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玲小说三个不同时期女性形象浅析
丁玲笔下早期知识女性的形象

丁玲笔下早期知识女性的形象丁玲是现代著名的文学家。
她在早期作品中,以细腻敏感的笔触,刻画了一群知识女性形象。
从梦珂到莎菲,再到伊萨等人,真实的再现了20世纪三十年代,走入社会的知识女性追求个性解放,寻找生活出路,虽有抗争却屡受失败,因而迷茫无助的历程。
本文主要以作品《梦珂》和《莎菲女士的日记》为代表,论述丁玲早期文学创作中知识女性的形象特征。
一、追求个性解放,富有反叛精神。
梦珂是丁玲创作出来的第一个知识女性。
她怀着对自由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从农村来到上海求学,然而在三年级时,她因怒斥调戏女模特的教员而被迫离校。
一个乡下女生,完全可以压制内心的愤慨,对学校发生的一切恶行置之不理。
但富有正义感的她,看不惯并且敢于横眉冷对,反叛精神跃然纸上,突显经过五四运动洗礼的知识女性的正气、骨气、志气。
离开学校的梦珂来到姑母家里,可她很快发现,这个看似文明的资产阶级家庭,也是一个充斥着丑恶和欺骗的牢笼。
虽然能得到物质上的享受,但个性、人格、自我的价值在哪里呢?尤其是她为之付出感情的二表哥,表面温情脉脉,是“真正的”文明人,实质虚伪。
看不惯庸俗的梦珂,毅然离开了姑母家。
走入社会的梦珂,为了生存选择当一名电影演员。
在纸迷金醉的大上海,梦珂用她的隐忍适应着周围的粗俗。
她清楚的意识到自己该跳出这个火坑,却还是选择留下。
这和她个性强烈是分不开的:她自尊心强、性格倔强,因此不向姑母借钱;接受大城市文明熏陶的她,更是不愿再回到落后的农村。
从学校到姑妈家、再到社会,环境一个比一个恶劣。
我们看到梦珂从正义勇敢、敢于反抗走向接受、隐忍,直至随波逐流。
在繁华的上海,她无疑会最快接受到文明的洗礼,可她的个性解放、反叛精神只是个人意识,她最终敌不过整个社会的黑暗,为生活所迫去做一个任人摆布的演员。
从这一点看,梦珂形象的现实意义更强,当代中国的广大妇女,地位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改革开放为青年女性,特别是农村知识女性提供了广大的就业空间。
一大批知识青年离年农村,融入现代化建设的大潮。
女性形象的特点和变化

丁玲女性题材小说中女性形象的特点和变化[提要]:女性题材小说在丁玲文学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丁玲的小说塑造了一系列典型的女性形象。
本文对丁玲女性题材小说中女性形象的特点和变化作论述。
一方面综合评述丁玲创作的女性形象特点;另一方面,根据丁玲在不同时期的创作从审美对象、性格基调、女性身份、隐忍精神等四个方面对其女性形象变化作出论述。
[关健词]:丁玲女性形象特点变化[正文]:“丁玲是个擅长写女性的因写女性而赢得了声誉的女作家”从,其创作来看,女性题材占据重要的位置,她塑造了许多充满青春活力、敢于向传统挑战、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又带着某种感伤色彩的女性形象。
在她布置的舞台上,女性是不容替代的主角,始终处于叙述的中心位置。
她笔下的女性典型丰富多样,有知识女性的爱情生活与事业彷徨,有乡下妇女朦胧的个性觉醒与抗争,有忍辱负重为抗日献身的革命女性,有解放新天地的劳动女性等。
她的女性题材小说的创作为世界文学奉献了一系列女性的典型形象。
回顾丁玲的创作历程,她的女性题材小说的创作有几次明显的分期:第一阶段,丁玲初涉文坛——《梦珂》(作于1927)、《莎菲女士的日记》(1927)、《阿毛姑娘》等,这些收录在短篇小说集《黑暗中》的作品,是丁玲早年的代表作,其中大多有一个具有较高的现代教养与反封建意识、在自我意识中觉醒、有敏锐感受性的“新女性”。
第二阶段,中篇《1930 年春上海》(作于1930)开始,丁玲创作主题逐步转换,丁玲由笔下的主人公——小知识分子女性表达开始走向大众的愿望,这在《田家冲》(1931 年)里初露端倪,《水》(社会型题材)标志着她创作的风格转变。
第三阶段,丁玲来到延安,《我在霞村的日子》(1941)、《在医院中》(1941)将女性观察的视角伸向革命阵营内部,塑造了与时代相关联,积极献身革命的女性形象。
