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水资源质量监测
长江水质的评价和预测

长江水质的评价和预测
中国长江是世界第三大河流,也是中国经济、文化、人口等多方面的重要支柱和组成部分。
然而,由于城市化、工业化、农业化等活动的不断推进,长江的水环境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影响和污染,水质问题越来越突出,对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构成了严峻的挑战。
长江水环境评价是衡量长江水质现状和水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
目前,水质参数包括水量、颜色、浊度、PH值、溶解氧、BOD、COD、氨氮、总磷、总氮等。
测量和监测这些水质参数是评价长江水环境质量的关键。
水质监测的主要方法包括现场实测和动态监测。
现场实测是指从江河、湖泊等水面上取样,然后在带回实验室进行分析化验。
动态监测则是通过在线监测仪器对河流的取样进行监测,可以得到更准确的数据。
通过水质监测,可以精确了解长江的污染程度以及污染物来源和分布。
预测长江水环境质量也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长江在不同季节、不同水位、不同气象条件下都有着不同的水环境特征,预测其水环境质量需要考虑这些多元因素的影响。
预测模型有许多种,根据预测目的的不同,可采用基于理论模型和基于统计模型两种方法。
基于理论模型的预测方法,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考虑长江流域的物质循环、水动力学、水生态学等方面的过程,进行预测。
基于统计模型的预测方法,则是通过分析历史数据建立统计模型,进而预测未来水环境质量。
在长江水质评价和预测的工作中,提高水质监测和预测技术、加强数据共享和管理、规范行业排放和治理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弘扬"绿水青山"理念,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绿色发展,也是实现长江流域水质持续改善的必经之路。
长江水质的评价和检测

长江水质的评价和检测摘要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在创造经济利益的同时,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也在饱尝着受污染的痛苦。
目前长江每年的污水排放量达到290亿吨,导致水质每况愈下,并且这一趋势还在继续,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本文旨在对长江各流域水质作出综合评价,从中建立模型并对未来水质作出预测。
首先,我们根据17个观测站四项污染因子的数据,计算每个月各观测站的四项污染因子的月平均值,并对两年多的情况都做了月平均,得到了各个月份四项指标的变化趋势,画出折线图,对长江两年多来的污染情况给出了定性的评价。
关于长江总体的水质情况,我们认为各地区的水质情况对长江总体的水质贡献是不同的。
这里,我们采用模糊数学评价法,建立模糊隶属度的模型,得到了这两年长江的总体综合指数,认为长江总体水质为:Ⅱ类。
此外,我们也对各个监测站的污染程度进行了综合评价,找到了长江污染情况较严重的地区。
其次,运用一维河流水质稳态模型,对高锰酸盐指数(CODMn)和氨氮(DO)的污染源的寻找,考虑了上游对下游的影响与自身降解的作用,我们按月计算各观测站的污染物排放量,根据该结果得到了各月污染轻重程度的排名。
确定了湖北宜昌南津关至湖南岳阳城陵矶沿江两岸、重庆朱沱和四川乐山岷江江大桥两地为主要污染源所在地。
再次,对长江未来水质情况的预测分析,我们利用灰色系统,建立了GM(1,1)的模型,根据10年枯水期,丰水期,水文年的干流,支流,全流域的数据,预测了后10年各类水质的百分比。
首先用留一法对所用的模型进行评价。
在预测过程中,GM(1,1)对平稳性较好的数据较有效,但有时10年数据平稳性不好的时候,我们建立灰色系统的马尔科夫模型,对其进行处理。
然后,按照要求,并根据预测的结果,我们认为Ⅳ类和Ⅴ类水的20%和劣Ⅴ类水都是要处理的污水,依此计算出长江干流每年要处理的污水量。
从结果发现,10年要处理的污水在200多亿吨,并呈现出一种周期的递增性,与长江本身具有5年的周期这一事实较稳合。
长江流域水资源管理与保护

长江流域水资源管理与保护长江流域是中国最重要的水资源、能源和交通枢纽之一。
该区域四面环山,纵横交错,丰富的水资源是支持当地经济、社会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然而,由于人口增长、工业化和农业生产等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长江流域的水资源逐渐受到局部污染和缺乏水量的威胁,强制实施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措施。
(一)长江流域水资源状况与问题根据科学研究,长江流域水资源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导致流域水量的持续下降。
长江流域的水资源严重短缺,水量分配不均。
造成的一个结果是,很多地区的水质逐渐恶化,甚至无法使用。
第二,长江流域的污染程度不同。
河流水质恶劣,约98%的地表水未能达到国家的标准,农业污染、工业污染和城市污染在此地区严重破坏了许多河流的生态环境。
