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通定义

克拉通定义
克拉通定义

克拉通

克拉通(来自希腊语kratos,意为“强度”)是大陆地壳上的古老而稳定的部分,在最近至少5亿年内的大陆和超大陆的会聚和分裂过程中几乎没有发生变化。有些克拉通甚至在20亿年前或更早就形成了。克拉通一般都存在于大陆内部,由古代的结晶基底构成,这些基岩的成分主要是小比重的长英质火成岩如花岗岩。克拉通内的地壳较厚,并有深根插入地幔,可达200千米深处。

克拉通一词最早是由德国地质学家L. Kober在1921年提出的。他把坚固的大陆地台叫做"Kratogen",而把与之相对的山地或曾经形成过山脉的地区叫做"orogen"。后一术语原封不动地沿用下来,中文译为造山带。前一术语则被后来的学者简化成kraton 或craton。

按地槽-地台说的观点,克拉通是大陆地壳内部的稳定区域,它和其周边活动性的地槽不同,后者是一个接受沉积的线形拗陷区。克拉通又是由地盾或地台和结晶基底构成的。地盾是克拉通中前寒武纪基岩广泛出露于地面的部分;与之相反,地台则是在这些基岩上覆有水平或近水平的沉积层的部分。

按板块构造论的观点,多数克拉通是在中到新太古代陆续形成的。形成之后,由于板块运动而逐渐拼合、增生成为大陆。因此,太古代形成的克拉通也叫做陆核(continental nucleus)。

地质省

克拉通可以再分为在地理上不同的地质省。一个地质省可以只包括单一的优势构造单元(如一个构造盆地或一个褶皱带),也可以是一系列相邻构造单元的集合。相邻的地质省在结构上可能是相似的,但由于演化史不同,而被看作不同的实体。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地质省的具体意义也不尽相同。

结构

大陆性的克拉通有深根向下插入到地幔中。地幔层析成像显示克拉通的下部是可以与岩石圈相对应的不规则的冷地幔,其厚度是成熟大洋岩石圈或非克拉通的大陆岩石圈的厚度(大约100千米,即60英里)的两倍。在这样的深度上,可以说一些克拉通实际上是扎根于软流圈之上的。因为克拉通具有中性或正的浮力,所以它和地幔根的化学

组成必然不同,而且为了抵消因地热收缩造成的密度增加,克拉通还具有较低的内部密度。

现已得到的地幔根的岩石样本为橄榄岩,它以地幔包体的形式上侵到近表面的被叫做金伯利岩筒的含金刚石的次火山岩筒中。这些包体的密度与克拉通相同,由高度部分熔融的地幔物质残块组成。对于了解地球深部的物质组成和克拉通的起源来说,橄榄岩显得较重要,因为包体中的橄榄岩结核是受部分熔融改造过的地幔岩石。斜方辉橄岩代表了在与成分相当于玄武岩和科马提岩的熔融物分离之后的残余结晶体。阿尔卑斯橄榄岩则是最上部地幔的薄层,多来自于大洋岩石圈,它们同样是与部分熔融物分离之后的残余,但它们最终与大洋地壳一起沿逆冲断层分布到了阿尔卑斯造山带中。与之相关联的包体叫作榴辉岩,其岩石成分在结构上与大洋地壳玄武岩相近,但在深地幔条件下受到了变质作用。同位素研究提示,许多榴辉岩包体是几百万年前在超过150千米(90英里)深处消减到深金伯利金刚石区的古洋壳的样品。它们始终位于漂移的板块内的同一部位,直到被深根性的岩浆喷发带至表面。如果橄榄岩包体和榴辉岩包体是同时起源的,那么橄榄岩包体也一定是在几百万年前的海底扩张中形成的,或者是在那时受到洋壳消减影响的地幔中形成的。

在地球形成的早期,当它还很炽热的时候,扩张的大洋中脊处的高度熔融的物质形成了具有厚达超过20千米(12英里)的地壳的大洋岩石圈,以及高度亏损的地幔。由于其浮力,以及密度较高的熔融物的分离降低了残余地幔的密度,这样的岩石圈并不会向下深陷或消减。因此,克拉通的地幔根很可能由具浮力的高度亏损的大洋岩石圈的消减薄层构成。这些深部的地幔根增加了克拉通的稳定性,固定了克拉通,并保证其有较长的寿命,从而使它们远不易受因碰撞而发生的构造增厚作用或沉积物消减造成的破坏的影响。

形成

从早期岩石形成克拉通的过程叫做克拉通化。最早的大型的克拉通化的陆块形成于太古宙。在早太古代,由于放射性同位素的富集和地球吸积的残余热的释放,地球的热流量几乎比现在高两倍。当时的构造运动和火山活动都比现在强烈得多;地幔更具流体形态,地壳则薄得多。这导致了大洋地壳在中脊处的快速形成和众多热点的出现,以及洋壳在消减带的快速回收。地球表面当时很可能碎裂为许多的小板块,其上分布有大量的火山岛和岛弧。在地壳岩石被热点反复熔融,并在消减带回收的时候,小型的前大陆(克拉通)形成了。

早太古代不存在大型大陆,小型的前大陆很可能是中太古代的标准型式,因为剧烈的地质活动阻碍了它们联合成为较大的单元。这些长英质的前大陆(克拉通)很可能是在热点处形成的,它们有多种来源:溶解了较多长英质岩石的铁镁质熔浆,铁镁质岩石的部分熔融物,以及长英质沉积岩的变质转化。尽管最早的大陆是在太古宙形成的,今天世界上的克拉通只有7%是由这个时代的岩石构成的;即使考虑了旧地层的侵蚀和破坏作用,有证据表明,现今的大陆地壳中也只有5-40%是在太古宙形成的(Stanley, 1999)。

