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论语谈谈对孔子的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其德行、思想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成为中华民族智慧和道德的化身。孔子在逝世之后,后世的人们不断将其美化乃至神化。在整个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中,人们心目中的孔子已不是一个七情皆备的人。而是一尊笼罩着神秘光环的神。我们对他崇拜有余而亲敬不足。在“打倒孔老二”的声浪中,孔丘似乎又凶神恶煞,让我们避之不及。无论学者对孔子及其儒学的态度如何,但是孔子是人不是神已成共识。《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古人云:“言为心声”,那么通过孔子的言行,透过《论语》,我们够更好地认识孔子,了解他的个性,理解他的思想,真正走进他的心灵世界。
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思想
记载孔子生平事迹的《论语》一书,共二十篇,四百九十章。该书是孔子的弟子在其死后根据他平时的讲话记录整理而成的。孔子大约从二十岁就开始从事“循循善诱”和“诲人不倦”的教育工作,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整套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都包含在《论语》里。所以《论语》是研究孔子教育思想最好的、最原始的、最权威的材料。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教育思想体系中的宝贵遗产。所以对孔子的教育思想进行解读对我们的教育实践的指导和教育理论水平的提升都将大有裨益。孔子作为一位终生奋斗不息的教育家,不仅培养了大批人才,而且创立了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其教育思想,在古代漫长的年代里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然而孔子只重视人的道德修养方面而不重视生产实践,缺乏创新,只侧重个人道德层面的提高,其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所谓的“君子”,但这种“君子”是当时剥削阶级的维护者。所以任何夸大或美化孔子的贡献是不对的,但无视他的成绩也是错误的。因为孔子教育思想中有许多精华,如何更好地研究他,吸收它,并将它进一步发扬光大,是当前教育界的一大任务,也是孔子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必须继承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继承孔子教育思想的积极方面,让其在新世纪再放异彩。孔子认为,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应当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基础,在学生没有积极的学习要求时,不要勉强灌输知识。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在学生想不通,心中充满愤懑的时候,再去启发他;经过思考,在学生有所体会,想说又说不出来的时候,再去点拨他;不能举一反三的学生,是没有培养前途的。这说明孔子反对注入式教学,主张关注学

生主体作用的启发式教学,同时也反映了孔子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能力和丰富的联想能力的教学思想。
从论语看孔子的平民化性格
孔子作为儒家的创始人,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他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因此,孔子为历代帝王所尊崇,逐渐被神化成为万世师表的大圣人。其实,儒家文化的精髓在于《论语》。《论语》实际上是学生们零零散散的课堂笔记,经过后人精心整理而成。论语所记载的都是孔子的日常言行和生活点滴,所以,素材朴实无华,基本上没有修饰,正因为如此,我们细细研读论语,便可从言语之间感受孔子作为普通人所表现出来的真实性格。
孔子是中国文明史上第一个兴办私学的教育家,他主张“有教无类”,无论贫富贵贱,每个人都应该有受教育的机会。在教授过程中,和学生们相处的非常融洽,对学生们的性格都了解得很清楚。孔子注重教学方法,能够做到因材施教。
当然了,对于喜爱的学生也是厚爱有加,对于不甚喜欢的学生也是经常说批评教育,甚至于说一些风凉话。孔子经常批评他的学生,甚至对于一些学生抱有成见,比如说,有一次宰予白天睡觉,这本来是一件小事,孔子却非常严厉地批评说:“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朽也!”差点一棍子打死!
孔子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坦然承认男女之事是人的强烈欲望所在,也知道好色乃世人通病,但是,他更希望人们更应该注意修身养性。估计孔子所处春秋时代,乐坏礼崩,世风日下,淫逸之风盛行。他以自己的亲身感受发出叹息说:“我没见过喜爱道德像喜爱女色一样的人!”
孔子是一个幽默风趣、知书达理、有血有肉的人,和学生们之间也没有尊卑名分。孔子也是一个性情中人,不高兴的时候就骂骂人,高兴的时候就带着学生们游泳唱歌。“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看到了吗,这才是真实的孔子。沂河是一条清澈见底的沙河,至今仍流淌在曲阜城南,而舞雩台是沂河北岸的大土坡,长满了槐树。据我考证,春秋时期到河里游泳都是不穿衣服的。老师和学生们在沂河里面游泳,天体相见,坦诚相待。洗完澡就到舞雩台上面自然晾干,唱唱歌吟吟诗,真可谓不亦乐乎。
孔子高兴的时候还给学生开玩笑。有一次,孔子到武城,学生子游当城宰。听见满城都是读书声,孔子莞尔一笑:“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反驳说,“这是您教给我的呀,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孔子便说:“

