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日本明治维新前的经济发展状况

浅析日本明治维新前的经济发展状况
浅析日本明治维新前的经济发展状况

前言

真正意义上日本的经济发展是从班田制(日本历史上第一部土地法令)的颁布开始的,虽然这一法令未能持续太长的时间,但是这却是日本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重要标志。以下笔者将为各位简要分析从班田制颁布到江户末期日本的经济发展状况,借以探究这一长达千年的经济的逐步的发展为日本近现代的经济腾飞所打下的基础。

一、从班田制到早期庄园制

在农业生产占据主导地位的中世和近世社会,往往土地政策和农业政策会对国家和社会的经济分布状况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在飞鸟时代末期至平安时代初期,日本出现了一部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的律令政策,即班田收授法。班田收授法深受我国唐朝均田制的影响,依据户籍制度和记账制度,在日本首次出现了公有田地和私有田地并存的土地制度。这种公有和私有并存的制度一直持续到了今天的日本,并从农业方面扩散到了社会经济领域的方方面面。班田收授法的出现,使得农民和土地结为一体,将农业生产者限制于某一固定的土地上,这就导致了农业生产力的定性差异,进而导致地区发展的不平等性增强,并为后来武家政权时代地方割据的形成提供了前提条件。

与班田收授法同一时期,日本出现了最早的货币经济。公元708年日本铸造的“和铜开弥”成为日本最早的也是流通范围最广的一款货币。直到公元963年铸造的“乾元大宝”,此间日本一共铸造了十二款铜钱;此外“开基胜宝”和银币“太平元宝”也广泛的被使用。但是当时的日本社会并未脱离自给自足的经济水平,因而货币的存在也变得并不那么必须。除了皇城(奈良)所在的畿内和周边国①以外,其他地区基本没有普及这类货币。这就导致了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开端。以畿内为中心,辐射周边的越前、因幡但马、播磨、伊势志摩和美浓五国,直接导致这一货币普及地区的经济加速发展,并且使之直到现在依然作为日本的一大经济中心。

奈良时代末期,由于流浪和逃亡的农民增加并流入初期庄园,班田收授法的实施开始渐渐松弛。又由于田地的不足、班田制手续的繁杂和假户籍的增加,到了平安时代初期班田制已经名存实亡;公元902年所实施的班田制为最后的班田制度。班田制崩坏以后,以前的“公田”实质上成为农民的私有土地;加上初期庄园的出现,日本经济发展由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日本的庄园制最早形成于奈良时代的初期,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开始逐步摧毁着本不牢固的班田制。公元722年奈良政

权策定了大规模开垦计划,翌年发布了《三世一身法》,承认有年限的土地私有;公元743年又颁布了《垦田永年私财法》,并于同年承认私有土地的永久制。这样一来拥有大量资本的中央贵族、大寺院和地方富豪纷纷开始大量开垦土地,大规模的土地私有制开始出现。此时的大规模私有土地就是初期庄园。而初期的庄园和最早的货币经济一样,也仅仅是集中于近畿地区而并未向全国扩散。这就直接导致了畿内经济的飞跃性崛起,以货币经济和新型生产方式作为后盾,畿内的繁荣度大幅度增加,在江户幕府建立之前成为日本不可动摇的经济中心。但是这样的初期庄园由于需要向政府缴纳一定的赋税,而且直接对庄园进行管理还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因此到十世纪末期初期的庄园渐渐地衰落,取而代之的是无需雇佣劳动力的新型庄园。这一新型庄园的出现,标志着日本的经济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二、庄园公领制③时代

无需雇佣劳动力的新型庄园和初期庄园相比有以下几个特点:不用向中央缴纳赋税;庄园主不再局限于贵族和寺院,而广泛扩散到富农阶级。这样一来,庄园的普及程度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已经向日本全国各地扩散;富农阶级作为庄园主,其庄园就是富农本来自己所领有的土地,使得庄园的规模有所缩小;同时也由于庄园主不用直接对中央政府缴

纳负责,从而导致了中央政府对地方控制力的减弱,使得日本的经济发展开始出现地方超过中央的局面。

这一新型庄园的赋税直接收受者是被称作国司②的地方行政长官,这些庄园主们直接将庄园收成的一部分作为赋税交给国司。但并不是每个庄园主都必须缴纳赋税,获得国司认可的庄园即免除所有赋税。而这也就导致了贵族、寺庙以及部分富农纷纷向国司赠送礼物从而获得免税。这就使得国司认定的免税庄园呈泛滥状增加。这样的庄园越来越多,也就出现了杂役免除型庄园。

杂役免除型庄园是将免税田集中起来,在一定的地区的一定的面积内,随机给予部分土地免除杂役的特权。而这种部分的免除杂役,实际上是地方政府和庄园主联合,并且从中央政府那里获得了一半的不输不入的特权。这就导致地方经济实力雄厚化,而经济实力增强也使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和中央政府进行政治上的对抗。譬如摄关家④领有的岛津庄,由于经济实力的强化,使得其从中央政府那里获取了自主丈量土地的权利。庄园主为了进一步增强自己的实力而和寺院、贵族等联手,从而形成了新的寄进地系庄园。所谓寄进地系庄园,即庄园管理权归属强力的寺社,并向其缴纳金钱、财物,以获取他们的保护;而庄园的直接所有者仍然是

在地农民。强力寺社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从中央政府那里争取到了完全的不输不入特权。寄进地系庄园很快向全国推广,很快占到了全国比例的百分之五十。而这也是日本土地完全私有化的开端。这种体制的庄园在十一世纪以后和公有庄园并立成为日本的经济支柱。此后直到庄园公领制的终结,在该体制内的新的发展再也未能突破寄进地系庄园这一等级。

庄园公领制的发展在镰仓时代初期达到了鼎盛。源平合战中取得胜利的源氏建立了镰仓幕府,并在公元1185年幕府以源义经的谋反为契机,重新掌握了向诸国的庄园和公领派遣地头的权力;在公元1221年的承久之乱中,由于朝廷败给了幕府,天皇方的贵族和武士们以畿内和四国为中心的大约三千所庄园的土地被没收,东国武士大量迁移到畿内和四国,幕府的势力扩散到全国范围。由于庄园和公领均大量雇用农民进行劳作,加之这一时代农业技术有了显著的发展,二轮作物和铁制农具的普及使得农业生产有了飞跃性的增长。为此,农民阶级开始有了一定的经济实力,领主和地头的权利意识开始提高。与此同时,自十二世纪中后期开始的日宋贸易也逐渐活跃化,由于平清盛热心于日宋贸易,使得宋朝货币大量输入日本,并直接导致了日本朝廷铸造的货币的流通停止。进入镰仓时代以后宋朝货币在日本的流通逐

渐开始加速,镰仓幕府和朝廷均承认了宋朝货币为合法通货。进入十三世纪以后货币的重要作用逐渐得到了体现,连朝贡的物品也变成了货币。货币经济的再度发展和农业水平的大幅度提高,镰仓时期日本总体的经济实力大幅度增强,但是在庄园公领制的条件下,地方经济的独立性也逐渐的体现了出来。

从公元1333年镰仓幕府灭亡到建武新政再到室町幕府初期,由于全国战乱不断,庄园的隶属所有关系频繁的发生变化。为此,镰仓时代之前的庄园大多是零散分布在各个村落,进入室町时代以后,民众为了自卫使得村落集团化的倾向增强,也有武装保卫的例子。这便是城下町出现的前兆,也预示着地区经济中心的形成和地区经济独立即将形成。室町幕府为了抑制战乱,以国为单位组织了在地武士⑤,强化了守护⑥的权限。公元1346年幕府又给予了守护刈田狼藉⑦和使节遵行⑧的权限。而且,在公元1352年守护以筹措军费为名目在近江、尾张、美浓三国向庄园主和公领征收年贡赋税的一半。本来这只在限定的范围内临时获得许可的行为,但是却逐渐的扩散到了任何适用的地区,并且成为一种很普通的行为。这样一来守护就集中了很大的权限。并且从庄园领主那里取得了征收年贡的权限开始,守护对庄园的支配也开始强化。此后又经过一定时间的发展,守护确立了对