第三,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正在恶化。
对乍近河谷和三峡水库的建设和运维活动对区域生态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自然环境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受到限制。
(二)长江流域水资源管理的意义长江流域的水管理问题牵涉到千百万人的日常生活和重要行业的发展。
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措施不仅可以改善大部分人的生活状况,也可以大大提高区域生态建设的质量和可持续性。
(三)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的措施需要实施多种水资源保护措施来应对长江流域面临的各种问题。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建议。
第一,控制地下水的开采。
推广节水措施,对于高耗水行业和机构进行限制,减少地下水的大量抽取。
发展再生水资源的利用,提高水资源的小循环。
第二,减少污染源。
加大对污染物的监测和治理力度。
建立河流污染责任追溯制度,对个人和企业行为对河流的损坏进行惩罚,还制订奖励和补偿措施,鼓励全民保护水资源。
第三,保护生态环境。
减少对河流生态环境的干扰,提高河流的保水能力和生态系统能力。
鼓励和支持当地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恢复。
(四)长江流域水资源管理的未来水资源管理的未来应该是一个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长江水检测报告2023

长江水检测报告2023一、背景和目的长江作为中国最长的河流,对中国经济和生态环境发挥着重要作用。
长期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长江水质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解长江水质的现状和变化情况,本报告对长江水体进行了全面检测,并分析了水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
本报告的目的是提供有关长江水质的科学依据,促进相关政策的制定和水环境的改善。
二、检测方法为了全面了解长江水质,我们采用了多种检测方法和指标,包括物理指标、化学指标和生物指标。
具体的检测方法如下:1. 物理指标检测我们测量了长江水体的温度、pH值、溶解氧等物理指标。
通过这些指标的测定,我们可以了解水体的基本性质和适宜生物生存的范围。
2. 化学指标检测我们检测了长江水体中的主要有机物、无机物和重金属物质的含量。
这些化学指标可以反映水体的污染程度和污染来源,对于评估水体的健康状况具有重要的意义。
3. 生物指标检测我们采集了长江水体的水样,并对其中的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进行分析。
通过对生物群落的研究,可以反映出水体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及其变化趋势。
三、检测结果与分析根据我们的检测数据,我们对长江水体的水质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以下是我们的主要结果和分析:1.物理指标–长江水体的平均温度为25℃,符合大多数生物生存的要求。
–水体的平均pH值为7.2,属于中性偏碱性。
–水体的平均溶解氧含量为8mg/L,达到生物生存的要求。
2.化学指标–长江水体中的氨氮和总氮含量超过了国家环境质量标准,表明水体存在严重的氮污染问题。
–水体中的化学需氧量(COD)和总磷含量也明显超标,显示出水体存在有机污染和磷污染的问题。
–部分重金属物质的含量超过了标准限值,如铅、镉和汞等。
3.生物指标–长江水体的浮游生物丰富度和多样性较低,表明水体生态系统收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底栖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也出现了下降趋势,进一步印证了水体生态系统的受损情况。
四、问题原因和建议措施根据上述的检测结果和分析,我们认为长江水质问题主要由以下原因导致:1.工业和城市污水排放工业和城市污水中的有机物、氮、磷和重金属等污染物直接排放到长江中,对水质造成严重影响。
长江流域水资源现状与管理

长江流域水资源现状与管理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长江流域的水资源面临严重的挑战。
尤其是近几年来,由于气候变化等原因导致的干旱、洪涝等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使得对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更加迫切。
本文就长江流域水资源现状和管理进行探讨。
一、长江流域水资源现状长江是我国重要的水资源承载体,全长6300多公里,流经地区包括青藏高原、川西高原、川中盆地、洞庭湖平原等。
其中,四川盆地、洞庭湖平原、江苏沿海地区等区域为水资源严重匮乏地区。
根据近年来的监测数据显示,长江流域水资源总量虽然很大,但可用量却较为有限,尤其是在低水位期,各城市的用水量相对之下是非常大的。
长江流域水资源的质量也受到了诸多的污染威胁。
