经济损失7.86亿元。2008年13号台风“韦帕”造成福建省10个县市,48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10亿元。 1978年,党中央、国务院针对三北地区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从加快经济建设步伐和促进社会进步的总体目标的出发,决定上马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建设三北工程,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领

塔里木盆地基本地质特征

塔里木盆地基本地质特征 自震旦纪至第四纪,经历了不同的构造环境,发育古隆起,伸展构造、冲断构造和走滑构造。盆地内部按基底顶面起伏划分成“三隆四坳”,即库车坳陷、塔北隆起、北部坳陷、塔中隆起、塔西南坳陷、塔南隆起、塔东南坳陷。 7个演化历史阶段。 (1)前震旦纪:基底形成阶段。 (2)震旦纪—奥陶纪:克拉通内坳陷与克拉通边缘坳拉槽发展阶段。 (3)志留纪—泥盆纪:克拉通内坳陷与周缘前陆盆地发展阶段。 (4)石炭纪—二叠纪:克拉通边缘坳陷与克拉通内裂谷阶段。 (5)三叠纪:前陆盆地发展阶段。此时塔里木盆地周缘均为陆缘隆起,盆地内部发育前陆盆地沉积,沉积类型主要为河湖相. (6)侏罗纪—早第三纪:陆内断陷—坳陷发展阶段。 (7)晚第三纪—第四纪:复合前陆盆地阶段。 油气主要来源于寒武—奥陶系,石炭—二叠系及三叠—侏罗系3套烃源岩, 并以寒武—奥陶系为主。前者是目前发现的海相油气的主要来源, 后者为盆地内陆相油气的主要来源。 (1)寒武—奥陶系储层: (2)志留—泥盆系储层: (3)石炭系储层: (4)三叠—侏罗系储层:

(5) 白垩—第三系储层: (1)成藏组合主要为古生新储式组合 (2)成藏史复杂, 具有多期成藏、多次运移再分配的特点 3个成藏期:晚加里—早海西期, 晚海西—印支期及晚喜山期,与盆地烃源岩排烃主峰期大体一致。 震旦纪一显生宙以来,塔里木盆地经历了三造演化旋回,即震旦纪一泥盆纪的伸展一聚敛构造旋回、石炭纪一三叠纪的伸展一聚敛构造旋回与中一新生代的陆内弱伸展一挤压变形构造旋回。震旦纪一早奥陶世,前震旦纪末形成的新疆古克拉由于岩石圈区域伸展作用而裂解,在塔里木克拉通周边形成裂陷槽盆地、大洋盆地。 在克拉通主体部位,由于岩石圈伸展减薄及热沉降,在东、西部分别形成了克拉通边缘坳陷盆地和克拉通内坳陷盆地,发育欠补偿盆地相、碳酸盐岩台地相、台地斜坡和台地边缘沉积。早奥陶世末加里东中期运动以后,在中、晚奥陶世至志留一泥盆纪,塔里木克拉通周围的大洋盆地、裂陷槽盆地开始闭合,发育残留洋盆地、前陆盆地。塔里木克拉通主体处于挤压聚敛构造环境,形成克拉通内挠曲坳陷盆地及其周围的克拉通边缘隆起。早期的欠补偿盆地相被超补偿复理石相所替代,早期的碳酸盐岩台地相也演化为混积陆棚相和局限台地相。至泥盆纪末海西早期运动时,塔里木板块周围的洋盆闭合,结束了显生宙以来塔里木盆地的第一个伸展一聚敛演化旋回。石炭纪一早二叠世,塔里木克拉通盆地进入第二个伸展一聚敛演化旋回。石炭纪,