第四阶段,丁玲开始“文艺服从政治”的写作,《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小说中的女性(黑妮)显露着她早期女性思想的痕迹,1979 年新的女性形象《杜晚香》横空出世,续接了她中断的女性题材的创作。
丁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探讨

丁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探讨作者:陈思蓉来源:《青年时代》2017年第01期摘要:在丁玲的创作中,塑造出了大量具有代表性的女性形象,本文主要从几个角度来探讨丁玲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塑造。
关键词:丁玲小说;女性形象;探讨在1928年,丁玲发表了《莎菲女士的日记》,在当时的文坛中引起了人们的关注,随后,她塑造出了大量孤独、叛逆的女性形象,在不同的创作时期,其女性形象的塑造存在差异,但是都有共性。
一、现代知识女性认知个性的觉醒丁玲的作品大部分中没有优雅唯美的情调呈现,其创作的作品中刻画出了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女性形象,“莎菲”女士更是在心灵上承受着时代苦楚伤痕的青年女性的代表人。
“莎菲女士是‘五四’之后解放的青年女子在爱情上的矛盾心理的象征!”这是矛盾给出的形容评价,中岛碧先生是著名的翻译家、文学评论家,他曾这样说过:在关于年轻男女的情感上,丁玲表达的内容比起当时不论男女中任何一位作家都要精辟和有劲。
更加说明,丁玲在小说中大胆描写女主人公探求爱意义及向往恋爱自由,在中国的近代史上也是第一位女作家提出这样的言论。
他还表明,丁玲是近代史中第一个以明确提出人们的关系及女性的本质存在的意义问题的女作家。
在说明这些问题时,她既没有从平时的政治妇女得到解放,又没有在社会中妇女得到应有的权力中体现,对于这些问题她自身也没有完全认识到,只是具有人向往自由的精神和感性的解放。
对她的评说尽管各有不同,但这也足以说明丁玲是以最为新颖的角度来塑造女性形象,我们可以站在女性的角度来看,就会发现作家所描写的女性主人公内心的苦楚和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
二、现代女性仿徨与苦闷的心理揭示《在黑暗中》是丁玲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由开明书店出版,其中包括《梦坷》、《莎菲女士的日记》、《在暑假中》、《阿毛姑娘》等四篇比较有名的作品。
“黑暗”充分说明了莎菲对城市、对社会的痛恨之处。
莎菲不断搬迁住处,她认识的男性不仅庸俗而且市侩,所有的感情都是虚情假意,存在的爱情是那么的虚伪,面对这样的环境,女性的存在就是一种痛苦并且没有自由的,这样环境的存在就会使自我意识反思减弱,让人们对自身进行自我审视,扩大了精神开发成长的空间。
浅析丁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一
分 子 的苦 闷 、 徨 、 求 、 灭 和 近 乎 绝 望 的 复 杂 心 路 彷 追 幻 历 程 。 如 果 说 《 珂 》展 现 了 一 个 追 求 新 生 活 的 青 年 梦 知 识 女 性 被 社 会 逼 上 绝 路 的经 过 , 么可 以 说 , 莎 菲 那 《
具 有 真 正 女 性 内涵 的 女 性 形 象 。 关 键词 : 丁玲 ; 说 ; 性 形 象 ; 作 历 程 小 女 创 中 图分 类 号 : 0 .2 I 74 2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 10 —72 (0 1 0 0 3 0 0 3 0 0 2 1 )2— 0 7— 5
陈 娟
2 50 ) 2 0 2 ( 州 大 学 文学 院 , 苏 扬 州 扬 江 摘
要: 丁玲 小 说 中所 塑 造 的一 系 列 具 有 代表 性 的 女 性形 象 是其 小 说 创 作 历 程 发 展 的 反 映。 从 “ 菲 女 士 ” 期 、 莎 时
“ 左联” 时期、 延安时期、 土 改” “ 时期 四个 不同时期对小说 中的女性形象进行 阐述 , 以深 刻 了解 丁玲 小说塑造 的一批 可
同的特点 , 期塑造的 孤独 、 闷 、 徨 的梦珂 、 菲 、 早 苦 彷 莎
