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狭窄介入治疗

合集下载

莫谈“封闭针”色变

莫谈“封闭针”色变

所谓封闭针,是将强的松龙注射液(同类药物地塞米松、倍他米松等)和盐酸普鲁卡因(或同类药物)混合,注射到病变区域。

一般成年人的软组织急慢性劳损、关节痛、肌肉附着点痛、神经痛、骨膜炎、筋膜炎、神经根炎等众多运动系统疾患,都可以接受封闭疗法。

通常情况下,封闭针的主要药物成分是麻醉药和激素,麻醉药可以缓解疼痛,激素能够抑制炎症。

不少患者担心打针之后会产生激素依赖症。

其实,这种现象只存在于长期、大剂量、反复使用激素治疗的情况下。

封闭疗法一般一个疗程只打3~5次,每次间隔2~3周;剂量一般控制在2~5毫升,不会产生激素依赖。

打封闭针后的15分钟内,患者应密切观察注射部位是否红肿,有无过敏反应。

打针后3天内患者应避免注射部位运动,避免沾水,保持皮肤清洁。

同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对症选用封闭针大多用于肩周炎、关节炎、腱鞘炎、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等。

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软组织损伤和无菌性炎症,局部具有明显的痛点。

要准确选择打针部位,哪儿疼打哪儿,打对地方才能立竿见影。

有的患者打封闭针后,在第1~2天局部疼痛可能略有加重,可能与药品刺激、局部压力增高有关,很快就会消失。

为安全起见,高血压、糖尿病、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活动性肺结核、心衰、骨质疏松、急性化脓性炎症、精神病等患者及孕妇均应慎用。

疗程充足不少患者认为打封闭针只能暂时止痛,其实像网球肘等一些慢性痛症,经封闭治疗是完全可以治愈的,但前提是疗程充足,否则会导致病情迁延不愈。

因此,选用封闭疗法一定要坚持完成疗程,不要中途停止。

留心副作用长期、大剂量反复应用皮质激素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如向心性肥胖、体形改变、皮肤多毛,甚至使女性患者长出胡须;并可导致人体抗感染能力下降,伤口愈合速度减慢;还可加重胃肠溃疡,诱发高血压、胃肠溃疡等。

一般短期的局部封闭治疗,不会引起这些反应。

但是为了安全起见,除了询问有无糖尿病史、查看皮肤条件是否正常外,还要告知患者少数人可能会出现皮肤色素改变、皮下脂肪变薄等副作用,尤其是手、腕、肘等暴露部位,会影响美观。

如何预防和治疗颈动脉狭窄

如何预防和治疗颈动脉狭窄

如何预防和治疗颈动脉狭窄一、概述很多种原因会导致颈动脉狭窄,比如,最常见的有动脉粥样硬化,其他还有颈动脉夹层,及发育、炎症或与自身免疫有关的血管病变等。

如果不及时医治,严重时会引起脑栓塞。

颈动脉狭窄主要出现在长期吸烟,喝酒,肥胖,高血压和糖尿病等患有多种疾病的男性群体中。

颈动脉狭窄会导致缺血症状,会出现头晕,记忆力衰退,意识障碍等症状。

颈动脉狭窄的治疗要根据具体的病情,采取适当的治疗方式,那么,关于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方式有哪些呢?二、步骤/方法:1、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主要是通过药物控制动脉硬化所造成的板块,不让其扩大,然而,药物治疗只能起到控制板块的作用,减少血斑的形成,而不能彻底治愈颈动脉狭窄这一疾病。

此外,由于颈动脉狭窄是由很多种因素造成的,包括很多疾病都会引起颈动脉狭窄,因此在用药方面要非常小心。

2、手术治疗:手术治疗主要是对颈动脉内膜进行切除,这是唯一一个可以把颈动脉硬化造成的斑块去除从而达到控制血流正常,减少疾病复发的可能性的有效办法。

目前,已经有很多国家把这项手术作为治疗颈动脉狭窄的首要考虑方法,事实证明,尽管手术会有比较的风险,但却比药物治疗管用,所以很多人都会选择手术治疗法。

3、介入治疗:介入治疗是指颈动脉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

主要的作用是通过对狭窄段血管进行挤压,使血管破裂,扩张。

这项治疗最大的优点是,不用开刀,不会伤及神经,也不会引发各种因为手术而遗留下来的并发症,年龄较高的患者也适用。

三、注意事项:颈动脉狭窄必须严格控制危险因素,这些因素主要包括高血压,高血糖,肥胖,烟酒等,因此,为了预防患上或者控制颈动脉狭窄,必须控制自己的生活习惯,少烟少酒,适当的运动,控制血压,血糖等。

