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最实用的30个方剂

合集下载

【方剂】大定风珠,天麻钩藤饮,镇肝熄风汤,羚角钩藤汤消风散,牵正散,大秦艽汤,川芎茶调散

【方剂】大定风珠,天麻钩藤饮,镇肝熄风汤,羚角钩藤汤消风散,牵正散,大秦艽汤,川芎茶调散

【方剂】大定风珠,天麻钩藤饮,镇肝熄风汤,羚角钩藤汤消风散,牵正散,大秦艽汤,川芎茶调散方剂之治风剂之平熄内风之大定风珠2010年12月27日星期一下午 06:22大定风珠《温病条辨》[组成] 1、生白芍六钱(18g) 2、阿胶三钱(9g) 3、生龟板四钱(12g) 4、干地黄六钱(18g) 5、麻仁二钱(6g) 6、五味子二钱(6g) 7、生牡蛎四钱(12g) 8、麦冬连心,六钱(18g) 9、炙甘草四钱(12g) 10、鸡子黄生,二枚(2个) 11、鳖甲生,四钱(12g)[用法] 水八杯,煮取三杯,去滓,再入鸡子黄,搅令相得,分三次服(现代用法:水煎,去渣,入阿胶烊化,再入鸡子黄,搅匀,分三次温服)。

[功用] 滋阴熄风。

[主治] 阴虚风动证。

手足瘈疭,形消神倦,舌绛少苔,脉气虚弱,时时欲脱者。

[方解] 大定风珠证乃温病后期,邪热久羁,灼伤真阴;或因误汗、妄攻,重伤阴液所致。

肝为风木之脏,阴液大亏,水不涵木,虚风内动,故手足瘈疭;真阴欲竭,故见形瘦神倦,舌绛少苔,脉气虚弱,有时时欲脱之势。

此时邪热已去八九,真阴仅存一二。

治当滋阴养液,以填补欲竭之真阴,平熄内动之虚风。

君药鸡子黄、阿胶为血肉有情之品,滋阴养液以熄虚风。

臣药生白芍、干地黄、麦冬壮水涵木,滋阴柔肝,重用。

佐药龟板、鳖甲、牡蛎、麻仁、五味子、生白芍、甘草,阴虚则阳浮,故以龟板、鳖甲、牡蛎介类潜镇之品,滋阴潜阳,重镇熄风;麻仁养阴润燥;五味子酸收,与滋阴药相伍,而收敛真阴;与生白芍、甘草相配,酸甘化阴。

以上诸药,协助君、臣药加强滋阴熄风。

炙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大定风珠配伍,以大队滋阴养液药为主,配以介类潜阳之品,寓熄风于滋养之中,使真阴得复,浮阳得潜,则虚风自熄。

大定风珠由加减复脉汤(炙甘草、干地黄、生白芍、阿胶、麦冬、麻仁)加味变化而成。

由于温病时久,邪热灼伤真阴,虚风内动,故加鸡子黄、五味子、龟板、鳖甲、牡蛎等滋阴潜阳之品,从而由滋阴润燥之方衍化而成滋阴熄风之剂。

【文泉杰:三通汤-真正疏通血管的有效方剂】

【文泉杰:三通汤-真正疏通血管的有效方剂】

【文泉杰:三通汤-真正疏通血管的有效方剂】网上有个流传已久的三通汤,由文泉杰先生所创。

据称,这是他所有原创文章中反馈最好的一张方子,具有打通心血管,打通脑血管,打通全身血管的“三通”作用。

可以横扫18种心脑血管疾病。

只要是瘀血导致的疼痛可以大胆用三通汤。

关于“三通汤”还另一个版本,网上一位姓刘的老中医说:“40年老中医最骄傲的‘方子’:一碗三通汤,打通全身经脉。

”根据笔者掌握的信息,早在三四年前,广东曾培杰先生就经常用这个组合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只是没有取名三通汤而已。

而方剂中的葛根、丹参、川芎,曾先生称之为“颈三药”或“通脉三药”,是他的系列“三药”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角药”组合。

