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位摆放、身体移动及站立步行功能训练解析

合集下载

舞蹈体位知识点总结

舞蹈体位知识点总结

舞蹈体位知识点总结一、舞蹈体位基本介绍舞蹈体位是指舞者在表演过程中所采用的各种姿势和动作。

良好的舞蹈体位不仅需要舞者有高度的柔韧性和力量,还需要对自身姿势有高度的控制和感觉。

在舞蹈表演中,舞者需要根据具体的舞蹈风格和表演要求,灵活运用各种舞蹈体位,以达到最佳的舞蹈效果。

1.站立体位站立体位是舞蹈中最基本的体位之一,也是其他舞蹈体位的基础。

站立体位要求舞者整个身体站得笔直,保持良好的身体平衡和姿势。

舞者站立时需要注意双脚并拢,双膝微微弯曲,骨盆向上提拉,上半身挺直,双臂自然下垂。

同时,舞者需要保持眼神投向观众,表现出自信和从容的气质。

2.弯曲体位弯曲体位是指舞者在表演中采取各种弯曲姿势的动作。

在使用弯曲体位时,舞者需要保持良好的站立体位,然后根据舞蹈动作的要求,进行各种身体的弯曲和伸展。

例如,舞者可以通过弯曲腰部、弯曲膝盖、弯曲手臂等方式,使舞蹈动作更加生动和富有变化。

3.扭转体位扭转体位是指舞者在表演中通过旋转身体,使舞蹈动作更加具有动感和节奏感。

扭转体位要求舞者在扭转身体时,保持良好的平衡和身体控制能力。

同时,舞者还需要注意扭转时的姿势和形态,以确保舞蹈动作的美感和完整性。

4.倾斜体位倾斜体位是指舞者在表演中采取身体倾斜的动作。

舞者在使用倾斜体位时,需要根据具体的舞蹈要求,调整身体的倾斜角度和方向。

倾斜体位不仅可以使舞蹈动作更加富有变化,还可以赋予舞蹈作品更加丰富的表现形式。

5.纠正常见错误在舞蹈体位的训练过程中,舞者常常会出现一些常见的错误,如:身体不直、站立不稳、步型不准确等。

这些错误不仅影响舞蹈的表演效果,还容易引发伤害。

因此,舞者需要重点纠正这些错误,提高舞蹈体位的标准和要求。

二、舞蹈体位的训练方法为了提高舞蹈体位的水平,舞者需要采取一些科学的训练方法,加强对舞蹈体位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舞蹈体位训练方法:1.拉伸训练拉伸训练是提高舞蹈体位水平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拉伸训练,舞者可以增加身体的柔韧性,提高身体的伸展能力,从而更加轻松地完成各种复杂的舞蹈动作。