一国全部领域的绝对支配。这是导致日本经济飞跃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当地方拥有绝对的自治权时,便极有可能同中央政府发生直接对抗;而为了保证在同中央的斗争中占到上风,又必须不断强化自己的实力。这就导致了地方经济的急速崛起,并进而使得地方在政治上和军事上也形成了割据的状态。室町时代的守护被称作守护大名即有这样的原因在里面。

而另一方面,在庄园和公领内的民众以自治为目的组织起了村落。这样的村落被称为总村。这种情况尤以畿内为盛。而在东北和关东地区,由于庄园和公领的面积辽阔,因而在这之中形成的村落则被称作乡村。由于总村和乡村形成了极高的自治,因而也无须受中央的管辖,而是直接向当地的守护大名缴纳赋税。由于守护大名的支配权限强化和总村、乡村的自治,庄园公领制也逐步走向解体。

三、庄园公领制的终结和战国时代的经济发展

战国时代的战国大名和守护大名相比,对于其所在地域的支配力进一步加强。战国大名依靠武力确立了自己对于所在地域的支配,从而使之前的那种权利关系被解除,其支配的地域大多被分配给了家臣和寺社。而其支配地域中的庄园也因为战国大名们的蚕食而逐渐减少。因为失去了对于所有

权的裁定机关,因而围绕庄园的所有制而产生的纷争,最终都是实力强大者的胜利。当然这其中也有像土佐一条氏这样作为庄园领主为了维持对中央贵族的庄园的支配权而将庄园的支配权进行下放的例子。

公元1580年以后,丰臣秀吉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了检地。与其他各战国大名所实施的检地所不同的是,丰臣秀吉的检地具有承认一人一田的特点。这就彻底瓦解了延续数百年的土地多重所有关系,终结了自奈良时代开始的庄园公领制。这同时也标志着小农土地所有制在日本的正式确立。

战国时代虽然作为日本历史上战乱最多的一个时代,但是却并没有因为连年的战乱而导致经济发展的倒退,相反在这一时代经济发展总量超过了之前所有时代的总和。究其原因是因为各战国大名都梦想着统一天下,因而在注意军备建设的同时也致力于领地内的经济建设。以甲斐的武田氏为例,作为源氏后裔的甲斐武田氏无时不刻没有觊觎着天下,在同周边割据势力征战以扩大领地的同时,丝毫没有放松对于领地内的内政工作。自十六世纪初期开始,武田氏便着手开始开发其领地内的金山以充实经济实力,为了保证农业生产免受天灾的影响,于公元1521年在富士川上游修建了名为霞堤的堤坝来阻挡雨季的洪水。这一系列措施使得穷兵黩

武的武田氏在和其他割据势力的长年征战中受益匪浅,至少来说,武田氏所奠定的经济基础能够支撑起和其周边割据势力长年累月的战争。

战国时代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这一时代各战国大名所实行的经济政策有效的推动了其所在地域的经济发展。各地的一系列的经济政策的实行使得日本的经济多头发展,从而也带动了日本整体经济实力的上升。其中一些政策和措施对于日本的经济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在日本的经济史上有着不可动摇的重要地位。

其一是乐市乐座。在室町时代形成的总村和乡村,到了战国时代发展为了城下町,及总村?乡村向某地的政治?军事中心集结和形成的一种相对特殊的村落状况。因而城下町的出现使得区域经济的活跃度加强,区域内的繁荣度也因之而上升。但是由于战国时代极强的地方割据,因而区域间为了保护本地经济的独立性而互相设立高关卡,使得各区域间的经济交流极为困难。为此,在经济繁荣的畿内首先出现了乐市乐座这一经济措施。所谓乐市乐座,即对领主所管辖的领地范围内的城下町实施自由贸易、取消一切经济特权、减免税收,并确立领主对当地经济的绝对管辖权力的一种措施。这一措施直接促使领地内的新型工商业者的形成和领内经济

的活跃化。而且由于领地内的无关税状况和领地内经济的高速发展,因而也使得同其他割据势力所领有的城下町之间的贸易关卡相对弱化,从而使其他地区的商品能够更好的流入实行乐市乐座的地区,又再度推动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随着畿内经济的进一步高速发展,各地大名也纷纷效仿,乐市乐座政策很快在全日本得到推行。这一政策的广泛化,使得日本的整体经济实力大幅度提升,同时也由此促成了日本国内市场的初步形成。

其二是地子免许。所谓地子免许,也就是免除农业税收的意思。但并不是免除掉所有农业生产者的税收,而是免除掉在城下町务农的农民的税收。因为城下町实际上已经成为商业的集散地,农业生产的作用受到削弱,因而无法满足年贡的赋税额。因而领主直接免去这些在地农民的年贡赋税。在乐市乐座的前提条件下,地子免许给商业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而与此同时的地子免许也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很多积极的影响。由于免除了所有的赋税,农产品得以逐步投放进入市场,农产品商业化也进一步促使了农业产量的提升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更新。农业和商业的互补进入良性循环以后,整体经济力的发展速度也逐渐的加快了。

其三是兵农分离。在战国时代之前甚或战国时代初期,日

本是没有常备军的,平时为农,战时为兵,因而作战的时间也就集中在冬夏两季,即农闲时分。而随着战乱愈发频繁,出征的时间也不再固定于农闲时节,一年四季皆有战事。而一旦大量征召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势必将极大地影响到领地内经济的发展,并可能导致领地内局势的动荡,进而后院起火,得不偿失。因此为了既能保证军事的需要又不耽误领地内正常的农业生产和商业秩序,兵农分离的政策开始逐步的在日本推行开来。职业的武士集中居住在城下町的某个区域内,或者居住在本城的某个固定的场所。和乐市乐座相呼应,由于武士阶层作为非生产者,因而必须从市场和俸禄中获取满足生活需要的粮食及其他物品。这又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乐市乐座一并成为城下町发展的重要因素。这样就将军事行动和农业生产分离开来,在保障军事需要的同时也不耽误农业生产,从而使得经济的发展并未因为战争的频繁而倒退或者是凝滞,反而继续前进着。而这一政策一直延续到了二战结束。在江户时代,这一政策确立了士农工商的阶级分化中得武士的最上层地位;但是也由于这一身份等级制度的实行,使得日本在江户末期由于闭关锁国的连锁影响和其他各个方面的因素,经济状况极度恶化,近乎达到了经济崩溃的状态。

其四是《总无事令》?《刀狩令》的颁布和太阁检地的实行。

丰臣秀吉于公元1590年正式统一全日本,实现了日本历史上首次真正的大一统。随后便颁布了《总无事令》?《刀狩令》和实行太阁检地。所谓《总无事令》,即以法律条文的形式规定日本国内严禁任何大名间发生战争,如有违反,挑起战争的一方将受到极其严厉的处分。例如公元1591年东北陆奥地区的九户政实之乱,丰臣政权为平定此次叛乱,调集了六万部队横扫了整个陆奥地区,将九户一族屠灭殆尽;之后东北的蒲生氏因为与上杉氏的领土争端而挑起了边界战争,也受到了削减领地和领主切腹的处分。在丰臣政权强大的物质压力面前,日本各地大名不得不停止私下的战争,转而将主要的目光投向领内的经济建设。虽然这一政策有点强加于人的味道,但是也不得承认这一政策的颁布确实有助于经济的发展。

而所谓《刀狩令》,则是强行没收民间私藏的刀枪等武器,彻底解除民间武装。作为补偿,交出武器的农民?商人会得到减免赋税或者其他与之相关的奖励。在当时的日本没有建立类似于警察或者宪兵这类的地方安保机构,而是在各城池中直接驻扎作战部队。民间的武装被彻底解除以后,袭击驻军或者暴乱这种情况便因之而不复存在了。而经济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保障便是有一个相对和平稳定的环境。这一政令的颁布,同兵农分离政策一道,正式确立了日本武装部队的独