其中最常见的是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问题,化学物质、有害气体和重金属等污染物对河流、湖泊、水库造成严重的污染和破坏。
在人类过度开发和利用长江水资源时,水沙变化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二、长江流域水资源管理1.政策管理针对水资源利用率低、水质恶化等问题,近几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和措施,加强对长江流域水资源的保护和治理。
其中,不仅包括限制高水耗和高污染产业进入、控制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量等行政手段,还有落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农村综合配套改革等措施,对水资源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治理。
2. 水资源节约利用为了提高长江流域的水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对其造成的负面影响,我们要采取错误水资源的节约利用措施。
比如推广节水型农业、加强饮水安全、优化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提高国内水资源的效率和利用率等。
同时,还要加强长江流域内河流、湖泊、水库的管理和保护,减少土地利用的影响,使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得到提高。
3.水生态恢复随着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水资源的生态恢复。
要让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持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拥护水的生态环境。
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重点保护和修复长江流域的生态系统,避免水污染问题的再次发生。
长江流域开展经常性水生态监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

长江流域开展经常性水生态监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作者:李键庸马沛明史方来源:《长江技术经济》2020年第02期摘要:从国家战略、行业改革和强化履职等三个层面论述开展长江流域经常性水生态监测的必要性,对流域水生态监测的现状与问题进行分析,综合考虑现有工作基础和条件,提出长江流域经常性水生态监测的目标、内容和效益,以期为长江流域经常性水生态监测的实施提供依据,保障流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水生态;水生态监测;长江流域中图法分类号:X835; ; ; ; ; ; ; ; ;文献标志码:A; ; ; ; ; ; ; ; ;DOI:10.19679/ki.cjjsjj.2020.0207多年来,受水资源开发、水域污染、过度捕捞、航道整治、岸坡硬化、挖砂采石等人类活动影响,长江生物多样性持续下降,水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退化,水生生物生境和水环境健康情况不容乐观。
虽然国家各部委针对长江流域的水生态和水环境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监测评价工作,但是长江流域的水生态监测体系仍不健全,存在缺乏顶层设计、监测标准化和信息化程度低、监测能力有短板等问题。
开展长江流域经常性水生态监测势在必行,这不仅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需要,还是补齐水利行业生态短板的重要措施,为流域综合管理、流域综合规划以及流域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的实施提供技术支撑。
1 开展流域水生态监测的必要性1.1 是全面贯彻“共抓长江大保护”国家战略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九大将生态文明上升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明确指出,应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长江经济带时指出,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出发,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在坚持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下,推动长江经济带科学、有序、高质量发展。
国务院2016年印发的《长江经济带规划发展纲要》指出,要“建立生态环境硬约束机制”和“强化日常监测和监管”。
长江重点流域监测实施方案

长江重点流域监测实施方案为了有效监测和管理长江重点流域的水资源,制定了长江重点流域监测实施方案。