Hamilton (1999)给出了太古宙的克拉通化过程可能是怎样首先出现的演化图景:多数海底的镁铁质及较少的超镁铁质火山岩的极厚的岩层,以及多数较年轻的陆上或海底的长英质火山岩和沉积物被挤压为复杂的向斜,位于由下部地壳的含水的部分熔融物推动的上升的长英质岩基的年轻背斜之间。在伴随有降起的成分逆转的过程中,上地壳花岗岩-绿岩地体经受了中等程度的区域缩短,与下地壳脱离开来,但克拉通化马上就发生了。在一些绿岩岩层之下保留了英云闪长岩质的基底,但表壳岩通常会渐渐变成相关的或更年轻的火成岩。……地幔羽很可能还不存在,形成中的大陆在较凉的地区集中。热区的上地幔是部分熔融的,大量的熔浆——多数为超铁镁质的——通过极薄的地壳上的许多短命的海底火山口和裂谷喷发出来。……保存下来的太古宙地壳来自较凉的、较亏损的地幔区域,在这些区域,较高的稳定性造就了不寻常的较厚的火山喷发物,大量部分熔融、低密度的长英质岩石得以从这些喷发物中形成。

塔里木海相克拉通盆地研究

论 文 第52卷 增刊Ⅰ 2007年9月 塔里木盆地海相成因天然气的两种聚集模式 王红军① 赵文智① 胡国艺② 胡剑风③ (①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北京100083; ②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 廊坊065000; ③ 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分公司研究院, 库尔勒841000. E-mail: whj@https://www.360docs.net/doc/977278932.html, ) 摘要 塔里木盆地台盆区发现的和田河气田、轮古东气田、塔中气田属于海相成因天然气藏, 气源来自寒武系烃源岩. 模拟实验表明, 滞留于烃源岩内的分散可溶有机质晚期裂解成气, 是海相天然气的主要成因. 分散可溶有机质裂解气通过两种方式聚集成藏, 一种是在晚期构造运动强烈的断裂带上一次成藏, 形成和田河典型的干气气藏气田; 另一种是在轮南和塔中继承性隆起带上形成的凝析气藏, 通过裂解气与原油的混合模拟实验证实, 是由于这些隆起带上早期发生过大规模的原油聚集, 晚期分散可溶有机质裂解气对古油藏充注混合后形成的.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海相 天然气 成因 裂解 成藏 2006-12-20收稿, 2007-05-08接受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编号: 2001CB209100)资助 塔里木海相克拉通盆地天然气藏具有相似的气源成因, 天然气乙烷、碳同位素值轻于?28‰, 表明其来源于寒武系烃源岩 [1~4] . 寒武系烃源岩目前实测R o 值达到 1.9%~3.3%, 属于高-过成熟演化阶段. 对海相Ⅰ, Ⅱ型干酪根成烃演化的研究表明, 原始母质结构决定这类烃源岩在成熟阶段主要以生油为主, 高- 过成熟阶段以液态烃裂解成气为主[5]. 赵文智等人[6]最近提出有机质“接力成气”模式, 重点研究了滞留于烃源岩内的分散可溶有机质在高-过成熟演化阶段的成气时机与潜力评价问题, 指出在中国一些海相盆地中, 广泛分布着中低有机质丰度的烃源岩. 如塔里木盆地寒武系烃源岩, 分布面积很大, 但总体上有机质丰度TOC = 1.0%左右, 与国外海相盆地烃源岩差别很大. 这类烃源岩排液态烃效率在40%~60%之间, 大量液态烃滞留于烃源岩内部, 在高-过成熟阶段发生裂解成气. 从机理上回答了高-过成熟烃源岩生气潜力的问题, 对于开辟新的勘探领域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 本文遵循有机质“接力成气”的思想, 选择塔里木盆地海相成因天然气藏进行实例研究, 论证了分散可溶有机质成气的现实性, 并通过进一步的天然气与原油混合实验, 建立了天然气聚集的两种模式, 以期对克拉通盆地天然气勘探潜力评价提供可借鉴的依据. 1 典型海相成因天然气藏的基本特征 塔里木盆地已发现和田河、塔中、轮古东、英南 2、满东1等一批海相成因天然气(田)藏和含气构造 (图1). 天然气主要赋存于古生界奥陶系碳酸盐岩和志留系碎屑岩中. 塔中和塔北隆起奥陶系气(田)藏的圈闭类型以大型古隆起上的(潜山)背斜圈闭和斜坡区的礁滩体岩性圈闭为主, 为凝析气藏; 巴楚隆起和田河气藏圈闭类型以奥陶系风化壳以及石炭系构造地层圈闭为主, 为干气藏; 北部凹陷满东1气藏属志留系砂岩背斜圈闭类型, 为湿气藏. 和田河气田位于巴楚隆起玛扎塔格断裂带上, 构造型圈闭, 储层为石炭系生屑灰岩奥陶系碳酸盐岩风化壳. 探明储量超过600×108 m 3, 是目前发现的台盆区最大的气田. 天然气组分中甲烷含量74.6%, 乙烷以上重烃含量1.2%, 非烃气体含量24.2%, 表现为干气气藏. 甲烷、碳同位素值?37.6‰, 乙烷、碳同位素值?37.2‰. 储层中仅发育一期与气态烃共生的流体包裹体, 均一温度75~90℃, 与目前储层实际地温相当, 反映天然气是晚期充注圈闭成藏的[7,8]. 轮古东奥陶系气藏位于轮南凸起东部, 属于构造-岩性圈闭, 储层为奥陶系颗粒灰岩. 探明储量近300×108 m 3. 天然气组分中甲烷含量84.5%, 乙烷以上重烃含量7.2%, 非烃气体含量8.3%, 表现为凝析气藏. 甲烷、碳同位素值?33.8‰, 乙烷、碳同位素值?32.5‰. 储层中发育三期与烃类共生的流体包裹体, 均一温度为67~95℃及104~115℃的包裹体反映加里东晚期与喜山期储层地层温度, 代表早期两次液态烃的充注成藏. 均一温度为136~142℃的包裹体与气

