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读懂诗歌
如何读懂诗歌

如何读懂诗歌诗歌,是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以简洁而富有韵味的语言,传达着诗人丰富的情感、深刻的思考和独特的体验。
然而,对于很多人来说,读懂诗歌并非易事。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读懂一首诗歌呢?首先,要了解诗歌的背景知识。
每一首诗歌都诞生于特定的时代和社会环境,诗人的个人经历、当时的历史事件、文化传统等都会对诗歌的创作产生影响。
比如,杜甫的诗歌常常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社会现实,如果我们不了解那段历史,就很难深刻理解他诗中所蕴含的忧国忧民之情。
同样,了解诗人的生平遭遇,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其诗歌的情感基调。
例如,李白一生豪放不羁,渴望建功立业却又壮志未酬,了解这些背景,我们就能更深入地理解他诗歌中那种豪迈与悲愤交织的复杂情感。
其次,要注意诗歌的语言特点。
诗歌的语言往往高度凝练,常常运用比喻、拟人、象征、夸张等修辞手法来增强表达效果。
比如,“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将春风比作剪刀,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风的灵巧和春天的生机勃勃。
再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用春蚕吐丝和蜡烛燃烧来象征至死不渝的爱情,寓意深刻。
我们在阅读时,要善于发现这些修辞手法,并理解它们所表达的含义。
同时,诗歌的意象也是理解诗歌的关键。
意象是诗人用来寄托情感、表达思想的具体形象。
比如,月亮常常象征着团圆、思念;梅花常代表着坚韧、高洁;杨柳则常寓意着离别、不舍。
当我们在诗歌中看到这些意象时,要结合诗歌的整体语境来理解其象征意义。
比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明月这一意象就寄托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再者,要体会诗歌的情感。
诗歌是诗人情感的抒发,或喜悦,或悲伤,或愤怒,或宁静。
我们要用心去感受诗人在字里行间所流露的情感。
有时候,诗人会直抒胸臆,将情感直接表达出来;而有时候,诗人则会借景抒情、托物言志,通过描绘景物或事物来间接表达情感。
比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通过描绘边疆大漠的壮丽景色,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如何快速读懂诗歌(全文)

如何快速读懂诗歌(全文)在历年高考试卷中,诗歌鉴赏是重点考查的知识点之一,就其考点来看不外乎考查诗歌鉴赏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以及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的观点态度”这两个大的考点。
很多考生在回答此题时,语言嗦、张冠李戴、措辞不当、要点不全。
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读懂诗歌的内涵。
笔者认为,要答好诗歌鉴赏题,首先要读懂诗歌。
那么怎样才能真正读懂诗歌呢?检验读懂诗歌的标准主要从三个方面去加以判断:一是诗歌“写了什么”;二是诗歌是“怎样写的”;三是诗歌“为什么这样写”。
要想快速读懂诗歌,可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阅读。
一、看题目,观解释诗人作诗,最重诗题!“题者,额也;目者,眼也。
”标题富含诸多信息。
可以这样说,诗歌的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向导。
古诗的题目往往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是解读诗作的重要切入点。
如:2022年四川卷《秋暮吟望》从题目看点明了时间(秋暮)、内容(望);暗示了诗歌的感情基调(吟)。
有些标题并不一定蕴含着那么丰富、全面的信息,而是留下了空白点,这个空白点给我们留下了猜想揣摩诗的内容的空间,使我们很容易较快地深入到诗的内容中去。
另外,古人还有一个写作习惯,通常在诗的开头一两句就破题、点题。
这样,我们就可以依据标题,了解诗词的内容。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柳宗元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读题]①时间是中夜(半夜);②地点是西园;③人物动作:中夜起来后望着西园的月亮。
[猜想]①为什么半夜的时候站在自己的房间里望着西园呢?②他是不是听到了什么呢?[读诗]①我们在诗中看到了“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点题)②标题里有月,诗中第二联就有“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③“望”时是怎样的心情呢?于是尾句有交代“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的心情很寂寞。
那么,为何会寂寞呢?再联系写作背景就可知晓了。
带着对标题的疑问,我们就读懂了该诗。
高考专题复习:有效读懂诗歌课件

• 画堂春
• 纳兰性德
•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
• 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 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
• 若容相访饮牛津,相对忘贫。
明明是一生一世,天作之合,却偏偏不能在一起,两地分 隔黯争 药 那。然教成样整销,句飞日魂怎:入里。教这月,不。里宫相知销借去魂用。思道,此意相上形典思望苍容说是,究极,纵而竟度纵有又为悲有深伤不情不谁、死却得,愁之难相造苦灵以亲就或药相,这极, 见枉美度但。欢却教丽乐难得青。像凄春嫦凉。娥憔一悴为, 裴饮航牛,津乞:浆传蓝说桥中的,天而河得边妻。云这英里是;借一指为与嫦恋娥人,相会窃的不地死方药,而 飞奔月宫。如果能够像牛郎织女一样,于天河相见,即使 抛却荣华富贵也心甘
10
看一看
找启示
题目、注释、诗序、作者、甚至标点……
例: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寇准《春日登楼怀归》 周密《夜归》
11
诗歌注解,帮助理解。内容、主旨若隐若现。
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薇山亭赋韵 ——江总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注释:①江总,南朝陈诗人。陈亡,入长安,仕 于隋,后辞官南归,这首诗写于南归途中。
可是游子的归舟?
