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教案示例三 人教版.

第一章 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教案示例三 人教版.
第一章 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教案示例三 人教版.

第一章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教案示例三

https://www.360docs.net/doc/977061536.html,

〖重点〗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难点〗人们能够有意识地改造自然,但自然界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素质要求〗

知识方面:

识记: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理解:人类产生以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能力方面:

⑴分析能力:教材分析“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这一命题的思路也是从教材分析其他具有普遍性意义的哲学命题的思路,通过指导学生从哪些方面去分析“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这一命题培养学生分析哲学命题的能力。

⑵辩证思维能力:在理解自然界的客观性时,既要承认人们能够有意识地改造自然界,又要承认自然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在辩证思维中理解自然界的客观性。以此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觉悟方面:

坚持无神论,反对宗教思想和迷信思想。面对自然界我们既不能凭其摆布,又要承认其客观性,和谐地处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重点解决办法】

l、人类产生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仍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是论述自然界的物质性、客观性的重点。(其中第二部分 "人们能够有意识地改造自然,但自然界仍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更为重要,既是重点又是难点)之所以是重点是因为:第一,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看,突出这一点才能显示马克思主义哲学既唯物又辩证的性质,在承认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中指出自然界的客观性就超出了旧唯物主义的理解,真正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第二,从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这一一间题本身的意义说,重要的是人与人产生之后与自然界的关系问题,人们能利用自然界、改造自然界,但其基础是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和服从自然规律,人与自然界和谐发展,否则会遭到自然的报复。第三,把这一部分作为教学重点,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在讲解这个问题时,可分为两层:一是"从人们利用自然物来看",讲解时抓住"人们利用自然物的根本前提则是自然物的客观存在,只是自然物的本身属性规律”、“自然物及其属性与规律不会以人的意识为转移”来进行举例说明;第二层"从人们改造自然物来看"讲解对抓住"人们改造自然物活动的基础,只能是由然物及其固有的属性和变化发展的规律,而这些则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存在"、"人的意识活动只是改变了自然物的结构和具体形?quot;这两段课本中的话,讲解时,可采取以退为进的方式说明:“是的,人们可以创造许多自然界没有的东西,但是……"另外,还可通过一些例子分析以突破重点。

新课学习:

上节课,我们在《前言》中,已经知道了中学生学一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很有用,用它来指导自己的学习和工作,就能取得较大的进步;用它去观察和分析自己关心的社会问题,就能得出比较正确的结论;用它来分析人生的重大问题,就能指导自己在人生道路上前进。因此,要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必须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

复习提问

(l)什么是世界观?

(2)什么是哲学?

(设计此问题的目的是加深学生对世界观内涵的理解,因为今后的教学就是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从第一课起,我们开始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人们都在不断地关注和处理自身和外部世界的关系。那么外部世界是怎样的呢?是本来就客观存在的呢?还是神或者是人创造的呢?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应该以什么为出发点呢?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第一课。

第一课一切从实际出发(板书)

同学们先粗读一下第一课的引语、节标题、框标题。从总体上大致了解这一课要学习哪些知识。这节课,我们先学习第一节中第一框的内容。

第一节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板书)

一、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板书)

人们在处理自己和外部世界的关系中,为了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不仅关注自己同周围事物的关系,而且把天、地、万物和人的起源问题,作为自己智慧追索的对象。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开头的楷体部分,这段楷体字反映了什么问题:再阅读课文第4页第1自然段、第2自然段。

(学生阅读后,教师概括。)

反映了人们很早就开始关注宇宙的起源、世界的本原问题。关于天、地、万物和人的起源问题,历史上进步的思想家,在其所处的条件下,就世界的本原问题提出过许多合理想象。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唯物主义关于世界本原的观点不断地被证明是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自然观上明白地指出:自然界是客观的。为什么说自然界是客观的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4自然段,教师讲解、理顺线索。)(出示天体起源与变化的图片。)

1.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板书)

(l)宇宙间各个天体的形成与变化是客观的.(板书)

科学材料说明:每一天体都是按照自然界固有的规律而形成的,有着自己的起源与变化过程;自然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已经证明宇宙间不存在“天国”,也不存在上帝和诸神创造天地的活动,各个天体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宇宙间的天体产生是如此,那生命又是怎样产生的呢?(学生阅读第4页和第5页楷体和看生命的起源和生物进化的挂图。教师引导得出。)

(2)生物的产生和进化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板书)

通过阅读上述材料,我们对生命的起源有了大致的了解,但是人类又是怎样产生的呢?(由学生阅读第6页第 l自然段、第2自然段得出。)

(3)人类的产生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板书)

“议一议”(课文第5页)请学生分组讨论,每组出一名代表发言,要求结合所学观点分析材料。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

这则材料说明:神学与科学的对立,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唯物主义观点不断得到证明,神学逐步失去了它的领地,在生物进化论面前,罗马教皇不得不承认人的产生过程是进化的结果。但由于神学是以世界是上帝或神创造的为理论依据,因而总想干方百计地为自己的理论寻找借口。生物进化论已指出入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有了人和人脑这个客观的物质条件,才有人的精神或意识。而罗马教皇的言论是违背科学的,荒唐的。也充分反映了神学的理论是缺乏科学根据的,因而是站不住脚的。

总之,大量的科学材料表明,自然界的天地万物都有自己产生的客观过程,人类是在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上才出现的。自然界既不是什么神的意志的产物,也不可能是人的意识的产物。自然界本来是窖观存在的。

我们已经懂得了在人和人的意识产生之前,自然界就客观存在。那么,自从有了人和人的意识以后,有了人改造自然的创造性活动以后,自然界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能否说明自然界是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类想怎样就怎样呢?(同学们阅读课文第6页第3自然段至第7页第3自然段后,归纳回答。)

人的意识对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有着相当大的影响。人类经过长期的有目的有意识的生产劳动,使自然界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类所到之处都留下了自己意识的印记。但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仍然是不以人们的意识为转移的,是客观的。

2.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板书)

为什么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仍然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呢?