大别造山带东段扬子陆块和华北陆块间缝合带的位置

第30卷第3期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Vol.30 No.32005年5月 Earth Science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 eosciences May 2005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No.T G199907550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s.40472177,40072070).作者简介:江来利(1957-),男,博士,教授级高工,主要从事构造地质和岩石大地构造研究.E 2mail :lailij @https://www.360docs.net/doc/977278932.html, 大别造山带东段扬子陆块和华北陆块间缝合带的位置 江来利,吴维平,储东如 安徽省地质调查院,安徽合肥230001 摘要:大别山为扬子陆块和华北陆块之间的碰撞造山带.构造-岩石单元的岩石组成、同位素年代学资料和构造关系表明,大别山东段主要由扬子陆块北缘不同变质程度的变质基底和少量浅变质盖层组成,没有代表蛇绿混杂岩和华北陆块南缘古生代活动大陆边缘的火山-侵入岩建造.各主要构造-岩石单元间的界线为超高压变质岩折返过程中形成的伸展型剪切带,大别山北部的伸展-逆冲推覆构造也是超高压变质岩折返过程中伸展构造的一部分,其中不存在具有缝合带意义的重要构造界线.因此,在大别山东段,华北陆块和扬子陆块间的缝合带既不是水吼-五河剪切带,也不是磨子潭-晓天断裂.根据地球物理资料推测,南北陆块间的缝合带应分布在信阳-舒城断裂的前缘,但现在覆于合肥盆地中新生代沉积之下.关键词:大别造山带东段;缝合带;北淮阳带;信阳-舒城断裂.中图分类号:P542 文章编号:1000-2383(2005)03-0264-11 收稿日期:2005-01-18 Location of the Suture Zone bet w een Yangtze and North China Blocks in E astern Dabie Orogen J IAN G Lai 2li ,WU Wei 2ping ,C HU Dong 2ru Geological S urvey of A nhui Province ,Hef ei 230001,China Abstract :Dabie mountains are a collision orogen between the Yangtze and the North China blocks.The rock components ,isotopic dating and tectonic relation of the tectonic 2petrological units in the eastern Dabie orogen indicate that the Dabie oro 2gen is composed mainly of the metamorphic basement suffered different 2grade metamorphism and low 2grade metamorphic cover of the north margin of the Yangtze block ,without ophiolitic m élange and Paleozoic vocanic 2intrusive rock association in the south margin of the North China block.The boundary between the tectonic 2petrological units is extensional shear zone developed in the exhumation process of the ultra 2high pressure metamorphic rocks ,and the extensional 2thrust and nappe structure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Dabie Mountains is also one part of the extensional structures in the exhumation process of the ultra 2high pressure metamorphic rocks.There is no key tectonic boundary indicating the occurrence of the suture zone.Therefore ,not the Shuihou 2Wuhe shear zone ,nor the Mozitan 2Xiaotian fault are the suture zone between the Y angtze and the North China https://www.360docs.net/doc/977278932.html,bining the geophysical data ,the Xinyang 2Shucheng fault is the Indo 2Chinese suture between the Y an 2gtze and the North China blocks ,but now is covered under the Mesozoic and Cenozoic deposits of the Hefei basin.K ey w ords :eastern Dabie orogen ;suture zone ;North Huaiyang belt ;Xinyang 2Shucheng fault. 大别山为扬子陆块和华北陆块之间的碰撞造山带.根据超高压变质作用年龄(Ames et al .,1993;Li et al .,1993;Rowley et al .,1997;Hacker et al .,1998)及卷入前陆褶冲带变形的最新地层(徐 树桐等,1992a ,1994),扬子陆块和华北陆块最终碰撞发生在二叠纪末—三叠纪初.超高压变质岩是扬子陆块陆壳沿着缝合带向北俯冲到大于90km 的地幔深处经受超高压变质作用然后快速折返至地壳浅

这些斩获国家科技大奖的科研成果能干啥

这些斩获国家科技大奖的科研成果能干啥 中共中央、国务院1月8日上午在北京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华北克拉通破坏、冻土与寒区工程、激光钕玻璃、电能表智能化计量检定……这些对普通人而言深奥难懂的科技词汇频频出现在奖励大会现场。新华社记者为你揭秘获得2021年国家科技大奖的科研成果对生产和生活将产生哪些影响。 克拉通破坏理论解密 地球科学百年难题 克拉通是什么?克拉通是地球上最古老的陆块,缺乏明显的火山活动和大地震,因此,传统上认为克拉通是稳定的。 华北克拉通怎么了?华北克拉通发生了大规模的火山活动和大地震,即丧失了稳定性。这是目前经典板块构造理论所不能解释的重大地质现象。 克拉通为什么会失去稳定性?这一根本问题一直悬而未决,是困扰地球科学家近百年的难题。针对这一难题,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通过“华北克拉通破坏项目”的深入研究发现,造成这一重大地质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克拉通破坏。 “想认识地球的整体,需要一个切入点,华北就是一个切入点。”“克拉通破坏项目”带头人、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朱日祥称,“我们的团队历经20年的艰苦研究,通过区域性问题,认识到了地球大陆板块的生死演变过程,了解了大陆演化的过程。” “华北克拉通破坏”获得202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朱日祥介绍,该项目建立了克拉通破坏理论,发现了全球大陆演化的普遍规律,发展了板块构造理论。该项目是以区域实例研究全球大陆演化的典范,使“华北克拉通破坏”这一区域性科学问题成为全球性的研究热点,引领了大陆演化研究的方向,提升了中国固体地球科学的国际影响力。