立性,并且成功的将军事与经济脱离,一段时间内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活跃。

而太阁检地是日本历史上第一次有明确数据记载的对整个日本经济力的估算和对全日本范围内一人一田的小农私有制的确立,并且这一措施也奠定了江户时代的石高制⑨的基础。虽然现在在我们看来,小农经济是一种极其落后的生产方式,但是在当时的日本,比起腐朽没落的庄园公领制,小农经济却是一种较为先进的生产方式了。土地的完全小规模私有和较低的赋税极大的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技术也随之不断更新,农业生产量大幅度提高。根据庆长三年(公元1598)检地的数据,全日本的粮食生产总量达到1892.1万石/年。按照江户中期的米价与黄金价格的比例为每万石/200两黄金,1黄金=4白银,那么当时的日本年总收入可以达到一百五十一万三千六百八十两白银⑩。虽然同我国明清时期的年总收入相比不值一提,但是对于日本这样的岛国而言,这一数据远远超过了奈良时代、镰仓时代和室町时代年总收入的总和。这之中固然有自奈良时代开始打下的基础在里面,但更为重要的因素还是战国时代各项政策和措施对于经济发展的极大促进作用。

四、江户时代日本的经济发展

德川幕府于公元1603年在江户受领征夷大将军一职并

建立幕府,并于公元1615年灭掉丰臣氏,完成了日本全国的统一。

和所有没落的封建王朝一样,江户幕府建立不久便开始着手进行闭关锁国的工作。继丰臣秀吉颁布的《伴天连追放令》○11之后,德川幕府也颁布了同样性质的法令,驱逐在日本境内的基督教徒和西洋人。为反抗这一禁令而于公元1637年爆发的岛原之乱○12也被幕府血腥的镇压,幕府基本上完成了对国内基督教的清洗。随后颁布的《异国船打击令》更是直接禁止西洋各国船只驶往日本,仅开放长崎一处港口用以进行极为有限的对外贸易。江户时期,日本只和中国、朝鲜和荷兰保持着有限的外贸关系。而实际上这样的外贸关系几乎无法使日本的经济有任何的发展。由于公元1592~1598年的文禄庆长之役○13,日本和中国、朝鲜的关系一度陷入绝交状态;后来到了明朝后期,德川幕府为了整顿国内态势,而主动派出外交使节力图打破这种外交上孤立的僵局,而这一积极的外教举动也确实收到了一定的成效。有记载在公元1648年,明朝曾经派出外交使节请求德川幕府派出援军从背后袭击满清军队,但几近失去海军力量的德川幕府完全没有能力也没有信心去帮助风雨飘摇的明政权摆脱危机。满清统一中国以后也开始实行闭关锁国,实质上的日中经济交流已经中断。

而由于在文禄庆长之役中整个朝鲜半岛陷于战火,战争结束以后朝鲜全国人口锐减三千万,耕地数量减少了三分之一。李氏朝鲜花了长达三十年的时间才将全朝鲜的整体水平恢复到战前的二分之一。日本和朝鲜之间的贸易仅仅停留在物物交换的水平。日本将硝石、京织绢○14等物品销往朝鲜,借以换取名贵药材、野兽皮等物。而这样的物物交换由于都是昂贵物品之间的交换,因而并未大规模投放市场从而促进经济的活跃。

而日本和荷兰的贸易更是无法称之为大众贸易。作为埠口的长崎,虽然会迎来很多来自大洋彼岸的荷兰船只,但是幕府从荷兰人那里获取的仅仅是用以充实军备的各种物资而并非能够满足大众需要的物品。因而从这一角度上来讲,江户时代的经济发展若要和对外贸易扯上关系实在是太过牵强了。和十二世纪末期的日宋贸易相比,江户时代的对外贸易所取得的成效实在是不值一提。

江户时代国内的经济以米作为中心,因而丰年、凶年而造成的是否能够收获米以及随之造成的饥荒等情况经常对经济和社会造成极大的影响。后来由于农业技术的提高,米的产量大幅度提高,米的广泛流通造成米价的下降,以米为

中心的石高制作为经济体制幕府诸藩为此感到经济极为困难。于是在公元1730年在大阪诞生了先物取引市场○15。

全国的生产和物流的网络以两大消费地——江户和上方为中心形成,商业活动也因此而活跃起来。特别是在江户进行的建造师也,建设投资的倍增效果产生了良性的循环。被称作“火灾和喧哗并存的江户的繁华”表明江户多发火灾,火灾过后的重建又需要木材,因而也有因为经营木材而发家的人。建筑投资使得诸藩的收益流向了幕府,而投资所需要的木材等建材则再次将这其中的经济利益流回了诸藩。

在财政方面,幕府为了保证米价的稳定和确保幕府的收入而进行了货币的改铸。筱原重秀○16主持了元禄和宝永年间的货币改铸,发行了降低金银含量的货币,使得米价和其他与之相关的货物的价格上升,引起了通货的活跃。幕府的财政也因此而健全化,在景气的经济状况下产生了奢侈豪华的元禄文化。但是由于南关东地震的救灾资金以及过度的金融缓和政策招致物价上涨,最终使得平民百姓的生活受到压迫。为此在这样的通货膨胀的状态下依据新井白石○17的限制货币的政策却又导致了通货紧缩。新井白石的政策稳定了以米的贩卖为主的收益,却使得武士和农民的生活因此而受到压迫,但是却使得米价得以长期稳定。

进入江户中期以后,幕府的财政状况再度恶化。为此参照纪州藩的德川吉宗在纪州藩所施行的改革幕府进行了享保改革,但是幕府的经济和财政恶化状况并未因此有所好转。这之后在元文元年(公元1736年)依靠货币改铸而引发的通货再膨胀解除了严重的通货紧缩,幕府的财政和经济状况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

江户时代的生产方式以家庭制手工业和工场制手工业为主。在江户时代的末期由于铣铁的大量生产,各地均纷纷建造炼铁的反射炉。这虽然极大的破坏了生态平衡,但是却为明治维新以来所开展的重工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结论

由上我们不难看出,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前的经济发展大致经历了班田制→庄园制→土地私有制这三个阶段,并在此土地制度的基础之上使得经济逐步向前发展着。从班田制颁布到江户幕府终结的这一千二百余年时间日本经济的逐步发展,为日本近现代经济的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一,一户一田的家庭式精耕细作模式直到现在依然在日本的农村中随处可见,而这样的农业生产方式也使得耕地面积狭小的日本可以完成粮食的自给并满足各行业发展的需要;其

二,自室町时代中后期开始的家族集团极大的影响了日本的经济发展。这种家族集团具有极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并且通常是实力相对雄厚,很容易就能开拓出一番事业。明治维新初期由于政府资金不足而不得不低价甚或是无偿的将一些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产业转让给实力雄厚的家族,借以换取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其三,江户时代的几次币制改革虽然损害了武士阶级和农民阶级的部分既得利益,但是却使得米价得以长期稳定。这一措施带来的好处在江户时代末期得以体现。提前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欧美列强利用日本国内市场金银比价较低的特点,大量用白银套购黄金,使得日本货币大幅度贬值,引发了日本国内极为严重的通货膨胀。但就是在这样严重的通货膨胀的情况下,作为日本经济中心的日本的米价却并未发生太大的变化,这也使得戊辰战争中倒幕军能够在本身实力处于劣势的情况下调集足够的米粮,支撑起长达三年的戊辰战争。一个国家近现代的经济发展和当代的经济腾飞固然和其同时代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但是如果完全忽视掉这个国家在历史上经济发展的作用,那将是极大的错误和无知。当然,由于笔者能力和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在论文完成之际,不免有一些遗憾和不足。另外,笔者水平有限,论文中的错误和纰漏将不可避免,敬请读者给予批评和指正。

备注:

①国:日本历史上的一种地区分化单位。按照天武天皇所创的“五畿七道”的规定,直到明治维新日本共有五畿七道六十四国。一国相当于一省。

②国司:日本从古代到中世的中央向地方派遣的地方行政长官的名称。

③庄园公领制:日本的中世时期以庄园和公领为基准形成的复数的土地所有关系的构造。

④摄关:日本古代官名,类似于我国古代的摄政大臣。

⑤在地武士:即驻扎于农田的武士,类似于地方志安军。

⑥守护:室町时代幕府任命的地方行政长官,掌握该地最高权力,亦称守护大名。

⑦刈田狼藉:日本中世时期拥有对土地进行收取稻谷的实际权力。

⑧使节遵行:日本中世时期幕府对于不动产所有权的诉讼进行裁定和执行的一项制度。

⑨石高:日本近世的土地生产能力的表示方式。也用来表示大名和旗本的领地面积。

○10其中黄金和白银的比价取自江户时代中后期日本国内硬通货比价数据,米价取自大阪先物取引市场通价。

○11《伴天连追放令》:公元1587年7月24日(天正15年

6月19日)丰臣秀吉发布的关于禁止基督教传教和外国人贸易的禁令。

○12岛原之乱:江户时代初期爆发的日本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是幕末以前最后的内战。

○13文禄庆长之役:1592-1598年之间由日本入侵朝鲜而爆发的中?日?朝之间的战争,战争最后以日本的撤退而结束。○14京织绢:出产于日本京都的一种高品质绢,由于质量上乘且产量较少,直至明治初年一直都作为日本的外交贡品。○15先物取引市场:按照之前推定的价格购入商品以供以后卖出。将预想额和实际额的差值作为利润。

○16筱原重秀:江户时代的勘定奉行(即铸币官),因主持元禄?宝永年间的货币改铸而闻名于世。

○17新井白石:江户时代中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学者。

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思考

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思考 一、县域经济的概念及特点 (一)什么是县域经济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也就是说,首先,县域经济属于区域经济范畴,是一种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它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广大农村为腹地,城乡兼容。其次,县域经济有一个较完整的市场调控主体,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并有一定的能动性,且具有地域特色,这种地域特色与其地理区位、历史人文、特定资源相关联。第三,县域经济以市场为导向,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更大的区域内进行资源配置,获取竞争优势,具有开放性。第四,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功能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系,其活动涉及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各环节,一、二、三产业各部门,注重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发展重点产业。 (二)我国县域经济的特点 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与发展中,中国县域经济形成了农村性、地域性、层次性、综合性和差异性等基本特点。 1、农村性。在中国,习惯上总是把“县”与农村和农业联系在一起,离开了农村和农业也就不称其为“县”。所以,农村性是我国县域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 2、地域性。县域经济的地域性,是指县域经济在空间上具有一定的范围,在地理上具有一定的位置和相互间可分割的行政界限。县域经济的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各个环节的经济活动,主要是在这一特定区域内进行的,县域的经济管理权限也局限在这一范围内。 3、层次性。是指一个县范围的全体经济的总和,它既有产业的总和,也有各种经济所有制的总和;既有老百姓经济,即就业与收人;也有政府经济,即财政收入和财政收支平衡。从这个意义上看,县域经济具有明显的层次性。 4、综合性。县域经济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经济运行体系,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国民经济的一个缩影,具有与国民经济相对应的各个产业、领域和部门。县域经济集三次产业、集生产和非生产性活动、集经营与管理为一体,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5、差异性。县域经济的差异性以及相关联的县域社会差异性,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据统计比较,人均GDP最高的100个县是最低县的15.1倍。中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经济实力雄厚,其数量占全国县(市)总数的不足二十分之一,人口占全国县域总人口的不足十分之一,

县域经济发展状况比较分析(赵子龙12)

岢岚县与神池县县域经济发展状况比较分析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完备功能的一种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它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部分,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结合部,是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连接点。本文在对汾西县与蒲县县域经济发展状况作出分析,运用相关经济系数对比法,对岢岚县和神池县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定量测度、分层比较,剖析两县经济发展的现状和问题,并对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提出一些参考建议。一、岢岚县和神池县基本概况 (一)两县简介 1、岢岚县 岢岚县位于忻州地区西南部, 南与吕梁地区为邻,地处晋西北黄 土高原中部,管涔山西北麓,北依 五寨、河曲,南靠兴县、岚县,东 邻宁武、静乐,西与保德相连。面 积198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 71.2万亩,占全县国土总面积的 23.9%。全县辖2镇10乡204个行 政村,8.4万人口,,其中农业人 口68066人,非农业人口14980人是全市的版图大县、人口小县、畜牧大县。

岢岚县是山西省忻州地区辖县。岢岚县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东部山地以岢岚山主峰荷叶坪为最高,海拔2783米,山上森林茂密,植被良好。西南部为烧炭山,山上牧草繁茂,宜于放牧。西与西北部为黄土丘陵区,水土流失严重。中部沿岚漪河两岸形成带状平川区。全县山地为1140平方公里,丘陵为799平方公里,平原为45平方公里。 岢岚地域辽阔,交通便利,矿藏丰富。全县人均土地11.2亩,在全国2000多个县份中首屈一指;境内三大流域水量丰富,是晋西北少有的富水县。 岢岚交通便捷,公路铁路均通过本县,乘坐铁路客运可达太原,大同,忻州,原平等县市。209国道贯穿本县,路况较好。此外,已建好的忻保高速公路途径岢岚,按计划将在岢岚设3个出口,到时,岢岚的交通将更加便捷,到太原的时间可控制在两个小时以内。209国道途经县境47公里,干线公路店临线纵贯南北55公里。宁(武)岢(岚)铁路由北入境直通县城, 计有31公里。晋西北循环公路横 贯东西82公里。各乡镇均能通行 汽车。 2、神池县 神池县位于晋西北黄土高原, 踞管涔山北麓,地跨东经111° —112°18′,北纬38°56′—

关于民营经济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民营经济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加快全区民营经济发展步伐,区政协会同区中小企业局、经贸局、国税局、地税局等有关部门,于3月23日至4月底,采取实地考察、组织座谈、听取汇报、现场提问解答等形式,对乡镇(办事处)、开发区等13个单位和31家不同规模的民营企业,就民营经济的发展问题,开展了跟踪调研。现将调查报告如下: 一、民营经济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上下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紧紧围绕“工业立区、振兴**”战略目标和“12345”、“两带三抓”发展思路,坚持把民营经济作为全区工作的“三大重点”之一,聚力猛抓,强化措施,优化服务,全区民营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主要表现为:经济总量明显增加。今年,1---4份全区民营经济实现营业收入亿元,占年计划的,同比增长;完成增加值亿元,占年计划的,同比增长。截止4月底,全区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已分别达到1042家和12186户。企业规模逐步扩大。截止4月底,全区规模企业特别是规模工业企业达到150家,比年初增加31家;注册资金100万元以上的企业达到181家,1000万元以上的达到21家。运行质量明显提高。26家民营企业、83种产品通过了iso系

列质量体系认证。填补市级、省级和全国空白的产品分别达到53、21和13个,有3个产品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分别有15、3和2个产品获得市级、省级和全国名牌。社会贡献不断增加。XX年全区民营经济实交税金亿元,比上年增长;今年1—4月份实交税金已达到9105万元,占年计划的,同比增长;为社会创造和提供就业岗位46063个。发展环境逐步优化。绝大多数民营企业主对我区制定的鼓励和支持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以及在优化发展环境中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表示满意,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政府构建的良好发展环境。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调查中也了解到民营经济发展中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一)思想观念仍显滞后。我区民营经济尽管有了长足发展,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受传统观念和制度的影响根深蒂固,在思想和认识上仍存有不少偏见,导致了对民营经济的融资服务、市场进入等方面事实上的不平等;与外来客商相比,有些地方难以享受同等的优惠政策和待遇。从民营企业本身来看,多数存在“小成即满”、“小富即安”的思想,缺乏干大事业、闯大市场、当大老板和敢为人先的气魄及雄心,缺乏企业家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应具有的奉献精神。(二)发展环境仍是制约民营经济的重要因素。有些单位主动为民营经济服务的少,以检查代管理、以罚款代服务的多,甚至又出现了强行收费、

