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中国之根
春节期间的寻根问祖和寻找传统文化

春节期间的寻根问祖和寻找传统文化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在这个特殊的时刻,人们常常会进行寻根问祖的活动,以及寻找传统文化的源头和精髓。
这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文化遗产,增强文化自信,同时也能够重新审视和传承传统文化的价值与意义。
寻根问祖是指人们在春节期间通过拜祖、祭祖等活动,来了解和纪念自己的祖先。
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传统之一,代表着人们对家族血脉、亲情和传统价值的关注。
人们会回到自己的故乡,踏上寻觅祖先的旅程。
他们会拜访家族的祖坟,认真整理祭祀的仪式,感恩祖先的恩德,并祈求祖灵庇佑整个家族的安康和兴旺发达。
这种寻根问祖的活动也有利于培养后代的家族观念和传统意识,让年轻一代更好地认识和继承先辈的智慧和品德。
除了寻根问祖,春节期间还有许多人们寻找传统文化的活动。
这主要体现在春节期间的庙会、灯会和民俗表演等传统传统文化活动中。
庙会是集市的一种形式,汇集了各种传统手工艺品、食品、娱乐项目等。
参观庙会不仅可以体验到悠久的历史文化,还能够品味到传统的美食和娱乐。
灯会则是春节期间的另一项重要活动,人们会在街道、庙宇等地点悬挂各种红灯笼以庆祝新春的到来,夜晚赏灯成为人们喜爱的一项活动。
此外,传统的舞龙舞狮、杂技表演等也是人们寻找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
这些活动不仅使人们感受到节日的喜庆气氛,更能够让人们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寻根问祖和寻找传统文化是春节期间活动的重要方面,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将传统文化停留在过去。
在如今快速发展的社会中,传统文化同样需要与时俱进,不断进行创新和发展。
每年春节期间,电视台和广播等媒体都会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如联欢晚会、文艺演出等。
这些活动让更多人能够了解传统文化,也展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活力。
同时,网络等新兴媒体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人们可以通过观看在线直播、参与线上互动等方式来感受和传承传统文化。
总的来说,春节期间的寻根问祖和寻找传统文化是中国人对自己文化传统的一种追寻和传承。
华人华侨作文大赛

华人华侨作文大赛【篇1】华人华侨作文大赛在那个被秋风轻抚的九月,我迎来了学校一年一度的“华文创想”创意作文大赛。
大赛的帷幕即将落下,而报名截止的钟声仿佛在我耳边急促地敲响,我却如同置身于创作的荒漠,灵感枯竭,言辞干涸。
就在我焦头烂额之际,一抹被遗忘的角落吸引了我的目光——那台尘封已久的Switch(此处应指游戏机,而非插座,但为贴合原文意境,保留原表述),它静静地躺在书架的一角,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欢乐时光。
那一刻,我仿佛被一股神秘的力量牵引,决定以“野炊”为题,将那些关于自然、友情与冒险的片段编织成一篇文字的画卷。
提笔的那一刻,我仿佛置身于广袤的野外,篝火在夜色中摇曳,星光与月光交织成一幅梦幻的景致。
我笔下的人物,在青山绿水间穿梭,他们的笑声、歌声与自然的和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曲动人的乐章。
文字间,我倾注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与热爱,对友情的珍视与向往,以及对未知世界的无限憧憬。
然而,当获奖的消息传来,我却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之中。
二等奖的光环,在我眼中似乎并不那么耀眼。
在我的世界里,成功似乎只有两种定义:要么是一等或特等的荣耀,要么是彻底的失败。
这种极端的想法,如同一块巨石,压得我喘不过气来。
就在我即将被自我否定的深渊吞噬时,一个熟悉的声音在我脑海中响起,那是诗人卡西瓦的手风琴声,它如同黑夜里的一道光,穿透了我心中的迷雾。
我追寻着那声音的指引,它引领我走出了内心的困境,让我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