立足高原,破解冻土难题 冻土,一种含冰的特殊土体。冻结时,它坚固到可以作为建筑物基础;融化时,它就像一团稀泥,完全丧失承载力。 冻土的这种特性让寒区工程成为一项世界性难题。由于破解了相关研究难题,202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被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与寒区工程研究创新团队夺得。团队学术带头人程国栋院士说,中国是世界第三冻土大国,且主要为高海拔冻土,温度接近零度,很不稳定。 作为世界上海拔最高、在冻土上路程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至今保持着全球在冻土区跑得最快的铁路纪录,这背后离不开程国栋团队持续几十年的耕耘。 “发扬‘牦牛精神’,把SCI文章写在祖国的高寒大地上。”程国栋和团队立足高原,提出的“冷却路基”筑路技术和设计参数,解决了青藏铁路冻土相关的关键技术问题。青藏铁路安全运营12年来,路基稳定,列车时速达到100公里。《自然》杂志评价这项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美国的一份研究报告将青藏铁路列为多年冻土区最好的铁路工程实践。 另外,程国栋和团队还解决了我国寒区其他重大工程的相关科技问题。研发的多年冻土区宽幅沥青路面条件下复合冷却路基调控关键技术,为哈大高铁、兰新高铁等重大工程提供了重要理论与技术支撑。 “‘一带一路’又一次给冻土和寒区工程提供了发展机遇,也提出了挑战。”程国栋相信,未来国家的冻土和寒区工程需求依然强劲,相关技术研究大有用武之地。 激光钕玻璃激光器的“心脏” 我们都听说过激光和玻璃,可什么是激光钕玻璃?激光钕玻璃是一种含有稀土发光离子——钕离子的特殊玻璃,它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产生激光或放大激光能量,是激光器的“心脏”,也是目前人类所知的地球上能够输出最大能量的激光工作介质。 数千片大口径激光钕玻璃在特殊装置中,可以将微不足道的激光

克拉通盆地特征

克拉通盆地具有地台型构造性质,主要是稳定大陆壳板块区内以均匀沉降为主,地势平坦、长期稳定、地形坡度很小的陆表海和内陆棚海。陆壳克拉通内部不发育断裂活动,也没有火山喷发活动和岩浆活动,因此不发育火山沉积建造类,主要形成稳定型陆源建造和、隐定型内源建造。建造的物源是古陆风化剥蚀区或由浅水陆表海水中直接或间接沉淀下来的内源沉积物(孟祥化,1990)。 克拉通并不是均质的完整块体,而是具显著非均一性的拼合体,克拉通是在过去地质历史时期由大、小岩石圈碎块通过组合、分开、再组合而成的拼合体。克拉通构造上的非均一性表现在地壳块体间或内部存在一系列构造带(克拉通焊接缝合带、前寒武纪造山带、绿岩带、岩浆弧及前寒武纪裂谷)。克拉通在岩石学上的非均一性可表现出岩石质量的差异分布导致浮力的不均一和热导率、流变性的差异(张光亚,1995)。 发育在古老克拉通块体上的盆地大体可分为两类:克拉通边缘在拉张分裂时可形成大陆边缘盆地(前渊),在挤压拼合时可形成前陆盆地。克拉通内部则主要发育相对简单的坳陷型盆地,一般称为克拉通内盆地(张抗,2004)。 克拉通内盆地又称简单克拉通盆地,其性质主要表现在稳定大陆板块区内以均匀、缓慢、地势平坦、长期稳定、地形坡度很小的陆表海沉积为主,在陆表海沉积的基础上盆地深度加大,从而形成了具有一定形状的狭义简单克拉通盆地。陆壳内部克拉通盆地不发育断裂活动,也没有火山喷发和岩浆活动,因而形成了稳定型的内源沉积和陆源沉积以及与板块边缘无关的沉积矿产(张立平,1994)。克拉通内盆地沉积物主要是碳酸盐岩,并含少量高成熟度的石英砂岩、高岭石粘土岩、海绿石质石英砂岩等,克拉通内盆地陆源碎屑沉积主要由单一而稳定的石英砂岩、高岭石粘土岩和石英质砾岩组成(张立平,1994)。克拉通内盆地沉积韵律性明显,旋回层序发育。陆内克拉通盆地的沉积建造主要为稳定型的陆源沉积,其中海绿石沉积和风暴沉积是其主要的稳定沉积建造的鉴定标志。根据Leighton和Kolata(1991)的研究,他们认为克拉通内盆地发育过程中的主要变化与板块构造体制的主要变化同时发生,即板块运动方向和板块加速或者减速速率的变化。每一个板块活动体质下均有相应的克拉通盆地发育。伸展阶段以裂谷作用及地堑或拗拉谷的发育为特征。在聚敛阶段,伴随弧前、弧后盆地的发育以及克拉通边缘前渊的开始形成,克拉通内盆地开始发育。在碰撞阶段,由板块碰撞驱动的板内应力场可导致克拉通内盆地的分化和相邻隆起、弯隆的抬升(张光亚,1995)。 克拉通边缘的前陆盆地体系域发育往往不完整,其实在克拉通稳定边缘的一侧的沉积体系配置单一,一个层序往往由层序界面→海进体系域→高水位体系域组成,更多的是由层序界面和高水位体系域组成(赵玉光,1997)。克拉通边缘盆地的逆冲块群的周期性逆冲导致了盆地由于应力载荷而下沉,构造效应是其可容纳空间的主要贡献因素。前陆盆地的可容纳空间受到边缘逆冲带周期性活动的制约,大大超出了全球海平面升降对层序发育的影响。 克拉通内盆地(也称稳定克拉通盆地或简单克拉通盆地)的形成机制比较复杂,现在尚有争议,以往的研究提出了以下假设:(1)岩石圈地伸展及热隆起(sleep,1971;sleep,1976;Haxby,1976,等);(2)造山时期发生的逆冲载荷(Leighton,1990);(3)自由热对流(Deming,1992);(4)辉长岩-榴辉岩的相变或其它变质作用引起下部地壳或岩石圈密度增大也能引起均衡沉降,但这种沉降一般是局部的(张立平,1994);(5)沉积负荷引起的沉降作用,这种沉降一般不超过水体深的3-4倍。