(l)从人们利用自然物来看。(板书)

一种自然物能不能被人利用,怎样被人利用,同人的实践活动水平、人的需要、人的意识是密不可分的。但人们利用自然物的根本前提则是自然物的客观存在,是自然物本身的属性和规律。例如:铁矿石能炼铁、煤能燃烧、水能种养农作物、养鱼、行船、放木排、发电等。

自然物及其属性与规律不会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只能根据自然物本身的属性去有意识地利用自然物。

(学生阅读第6页楷体字。)"想一想"(提问学生,教师归纳。)

人们不仅能够利用自然物,而且能够改造自然物。

(2)从人们改造自然物来看。(板书)

人们为了满足自己各方面的需要,发挥自己的能力,有意识地制造出许多自然界原来没有的东西。但人们改造自然物活动的基础,只能是自然物及其固有的属性和变化发展的规律,而这些则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人类有意识地改造自然所取得的成果,首先是人们承认自然的客观存在和服从自然的结果。在自然面前人是不能随心所欲的;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人与自然界应该是和谐的朋友关系。

“想一想”。(第7页请同学根据所学知识,通过具体分析事例回答,教师归纳。) 首要的问题是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因为这是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主要从两个方面讲述:第一,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第二,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巩固新课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为什么说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l)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包括三点理由(略)。

(2)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包括两点理由(略)。

板书设计:

自然界是客观的自然界先于人和人

的意识而存在

人类产生前自然界

就存在

从天体起源看……

从生物起源看……

从人类起源看……

人类产生后,自然界

的存在与发展也不

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从人们利用自然物看……

从们改造自然物看……

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七年级科学下册 第3章 第2节 力的存在教案2 浙教版

力的存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 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2、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 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 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在这一节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这一节我们就来探究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二、力的作用效果 物理学中所说的力是什么呢?我们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感受它。

1、感受力作用的效果 (1)请一位同学到教室前面表演举哑铃。 请这位同学谈谈肌肉有什么感受?(感到手臂上的肌肉十分紧张) 最初我们对力的认识,就是从肌肉的紧张的感受而得来的。那么,在物理学中我们又是怎样来认识力的? (2)学生用图11-4-1所示的器材做实验。 问题:小钢珠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运动,当磁铁靠近小钢珠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实验结束后,学生交流所观察到的现象: ①静止的小钢珠被磁铁吸引,向磁铁方向运动。 ②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小钢珠被正对运动方向位置的放磁铁吸引,速度变快。 ③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小钢珠被与运动方向垂直的位置放的磁铁吸引,运动方向改变,偏向磁铁方向运动。 (3)学生看课文图11.4-2乙、丙,交流图中在运动员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现象: ①棒球运动员用力将球投出,由静止变为运动。 ②足球守门员接住射进球门的足球,足球由运动变为静止。 (4)告诉学生: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无论物体是从静止到运动,还是运动速度或者方向发生变化,都可以认为是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 引导学生分析:在磁铁吸引下小钢珠运动状态改变情况和手球、足球在运动员力的作用下运动状态改变的情况。 由此得出结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 请一位学生演示用力拉和压弹簧,看看弹簧的形状(长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在拉力的作用下,弹簧的长度伸长;在压力的作用下,弹簧的长度缩短。)

(完整)《登高》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

《登高》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经历及写作背景,学会运用知人论世的赏析诗歌的方法更加透彻地品味诗人的写作目的。 (2)学会运用缘景明情的赏析诗歌的方法,由找意象入手,把握诗歌营造的意境,进而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致。 (3)借助诵读,在讨论赏析中品味诗人丰富复杂的情感,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4)能够在品读完诗歌之后,写一篇品读感悟,进行总结交流,进而加深对诗人及诗文内容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 (1)利用板书回顾诗歌鉴赏的方法,让学生找到鉴赏古诗的钥匙。 (2)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带领学生走进诗歌,品味诗境。 (3)能够通过多媒体展示的诗中情景,表达自己对杜甫诗歌的体验和感受,形成自己的见解。 (4)能够仔细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通过讨论、评点等方法把对课文的理解感悟用语言表达出来形成鉴赏文字,体验合作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诗人的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培养爱国情怀。 (2)提高诗歌鉴赏能力,汲取古代文化深厚的养料,提升审美能力,涵养情趣。 【教学重点】 1.掌握从意象、意境入手进而把握诗歌情感的方法。 2.结合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理解诗人沉郁苦痛的情感。 【教学难点】领会诗人悲自然之秋、人生之秋到悲国家、社会之秋的深沉的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志士情怀。 【教学方法】诵读法、分析讨论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温故知新 上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回顾几个问题: 诗人写诗的目的是什么?诗言志。 读者读诗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明志。 如何才能品味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上节课我们在上《秋兴八首》时已经学习了鉴赏诗歌的两种方法?知人论世,由景入情。 如何赏析景色?找意象、明意境,从而由景入情,深入品味诗歌的思想情感。 二.学以致用 今天,我们要用同样的方法来品读杜甫的另外一首诗《登高》。 (一)知人论世