腔内介入治疗颈动脉狭窄患者围术期的观察与护理

腔内介入治疗颈动脉狭窄患者围术期的观察与护理
【 要 l 目的 摘 探 讨 腔 内介 人治 。方 法 回顾 14例 颈 动 脉 狭 窄 患 者 实 施 腔 内 介 临床 6
入治疗 的临床资料 , 总结 术前 、 中 、 后 的 护 理 措 施 。结 果 14例 患 者 均 痊 愈 出 院 , 严 重 并 发 症 发 生 。结 论 腔 内 介 入 术 术 6 无 治疗 颈动脉狭窄是一种简便 、 微创 的 治 疗 技 术 , 术前 的 准 备 、 中 的监 测 、 后 的 护 理 和 并 发 症 的 预 防 及 治 疗 至 关 重 要 , 有 术 术 只 配 合 得 当 、 心 护 理 , 能 够 达 到 预期 治疗 效 果 。 精 才

【 src Obet e Tosu y tep r p rt eciia n rigfrp t nswi aoi re s * n s Abtat 1 jci v t d h ei eai l cl u s o ai t t cr t atr e o i o v n n e h d  ̄s s
u e go n nd va c l r t e t e t M e ho s The c i i a a a o te s wih c r td a t r t n i nd r i g e o s u a r a m n . t d ln c ld t f 1 pa i nt t a o i r e y s e oss 64 u e go n nd a c l r t e t e swe e r v e d t umm a ie t e pr o r tv i t a e a i e a o t nd r i g e ov s u a r a m nt r e i we o s rz h e pe a i e,n r op r tv nd p s — o e a i e nu sn n e v nto . s t Al t e 1 4 p te swe edic a ge fe e o r t p r tv r i g i t r e i ns Re uls l h 6 a int r s h r d a t rr c ve y wihou e e e ts v r c m plc tons Co c u i n En ov s ul r a m e f c r i r e y s e ss i i o ia i . n l so d a c ar t e t nt o a otd a t r t no i s a s mpl mi ma l n — e, ni ly i va sv r a m e e hni u . i e t e t ntt c q e The S c e s o he t e t ntd pe s on pr o r tve p e r to i r o r tv u c s f t r a me e nd e pe a i r pa a i n,nt a pe a i e mo t rng, os o r tv a e, nd c m p i a i n p e e i n a r a m e t The d sr d r s t r tr b nio i p t pe a i e c r a o lc to r v nto nd t e t n . e ie e uls a e a t i u—

颈动脉狭窄诊治指南(全文)

颈动脉狭窄诊治指南(全文)

颈动脉狭窄诊治指南(全文)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肥胖、缺乏锻炼、饮食不健康等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也是颈动脉狭窄的主要危险因素。

02年龄、性别、家族史、心房颤动等也与颈动脉狭窄的发生相关。

6诊断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包括超声、CT、磁共振等,其中颈动脉彩超是首选的检查方法。

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筛查应该针对高危人群,如年龄≥50岁、吸烟、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已有其他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等。

7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治疗包括保守治疗和介入治疗两种方式,具体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病情、病史、病变程度等因素个体化制定。

保守治疗主要包括控制危险因素、抗血小板治疗、药物降压、改善生活方式等。

介入治疗包括颈动脉内膜剥脱术(endarterectomy)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stenting)两种,适应证应根据病变的程度、病变部位、病史等因素综合考虑。

对于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介入治疗的适应证应更为严格。

8预后颈动脉狭窄的预后与病变的程度、病史、治疗方式等因素有关,严重的颈动脉狭窄易导致严重的脑缺血和卒中,介入治疗可以有效改善预后,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对于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预后取决于病变的进展速度和介入治疗的效果。