晚风吹来,红叶萧萧作响。寒云惨淡,沉沉的压着旧楼。
故国亡去,失去故园的凄凉有谁知道?人心怎么还能像以往一样,自在潇洒
呢?
23
逆向(逆意:景与情的反差)
绝句 江碧鸟逾yú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前两句写漫江碧波荡漾,白翎líng的水鸟,掠翅江
江面水,满碧山波青浩翠欲荡滴,,衬遍托布的水鲜鸟花雪红艳白无羽比毛,,简直山就峦像郁燃 烧着一后郁团两旺句苍火诗苍,人,多笔红么路灿陡花烂转相!,映慨而,叹便之要,燃可惜烧岁。月荏苒, 今归年期遥春遥天,眼非但看引就不要起过游玩去的,兴何趣,年却何反月而才勾起是了我漂归泊 的感伤。诗人乡思之乡深的厚,日别期具?韵致。
读懂古诗的方法

读懂古诗的方法
读懂古诗,是理解中国古代文化、历史和艺术的重要途径。
下面是一些帮助你读懂古诗的方法:
1. 了解诗人背景:了解诗人的生活经历、时代背景、创作风格等,有助于理解其诗歌的内涵和主题。
2. 理解诗歌主题:古诗主题广泛,包括山水、友情、离别、爱情、政治等。
理解诗歌主题,有助于把握诗歌的情感和主旨。
3. 解读诗歌语言:古诗语言简练、含蓄,常常运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需要仔细解读诗歌语言,理解其深层含义。
4. 体会诗歌意境:古诗意境深远,通过描绘自然景物、生活场景等,营造出独特的艺术氛围。
需要用心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其美的力量。
5. 关注诗歌结构:古诗结构严谨,往往遵循一定的韵律和节奏。
关注诗歌结构,有助于理解其内在的逻辑和美感。
6. 结合注释和典故:很多古诗涉及到历史典故和背景知识,需要结合注释和典故来理解。
这有助于深入了解诗歌的文化内涵。
7. 多读多背:读古诗需要多读多背,通过反复阅读和背诵,培养对古诗的语感和理解能力。
8. 借助工具书:遇到生僻字词或典故时,可以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查阅相关解释和用途。
总之,读懂古诗需要不断积累和努力。
通过了解诗人背景、理解诗歌主题、解读诗歌语言、体会诗歌意境、关注诗歌结构、结合注释和典故以及多读多背等方法,我们可以逐渐提高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高考语文复习-如何读懂诗歌课件

总结之三:读懂诗歌的途径是分 清题材,有助于我们读懂诗歌 情感内容
常见的诗歌题材有: 咏物诗 边塞诗 山水田园诗
怀古诗 闺怨诗 哲理诗等 下面我们来梳理诗歌题材
• 练一练 • 蝉(唐 虞世南) • 垂緌(ruí)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jiè)秋风。 物态(蝉):“饮清露”“流响”, “居高 ”“声远”等。(托物)
小重山 端午 【元】舒岫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 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 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 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汨罗江。
• 1.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表达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之情。 • 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 • 怎么读出屈原的呢? • 诗下面有【注】 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
练一练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情感? ——思乡怀人(怎么读出?)