步行训练

步行训练
步行训练
康复医学科 崔显超
概念
步行训练是针对患者疾病的特点,利用各种 康复手段,最大限度的帮助患者提高步行能力, 矫正异常步态,促进患者独立转移,提高生活质 量,早日回归家庭和社会的训练方法之一。
适应症
1.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如脑外伤或脑卒中引 起的偏瘫、截瘫、小脑疾患、脑瘫等)影响行 走功能的患者。 2.骨骼运动系统的病变或损伤(如截肢后安 装假肢、下肢关节置换术后等)影响行走功能 的患者。
此步行方式与正常步态基本接近、步行速度 较快;适用于一侧下肢疼痛需要借助于腋杖减 轻其负重,以减少疼痛的刺激;或是在掌握四 点步行后训练。
②使用手杖的步行训练 手杖三点步行:患者使用手杖时先伸出手杖,再迈患 侧足,最后迈健侧足的步行方式为三点步行。此种步行 方式因迈健侧足时有手杖和患足两点起支撑作用,因此 稳定性较好,除一些下肢运动障碍的患者常采用外,大 部分偏瘫患者习惯采用此种步态。
谢谢!
助行器辅助行走的操作方法: 患者用双手分别握住助行器两侧的扶手,提起助行器使之向 前移动20 — 30cm后,迈出健侧下肢,再移动患侧下肢跟进, 如此反复前进。
头 、 颈 部 姿 势 控 制
(2)使用腋杖步行训练: 交替拖地步行:将左腋杖向前方伸出,再伸右腋杖, 双足同时拖地向前移动至拐尖附近。 同时拖地步行:双拐同时向前方伸出,两脚拖地移动 至拐尖附近。
禁忌症
1.站立平衡功能障碍者。 2.下肢骨折未愈合者。 3.各种原因所致的关节不稳。
仪器设备
起立床、平行杠、助行器、拐杖、轮椅等。
起立床
平衡杠
助行器
四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拐
腋拐
操作程序
1.步行前的训练 (1)肌力训练:患者因病长期卧床,致使身体软弱无力,因 此,在下床活动接受行走训练之前,首先要对上肢、躯干、 下肢的肌肉力量及关节活动范围进行评定,在此基础上,方 可进行肌力训练。对于需要借助于助行器或拐杖行走的患 者,应重点训练上肢伸展肘、腕关节的肌群和使肩部产生向 下运动的肌群、下肢髋关节伸展肌群、外展肌群和膝关节伸 展肌群。若患者下肢截肢,则可指导其进行残端肌群和腹部 肌肉力量的训练。

姿势、步态及行走

姿势、步态及行走
抗重力肌的活动:股四头肌,竖脊肌 股二头肌,腓肠肌,比目鱼肌 姿势反射,平衡反应
• 其他:
维持立位姿势机制:
1. 正常的脊柱生理弯曲:颈椎,腰 椎前凸,胸椎,骶椎后凸
2. 抗重力肌的活动及平衡被破坏时 将重心移动还原的机制
3. 胸腹腔内压从前方支撑体重
4. 平衡的保持:牵张反射,交互伸 张反射,紧张性迷路反射,紧张 性颈反射等各种反射的调节作用
患侧在上,患侧下肢伸展的诱发, 健侧下肢屈曲时加抵抗
立位诱发步行范型
1正常的步行有骨盆的活动: 上下, 左右. 水平回旋,侧方回旋. 前倾,后倾.
2开始缓慢诱导,4—5步后, 以正常速度进行 3根据患者的状况可使用拐 和支具 4立位不稳定时可在平衡杠 内练习,逐步过渡到杠外
偏瘫步行前的准备训练
1慢的踏步
Hale Waihona Puke 从正面观察:• 垂线通过的标定点: 枕骨粗隆
脊柱棘突
臀裂
双膝关节中心线
双踝关节内侧中心
从后方观察 :
头 肩 肩胛骨
髋 胸椎、腰 椎 臀沟 下肢 踝 脚
倾斜、旋转,朝向哪一侧 双肩水平相等?哪侧高 肩内侧缘平行?下角水平相等,有 无“翼状肩” 双髋水平?髂后上嵴在同一平面 棘突竖直?有无侧弯
皱纹相等 竖直?有无内翻膝、外翻膝 跟腱竖直 平行?脚趾稍外展
• 训练要点: 双侧全足着地 保持对线关系 膝关节稍屈曲
• 注意事项 防止疲劳 防止膝反张
重心的左右移动训练
• 可在平衡杠内练习,在治疗师的介助下, 向支撑侧移动。 非支撑侧抬腿,治疗师选择适度的移动量
• 注意要点: 移动量不要过大,不是肌肉的控制 防止头部和躯干侧屈 运动开始部位是骨盆,标志点是大转子
步幅的大小 头的位置 上肢摆动 肩的位置 骨盆的位置(有无回旋) 髋关节 膝关节(反张) 踝关节