因此,及早发现、早期干预是预防颈动脉狭窄并发症的关键。

高血压是脑卒中风险最高的危险因素之一。

与血压正常者相比,高血压患者患脑卒中的危险要高4倍。

收缩压比舒张压更与脑卒中相关。

高血压的治疗可以明显而快速地降低危险性。

吸烟与颈动脉狭窄的发生密切相关,可增加卒中、心肌梗死和死亡的危险。

颈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和吸烟量呈正相关。

大量吸烟者患脑卒中的危险度是少量吸烟者的2倍。

停止吸烟2年后,危险度明显减少,5年后回到不吸烟时的水平。

糖尿病不仅可以增加颈动脉狭窄和脑卒中的危险,而且增加继发于脑卒中的死亡率。

胰岛素抵抗患者颈动脉狭窄和脑卒中的危险增加,但胰岛素抵抗和糖尿病的治疗能减少脑卒中的发生。

高脂血症虽然可以增加冠心病、心肌梗死和其他心血管病的风险,但与卒中的关系尚不确定。

颈动脉狭窄的手术治疗方法

颈动脉狭窄的手术治疗方法

颈动脉狭窄的手术治疗方法
一、概述
中、老年人出现头痛、头晕、视力模糊、记忆力大不如前等症状,并伴有高血压、高血脂等心脑血管类疾病的,发生了这样的情况,我们一定不能忽视,而且患颈动脉狭窄疾病的概率高于普通人群。

特别是动脉粥样硬化又是引起颈动脉狭窄的主要原因。

针对颈动脉狭窄的病因对症治疗。

治疗方法目前主要有下列3种。

下面我们就为大家介绍一些关于此病的治疗手段。

二、步骤/方法:
1、
首先颈动脉狭窄的治疗目的在于改善脑供血,纠正或缓解脑缺血的症状;预防TIA和缺血性卒中的发生。

依据颈动脉狭窄的程度和患者的症状进行治疗,包括内科治疗、外科治疗和介入治疗。

2、
内科保守治疗的目的是减轻脑缺血的症状,降低脑卒中的危险,很好地控制现患的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及冠心病等。

内科保守治疗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降低体重,戒烟,限制酒精消耗。

3、
还有外科手术治疗,颈动脉狭窄外科治疗目的是预防脑卒中的发生,其次是预防和减缓TIA的发作。

标准的手术方式为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还有脑神经损伤、伤口血肿感染、术后高血压、术后高灌注综合征等;心肌梗死、低血压的发生率很低。

三、注意事项:
患者可以根据自身的身体状况,咨询专业的医护人员,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治疗措施,以期尽快恢复身体健康。

颈动脉狭窄较易复发,而且严重的颈动脉狭窄会诱发脑卒中,所以患者要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如不吃高盐高脂高糖类食物,多吃水果蔬菜等,以达到预防颈动脉狭窄疾病发生发展的目的。

颈动脉狭窄治疗方案

颈动脉狭窄治疗方案

颈动脉狭窄治疗方案第1篇颈动脉狭窄治疗方案一、背景与目标颈动脉狭窄是指颈动脉血管内径缩小,造成脑部供血不足的病理现象。

颈动脉狭窄的治疗旨在减轻症状,降低脑卒中风险,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本方案针对颈动脉狭窄患者,结合临床检查结果及患者个体情况,制定合法合规的治疗方案。

二、治疗方案1.药物治疗(1)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用于降低血栓形成风险。

(2)抗高血压药物:如ACEI类、ARB类等,用于控制血压,降低脑卒中风险。

(3)调节血脂药物:如他汀类药物,用于降低血脂,减轻动脉粥样硬化。

(4)改善循环药物:如前列地尔、曲美他嗪等,用于改善脑部血液循环。

2.介入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狭窄程度较重的患者,可考虑介入治疗。

(1)颈动脉支架植入术:通过导管将支架送入狭窄部位,扩张狭窄的血管,恢复血管通畅。

(2)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在颈动脉表面做切口,剥除狭窄部位的内膜,恢复血管通畅。