最新浅谈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浅谈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论文关键词】经济发展问题改进措施 【论文摘要】党的十六大以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的五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行势,面对国内经济改革的发展与稳定的艰巨任务,全国各族人民在胡主席的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使我国的经济实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 1 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综上所述,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呈现一派祥和的景象。同时也要清醒的看到,发展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首先使是在经济的发展中如何注意对环境的保护。由于粗放型的增长使我们付出了过大的环境代价。某些地区的企业为了满足致富的需要,大量的排污,使空气和水质发生严重的污染。据媒体报道:地处江南地区的生命资源太湖遭到了严重的污染。长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的发源地也受到了严重的污染。由于中国是燃煤大国,传统的燃煤技术使得大量的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废气排放到空气中,空气和水质的污染将使人的生命和健康受到严重的威胁,这种以牺牲环境和人民健康为代价而换来的高速发展的GDP是不受欢迎的,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容的。在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与民生有关的问题是居高不下的房价。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通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作用,应该使大多数人能够买的起住房,能够安居乐业;但是事实却相反,2007年以来,全国特别是大中城市,房价飙升,居民的收入积累赶不上房价的上涨幅度,只好放弃买房。有的居民采取贷款购房的办法,但每月还款的负担很重,几十年的还款

计划使他们喘不过气来。与民生有关的另一个问题是我国目前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在改革开放初期,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号召下,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人民的收入差距开始拉大。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相当一部分城镇居民下岗失业,居民的收入差距逐年拉大,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由于收入差距很大,因此也引起了一部分人对一部分人的不信任,产生了“仇富” 心理。在众多媒体报道的案例说明,在大城市的边缘地区,中西部落后地区,犯罪案件频发,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胡主席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说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农业面临着新的挑战。目前城市建设中,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农村中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所以农村中只留下老人和孩子。在“知识改变命运”的号召下,农村中成长的下一代,也千方百计地离开农村,长此下去,发展农业的人力资源将严重缺乏。在房地产“暴利”的驱动之下,有些地区把粮田变成商品房的开放地,因此我国耕地面积在逐年缩小。这些因素将直接影响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 2 今后的改进措施

日本明治维新分析

日本明治维新

1889年日本宪法 1.制定背景 在发展经济方面采取的是向大资产阶级和大地主倾斜的政策,不仅引起农民的不满,也同样引起了中小资产阶级同样的不满,19世纪80年代日本国内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社会动荡。不仅很多地方农民发

动暴动,中小资产阶级和中小地主掀起的“自由民权运动”影响深远、遍及全国。 为了缓和矛盾,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制订宪法。 2.宪法的主要内容 明治宪法规定,天皇作为国家元首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他享有广泛的统治权。国家的主权不在人民手中,而是掌握在天皇手里。天皇拥有绝对的权力 日本国会称为“帝国议会”,规定由贵族院和众议院组成。贵族院由皇族、华族和天皇任命的“敕选议员”组成,它实际上是大官僚、大财阀和大军阀等特权阶层的代表机关;众议院由选举产生,按照选举法,只有直接缴纳一定国税的人年满25岁的男子才有选举权,30岁以上的男子才有被选举权。日本的议会没有独立的立法权,议会的立法必须经天皇批准方能生效, 宪法规定设立内阁和枢密院。由国务大臣组成的内阁对天皇负责,对议会只负有“道德上”的责任。枢密院,它由天皇敕选的“元老”“重臣”组成,独立于议会和内阁之外,在政治上居于特殊重要的地位,实际上是最高决策机关。 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的比较 相同之处:(1)都是在西方列强入侵、殖民地的危险加剧,国内阶级矛盾尖锐的背景下,为摆脱困境而实施的变革。(2)都是在封建社会的基础上,接受了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在短时期内移植西方的大机器工业,从办军事工业入手,逐渐扩展到民用工业。 不同之处:(1)虽然洋务运动以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为主要内容,但就其倡导者来说,是在列强大炮的轰击下,不得已而为之,在他们的思想深处仍具有强烈的排外性,曾国藩、左宗棠和李鸿章等人虽有抵御外侮的要求,但却没有林则徐、魏源那样的反侵略决心。在办洋务的过程中,仍寄希望于列强,在实践中必然执行一条对外妥协之道。日本明治维新的目的是摧毁幕府为代表的封建势力,使日本摆脱政治经济各方面的危机,走资本主义道路。在“东洋道德、西洋艺术”思想的指导下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2)洋务运动走的是一条与封建势力、外国资本相勾结的改良之路,必然失败。而明治维新所推行的政策如“奉还版籍”、“废藩置县”、“地税改革”等较彻底地打击了封建保守势力,逐步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2013年中国县域电子商务发展指数报告

2013年中国县域电子商务发展指数报告

2013年中国县域电子商务发展指数报告 目录 一、县域电子商务的战略价值 (7) 二、全国各省市县域电子商务发展指数 (9) 三、全国县域电子商务发展分为六个梯队 (13) 四、"电子商务百佳县"榜单出炉 (15) 五、县域撑起浙江电子商务半边天 (18) 六、产趣群为县域电子商务奠定坚实基础 (20) 七、县域网购消费増速比城市快13.6个百分点 (24) 八问题与展望 (25) 附录1 :"阿里巴巴电子商务发展指数"方;、去说明 (26) 附录2 : 2013年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百佳县 (29) 附录3 :县域电子商务微案例 (32) 报告作者 (34) 致谢....................................................... 34 图表目录 图表1阿里巴巴电子商务发展指数指标构成 (9) 图表2全国各省市县域电子商务发展指数 (10) 图表3全国各省市县域网商指数 (11) 2 All Research 阿里研究中心

2013年中国县域电子商务发展指数报告 3 Ali Research 阿里研究中心 图表4全国各省市县域网购指数 ....................................... 12 图表5全国县域电子商务六个梯队 ...................................... 13 图表6第一二梯队各项排名 ........................................... 14 图表7全国县域电子商务发展六个梯队地理分布 ........................... 14 图表8浙江各城市县域电子商务发展指数 ................................ 19 图表9 "电子商务百佳县"特色产业集群举例 (20) > f _1_ 刖言 2010年,阿里研究中心联合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启动"网商发展指 数"研究,并在2010年至2012年间先后发布多份年度、季度网商发展指数报 告,对全国网商发展情况进行评价。 最近四年,中国电子商务蓬勃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2013年中国电子商 务交易额达到10.67万亿元1 ,进入"十万亿时代”。与之相应的,各界对"电子 商务"的认识不断扩展和深化,先后经历了 "工具' "渠道' "基础设施"等阶 段,并逐步进入"电子商务经济体"新阶段2 。 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及时、客观地记录和评价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阿里 研究中心基于近年在网商、网络零售、电子商务服务、电子商务经济体等方面的 研究,广泛征询专家建议,构建形成"阿里巴巴电子商务发展指数"指标体系。 1 工业与信息化部,2013年我国电子商务整体市场规模超过10万亿元, https://www.360docs.net/doc/97410903.html,/jrzg/2014-01/11/content_2564458.htm 2 阿里研究中心,《增长极:从新兴市场国家到互联网经济体》,2013年4月

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xx年的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四项指标在全省排名靠后,形势十分严峻。我们必须正视存在问题,咬住争先晋位目标,奋力推进“生态立县、药业XX县、旅游强县”战略,努力建设人均经济强县,全面提高城乡群众收入水平。 ——发展现状不容乐观 近年来,××县在深化县情认识、找准经济发展差距的基础上,确立并全力实施“生态立县、药业XX县、旅游强县”战略,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大力实施项目带动,狠抓产业开发培育,全县经济社会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势头。自xx 年“”后,六年间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分别达到%、%、%和%。xx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亿元,同比增长12%;实现地方财政收入571万元,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XX元,增长20%;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增长%。p> 客观分析××的县域经济主要数据,整体呈现出增幅较快、但水平很低的特点。一是经济总量小,结构性矛盾突出。xx年全县生产总值仅占全盛全市份额的 %和 %;人均生产总值仅为全省18212元的%和全市10046元的 %。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的比重为::,与全省11:56:33和全市::比