该方案旨在建立完善的监测网络,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为长江流域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一、监测网络建设。
根据长江流域的地理特点和水资源分布情况,我们将在流域内建立多个监测站点,覆盖主要江河、湖泊和水库。
监测站点将包括水文、水质、生态和气象监测站,以全面监测长江重点流域的水资源状况。
二、监测参数设置。
针对长江流域的水资源特点,我们将设置多项监测参数,包括水位、流量、水质指标、生态环境指标和气象要素等。
通过多参数监测,全面了解长江流域水资源的变化情况,为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三、监测设备更新。
为了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我们将对监测设备进行更新和升级。
采用先进的监测技术和设备,确保监测数据的精准度和可靠性,为长江流域的水资源管理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四、数据共享与应用。
监测数据将及时上传至长江流域水资源监测中心,建立数据共享平台,为相关部门和科研机构提供数据支持。
监测数据将广泛应用于长江流域的水资源管理、生态保护和防汛减灾工作中,为长江流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五、监测方案评估。
定期对监测实施方案进行评估和调整,根据监测数据和实际情况,及时优化监测网络和参数设置,确保监测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同时,加强对监测人员的培训和技术支持,提高监测工作的水平和质量。
六、总结。
长江重点流域监测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将有力支持长江流域的水资源保护和管理工作。
我们将不断完善监测网络,提高监测数据的质量和可靠性,为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同时,我们也期待广大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共同推动长江流域的水资源管理工作取得更大成就。
长江水源调查报告长江水质的评价和预测

变化趋势总结
通过分析数据,发现长江水质整体稳定,但部分区域如江苏、安徽等省份的河流 存在水质变差的风险,需要加强管理和保护。
04
预测分析
水质预测模型和方法
基于水文和水质…
利用长江流域内的水文和水质监 测数据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建立 模型来预测未来水质变化。
水质评价标准和方法
水质评价标准
根据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等相关法规和规定,将长江水质分为Ⅰ、Ⅱ、Ⅲ、Ⅳ、Ⅴ 类,其中Ⅰ类为最优,Ⅴ类为最差。
水质评价方法
采用单因子评价和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其中单因子评价 主要考虑各水质指标是否达标,综合评价则考虑各水质指标 之间的相互影响。
长江全长6,300多公里,是中国第一长河,也是亚洲最长的河 流
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西南侧的沱沱河 ,干流流经青海、*、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 、安徽、江苏、上海等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主要水源区域和污染源
主要水源区域
长江上游及沿江地区,包括沱沱河、通天河、金沙江、川江、汉江、赣江等 河流
基于主成分分析…
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将复杂的 水质影响因素简化为几个主成分 ,建立模型来预测未来水质变化 。
基于人工神经网…
利用人工神经网络算法,将水质 影响因素和未来水质变化之间的 关系进行学习,建立模型来预测 未来水质变化。
水质预测结果和分析
01
根据建立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预测未来十年内长江流域的水质变化趋势,预 测结果包括未来十年内各断面的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等指标的变化趋势 和变化范围。
通过对长江水源进行调查,可以了解长江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状况,为合理利用和保护水 资源提供基础数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江流域水资源质量监测摘要:近年来,随着流域内经济社会迅速发展,水污染矛盾日渐突出。
