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作业评讲(2)(精)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课程考核说明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课程考核说明一、考核说明《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医科类专业(专科)的一门基础课。
包括医学免疫学和医学微生物学两门学科。
医学免疫学是研究免疫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免疫系统的组织结构、功能、抗原性异物、免疫应答的规律和效应,以及有关疾病的免疫发病机理、诊断、特异性预防和治疗。
医学微生物学主要研究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遗传变异、致病机制与免疫性、实验室诊断及传染病特异性预防和治疗原则。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是医学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医学课程,通过学习应使学生掌握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其它基础医学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奠定基础。
本课程教学考核要求分为掌握、熟悉、了解三级。
掌握内容为本学科基本知识,考核要求学生能准确理解、重点记忆并能融会贯通。
熟悉内容为教材重点和部分难点内容,考核要求学生能理解和记忆其知识要点。
以上两部分作为教学和考试的主要内容。
了解内容为教材部分难点内容、非重点、自学内容或学科进展,不超过考试内容的5%。
以下将有关考核的几个问题说明如下:1.考核对象:电大医科类护理学专业专科生。
2.命题依据:本考核说明以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医科护理学专业(专业)《医学免疫学和微生物学教学大纲》为依据编制。
3、考核要求:本课程考核要求从高到低依次分为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4、考核形式:本课程的结业考试包括形成性考核和期末考试。
1)形成性考核:由计分作业和实验构成,其成绩占结业考核总成绩的20%,即形成性考核的成绩满分为20分。
其中计分作业布置四次。
通过作业本的形式下发,由辅导教师负责批改。
学生应独立完成作业。
每次的正确率达到60%(及格标准)记3分,四次作业共计12分。
实验由各地根据实验条件安排,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医科统设课实验指导汇编》中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的实验中选做。
但作业本后所附的4项实验为必做实验,每次实验记2分,总分不超过8分。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作业评讲(2)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作业评讲(2)责任教师甘强一、名词解释:本题主要考查对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中的基本的概念,通过对这些概念的掌握,对以后的临床课程学习能够奠定良好的基础。
1.抗原转变:构成HA或NA的大部分或全部氨基酸均改变,出现抗原性完全不同的新亚型,称为抗原转变,属于量变累积导致的质变。
2.促衰变因子:广泛分布于血细胞和其它细胞表面,能与粘附在上述细胞表面的C4bC3形成的作用。
/C3b结合,通过竞争抑制B因子与胞膜上的C3b结合达到抑制bBb3.索状因子:为6,6—双分枝菌酸藻糖,可破坏线粒体膜,抑制白细胞游走,与慢性肉芽形成有关。
4.溶源性转换:由于温和嗜菌体的DNA(前噬菌体)整合到宿主的染色体DNA后,使细菌的基因发生改变,从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称为溶源性转换。
5.转导:以温和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的遗传物质转移到受体菌中去,使受体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称为转导。
注意:名词解释要求准确描述其概念,常见的病因,以及特点。
二、问答题:1.简述医学上重要的抗原物质种类(限4种)及医学意义。
本题主要考查引起免疫反应的抗原物质有哪些,对于针对不同的抗原引起的临床疾病给予不同的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各种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及其他微生物,细菌的外毒素、毒性酶类等均是良好的抗原。
故病原微生物感染机体在致病的同时,又可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发挥抗感染的作用。
(2)动物免疫血清:临床上常用的破伤风抗毒素、白喉抗毒素等,均是用类毒素免疫马而得到的抗毒素,这种抗毒素是马的血清蛋白,故对人体来说是一种异种蛋白,具有良好的抗原性,同时又是抗毒素抗体。
(3)同种异型抗原:自同种生物而基因型不同的个体的抗原物质称为同种异型(体)抗原。
人类重要的同种异型抗原是红细胞抗原(血型抗原)和组织相容性抗原(HLA)两类。