较,农业所占比重仍然偏高,且布局散、规模孝特色不明显、产业化程度低、经济效益差。同时,工业企业设备落后,市场狭窄,技术含量低,多以资源粗加工为主,对县域经济贡献率低,还不能发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功能。第三产业仍以传统服务业为主,生态旅游等现代服文秘杂烩网务业处在起步阶段,产业发展优势不明显。二是产业发展缓慢。生态旅游、绿色中药两大主导产业发展缓慢,市场影响力、辐射范围十分有限,对县域经济拉动力较弱。绿色中药虽初具规模,但产业链条短,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精深加工瓶颈难以突破,仍处在出售原材料的农业产业初级阶段。生态旅游虽已起步,但推出的旅游产品缺乏特点和亮点,配套的服务功能尚不完善,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并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三是财政增收困难,发展投入严重不足。多年来,由于没有稳固财源,地方财政收入极其微薄,转移支付主要用于保工资和保运转,项目建设配套资金困难,对产业发展的支持乏力。四是固定资产投资后劲不足,城乡公共服务设施薄弱。近年来的固定资产投资主要依靠中省项目拉动,地方投资比例低,项目统筹能力差。县乡村道路网点少、等级低、通行能力差,交通瓶颈问题尚未彻底根除;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不完善,土地瘠薄,地块狭窄,人均耕地面积小;城乡基础配套设施落后,市场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严重影响和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五是贫困面大,城乡群众增收乏术,

民营经济发展现状调查研究报告

范文范例参考指导 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赵卫平 2016年9月底,在山西全省民营经济发展推进大会召开后不久,《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发布实施,这是继2004年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决定》时隔11年后,我省对发展民营经济所做的重大举措。山西不仅将民营经济发展作为本省的重要战略部署强力推进,而且再次出台一份极具纲领性的意见。 民营经济作为我国经济社会的重要主成部分,它在繁荣城乡经济、优化经济结构、增加财政收入、安排劳动就业、富裕城乡群众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增长点和重要的支撑力量。民营经济作为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的重要经济力量,对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的推进具有非常明显的作用和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当然,民营经济能够健康成长并取得长足发展与其成长发展的环境息息相关,甚至可以说,环境因素直接决定着民营经济发展的快慢强弱,是当今我们发展民营经济应该注意并着力规避的问题。 一、民营经济对山西的贡献 统计数据显示,当前山西民营企业占市场主体的90.86%,76%以上的民营企业集中在第三产业。因此引导和鼓励更多民营企业进入非煤产业,将有效提升山西第三产业比重,稀释煤基产业比重,促进全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同时,山西民营经济发展的30多年,也是不断推进转型发展、推进全面发展的过程,山西民营经济有力地服务着地方经济发展,民生改word格式整理

善和生态保护。 山西民营经济吸纳了当前全省80%的新增就业人员和60%以上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在解决就业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民营经济完成增加值、上缴各种税金均占到山西全省的一半以上。一切数据都说明,民营经济已经成为山西深化改革、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撑,不遗余力地发展民营经济无疑是山西重振经济发展活力、实现富民强省的基本途径。 二、我省民营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016年4月11日开始,山西省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和省委统战部邀请省人大、省政协,组织各民主党派、工商联,组成11个调研组赴11市,重点调研检查贯彻落实全省民营经济发展推进大会精神、支持民营经济政策落实、民营经济待批项目大起底、办理完善民营企业土地使用和房屋产权手续、开展“银税”合作等情况。从调研检查情况来看,全省各市县在推进民营经济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呈现出领导重视、行动较快、措施细、企业信心足、发展氛围浓的态势。全省民营经济发展推进大会召开后,11市迅速召开会议传达贯彻,成立高规格领导小组,结合各地实际出台了一批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积极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各市和多数县建立了领导干部联系民营企业制度、扎实开展民营经济待批项目大起底活动、积极推进银税合作、各级政府积极帮助企业完善土地手续和房屋产权登记手续,在破解民营经济发展“九大难题”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调研组调研检查中也发现了一些需要重视并认真解决的问题:一些地方存在政府“热”企业“冷”现象,部分企业持观望态度,存在“等国家扶持、靠银行救助”思想,没有积极主动应对风险和困难;一些领导干部

浅析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民权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浅析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民权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近代日本资产阶级民权思想早在明治初期便已出现萌芽,到自由民权运动时正式形成,并在这一运动过程中发展成熟。日本明治时期的自由民权运动对明治维新起到了补充和推动的作用,并且在这场运动中发展成型的民权思想在日本的近代化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自由民权运动中,民权思想家们提出的关于实现民权的政治构想,对日本建立君主立宪制政体、逐步完善资本主义代议制有着重要意义。但是,由于资产阶级自身的阶级局限性,其民权思想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消极的一面,资产阶级民权思想中隐含着的“愚民观”以及民族扩张主义等思想观念对近代日本的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标签:日本;明治维新;自由民权运动;资产阶级;民权思想 近代日本的民权思想,主要是通过明治早期受西方思想影响的士族知识分子、启蒙思想家传入日本的。这个群体的著作不少是介绍西方民权思想,反映了日本资产阶级民权思想萌芽的出现,如福泽谕吉、加藤弘之等人的作品。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掀起的自由民权运动正是日本民权思想的集体觉醒。这场运动主要由资产阶级中的士族知识分子领导,他们明确提出开设议会、订立宪法、减免地税、废除不平等条约等要求,这些正是对日本明治维新中存在的不彻底性和妥协性进行的有力补充。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虽然主要是借鉴西方的经验,但在其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却存在着差异。西欧的资本主义是自下而上地发展起来的,而日本的资本主义却是从封建的包买商资本转化而来,是自上而下的推动与自下而上的发展相结合的产物〔1〕。近代日本在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后,其自身存在着的封建因素,使得它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等方面折射出与众不同的特征。受这些因素的影响,近代化过程中产生的、以资产阶级为主要载体的民权思想,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局限性。 一、自由民权运动:日本资产阶级自由民权意识的觉醒 日本自由民权运动发生在明治维新期间,是一场由资产阶级领导的追求自由民主权利和民族独立的社会政治运动。明治维新开始了日本的文明开化进程,在思想方面,日本从西方引进了激进主义的人权思想、官僚资本主义的国权思想,以及资产阶级自由民主主义思想〔2〕。这些思想中蕴含的人权与自由理论与精神,在近代日本社会掀起了一股自由思潮,对幕府统治时期的封建思想和传统观念造成一定的冲击力,为日本自由民权运动的兴起奠定了社会基础。 1874年1月,因主张“征韩论”失败而下野的前政府参议副岛种臣、板垣退助、江藤新平、后藤象二郎等人,结成日本最早的政党爱国公党,并发表了《设立民选议院建议书》,引起了日本社会的强烈反响。此后日本其他地区也迅速建立起民权组织。早期日本民权思想启蒙家和民权运动家,纷纷阐发各自对明治新政和发展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构想,自由民权运动便由此开始。1875年,全国性的民权组织爱国社建立,并于1877年6月向天皇进呈请愿书,正式系统地提出了开设议会、减免地税和修改不平等条约等政治主张。此时的自由民权运