同时随着三峡工程的建成,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长江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更加重要,长江的水资源质量问题已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因此,保护好长江水资源和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对全国的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长江流域;水资源;质量监测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rapid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the basin, water pollution conflict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The same time as the completion of the Three Gorges Project, the implementation of water diversion project, the Yangtze River in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 nt of the position is more important, the Yangtze River water quality issues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widespread concern by the community. Therefore, to protect the Yangtze River and the Yangtze River water ecological environment for the country’s sustainab l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achieve Congress’s goal of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of great significance.Keywords: Yangtze River; resources; quality monitoring一、长江流域(片)水质监测的主要工作(一)启动长江流域水功能区水质监测流域管理机构对水功能区的水质状况进行监测是水法赋予水利部门的职责。
为了切实做好水功能区水质监测工作,流域内各水环境监测中心在没有经费安排的情况下,积极主动地开展了实地踏勘等准备工作,部分单位陆续实施监测。
2006年初,长江流域(片)各水环境监测中心正式开展了重点水功能区监测工作,流域中心按季度编制了《长江流域及西南诸河水功能区水质通报》,由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对外发布,已发布《长江流域及西南诸河水功能区水质通报》四期。
1.3加强长江流域(片)省界及国界水体水质监测“十一·五”期间,按照水利部关于开展省界水体水环境监测工作的有关要求,为做好技术支撑,配合流域机构监管好省界水体,近几年来,流域中心根据工作需要加强了长江流域(片)省界水体断面的水质监测工作。
在水质监测经费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向省界监测工作倾斜,不断调增省界水体水质断面和监测频次。
2004年将省界水质监测断面,由2003年的53个调增到60个,2005年~2006年两次调增监测频次,不仅重点断面保持每年12次,而且一般断面也由原先的每年4次调增到12次;2007年,再次将省界断面由60个调增到72个,其中省界断面66个,国界断面6个。
流域中心每年按月编写完成重点省界断面月报和省界水体水环境质量通报,及时上报水利部,并发往国家环保总局、流域内各省(市、自治区)水利厅、环保局、水环境监测中心、长江委水文局等单位。
(二)加强重要水域水质监测流域中心在做好日常监测技术管理和监督性巡测的同时,重点加强了三峡水库、丹江口水库等重要水域的水质监测。
2003年,流域中心对三峡水库蓄水期水库水环境质量变化状况及放射性等本底进行补充调查,并在三峡水库135米蓄水期间首次发现了部分支流发生水华的现象。
2006年,为掌握156米蓄水期间库区干支流的水质变化情况,及时为水质保护与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根据三峡工程蓄水进度安排,2006年9~10月,流域中心出动了”长江水环监2000”,对三峡水库坝前至重庆沿江干流断面和库区内的9条支流进行了水质、水生生物、底质等项目的往返7次的动态监测,历时49天,同时长江委水文局上游、三峡两个水环境监测中心在各自监测的库区固定断面上依据蓄水进程增加监测频次,平均每三天一次,整个蓄水过程中,流域中心将巡测结果和固定断面增测结果汇总,共编制了8期三峡156米蓄水期水质快报,分别发往水利部、三建委水库管理司、三峡总公司等单位,及时为上级部门的管理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三峡水库蓄水后,在每年的2~7月三峡库区支流库湾的”水华”经常出现期,流域中心及时对其开展监测,并将情况上报。
此外,还开展了三峡库区支流网箱养鱼情况调查。
2007年3月,流域中心又派出”长江水环监2000”监测船,在三峡水库156米蓄水稳定初期,对库区内流域面积大于100km2的28条主要支流进行富营养化状况调查。
随着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工程的准备与开工,流域中心组织开展了丹江口库区的水质监测和施工区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定期编制《南水北调水源地丹江口水库水质状况简报》和《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施工区环境状况年报》。