中国古生代扬子_华北及塔里木克拉通统一体特征_田海芹

中国古生代扬子、华北及塔里木克拉通统一体特征 田 海 芹 (石油大学石油资源科学系,山东东营257062) 摘要 对古生代扬子、华北及塔里木三大克拉通的区域构造背景及演化史、基底和盖层性质及演化史以及克拉通盆地形成、发育、充填及演化史等方面的统一性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中国古生代扬子、华北及塔里木克拉通是一个统一体”的新观点假说。如果这一假说成立,将会对研究我国含油气盆地的构造学、沉积学、油气分布规律和油藏成藏机制等产生一定的影响,因而有可能会提高我国扬子、华北及塔里木地区的油气勘探的成功率。 主题词 中国;扬子地区;华北地区;塔里木盆地;古生代;克拉通;统一体 中图法分类号 P541 作者简介 田海芹,男,1958年出生,副教授。1985年获硕士学位,1997年在石油大学研究生院获博士学位。 现在从事碳酸盐岩沉积学、古地理学及层序地层学研究工作。 引 言 对我国扬子、华北及塔里木三大克拉通进行了反复对比及综合研究,发现这三大克拉通在区域构造背景、区域构造演化史、基底及盖层的性质和演化史、克拉通盆地的形成、发育、充填和演化史以及烃源岩的热演化史等方面均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从中国的现今地形图来看,在扬子(克拉通)、华北(克拉通)与塔里木(克拉通)平地之间,有一条向北东方向凸出的呈“半月形”的高地青藏高原。在青藏高原东南部,又有一块向北东方向凹进的“半月形”平地。整体观察,塔里木盆地好像是从扬子和华北地区中被挤出去的一部分。由此推测扬子、华北及塔里木三大克拉通在中、新生代可能发生过位移。所以,这里提出“中国古生代扬子、华北及塔里木三大克拉通是一个统一体”的观点或假说。如果这一假说成立,它将会使我国的区域构造地质学、地层学、沉积学、古地理学及与其相关的一切学科的理论和体系得到补充和发展,同时它也将会影响我国的油气及其它矿产的勘探和开发。 1 三大克拉通的区域构造背景及演化 1.1 三大克拉通的形成时期 1.1.1 扬子克拉通的形成时期 扬子克拉通的基底形成于晋宁期或扬子期(约800Ma前),并经历了3个重要的构造期:即吕梁期(约1700Ma前)、四堡期(约1000Ma前)和晋宁期或扬子期(约800Ma前)。不同时期的洋壳俯冲及岛弧带的形成,使分散的陆核、孤岛增长连在了一起,最终形成了克拉通(地台)的统一褶皱基底。 扬子克拉通基底形成后,自震旦纪开始就进入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即进入了相对稳定的克拉通发展阶段。 1.1.2 华北克拉通的形成时期 华北克拉通的基底基本形成于早元古代晚期的吕梁运动。自中元古代开始,进入了盖层发育阶段,即华北克拉通形成于早元古代的吕梁期。但长城系、蓟县系及青白口系均有不同程度的变质。 1.1.3 塔里木克拉通的形成时期 塔里木克拉通的基底亦可以说是形成于早元古代晚期,亦可以说是形成于中元古代青白口纪末期的塔里木运动期。因为塔里木克拉通前震旦系的阿克苏群亦为结晶变质岩系,但其原岩已具盖层岩层的性质。自震旦纪开始才真正进入了克拉通发育阶段。 扬子克拉通与塔里木克拉通的形成时期完全一致。不过,华北克拉通自在早元古代晚期形成以来,中、新元古界盖层的分布范围十分有限,基本仅限于京、津、唐等的华北北部地区,且亦多有变质现象。 1998年 第22卷 第6期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the U niversity of Petroleum,China Vol.22 No.6 Dec.1998 收稿日期:1998-02-17 本文是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九五”重点攻关项目的部分内容。 马永生、狄明信、马玉新、肖尚斌、于文芹、赵勇生、刘克奇、张卫海、胡书毅、文玲、李红南等同志参与了本项研究工作。

华北克拉通破坏的时间_范围与机制_朱日祥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2011年 第41卷 第5期: 583 ~ 592 https://www.360docs.net/doc/977278932.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977278932.html, 英文引用格式: Zhu R X, Chen L, Wu F Y, et al. Timing, scale and mechanism of the destruction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Sci China Earth Sci, 2011, 54: 789–797, doi: 10.1007/s11430-011-4203-4 《中国科学》杂志社 SCIENCE CHINA PRESS 进 展 华北克拉通破坏的时间、范围与机制 朱日祥① *, 陈凌① , 吴福元① , 刘俊来② ①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100029; ② 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83 * E-mail: rxzhu@https://www.360docs.net/doc/977278932.html, 收稿日期: 2011-03-09; 接受日期: 2011-03-2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批准号: 90814000, 90814002)资助 摘要 华北是全球古老克拉通遭受破坏最明显和最典型的地区. 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设立“华北克拉通破坏”研究计划以来, 通过不同学科间的有效交叉融合, 围绕该克拉通破坏的时间、范围和机制等重要科学问题, 进行了大量的工作, 并取得了诸多新认识. 太行山东西两侧地壳与岩石圈厚度空间变化以及地球化学属性的异同显示, 华北克拉通破坏主要集中在东部, 而西部主要表现为克拉通的改造. 克拉通化之后的沉积建造、岩浆活动和构造变形等特征表明, 克拉通破坏发生在中生代, 其峰期为125 Ma 左右. 通过对比发现, 岩石圈减薄在全球其他克拉通中也多有发生, 但大多并不伴随克拉通的破坏; 只有当受到大洋板块俯冲作用的强烈影响时, 克拉通破坏才有可能发生. 具体到华北地区, 在早白垩世全球地幔整体升温背景下, 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使华北克拉通东部地幔对流系统失稳, 导致了华北克拉通东部破坏; 岩石圈拆沉或热-化学/机械侵蚀是地幔对流失稳所产生的不同表现形式. 关键词 时间、范围和机制 克拉通破坏 华北 克拉通是地球表层的重要组成单元, 占地球陆地面积的50%左右[1]. 它主要形成于前寒武纪(>5.4亿年), 特别是早前寒武纪(>18亿年). 典型的克拉通具有厚度约为200 km 的岩石圈, 而且密度和热流值较低、刚性较高, 所以克拉通具有免遭后期地质作用改造的能力[2], 表现在其形成后, 无明显的壳内韧性变形和岩浆活动, 其上覆沉积盖层呈近水平状产出; 现今也无明显地震活动, 从而成为地球上最稳定的地区. 正是由于这种稳定性, 克拉通保留了目前地球上最古老的物质(44亿年)和最完整的地质历史记录[3], 成为有地质学以来研究大陆形成与演化最重要的地区. 华北克拉通自18亿年克拉通化之后至早中生代, 一直保持相对稳定, 并保存有巨厚的太古宙岩石圈根[4~6]. 但自中生代以来, 华北克拉通, 特别是其东部, 发生了大规模的构造变形和岩浆活动, 形成多种类型的盆地, 伴随产生了大量的金属矿产和油气资源[7]. 20世纪初, 翁文灏先生[8]根据我国东部晚中生代构造-岩浆(火山)活动情况, 提出了“燕山运动”的概念; 随后, 陈国达先生[9]提出了“地台活化”的观点. 20世纪90年代, 中外科学家根据对华北克拉通的研究, 提出了“岩石圈减薄”[10,11]或“去根”的概念[12]. 随着研究的深入, 人们逐步认识到华北克拉通东部不仅发生了100多公里岩石圈地幔的丢失[11,13], 而且岩

