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在诗歌创作中,修辞手法被广泛应用,使诗句富有感情、形象

生动。下面将罗列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供参考使用。

1.比喻

比喻是通过一种事物与另一种事物在某种联系上的相似来增强

表达的效果。例如:“他是个狮子般的英勇”。

2.拟人

拟人是将无生命的物体或抽象概念赋予人的形象或行为。例如:“太阳笑了笑”。

3.借代

借代是替代某个事物以减少冗余的修辞手法。例如:“杯中之物”代指酒。

4.比照

比照是通过与另一事物的对比,突出所表达的感受或形象。例如:“她如蒲公英般飞舞”。

5.排比

排比是将相同的结构或语法进行重复,以增强语言的力量和节

奏感。例如:“你是风,我是雨,你是春天,我是夏天”。

6.反问

反问是提出问题,不需要回答,目的是加强表达的意义和感情。例如:“难道我不值得你的关心吗?”

7.对偶

对偶是一种通过将两个相似或相反的词语、短语或句子放在一

起来平衡语言的修辞手法。例如:“情深缘浅,意暖情寒”。

8.夸张

夸张是为了突出表达的效果,对事物进行夸大描述。例如:

“眼泪如江河般汹涌”。

9.比较

比较是通过将两个事物进行对比,以突出其间的差异或共同点。例如:“你像春天的花朵,我如秋天的枫叶”。

10.借物抒情

借物抒情是通过描写身边的物品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和情感。例如:“在这寂静的夜晚,我和月亮交谈”。

附件:本文档不涉及附件。

法律名词及注释:

本文档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无。

古诗词常见的修辞手法

古诗词常见的修辞手法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衬托,借代,排比,对偶,反复,顶真,互文,用典等。下面我们详细的解说。 一、比喻 比喻,以彼物比此物也。通俗点说,就是打比方,用另外一个事物来比这个事物。构成比喻的两者间必须是不同性质的事物,且二者间有相似性。比喻这个修辞格一般要具备本体、喻词和喻体三部分。通常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使用比喻往往能突出事物特征,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达到生动传神、具体形象的表达效果。 1、明喻 所谓明喻,即比喻的事物(喻体)和被比喻的事物(本体)同时出现,两者之间有的有比喻词,常用的喻词有:像、好像、好似、如、有如、如同、恰似、仿佛......有的省略比喻词,但都表示“甲像乙”(即本体像喻体)的意思。 例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把西湖比作西施,有明显是比喻词“比”。苏轼用这个比喻来表明西湖的美丽。 2、借喻 借喻是比喻的一种。是以喻体来代替本体,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把甲(本体)说成乙(喻体)。借喻由于只有喻体出现,所以能产生更加深厚、含蓄的表达效果,同时也使语言更加简洁。 如李贺赞美端砚的诗句有“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就是直接用“紫云”喻美丽的端砚石料。 3、暗喻 暗喻又叫“隐喻”,是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它们之间在形式上是相合的关系,说甲(本体)是(喻词)乙(喻体)。喻词常由:是、就是、成了、成为、变成等表判断的词语来充当。 例句: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孔雀东南飞》, 此句中本体是君和妾,喻体是磐石和蒲苇,喻词是作。这里用磐石来比喻男子的敦厚,用蒲苇来比喻女子的坚贞。作者用这个比喻来表明焦仲卿和刘兰芝二人之间感情的深厚和笃定。 二、拟人 指把事物人格化,即赋予人以外的他物以人的特征,使之具有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赋予事物以人类的行为特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让读者感到所描写的物体显得更活泼、亲近,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例句: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这里作者运用“护”和“排”这两个属于人特有的动作的词,使用拟人手法赋予“水”和“山”人的特点,把山水写的更加生动形象活泼,更能体现出作者那种和自然亲近和谐的关系。 比喻和拟人的区别:

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之修辞手法 一、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借代、双关、夸张、比拟、对偶、反复、互文、反问、设问、通感等。 1﹒比喻。诗词中运用比喻,在写景状物时能突出生动的意象,强化特定意境的渲染;议理抒情时能使抽象的情与理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如:“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再如:“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把春风比作剪刀,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风送暖、杨柳垂绿的美景;作者又暗喻自己是识拔人才的春风,把万柳绿丝绦比作人才,表达作者识人用人之乐。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2﹒借代。借代在古诗词中运用得最广泛。称人时可用籍贯、官职、做官地等来代称,称物时可用一些有特征的或相关联的另一类事物来代称,有的代称甚至相沿成习。借代在诗词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很多,或得体,或含蓄,或形象,或别致。如:“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丝竹”代音乐(白居易《琵琶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代指富豪之门,他们常把大门油漆成红色,以显示宅府的华贵及身份的显赫。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论诗绝句》) 3﹒双关。古典诗词讲究含蓄美,因而双关手法运用较多,双关又分谐音双关和语意双关。双关是言在此而意在彼,使表情达意更含蓄,更有趣。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谐“情”(刘禹锡《竹枝词》);再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丝”谐“思”。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毛泽东《蝶恋花·答李淑一》)“杨柳"表面上指的是杨花、柳絮,实际上指的是杨开慧、柳直荀两位烈士。 4﹒夸张。夸张就是把事物夸大或缩小,它可以使感情表达得更强烈、更鲜明,更能感染读者。如: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阵阵,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汉乐府《上邪》)少女以五件不可能出现的事为誓,表达了对爱情的热烈坚贞和无所顾忌的追求,人物形象鲜明。“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再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琵琶行》)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5﹒比拟。就是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物当作人来写,从而使描写生动形象,使画面鲜明灵动,使表情达意更别致、更隽永。例如:“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把春雪描绘得美好而富有灵性,饶有情趣。“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蝶恋花》上阕)将菊、兰、明月人格化,将主观感情移于客观事物,表现了女主人公难以排遣的离愁。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张孝祥《西江月·阻风三峰下》) 6﹒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语言简

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方法

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方法 (资料来源:秦秀白《文体学概论》P227-235, 有改动。) 诗歌的语言是形象性的语言,富有艺术魅力。巧妙运用修辞手法则是增强诗歌语言的形象性的重要途径之一。 诗歌中运用最多的修辞手法是比喻。比喻有明喻(simile)和暗喻(metaphor)之分,它们都是就两个截然不同事物的相似之处进行比较。其不同之处在于:明喻是直接地比较两个不同事物的相似之处,故通常使用like,as等词;暗喻则是把某一事物说成是另外一种不同的事物,暗示其相似之处。 (1) O, my luve is like a red, red rose, That’s newly sprung in June. (Robert Burns) (2) And the great shipls sail outward and return, Bending and bowing o’er the billowy swells. (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 (1)中的luve (=love)被直接喻为a red, red rose,着意于“我的爱人”与“一朵六月里迎风初开的红玫瑰”之间的相似之处,构成明喻;在(2)中,诗人把“船在海上乘风破浪的雄姿”与“忽而弯腰、忽而点头”的动作进行比较,暗示其相似之姿态,构成富有形象色彩的暗喻。 比喻的构成必须具备两个成分、两个条件。两个成分是:本体(即被比喻的事物,称作tenor)和喻体(即用来作比的事物或现象,称作vehicle)。两个条件是:(一)本体和喻体应属性质不同的两种事物;(二)二者之间必须有相似之处。因此,在She looks (is) like her mother中,并没有比喻的用法。 比喻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比喻可以使抽象的概念或含义赋有具体的形象,增强语言的直观性和生动性。比如,在the pain of separation这一比喻中,Pain并不指人们所熟悉的某种肉体上的“痛苦”,但把“离别时的心情”喻为“某种肉体上的痛苦”,那么就自然使“离别的痛苦”这一抽象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增强了表达效果。这种比喻可称作“具体的比喻”(the Concretive Metaphor)。在room for negotiation, life’s journey, the leading lights of diplomacy等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这种比喻。 (二)比喻可以使无生命的事物具有生命,从而造成某种意象或抒发某种感情。如:an angry sky; the graves yawned; killing half-an-hour; the shoulder of the hill; the foot of the mountain等。这类比喻可称作“泛灵比喻”(the Animistic Metaphor)。 (三)比喻可以使不具有人性的事物赋有人类的特征,this friendly river; laughing valleys; his appearance and manner speak eloquently for him等。这类比喻可称作“拟人化比喻”(the Humanizing Metaphor或the Anthropomorphic Metaphor),它与拟人(personification)的修辞手法十分接近。John Donne在The Sun Rising一诗中,一开头就把太阳比喻成一个“不守规矩的、繁忙的老愚人”,赋予太阳以人格: Busy old fool, unruly sun, Why dost thou thus, Through windows and through curtains call on us? … 由于运用了“拟人化比喻”,诗中的“太阳”形象鲜明、逼真,富有表现力。 (四)比喻可以产生“通感”(Synaesthesia),即把属于某种感觉领域的语义转移到另一个感觉领域,形成不同感觉之间的流通。钱钟书先生指出:“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