英雄不问出处。

笔者更倾向于文先生,是他把这个方子进行了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受益。

三通汤组成:丹参12克、川芎10克、葛根20克、桂枝9克、甘草6克、人参6克、麦冬6克、五味子6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

方子由四君子汤、桂枝甘草汤、生脉饮、颈三药四个方阵组成。

四君子汤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脱胎于《伤寒论》的理中汤,是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个方剂之一。

临床上,几乎每天都要用到。

它的作用是健脾益气。

主要用于脾胃气虚证。

方中人参为君,补气的常用药,补脾肺之气。

通过补脾肺之气,这个后天,补益后天的元气。

白术为臣,白术苦温,它能帮助脾胃运化,益气健脾的同时,可以燥湿,擅长于燥湿,和茯苓相配,茯苓是益气健脾渗湿,所以白术茯苓相配,在仲景时代就是一个基本的除湿的结构。

把湿邪从中焦的苦燥,下焦的淡渗,除湿。

甘草既能帮助人参益气,又能调和、缓和药性。

四君子汤在三通汤中的角色是储备粮草,顾护中焦、培补脾胃的仓廪之官。

桂枝甘草汤是张仲景的方剂。

方剂原文是:“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伤寒附翼》:“此补心之峻剂也。

桂枝本营分药,得甘草则内补营气而养血,从甘也。

此方用桂枝为君,独任甘草为佐,以补心之阳,则汗出多者,不至于亡阳矣;姜之辛散,枣之泥滞,固非所宜;并不用芍药者,不欲其苦泄也。

中医外科学常用方歌

中医外科学常用方歌

中医外科学常用方歌一、中医外科学方剂的基本概念中医外科学常用方剂,是中医外科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中医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

这些方剂由中药组成,根据病情和病因,通过调整人体内部环境,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二、常用方剂的组成和功效1、麻黄附子细辛汤:此方由麻黄、附子、细辛三味药组成,具有温阳解表、散寒止痛的功效,常用于治疗风寒感冒、风湿痹痛等病症。

2、四逆汤:由附子、干姜、炙甘草三味药组成,具有回阳救逆、温中散寒的功效,常用于治疗阳虚寒厥、胃脘冷痛等病症。

3、逍遥散:由柴胡、白芍、当归、茯苓、白术、炙甘草等组成,具有疏肝解郁、健脾和胃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肝气郁结、脾胃不和等病症。

4、龙胆泻肝汤:由龙胆草、柴胡、黄芩、栀子、泽泻、木通等组成,具有清肝泻火、利湿解毒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肝胆湿热、小便赤涩等病症。

5、血府逐瘀汤:由桃仁、红花、赤芍、川芎、柴胡等组成,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胸中血瘀证,如胸痛、心悸、失眠等。

三、方剂的加减和使用原则使用这些方剂时,应根据具体病情和症状进行加减,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同时,要注意使用原则,如遵循医嘱、注意剂量、注意禁忌等。

四、常用方剂的现代研究现代医学研究证明,这些方剂中的中药成分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如抗炎、抗菌、抗病毒、抗肿瘤、调节免疫等,对于治疗各种疾病都有很好的效果。

同时,也发现了这些方剂在临床应用中的一些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需要在使用时加以注意。

五、总结中医外科学常用方剂是中医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治疗各种疾病都有很好的效果。

在使用这些方剂时,应遵循医嘱,注意剂量和禁忌,并根据具体病情和症状进行加减。

也要注意现代医学对这些方剂的研究成果和应用情况,以便更好地发挥其治疗作用。

中医外科常用方歌中医外科是中医药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独特的理论和经验在疾病的防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其中,中医外科的方剂应用是中医外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通过独特的配伍原则和作用机制,为各种外科疾病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手段。

【方剂】阳和汤,当归四逆汤,四逆汤,吴茱萸汤,小建中汤,理中丸

【方剂】阳和汤,当归四逆汤,四逆汤,吴茱萸汤,小建中汤,理中丸

【方剂】阳和汤,当归四逆汤,四逆汤,吴茱萸汤,小建中汤,理中丸阳和汤《外科证治全生集》[组成] 1、熟地黄一两(30g) 2、麻黄五分(2g) 3、鹿角胶三钱(9g) 4、白芥子二钱(6g),炒研5、肉桂一钱(3g),去皮,研粉 6、生甘草一钱(3g) 7、炮姜炭五分(2g)[用法] 水煎服。