《杜甫诗三首》教案设计一

《杜甫诗三首》教案设计一 教学目标: 1. 背诵这三首诗歌。 2. 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 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 教学过程: 《望岳》 一、导入。 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二、读读讲讲问问。 1.整体感知。 问: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2.逐句诠释(按:此诗非律诗,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 “岱宗”两句。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无论从北或是从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形容泰山极高极远。) “造化”两句。问:“神秀”,指英灵之气,这是古人的说法。试联系前面一句说说这句的意思。(泰山如此高远,是天地间英灵之气聚集的结果。)“阴阳”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据注释作答,再补充说明:山前为阳,日光先临,故易晓;山后为阴,日光不到,故易昏。)这是形容泰山高与天齐。 “荡胸”两句。大意已见注释。问:这两句写诗人望岳所见,试作具体描述(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故谓之“层云”;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细望才能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向往之至,亟欲一登。)由引出下两句。 “会当”两句。绝顶,极顶,指玉皇顶。问: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全都看到)众山小”,这说明了什么?(这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故谓之虚景。) 三、总结。 杜甫一生极为坎坷,特别是在安史之乱发生以后,他四方飘泊,居无定所,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年里竟至以舟为家,他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95%以上都写于这动荡不安的生活之中。读过这首诗后,你对杜甫有怎样的认识?能找到他取得如此伟大成就的原因么? 学生自由发言。 《春望》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

《 观潮》第三课时教案

第一课观潮 一、素质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观,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感情。 水平目标理解作者听其声、观其形、思其序的观察方法,从而掌握观察事物必须有顺序的规律。 知识目标学会生字新词,重点理解天下奇观、横卧、水天相接、横贯、浩浩荡荡、犹如、如同、山崩地裂等词语的意思。会用“逐渐”“恢复”造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理解塘江大潮的壮观情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听其声、观其形、思其序的观察方法,掌握观察事物必须有顺序的规律。 四、教学用具 1.钱塘江大潮的软件片。2.对比重点句的幻灯片。3.钱塘江大潮的录像片。 五、教学方法:变序式。 六、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三课时 (一)导言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作者是怎样观察表达的?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二)根据板书,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是怎样表达的? 2.提问: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是怎样表达的? (这篇课文主要写作者观看“天下奇观”——钱塘江大潮的经过。课文采用先总述后分述的表达方法。先总述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接着按“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时”、“潮过之后”的顺序,描写了钱塘江大潮。使用恰当的比喻重点描写了“潮来之时”大潮的瞬息变化和雄伟气势。) 3.思考:全文贯穿着一个什么字来写的?(奇)奇在什么地方?(钱塘江大潮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在农历八月十八这个天潮来时声巨大,浪罕见,水位高。)什么是“天下奇观”?(天下少有的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 4.小结: 从课文有条理地叙述中,我们能够看出作者是按照大潮的发展变化的顺序,有次序、有重点观察的。我们要认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按照事物本身的发展变化顺序确定观察次序,按照事物本身的发展变化顺序有重点地叙述,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会重点突出,条理分明。(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指读同学看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录像片,使学生身临其境,进一步理解课文。 (四)读写练习 练习用课后第3题中带点词语造句。

力的存在时浙教版教案

第三节力的存在 [第二课时] 弹力和弹簧测力计 执教者:余志诚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验,知道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 2.通过探究物体形变大小与外力的关系,领悟弹簧测力计的原理;通过观察和对比,认识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和使用方法;通过实验操作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3.知道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牛顿(N)”。 4.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用具] 每个学习小组分配如下器材:弹簧1只,钩码2只,弹簧测力计1只,长方形木板1块。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弹力的形成原因,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 难点:形变产生弹力。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引入 同学们,从你们的口号中我听出你们的热情,希望你们能把这份热情保持到下课,有信心吗(学生回答:有)我没有听到(学生回答:有) 游戏:出示拉力器,让一位学生用力拉,其他学生观察弹簧有什么变化(学生回答:弹簧受到力形变了)这说明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那么,弹簧发生形变时,弹簧对手是否会产生力的作用呢 (让拉力器的学生说说自己的感觉)同学们想不想也感受一下(学生回答:想)引出活动。 二、讲授新课 (一).弹性和弹力 Ⅰ.活动1 ①每4人为一组,按照学案中的实验步骤进行分组实验。 ②填写实验记录。 ③小组讨论:通过上述实验,你发现弹簧有些什么特点 ④汇报:每一组请一位代表汇报一下实验记录和讨论结果。

Ⅱ.根据学生汇报的实验记录和讨论结果进行总结: ①物体受到力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会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性质 叫做弹性 (指导学生在书上划出定义,并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具有弹性) ② 弹力条件:物体发生形变 (二).力的测量 Ⅰ.小游戏引入:让两位学生拉拉力器,比一比谁的力气大引出力是有大 小的,那么是否可以用一些简单的方法来测量力的大小 呢 Ⅱ.学生自学(课本p-54页力的测量至55页阅读) Ⅲ.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单位符号 N (介绍一些常见力的大小: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 1牛,托起一本科学书本的力大约2牛,拿起一块砖 用的力大约是20牛等。同时出示课件中的常见力的大 小) 单位的由来:纪念英国科学家伊萨克·牛顿(进行努力学习,积极 进取的思想教育) 力的测量工具:测力计。实验室常用的是弹簧测力计(弹簧秤)Ⅳ.弹簧测力计 ①种类(用课件直接出示) ②构造(老师讲解,学生把名称写在课本图2-40) ③工作原理 提问:弹簧测力计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弹簧)弹簧测力计是利用 弹簧的哪个特点工作的 实验:①每4人为一组,按照学案中的实验步骤进行分组实验。

《杜甫诗三首》的优秀教案设计

《杜甫诗三首》的优秀教案设计 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一、导入。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二、读读讲讲问问。 分两步:先通过解题使学生达到整体感知;后逐句诠释。 整体感知。问: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岱宗”两句是远望;“造化”两句是近望;“荡胸”两句是细望;“会当”两句是极望。)按:这是仇兆鳌的说法,“极望”一语,学生不易理解,无妨改为“俯视”。 逐句诠释(按:此诗非律诗,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 “岱宗”两句。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整句