杀 中 , 陷 入 了 更 深 的 痛 苦 之 中不 能 自拔 。 梦 想 破 灭 她 的 打 击 , 莎 菲 由不 顾 一 切 地 追 求 爱 情 转 而 怀 疑 爱 情 , 使 甚 至 怀 疑 人 生 的 意 义 和价 值 , 后 发 出 了 痛 苦 的 绝 叫 : 最
第 2 第 2期 6卷 2 1 年 4月 01
柳
州
师
浅谈丁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浅析丁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内容提要:丁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女作家,其作品中塑造的女性人物形象迥别于以前文学长廊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它们不是完美的,但又让人感到特别真实,她们的美,她们的傲,她们的悲,她们的勇,构成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文学形象。
这些女性人物形象的塑造成功,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丁玲本身是一个女性味十足的女人,以及她本人的生活经历的影响。
关键词:丁玲女性形象美傲悲勇在群星璀璨的中国现代作家群中,丁玲是比较亮丽的一颗。
半个多世纪以来,她为读者奉献了《梦珂》、《莎菲女士的曰记》、《阿毛姑娘》、《韦护》、《水》、《田家冲》、《杜晚香》、《我在霞村的时候》、《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大量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奠定了她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笔者认为,丁玲作品中最具分量的部分当属于“女性小说”。
丁玲在文学作品中塑造了许多人物形象,其中有农民形象,如张裕民、程仁、阿毛老爹等;有地主形象,如钱文贵等;有新时期人物形象,如苇弟、凌吉士、澹明等。
但是在众多的文学形象中,最具震撼人心力量的则是大量的女性人物形象,如梦珂、莎菲、阿毛、贞贞、杜晚香、三小姐等,她们各有特点,在丁玲笔下呼之欲出,栩栩如生。
她们是美的,是傲的,也是悲的,更是勇的。
她们的美,她们的傲,她们的悲,她们的勇,合成了一个个美丽的战士,合成了一个个血肉丰满如同五月鲜花般开遍大地的新女性。
一、美泰戈尔曾经说过,当上帝创造男人的时候,他只是一位教师,在他的提包里只有理论课本和讲义;在创造女人的时候,他却变成了一个艺术家,在他的皮包里装着画笔、水、调色盒,所以女人才会那么美丽,女人的生命才会那么缤纷。
在作家曹雪芹的笔下,女人是水做的骨肉。
因此,古今中外的许多文章大家,在作品中大都把女性作为美的化身来描写来赞美。
这一点在丁玲的作品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其描写的女性形象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很美。
无论是被视为“春天的童话”----《梦珂》中的梦珂,“夏天的童话”----《莎菲女士的曰记》中的莎菲,“秋天的童话”----《阿毛姑娘》中的阿毛,还是“冬天的童话”----《杜晚香》中的杜晚香,还是其他女性形象,大都是美的,既有外表美,也有心灵美,同时还有人性美。
丁玲小说中的女学生形象分析 - 副本

丁玲小说中的女学生形象分析摘要:丁玲是在中国现当代文坛中具有杰出成就的一位女性作家。
她作品中影射时代气息,富有个性的女学生形象冲击了人们的感官,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其中,丁玲的女学生形象的成因分析作为本文的主要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并且对于丁玲作品的女学生形象也进行了简单的分类整理。
关键词:女学生;生活经历;社会环境;人物性格一、现代文学研究中的女学生形象。
“女学生”一般是指在学校学习的女子。
这一名词的产生是由于西方民主自由先进思想的传播并且日渐深入人心的原因所造成的产物。
它一般暗指新女性以及新的都市生活,折射着新的时代面貌。
因受当时社会生活的影响,不少作家在自己的作品里都或正面或侧面的提及到女学生形象。