3.外科治疗对于合并其他疾病或介入治疗失败的患者,可考虑外科治疗。

(1)颈动脉旁路移植术:采用自体静脉或人工血管,在颈动脉狭窄部位附近建立旁路,绕过狭窄部位,恢复脑部供血。

(2)颈动脉结扎术:在颈动脉狭窄部位进行结扎,使血流转向其他血管,改善脑部供血。

三、治疗监测与评估1.药物治疗期间,定期监测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评估治疗效果。

2.介入治疗或外科治疗后,定期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评估血管通畅情况。

3.定期评估患者症状、生活质量及脑卒中风险,调整治疗方案。

四、康复与护理1.药物治疗期间,指导患者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2.介入治疗或外科治疗后,对患者进行康复护理,包括肢体功能训练、语言康复等。

3.加强心理护理,帮助患者树立信心,积极面对疾病。

五、结论本方案针对颈动脉狭窄患者,结合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外科治疗等多种手段,旨在为患者提供合法合规、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在治疗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病情,评估治疗效果,加强康复与护理,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ptas医学名词解释

ptas医学名词解释

ptas医学名词解释PTAS是指经皮经动脉腔内扩张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 with Stenting)的缩写。

PTAS是一种介入性血管手术,主要用于治疗狭窄或阻塞的动脉,特别是颈动脉和脑动脉的狭窄和阻塞。

PTAS手术通过腔内操作,使用导丝和导管将支架植入在动脉狭窄或阻塞的位置上。

支架可以恢复动脉的正常血流通道,减轻或消除血管阻塞所引起的症状,避免脑卒中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PTAS手术通常在全身麻醉下进行,在血管内插入导丝和导管、扩张狭窄部位以及植入支架时都可以通过X射线或血管造影实时监视。

PTAS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治疗颈动脉和脑动脉狭窄的方法。

它可以改善血液供应,减少症状,降低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

PTAS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手术时间短等优点,大大降低了手术风险。

PTAS手术适用于一些特定的疾病和病情,如:颈动脉狭窄、脑动脉狭窄、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脑动脉狭窄等。

医生在决定是否进行PTAS手术时,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包括动脉狭窄程度、患者的年龄、病史、健康状况等。

PTAS手术的效果和安全性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但也存在一些潜在的风险和并发症。

术后可能会出现血管再狭窄、血栓形成、血管损伤、出血等一些并发症。

因此,在手术前患者应进行详细的评估和准备,术后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并及时处理任何异常情况。

总的来说,PTAS是一种介入性血管手术,用于治疗颈动脉和脑动脉狭窄和阻塞。

它通过植入支架来恢复正常的血液供应,改善症状,降低脑卒中风险。

PTAS手术安全有效,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需要患者和医生进行综合评估和决策。

介入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的心理护理指导

介入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的心理护理指导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2010年12月第7卷第4期J N e u r ol N eur or ehabi l,D ecem ber2010,V oI.7。

N o.4介入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的心理护理指导短篇陈丽1。

沈加林1,孙亚蒙2,戴炯3,许建荣1(1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放射科,上海200127;2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神经内科,上海200127;3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神经外科,上海200127)严重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的常见原因之一,大量临床研究证据和指南推荐予以颈动脉血管成形和支架置入术治疗能有效减少卒中的复发。

如何减少患者术前的紧张和焦虑、积极配合治疗是介入手术前护理指导宣教的重要内容。

我们在2005年1月一2010年6月间,通过系统化心理护理教育对在我院接受血管内支架治疗的患者进行指导,较好地缓解了患者的术前焦虑和紧张,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患者33例,男20例,女13例;年龄46—8l岁,平均(65.7±5.6)岁。

临床表现为反复短暂性缺血发作18例,脑梗死19例;伴随有高血压29例、糖尿病15例、高脂血症9例、冠心病8例、吸烟9例。

1.2动脉狭窄评估和手术治疗所有患者均经颈动脉超声检查,发现有动脉狭窄或斑块或血流动力学异常后再行脑血管造影检查。

按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剥离试验(N A SC ET)…标准计算动脉狭窄程度,即狭窄程度(%)=(狭窄远端正常血管直径一最狭窄部位血管直径)/狭窄远端正常血管直径×100%。