嘿嘿,你是对的。我刚才说的,只不过是开个玩笑而已。”
孔子的喜怒哀乐很容易表达在他的言行上,有时候还爱搞个恶作剧。“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不知道这个孺悲怎么得罪孔子了,孔子很讨厌他。孺悲求见孔子,孔子托病不见,不仅如此,还故意弹着瑟唱歌,让孺悲听见,当面给孺悲难看,做得的确有些过分了。
孔子还是一个乐观派,有时候善于自嘲两句。有一天,孔子和学生走散了,焦急的子贡到处寻找,有一个郑国人对他说:“东门口有一个人,额头像唐尧,脖子像皋陶,肩膀像子产,可腰以下比夏禹差三寸,瘦弱疲惫的样子就好像丧家之犬。”子贡把这话老老实实告诉了孔子。孔子也不生气,笑着说:“他说的形状,那倒未必。但说我惶惶如丧家之犬,是啊!是啊!”
孔子很注意养生之道。“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鍻,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什么样的东西能吃,什么样的东西不能吃,都有他自己的标准。当然了,在他颠沛流离的时候,吃了上顿没下顿,也就管不了那么许多了。
总之,论语不仅仅浓缩了孔子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的精髓,还把一个鲜活的孔子展现在我们眼前,而具有平民化性格的孔子才更容易被世人所接受
孔子指出,士必须树立面对现实,顺应与变革现实,修养自身,努力进取的思想。《宪 问》篇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子路曰:‘恒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未仁乎’子 曰:‘恒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管仲叛主,大逆不道, 斩之亦轻,然而孔子却大力称赞他。其原因就在于管仲能面对现实,顺应变革的潮流,爱民、 惜民,以天下统一为己任。也许有人会问,孔子不是要“从周”吗不是要“克己复礼”吗 殊不知孔子的“从周”是从周能“监于二代”之路;虽然孔子说过“克己复礼为仁”,但这 里的礼已不再是周礼,而是经过孔子吸收、改造并赋予了新时代内容的礼。因为孔子不相信 鬼神而相信人,懂得“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并且认为人的本性是相 近的等等。这与周礼明显对抗,为周统治者所不能容忍。限于当时的历史,孔子只能以复“ 周礼”为名,行改革之实。正如西欧的文艺复兴,不是复兴古希腊文化,而是为资产阶级的 兴起开创道路一样,孔子是在为新兴封建地主阶级设计蓝图。他不但不是旧制度的保守派, 反而是为实行新制度而努力不倦的激进者。

天下不平就得治,天下无道就得变。假如“天下 有道,丘不与易也”《微子》 。尽管孔子在现实的斗争中采取了缓和式的战斗,但作为 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有如此闪烁的思想,是无羞于时人,更无愧于后人的。孔子所需要的士就 是他自己这样敢于正视现实,敢于变革,同时还是充满自信、积极进取的人。
在积极地正视现实,努力进取的基础上,孔子要求士应该大胆地投身于社会之中,做一 个能“躬行”的“君子儒”,而非“巧言令色”、有言无行的“小人儒”。因为孔子懂得政 治目的的实现不是纸上谈兵,而是需要有实干能力并能去实干的人。所以孔子特别强调“躬 行”,强调学以致用。故而《论语》开宗明义,第一句就是“学时而习之”《学而》 。 他要求士不但要读书,而且应该经常置身于实践之中,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多见”、“ 多闻”,才能“寡尤”、“寡悔”,才能“择其善”,改己过,才能把所学的东西与改革现 实紧密联系起来。在实践过程中,士应该多行少说,先行后说,言行一致。子曰:“君子欲 纳于言而敏于行。”《里仁》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为政》 行动的社会价值和社会效果是光说空话远不能及的。正因为如此,孔子极力反对那种言行不 一、夸夸其谈的人。子曰:“君子耻于言而敏于行”,“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 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公冶长》 也正因为如此,孔子 极力赞赏那种用行动来说明一切的人。管仲为桓公“九合诸候”、“一匡天下”,因而赢得 了孔子“如其仁,如其仁”的美誉;颜渊一切以行动来回答,孔子称赞他“三月不违仁”。 可见在孔子那里,行动是达到“仁”的最好的途径。这样,孔子所要求的士必须是有“仁”、 有“中”、有“艺”、守“纪”的人,是用行动把理想与现实联系起来的有知识有实干精神 的人,从而使孔子的理想扎根于现实生活中,也因此使儒士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体现出革命性 和生机勃勃的朝气,使儒家思想一开始就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孔子一方面大力推荐自己的 学生到社会实践中去,大胆地承担推动社会变革的艰巨任务。并且认为,越是艰苦的地方就 越是士实践的好场所,作为士应该到大风大浪中去锻炼,“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 。这样在孔子的思想里出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形成了一种崭新的观念:即人的才 干、能力是通过实践培养出来的,“道”也只能在实践中才能更好地推行、发展和壮大,作 为士也就是真正成为为“道”而奋斗