鉴赏诗词手法:15种修辞手法

鉴赏诗词手法:15种修辞手法 比喻、借代、比拟、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对比、象征、通感、双关、用典、叠词、互文、列锦等。 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古典诗歌运用比喻,在写景状物时能突出形象,强化对特定意境的渲染;议理抒情时能以生动的形象强化表情达意,从而深化诗歌的主题。如贺知章的《咏柳》巧妙而形象地将春风喻为剪刀,表现得自然有活力。“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2.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中的“朱门”,“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中的“风骚”。 3.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 “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 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4.夸张,为了表达某种强烈的感情,突出事 物的某个特征,说话时有意将事实夸大或缩小,这种修辞手法就是夸张。如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大量运用神话传说和夸张的描写,表现李凭的琴声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艺术魅力。 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夸张的手法随处可见。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又如“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李白《侠客行》)以五岳为轻来夸张侠客然诺之重。 5.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 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6.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 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 7.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 1

古诗词12种修辞手法

古诗词12种修辞手法 导读:想要更好地认识、体会古诗词所表现的情感内容,就必须延伸到其中所用的修辞手法、意象等知识,一起来看看古诗词中这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吧。 1 比喻 把一种事物或情景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例如:“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2 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替全体,用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例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词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3 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

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例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4 对偶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例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壮志难酬的苦痛。 5 比拟 把物当做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做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例如:“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销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6

24种诗词修辞手法例解

24种诗词修辞手法例解 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各种形象栩栩如生,从而表现出绚丽多姿的形象化美感,使作品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感染力。 比喻 比喻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的修辞手法。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李贺《马诗》 拟人 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的修辞手法。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 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 明日黄花蝶也愁。 ——苏轼《南乡子》 隐语(谐音)、双关

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一种修辞手法叫做双关。 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竹枝词》 “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在此处,是一种含蓄的传情方式。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 表面上指蚕丝和蜡泪,实指“相思”和“眼泪”。 借代 借代是一种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方法。被替代的叫“本体”,替代的叫“借体”,“本体”不出现,用“借体”来代替。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朱门”代指富贵之家。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白居易《琵琶行》 “管弦”指音乐。

古诗词中常见修辞手法

, 古诗词中常见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双关、对偶、对比、设问、反问、用典、互文、叠字、反复、顶针、反语等。 1. 用典 凡诗文中引用过去之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语言文字,而增加词句之含蓄与典雅者,即称“用典”。 2比喻 【作用】 比喻使所描绘的事物生动、形象。 ~ 【术语】 生动,形象;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通俗,化冗长为简洁。 3拟人 【作用】 拟人能促使读者产生联想;赋予事物以人的特征、灵性,给人以亲切之感;使所描绘的事物更加形象、生动。 4双关 【作用】 可以借助双关表达委婉含蓄,意味深长的情感。 " 5对比 【作用】 对比可以突出各自鲜明的特点,有助于表达思想情感。 6夸张 【作用】 1.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2.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3.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7借代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 #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年不闻丝竹声 南国烽烟正十年 举酒欲饮无管弦 8互文秦时明月汉时关 、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主人下马客在船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作用:运用互文手法,使诗句语言明快,结构工整,声韵和谐。 … 9设问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运用设问的手法,表达了作者深长的亡国之愁苦。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 ? #运用设问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切的惜花之情。 10 叠字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刘希夷《白头吟》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陆游《钗头凤》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 李清照《声声慢》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古诗十九首之二》 11 反复 采桑子(辛弃疾) . 少年不识愁滋味, 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 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

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共有六十三大类,七十八小类。)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分为拟人、拟物)、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又名激问、反诘、诘问)、引用、反语、对比、反复、双关、联想、顶真、通感、互文、回环、移情、呼告等。 1.比喻:(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没有。)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即打比方,帮助人深入理解。(事物间有相似性) 例句: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老舍《济南的冬天》 2.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 (1)拟人: 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例句: 〈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春》朱自清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杜甫 〈3〉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春》朱自清 (2)拟物(借物喻人): ①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 例句:〈1〉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 〈2〉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 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 例句:〈1〉火山发出一声咆哮。 〈2〉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荷花淀》孙犁) 3.借代: 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故乡》 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 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榆钱饭》

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例:“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赏:写尽了江南女子的美丽与温柔。 2、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作物来描写或把甲物当作已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所描写的人、物事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例:“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 赏: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深,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销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3、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

达的事物。作者可用部分代替全体,用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本体。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例:“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赏:词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4、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例:“怒发冲冠,凭栏处。潇萧雨款。”(岳飞满江红) 赏:以夸张手法,一气贯注,写出了作者优愤国事、痛恨敌人的心情。 5、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上看,意义集中含蓄。 例:“一去紫台连明淡,独留青家向黄昏。”【杜甫《咏怀古进五首(其三)】