扬子陆块下古生界页岩发育特征与沉积模式

文章编号:1000?0550(2015)01?0021?15doi:10.14027/https://www.360docs.net/doc/977278932.html,ki.cjxb.2015.01.003 ①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编号:2015ZX05068)、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重大科技项目(编号:2012F?47?02)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公司科技项目(编号:2012B?0504)基金联合资助 收稿日期:2014?02?24;收修改稿日期:2014?04?25 扬子陆块下古生界页岩发育特征与沉积模式 ① 徐政语1 蒋 恕2 熊绍云1 梁 兴3 王高成3 郭燕玲1 何 勇3 饶大骞3 (1.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杭州地质研究院 杭州 310023;2.犹他大学能源与地球科学研究院 盐湖城 UT84108; 3.中国石油浙江油田分公司 杭州 310013) 摘 要 为了深入探讨扬子陆块下古生界页岩发育与分布特征、建立沉积模式,系统收集与整理了扬子陆块下寒武统牛蹄塘组与上奥陶统—下志留统五峰—龙马溪组两套富有机质页岩大量数据,选取贵州省三都县渣拉沟及四川省筠连县昭104井两个典型剖面与井岩芯进行了系统观察与采样,对扬子陆块范围内两套富有机质页岩岩性与沉积相发育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表明,早古生代以来,扬子陆块受被动大陆边缘扩张与陆缘造山挠曲坳陷两类成盆 环境影响[1?2],牛蹄塘组页岩沉积于被动大陆边缘扩张环境,缘于上升洋流与缺氧事件复合沉积模式,富有机质页岩以扬子陆块东南缘深水陆棚—斜坡相区最为发育、厚度最大、有机碳含量最高;五峰—龙马溪组页岩沉积于加里东期周缘前陆造山环境,缘于浅水陆棚—闭塞滞留海湾沉积模式,富有机质页岩以中上扬子陆块东南缘深水陆棚区最为发育、厚度最大、有机碳含量最高。 关键词 沉积模式 发育特征 富有机质页岩 下古生界 扬子陆块 第一作者简介 徐政语 男 1964年出生 博士 高级工程师 构造地质学与石油地质学 E?mail:Xuzy_hz@pet?https://www.360docs.net/doc/977278932.html, 中图分类号 P512.2 P595 文献标志码 A 0 引言 受传统技术所限,以往油气勘探开发工作主要关 注烃源岩周缘颗粒粒径相对较粗、物性(孔、渗等)相对较好的常规砂岩或碳酸盐岩类储层,忽略了颗粒粒径相对较细、物性相对较差的硅质岩或泥质岩类储层。近年来随着全球常规油气资源份额的逐渐减少,一些储集非常规油气(煤层气,页岩油与页岩气,致密油与致密气)资源、颗粒粒径相对较细、物性相对较差的致密岩或有机岩类储层日渐成为当今勘探开发研究工作的热点领域。许多学者便于区别,将以往研究的常规储层岩类称为粗粒沉积岩,将现今关注的颗粒粒径小于1/16mm 的硅质岩、泥页岩、黏土岩以及煤岩等非常规储层岩类称为细粒沉积岩,从而极大地丰富了沉积岩石学研究领域,拓展了储层研究范畴,发展了传统沉积学与储层地质学。 包括泥岩、页岩在内的细粒沉积学研究工作可以追溯至上世纪四十年代 [3] ,初期主要注重宏观环境 与岩相学研究,如海底水道与海底扇[4-5]、浊流与浊积岩[6]、潮汐流与潮汐岩[7]、淡水湖泊[8]与盐湖[9]环 境中泥质岩类沉积、海洋环境中风尘沉积[10]等;至上世纪七十—八十年代逐渐拓展至沉积岩石学[11-12]与 沉积建模方面研究,创建了包括深海悬浮沉积[13]、浊流与等深流沉积[14]、潮汐流沉积[15]等在内的多种模式,探讨了陆上湖泊环境中细粒岩沉积成因[16],进行 了细粒沉积实验[17]与模拟[18-20]研究,分析了细粒岩沉积机理[21],注意到了富有机质岩细粒沉积建模研 究[22];至九十年代逐渐关注到细粒岩沉积微观构 造[23]与控制因素方面研究[24]。本世纪以来随着非 常规油气工业的快速发展,富有机质页岩沉积建模与 机理研究备受关注[25],目前已建立有多种类型模式, 主要包括有上升流模式[22]、大洋缺氧事件模 式[22,26-27]、远洋悬浮沉积模式[28-29]、黑海模式[30]、陆 缘斜坡—海盆模式[25]、浅水陆棚模式[31-32]、周缘前 陆盆地沉积模式[33]以及内陆湖盆沉积模式[34-35]等,认为富有机质页岩沉积与发育需要满足三方面条件,即:①大量的有机物质供给;②快速的沉积速率;③贫 氧或缺氧的水体环境。从有机物富集、淀积与保存三方面限定了沉积环境。 有关扬子陆块下古生界页岩发育与分布特征研   第33卷 第1期2015年2月 沉积学报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Vol.33 No.1Feb.2015