狭窄程度≥50%且无明显血管内介入治疗禁忌者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

患者于术前3d起予以阿司匹林(100m g/d)和氯吡格雷(75m g/d)。

术中采用局部麻醉,心电监护。

按血管内治疗常规,经股动脉将导引导管头端到达颈动脉狭窄近端合适位置,在示踪图指引下,采用Fi her W i r e(B ost on公司)或A ngi ogua r d(C or di s公司)远端保护装置或0.014微导丝小心通过狭窄处到达远端;根据正常血管直径和狭窄长度选择合适支架,将支架送至预想位置释放,覆盖狭窄部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颈动脉狭窄介入治疗 一、计划心脏直视手术患者并存颈动脉严重狭窄的处理 并存颈动脉严重狭窄的心脏直视手术主要见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少部分为老年人的瓣膜置换术和升主动脉置换术。据文献报道,在接受CABG术的患者中并存颈动脉显著狭窄的患病率约3%-22%,患病率的差异视筛查的方法和狭窄的定义而有所变动,并且与冠状动脉疾病的严重性呈正相关。颈动脉显著狭窄是CABG患者围手术期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卒中发生率高达3%-11%,并且与颈动脉狭窄的程度呈正相关。有研究表明,CABG患者围手术期发生卒中,则预后很差,死亡率约50%。因此,如何正确处理计划心脏直视手术患者并存颈动脉严重狭窄的问题越来越引起临床上的重视。

心脏直视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发生卒中的原因较多,主要为栓塞和缺血。有证据提示在多数并存颈动脉显著狭窄的患者中狭窄导致的脑缺血和粥样硬化斑块脱落导致的栓塞可能系卒中的重要原因。体外循环期间血压往往偏低,脑循环的自动调节机制严重受限,此时脑血流量直接与灌注压正相关,如Willis环代偿不全,则并存颈动脉显著狭窄的患者发生缺血性脑损伤很难避免,这是心脏直视手术患者需要提前或同期进行颈动脉血运重建的理论基础。此类病人的治疗策略既往多采用分期或同期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近年来由于经皮介入治疗技术的进展,已有研究采用分期或同期经皮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但仍没有充分的证据肯定这几种治疗策略究竟哪种更好。

(一)提前或同期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和心脏直视手术(OHS) 同期手术指一次完成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和心脏直视手术(OHS)这两个手术;而分期手术指分次完成这两个手术,一般先CEA后OHS(间隔期<3个月)。尽管现有证据既不能肯定OHS前或同期CEA重建颈动脉血运的益处,也不能肯定同期和分期手术哪项更具有优势,但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这种治疗策略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表1)。美国神经病学院对CEA的推荐声称:对计划CABG患者并存颈动脉严重狭窄的治疗策略,目前获得的资料不足以证明提前或同期CEA比保守治疗有更大获益,故需要进一步有足够把握度的多中心随机临床试验予以澄清。目前的共识推荐:对于冠心病合并颈动脉严重狭窄患者的治疗需根据症状和疾病严重程度制定个体化方案。显著颈动脉狭窄且有症状的患者在行冠脉血运重建术时应考虑行同期或提前行CEA,对于双侧颈动脉严重狭窄且辅助检查表明Willis环代偿异常的患者尤其如此。同期CEA与分期CEA比较可减少二次麻醉的风险,没有二次手术间隔期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问题,也缩短了住院时间,并降低医疗费用等;但同期手术操作时间延长,要同时经受两个手术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可能对患者打击更大。先行CEA后行CABG的治疗策略适合于冠脉病变稳定,射血分数良好的患者,并且最好在局部麻醉下进行CEA,以尽量减少CEA诱发心脏事件的可能性;CEA术后等待CABG的间期也不宜过长,否则有增加心肌梗塞及心源性猝死的可能性,这将抵消提前CEA的临床获益。

(二)提前或同期经皮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和心脏直视手术(OHS) 由于经皮介入技术的进展,这种微创方法在严重颈动脉狭窄的治疗上运用得越来越多。著名的SAPPHIRE研究表明:对于严重颈动脉狭窄的高危患者,使用栓塞防护装置的CAS其临床结果优于或等于CEA。这项研究为经皮介入治疗严重颈动脉狭窄提供了循证医学证据。那么对于冠心病合并严重颈动脉狭窄这一特殊亚组患者的治疗,CAS有无临床获益呢?近年来我们和国外已有一些临床研究表明,提前或同期CAS比CEA可能有更好的安全性(表2)。