话是什么意思呢?(无论从北或是从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形容泰山极高极远。) “造化”两句。问:“神秀”,指英灵之气,这是古人的说法。试联系前面一句说说这句的意思。(泰山如此高远,是天地间英灵之气聚集的结果。)“阴阳”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据注释作答,再补充说明:山前为阳,日光先临,故易晓;山后为阴,日光不到,故易昏。)这是形容泰山高与天齐。 “荡胸”两句。大意已见注释。问:这两句写诗人望岳所见,试作具体描述(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故谓之“层云”;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细望才能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向往之至,亟欲一登。)由引出下两句。 “会当”两句。绝顶,极顶,指玉皇顶。问: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全都看到)众山小”,这说明了什么?(这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故谓之虚景。) 三、总结。 杜甫一生极为坎坷,特别是在安史之乱发生以后,他四方飘泊,居无定所,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年里竟至以舟为家,他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95%以上都写于这动荡不安的生活之中。读过这首诗后,你对杜甫有怎样的认识?能找到他取得如此伟大成就的原因么? 学生自由发言。 《春望》赏析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

春第三课时教案

春 课时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1、分析“春雨图”“迎春图”两幅图画,体会语言的准确性、生动 2、在语法上,要掌握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 教学重点分析“春雨图”“迎春图”,理清每幅图画内部描写景物的层次,继续体会同语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教学难点1、从作者的观察思维中学习描写景物的一般方法。 2、分析两幅图画。 3、掌握赞春部分。 教学策略提前搜集材料。 教学准备提前搜集材料。 教学流程 导入:请同学来说一下春雨图和春风图的特征。 1、春雨图 (1)研读直接状写春雨的部分,体会语言。 ①“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表现了春雨的哪些特点? 明确:牛毛、花针、细丝都有细的共同特点,但又各有个性特点——牛毛多而细密,花针亮而闪烁,细丝柔而绵长。所以,这三个比喻表现了春雨细密、闪烁、绵长的特点。 ②体会“斜”“织”“全”“笼”所表现的内容。 明确:“斜”含蓄地写了“轻悄悄”的春风,“织”照应了“像细丝”的比喻,“全”表现了开阔的视野,“笼”准确地写出“薄烟”的情状。 (2)研读写雨中自然景物的文字。 ①为什么树叶儿会“绿得发亮”,小草儿会“青得逼你的眼”? 明确;经雨一洗,灰尘没有了,又沾了迷蒙的细雨滴,色彩更艳。 ②体会两个“儿”读起来的感觉。 明确:使人感到亲切、柔和。 (3)研读写雨中的人的文字。 ①为什么要先写“傍晚时分”的景象,不把这一句放到最后去说? 明确:一是要先说春雨中“安静而和平”的气氛,这种气氛一直贯到未句;二是“黄晕”也是色,与上文的“绿”“青”正相接连。 ②“‘黄晕’和雨有什么关系? 明确;这里所见的灯光是隔着雨幕所见的光,没有写蒙蒙细雨,但也隐含其中了。 ③体会“静默”二字所表现的境界。 明确:用拟人笔法传神地写出了春雨中“安静而和平”的景象,表现出一种阅态的美,把人引入了一种妙不可言的意境。 (4)春雨图的特征是什么呢?他是从什么角度去写的呢?写法是什么样的呢?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特征是细蜜、轻盈;是由物到人来写的;运用了动静相结和;用了排比、拟人的方法。 2、迎春图: (1)学生轻声齐读这一段,体会感情。 (2)体会语言。 ①“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表示的意思。

人教版必修三《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诗歌的诵读与品味,体会古典诗歌之美。 2、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学习情景交融的创作方法。 3、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教学方法 朗读法、点拨法、研讨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杜甫出生在世代“奉儒守官”的封建家庭,自幼接受封建正统思想的教育和熏陶。他以稷、契自许,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一心想要走的是“达则兼济天下”的道路。但在唐玄宗逐渐昏庸,李林甫、杨国忠相继弄权的社会里,那是注定要碰壁的。杜甫一生的苦难和穷困使他不能不看到封建社会的冷酷现实。 在他的笔下,多少辛酸苦累倾泻而出,多少忧国忧民积郁其中。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杜甫。板书:秋兴八首(其一) 二、听朗读,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鉴赏方法:诗歌鉴赏之“四抓” (一)抓题目: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情感…… (二)抓作者:知人论世 (三)抓诗句:(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怎么写?)意象/意境、技巧情感…… (四)抓注释:①难理解的词语;②传递诗歌当中隐含的内容和信息(人物、背景、情感……)。 三、具体探究

(一)抓题目 《秋兴》,即因秋感兴(触景生情),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在寓居夔州两个年头里,杜甫时年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当此秋风萧瑟之时,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二)抓作者(知人论世) 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河南巩县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代表作:《兵车行》、《春望》、《北征》、《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有《杜工部集》。 创作背景 当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李唐王朝仍然面临北方军阀重新割据的危险,另外,唐朝与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战争也接连不断,《秋兴八首》就是在这样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的社会背景下写成的。 (三)抓诗句及注释 1、写了什么:意象? 明确:玉露枫树林巫山巫峡江间波浪塞上风云 丛菊他日泪孤舟寒衣刀尺白帝城暮砧 意境:营造了衰败、萧瑟、阴森又风云变化的悲壮意境。 2、表达了什么? 你认为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介绍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的方法:(1)通过抓取、分析意象,透过意象把握思想感情。 (2)寻找诗中关于文章主旨的表达情感的语句。 明确: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描绘了巫山、巫峡一带萧瑟、阴森的秋景,以此来衬托情思。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江间”句写江上波浪很大,“塞上”句意即关塞上的风云连接大地,周围一片阴晦。这两句所写的自然现象,是社会动荡不安,自感没有出路的象征。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教案