只是在作品里提及的女学生形象褒贬不一而已。
在沈从文的笔下,女学生形象是在乡下人的叙述中侧面反映出来的。
如在《萧萧》中的“祖父”认为女学生不知冷暖饥饿,只考虑自己生活的惬意的认知那样,这不仅代表了“祖父”的观点,而且代表了大多数乡下人对女学生的观点。
[1]这种把女学生形象的含义扩展到整个城市的生活,究其原因之一是他想从侧面让读者看到都市奢靡的生活和乡村贫困朴实的生活及城市思想先进和乡村闭塞愚昧的这两种现象的鲜明对比,同样也暗含着作者对新产生的人物群体持有怀疑批判的态度。
[2]从这里可以看到,一部分作者刻画女学生形象的一部分原因是借女学生暗指都市生活及他们对于城市这种“自由潇洒”生活的怀疑和否定。
而冰心笔下的女学生形象一般蕴含着作者内心对女学生的希冀。
她所希望的女学生形象是内外兼修,自洁自爱的一种形象,而不是成为都市欲望下的牺牲品。
[3]在丁玲的作品中也有很多涉及女学生的人物角色。
在众多描写女学生形象的小说中,丁玲作品中的女学生形象无疑是当时的佼佼者。
其作品中的女学生形象与丁玲所处的社会背景和个人的经历息息相关,从她的作品里我们可以了解到女学生作为一种当时的社会概念在那一时期的形象发展和演变。
丁玲,一位在中国现当代文坛中具有杰出成就的女作家。
丁玲早期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哲 、 行侠 、 者 、 女特 点集于 一身 , 独 弱 淑 卑 贱 与 高 贵 集 于 一 身 ” 她 早 期 的小 说 , 。 如
《 珂 》《 毛姑娘》 《 暑假 中》《 梦 、阿 、在 、 自杀
日记》 《 、莎菲女士的 日记》 , 等 以女性内心
陈独秀 的《 的妇女 解放观 》胡适 的《 我 , 易
生 主 义 》 《 操 问 题 》 鲁 迅 的 《 的 贞 、贞 , 我 烈 观 》 出女 性 自我 解 放 的思 想 。在 这 种 提
思 想 的影 响 下 , 出现 了 以冰 心 、 隐 、 叔 庐 凌
情 感 的 肯定 。 莎 菲 女 士 的 日记 》 《 中的 莎 菲 大 胆 流 露 出 对 自我 的肯 定 和 对 爱 情 的 追 求 。 菲 追 寻 地说 :是 的 , 了解 我 自己 , 莎 “ 我
女 性 意 识 首 先 是 女 性 对 自我 欲 望 与
象 的 审视 与 反 思 。 《 珂》 《 毛姑 娘 》 在 梦 、阿 、 《 菲 女 士 的 日记 》 作 品 中 , 性 形 象 不 莎 等 男 再 显得 高 大 、 伟 , 而显 得有 点猥 琐 、 俊 反 矮
小 、 乏 责 任 感 . 的甚 至 成 为 女 性 戏 弄 缺 有
不 过 是 一 个 女 性 十 足 的 人 , 人 只 把 心 思 女
的对 象 。作 者 主要 刻 画 了两 类 男 性 : 类 一
男 性 以 苇弟 为代 表 。 类 男 性 身 上 显 示 出 这 女 性 化 的特 征 。他 们 多 愁 善 感 , 有 一 颗 虽 善 良 的心 , 缺 乏 博 得 女 性倾 慕 的伟 岸 身 却 躯 ; 一 类男性 以凌吉 士为代表 , 类 男 另 这 性 虽具有非凡 的外表 ,他 , 生人 , “ 这 我将
丁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探究

丁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探究丁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备受尊重和关注的一位女性作家,她的文学作品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女性的生存状态和内心世界,特别是她对女性意识的深刻观察和描绘,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通过对丁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进行探究,探讨她作品中对女性的关注和探讨,以及这种关注如何呈现在她的作品中。
丁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多样而丰富。
她的小说中塑造了各种各样的女性形象,从家庭主妇到知识分子,从农村妇女到都市白领,都在她的作品中有所体现。