(发展战略)关于县域经济发展思路与措施的几点思考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思路与措施 县域经济是指在县域行政区间内或其经济空间范围内的经济。其最大的特点:一是农的成份大,整个经济与农的联系也即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非常密切。二是整个经济相对落后。三是在经济发展的相当阶段内,往往与当地的资源优势相联系。 对县域经济概念它的内涵外延,还需要理论界认真研究。因为,这对探讨县域经济发展的内在发展规律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应从县域经济与市域、省域经济、与国民经济的共性与个性,各个县的共性与个性以及当前县域经济所处的历史方位等不同方面,深入研究县域经济的特点、规律等,以此更有效地指导县域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宏观、微观政策和措施。 一、关于县域经济的发展思路和发展重点 对于县域经济的发展,当前各界最关注的是“三农”及相关问题,特别是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工业化和城镇化、农业劳动力转移、农业产业化经营等等,并对这些问题都有了比较丰富、比较深入的探讨。 我认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基本任务是加快“三农”问题的解决,突破口是加快工业化进程,基础配套和发展的集中体现是城镇化程度的提高。其中:基本任务是加快“三农”问题的解决,即“三农”问题是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问题,县域经济的整体工作要围绕着或立足于“三农”问题的解决来展开,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突破口是加快工业化进程,即县域经济发展的整体要靠工业来带动,包括农产品增值主要靠工业来转化,农业劳动力转移首先靠工业来吸纳,城镇建筑业、服务业的发展首先要工业发展来创造需求和积累资金等等。所以,县城经济发展中,工业是重中之重,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出路所在。基础配套和集中体现是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即一二三产业特别是二、三产业的发展需要城镇化的发展提供更好的硬件环境来配套,而城镇化水平要与一二三产业特别是工业的发展需要相适应。城镇化水平滞后会制约一二三产业的发展,而太超前则不仅不会必然推动一二三产业的必然发展,还会成为无本之木,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关于县域经济的发展思路以及发展规划,当前应特别注意要立足县情,辩证地、全面地看问题。特别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既要跳出“三农”抓“三农”,也还必须立足“三农”抓“三农”。跳出“三农”抓“三农”,从统筹城乡发展的意义看,无疑是正确的,这是我国抓“三农”思路的一个重大进步。但现在流行的一个热门话题是:跳出“三农”抓“三农”,就是“三农”要“三化”,即农村城市化、农民居民化、农业工业化。我认为,这就走向了极端,既是不可能的,对实际工作的指导也会是十分有害的。无论到什么时候,“三农”只会减少,不可能被全部“化”了。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三农”工作的整体思路还只能只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在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立足“三农”抓“三农”的同时,不断提高农村的城市化水平,农业的工业化程度和农业劳动力向非农劳动力

百强县发展报告

百强县发展报告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2016年中国工业百强县(市)发展报告 摘要:工业强县(市)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中国制造2025》、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选择,有助于培育充满活力、特色化、专业化的县域经济,提升承接城市功能转移和辐射带动乡村发展能力。在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及其他相关司局的指导下,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工业百强县(市)课题组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要求,进一步优化县域工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依托制造强国产业基础大数据平台,不断丰富数据来源,创新评价方法,对2016年各县(市)工业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实证分析和比较研究,形成如下研究报告,供决策参考。

根据县域工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见附件1),课题组得出2016年我国工业百强县(市)竞争力指数和基础条件、运行绩效、发展活力指数及排名变化情况(见附件2)。2016年工业百强县(市)分布于18个省份,其中,山东22个,江苏20个,浙江13个,河南9个,福建7个,辽宁、内蒙古各5个,河北、湖南各4个,湖北、陕西各2个,广东、安徽、山西、江西、宁夏、贵州、新疆各1个(图1)。 图1 2016年工业百强县(市)分布图 一、纵向比较 (一)东部及资源型县(市)上升较快,辽宁下降幅度较大 2016年排名上升的县(市)有57个,上升较快超过15位次的有21个,主要为东部及中西部资源型县(市)。从具体指标来看,东部县(市)上升较快的主因在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及创新指标较好,资源型县(市)上升较快的主因在于城镇化率、利润率及人均GDP、人均工业增加值指标占优。2016年排名下降的有28个,下降超过15位次的有12个,主要为东部及东北县(市)。从具体指标来看,下降较快主因在于工业增速、利润率及创新指标较差,尤其是辽宁各县(市)问题突出导致排名降幅较大,平均下降超过30位。此外,昆山、江阴及晋江等六地排名保持不变。

新形势下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编制思路

新形势下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编制思路 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一、编制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重要性 县是一级最基本和最完善的行政区域,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从经济总量看,整个国家的GDP有相当大的比重是由县和县以下的经济活动创造的,绝大多数的人口也是居住在县和县以下地域之内,因此,发展县域经济不仅对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关系到地方的稳定和人民生 活的改善。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必须要有一个合理的、科学的经济发展战略规划,或者好的发展思路,才能从总体和长远把握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发展次序和相应的政府措施。1.区域竞争的要求。目前,全国有2052(2001年底)个县级行政单位,每个县都存在着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而面临的市场、资金、资源等又是有限的,特别是随着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的整合,县与县之间的经济竞争必然会加强,这就要求各个县必须要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研究,确定适合自身发展特点的竞争战略。一个科学和合理的县域经济发展规划对确定发展战略,形成特色经济,增强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2.长远发展的要求。目前很多县域经济的发展缺乏长远的、明确的发展规划,主导或者优势产业的确定没能抓住自己的特色,要么简单地模仿其他县的发展,要么闭门造车,没能将县域经济的发展,立足于国际和国内大市场中,寻找发展机遇。基本是一届领导一个发展思路,整个县域经济发展具有极大的盲目性。 3.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县域经济的发展会受到诸多不确定性的因素的影响,比如,前几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对一些以

民营经济发展调研报告3篇

民营经济发展调研报告3篇 民营经济发展调研报告3篇 在当下社会,报告不再是罕见的东西,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语言要准确、简洁。一听到写报告马上头昏脑涨?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民营经济发展调研报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民营经济发展调研报告篇1 去年,区政协成立了专题调研组,就我区民营经济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开展重点调研,经过走访辖区范围内的近10家大、中、小型民营企业,召开了各类民营企业家参加的座谈会和政情通报交流会,在广泛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以下调研报告。 一、近年来我区民营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 近年来我区民营经济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主要有四个特点: 1、经济发展势头强劲,经济总量迅速扩大。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全区民营企业总数由年的519户,发展到现在的3977户,增长了7倍多。截止去年底,全区共有个体工商户8691户,注册资金3.5亿元;民营企业3977户,注册资金29.8亿元;仅去年,全区新发展个体工商户2998户,新发展民营企业895户,新增注册资本12亿元,表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 2、规模企业优势显着,竞争能力日益增强。经过10多年的发展,全区的民营个体经济已由发展初期的主要从事商贸、饮食、服务

业等比较单一的拾遗补缺行业,不断向各类工业、商贸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旅游业、服务业、农业和农产品加工等行业拓展。初步形成了农工商并举、全方位拓展的民营和个体经济发展新格局,形成了一批初具特色的产业群体和块状经济。据统计,全区目前民营企业注册资本达100-500万元的有366家,达500-1000万元的有46家,达1000万元以上的有56家,而年底分别是30家、2家和0家。截止年底,全区民营企业的户均注册资金74.8万元,注册资金超过100万元的达468户,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1.2%和29.6%。 3、综合实力明显增强,贡献份额幅度增加。目前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我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区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所占的比重已超过三分之二。名列全国民营企业500强的高力集团的落户,科技、制药的崛起,铅锌银矿、金陵石化化工二厂等一批大中型国有集体改制企业的加入,我区建设、房地产、方圆置业、苏星汽车修理厂的成功改制都进一步增强了我区民营经济的实力和竞争力。同时,全区民营企业在扩大劳动就业上贡献突出,几年来共吸纳5400余人就业,成为吸纳征地拆迁劳动力和下岗失业人员就业的重要渠道。 4、政府职能不断转变,发展环境逐步改善。去年,区政府按照省、市民营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立足发展,做好服务,狠抓规范,把加快发展民营经济作为经济工作中最关键的环节来抓,着力引导民营经济走规模发展的道路,走现代企业的发展道路,走改制发展的道路,不断拓展民营经济的发展空间,提升民营经济的发展层次,增强