[功用] 温阳补血,散寒通滞。

[主治] 阴疽。

如贴骨疽、脱疽、流注、痰核、鹤膝风等,患处漫肿无头,皮色不变,酸痛无热,口中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或迟细。

[方解] 阴疽一证多由素体阳虚,营血不足,寒凝痰滞,痹阻于肌肉、筋骨、血脉而成。

阴寒为病,故局部肿势弥漫、皮色不变;酸痛无热,并可伴有全身虚寒症状;舌淡苔白,脉沉细亦为虚寒之象。

治宜温阳补血,散寒通滞。

君药熟地黄、鹿角胶,熟地黄温补营血,填精补髓,重用;鹿角胶温肾阳,益精血。

二药合用,温阳补血。

臣药肉桂、姜炭药性辛热,均入血分,温阳散寒,温通血脉。

佐药白芥子、麻黄,白芥子辛温,可达皮里膜外,温化寒痰,通络散结;少量麻黄,辛温达卫,宣通毛窍,开肌腠,散寒凝。

方中鹿角胶、熟地黄得姜、桂、芥、麻宣通,则补而不滞;麻、芥、姜、桂得熟地黄、鹿角胶之滋补,则温散而不伤正。

使药生甘草,解毒、调诸药。

综观本方,温阳与补血并用,祛痰与通络相伍,使阳虚得补,营血得充,寒凝痰滞得除,治疗阴疽犹如仲春温暖和煦之气,普照大地,驱散阴霾,而布阳和,故名“阳和汤”。

[运用]1.辨证要点阳和汤是治疗阴疽的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患处漫肿无头,皮色不变,酸痛无热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兼气虚不足,加党参、黄芪等甘温补气。

阴寒重,加附子温阳散寒;肉桂可改桂枝,加强温通血脉,和营通滞作用。

3.现代运用阳和汤常用于治疗骨结核、腹膜结核、慢性骨髓炎、骨膜炎、慢性淋巴结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肌肉深部脓疡等属阴寒凝滞者。

4.使用注意阳证疮疡红肿热痛,或阴虚有热,或疽已溃破者,不宜使用本方。

马培之云:“此方治阴证,无出其右,用之得当,应手而愈。

中医妇科临床常用方剂100首汇总

中医妇科临床常用方剂100首汇总
活血通络,散寒化瘀
血瘀经行身痛
045清肝引经汤
丹皮、栀子、当归、白芍、生地、黄芩、川楝子、茜草、牛膝、白茅根、甘草
疏肝清热,引血下行
肝经郁火证
046顺经汤
当归、熟地、沙参、白芍、茯苓、黑荆芥、
滋肾润肺,引血下行
肺肾阴虚
047安老汤
党参、黄芪、白术、熟地、山茱萸、当归、阿胶、制香附、木耳炭、黑荆穗、甘草
人参、黄芪、白术、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炙甘草
健脾益气、摄血调经
脾胃气虚证气虚下陷证气虚发热证
005温经汤
人参、当归、川芎、白芍、桂心、莪术、丹皮、甘草、牛膝
温经散寒、行血调经
冲任虚寒,瘀血阻滞证
006大补元煎
人参、山药、熟地、杜仲、当归、山茱萸、枸杞、炙甘草
补气生津,养血调经
气虚血弱证
007加味乌药汤
经期超前
015胶艾汤
阿胶、艾叶、当归、川芎、白芍、熟地
养血止血、调经安胎
冲任虚损,胎漏下血等
016清肝止淋汤
当归、白芍、生地、丹皮、黄柏、牛膝、制香附、黑豆、阿胶、红枣
清利湿热
湿热下注
017逐瘀止血汤
生地、大黄、赤芍、丹皮、当归尾、枳壳、龟板、桃仁
化瘀止血
血瘀
018归肾丸
熟地、山药、枸杞、山茱萸、茯苓、当归、杜仲、菟丝子
熟地、山药、菟丝子、枸杞、山茱萸、牛膝、鹿角胶、龟板胶
滋阴补肾,填精益髓
真阴不足证
030大补阴丸
熟地、龟板、黄柏、知母、猪脊髓
滋阴降火
阴虚火旺证
031苍附导痰丸
苍术、香附、胆星、枳壳、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生姜
化痰除湿,通络调经
痰湿蕴结证