(4)白细胞分化抗原:白细胞(包括血小板,血管内皮细胞等)在分化成熟为不同谱系和分化不同阶段以及活化过程中,出现或消火的细胞表面抗原性标志。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作业评讲(3).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作业评讲(3)责任教师甘强一、名词解释:本题主要考查对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中的基本的概念,通过对这些概念的掌握,对以后的临床课程学习能够奠定良好的基础。
1、免疫调节:指在免疫应答过程中,免疫系统内部各种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通过相互促进、相互制约,而使机体对抗原刺激产生最适应答的复杂生理过程。
2、免疫调节:指在免疫应答过程中,免疫系统内部各种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通过相互促进、相互制约,而使机体对抗原刺激产生最适应答的复杂生理过程。
3、荚膜:是某些细菌细胞壁外面的一层由细菌分泌的粘液性物质。
它具有抗吞噬、抗溶菌酶、抗补体等作用,是细菌毒力因素之一。
4、内毒素:是由特异性多糖、核心多糖和脂质A三部分组成,其中脂质A是一种糖磷脂,是其的主要毒性组分。
内毒素其主要生物学活性有发热反应、白细胞反应、内毒索性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
5、隐性感染:当机体抗感染的免疫力较强,或侵入的病原菌数量不多、毒力较弱时,感染后对机体的损害较轻,不出现或仅出现不明显的临床症状,成为隐性感染。
注意:名词解释要求准确描述其概念,常见的病因,以及特点。
二、问答题:1.与细菌致病性有关的细菌结构有哪些?举例说明。
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荚膜、鞭毛、菌毛(普通菌毛)、细胞壁或菌体结构成分与细菌致病性有关。
(1)荚膜具有抗吞噬、抗溶菌酶、抗补体等作用,是细菌毒力因素之一。
(2)鞭毛是某些细菌从胞质内伸出到菌体外的细长弯曲的蛋白丝状物。
它是细菌的运动器官,某些细菌的鞭毛与致病性有关。
(3)普通菌毛与细菌粘附有关,是细菌的致病因素之一(4)G+菌细胞壁中的磷壁酸是重要的表面抗原,有些细菌的磷壁酸可以粘附宿主细胞(A族溶血性链球菌);G—菌细胞壁上脂多糖是其内毒素。
(5)菌体本身可以引起免疫反应造成机体的损伤。
注意:不同的细菌致病的结构是不同的,如结核杆菌主要是其自身细胞壁上的脂多糖和蛋白引起的变态反应和免疫反应。
2.简述内毒素与外毒素的主要区别。
(完整)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 试题答案及评分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试题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1.抗原2.超敏反应3.败血症4.细菌的毒力5.病毒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5分)1.干扰素的生物学活性包括抗病毒、-—-—-——- 和--———--2.肺炎支原体主要通过-----—-传播,引起____。
3.质粒是细菌染色体以外的—-—---———,为双股环状DNA。
三、单项选择题I1.浆细胞( )。
A.有吞噬功能 B.由T细胞分化而来C.属于嗜酸性粒细胞 D.是产生抗体的效应细胞E.与肥大细胞有共同特性2.实验动物新生期摘除胸腺将表现为( )。
A.对免疫功能无影响 B.体液免疫受影响C.细胞免疫受影响 D.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均受影响E.免疫功能可由淋巴结代偿3.激活补体能力最强的抗体类型是( )。
A. IgA B.IgGC.IgM D.IgDE.IgE4.由单核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是()。
A.IL—1 B.IL-2C.IL-3 D—IL-13E.IL-55.决定抗原物质免疫原性的因素不包括( )。
A.高分子量 B.异物性C.复杂的化学结构 D.免疫途径E.免疫次数6.对人而言,HLA抗原属于( )。
A.异种抗原 B.改变的自身抗原C同种异型抗原 D.隐蔽抗原E.肿瘤相关抗原7.细菌致病性的强弱主要取决于细菌的( ).A.荚膜 B.菌毛C.侵袭性酶 D.毒素E.毒力8.可传递的细菌遗传物质是( )。
A.菌毛 B.鞭毛C.芽胞 D.质粒E.荚膜9.外毒素的毒性作用特点是( ).A.发热 B.白细胞反应C.选择性作用于靶细胞,引起特殊症状 D.DICE.休克10。
湿热灭菌法中杀菌效果最彻底的是( )。
A.煮沸法 B.巴氏消毒法C.间歇灭菌法 D.高压蒸汽灭菌法E.流通蒸汽灭菌法11.葡萄球菌引起急性胃肠炎的致病物质是( )。
A.杀白细胞素B.溶血毒素C.肠毒素D.红疹毒素E.DNA酶12.决定痢疾杆菌侵袭力的首要因素是()。
A.内毒素 B.外毒素C.侵袭性酶 D.菌毛E.肠毒素13.不引起毒血症的毒素是()。
(整理)《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作业答案11.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作业答案作业一1、免疫系统具有哪些功能,正常或异常时有何生物学效应?答:(1)免疫防御:指机体抵御外来抗原性异物入侵的一种保护功能。
正常时可抵御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和损害,即抗感染免疫。
异常时如果防御功能过强出现超敏反应,免疫防御功能过低(免疫缺陷)会导致反复发生感染。