步行五步训练

步行五步训练

今晚与大家讨论学习下,有关步行方面的一点观点我打字可能慢些,各位耐心等待下今晚讨论的是有关2012年我的一篇论文内容,拿出来分享下,水平有限见谅啊,各位早期强化步行基本功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及ADL的影响步行基本功训练---我们医院通常叫做步行六部曲是偏瘫早期下肢进行的一些基础训练内容临床上脑卒中患者偏瘫侧下肢容易出现肌力低下、负重能力不足、平衡能力差以及异常运动模式等功能障碍,对患者日常生活、工作及学习均造成严重影响,如何促进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提高其生活质量,一直是康复领域研究的热点及难点大部分偏瘫患者早期无法恢复步行能力或形成划圈等异常步态,造成平衡困难,步行实用能力差,影响完成自理活动。

因此早期建立正确、规范的步行能力对偏瘫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下边我介绍下我们医院总结的步行六部曲训练内容①髋关节控制能力训练:利用改良的桥式运动训练如:仰卧位双膝屈曲夹一小软枕保持做左右摆髋、桥式运动摆髋训练;桥式踏步训练即桥式运动下保持臀部抬高做双足交替小范围踏步练习。

文字描述,不像语言般易懂,大家可以漫漫看,货复制到自己的电脑上这个改良的桥式运动训练时我们医院总结后改进的,强化版②健手拍患膝训练:即髋关节内收内旋位屈曲训练,利用螺旋对角线模式健手拍患膝进行引导,抑制屈肌共同运动模式。

软枕就是小方枕,就是一个目标物,让病人有意识的双膝加紧内收髋关节,增强控制打破下肢屈曲异常模式!!健手拍患膝训练更具有目标性,利用PNF技术的螺旋对角线模式以健手引导在髋关节内收内旋位下练习髋关节屈曲分离运动,达到了抑制屈肌共同运动模式的效果,有效改善了偏瘫患者步行中出现的髋关节屈曲外展外旋的异常模式;软枕头,方的圆的都行早期病人没有动作时,利用健手拍膝关节,就是增强主动性和目标指向性,增强引导,后期不用手拍,让病人独自控制进行屈曲货双腿加紧一起完成屈曲款膝关节先易后难,主要是增强病人的主动控制能力,因为偏瘫后不但是运动能力肌力的丧失,更主要的是运动姿势或模式的控制异常所以没有运动功能,首先引导出现,有运动后强化,在正常姿势下强化,然后加以运用第三部曲③靠墙屈、伸髋训练:患者靠墙站立,双足跟部、臀部、双肩胛部贴墙,治疗师可辅助患膝,做髋关节0~60°下蹲—站起练习,然后健足迈至患足前方一脚距离再练习患侧单腿支撑蹲起。

步行功能训练-康复班PPT课件

步行功能训练-康复班PPT课件

又称交叉步或剪刀步 原因
下肢内收肌痉挛
表现
步行时双侧髋内收 双膝互相摩擦 步态不稳
人民卫生出版社
7
肌无力步态:臀大肌无力
原因
伸髋肌群无力
表现
行走时躯干用力后仰 重力线通过髋关节后方以
维持被动伸髋,并控制躯 干的惯性向前 形成仰胸凸肚的姿态
人民卫生出版社
8
肌无力步态:臀中肌无力
原因
髋外展肌群无力
不能维持髋的侧向稳定
或一侧下肢支撑力正常,另一侧可以没有 支撑力,作触地式步行 优点:稳定性较好。可以用于不平坦地面 缺点:灵活性差。腕关节肌力不足者不适用。 光滑的地面稳定性欠佳
人民卫生出版社
27
助行器
用途:支撑体重;增加步行稳定性 适应证:同腋杖 优点:可用于光滑的地面;稳定性最好 缺点:灵活性最差。腕关节肌力不足者不适
⑷当患侧下肢支撑力<体重的50%时,不 宜使用单腋拐;患侧下肢支撑力<体重 的90%时,不宜使用手杖;双下肢支撑 力总和<体重的100%时,不宜使用助 行架。
.
24
手杖
用途:增加步行稳定性;增加安全性 适应证:下肢支撑能力超过95%体重,可独
立步行,但稳定度不够 优点:轻便、 缺点:拐杖远端接触面较小,稳定性较差
10
关节强直步态
原因
下肢各关节挛缩强直
表现
髋关节屈曲挛缩时出现代偿性骨盆前倾,腰椎过伸,步 长缩短
膝关节屈曲挛缩超过30°时可出现短腿步态 膝伸直挛缩时摆动期患腿外展或同侧骨盆上提,以防足
趾拖地 踝跖屈挛缩时足跟不能着地,摆动期常增加屈髋,屈膝
来代偿
人民卫生出版社
11
减痛步态
一侧下肢出现疼痛时,常呈现出逃避疼痛 的减痛步态,其特点为患侧站立相时间缩 短,以尽量减少患肢负重,步幅变短。此 外,患者常一手按住疼痛部位,另一上肢 伸展。疼痛部位不同,表现可有些差异。 髋关节疼痛者,患肢负重时同侧肩下降, 躯干稍倾斜,患侧下肢外旋、屈曲位,尽 量避免足跟击地。膝关节疼痛患者膝稍屈, 以足趾着地行走。