塔里木盆地大中型油气田形成及分布规律_赵靖舟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年4月,第34卷第2期,Apr .,2004,V ol .34,No .2Journal of N orthwest U niversity (Na tural Science Edition ) 收稿日期:2002-08-06 基金项目: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资助项目(99-111-01-04-05);国家“十五”重点科技攻关资助项目(2001BA605A -02-01-06) 作者简介:赵靖舟(1962-),男,陕西临潼人,西安石油大学教授,博士,从事成藏地质学、天然气地质及地球化学研究。 塔里木盆地大中型油气田形成及分布规律 赵靖舟1,李启明2,王清华2,庞 雯1,时保宏1,罗继红1 (1.西安石油大学资源工程系,陕西西安 710065;2.塔里木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新疆库尔勒 841000) 摘要:目的 探讨塔里木盆地油气藏形成及分布规律,为油气田勘探部署提供依据。方法 运用石 油地质综合研究方法,探讨了区域构造背景,有效烃源岩分布及其成熟度、储盖组合、后期构造变动等对塔里木盆地大中型油气田形成及分布的控制作用。结果 塔里木盆地油气分布十分复杂,油气藏形成及分布受多重因素控制;早期形成、长期继承发育的大型稳定古隆起及其斜坡以及前陆逆冲带第2,3排构造分别是大中型油气田形成的最有利地区;古隆起控油、斜坡富集以及隆起高部位油气易发生调整、斜坡部位有利于保存,是克拉通区油气藏形成和分布的重要特点;已发现的油气藏具有多期成藏、晚期调整的特点,早期形成的原生油气藏后期特别是晚喜山期普遍受到了调整改造,以克拉通区海相油气藏最为突出;保存条件对塔里木盆地油气藏形成与分布具有重要控制作用,特别是优质区域盖层的存在,是大中型油气田形成和保存的关键。结论 继承性古隆起与隐伏前陆逆冲带是塔里木克拉通区与前陆区寻找大中型油气田的最有利地区。关 键 词:大中型油气田;分布规律;控制因素;塔里木盆地 中图分类号:TE1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74Ⅹ(2004)02-0212-06 塔里木盆地为中国最大的一个陆上含油气盆地,同时也是一个典型的叠合复合型盆地或改造型盆地,具有多种盆地类型、多期构造运动、多套烃源岩、多个含油气系统、多期成藏、多期调整再分配的石油地质特点,油气藏形成与分布十分复杂。因此,有关塔里木盆地的油气分布规律问题,一直处于不断探索之中,许多学者曾对此进行了有益的探讨[1~10]。近年来,随着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工作的深入并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对其油气富集规律也有了进一步认识。因此,深入研究和总结塔里木盆地大中型油气田的形成和分布规律,不仅对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而且对其他叠合盆地的油气勘探也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同时,对于进一步认识叠合盆地或改造型盆地的特点,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研究认为,塔里木盆地油气藏形成和分布受多 种因素控制,区域构造背景、有效烃源岩分布及其成熟度、优质区域盖层和储盖组合、成藏期以及断裂和不整合面等,均是重要的控油气因素。 1 继承性古隆起与隐伏前陆逆冲带油 气最为富集 1.1 继承性古隆起及其斜坡是克拉通区油气最富 集的地区 古隆起控油的重要性已为塔里木盆地克拉通区油气勘探证实,油气分布受古隆起控制也是世界古老克拉通盆地油气分布的普遍规律。塔里木盆地海相油藏形成时间较早,现存古生界油藏主要形成于晚海西期,喜山期是早期油藏的重要调整时期与气藏的主要形成时期 [11~19] 。因此,具有古隆起背景 是克拉通区海相油气藏形成的一个重要条件,目前 DOI :10.16152/j .cn ki .xd xbzr .2004.02.022

地整理防护林工程

××××土地整理项目第八标段 施工组织设计 一、工程概况: ××××土地整理项目工程位于××××北部××南岸,地理位置在东经××××与北纬××××之间。东至××与××乡乡界,西至××边缘,北至××××滩涂,南至××北边缘。项目区涉及底××××六个行政村,项目区面积×××公顷。主要工程项目包括:土地平整工程、农田水利工程、田间道路及防护林工程。土地平整工程:场区挖填土方;农田水利工程:采用××自流灌溉及引水干渠,通过斗渠、农渠引入到田块;田间道路:田间道宽3.5m,20cm原土压实路基,18cmC20砼路面;防护林的布置:田间道两侧、生产路一侧置次防护林,设计树种为46,株距为2m。 二、我单位投标的×标段工程,位于×××。合同围为土地平整工程、农田水利工程、田间道路及防护林工程。 三、施工工期:180日历天。编制依据: 1、招标文件、施工图纸 2、国家有关工程施工规、规定 3、现场考察、地质报告、标前答疑、补充通知; 4、我单位人员、机械装备情况。 5、技术力量和施工能力;