表现手法——借景抒情 白描 衬托 写景时的 远近高低视听动静结合。 语言特点——清新质朴 清丽洗练 意境——淡雅幽静 判断诗歌类型——山水田园风光(山石 、田园 、 炊烟、鸡犬、柴门、南亩)
• 温馨提示:平常有关诗人相关内容的积累别忘了 利用
练一练 李清照《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 人,却道海棠仍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 红瘦。又如: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 因了解李清照,当然知道本诗是闺怨诗。 知道杜牧是晚唐诗人,所以多少都有所历 史的寄托。(物是人非之感)
有效读懂诗歌之八-诗歌鉴赏之结构技巧

以景结情。
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结束诗句,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以小见大。
1
指以小景传大境界,以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
2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⑴
3
【其一】
4
长安回望绣成堆⑵,山顶千门次第开⑶。
01
脉脉人千里。念两处风情,万重烟水。雨歇天高,望断翠峰十二。侭无言、谁会凭高意。纵写得、离肠万种,奈归云谁寄。
02
STEP3
STEP2
STEP1
上阕“对晚景、伤怀念远,新仇旧恨相继”几句,在整首词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承上启下(1分)。“晚景”总括了上文的所见所闻,(1分)“伤怀念远,新愁旧恨相继”由上阕的写景过渡为下阕的抒情(1分)
5
一骑红尘妃子笑⑷,无人知是荔枝来⑸。
6
诗中借杨贵妃吃荔枝的小事讽喻帝王荒淫误国,总结历史教训。可谓以小见大。
7
01
首句的结构作用:
03
为下文对什么的描写作铺垫
05
如果首句设问,那么就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省的作用。
高考复习有效读懂诗歌PPT[优秀课件资料]
鉴赏程序 (走进诗歌)
• 看一看 找启示:题目、诗序、注释、作者 • 抓一抓 寻突破:抓词语的暗示
找出写景(人、事)的词语、 找出直接写情感或暗示情感的词语。 • 辨一辨 明关系: 明确人、事、景、物之间的关系; 明确各联(各句)间什么关系
22
看:题目…… 抓:景、情 明:关系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有效读懂诗歌
诗歌鉴赏能力要求
E、鉴赏评价。指对诗歌的鉴别、赏析和评价。
鉴赏评价点
•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
古诗词特点
凝练含蓄 言简意丰
诗歌的短小凝练常会省略很多信息。 诗歌由于声律要求和出于修辞上的 特殊需要,常会打乱语序。
3
诗歌鉴赏能力要求
E、鉴赏评价。指对诗歌的鉴别、赏析和评价。
27
(3) 叙事抒情诗(借事说理诗)
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通过叙写作者走访友人李凝未遇这样一件寻常小事, 表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28
(4)咏史怀古诗 (如杜甫《蜀相》、刘禹锡《石头城》), 往往通过自然景物的繁盛与人事的变迁之对比, 借景抒情。 读诗时要联系背景,领悟情感(感慨兴衰或寄托 哀思或借古讽今); 特征(意象):青草、繁花;空城等
32
赠友送别诗 通过景物渲染离别时凄凉氛围,抒发惜别或勉励 之情; 特征(意象):文题(送、赠、别等),柳,酒, 船,长亭短亭,灞桥南浦等。 闺怨诗,写闺房女子对丈夫久客不归的埋怨或对 远在边地征戍的夫君的思念; 谈禅说理诗,是诗人把自己类似禅宗的顿悟或事 理的体察诉之于诗句中,这类诗往往有不食人间 烟火之空灵境界。
(word完整版)七种方法教读懂诗歌情感
七种方法教读懂诗歌情感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我国古代诗歌一向追求诗情画意,欣赏古代诗歌作品是一种美的享受,心灵的净化和心境的提升。
那么有没有能让学生迅速而准确地读懂一首古诗词的方法呢?,可以从以下七方面入手:一、抓“标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
标题往往对诗歌广泛丰富的内容有很明显的提示总括作用:有些题目显示事件、情感;有些题目交代写作目的和写作背景;有些题目点明中心。
所以,有时抓住了题目,也就大体抓住了诗歌的基本内容.如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题目交待了内容(送别)、时间、对象;张籍的《秋思》,题目点名了感情基调;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题目暗示了内容.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题目既交代了时间(月夜),又表明了情感(忆),再加上特殊的人物关系(舍弟),让我们未读诗句就已经明白了诗歌的情感主旨――思念.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视标题,尤其要重视标题中提挈全篇、精练传神的字词。
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诗题中“闻笛”二字,杜甫的《春夜喜雨》诗题中的“喜”字。
二、抓“作者”“文如其人”,“诗言志”。
每首诗词的问世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都和作者当时所处的背景,和作者的性格密切相关。
因此,要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就要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所处的时代背景.其实,许多诗词所表达的主旨和思想感情都与作者的生平遭遇和所处的时代有关。