刘绍武常用方剂简介

刘绍武常用方剂简介

刘绍武常用方剂简介2、调神汤(亦名柴膏汤)【组成】小柴胡汤加石膏30克、牡蛎30克、桂枝10克、车前子30克、大黄5克【适应证】阳亢气滞类病证。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癔病、精神分裂症及美尼耳氏综合症等。

【临床指征】脉学上常提到“舍证从脉”的问题。

而本证则是其例之一,临床上不论遇到的症状多么复杂,只要有聚关脉并上鱼际脉者,即可舍证从脉,使用调神汤治疗。

聚关脉:是寸关尺三部脉都集聚于关部,即独关脉显现有力,而寸尺脉弱或不见者之谓。

此脉乃情志长期不舒,气久郁滞所致,非二三年不成。

此脉不见于脉书,是临床多年摸索出来的。

聚关脉类似于短脉,多是阴阳失调,气郁之候。

如《素问?脉要精微论》所说“短则气病。

”又《脉说》云:“有过于悲哀之人,其脉多短者,于此可占气之病矣。

“(《中国医学大成》本《脉说》下册第67页)上鱼际脉:医籍里有所论述,但均未详细其证治。

本脉的特征,是脉过寸部而达腕之横纹上,甚至上溢于掌之大鱼际肌。

轻则切之跳动,甚则可望见搏动。

此脉从历代描述,认为是阴阳失调,情志激昂,气亢所致。

《灵枢?脉度篇》说:“阴气太盛则阳气不能荣也,故曰关。

阳气太盛,则阴气不能荣也,故曰格。

阴阳俱盛,不得相荣,故曰关格。

”《难经?三难》滑寿释曰:“阴气太盛,则阳气不得相营也,以阳气不得营于阴,阴遂上出而溢于鱼际之分为外关内格也,外关内格,谓阳外闭而不下,阴从而内出以格拒之,此阴乘阳位之脉也。

”《三难》又曰:“脉有太过有不及,有阴阳相乘,有覆有溢,有关有格,何谓也?然关之前者,阳之动也,脉当九分而浮,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遂上鱼为溢,为外关内格,此阴乘之脉也。