6、我单位所从事类似工程的经验; 7、实行项目经理制,进行科学化管理; 8、采用先进的施工机械,提高机械的使用率;采用先进的试验、检测仪器,使质量检验科学化、数据化。 9、积极推广和使用先进科技成果,优化施工方案,努力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四、施工组织保证措施: 1、为树立企业形象,不负众望,出色完成工程施工任务,我单位将在施工过程中推行项目法人管理和目标管理,认真制定一套完整有序的质安保证体系,开发新技术,精心组织,精心操作,优质、安全、高速、低耗建成工程。特制定目标如下:工程质量目标:确保优良工程; 施工工期目标:确保180天完成全部工程; 安全生产目标:无任何安全生产事故; 文明施工目标:执行现场综合考评的标准化管理。 2、本工程所用材料必须在监理人员监督下由我单位材料科采购调配。 3、为了确保工程施工质量和建设工期,将部竞争机制引入现场管理,本工城建立健全工程技术,质量安全保证体系,实行班组自检、互检、单位组织专业检查的检查制度。 4、坚持质量第一、信誉第一、服务第一、用户至上的经营宗旨,严格按施工图纸和操作规程施工,自觉接受监理人员监

煤矿开采后生态恢复治理方案

一、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 生态环境保护依据国家和内蒙古自治区有关环保法律法规、产业政策以及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定,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清洁生产、全过程控制”的现代环境管理思想和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体现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坚持突出污染防治,完善基础设施;明确目标任务,分步落实措施;坚持全面推进,实现重点突破的基本原则,彻底解决项目建设带来的环境问题。本项目环保计划的总体目标如下: 1、整个矿区植被覆盖度不低于建设前的植被覆盖度; 2、矿区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95%以上,土壤侵蚀量减少85%以上; 3、工业场地绿化率占20%以上; 4、扰动土地治理率98%以上。 二、保护重点 对于大气、水、固废以及噪声的环境保护措施都是“三同时”工程,必须同时设计、同时动工、同时投入使用。因此本次环境保护计划将重点对沉陷区的综合整治及生态恢复措施作出计划。 三、生态恢复的范围和期限 1、范围 生态恢复的范围包括整合改造工程的工业场地、地面防排水防治区、供排水管线、施工便道、施工区、供电线路防治区以及运输道路等,并考虑对周边草地的保护。 2、整合改造工程的生态恢复规划 由于该项目的工业场地尚处于整合改造阶段,工业场地建设的同时就可以陆续对煤矿进行种草种树等植被恢复,实现“三同时”工程。自工程开工起,大饭铺煤矿就应该与周边生态环境保护协调持续发展,生物多样性得以保护。

四、整合改造工程生态保护及生态恢复的具体措施 整合改造项目的环保计划主要分为施工期、运营期和退役期三个阶段。 对于进厂道路、工业场地等,区域生态环境被破坏,自然恢复时间较长,应以生态建设为主,施工期应以生态保护为主。 1 建设期环境保护对策 1.1 水土流失与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1.1 土壤与植被的保护与恢复措施 ⑴施工中应加强施工管理,尽量缩小施工范围,各种施工活动应严格控制在施工区域内,将临时占地面积控制在最低限度,尽可能地不破坏原有的地表植被和土壤,以免造成土壤与植被的大面积破坏,而使本来就脆弱的生态系统受到威胁。对于植被生长较好的地段,尽量不要在这些地段设置工棚、料场、弃渣场等。 ⑵对于临时占地和新开辟的临时便道等破坏区,施工结束后应按照国务院《土地复垦规定》进行土地复垦和植被重建工作。凡受到施工车辆、机械破坏的地方均要进行土地平整、耕翻疏松(要求深翻表土30~40cm),并在适当季节进行植树、种草工作(根据不同地段的生态环境特点选择适合于当地生长的树种、草种),保持地表原有的稳定状态,其造林成活率要达到70%以上;植被总体恢复系数要达到95%以上。 ⑶妥善处理建设期及运营期产生的各类污染物、生活垃圾等,要进行统一集中处理,不得随意弃置。施工结束后,要进行现场清理,采取恢复措施。 1.1.2 土壤侵蚀的防治对策措施 ⑴在地面施工过程中,应避免在春季大风季节以及夏季暴雨时节进行作业。对于施工破坏区,施工完毕,要及时平整土地,并种植适宜的植物,以防止发生新的土壤侵蚀。 ⑵对于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弃土石,要合理布置弃渣场。不得将废弃土石任意裸露弃置,以免遇强降雨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