由于金属裸支架内皮化需要28-96天,目前一般主张CAS术前3天开始至术后3个月联合用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以防止支架内血栓形成。但抗血小板药物会增加外科手术出血的风险。如果在这段时间内行OHS,心脏外科医师需要作出决定:1、何时行OHS合适?2、OHS前是否停用抗血小板药物?停多久?对于这些临床上的重要问题,Randall等的建议是CAS术后1个月行OHS,且术前停用抗血小板药物5天,术后如出血停止即重新开始用抗血小板药物。但对于严重心脏病患者,1个月以上的等待可能会发生心脏事件和死亡,也明显增加了住院时间和费用。VanderHeyden等的研究在CAS后也采用了类似的抗血小板策略,但CAS与OHS的间隔期平均22天,其中1/3患者14天以内,1/3患者14-30天,1/3患者30天以后,且均未发现支架内血栓形成。该研究提示缩短两个手术的间隔期并未增加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危险。最近,已有几个小样本的研究表明,采用适当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方案(肝素+GpIIb/IIIa抑制剂),CAS术后48小时内或同期行OHS术也是安全可行的,但需要更有说服力的大样本前瞻性研究予以证实。

上述资料表明,计划心脏直视手术患者并存颈动脉严重狭窄时,由于CAS微创,不需要全麻,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较CEA引起心脏事件的危险性小,可以为颈动脉血运重建提供一种可替代的方式。但是我们也要清楚地认识到,为严重心脏病患者实施CAS面临双重风险,首先是颈动脉介入本身的风险,其次是CAS操作过程中诱发心脏事件的危险。因此多数专家主张提前或同期进行CAS及OHS须在有条件的医疗中心进行,必须有熟练掌握CAS及OHS的专家良好合作;同时应充分考虑到CAS对病人心脏的影响,特别是在颈动脉支架释放后及球囊扩张时,由于对颈动脉窦的压迫,持续的低血压和/或心动过缓会使冠脉血供不足,可能诱发心脏事件甚至死亡。术者要充分考虑病人术前的身体状况,支架的选择,球囊扩张的尺度,以及妥善处理术中术后低血压和/或心动过缓等技术细节,尽可能减少介入并发症,为OHS创造条件。

(三)问题和展望 计划心脏直视手术患者并存颈动脉严重狭窄系一类比较特殊的情况,但随着人口老龄化和CABG手术的增加,这类病人的数量会逐步增多,对于这类患者的治疗目前尚停留在经验阶段,还没有基于随机临床试验证据的指南。此类病人的治疗策略既往多采用分期或同期CEA,因此已经历较长时间的实践并且积累了较多经验,近年来由于经皮介入治疗技术的进展,提前或同期CAS可以为这类患者颈动脉血运重建提供一种可选择的替代方式,但仍不能肯定这几种治疗策略究竟哪种更好。最终,还是需要随机临床试验来确定在计划心脏直视手术患者中并存颈动脉严重狭窄的治疗策略。 表1.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和心脏直视手术(OHO)后30天临床结果 研究者 例数 死亡% 卒中% 心梗% 死亡/卒中% 死亡/卒中/心梗% NaylorAR等 8972 4.5 4.5 3.9 8.4 11.0 KolhPH等 311 6.1 5.5 2.2 11.6 13.8 HillMD等 669 4.9 8.5 N/A 13.0 N/A BrownKR等 226 6.6 12.0 N/A 17.7 N/A DubinskyRM等 7037 5.6 4.9 N/A 9.7 N/A ByrneJ等 702 N/A N/A N/A 4.4 N/A KougiasP等 277 3.6 2.8 0.7 N/A N/A CharD等 154 3.9 3.9 N/A 7.8 N/A CywinskiJB等 272 5.2 5.2 2.9 N/A N/A RicottaJJ等 744 4.4 5.1 N/A 8.1 N/A