”清代冯兆张《锦囊秘录?脉诀》云:“上鱼者,脉上于鱼际者。

世人常有此脉,脉同病异,不可以一例论也,有两手上鱼者,有一手上鱼者。

若平人神色充实而有此脉者,此天禀之厚,元神充满上溢于鱼也,其人必寿。

若人素无此脉,一旦上鱼者,此病脉也。

”清代陈修园《二十八脉纲》曰:“……或鳏寡思色不遂,心肝两部则洪长而溢鱼际,此是七情为患,而非有邪之脉也。

表里通经第一方,通窍活血汤,医案,麝香替代品

表里通经第一方,通窍活血汤,医案,麝香替代品

表里通经第一方,通窍活血汤,医案,麝香替代品通窍活血汤1.通窍活血汤临床发挥“通窍全凭好麝香,桃红大枣老葱姜,川芎黄酒赤芍药,表里通经第一方”。

这是王清任《医林改错》中的很重要的一方子,我在临床上使用的得心应手,效果显著。

但是我看到运用该方的经验文章和论文却不多,不知为什么?抑或是方中的麝香难得太贵,反而是应用血府逐瘀汤的人很多。

故而,为了不埋没《医林改错》中这颗明珠,特此首先谈一谈运用此方的体会。

通窍活血汤顾名思义是以通窍,主要是以头面七窍为主的活血散结方,王清任在书中也是这样列举治疗主症的,我临床上凡是头部面上的病疾大部分也是以此方为主进行治疗。

方中桃仁、红花能活血通经,祛除瘀滞,是一切血瘀症通用的基本药物,也是王清任在各活血化瘀方中的必用药。

赤芍能通顺血脉,行血中之瘀滞,与桃仁、红花配合用于瘀滞重者最为相宜,但方中用量仅只一钱,说明王清任用它重在辅佐活血,使血活而瘀自破除。

另外赤芍味苦微寒,借以缓和方中其他药物的辛温之性。

川芎辛温香窜,功能行气活血,仍血中之气药,与桃仁、红花、赤芍配伍使用,加强行血散瘀的作用,与麝香合用,可以增强通窍之力,所以朱丹溪认为它有“通阴阳气血”之功。

方中麝香也是重要药物(我一般用九香虫代替,此乃湘中名医彭坚教授之经验,以前我曾用白芷替代,效果似赶不上九香虫),性味辛温馨香,能开诸窍,通经络,兼以活血散瘀,尤其与桃仁、红花、赤芍、川芎等相配,更能增强活血化瘀作用,所以王清任特别强调指出,方中麝香最为要紧。

葱姜辛散,能通达上下表里之血脉,为通阳活血之品。

对于这一点千万不要忽视,可有可无,或嫌其麻烦不用,我在临床上对此有深切体会,用不用疗效大不一样。

方中姜枣配合,可以补脾益胃,缓和方中其他辛香过烈之性,保护脾胃不受刺激,并能促进食欲,增强消化功能,有利于整个药物的吸收,充分发挥应有的药效。

大枣甘缓,能益血止血,对一些血液疾患常被列为有效药品之一。

酒是辛散之品,善通血脉。

桃红四物汤方剂配方

桃红四物汤方剂配方

桃红四物汤方剂配方桃红四物汤【方剂名】桃红四物汤,出自元·《医垒元戎》。

【组成】白芍、川当归、熟地黄、川芎、桃仁各三钱(各9克),红花二钱(6克)。

【用法】水煎服,每曰2次。

【功效】活血化瘀,调经止痛。

【主治】血虚兼血瘀证,症见妇女经期超前,血多有块,色紫稠黏,腹痛,舌淡紫,苔白,脉沉迟或弦细涩。

【临床医案】临床主要用于治疗痛经、腰腿痛、便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慢性肾功能衰竭等病症。

1.痛经:桃红四物汤治疗140例痛经患者,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以临床表现为疗效评价指标:结果:治愈84例,显效35例,有效16例,无效5例,治愈率为60%,总有效率为96.4%。

(《新中医》2012年第6期)2.腰腿痛:本方治疗60例慢性颈肩腰腿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0例,两组均予中医辨证治疗,治疗组在辨证施治基础上加桃红四物汤,1周为1个疗程,连用2个疗程。

以临床表现为疗效评价指标。

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0%,明显好于对照组76.6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中医药临床杂志》2 013年第2期)3.便秘:治疗120例老年习惯性便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予桃红四物汤治疗,对照组常规服用酚酞片治疗,以临床表现及便秘症状评分情况为疗效评价指标。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0%,治疗组便秘各项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临床合理用药》2013年第1期)4.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本方合六味地黄丸治疗64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肾阴亏虚证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2例单用西药治疗,治疗组32例在此基础上加用六味地黄丸合桃红四物汤治疗。

以临床表现为疗效评价指标。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陕西中医》2013年第8期)5.慢性肾功能衰竭:加味治疗60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桃红四物汤加味口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最实用的30个方剂 01.通治一切肥胖之并发症“温氏奔豚汤" 温氏就是我读函授时的老师温碧泉先生。方子呢,是这样的:附子45克,油桂10克(后5分),上沉香10克(后5分),砂仁10克(后5分),生山药60克,茯苓45克,泽泻30克,怀牛膝30克,生晒参30克(捣碎入煎),灵脂30克,车前子30克(包),炙甘草30克,生姜45克,大枣25枚。上药因痛经、巅顶痛加入厥阴主药吴茱萸45克,方中附子逐日叠加10克,加至200克为度,服药30剂后休养半月,至10月22日,共减重22公斤,全部衣裤都不能穿了。灰暗面色转为红润,人也变得轻灵活泼,痛经也好了。 此案足以证明,一切肥胖皆寒湿瘀浊堆积三阴,阳光一照,阴霾尽消!此方稍事加减,可通治一切肥胖之并发症,为高血压(清阳不升,浊阴窃踞阳位)、高血脂、糖尿病(从三阴论治,三阴又统于太阴,而太阴之根在少阴)及冠心病心衰等等一系列现代医学难题提供了解决之道。 02.金匮肾气丸 每次五粒,把它煮成糊状喝下去,早晚各一次,有十天半月就可以把好些个属于