克拉通定义

克拉通 克拉通(来自希腊语kratos,意为“强度”)是大陆地壳上的古老而稳定的部分,在最近至少5亿年内的大陆和超大陆的会聚和分裂过程中几乎没有发生变化。有些克拉通甚至在20亿年前或更早就形成了。克拉通一般都存在于大陆内部,由古代的结晶基底构成,这些基岩的成分主要是小比重的长英质火成岩如花岗岩。克拉通内的地壳较厚,并有深根插入地幔,可达200千米深处。 克拉通一词最早是由德国地质学家L. Kober在1921年提出的。他把坚固的大陆地台叫做"Kratogen",而把与之相对的山地或曾经形成过山脉的地区叫做"orogen"。后一术语原封不动地沿用下来,中文译为造山带。前一术语则被后来的学者简化成kraton 或craton。 按地槽-地台说的观点,克拉通是大陆地壳内部的稳定区域,它和其周边活动性的地槽不同,后者是一个接受沉积的线形拗陷区。克拉通又是由地盾或地台和结晶基底构成的。地盾是克拉通中前寒武纪基岩广泛出露于地面的部分;与之相反,地台则是在这些基岩上覆有水平或近水平的沉积层的部分。 按板块构造论的观点,多数克拉通是在中到新太古代陆续形成的。形成之后,由于板块运动而逐渐拼合、增生成为大陆。因此,太古代形成的克拉通也叫做陆核(continental nucleus)。 地质省 克拉通可以再分为在地理上不同的地质省。一个地质省可以只包括单一的优势构造单元(如一个构造盆地或一个褶皱带),也可以是一系列相邻构造单元的集合。相邻的地质省在结构上可能是相似的,但由于演化史不同,而被看作不同的实体。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地质省的具体意义也不尽相同。 结构 大陆性的克拉通有深根向下插入到地幔中。地幔层析成像显示克拉通的下部是可以与岩石圈相对应的不规则的冷地幔,其厚度是成熟大洋岩石圈或非克拉通的大陆岩石圈的厚度(大约100千米,即60英里)的两倍。在这样的深度上,可以说一些克拉通实际上是扎根于软流圈之上的。因为克拉通具有中性或正的浮力,所以它和地幔根的化学

扬子克拉通南华纪碎屑锆石U_Pb年龄_Hf同位素对华南新元古代岩浆事件的指示

第34卷第1期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Vol.34No.1 2009年1月Earth Science)Jour nal of China Univer sity of Geosciences Jan.2009 扬子克拉通南华纪碎屑锆石U2Pb年龄、Hf同位素对华南新元古代岩浆事件的指示 谢士稳1,2,高山1,2,3,柳小明3,高日胜4 1.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2.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4 3.西北大学地质系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710069 4.中油国际海外中心,北京100083 摘要:对采自宜昌三峡地区南华纪沉积岩中碎屑锆石进行了U2Pb定年,新元古代锆石U2Pb年龄在833Ma、785Ma出现高峰,说明此时期有两期大规模岩浆活动.结合前人的Hf同位素结果,新元古代锆石U2Pb年龄与E Hf(t)值关系图表明:910~890Ma 之间锆石E Hf(t)值表现为高正值(U10,接近亏损地幔演化值),890~840Ma锆石E H f(t)值明显降低,并有负值出现,另外在890Ma处有年龄峰出现.笔者认为扬子和华夏板块的拼合可能在890Ma发生了由俯冲到陆-陆或陆-弧的碰撞,之前的高E Hf(t)值由洋壳俯冲造成,之后碰撞作用陆壳物质熔融造成了E Hf(t)值的降低;840~800Ma的锆石E Hf(t)值有正也有负,800~ 780Ma的锆石E Hf(t)值小于0,780~750Ma的锆石E Hf(t)值大于0.这些数据与830~795Ma、780~745Ma两期地幔柱事件吻合.关键词:扬子板块;锆石U2P b定年;地幔柱;R odinia超大陆;Hf同位素. 中图分类号:P597文章编号:1000-2383(2009)01-0117-10收稿日期:2008-10-10 U2Pb Ages and Hf Isotopes of Detrital Zircons of Nanhua Sedimentary Rocks from the Yangtze Gorges:Implications for Genesis of Neoproterozoic Magmatism in South China XIE Shi2wen1,2,GAO Shan1,2,3,LIU Xiao2ming3,GAO Ri2sheng4 1.F aculty of Earth Sciences,China Univer sity of Geosciences,Wuhan430074,China 2.State K ey Labor atory of Geological P rocesses and Mineral Resources,China Univer sity of Geosciences,Wuhan430074,China 3.State K ey Labor atory of Continental Dynamics,Depar tment of Geolog y,Northwest Univer sity,Xi.an710069,China https://www.360docs.net/doc/977278932.html, P C Inter national Resear ch Center,Beijing100083,China Abstr act:This paper repor ts LA2ICP2M S U2Pb dates of det rita l zircons from the Nanhua clastic sedimentary rocks in the Yan2 gtze gor ges.Neoproterozoic U2Pb ages show two peaks at833Ma and785Ma,assumably cor responding t o two large2sca le pe2 r iods of magmatism.E Hf(t)values for the910-890M a zircons are positive(U10,similar to the value of the coeval depleted mantle),while those for the890-840Ma zircons tend to decr ease t o negat ive values,and there shows age peaks at890Ma. These data allow us to infer that tr ansformation of oceanic subduct ion into continenta l collision or continental2ar c collision oc2 curr ed at about890Ma via amalgamation of the Yangt ze and Catha ysia blocks.The high E Hf(t)values prior to890Ma resulted from t he subduct ion of oceanic crust.T he subsequent dr op of E H f(t)va lues was caused by the crust melting and crusta l colli2 sion.E Hf(t)values for the840-800Ma zircons a re either negative or positive,whereas E H f(t)values for the800-780Ma zir2 cons are all negat ive and E Hf(t)values for the780-750Ma zir cons are most ly posit ive.T hese data ar e in coincidence with two stages of the mant le plume beneath the Yangtze craton at830-795Ma and780-745Ma. Key words:Yangtze block;zir con U2Pb dat ing;mantle plume;Rodinia super continent;Hf isotope. 基金项目:教育部创新团队研究计划项目(Nos.IRT0441,30602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项目(No.40521001);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No.B07039). 作者简介:谢士稳(1983-),男,硕士研究生在读,岩石圈地球化学专业.E2mail:swxie210@https://www.360docs.net/doc/977278932.html,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关于发布华北克拉通破坏重大研究计划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关于发布华北克拉通破坏重大研究 计划项目指南的通告 【法规类别】科学研究与科技项目 【发布部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发布日期】2012.04.12 【实施日期】2012.04.12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E030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关于发布华北克拉通破坏重大研究计划项目指南的通告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遵循“有限目标、稳定支持、集成升华、跨越发展”的总体思路,围绕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前沿中的重大战略需求,重点支持我国具有基础和优势的优先发展领域。重大研究计划以专家顶层设计引导和科技人员自由选题申请相结合的方式,凝聚优势力量,形成具有相对统一目标或方向的项目群,通过相对稳定和较高强度的支持,积极促进学科交叉,培养创新人才,实现若干重点领域或重要方向的跨越发展,提升我国基础研究创新能力,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现公布“华北克拉通破坏”重大研究计划2012年度项目指南(见附件)。 一、申请条件 重大研究计划申请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具有承担基础研究课题的经历; 2.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 正在博士后工作站内从事研究、正在攻读研究生学位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第十条第二款所列的科学技术人员不得申请。 二、限项规定 1.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人员,申请或参与申请本次发布的重大研究计划项目与正在承担(包括负责人和主要参与者)以下类型项目合计限为3项:面上项目、重点项目、重大项目、重大研究计划项目(不包括集成项目和指导专家组调研项目)、联合基金项目(指同一名称联合基金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地区科学基金项目、优秀青年科学基金