我们要关注著名诗人的相关遭遇、境况,所处朝代国势、朝政。
如介绍诗歌是作者被贬某地时所作,则要考虑是否有怀才不遇、报国思用等情感;如介绍作者常年旅居外地,则要考虑羁旅愁思、思乡怀人之情;如介绍作者是南宋诗人(或朝代已灭亡),则要考虑收复失地之心.三、抓“意象”古诗词中,作者常常通过选取特定的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等)来表达内心独特的感受,这些客观物象我们称为“意象”,它是作者内在思想情感与外在客观物象的统一。
作者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是其主观情感的流露。
我们鉴赏古诗词时就要留心诗词中出现的意象,抓住意象的特点,揣摩意象的含义,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在我国古典诗词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的象征意义基本是固定的,也往往寄托着特定的情感。
如何读懂诗歌-走好鉴赏诗歌的第一步
如何读懂诗歌——走好鉴赏诗词的第一步读诗如读人。
读一首不曾谋面的诗歌,就如同见一个陌生人,读诗的过程,完全可以看成是你和这个人交往的过程,那么,如何才能又快又准确地了解他呢?一、怎样算是读懂诗歌1、明白表层意思能翻译出大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景物如何明白浅层意思?填充内容——诗中省略的主语、宾语、状语、过渡语等调整语序——主谓倒装、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整合句意——前后连缀,大体翻译为意思相对完整的句子。
明确题材——送别诗、羁旅诗、边塞诗、闺怨诗、田园诗、怀古诗、隐逸诗等。
例1:汉江临泛(王维)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大意:(我泛舟江上,纵目远望,只见)莽莽古楚之地和从湖南方面奔涌而来的“三湘”之水相连接,(汹涌汉江入)荆江而与长江九派汇聚合流。
汉江(滔滔远去,好像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去了,两岸重重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若有若无。
(远方的)城郭在前面的水面上浮动;波涛汹涌,浪拍云天,摇荡起(远方的)天空。
襄阳风光美丽,(似乎想要把我)留下,与山翁共谋一醉.2、领会深层意思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1)三、四两句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2分)答:江水的流长邈远和两岸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的特点。
(2)颈联中哪两个词用得极妙,找出来并简析。
(4分)答:“浮”和“动”。
“浮”表面上写城郭在水面上飘动,实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动”表面上写天空在摇荡,实言波涛汹涌,浪拍云天。
(3)从整首诗看,作者流露出的感情是什么?(4分)答: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
二、读懂诗歌的方法技巧1、品标题标题是诗歌鉴赏的切入点。
因为标题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题材等)。
题目是诗词的眼睛,它往往直接揭示了诗词创作的时间、地点、事件和主旨等。
诗歌鉴赏——怎样快速读懂古诗词课件
B.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陈羽《参军行》)
C.春来茗叶还争白,尾月尽梅梢尽放红。(韩元吉《送陆务观福 建提仓》)
D.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 起二绝句》)
【2012年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0~11题。
柳堤
[明]金 銮
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十里笼晴苑,千条锁故营。
② 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盛衰之感,下列诗句中寓有相同情感的两句 是(4分)
A.杜甫诗中韦曲花,至今无赖尚豪家。——唐·罗隐 《寄南城韦逸 人》
B.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宋·张炎《高阳 台·西湖春感》
C.莫嗟韦曲花无赖,留擅终南雨后青。——元·虞集《南野亭》
D.花气上林春浩渺,酒香韦曲晚氤氲。——明·胡应麟《寄朱可大进 士》
悱之情,而王维抒发的却是因“好道”而归隐,享受“兴来每独往”的悠 闲自在自得其乐之情;②面对“白发”“水穷处”同样的迟暮困窘之境, 带给孟浩然的感觉是“催人老”的感慨,年华逝去的感伤之情,带给王维 的却是“”的洒脱。截然不同的感受,体现出二人内心迥然相异的感情。
14. (3分)A 15. (3分)B 16. (6分)
16.刘诗颔联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一手法的一 项是(3分)
A.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杜甫《送韩十四江东觐省》)
B.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C.莺边日暖如人语,草际风来作药香。
(唐庚《春日郊外》)
D.万壑有声含晚簌,数峰无语立斜阳。
(王禹偁《村行》)
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鸟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田园杂兴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寒①梅尧臣 春昼自阴阴,云容薄更深。 蝶寒方敛翅,花冷不开心。 压树青帘②动,依山片雨临。 未尝辜景物,多病不能寻。 注:①这首诗写于庆历六年初春。当时作者 支持的范仲淹革新政治活动(庆历新政)正 处于低潮,个人生活中,梅尧臣妻子谢世后 次子病逝。②“青帘”指酒旗。