步行训练

步行训练

步行训练•江苏省康复医学培训中心涉及知识•步行中枢控制•步行周期基本概念步行训练•矫治异常步态•促进步行转移能力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适应征•各种原因导致的步行能力障碍或步态异常–中枢性瘫痪者,如脑外伤或脑卒中引起的偏瘫、截瘫、小脑疾患、脑瘫等。

–运动系统病损影响行走的患者,如截肢后安装假肢、髋关节置换术后等。

禁忌证•认知功能障碍且无法监管。

•下肢骨折未愈合。

•站立平衡功能障碍。

•各种原因所致的关节不稳。

步行前训练•定义:患者为准备完成步行练习进行的系列训练,以提高患者站立、步行等体位的适应能力。

•设备与用具:肌力增强训练装置、平行杠、起立床、手杖、拐杖等。

步行前训练•肌力训练 需要借助于助行器或拐杖行走的患者,重点训练上肢肌力。

独立行走者重点训练下肢肌力。

下肢截肢者进行残端肌群和腹部肌肉力量的训练。

•起立床训练 长期卧床或脊髓损伤患者,为预防体位性低血压,可利用起立床渐渐调整到直立的状态。

在患者能够耐受身体直立时,才可以考虑开始行走训练。

步行前训练•平行杠内训练 行走训练自平行杠内训练开始。

站立训练从10~20分钟/次开始,依患者体能状况改善而逐渐增加。

在平行杠内行走训练时,其一端可放置一面矫正镜,使患者能够看到自己的步行姿势以便及时矫正。

步行前训练•注意事项–步行前训练时应注意患者的血压变化。

–要提供安全、无障碍的环境。

–衣着长度不可及地,以防绊倒。

–穿着合适的鞋及袜,鞋带须系牢,不宜赤足练习。

步行训练•定义:患者自身或利用不同步行辅助装置进行步行能力的练习。

•设备与用具:平行杠、手杖、拐杖、助行车、助行架、减重步行装置、步行机器人、轮椅等。

步行训练•平行杠、助行器步行训练:适用于初期的行走训练,为准备使用拐杖或手杖前的训练;也适用于下肢无力但无瘫痪、一侧偏瘫或截肢患者;对于行动迟缓的老年人或有平衡问题的患者,助行器亦可作为永久性的依靠。

助行器仅适宜在平地使用。

助行器行走的方法为,用双手分别握住助行器两侧的扶手,提起助行器使之向前移动20-30cm后,迈出患侧下肢,再移动健侧下肢跟进,如此反复前进。

《运动疗法学》实验教学大纲精选全文完整版

《运动疗法学》实验教学大纲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运动疗法学》实验教学大纲(供运动人体科学本科专业使用)前言本课程实验教学大纲是按照按照纪树荣主编的《运动疗法技术学》设计,2005年华夏出版社出版,高等医学院校康复治疗学专业教材。

本课程实验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理论课中所学内容对应的实验方法,增加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掌握临运动疗法的基本技能,为后续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及以后的应用打下基础。