赏:上句写昭君高开汉室,下句写死后身葬青冢不得归故土,对仗工整写出了昭君一生的不幸遭遇。 6、对比:对比就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使形象更鲜明,特点更显著,道理更深刻,矛盾更尖锐。 例: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李商隐《马嵬》) 赏:将此日发生兵变境况的危险同昔日在长生殿共诉恩爱进行了对比。 7、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说出自己的看法。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例:“若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赏:以设问作结,以实写虚,一问一答,将一腔愁思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 8、反问:用疑问的形武表达确定的意

诗歌常用的修辞手法

诗歌常用的修辞手法 诗歌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对偶、反问、设问、反复、互文等。 一、比喻 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二、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 (1)夸张的特点及其作用: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浮夸。其作用在于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2)夸张的几种形式: a、扩大夸张。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b、缩小夸张。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c、超前夸张。例如: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馍馍的香味来了。 三、对比 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 如: 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四、反复 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反复可以是连续的,也可间隔出现。 如: ①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 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 五、反语 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实际要表达的意思和字面意思是相反的。如:"友邦人士"从此可以不必"惊诧莫名",只请放心来瓜分就是了。六、比拟 (1)比拟的特点及作用 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其形式特点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其作用是使所写“人”或“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2)比拟的种类:①拟人。例如: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②拟物。例如:咱们老实,才有恶霸,咱们敢动刀,恶霸就得夹着尾巴跑。 七、借代 (1)借代的特点及其作用 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其作用是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24种诗词修辞手法

24种诗词修辞手法 比喻 比喻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的修辞手法。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李贺《马诗》 拟人 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的修辞手法。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 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 明日黄花蝶也愁。 ——苏轼《南乡子》 隐语(谐音)、双关 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一种修辞手法叫做双关。 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竹枝词》

“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在此处,是一种含蓄的传情方式。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 表面上指蚕丝和蜡泪,实指“相思”和“眼泪”。 借代 借代是一种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方法。被替代的叫“本体”,替代的叫“借体”,“本体”不出现,用“借体”来代替。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朱门”代指富贵之家。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白居易《琵琶行》 “管弦”指音乐。

夸张 夸张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也叫夸饰或铺张。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望庐山瀑布》 排比 排比是一种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 菊,花之隐逸者也;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 ——周敦颐《爱莲说》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

诗歌常见的修辞手法

诗歌常见的修辞手法 诗歌常见的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的运用可以使诗歌更加的有内涵,读起来更加的通顺,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诗歌常见的修辞手法,欢迎参考阅读! 诗歌常见的修辞手法 1 1.比喻 比喻是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熟知的一种事物来给另一种事物打比方的修辞方法。运用比喻能够把抽象的事物或者道理说得更具体,形象,通俗易懂。比喻的三种类型:即明喻、暗喻和借喻。明喻比喻词和喻体同时出现。常用的比喻词有似、若、犹、像、等。暗喻将被喻体说成是喻体。常用的比喻词有是、化为、当作等。借喻即是喻体代被喻体。 2、比拟 比拟是一种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的修辞方法。比拟有拟人法和拟物法两种。如《前赤壁赋》;“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月亮在两个星座之间来回,具有人的恋情和动作,这是拟人法。如《游金山寺》:“飞焰照山栖鸟惊。”将火光当作会飞的东西来写,这是拟物法。 3、夸张 夸张是一种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方法。有夸大法和缩小法两种。夸张要做到不似真实,又胜似真实。 4.排比 排比是一种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来表达情意的修辞方法。 5.对偶 对偶是一种把字数相等,语法结构相同与相似,意思有联系的两个句子或者词组成双作对地排列起来的修辞方法。对偶的种类有三种;正对、反对、串对、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正对)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反对)

6.反复 反复是一种为了强调某种事物或者表达某种思想感情,有意重复使用某个词语或句子的修辞方法。反复的种类:有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7.设问 设问是一种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而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的修辞方法。 8.反问 反问是一种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的修辞方法,如用肯定形式反问表示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示肯定。 9.引用 引用是一种引用别人现成的话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效果的修辞方法。引用分为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 10.借代 借代是一种不要把所说的人与事物直接讲出来,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与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方法。简言之,即是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的种类有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替整体。 11.反语 反语是一种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本意的修辞方法。以按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12.层递 层递是一种将语言排成从小到大、从轻到重、从低到高的逐层递进与递退的修辞方法。需要时也可巧妙地综合运用。 13.顶真 顶真是一种用前一句的结尾做后一句的开头,使邻接的句子上递下接,首尾蝉联的修辞方法。 诗歌常见的修辞手法 2 1、用典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