那旋律与山水相依,形成了一幅全新的风景,让我懂得了欣赏沿途的风景,而不仅仅是追求终点的辉煌。
如今,当我再次回首那段经历,我感激那次“野炊”的灵感,更感激那个在困境中给我指引的声音。
它让我明白,成功与失败并非绝对,重要的是在追求梦想的路上,我们是否保持了那份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未知的好奇。
而这一切,都将在我的文字中,得到永恒的铭记。
【篇2】华人华侨作文大赛在炎炎夏日的尾声,第二十四届世界华人学生作文大赛颁奖典礼暨2024“中国寻根之旅”作文大赛主题营在北京语言大学缓缓拉开帷幕。
优秀大学学子韶山行寻根中国梦

优秀大学学子韶山行寻根中国梦为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12月17日学生工作部联合校团委组织开展了“湖南大学优秀学子韶山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我校三好学生标兵、国防生、少数民族学生代表和各学院学生会主席、研究生会主席,以及校级学生组织负责人等优秀学子代表120余名参加了此次活动。
校党委副书记陈伟,校长助理、空军选培办主任李顺宏,学生工作部、校团委、组织部负责人,部分学院学生工作负责人与也与同学们一道全程参与了活动。
陈伟副书记形象地称本次活动为“寻根之旅”,释义为“追寻毛主席的优良品质,学习毛主席的优良作风”。
北风呼啸,冬雨纷纷,我校优秀学生代表和老师伫立毛泽东铜像广场,随着庄严的乐声,缓步走向毛泽东纪念铜像,敬献花篮,向毛主席铜像三鞠躬。
全体党员在主席像前重温入党誓词。
在参观完毛泽东故居和毛泽东纪念馆后,师生观看了毛主席纪念宣传片,聆听了纪念馆内的专题讲座。
纪念馆宣教部部长彭艳用毛主席一生中的平凡小故事,把一个伟人诠释成了一个有个性、血肉丰满、栩栩如生的普通人,又从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当中展示了伟人的宽广胸怀,令在座的师生无不动容,对毛主席的敬佩和怀念之情油然而生。
“伟大不是喊出来的,是平凡中做出来的。
毛主席的一生是为人民的一生,是为民族的一生,是为国家的一生。
我希望大家能从这些小事中感悟一下我们的人生理想”,陈伟副书记在现场对同学们说。
他还说,“伟大的中国梦就起源于毛泽东,毛主席的一生都在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个人的梦也体现了中国梦,青春的梦成长起来也是将来的中国梦”。
他还希望同学们能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通过这次的寻根之旅,找到人生的意义,努力做好自己,勇于担当社会责任,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做出贡献。
此次活动是湖南大学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学生主题教育系列活动之一,系列活动之主题征文比赛、平面作品大赛、书法比赛、演讲比赛、红歌赛等其它活动目前也在陆续进行中。
《诸神的踪迹》—追寻中国人的根

一、中国的神只是活得更久的中国能人
青 衣神农氏尝百草
燧人氏钻木取火
仓颉造字
一、中国的神只是活得更久的中国能人
有青衣巢氏树上建房
黄帝发明指南车
伏羲氏发明八卦
• 中国的神似乎多在做一些实用的、造福于人民的事。 • 西方的神,动不动会发怒,会因为种种原因惩罚人类。如
“诺亚方舟”时的大洪水。而且西方的神,如宙斯家族, 都是天生为神。普通的凡人,基本不可能升格为神。人与 神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
青 衣
三、人会孤独而死,精神却可以接力。
• 我们中华文化传承到今天,起点就在上古的神话中。
• 故事很小很短,没有讲什么道理,可是一切尽在其中。 一直滋养到我们现在,而且还将继续滋养下去。
青 衣
神话人物
•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其中最有代表是众多的中国古代
神话人物。诸如盘古、伏羲、女娲、炎帝、黄帝、颛顼、
• 神话学著名学者袁珂说:“要了解一个国家和民族,首先 应该了解它的神话。”神话是一个古老的精神形态,是人 类童年时期的作品,它以最质朴的形式,奠定了民族精神 的结构。
青 衣
二、神话中的文化基因和思维密码
• 中华神话有着不同于西方神话的宇宙观。
盘古开天辟地,
女娲伏羲造人,在中
华神话里,这种创造
体现出天地人关系的
东汉之前,无任何资料显示嫦娥与羿是夫妻关系,直到高诱注解《淮 南子》才指出嫦娥是后羿之妻,据说嫦娥与后羿开创了一夫一妻制的先河。