她通过塑造这些女性形象,展示了不同社会背景和生活境遇下女性的生存状态和内心世界,同时也揭示了她对不同类型女性生活的深刻观察和洞察。
丁玲对女性的关注和呈现渗透在她的作品中的方方面面。
她以细腻入微的笔触,描绘了女性在封建礼教和现代社会中所承受的压力和困境。
比如在《田野》中,她刻画了一个来自农村的女性的生活,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展现了她在封建社会下的困境和挣扎。
而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中,则展现了女性在革命时期的坚强和勇敢。
丁玲通过对这些女性形象的塑造和故事的叙述,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了她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和呈现。
丁玲在她的作品中对女性意识的探讨也表现出了一种思想解放和女性解放的倡导。
在她的小说中,女性不再是被动的附属品,而是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在家庭和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她在作品中描绘了许多有思想、有情感的女性形象,她们为自己的命运奋斗,为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
她通过这些形象,表达了对女性解放的渴望和呼吁,呼吁女性要有自己的追求和价值,要争取自己的权利和地位。
丁玲的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探究,不仅仅是对女性形象的描绘和呈现,更是对女性命运和社会地位的思考和关注。
她以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观察力,揭示了女性在不同社会背景下的生存状态和内心世界,同时也呼吁女性要有自己的价值和追求。
她的作品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是对女性命运和社会进步的呼唤和探讨。
希望通过对她的作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理解,能够更好地认识和关注当下女性的生存状态和挑战,为女性的解放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丁玲小说三个不同时期女性形象浅析
摘要:述了丁玲在上世纪20、30、40这三个不同年代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其中以梦珂、莎菲、丽嘉到贞贞、陆萍等女性形象的塑造为代表,从不同角度分析了丁玲这三个时期的作品。
但综观丁玲笔下的女性形象,却不止文中所述诸方面,而所论述之各方面,也仅供以后的研究者参考。
关键词:丁玲;三个时期;三种女性
一、苦闷叛逆的20年代
1927年丁玲初登文坛。
第一代五四女作家创作相继陷入沉寂,丁玲的《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阿毛姑娘》等篇什如晴天霹雳,给文坛带来了不小的惊异和兴奋。
1928年冬天,丁玲发表了成名作《莎菲女士的日记》。
莎菲女士是具有较高现代教养与反封建意识,在自我意识中觉醒,有敏锐感受性的“新女性”的典型代表。
在这部小说中,丁玲生动真实地描写了一个小资产阶级女性复杂、微妙、矛盾的恋爱的心理,这是一个五四运动后追求个性解放、自由,追求所谓的真正爱情的女性形象,一个在革命低潮时失落在个人追求里,对生活感到悲观,甚至绝望的小资产阶级女性作家。
莎菲孤高自傲、愤世嫉俗。
她摆脱了封建束缚,希望靠自己的力量去寻找美好生活,她把几乎所有的精力都
花在恋爱上,把恋爱视为生活中的唯一的“大业”。
她疯狂
的恋上凌吉士,但又逐渐发现凌吉士的卑劣的灵魂,他倾慕他的丰仪,接受他的“爱”的表示,而后又鄙视自己。
就这样,在灵与肉、爱与恶纠葛厮杀中,她却陷入更深的痛苦中不能自拔。
梦想的破灭,使莎菲由追求爱情转为怀疑爱情。
更而怀疑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直至最后发出痛的绝叫:“悄
悄地活下来,悄悄地死去,啊!我可怜你,莎菲!”