肾虚的证候啊,都扭转过来。 03.四逆汤 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都可以用"四逆汤"作为保健的东西。《伤寒论》里面,最

能够对阳气提供帮助的就是"四逆汤",少量的长期服用,这样可以消除你长期积累的"六淫外邪",以及内生的一些个寒邪;可以调整你的元阳,使其不受损伤;可以延年益寿。 04.筋骨疼痛,肌肉麻木疼痛拘挛 止痉散:全蝎6g、蜈蚣3条打粉冲服,坚持一段,就可以把风心治过来,而且二尖瓣,三尖瓣闭锁不全,顽固的心衰,脑危象这个方法都可以救过来。另外吃中药的同时,配合培元固本散效果更好。 05.治风心病的一个常用方 生北芪120-250g 、制附片45g、制川乌30g、 黑小豆30g、防风30g 、桂

枝45g、 赤芍45g 、炙甘草60g、麻黄10-45g、辽细辛45g(后下十分钟)、红参30g 、蜂蜜150g 、生姜45g、大枣12枚、九节菖蒲10g。 06.治疗肺心病的常用方 肺心病实际上就是小青龙汤证虚化,所以就用小青龙汤加味,因为寒邪深入少

阴。所以要用附子细辛。麻黄10g-45g、 制附片45-200g、辽细辛45g、高丽参15g(研粉冲服)、 生半夏45g 。我一辈子用的生半夏,书上写的是1吨,实际我每月平均剂量30到50公斤,和附子情况差不多,比生南星多一点,绝对不会出问题。 这是张仲景告诉我们的,我们要相信医圣是不会错的,所有《伤寒论》的方子半夏都是生半夏。生半夏后面有个洗字,就是用开水冲一回,为什么制半夏治不了病?很多人不知道制半夏的制作过程,清水泡15天,泡到发酵,再加水加白矾,又15天,然后拿姜、甘草和到一块,再泡15天,共45天,制出来的半夏纯粹是药渣子,治不了病。 07.肺间质纤维化 干姜30g 、五味子30g、制紫苑15g、 制款冬花15g 、柯白果打20g、肾四

味各30g、 炙甘草60g、桂枝 赤芍各45g。 这就是我常用的小青龙加味的方子,这个方子曾经治过几个肺间质纤维化,现在还有一个,在北京住协和医院发了病危通知,他儿子着了慌到山西找我去了,他吃到7剂药时,就把氧气摘掉了。这两种病发展到重危急症阶段时,就用大破格救心汤。 08.冠心病 基础方就是破格救心汤的中剂再加生半夏45g、生南星30g,如果出现痰堵得

厉害、胸憋得厉害就合瓜蒌薤白白酒汤,瓜蒌45g、 薤白30g 、加白酒2两,薤白要事先浸泡;雪丹参120g 、檀香、降香、沉香各10g 、砂仁泥30g 、桂枝45g、 桃仁泥30g、麝香0.5g 冲服。北京同仁堂苏合香丸,一天1-2丸,这方子里有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乌头附子这一类,这是斩关夺隘的方子,力量大的方子,控制心绞痛,治疗冠心病晚期频发心衰,见效很快。治疗冠心病的培元固本散,要加藏红花和生水蛭。 09.心肌炎 有一个病人,是个高大的农民,没钱,吃饭都够呛,得了心肌炎也没有钱治,心