关注作者
1、知人——了解作者的思想、经历、创作风格。 2、论世——了解时代背景、相关社会生活。
移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关注注解
作者 背景 疑难词语 难懂的典故
琅琊溪 【宋】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 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 溪在滁州狼牙山。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 桥。
【解读】通过我们对欧阳修的了解及注释的提示,可 以知道作者的身世及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作者欧阳修 曾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因议新法与王安石不合而 遭贬。这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落花随 流水流出等画面。表现了作者对琅琊溪美景的喜爱之 情,体现了作者远离官场、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
关注意象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偶成 程颢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1)这首诗开头两句描画了一幅春景图。请用两字 短语概括诗中描绘的景物。
淡云、轻风、丽日、红花、绿柳
( 2)试从内容主旨角度评析这首诗。
这首诗描绘了风和日丽的春天景色。一、二句写景: 白云、春风、丽日、红花、绿柳、碧水,上下辉映,生 机盎然。三、四句抒发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偷闲学 少年”,平淡之中寓深意,表达了诗人怡然自得之情。
——如何有效读懂诗歌
学习目标:
1、掌握读懂诗歌的基本方法。 2、学会运用所学的方法读懂诗歌。
读 懂
1. 表层意思 能翻译出大意:时间、地点、 人物、事情、景物 2. 深层意思 写出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 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 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闺怨》 《春夜喜雨》 《春日秦国怀古》 《早梅》 《邯郸冬至夜思家》 《枫桥夜泊》 《咏蝉》
特别提醒:
要真正读懂诗歌,方法不是根本,多读多悟才是
关键。读懂诗歌是一项综合性的智力活动,要先学会
分步阅读,再上升到综合阅读。这段时间做诗歌鉴赏
题,不要忙于答题,要有意识地把揣摩语言、感悟情
思、整体读懂诗歌放在首位。
阅读陆游的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鹊桥仙· 夜闻杜鹃① 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晓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 声。但日夜常啼杜鹃,催成清泪,惊残②孤梦,又拣深枝 飞去。故山③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 ①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初,陆游在郑(今 陕西省)做四川宣抚使王炎的幕僚,积极参加抗金战争, 战绩显著。正当前线节节胜利,即将收复长安之际,王炎 调往都城临安枢密院,陆游也被调任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 管,离开抗战前线。此作是他到成都之后所写,是“借物 寓言”之作。 ②惊残:惊醒。 ③故山:即家乡。 这首词前三句描绘了一幅 春晚寂静、昏暗、风雨凄迷 的景 象;“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夜常啼杜鹃”运用衬托 手法,突出了杜鹃悲切的叫声;全词最后一句表现了诗人 感情。 表现诗人岁月蹉跎、英雄老去、事业无成的悲叹。
天已将明,孤灯闪烁,诗中女主人公仍在那儿辗 转反侧,不能成眠。原来是黎明时分那声声悦耳动听 的喜鹊鸣叫,把她引到门前去的。“乾鹊噪,行人 至。”这不明明预兆着日夜思念的“行人”──出了 远门的丈夫马上要回来吗?!“不忿朝来鹊喜声!” 这不仅是对一只鸟儿的恼恨,这里凝聚着的是对丈夫 痴恋的深情、多年来独守空房的痛苦以及不能把握自 己命运的无望的怨叹。
关注情点
情点:诗歌中直接或间接表达或透露诗人思想感情的字眼。
汴河曲 唐 李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煞人。 注:李益,中唐边塞诗派,擅长绝句,善写风景 。 问: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答案:诗的感情基调是愁。《汴河曲》就汴 水春色、堤柳飞花与隋宫的荒凉颓败作对照 映衬,于今昔盛衰中寓历史感慨。
常见的诗歌题材
送别抒怀诗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羁旅思乡诗
《春夜洛城闻笛》
思妇闺情诗
《闺怨》
山水田园诗
陶渊明 诗
怀古咏史诗
《越中揽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咏物言志诗
《咏梅》
边塞征战诗
《送魏大从军》
民生疾苦诗
《蚕妇》 《书愤》
抑郁失意诗
关注标题
闺情
李端
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灯未灭梦难成。 披衣更向门前望,不忿朝来鹊喜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