杜甫诗三首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 2、熟悉怀古诗和抒情诗的基本特点。 3、背诵并积累名句。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鉴赏能力,使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熏陶而有所感悟。引发学生的审美兴趣,提高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法、点读法、探究讨论法。 教学过程设计: 《咏怀古迹其三》设计: 一、创设情境,背景导入: 唐代大历年间羁旅沧桑、饱经风霜的杜甫漂泊到了夔州的白帝城,这是三峡西面地势较高的地方,他站在白帝城高处,东望三峡东口的荆门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在势若奔驰的山林间,他遥想八百年前的美人,会生发怎样的感想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咏怀古迹(其三)》去寻找答案。 二、指导朗读,初步感知: PPT 1 : 咏怀古迹(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师:咏怀古迹是七律组诗,一共有五首,每一首分别吟咏一个对象,首先,我想请全班同学将《咏怀古迹(其三)》集体齐读一遍,初步感知一下。(生齐读全诗) 师:同学们读得很整齐,但情感似乎还不是很饱满,下面呢,我来给大家读一读这首诗歌有个别字需要同学们来正一下音并体会一下其中的情感。

师配乐示范朗读,正音。 三、问题设置,鉴赏要点。 提问: 1、这首诗歌吟咏的人物形象是谁?(王昭君)。 2、在诗歌中找出点明人物感情的词语?(怨恨)“诗眼”。 3、同学们从哪些诗句里面可以读出她的怨恨?她在怨恨什么? 明确:(颔联、颈联) ①远嫁异邦,远葬他乡,月魂空归,思念故乡的幽怨。 ②对画师的无耻行为和皇帝的昏庸糊涂的怨恨。 师:皇帝昏庸糊涂,看图不看人,所以才造成了昭君终老塞外的悲剧,因此,作者在最后一联当中点明主旨“千载怨恨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为什么千百年来琵琶声总是撩人愁思的音调?原来正是昭君在诉说了不得回归故里的怨恨。 PPT2: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生再次朗读全诗。 四、以意逆志,探究讨论。 师:曾经有人听琵琶曲听的泪洒青衫,大家知道是谁吗?(白居易)有诗云“座中泣下谁最多,江中司马青衫湿。”感动白居易的仅仅是琵琶曲吗?(不是)是什么触动了白居易心中最深沉的感慨?(琵琶女的身世际遇)琵琶女的身世际遇跟作者有着太多的相似了,因此他心底最深沉的感慨化作两句诗,大家一起说是什么? PPT3: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提问:那么在《咏怀古迹其三》当中,杜甫来咏昭君是否也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叹呢?我们先来看一看杜甫的生平: PPT4: 杜甫: 一、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年(745)杜甫过着“裘马轻狂”的浪漫生活。早年有渴望“致君尧舜上,再使民风淳”的理想,他“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二、天宝五年至十四年,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但均无结果。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悲惨

常见的酸和碱第三课时教案

常见的酸和碱(第三课时)教案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氢氧化钠固体和氢氧化钙固体的物理性质 2.掌握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钙溶液的化学性质 3.了解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用途 学习重点 1.氢氧化钠固体和氢氧化钙固体的物理性质 2.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钙溶液的化学性质 学习难点: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钙溶液的化学性质 学习过程 (情境:回顾氢氧化钠腐蚀性的图片,让学生再一次体会氢氧化钠腐蚀性的厉害) 三、常见的碱 (用视频来观察氢氧化钠固体的潮解。回顾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复习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是一个放热的过程。强调:是氢氧化钠“固体”。用水稀释氢氧化钠溶液不会放热。) 1.NaOH

(1)NaOH的物理性质:白色固体,在空气中易吸收空气中的水而潮解,极易溶于水,同时放热。 (2)NaOH的化学性质:有强烈的腐蚀性,并易吸收CO2而变质。P55图10-5 (3)俗称:火碱、烧碱、苛性钠。 (4)用途:NaOH广泛应用于肥皂、石油、造纸、纺织和印染等工业。NaOH能与油脂反应,在生活中可用来去油污,如炉具清洁剂中就含有氢氧化钠。 (体验:让学生结合家中厨房使用的“油污王”,里面就含有少量的氢氧化钠。追问:1.为什么不能大量含有氢氧化钠?2.我们在使用时要注意些什么?) (5)保存:密封保存 注:碱液溅到手上的处理:用大量的水冲洗,并涂上硼酸溶液。 2.氢氧化钙 (教学说明:氢氧化钙及其溶液的知识在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物质的水溶性的地方就断断续续的作了介绍,此处的教学自己对这些知识的整理,小结。)

(实验10-6) (1)物理性质:白色固体,微溶于水,且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2)化学性质:腐蚀性,易吸收空气中的CO2而变质 CO2+Ca(OH)2== CaCO3↓+H2O (3)俗称:熟石灰、消石灰 (4)制法:它可由生石灰与水反应得到。 实验:在蒸发皿中放一小块生石灰,加少量水,观察现象。 现象:块状生石灰变散,水沸腾。 注:石灰池里煮鸡蛋,就这个原理 (5)用途: 3.其他常见的碱:KOH、氨水 (氨水是碱,让学生结合前面分子运动的实验——氨分子不断运动是酚酞溶液变红,证明:1.分子在不断运动;2.氨气溶于水能使酚酞变红,它是一种碱。) 4.NaOH溶液和Ca(OH)2溶液能发生的反应。 (1)能使石蕊变蓝,使酚酞变红 (2)与CO2反应CO2+Ca(OH)2== CaCO3↓+H2O CO2+2NaOH== Na2CO3+H2O