中国叠合盆地油气成藏研究进展与发展方向_以塔里木盆地为例_庞雄奇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2年12月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Vol.39 No.6 649 文章编号:1000-0747(2012)06-0649-08 中国叠合盆地油气成藏研究进展与发展方向 ——以塔里木盆地为例 庞雄奇1,2,周新源3,鄢盛华4,王招明3,杨海军3,姜福杰1,2, 沈卫兵1,2,高帅1,2 (1.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2.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 3. 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 4.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机械与储运工程学院)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2006CB202308;2011CB201100) 摘要:塔里木叠合盆地具备多套生储盖组合、多期生排油气作用和多旋回油气成藏作用,为了发展和完善叠合盆地油气成藏理论,总结了叠合盆地研究进展并分析其发展方向。叠合盆地研究主要取得4大进展:①发现了叠合盆地广泛分布的复杂油气藏;②建立了复杂油气藏成因模式;③揭示了复杂油气藏的改造机制;④提出了构造叠加改造复杂油气藏评价模型。叠合盆地功能要素组合控制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后期构造作用的叠加复合导致了早期油气藏的调整、改造和破坏。叠合盆地油气成藏研究的发展方向主要包括3个方面:①多要素联合控藏模式研究;②油气复合成藏机制研究;③油气藏调整改造机理及预测模式研究,尤其是针对叠合盆地深部开展该方面的研究更具理论和现实意义。图6表1参38 关键词:叠合盆地;复杂油气藏;多要素匹配;构造变动;晚期成藏效应;相势源复合 中图分类号:TE122.2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advances and direction of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in the superimposed basins, China: Take the Tarim Basin as an example Pang Xiongqi1,2, Zhou Xinyuan3, Yan Shenghua4, Wang Zhaoming3, Yang Haijun3, Jiang Fujie1,2, Shen Weibing1,2, Gao Shuai1,2 (1.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Petroleum Resources and Prospecting,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Beijing 102249, China; 2. Research Center of Basin and Reservoir,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Beijing 102249, China; 3. PetroChina Tarim Oilfield Company, Korla 841000, China; 4. College of Mechanical and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Beijing 102249, China) Abstract: The superimposed basins in the Tarim Basin are characterized by multiple source-reservoir-caprock combinations, multiple stages of hydrocarbon generation and expulsion, and multicycle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To develop and improve the reservoir forming theory of superimposed basin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progress in the study of superimposed basins and predicts its development direction. Four major progresses were made in the superimposed basin study: (1) widely-distributed of complex hydrocarbon reservoirs in superimposed basins were discovered; (2) the genesis models of complex hydrocarbon reservoirs were built; (3) the transformation mechanisms of complex hydrocarbon reservoirs were revealed; (4) the evaluation models for superimposed and transformed complex hydrocarbon reservoirs by tectonic events were proposed. Function elements jointly control the form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hydrocarbon reservoirs, and the superimposition and overlapping of structures at later stage lead to the adjustment, transformation and destruction of hydrocarbon reservoirs formed at early stage. The study direction of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in superimposed basins mainly includes three aspects: (1) the study on modes of controlling reservoir by multiple elements; (2) the study on composite hydrocarbon-accumulation mechanism; (3) the study on hydrocarbon reservoir adjustment and reconstruction mechanism and prediction models, which has mor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deep intervals in superimposed basins. Key words:superimposed basins; complex hydrocarbon reservoirs; multiple element combination; tectonic event; late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effect; facies-potential-source combination 0 引言 中国大陆处于西伯利亚板块、印度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之间,具有板块面积小、长期处于活动状态的地质特征[1]。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构造背景,中国广泛发育的沉积盆地往往具有各地质时期沉积地层的“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