加里东期华南的盆地演化与层序格架

第33卷 第1期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Vol.33No.1  2006年2月 J OURNAL OF CHEN GDU UNIV ERSITY OF TECHNOLO GY (Science &Technology Edition ) Feb.2006  [文章编号]167129727(2006)0120001208 加里东期华南的盆地演化与层序格架 [收稿日期]2004211218 [基金项目]四川省重点学科“构造地质学”建设基金资助项目(SZD0408) [作者简介]陈洪德(1956-),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沉积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E 2mail :chd @https://www.360docs.net/doc/977278932.html, ) 陈洪德1 侯明才1 许效松2 田景春1 (1.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沉积地质研究院,成都610059; 2.国土资源部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成都610082) [摘要]加里东期,华南处于板块活动阶段。盆地演化经历了从被动大陆边缘到前陆盆地一个 完整的构造旋回,盆地性质的转化是通过奥陶/寒武纪之间的郁南运动,由南东向北西方向推进;志留纪末发生的加里东造山运动,使华夏和扬子两大陆块沿江山-绍兴断裂带最终拼合在一起,形成宽阔的南华褶皱带。据此,将华南加里东阶段划分为一个Ⅰ级层序和7个Ⅱ级层序。Ⅱ级层序SS1代表了被动陆缘盆地发展的初始阶段,Ⅱ级层序SS2~SS5是华南被动大陆边缘盆地由发展到成熟的阶段,Ⅱ级层序SS6是华南由被动大陆边缘向前陆盆地演化的过渡时期,Ⅱ级层序SS7是华南前陆盆地发展的初始阶段。 [关键词]加里东;盆地演化;层序格架;华南 [分类号]TE121.11;TE12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所指的华南,在地理分区上为秦岭-大 别山以南、金沙江以东的中国南方地区。其基底由西北的扬子陆块和东南的华夏陆块组成(王鸿祯等,1981,1982,1986;黄汲清等,1977;任纪舜等,1980,1989)。这两个陆块作为独立的块体始于中元古代,它们的聚合经历了1050~1000Ma 前的晋宁运动Ⅰ幕———华南洋向扬子陆块的俯冲,在扬子陆块的东南边缘形成增生的褶皱带和华夏古陆边缘的沟弧盆体系;约850~880Ma 前的晋宁运动Ⅱ幕导致华夏与扬子之间的古华南洋在扬子陆块的东段消失,在西段的华南残留洋盆则一直延续到加里东期(刘宝?等,1994;Wang and Mo ,1995)。本文则是建立在上述观点之上,通过研究保留在华南大陆上加里东期的沉积记录,以及通过沉积记录所反映的盆地性质的转变来建立与盆地演化配套的层序地层格架。 东西向的特提斯构造带把全球分隔为南北两个大陆,北部为劳亚大陆,南部为冈瓦纳大陆(图1)。中国大陆的主体既不属于劳亚大陆,也不属 于冈瓦纳大陆,而是位于这两个大陆之间的特提斯洋盆系统中的块体,是由两个大陆分裂的边缘和边缘造山带组成的(许效松等,1996)。晚震旦世-早古生代的华南及邻区为散布在原特提斯洋体系中大小不等的陆块、地块或微陆块,各块体间被小洋盆和壳源性大断裂所控制的深海盆地相隔。其构造边界:北为商丹断裂带-南秦岭构造带,西为金沙江-哀牢山构造带、澜沧江构造带、昌宁-孟连构造带。 1 华南加里东阶段的构造格局 1.1 震旦纪-早奥陶世的构造格局 在华南构造演化中起主导性的块体为扬子陆块、华夏陆块和滇黔桂地块(图2)。其中,扬子陆块包括上扬子、中扬子和下扬子克拉通及相应的大陆边缘,上、中扬子的东南缘和南缘依次为湘中南大陆斜坡、次深海盆地至深海盆地,向东延伸可与古华南洋相连,其沉积物组合也反映了这个特点。上、中扬子北部的大陆架和斜坡带与南秦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