(2)免疫稳定:指维持体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生理机能。
正常时可及时清除体内损伤、衰老、变性的细胞以及抗原-抗体复合物等抗原性异物,对自身成分耐受和保护。
功能紊乱时会导致自身免疫疾病,失去了对自身抗原的耐受而对自身细胞发动攻击。
(3)免疫监视:指免疫系统及时识别、清除体内突变、畸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一种生理保护功能。
功能正常时可防止肿瘤产生,功能失调时可导致肿瘤发生,或病毒感染不能及时清除,造成病毒持续性感染。
2、简述免疫器官的组成和主要功能.答:免疫器官分为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
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成熟的场所,对外周免疫器官的发育有促进作用。
包括骨髓(B细胞成熟场所)和胸腺(T细胞成熟场所)。
外周免疫器官包括淋巴结、脾脏和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是免疫细胞定居、接受抗原刺激并产生免疫应答的场所。
3、简述T细胞的亚群和功能。
答:T细胞有四个亚群:①Th1细胞为CD4阳性细胞,其主要功能有分泌IL-2(白细胞介素2)、IFN-γ(γ干扰素)和TNF-β(β肿瘤坏死因子)等细胞因子,参与调节细胞免疫,引起炎症反应和迟发型超敏反应。
②Th2细胞也是CD4阳性细胞,其主要功能是通过分泌IL-4、6、10等细胞因子,介导体液免疫应答。
③TC细胞(TC细胞和TS细胞都是CD8阳性细胞)被抗原致敏后可特异性杀伤被病毒、胞内寄生菌感染的靶细胞或肿瘤细胞,是细胞免疫重要的效应细胞。
④TS细胞通过释放抑制性细胞因子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起负反馈调节。
4、简述抗体的种类和主要功能答:抗体依据重链抗原性不同分为五类:IgG IgA IgM IgD IgE。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作业评讲(4).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作业评讲(4)责任教师甘强1.举例说明病毒侵入机体及在体内播散的途径。
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是病毒侵入机体及在体内播散的途径。
1)水平传播:是病毒在人群个体之间的传播,即病毒在生存于同一时代的人群各个体之间的相互传播,亦称水平感染。
此传播途径主要是经皮肤和粘膜表面感染。
(1)经皮肤传播:主要是病毒可经注射、输血、动物咬伤、昆虫叮咬或机械性损伤等方式侵入宿主体内而导致感染。
如肝炎病毒、狂犬病毒、乙脑病毒等的感染。
(2)经粘膜表面传播:粘膜表面的上皮细胞是许多病毒最先侵入并增殖的部位。
多数病毒可经呼吸道、消化道粘膜侵入机体;还有少数病毒可经接触引起眼结膜、生殖道粘膜感染。
2)垂直传播:是病毒由母体传给胎儿或新生儿的一种感染途径,病毒可通过胎盘传给胎儿或经产道传给新生儿,是病毒感染的特点之一。
孕妇感染某些病毒后,尤其在妊娠三个月以内时,很易经胎盘传给胎儿,如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乙肝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等。
注意:有些病毒感染仅局限于呼吸道或消化道粘膜,如流感病毒、轮状病毒、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病毒。
有些病毒经粘膜表面感染后可向邻近组织和淋巴管扩散,并人血引起病毒血症,病毒最后到达靶器官或在靶细胞增殖,引起典型病变。
如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等。
2.从流感病毒的基因结构谈甲型流感病毒为何易引起大流行?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是根据流感病毒的基因结构来分析甲型流感病毒为什么易引起大流行。
构成HA或NA的大部分或全部氨基酸均改变,出现抗原性完全不同的新亚型,称为抗原转变,属于量变累积导致的质变。
当新的流感病毒亚型出现时,人群普遍对其缺乏免疫力,因而易引起大流行,甚至世界性大流行。
三型流感病毒中,甲型流感病毒最易变异,变异的抗原主要是HA和NA。
甲型流感病毒可引起世界性流行是其最主要的特点,原因是甲型流感病毒广泛分布在人、动物和禽类中,常见几个亚型共同存在于同一群体中,大大增加了基因重组的机会。
电大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形成性考核作业

教育部人才培训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专科)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教育学院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编制学校名称:贵州广播电视大学织金直属学习中心学生姓名:学生学号:班级:2017春护理专科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编制姓 名: 学 号: 得 分: 教师签名: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专科)作业11 免疫系统具有哪些功能?这些功能正常或市场表现出何种生物学效应? 答:2 简述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答:3 简述免疫球蛋白的主要生物学功能答:4 简述补体的主要生物学活性答:5 简述II型干扰素的主要生物学功能。