脏巨大,压迫了整个胸腔。住进我弟子开的医院,病人嘴唇黑,脸上有雾气,脉搏快,喘,根本不能动。住进来以后,200克附子加麝香,隔一个小时加200克,加到750克附子, 4天后醒了。医药费一千多元,我告诉弟子免了他的药费,如果他有钱长期吃培元固本,是可以带病延年的。 10.湿气 人身上的湿气很重,一到夏天发一些很痒的小包。这个东西湿气很重,一到夏天总是要发一些很痒的小包。到夏天的时候阳气就发,再一个阳气外发的过程,体内积存的那些垃圾,由内向外发这是一个好事,你不要管它,如果你要想治就吃"桂附理中丸"。这是一个问题。再有一个问题就是夏天能不能用西洋参来代替洋参,完全不能。你在任何时候不要吃西洋参,有害无益。 11.破格救心汤 方剂组成:附子30-200-300克,干姜60克,炙甘草60克,高丽参10-30克(加煎浓汁兑服),山萸净肉60-120克,生龙牡粉、活磁石粉各30克,麝香0.5克(分次冲服)。 12.胆总管结石 大叶金钱草,每天用120克,熬成水喝就可以了。另外用鱼脑石,每天6克左右,碾成粉。如果这个病人非常的虚弱,一剂药之内能不能软化,那无疑肯定是阳虚,就把这个偏方加到四逆汤里面去用。 煎服方法:病势缓者,加冷水2000毫升,文火煮取1000毫升,5次分服,2小时1次,日放连服1-2剂;病势危急者,开水武火急煎,随煎随喂,或鼻饲给药,24小时内,不分昼放,频频喂服1-3剂。 13.中风 孙思邈“续命煮散”(千金方-治诸风篇) 组成:麻黄 、川芎、 独活、 防已、 甘草、 杏仁 各90克、紫油桂(不可用普通肉桂代替) 、生附子、茯苓、升麻 、辽细辛、 高丽参、 防风 各60克、透明生石膏150克、生白术120克。上药一并捣粗末,混匀备用。 用法:每次4克,绢包(细密之白布亦可),加水800毫升,文火煮至400毫升,分作4次饮,3小时1次,重症24小时用28克,不可间断。连饮7-10日。 加减法:口眼歪斜:加清全蝎90克,大蜈蚣100条,僵蚕90克。 失语:加麝香0.3克/日,另冲服。 主治: 1、中风急重症; 2、高血压、脑动脉硬化,出现中风先兆者; 3、风痱(原因不明之瘫痪)。 我要特别说明一下: 1、此方为大小续命汤类方,为唐代孙思邈自拟自治方,孙真人方后注云:“吾尝中风,言语蹇涩,四肢痑曳,处此方,日服四,十日十夜服之不绝,得愈。”我用此方治愈了自己的中风急症。大小续命汤也是我十几年来治疗中风的常用方,没有任何副作用。 2、方中生附子所占比例极小,绝无中毒之虞!方用绢包,意在但取火气。 3、方中有大量生石膏反佐,对高血压无碍。 (小续命汤 辩证 风寒外袭 中于经络 桂枝10 g、川芎10g、麻黄10g 、附子15g(先煎30分中)、 人参10g、 防风10g、黄芩10g、 防己 12g、 甘草10g 、杏仁10g 、生姜10g。一剂 , 水煎30分钟温服,每天2次口服 。 《金匮要略》所载《古今录验》续命汤原方:麻黄9g,桂枝9g,当归9g,潞党参9g,生石膏9g,干姜9g,生甘草9g,川芎4.5g,杏仁12g。上方仅服2剂,双下肢即恢复知觉,且能下床行走,大小便亦较通畅。《千金》卷八(注文)引《小品方》。 药物组成: 麻黄1两,防己1两,人参1两,黄芩1两,桂心1两,甘草1两,芍药1两,川芎1两,杏仁1两,附子1枚,防风1两半,生姜5两。 恍惚者:加茯神、远志;如骨节烦疼,本有热者:去附子,倍芍药。 功效 :扶正祛风。 主治: 正气内虚,风邪外袭。