青 衣
玄鸟生契
在பைடு நூலகம்古的黄河之滨,一只玄
鸟鸣叫着从空中飞来,带给人们
无穷无尽的遐想。它是上天的使
者,原始部落的人们一个个对它
顶礼膜拜。一个叫简狄的女人,
足迹之旅追寻中国历史名人的足迹

足迹之旅追寻中国历史名人的足迹足迹之旅:追寻中国历史名人的足迹中国拥有悠久而丰富的历史,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留下了众多杰出的历史名人。
他们以卓越的才华和崇高的品德留下了深刻的足迹,成为后人敬仰和追寻的对象。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传承这些历史名人的精神和智慧,足迹之旅应运而生。
本文将带您步入追寻中国历史名人足迹的行列,领略他们的伟大和卓越。
第一站:孔子的足迹孔子被誉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位于山东曲阜的孔庙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文化遗产之一,也是追寻孔子足迹的重要场所。
在这里,您可以感受到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参观孔子庙和孔子家庙,了解孔子生平和他对教育的重视。
沐浴在孔子的智慧和格言中,您会被他对于人伦关系和教育理念的深刻思考所感染和启发。
第二站:杜甫的足迹杜甫,中国唐代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作以其豪放的气势和真挚的情感而著称。
成都的杜甫草堂是追寻杜甫足迹的绝佳场所。
这个古老的庭院里保存着许多杜甫的手迹和文物,感受杜甫追求真理和呼唤社会正义的巨大力量。
在这里,您可以品味杜甫的诗作,领略他才华横溢的艺术和对时代的关怀,感受到他作为一个思想者和诗人给我们留下的珍贵财富。
第三站:文天祥的足迹文天祥是中国南宋时期的忠臣和爱国诗人,他以他的忠诚和坚强意志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浙江温州的云溪文昌阁是追寻文天祥足迹的重要地点。
这里展示了文天祥的生平事迹和他的遗迹,让人们更好地了解他为国家和人民所做的伟大牺牲。
来到文昌阁,您会被文天祥忠诚和无畏的精神所震撼,更加明白他为国家的爱和忠诚。
第四站:周恩来的足迹周恩来被尊称为中国共产党卓越的领导人之一,也是中国现代历史上最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之一。
江西九江的周恩来纪念馆是追寻周恩来足迹的重要场所。
在这里,您可以了解到周恩来艰苦的革命岁月和他为国家和人民所作出的伟大贡献。
参观纪念馆,您会被他的崇高理想和高尚品质所打动,深刻感受到他为实现民族独立、振兴中华的坚定决心。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第1篇】文言文的教学,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并没有提出太高的要求。
学习的目的并不在于写作,而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学生的积累,提高语文素养,熏陶道德修养。
对于本文的教学,针对基础较弱的学生来说,想要质量与效率并行,不光是有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就能做到的,我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发现了很多教学问题,课后我总结起来,具有以下几点反思:1、激发兴趣,让学生在乐中学。
文言文的学习,相对于小说、记叙文来说是比较枯燥的,因而,在教学时,多以故事的形式去讲解文言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这十二章里,有些是学生在小学或者生活中已经接触过的,很多学生都能背诵,可以从这些入手,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能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学质量。
2、翻译文本的同时注意心灵的感悟。
学习文言文,不仅仅是将文言文翻译成顺畅的现代汉语,也不是对文言语句做细致的语法分析,而是注重心灵的感悟,让学生从文言语句中感受古代文言的魅力,从而体会其中渗透出来的人生哲理,引导学生一步步走进文言文,有形无形中受到熏陶感染。