八年级物理下册7.1《力》教案(新版)教科版

第七章:力 第一节力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力的概念。 2、知道力所产生的效果。 3、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 教学难点: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学用具:弹簧、钢锯条、气球、磁铁、磁针、大头针、铁块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在这一章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这一章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二、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教师:我们常常提到“力”这个字,但是在物理学中所说的力的含义要比生活中所说的力的含义狭窄、确切得多。 人推车需要力;人把水桶提起来需要力;马拉车需要用力。这些有力出现的实例中都伴有肌肉紧张,所以力的概念最初是由肌肉紧张而来的。但在在大量情况下,虽然没有出现肌肉紧张的情况,仍然有力存在,因为产生了和肌肉紧张相同的效果。大家看,用吸铁石吸引这些大头针,尽管没有肌肉紧张,不是也有力存在吗?(演示) 请大家举出有力存在的实例。 请大家考虑,当有力存在(或出现)时有几个物体? 教师:有力存在时,一定有两个物体发生了某种作用。吸引、拉、举等等是对这些作用的具体描绘。 吸铁石吸引铁钉,吸引就是吸铁石对铁休的吸引力。运动员举杠铃,举就是运动员对杠铃的力。火车头拉车箱,拉就是火车头对车箱的力…… 上述的例子说明,有力存在时,总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发生了作用。所以,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一组物体是施力的,另一组物体是受力的。对一个力来说,有施力物也有受力物。现在请大家指出下列各力的施力物和受力物。 汽车对拖车的拉力;推土机对土的推力;起重机向上吊起集装箱的力 教师: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对力的理解应注意以下两点。这里所说的作用指的就是力。当有力出现时,应分清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尤其是注意认清哪个物体是受力物体。 三、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演示实验:吸铁石吸引大头针。 2、演示实验:铁块吸引小磁针的一个极。 四、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1)实验:用手将弹簧拉长。 教师:弹簧受到拉力时变长了。 (2)实验:手用力使锯条变弯曲。 教师:气球受到手的压力时变扁了。这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杜甫诗三首的教学设计

《杜甫诗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七言律诗的特点。 2、了解杜甫诗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 3、背诵并积累名句。 4、把握情景交融的创作方法,熟悉律诗的格律知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感受、品味诗歌意境 2、了解杜甫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法、赏析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有关律诗 1、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诗体,也称今诗。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其句数、字数、平仄、对仗、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主要有律诗和绝句。 2、律诗 ①诗句字数整齐。分为五言和七言(简称五律、七律)。 ②规定诗句数量。一般每首八句(十句以上者称为排律或长律)。 ③中间两联必须对仗。每两句成一联,八句律诗计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末联)。其中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又,每联中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④有严格的声律要求。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韵,一韵到底。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 3、绝句:每首定格为四句,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韵律与律诗相同,只是不一定对仗。 二、如何读懂诗歌 1、品标题标题是诗歌鉴赏的切入点。因为标题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等)。可以这样说,诗歌的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向导。它或点明主旨,或表明诗人的情感基调。 2、知作者要真正读懂一首诗,必须知人论世。“知人论诗”就是说要了解诗人的思想 性格、生活经历、风格流派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目的等。读诗时,必须注意诗人的遭遇、 境况,注意诗人所处朝代的国势、朝政等方面的问题。知道了人与世,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 思想感情。这方面的信息有的诗歌考题会提供相关的注释,有的属于名家名篇的则不再加注, 需要从平时积累的知识中回忆提取。 3、读注释诗歌的注释有些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有些是介绍 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其意境;有些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 格。对这一内容读诗时一定不能忽略。 4、析意象“意”,就是诗人的思想、情感、意念。“象”,就是物象、形象。“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 5、明典故用典可以丰富诗的内容,装点诗的门面,提高诗的质量。齐梁文学用典太多, 晦涩难懂,但适当用典,的确有利于诗歌思想内容的表达。 6、抓尾句诗歌往往先写景叙事,后抒情明志,因而把握诗歌的尾联,有利于把握诗歌的主旨。 三、诗歌鉴赏指要 1、基本要求:鉴赏诗的内容、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基本要领: ①朗读吟诵,整体感受。

《杜甫诗三首》优秀教学设计

《杜甫诗三首》优秀教学设计 【目标聚焦】 1、总体感知课文,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诗篇。 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3、大致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理解他诗歌的风格变化。 【要领提示】 1、教学中要多读,在诵读中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诵读教学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但一次次的诵读不应停留在同一个层次上,应该是每一次诵读都要有新的感受和领悟,通过朗读把这种感受和领悟表现出来。教师要在启发学生整体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做一些朗读技法方面的指导,效果会更好。 2、有些表现重大事件,与诗人经历、处境密切相关的诗歌,要对其产生的背景有所了解,以利于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风格变化。 3、挑一些精妙的或广为流传的名句,揣摩品味,做初步的鉴赏分析。 【教学设想】 1、学生自主学习。教学中进行无提问式设计,学生自己收集资料,自己品味美点,定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而教师是学习的合作者。 2、强调朗读。古代诗文都强调朗读,但诗的朗读更应高于文的朗读,要读出情感,读出意境,读出节奏,甚至可以安排学生像古人那样吟诵、吟唱。

3、要做好课前预习,有关背景材料准备充分。 【实例探究】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课堂导入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 * ,内容深刻。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现在我们来集中学习他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三首诗歌,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思想的发展变化和当时的社会状态。 〖资源共享,走近杜甫 课堂交流关于作者生平思想的有关材料。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小组讨论、交流,将所搜集到的材料归纳,然后课堂发言,并补充完整: 杜甫,唐代大诗人,字子美,诗中常以少陵野老自称。年轻时举进士不第,遂各地漫游。天宝时在洛阳与李白相识。后居长安近十年,安史之乱,逃至凤翔,见唐肃宗,任左拾遗。长安收复后回京,不久辞官,移居成都。晚年携家眷离开成都,漂泊于湘鄂一带,死于途中。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杜甫出身于“奉儒守官”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处在唐朝由兴盛走向衰落的时代。他怀有忠君爱国、积极用世的抱负,但因仕途失意,又历经祸乱,有志不展,生活贫困,因而能体察和同情人民的疾苦。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3课时 搭配(3)