中风卒起,不省人事,神气溃乱,半身不遂,筋急拘挛,口眼喎斜,语言謇涩,牙关紧闭,厥冷;或顽痹不仁,风湿腰痛。卒中风欲死,身体缓急,口目不正,舌强不能语,奄奄忽忽,神情闷乱。中风不省人事,涎鸣,反张,失音,厥冷。八风五痹,痿厥。产后中风。风湿腰痛;痰火并多,六经中风,及刚柔二痉。 用法用量: 以水1斗2升,先煮麻黄3沸,去沫,纳诸药,煮取3升,分3服,良;不愈,更合3-4剂,必佳。取汗随人风轻重虚实也。诸风服之皆验,不令人虚。 李可说;大小续命汤中间差不多,大续命汤多了一个生石膏。我这次6月份在深圳中风以后,当时右侧麻木,舌头发硬,讲话困难,回去就开始吃这个药,半个月就基本恢复,恢复到目前程度,最近有点累,昨天又冬至,冬至阳生,古人讲交节病作,伏邪外出,有点不舒服。休息了一晚,就度过去了,吃了点儿苏合香丸。 介绍这两个方子:续命煮散《千金卷八诸风门》,这个方子是在孙思邈老人家近100岁时写的,他自己中风了,整天被病人包围,劳累了。然后就病倒了,这个病有些什么表现呢?吾尝中风,言语强涩,四肢朵颐,出此方,(他自己开的,让她弟子给他煎好)日服四服,十日十夜服之不绝,得愈。古代写书的,还没有谁自己得了病以后写出来,所以这个病,孙思邈最有发言权。主治诸风无分轻重,节至则发,比大小续命汤更广泛,可以治急中风,慢中风,中风后遗症。麻黄、川芎、独活、防己、甘草、杏仁各三两、肉桂(紫油桂较好)。附子(生附子比较好,我这次就用的生附子)。茯苓。升麻。辽细辛(原来只有细辛,我感觉辽细辛还是比普通的细辛效果好)。人参。防风各二两、透明生石膏五两,白术四两(一两等于十五克)。打成粉,一天14g,绢包,煮出来的汤如白开水,药出不来,我就改成两层纱布,我考虑绢包,是但取其气,不让药末漏到汤里,但是我感觉漏出一点来问题不大。加生姜45g,1000ml水煮到500左右,一天分四次服。3小时一次,如果病很重,就可以加倍。24小时不断药。 对于出现中风的预兆,或手指麻木,或肌肉跳动抽搐,比较重的麻木,就可以用它预防。急性期用此方也有效,需要加减,先用三生饮:生南星、生半夏、生川乌,用150g蜂蜜,适量水煮好后加九节菖蒲30g,麝香0.5g把病人救醒以后再用这个方子来纠正四肢偏瘫。还有一个大续命散:主八风十二痹。(包括类风关,甘肃流拐子病,最后人完全不能动。)偏枯不仁,手足拘挛,疼痛不得伸屈,头眩不能自举,或卧,苦惊如堕地状。盗汗,临事不起(阳痿),妇人带下无子,风入五脏,甚则恐怖,见鬼来收录,或与鬼神交通等等的这些毛病。麻黄、乌头、防风、油桂、甘草、川椒、杏仁、石膏、人参、芍药、当归、川芎、黄芩、茯苓、干姜等分,研末,酒服方寸匕,(2.7g)3g,日2次,不知稍加,加到以知为度。出现一些轻微反应为度,口舌麻木,不至于引起其他问题。) 14.糖尿病 处方:生黄芪90g,升麻6g升津补脾,桃仁10g,红花10g,血竭3g(为末冲服),郁金10g活血化瘀;苍术10g燥湿引入脾经,川萆薢10g利湿而固小便。此药连服两剂,血糖减少,尿量亦减。后每诊皆加黄芪30g,余药不变,渐加黄芪至每剂240g时,小便已近常人,尿中已无烂苹果味与糖气,化验尿中已无糖,血糖亦恢复正常,遂又将黄芪逐渐减少而服之,以善其后,到减至90g时停药观察,一年后亦未反复,此病治疗1个多月,服黄芪5000g多,始收全功。 15. 全身疼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