3、“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很多时候,文言文是学生自己读懂并不是老师讲懂的,更不是教师分析词法句法而懂的。
在读中进行朗读指导,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做读书笔记积累知识的习惯。
一句话,由“学会”走向“会学”,是学好文言文的重要方法。
4、因材施教不是一句口号。
尤其是这样的文言文,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性教学,讲多了差生不能接受,讲深了学生不能理解,最后一团雾水,老师费了力没取得教学效果,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大忌。
总的来说,本课的课时安排是2课时,但实际花了3课时,并不是因为乱了教学计划,而是因为初一的学生对文言的认识比较浅薄,需要花很多时间去慢慢引导,在理解翻译方面就花了一个多课时,教会学生去体会具体的含义并非易事,再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就更难了,因为论语里的有些章节不单单是知识的讲解,更多的是需要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广泛的阅历,自然学生没有这些,只能靠老师用一个个的事例来阐释。
宗亲寻根交流会发言稿

大家好!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宗亲寻根交流会,共同探讨家族文化、传承家风家训,追寻我们的根。
在此,我谨代表全体与会人员,向各位宗亲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寻根问祖、缅怀先人的优良传统。
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源于一个家族,一个民族,而我们的根,正是那些为民族、为国家、为家族作出贡献的先辈们。
今天,我们相聚于此,就是要追寻我们的根,弘扬家族文化,传承家风家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我们家族的历史。
我们的家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从先辈们艰苦创业、辛勤耕耘,到我们今天安居乐业、繁荣昌盛,离不开一代又一代人的共同努力。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家族形成了独特的家族文化,包括家族精神、家族传统、家族价值观等。
一、传承家族精神家族精神是一个家族的灵魂,是我们家族成员共同的精神支柱。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许多家族都形成了独特的家族精神。
如“耕读传家”、“忠孝为本”、“诚信立身”等。
这些家族精神,既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今天传承和发扬的重要内容。
1. 耕读传家“耕读传家”是我国许多家族的传统美德。
它要求家族成员既要勤劳耕作,又要勤奋学习。
只有这样,才能使家族兴旺发达,子孙后代才能有所作为。
在新时代,我们要继续发扬“耕读传家”的精神,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为家族、为国家、为人民作出贡献。
2. 忠孝为本“忠孝为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它要求我们忠诚于国家、忠诚于民族,孝敬父母、尊敬长辈。
在新时代,我们要将“忠孝为本”的精神发扬光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3. 诚信立身“诚信立身”是做人的根本。
它要求我们诚实守信,言行一致。
在新时代,我们要以诚信为本,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为家族、为国家、为人民树立榜样。
二、弘扬家族传统家族传统是一个家族的历史积淀,是我们家族成员共同的文化底蕴。
我们要弘扬家族传统,传承家族文化,使之成为我们家族的精神支柱。
追寻红色记忆,传承红色精神主题征文四篇

追寻红色记忆,传承红色精神主题征文四篇追寻红色记忆,传承红色精神主题征文四篇我们都熟知___“为中国之崛起而读书”的少年立志,___元帅“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