答:2017年3月28日姓 名: 学 号: 得 分: 教师签名: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专科)作业21 简述免疫器官的组成和主要功能 答:2 简述适用性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和主要特征 答:3简述超敏反应的基本类型及超敏反应发生的机制答:4 预防接种的注意事项有哪些答:2017年4月18日姓 名: 学 号: 得 分: 教师签名: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专科)作业31 与细菌致病性有关的细菌结构有哪些?举例说明 答:2简述并举例致病菌的感染类型及全身感染的临床常见类型 答3举例说明病毒侵入机体及在机内扩散的途径 答:2017年5月16日姓 名: 学 号: 得 分: 教师签名: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专科)作业41 简述引起肠道感染的常见肠道病原菌及致病特点 答:2结核杆菌的致病性和免疫性有何特点 答:3 列举5种可以经过血液传播的病原微生物,它们可以引起何种疾病答:4简述检测HBV抗原抗体系统的用途和各项指标的临床意义答:5 HIV通过哪些途径传播?怎样预防HIV感染?答:6致病的真菌的主要类型有哪些?可引起人类哪些部位的感染?答:2017年6月26日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作业作业11 免疫系统具有哪些功能?这些功能正常或市场表现出何种生物学效应?答:①免疫防御,是机体抗御,清除病原微生物等外来抗原性异物侵袭的一种免疫保护功能,即通常所指的抗感染免疫作用。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作业评讲(1)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作业评讲(1)责任教师甘强1.简述T细胞的亚群和功能。
本题主要考查T细胞类型及其功能,对临床免疫有重要意义。
具有CD4分子的T细胞称CD4+T细胞,它识别抗原受MHC-Ⅱ类分子限制。
将具有CD8分子的Tc细胞和Ts细胞称CD8+T细胞,它们识别抗原受MHC-I类分子限制。
(1)CD4+T细胞,包括T H l细胞和T H2细胞。
T H l细胞与抗原接触后,可通过释放IL2、IFN -γ和TNF-β等因子,引起炎症反应或迟发型超敏反应,又称之为炎性T胞;T H2细胞可通过释放IL-4、5、6,10等细胞因子,诱导B细胞增殖分化合成分泌抗体,引起体液免疫应答。
(2)CD8+T细胞,主要包括细胞毒T细胞(Tc)和抑制T细胞(Ts)。
Tc细胞为细胞免疫的效应细胞;经抗原致敏后可特异性杀死携带致敏抗原的靶细胞,如肿瘤细胞和感染了病毒的组织细胞。
抑制性T细胞(Ts)具有抑制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功能,通过释放分泌抑制性细胞因子和IFN-γ,抑制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分析:T细胞介导的主要是体液免疫,对人体的免疫有及其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其改变引起的免疫性疾病,也不容易控制。
2.简述细胞因子的种类和生物学活性。
细胞因子种类很多,总的来说可以根据来源、功能进行分类。
根据来源分为:淋巴因子和单核因子。
根据功能分为:白细胞介素、干扰素、集落刺激因子、肿瘤坏死因子、生长因子。
生物学活性:抗感染、抗肿瘤;免疫调节;刺激造血细胞增值分化;参与和调节炎症反应。
注意:本题只是简述,要求答出要点即可,不需要具体阐述。
3.免疫系统具有哪些功能?这些功能正常或失常表现出何种生物学效应?本题主要考查免疫系统在识别和清除“非己”抗原物质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生物学作用。
包括以下三方面:(1)免疫防御功能:是机体排斥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保护功能:针对各种病原性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毒性物质)所产生的感染和损害,此功能就是机体的抗感染免疫:异常情况下,免疫防御功能过强,会引发超敏反应;功能过弱则发生免疫缺陷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作业评讲(2)
责任教师甘强
一、名词解释:
本题主要考查对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中的基本的概念,通过对这些概念的掌握,对以后的临床课程学习能够奠定良好的基础。
1.抗原转变:构成HA或NA的大部分或全部氨基酸均改变,出现抗原性完全不同的新亚型,称为抗原转变,属于量变累积导致的质变。
2.促衰变因子:广泛分布于血细胞和其它细胞表面,能与粘附在上述细胞表面的C4b
C3形成的作用。
/C3b结合,通过竞争抑制B因子与胞膜上的C3b结合达到抑制bBb 3.索状因子:为6,6—双分枝菌酸藻糖,可破坏线粒体膜,抑制白细胞游走,与慢性肉芽形成有关。
4.溶源性转换:由于温和嗜菌体的DNA(前噬菌体)整合到宿主的染色体DNA后,使细菌的基因发生改变,从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称为溶源性转换。
5.转导:以温和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的遗传物质转移到受体菌中去,使受体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称为转导。