第8单元数学广角——搭配(二) 第3课时搭配(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感受到组合数与顺序无关,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学生概括、总结以及正确表达、交流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调动学生学好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组合问题。 难点:会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组合问题。 【教学准备】 图片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同学们,你们喜欢足球运动吗?2011年的亚洲杯足球赛A组球队分别是:卡塔尔、科威特、乌兹别克斯坦和中国。小组赛时,每2个球队都要踢一场比赛,你知道一共要踢多少场吗? 2、出示各国国旗。 3、“每2个球队都要踢一场比赛”是什么意思? 如“甲与乙踢”也表示乙与甲踢“,与二者的顺序无关。 4、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表示2个球队已踢了一场? 学生:连线,把2个队用一条线段连接起来,就可以表示这2个队已踢了一场。 二、探究新知 提出问题: (1)动手连一连,2个球队之间要连几条?

(2)你是怎样连的? (3)一共要踢几场比赛? 学生独立操作完成后再小组交流。 汇报: 方法一:每2个球队之间连一条线,这样就可以表示他们踢过一场比赛了。 方法二:把4个球队摆成正方形,按顺序一个球队一个球队地连。 方法三:连法与方法二不同。 方法四:画曲线连,把四个球队依次排开。 强调:不管用哪种方法,只要注意按一定的顺序,就能做到不重不漏。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教材第103页的“做一做”第1题。 2、教材第103页的“做一做”第2题。 3、有红、黄、白三种颜色的花,每两种颜色为一组,最多可搭配成不重复的几组? 四、思维训练 1、教材第105页练习二十二的第9题。 2、三(1)班要从4个同学中选2个参加学校的演讲比赛,共有几种选拔方法? 3、老师买来5种颜色的铅笔作奖品,本周玲玲被评为“全优”生,老师请玲玲选2支不同颜色的铅笔。玲玲有几种选择方法? 4、用天平称物体时要用砝码,现在有1克、2克、5克的砝码各一个,用这三个砝码最多可称出多少种不同质量的物体?

《杜甫诗》的教学设计

《杜甫诗》的教学设计 《杜甫诗三首》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知识教育目标: ⑴了解近体诗与古体诗的区别。初步了解诗歌格律常识。 ⑵指导学生掌握诗歌朗读基本方法。 ⑶引导学生感受、品味诗歌意境并体悟诗歌情韵,初步了解诗作者的创作风格。 2、能力培养目标: ⑴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 ⑵引导学生初步掌握诗歌鉴赏基本方法和步骤,训练诵读诗歌四步法:解题、释句、入境、会意。 3、德育目标: ⑴欣赏大自然的美。 ⑵体味诗人的人生际遇。 ⑶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 ⑷树立对高尚人格孜孜以求的信念。 【重点、难点和解决办法】 教学重点是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由于作者生活年代与我们今天相距甚远,教学难点当定位在对作者隐晦情感的把握上。 本单元教学在感受、品味诗歌意境时,应引导学生明确意境的准

确定义,可回顾意象的知识,明确意境与意象的关系,逐步引导学生投入诗的境界。 解决办法如下: 1、指导朗读,强化背诵。建议学生课前完成3首诗的背诵任务,有助于学生初步了解诗意,以便较快进人对诗作的理解,将教学重点放到把握、分析意境方面。 2、提出问题,重视体悟。精读课要解决四个问题:诗中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写,这样写的好处。联想和想象是填补艺术空白、品赏意境的好办法,就这一点,教师在精读课上要做出示范,自读课可把填补的任务交给学生。 3、补充史料,做好总结。论世知人,有利于理解诗歌。教师可提供适当的背景资料。读诗要总结方法:解题、释句、入境、会意。 【学生活动设计】 1、课前预习: ⑴熟读背诵3首诗。 ⑵标出诗中不理解的句子,初步鉴赏。 2、课内: ⑴精读课教师讲析与学生讨论相结合。 ⑵自读课揭示出诗中最能体现意境的诗句或诗歌的特点,学生思考发言。 【课时安排】 2课时。

人教版三年级英语第三单元第三课时精品教案

Unit 3 Look at me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能认读并会书写大小写Ee,Ff, Gg, Hh, Ii。能听懂、会说单词:egg,elephant,face,foot,green,gift,hand,hi,ice cream,ice. 2.能根据单词的发音,判断单词的第一个字母 3.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教学重点 学习书写英文字母Ee,Ff, Gg, Hh, Ii的大小写;学习单词 egg,elephant,face,foot,green,gift,hand,hi,ice cream,ice. 教学难点 大写C和G, 大写E和F的外形易混。容易错的地方:大写F, H 和小写i的笔顺,小写f, g, I的占格位置。 教具准备 1.写有大小写Ee,Ff, Gg, Hh, Ii的字母卡 2.写有本课单词的单词卡 3.教材相配套的教学录音带 教学过程 一、热身、复习(Warm-up/Revision) 1.复习所学过的字母Aa-Dd。教师出示字母卡,学生认读字母。教师出示字母卡时可单独呈现大写或小写,让学生认读。 2.游戏:教师念一个字母,学生迅速从他(她)的字母卡中找