莎菲甚至可以说带有丁玲自我表达的愿望及动因,以莎菲为代表的这一系列的女性形象,不仅仅是大革命前后城市小知识分子生活和心理的客观反映,而且也是丁玲本人自我的表现。
她们生活在自己的小理想天地中,在个人情感的天地里挣扎,固守自我一己的体验,在自由主义、个性主义思想的支配下往往有叛逆的行为,她们不仅承受着来自经济、思想、情感各个方面的折磨,而且承受着来自男性社会的各个方面的压力与挑战,但她们有对新生活的向往,当冷酷的现实粉碎了她们的理想和追求时,她们在无边的黑暗中思索,由思索感伤苦闷,由感伤苦闷虚无。
这也可以说是她自己的内心独白。
二、挣扎独立的30年代
左联成立,丁玲为顺应时代的发展,革命文学的倡导和实践,将创作题材转向社会革命,有《韦护》、《一九三0年春上海(之一)》、《一九三0年春上海(之二)》、《母亲》等。
丁玲本时期的作品无论是从题材的现实性,还是从视角的批判性,或者说生活的写实性等方面,都深深体现着左翼小说创作的基本特征。
《韦护》以作者熟悉的朋友和革命者为原形,表现革命战胜爱情的主题,带有“革命+恋爱”的模式化。
共产党人韦护与浪漫的女子丽嘉恋爱同居,由于沉溺在温柔乡中,荒废了工作,别有用心的同事把她们的居室当作“堕落的奢靡的销金库”,对他加以歧视和排斥。
他感到自己怠惰、怡乐了,对信仰有了不可饶恕的不忠实,他再也不能“永远睡在爱情的怀中讴歌一世”,遂离开丽嘉,接受组织派遣到广东从事革命工作。
女主人公丽嘉虽然也期望甚至一度沉湎于爱人的缠绵和体贴中,当爱人为了革命离开时,曾一度悲哀,但很快从悲哀中振作起来,继而决心投身实际革命斗争,革命战胜了爱情,从苦闷、感伤的莎菲到向往革命的丽嘉,标志着作者创作思想的飞跃,从中我们也可以听到作者艰苦探索的足音。
丁玲曾称《韦护》是她最后一本以《莎菲女士的日记》风格写的书。
《韦护》可概括为写革命者的爱情,它的突出意义即是转变,以及转变时期的真实:爱情从与封建礼教冲突转变为与革命冲突,人物从个性主义转向大众革命信仰。
《韦护》以运动前的社会现实为背景,描写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女性丽嘉和革命者韦护的恋爱与冲突,韦护所走的道路,
暗示了丽嘉前进的方向。
同时《韦护》也表达了丁玲对革命者为政治信仰而放弃个人幸福的遗憾,在丁玲眼中,革命和爱情都是美丽的,“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当革命和爱情两者难以兼得,必定要选择时,丁玲并未为她们做出简单的判断和取舍。
她既同情韦护和丽嘉,同时又一针见血地指出他们人性中的缺陷,这或许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丁玲本人对革命和爱情难以两全的极大困惑,更广地说,是对追求个人幸福和为更多人的幸福而牺牲自我两者矛盾的困惑。
三、重获新生的40年代
1936年冬丁玲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延安,进入一个全新的天地,创作也进入一个全新的天地。
《我在霞村的时候》、《一颗未出膛的枪弹》、《在医院中》等便是这一时期的全新作品。
《我在霞村的时候》中的女主人公贞贞因反抗封建包办婚姻,跑到山下教堂当修女,在一次日军扫荡中被掳去,遭受蹂躏,被迫当了日军的营妓。
当她经历种种磨难回到村子里时,大家都歧视她。
小说中的贞贞原在日本兵中做地下工作,是一个受辱妇女,但她已有了独立人格,毅然决然走自己的路。
丁玲以为既然家庭和贞洁的戒律贬低了妇女的地位,那么追求自由的妇女就应当不理睬这些,必须离开家庭。
贞贞决定永远离开霞村,到“可以再重新做一个人”的地方去。
她的信念是:“人并不属于爹娘的,也许他们是自己的”。
终
于她拒绝回到传统的社会中去,可谓是农村“现代的有觉悟的女人了”。
冯雪峰认为:“《我在霞村的时候》,作者所探究的一个‘灵魂’,原是一个并不深奥的,平常而不过有少许
特征的灵魂罢了;但在非常的革命的展开和非常事件的遭遇下,这个在落后的穷乡僻壤中的小女子的灵魂,却展开住了她的丰富和有光芒的伟大。
这灵魂遭受着破坏和极大的损伤,但就在被破坏和损伤中展开她的像反射于沙漠上面似的那
种光,清水似的清,刚刚被暴风刮过了以后的沙地似的那般广;而从她身内又不断地在生长出新的东西来,那可是更非庸庸俗俗和温温墩墩的人们所再能挨近去的新的力量和新
的生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