注意:名词解释要求准确描述其概念,常见的病因,以及特点。
二、问答题:
1.简述医学上重要的抗原物质种类(限4种)及医学意义。
本题主要考查引起免疫反应的抗原物质有哪些,对于针对不同的抗原引起的临床疾病给予不同的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各种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及其他微生物,细菌的外毒素、毒性酶类等均是良好的抗原。
故病原微生物感染机体在致病的同时,又可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发挥抗感染的作用。
(2)动物免疫血清:临床上常用的破伤风抗毒素、白喉抗毒素等,均是用类毒素免疫马而得到的抗毒素,这种抗毒素是马的血清蛋白,故对人体来说是一种异种蛋白,具有良好的抗原性,同时又是抗毒素抗体。
(3)同种异型抗原:自同种生物而基因型不同的个体的抗原物质称为同种异型(体)抗
原。
人类重要的同种异型抗原是红细胞抗原(血型抗原)和组织相容性抗原(HLA)两类。
(4)白细胞分化抗原:白细胞(包括血小板,血管内皮细胞等)在分化成熟为不同谱系和分化不同阶段以及活化过程中,出现或消火的细胞表面抗原性标志。
(5)自身抗原:能引起自身免疫应答的自身组织结构成分,如隐蔽的晶体蛋白、精子、甲状腺蛋白等自身成分;以及在生物、理化等因素作用下其结构发生改变的自身成分。
(6)肿瘤抗原:细胞在癌变过程中出现的具有抗原性的一些大分子物质的总称。
(7)异嗜性抗原:存在于不同物种之间的共同抗原。
如溶血性链球菌与人肾小球基底膜之间有此类抗原存在,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的发病机理与此有关。
(8)超抗原:一类由细菌外毒素或逆转录病毒蛋白构成的,能非特异性地激活大量T 细胞的抗原物质。
注意:本题只要求写出4种即可,另外还有一种变异源也属于抗原物质。
2.简述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和类型。
本题主要考查免疫应答是指机体受抗原性异物刺激后,体内免疫细胞发生—系列反应以排除抗原性异物的生理过程以及其类型。
主要包括抗原提呈细胞对抗原的加工、处理和提呈,以及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识别抗原后自身活化、增殖、分化,进而产生免疫效应的过程。
免疫应答可人为地分为三个阶段:
(1)感应阶段:是指抗原提呈细胞捕获、加工、提呈抗原和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识别抗原后启动活化的阶段。
(2)反应阶段:是指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T、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在细胞因子参与下,活化、增殖、分化为致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的阶段。
(3)效应阶段:是浆细胞分泌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释放淋巴因子或发挥特异性细胞杀伤作用,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效应的过程。
免疫应答根据其效应机理,叫分为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和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两种类型。
注意:在某些特定条件下,抗原也可诱导机体免疫系统对其产生特异性不应答状态,即形成免疫耐受性,又称负免疫应答。
3.简述超敏反应的种类和常见临床疾病。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被致敏的机体再次接触相应抗原后所发生的一种异常或病理性免疫反应,表现为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损伤为特征的免疫应答,主要有4种类型。
(1)I型超敏反应(速发型超敏反应):过敏性休克、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荨麻疹、食物过敏症
(2)II型超敏反应(细胞毒型超敏反应):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免疫血液病、膜性肾炎
(3)III型超敏反应(免疫复合物型、血管炎型超敏反应):血清病、复合物性肾炎、SLE、类风湿性关节炎
(4)IV型超敏反应(迟发型超敏反应):传染性变态反应、接触性皮炎、移植排斥反应、某些自身免疫病
分析:超敏反应属于免疫应答,它具有特异性和回忆性。
引起超敏反应的抗原称为变应原,可以是完全抗原,也可是半抗原及变性自身抗原等;另外注意前三型均由体液免疫介导,迟发型超敏反应是由细胞免疫介导的。
4.简述人工自动免疫与人工被动免疫的异同点。
本题主要考查人工自动免疫与人工被动免疫在接种物、免疫出现时间、免疫力维持时间、用途几个方面来进行比较。
人工自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
接种物疫苗、类毒素抗体(抗毒素、丙种球蛋白)免疫出现时间慢,1—4周快,立即产生
免疫力维持时间长、(数月至数年)较短(两周至数周)
用途主要用于预防多用于紧急预防或治疗
注意:本题只要求简述,列表形式简洁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