的实干家”。另一方面,孔子自己也是“躬行”的典范, 为行其道,验其道,不畏难苦,一生周游列国,每到一个地方,就把道传到那里。孔子就是 这样一位以仁为己任,终生为行道而奔波,力求为实现一个士的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而竭 尽自己心力的人。
然而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孔子论士思想中也有其过失和不足之处。其中主要的一点是: 他虽然强调实践,但是由于时代的限制,他所谓的士只是为统治者政治上服务的人,他主张 的实践也仅仅局限于政治、教育、文艺等方面。他反对士去从事农业和商业的实践,对一切 生产劳动也都是抱极端轻视的态度。显然,这种思想上的缺陷是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使 其后中国长期的社会发展受到不利的影响。
总之,孔子作为一位划时代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伟大之处,就是他的“躬 行”思想,作为士的孔子能够把其“道”与变革现实联系起来,并置身于变革现实的实践中, 这也正是他与他的“道”的生命力之所在。
毋庸置疑,《论语》无论是作为我国儒家文化的集大成者,还是作为封建社会私塾教育必授的教科书,必然有其源远流长的文化价值。其中有关学习、修养、从政、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要求,在现代社会仍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论语》一书,内蕴丰富,给予后人后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或许正因为其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我们往往忽略了它在教育思想上的独到意义。在教育改革方兴未艾波起云涌的今天,学习《论语》的教育思想,挖掘《论语》的教育精华,对深化和推进我们的教育改革,对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思想体系,特别是对改进我们当前的教育教学工作,肯定是大有裨益的。
《论语》以孔子应答弟子及时人的提问记录为主体内容,书中把当时诸位弟子的提问及孔子的一言一行都记录了下来。所谓论者,是指这些记录是由其中七十名高足弟子讨论编辑的。可见其间弟子和先生的教学互动对《论语》的问世,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论语,从字面理解,便是论者语录。如果不论,不积极展开讨论,论语从何而来?在今天看来,这种以讨论为主的“论语”式教学方法仍然是十分重要的,应当成为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方式。
孔子在教学组织的形式上也是丰富多彩的。大体上,孔子采取了个别教学、集体教学和游历教学三种形式。孔子的教学以个别教学为主要形式。他能根据学生的不同心理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施教。例如对积极上进的颜回,则整日与之讲学,使“回也终日不违如愚”。而对自我要求不严而“昼寝”的宰予,则用

“朽木不可雕”的严厉批评促使他学习。据《庄子?渔父篇》记载:“孔子游乎缁帏之林,休坐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这里的“杏坛”就是孔子聚徒讲学之所。可以说“杏坛设教”就是我国集体教学的雏形。孔子一生周游列国,他一面进行政治游说活动,一面进行教育活动。尽管在屡遭挫折的情况下,孔子仍坚持教诲学生。就孔子的教学组织形式而言,也颇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孔子待人接物重礼尚往来,温文尔雅,对朋友对社会都有着十分高明的交际手段。然而与人交际,言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姜斌从言语的价值与功用和成功的言语入手,挖掘孔子的言语观,他在文中指出“言语是人们社会交往的日常工具,它关系国家与个人荣衰,是道德伦理的载体。”“成功的言语,以‘知人’为前提,以言中为标准。”[23]观点有一定的特色。周新永抓住《论语》的文体特征,研究孔子的讲话艺术,他认为孔子丰富的讲话艺术,对于今天来说仍然是值得学习、借鉴。[24]立论较稳妥。鲁金华十分重视孔子的言语交际原则,他认为“时然后言与慎于言”是孔子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两条言语交际原则。[25]此观点概括性极强,准确精辟。
由上我们可看出孔子无论是与人交往,还是生活起居都据礼行事,严于律己,宽于待人。虽事事严谨,但孔子也有直率的一面。许晓晴抓住《论语》中“诗可以怨”中的“怨”字,大做文章。他认为“孔子的怨、在范围上是广泛的,绝不仅仅是怨上政,而是一切事情都可以怨,只要怨是合理的,有助于社会利益的,就应该明确的表达出来。”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孔子作为我国教育的开山鼻祖和一代宗师,已化作尘埃飘散于两千五百年的历史时空,但他作为教育家的思想光芒和执着于教育的崇高精神却永远闪烁在中国教育文化的灿烂星空,滋润着中国教育的每一寸沃土,在这片沃土上必将绽放出万紫千红,必将茁壮出参天大树。我们只要能把孔子的教育思想与时俱化,就必定能够随着世界教育发展的脉搏与时俱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