参与编写了《丹江口水库纳污能力计算报告》水质部分,对丹江口水库及其入库支流的水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为丹江口水库纳污能力计算提供了依据。
为提高水质保护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流域中心配合监督管理部门开展了长江沿岸重化工企业和相关重大潜在污染源的调查工作,收集对三峡库区水质存在威胁的重大潜在污染源的基础资料,并准备对部分污染源进行现场调查监测,绘制三峡库区重大潜在污染源分布图,综合分析各污染源的特点和潜在风险,提出污染事故预防措施及一旦发生时的对策建议。
二、长江流域水资源质量监测报告(一)重点水域水质状况对长江干、支流及西南诸河63个重点断面水质按《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进行评价,其中长江干流22个,支流37个,西南诸河4个。
参与评价的63个断面中,水质符合Ⅰ~Ⅲ类标准的断面共53个,占总评价断面的84.2%;Ⅳ类5个,占7.9%;Ⅴ类、劣Ⅴ类共5个,占7.9%(见图1)。
水质为劣Ⅴ类的断面有:长江支流的乌江水系南明河贵阳、湘江遵义,洞庭湖水系澧水津市,下游支流水系南淝河合肥大兴港断面。
图1 重点水域参评断面水质类别构成图1.长江干流及其主要支流:干流22个断面中,水质符合Ⅱ、Ⅲ类标准的断面共20个,占干流评价断面的91.0%;Ⅳ类1个,占4.5%;Ⅴ类1个,占4.5%。
超标项目为总磷。
岷沱江、嘉陵江、乌江、汉江、洞庭湖、鄱阳湖等主要支流水系的37个断面中,水质符合Ⅰ~Ⅲ类标准的有29个,占支流评价断面的78.4%;Ⅳ类4个,占10.8%;劣Ⅴ类4个,占10.8%。
主要超标项目为总磷、氨氮和五日生化需氧量等。
2.西南诸河:西南诸河澜沧江、雅鲁藏布江的4个断面中,澜沧江景洪、拉萨河达孜和才纳桥断面水质为Ⅱ类,年楚河日喀则断面水质为Ⅲ类。
3.三峡水库、丹江口水库:三峡水库入库干流断面重庆寸滩水质为Ⅲ类。
库内的5个干流断面中,涪陵清溪场断面水质为Ⅴ类,万州沱口断面水质为Ⅳ类,超标项目均为总磷;奉节十里铺、巴东官渡口和宜昌太平溪断面水质为Ⅲ类。
丹江口水库汉江入库断面白河水质为Ⅰ类,丹江入库断面湘河水质为Ⅱ类。
库内的浪河口下、坝上、台子山和陶岔断面水质均为Ⅱ类。
4.重点湖泊:洞庭湖西洞庭湖水域南咀和洞庭湖出口七里山断面营养化程度均为轻度富营养,南咀水质为劣Ⅴ类,七里山水质为Ⅴ类,主要超标项目均为总磷和总氮。
鄱阳湖出口湖口断面营养化程度为中营养,水质为Ⅲ类。
巢湖西半湖水域营养化程度为中度富营养,水质为Ⅴ类、劣Ⅴ类,主要超标项目为总磷、总氮和高锰酸盐指数;东半湖水域营养化程度为轻度富营养,水质为Ⅳ~Ⅴ类,主要超标项目为总磷和总氮。
滇池草海营养化程度为中度富营养,外海营养化程度为轻度~中度富营养;草海和外海水质均为劣Ⅴ类;主要超标项目均为总磷、总氮、高锰酸盐指数和pH。
(二)省界水体水质状况对长江流域及西南诸河共162个省界监测断面水质进行评价,其中长江流域159个(干流断面25个、支流断面134个),西南诸河3个。
长江流域参与评价的159个省界断面中,水质为Ⅰ~Ⅲ类的断面共136个(干流25个,支流111个),占总评价断面的85.5%;Ⅳ类10个(均为支流),占6.3%;Ⅴ类、劣Ⅴ类共13个(均为支流),占8.2%(见图2)。
主要超标项目为总磷、高锰酸盐指数和五日生化需氧量等。
本月水质为劣Ⅴ类的省界河段是:云南与四川交界的新庄河石龙坝段;四川与重庆交界的大洪河水库段;贵州与重庆交界的乌江干流沿河段;贵州与湖南交界的舞水崇滩段;河南与湖北交界的白河新甸铺和黄渠河黄渠河镇段;安徽与江苏交界的滁河104国道桥和清流河毛家渡(来安)段。
西南诸河参与监测评价的省界断面共3个,水质均符合或优于Ⅲ类标准。
图2 长江流域省界水体参评断面水质类别构成图(三)部分重点城市供水水源地水资源质量状况对流域内昆明、贵阳、成都、重庆、宜昌、武汉、长沙、九江、南昌、景德镇、宜春、合肥、芜湖、南京、上海等15个重点城市40个供水水源地水资源质量进行评价,上、中、下旬已测的水资源质量均合格,其中水资源质量达到优良及良好的水源地占总数的97.5%、97.5%和95.0%。
三、长江流域水污染治理的具体政策选择(一)践行科学发展观,重构科学的政绩考核体系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理念。
党的十七大进一步将其写进党章,标志着科学发展观正式成为我国执政党的基本纲领,并进一步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实现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态环境和谐发展。
由于各级党组织在我国的中枢地位,科学发展观必将进一步转变为对各级政府的基本要求,从而将转化为可操作的指标融入各级政府官员的考核和升降标准之中,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二)打破或超越行政分割体制打破行政分割体制即设立流域管理机构并强化其权威,从而实施流域一体化管理。
在西方国家,流域管理机构往往具有管理和开发的双重职能,具有实际的权力,统一领导,自主经营,可以制定规划、颁布管理条例或法令、制定优惠政策等等。
而我国七大流域虽有流域管理机构,但其是水利部的派出机构,并且在人事、财政上受制于各级地方政府,缺乏独立性和相应的权威,只具有参谋咨询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