出相应的字母,举起来并大声朗读。教师奖励反应最快的学生。 3.让学生说出所学过的含有以上字母的单词。 二、呈现新课(Presentation) 1.教授字母E 1)教师分别出示图片蛋和大象,让学生回答:What's this? 随着学生回答出:It's an egg.和elephant时,教师带读,让学生模仿发音。再次教师教读,显示英文单词,。然后问学生这三个词的第一个字母是什么,让学生说出Ee。 2)先让学生认读和区分大小写字母Ee。并让学生说出大小写Ee的笔顺。对那些回答正确学生的及时给与表扬,并让学生进行书空练习。学生如回答错误,再找其他学生帮助说出正确答案,然后进行书空练习。 3)教师在黑板上画好的四线三格中教写大小写字母Ee。让学生在练习本上抄字头,然后给时间让学生多写几个以达到学会的目的。教师在这一时间内要在学生中进行巡视,以便及时发现和纠正错误。 2.同样步骤学习字母F、G、H、I 3.看课本听录音跟读单词和字母。[使用教材相配套的教学录音带, 4.教师出示单词卡,让学生大声朗读。培养学生认读能力。 5.教师出示部分容易写错的字母,让学生认读,然后做Listen and circle的练习。 三、趣味操练(Practice)

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

5 杜甫诗三首 总体设计 教材概述 杜甫,作为唐代诗坛上的又一颗璀璨明星,与李白并称为“双子星座”。韩愈曾推崇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这决非过誉。杜甫的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体现了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语言极其精练,尤长于古体诗和律诗。 这篇课文选取了杜甫的三首律诗,都是他的后期作品,写于他寄寓夔州(今重庆奉节)时期。《秋兴八首(其一)》是一首借景抒怀之作,感情强烈。《咏怀古迹(其三)》是歌咏王昭君出塞之作,沉郁苍凉。《登高》是诗人抒发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感慨之作。学习这几首诗歌,要善于把握景与情的交融关系,要善于把诗人的悲欢愤激之情同当时战乱的时局联系在一起,逐步深入地感知诗中的意境。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本课的教学难点在于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使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的熏陶而有所感悟,从而引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培养潜心涵泳的鉴赏习惯。 思路方法 本课教学在感受、品味诗歌意境时,应引导学生明确意境的准确定义,可回顾意象的知识,明确意境与意象的关系,逐步引导学生进入诗的境界。由于作者生活年代与我们今天相距甚远,教学难点当定位在对作者隐晦的情感的把握上。要让学生在诵读和理解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教师也应该通过各种手段为学生创造情境。 如何有效地创设情境,主要的解决办法如下: 1.指导朗读,强化背诵。建议学生课前完成三首诗的背诵任务,有助于学生初步了解诗意,

以便较快进入对诗作的理解,将教学重点放到把握、分析意境方面。 2.提出问题,重视体悟。精读课要解决四个问题:诗中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写,这样写的好处。联想和想象是填补艺术空白、品赏意境的好办法。就这一点,教师在精读课上要做出示范。 3.补充史料,做好总结。论世知人,有利于理解诗歌。教师可提供适当的背景资料。 课时安排:3课时 三维目标 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诗歌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 2.背诵三首诗歌,赏析并积累一些名句。 3.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感受诗人的愤激之情。 4.把握情景交融的创作方法,熟悉律诗的格律知识。 5.了解杜甫“致君尧舜上”的抱负与忧国忧民的情怀,品味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导语设计 情景导入 杜甫曾评价李白的诗歌时说“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其实他自己的诗歌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著名评论家胡应麟就曾称赞杜甫的诗说“气象雄盖宇宙,法律细入毫芒”。那么今天我们就通过他的律诗来体会一下沉郁顿挫的风格,品味诗歌的意境。

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三课时教案

Unit 3 Could you please clean your room? Section A 3 (Grammar focus-4c)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重点单词和词组 2)使用could 做出礼貌要求和请求许可。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探究的方法结局本课的重点知识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学会照顾自己,培养自己的独立意识。 教学重点: 谈论做家务的词汇,情态动词could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礼貌的方式表达请求和允许 Step 1 Revision 根据所学内容,写出下列短语。 fold one’s clothes, do the dishes, use one’s computer, take out the rubbish make the bed, sweep the floor, stay out late, be angry with sb., take sb. for a walk clean the living room, work on, come over, do the housework, get a ride Step 2 Presentation 阅读下列句子,观察问句的用法及回答。 Step 3 Grammar

Could you(please)+ V-原形?表示委婉地提出请求 1. Could you please clean your room? Yes, sure. / Of course./ Certainly./All right. 2. Could you please do the dishes? Sorry, I can’t. I have to do my homework. 在表示请求帮助或请求允许的疑问句中,常用could代替can,以表示礼貌,委婉或不确定的语气,而can则不具备这些语气。这种情况下不能把could看作can 的过去式。以上两句中用could是为了表示礼貌的请求。表示请求帮助或请求允许时,除了can, could之外,还可以用may,句子的表达方式也各有不同,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示同一个概念。例: ①Could/Can/May I use your car for a day? ②I wonder if I could use your car for a day? 对于①、②句所作允答可以各种各样,如同意可以说Yes或Sure或Certainly,还可说Yes, (do) please. 或Of course. (you may/can). 或Go ahead, please. 或That’s OK/all right; 如果不同意,可以说I’m sorry you can’t. 或I’m really sorry, but I have to use it today. 要避免说No, you can’t. 这样显得很不礼貌。否定回答通常用委婉语气。 ③Do you mind if I use your car for a day? 对于句③所作回答可以说Never mind. /Not at all. 表“不介意”。不能用Yes. /Sure. /Of course. /Certainly.等。无论肯定还是否定应答中,要避免使用could,要用can 或may。因为应答须用确定的语气。而could在表请求的问句中是为了表示礼貌或委婉语气,用在应答中则成了不确定语气,与情理不符。所以应答中不说Yes, you could. 或No, you couldn’t. 而要说Yes, you can. 或Sorry. /No, you can’t. —Could I please use your computer? —Sorry, I’m going to work on it now. —Well, could I watch TV? —Yes, you can. Could I/you please …?表示一种有礼貌的请求或提议,其后连接原形动词,比Can you /I…?语气更委婉。类似句型有: Would you like + sth. / to do sth.?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