2020年印度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作者:空青山 作品编号:89964445889663Gd53022257782215002 时间:2020.12.13 印度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摘要:印度自1991年政府实施大刀阔斧的的经济改革以来,经济在二十多年来取得了高速稳定地增长,是世界经济舞台上一个举世瞩目的亮点,也因此与中国、巴西、俄罗斯并列成为“金砖四国”,是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点。本文全面地研究了印度经济发展现状及其特点,并客观地分析了原因, 关键词: 一、前言 同中国相似,面对不温不火的经济状况,印度在90年代进行了大刀阔斧的经济改革,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二十年间,印度年均经济增长速度达到了7%以上,2011年印度GDP总量达到1.8万亿美元,在世界上排名第十,同比增长8.5%,经济增速仅次于中国。印度经济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前景,甚至有机构预测印度在20年后其经济总量会超过中国。然而,印度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难以解决的问题和软肋。研究印度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客观全面地了解印度经济全貌,对于我国经济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印度经济发展现状及原因分析

印度经济自独立以来到上世纪80年代,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仅为3.5%,80年代提升为5.6%,90年代中期为7%,2003年第四季度的增长率更是超过了中国,达到了创纪录的10.4%。印度经济的迅猛发展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服务业增长迅速。 印度凭借良好教育的工人、信息技术和英语语言优势大力发展服务业。服务业先行带来了印度软件、商务处理外包等IT服务业的兴旺,促进了印度资本金融市场的发达和旅游业的繁荣。印度58%的国内生产总值由IT,金融,房产等服务业贡献,一般来说要达到挪威,芬兰这样的发达程度才会有这种比例。服务业出口业绩喜人,在2004- 2005年度服务出口额为460亿美元,出口增长高达71%,2005年4月至12月期间,服务出口增长创75%的高记录,创汇328亿美元,其中软件服务出口在2004- 2005年度增长34.4%,创汇172亿美元,在2005-2006年度上半个年度软件服务出口额103亿美元,增速为32% ,全球近一半的外包业务被发往印度,印度因其发达的外包服务被称为“世界办公室”。 2、IT产业世界领先。 印度的软件业迅猛发展,在世界名列前茅。印度目前拥有巨大的软件人才库,有大量的专业人才。产值、出口比重都很大。据麦肯锡的报告预测,到2008年印度的IT服务和后勤工作将会雇佣400万从业人员,成为年出口额达到570亿美元的行业,占印度GDP总额的7%。印度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第二大计算机软件出口国。其软件出口额占全球市场份额的20%,美国客户购买的软件产品有60%是印度制造的。 3、发达的资本市场 印度拥有发展中国家最大的资本市场,其股票交易种类也是发展中国家中最多的。全国共有78家商业银行和196家地区农业银行,分支行6100家;有证券交易所23家,上市公司超过900家,年新发行股票可筹措650亿至700亿卢比资金。2010年孟买证券交易所上市企业数量达到5034家,位列全球证交所首位,成为全球最有吸引力的资本市场之一。 4、迅猛发展的旅游业 凭借独特的历史文化景观和开放的对外交流政策,印度的旅游业每年都要吸引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2006年去印度旅行的游客多达440万旅游收益达67亿美元,旅游业的腾飞将也带动印度酒店等服务行业的发展,世界经济论坛针对旅游业制定的排行榜显示,在发展中国家中,印度的旅游业最具竞争力。 5、制造业增长势头强劲 2002年印度制造业出口约370亿美元,2004年很快上升到540亿美元。印度政府将调整产业结构作为经济改革重点,为了加快制造业的发展步伐,2004年9月成

沈丘县县域经济发展情况报告

沈丘县县域经济发展情况 一、基本县情 沈丘县是周口市的东大门及豫东南与皖西北交往的重要门户和物资集散地,属黄淮冲积平原,是典型的内陆平原农业县,地理位臵优越,交通便利,交通发达,漯阜电气化铁路、宁洛高速公路、沙颍河航运为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全县辖22个乡镇(办事处),556个行政村,总人口124万人,总面积1080.5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3万亩,人多地少,资源匮乏,基础条件较差,制约着经济发展,是我省国家级扶贫开发县份之一。现阶段沈丘县国民经济发展处于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工业经济快速发展,三产经济总量迅速膨胀,产业结构调整取得初步成效,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在矿产资源极其贫乏的不利形势下,走出了一条以农副产品深加工和聚酯网业为主的工业经济发展模式。 二、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一)经济总量快速扩张,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全县生产总值突破百亿元达到119.8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2%;是“十五”末54.45亿元的2.2倍,年均增长13.3%;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32∶39∶29,调整到2010年的28.5∶41.5∶30,二、三产业所占比重达到71.5%,产业结构进一

步优化;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到34328万元,比上年增长26.4%,是“十五”末的3.5倍,五年年均增长30.2%;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73亿元,比上年增长19.6%,是“十五”末的2.4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100元,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4000元达到4190元,增长15.2%;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78.97亿元,较年初净增10.32亿元。“十一五”时期成为沈丘国民经济发展史上最好的时期之一,被评为“全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十快县"、全国“县级产业集聚区竞争力百强县”等荣誉称号。 (二)特色产业加快转型,质量效益同步增长。以工业突破为抓手,加强园区集聚,优化产业升级,推进全民创业,培植骨干企业,主攻大项目,推动大招商,实现了工业规模、质量效益、产业集群、园区集聚、科技创新五大新突破,初步形成了食品加工、聚酯网业、机械加工、棉纺织造四大支柱产业。2010年底,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42.8亿元,比2009年增长14.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28.4亿元,同比增长23.6%。“十一五”时期全部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6.4%,占GTP的比重由2005年的25.7%提高到2010年的35.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2.2%。 产业集聚区建设快速推进,产业集聚区服务功能和承接产业转移能力得到明显提升,被省工信厅确定为全省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试点,并在2008年被评定为“中国县域产业集群竞争力百强”。2010年底,食品加工业完成总产值76亿元,金丝猴食品股份有限

调研报告:关于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关于全市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郡县治则天下安,县域强则国家强。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最基本的单元,关系到一个地方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县域经济面临着供给侧、结构性、体制性矛盾,如何科学梳理总结县域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更加自觉地遵循经济社会自然发展规律,抓住“牛鼻子”,找准着力点,打破传统路径依赖,加快县域经济转型发展,是当前必须认真深入思考解决的重大课题。近期,按照省委要求,我们成立专门调研组,通过实地查看、座谈交流等方式,对我市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全面调研。 一、“十二五”以来县域经济蓬勃发展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县域经济发展,特别是“十二五”期间,坚持以县域争先进位为统揽,以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为抓手,打破行政区域,推进板块融合,不断增强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增强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动力,全市县域经济呈现出总量壮大、质效提升、贡献扩大、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 发展较快。主要经济指标实现快速增长,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了“一年一小步、五年翻一番”的目标,已成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2017年我市县域生产总值1393.72亿元,较2010年的696.1亿元翻一番,占全市经济总量的64.1%,较2010年提高0.8个百分点。各县(市区)在全省县域经

济监测中的位次也普遍前移,全市13县(市区)中有6个县在全省83个县中居前20名,彬县、兴平市、秦都区先后跻身全省“十强县”“五强区”。 实力增强。2017年全市县域经济平均规模126.7亿元,较2010年增加63.4亿元。各县(市区)整体水平明显提高,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2017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4187元,是2010年的1.8倍,年均增长12.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529元,是2010年的2.1倍,年均增长15.8 %。各县(市区)财政对民生的投入持续加大,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明显增强,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96%。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9.1%,建设保障性住房20.1万套,搬迁贫困群众15.6万人,稳定脱贫48.5万人,解决了农村266.2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 势头向好。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18.5:52.2:29.3调整为2017年的15.3:57.5:27.2。以果菜畜牧产业为主导的特色农业规模不断扩大,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幅提升,开工建设现代农业园区150余个,通过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近200个,“马栏红苹果”等50多个知名产品已走出国门,全市农业总产值稳居全省第一。县域工业规模迅速壮大,实力不断增强,形成了礼泾三食品工业、彬长旬能化产业、兴平武功装备制造产业、乾县纺织产业以及永寿淳化绿色经济等特色经济板块,呈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的良好态势。生态文化旅游业快速成长,2017年乡村旅游接待游客1550万人次,全市旅游综合收入达到271.6亿元。 二、目前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县域经济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基础仍较薄弱,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与全省水平相比还有差距,同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差距更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