谁敢横刀立马?唯我___!”的沙场征战,___“___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的功成名就。
这些领导人的英雄事迹载入史册,为人所熟知。
然而,还有一些人为了国家抛洒了红色的血液,他们长埋于历史的长卷中,他们的红色青春和骨子里的红色基因也值得我们铭记。
___曾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是___对自己各个年龄段的总结。
人的一生短暂,浑浑噩噩可能会虚度光阴。
少年立志,盛年追寻,中年不惑,是我们新时代国人的选择,也是那些革命先辈为国为民舍生忘死的最好注解。
十五志于学”在我们看来似乎理所应当,但是如果放在数十年前那个国不立家不安的时代里,是没有多少适龄的少年能够上得起学的。
1943年,在那遥远的哈尔滨,年仅13岁的___就已经成为了___的地下联络员。
在我们的印象里,13岁本应该是在学校里研究知识的黄金时间。
但是那个时候,整个东北三省都被日军控制,生存尚且是个问题,更别提接受教育了。
然而,正是这样的空前大灾难,使一批批才十几岁的少年踏上了革命的道路。
其中运气好的可能能够等到新中国解放,但也不乏年纪轻轻就为了革命英勇牺牲的。
琼崖少年___14岁便立志“拿枪,打鬼子!”;而淮安城的___同志15岁就为了保守我军的行迹被日军残忍杀害……这样的事迹不胜枚举。
本该是一生中最具生命力的时候,但为了革命,为了国家,他们变成了一具具冰冷的尸体,何等惨烈!昨日之少年,今日之未来,革命的成功与这些英勇的少年不无关系。
而明日之中国,就应该仰仗我们这些少年。
或许有人觉得革命已经过去,我们也并不需要像昨日之少年一样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
然而,其精神内核却是相同的。
明日之中国需要有思想、有作为、能担当,能够推动中国走向复兴之路的青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追寻中国之根
泱泱华夏,作为唯一幸存的古文明的发源地,中国的文化之根系蜿蜒壮大,经久不衰。
处于今天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追寻中华的根,拾起那些珍贵的文化宝藏显得尤为重要。
历史车轮滚滚,从原始社会“茹毛饮血”,历经上下五千年的社会动荡,历史风云,环境变动.......到今日现代生活智能化,中国文化在不断创造,不断发展中,不断向前,愈走愈远。
铿锵甲骨,成就文明的起源。
原始社会的人们没有语言,没有文字,于是没有社会性质上来维系人类关系的文明。
当古人,发明出在兽的甲骨上刻写图形、字形来记录事情的方法是,不知不觉中,中华文化露出了萌芽。
华夏文明由此起源,因此奠定了后代辉煌而灿烂的文化根基。
甲骨文被世人发掘的时期,正巧处于西方列强践踏,欺辱中国的时间段内。
它的问世一是给了世人以极大的震撼,感受到了在那些形象、生动的文字之间流露处的中国文化之魂;二是给中国人民特别是知识分子以极大的文化信心和希望。
让他们相信,中国是不会被任何国家打垮的,因为文化的力量无比强大,其对精神的塑造性无可替代。
铿锵甲骨,为中华文明开启了通往精彩的大门。
唱念做打,为文化之树添枝加叶。
“人生如戏”。
京戏的
舞台上,一腔一势,勾勒的是人生的精彩亦失意,正义亦邪恶,爱亦恨,喜亦悲.......观赏京戏,仿佛在观看我们自己的人生。
京戏作为一种拥有悠久历史的娱乐艺术形式,几百年来,丰富着人们的生活,滋润着人们的心灵,给人启迪,给人新的知觉,新的闪念。
京戏,早已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中华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绚烂一笔。
红红火火,连通古今之文明,或许甲骨文于今天只可供人观摩,或许京戏也逐渐少见,但,“年画”、“鞭炮”、“剪纸”等与年有关的文化习俗,连接了古人与今人的生活,不曾被遗忘,不曾在历史中褐色;“爆竹声中一年除,春风送暖屠苏”,鞭炮代表着红火,代表着希望;形态各异、精致美观的剪纸、年画寄寓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愿。
中国人民将“年”作为一年的新起点,奋斗的新起点。
从古到今,延续不断。
正是其中内含怕文化因素,连通了古今,连通了祖祖辈辈的心。
“根若在,梦就在,心不死”,没有繁盛的根系,撑不起一棵苍天大树,若根系正在萎竭,枝叶亦岌岌可危,因此,中华文化的辉煌不可在我辈手中断送,守住我们的根,传承中华文化是强国的必经之路,亦是我们的使命。
追寻文化之根,重塑文化之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