N/A:未提供资料

表2.颈动脉支架术(CAS)和心脏直视手术(OHS)后30天临床结果 研究者 例数 死亡% 卒中% 心梗% 死亡/卒中% 死亡/卒中/心梗% 蒋雄京等 42 0 2.4 0 2.4 2.4 ZiadaKM等 56 5.4 1.8 3.3 7.1 10.7 RandallMS等 52 13.5 5.8 N/A 19.2 N/A VanderHeyden等 356 3.7 3.1 2.0 4.8 6.8 KramerJ等 37 0 0 0 0 0 MendizO等 30 10.0 0 3.3 10.0 13.3 VersaciF等 37 5.4 2.7 0 8.1 8.1

N/A:未提供资料

二、阜外医院经皮颈动脉狭窄介入治疗的现状 阜外医院自2000年起开展颈动脉介入治疗,至2009年共完成454例次,2009年达到140例次,其中80%患者合并严重心脏病。在严重心脏病合并颈动脉狭窄的介入治疗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阜外医院经皮颈动脉狭窄介入治疗技术成功率、安全性与国际文献的比较 技术成功率 TIA 30天卒中并发症 围手术期死亡率

阜外医院 99% 0.9% 1.3% 0.4% 国际文献 91-99% 0-4.5% 1.0-6.4% 0-2.4%

三、经皮颈动脉狭窄介入治疗常规 粥样硬化性颈动脉狭窄系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表现之一,随着年龄老化患病率增加。有研究表明,在65岁以上的人群中,颈动脉狭窄患病率男性达7%,女性达5%。颈动脉狭窄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主要取决于狭窄程度和症状。有研究表明,有症状患者如颈动脉狭窄70-99%,则2年内发生同侧脑卒中的危险为26%;而无症状患者如颈动脉狭窄<60%,则1年内发生同侧脑卒中的危险<1%,如颈动脉狭窄>60%,则1年内发生同侧脑卒中的危险1.0-2.4%。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狭窄的患病率很高,有约17-22%的患者合并颈动脉狭窄>50%,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围手术期发生脑卒中的风险随颈动脉狭窄程度而增加,颈动脉狭窄<50%者为2%,50%-80%者为10%,>80%者为19%。已有许多研究表明,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和颈动脉支架术均能显著降低颈动脉狭窄患者的脑卒中的风险,并且后者因创伤小,住院时间短,在临床注册登记和随机试验中结果良好而得到迅速推广应用。 【适应证】 1、选择性动脉造影或DSA证实颈总或颈内动脉节段性直径狭窄≥50%; 2、有狭窄相关的症状,推荐介入域值为直径狭窄≥50%。如无明确症状,则推荐介入域值为直径狭窄≥70%; 3、伴一个或多个心血管合并症,外科手术风险大; 4、颈动脉狭窄位于颅内或锁骨下,常规血管外科手术难以到达。 【禁忌证】 1、病情不稳定,无法耐受介入治疗; 2、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 3、造影剂过敏; 4、病变解剖特点不适合介入治疗; 5、1个月内有严重脑卒中史。 【介入治疗技术成功标准】 1、被治疗血管无血栓、无明显夹层、残余狭窄<30%,血流通畅; 2、没有操作相关的严重血管并发症。 【术后监护及常规用药】 1、密切观测血压及心率情况,维持血压及心率在正常范围; 2、观测是否发生新的神经系统病理体征; 3、氯吡格雷75mgQd或噻氯吡啶250mgBid1-3个月,阿斯匹林100mgQd维持; 4、术后当天查血、尿常规,次日复查血、尿常规及肾功能。 【出院标准】 1、未发生新的神经系统病理体征; 2、血压及心率平稳; 3、没有余留未治疗的严重介入相关并发症。 【出院指导】 1、按医嘱服药; 2、观测神经系统体征和症状; 3、戒烟,限酒,低脂清淡饮食; 4、减肥,适当体力活动; 5、治疗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 【术后随访】 1、根据患者的病情,一般1-2月一次随诊,观测神经系统体征和症状; 2、每6-12个月一次颈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了解介入血管的血流通畅情况; 3、如随访中患侧颈动脉搏动明显减弱,出现明显增强的血管杂音,则提示再狭窄,需血管造影复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