本课程主要进行运动疗法的实验教学,共包含10个项目,其中设计性实验1个、综合性实验9个。

二、教学内容:实验1运动疗法基本知识(设计性实验)实验目的:两人一组,模拟病人或治疗师;根据病变部位和治疗要求,选择不同的姿势体位进行模拟治疗练习;相互体验感受所选体位是否安全、舒适;观摩老师在进行运动治疗时为病人选择的体位姿势。

老师所选择的体位是否便于治疗师操作?观看运动治疗手法的教学光盘。

实验内容:掌握运动疗法的基本姿势和临床应用;掌握运动处方的基本内容;掌握运动处方应遵循的原则。

实验2 肌力训练、耐力训练(综合性实验)实验目的:观看录像、结合病例观摩老师示范操作,学生分组模拟练习。

实验内容:掌握耐力训练适应证;掌握不同病种(中枢神经损伤与周围神经损伤)患者的肌力训练方法;熟悉肌力训练和肌耐力训练方法;熟悉理论知识实验3 ROM训练(综合性实验)实验目的:观看录像、结合病例观摩老师示范操作,学生分组模拟练习。

实验内容:掌握患者的ROM训练方法;熟悉ROM评定;熟悉理论知识。

实验4 关节松动术(综合性实验)实验目的:观看录像、结合病例观摩老师示范操作,学生分组模拟练习。

实验内容:掌握关节松动术手法;熟悉理论知识。

实验5 平衡、协调训练(综合性实验)观看录像、结合病例观摩老师示范操作,学生分组模拟练习。

实验内容:掌握不同病种(如截瘫、偏瘫、供济失调)患者的平衡能力训练方法;掌握不同病种(如截瘫、偏瘫、供济失调)患者的协调能力训练方法;熟悉三级平衡的训练方法;熟悉理论知识。

步行训练

步行训练

减重步行训练--适用范围
⑴神经系统疾病。 ⑵骨关节疾病和运动创伤恢复期。 ⑶假肢、矫形器穿戴前后的下肢步态训练、 年老、体弱、久病卧床患者、体重过重、 有严重关节退行性病变患者、腰腿痛患者。 ⑷从功能训练的角度可以用于控制和协调姿 势障碍的训练、步行训练、直立位作业训 练、平衡训练、转移训练等。
减重步行训练--禁忌证
肌肉活动
正常步行周期中骨盆和下肢各关节角度的变化
关节运动角度 步行周期 骨盆 首次着地 承重反应 站立中期 足跟离地 足趾离地 摆动初期 摆动中期 5°旋前 5°旋前 中立位 5 °旋后 5 °旋后 5 °旋后 中立位 髋关节 30 °屈曲 30 °屈曲 30 °屈曲 ~0 ° 0 °~10 °过度伸展 10 °过度伸展~0 ° 0 °~20 °屈曲 20 °~30 °屈曲 膝关节 0° 0 °~15 °屈曲 15 °~5 °屈曲 5 °屈曲 5 °~35 °屈曲 35 °~60 °屈曲 60 °~30 °屈曲 踝关节 0° 0 °~15 ° 15 °跖屈~10 °背屈 10 °背屈~0 ° 0 °~20 °跖屈 20 °~10 °跖屈 10 °跖屈~0 °
步行周期
定义:步行周期(Gait
Cycle)是指完成一个 完整步行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即指自一条腿 向前迈步该足跟着地时起,至该足跟再次着地 时止所用的时间,称为一个步行周期。 在每个步行周期中, 又可分为支撑相和摆动 相。
传统的步行周期
除了分为支撑相和摆动相外,每个时相 又细分为若干个时期。 1.支撑相分期 足跟着地、全足底着地、支撑 相中期、足跟离地、足趾离地。 2.摆动相分期 摆动初期(又称加速期)、摆 动中期、摆动末期(又称减速期)。

定义:患者为准备完成 • 步行练习进行的系列训 练,以提高患者站立、 步行等体位的适应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