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黄山头方言对于文学的问题及其历史文化

合集下载

方言—文学语言中的奇葩

方言—文学语言中的奇葩

方言—文学语言中的奇葩作者:陈煌煌来源:《青年时代》2016年第07期摘要:方言对于文学创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繁花》给人的惊艳之感首先就是方言所带来的独特魅力。

立足于这两点,本文主要探讨方言成为文学语言后具有“陌生化”功能,推动语言风格确立,以及方言创作的现状和展望,并相应地对《繁花》的方言运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繁花》;方言;文学语言一、“陌生”的方言自从什克洛夫斯基提出了著名的“陌生化”理论,反常化就使得文学语言同具有“自动化”倾向的日常语言形成鲜明对照,成为由日常语言转变为文学语言最重要途径。

而方言之所以能成为文学语言,正是因为方言的使用能使文学作品呈现出陌生化的审美效果。

方言作为一种“因地而异的说话方式”,对于使用区域外的人而言是陌生的,而同一地区的人们也会因方言内部存在的差异而对彼此的方言感到既亲切又陌生。

加之在普通话成为共同语、共同语成为文学创作主体的今天,读者是以惯常的共同语的思维期待语言。

因此当文本中出现了方言的时候,就打破了读者先前对语言的期待,文本与读者在语言上就形成了一种审美距离,从而唤起了别样的审美感受。

《繁花》的开篇是这样的:“这天下午,沪生经过静安寺菜场,听见友人招呼,呼声一看,是陶陶,前女朋友梅瑞的邻居。

沪生说,陶陶卖大闸蟹了。

陶陶说,长远不见,进来吃杯茶。

沪生说,我有事体。

陶陶说,进来嘛,进来看风景。

沪生勉强走进摊位。

陶陶的老婆芳妹,低鬟一笑说,沪生坐,我出去一趟。

两个人做紧躺椅,看芳妹的背影,婷婷离开。

沪生说,身材越来越好了。

陶陶不响。

”短短一段话,强烈的陌生感气息扑面而来。

这正是“吃杯茶”、“不响”等沪语词汇,段落长句子短等沪语特点使得非沪语使用者的读者生发出别样美感的结果。

但并不是说越陌生越好,文学语言是要和读者进行交流,陌生化归根结底是为了更有力地传达语言所要表达的内容。

金宇澄在谈到《繁花》的语言时就说道:“语言是为小说服务的。

沪语小说最吸引读者的还是它独有的文学价值,也就是小说通过上海话呈现出来的上海生活。

黄山家乡传统文化作文

黄山家乡传统文化作文

黄山家乡传统文化作文
中国文化拥有悠久历史,传统文化在社会文化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特别是黄山这样的家乡,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穿越时间的长河,今天依然存在着浓浓的传统文化的气息。

首先,黄山是一个拥有多元文化的地方。

它融合了许多文化元素,如苏秦文化、徽州文化和汉族文化。

这种多元文化在青年一代特别突出,他们能够吸收这些不同文化的精神,传承祖辈的遗产,而且热衷于把自己的想法融入其中。

其次,黄山传统文化着重于宗教文化的演变。

黄山的信仰主要建立在传统的道教之上,并有很多与信仰有关的地方庙宇,铭记在黄山历史的表面上。

除此之外,黄山的宗教文化还体现在民俗节日和生活习俗。

此外,黄山传统文化也体现在饮食方面。

黄山有其独特的传统饮食,如“关河糕”、“紫烧大肉”、“仙菇海带”等,涵盖了中药、素食、海鲜以及传统酒料等不同类型的食物。

饮食文化也加强了人们对家乡文化的情感,对岁月流逝的回忆也变得更加甜美。

最后,黄山传统文化鲜明的特点体现在陶瓷文化之中。

历史上,黄山一直以精美的陶瓷著称,大部分的陶瓷都流传了上千年,作为一种可被视为传统文化的象征。

陶瓷文化在今天依然得到宣传,被视为代表黄山传统文化的标志性艺术品,不仅在国内备受推崇,还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总之,黄山是一处具有浓厚传统文化底蕴的家乡,以宗教文化、
饮食文化、陶瓷文化等多方面令人难忘。

今天,黄山人民正在努力保护这些不变的传统文化,以力促进更多中外游客在这里探寻熟悉的家乡文化与深奥的历史魅力。

论徽州民歌对徽州方言的传播效能分析

论徽州民歌对徽州方言的传播效能分析

GRACEFUL BEARING区域治理论徽州民歌对徽州方言的传播效能分析*巢湖学院 方明慧,刘沁钰,沈洁摘要:方言与民歌都是民间文化的一部分,植根于地方社会发展和人民的生产生活之中。

徽州民歌是诞生于徽州地区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民歌的形式很大程度上受到方言的影响。

而现在随着社会发展的现代化,方言逐渐被弱化,被普通话所代替,民歌的生存也受到了极大影响。

本文章将聚焦于徽州民歌,从方言与民歌的发展与传播等方面入手,并对其方言与民歌的关系进行相关的考证。

关键词:徽州民歌;徽州方言;方言保护;方言传承;方言传播;民歌创作中图分类号:H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595(2020)46-0297-0002方言与民歌都是地域文化的组成部分,能直接反映当地的文化风貌和地域特色,方言与民歌也都属于口头传统,都植根于地方社会发展和人民的生产生活之中,徽州方言以其地域的特殊性和文化的传承性,早被人民关注和重视。

徽州民歌也是徽州地区一种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

方言是演绎民歌最生动的表达方式,无论是汉族民歌,还是少数民歌,用方言来演唱都体现了民歌的本真性。

方言的语音特点,给予了民歌演绎浓郁的地方味道。

然而随着社会现代化的深入发展,方言逐渐被普通话所代替,支撑徽州方言的徽文化也一点点走向衰亡,徽州方言也一点点走向没落,年轻一代只会说普通话的现象也越来越常见,导致大多数地方的民歌受到了极大地影响。

古时徽州的民歌民谣不计其数,只可惜如今都面临着濒危的窘境。

当前要保护方言,保护民歌,就要在方言与民歌的传播上,在民歌的创作上加以创新,如何更好地传承方言进而更好地传承民歌,是当下保护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关节。

本文将结合徽州方言与民歌的关系特点来分析徽州民歌对于徽州方言的传播作用。

一、民歌和方言保护的关系方言为什么会逐渐地消散,慢慢地不被人们大众所使用。

这里面有很多的因素,笔者是支持国家推广和全民使用普通话,这样的确有利于沟通和交流,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现代日本语和徽州方言对古汉语的继承探析

现代日本语和徽州方言对古汉语的继承探析

现代日本语和徽州方言对古汉语的继承探析刘宁晖【摘要】日本语中有相当一部分汉字来自中国古汉语典籍,在漫长的吸收、演变过程中,古汉语的有些字(义)、词(义)得以继承,有的已被淘汰.徽州因为山峦叠嶂、险阻重重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躲过历史上多次政权更迭引起的战乱,中原正统文化得以保存;又因其与外界接触较少,很多现代汉语中不再使用的一部分古汉语的字(义)、词(义)在徽州方言中被继承下来.以古汉语的继承为切入点,对现代日本语和徽州方言中的一些字(义)、词(义)进行对比分析,以期对研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古汉语的发展变化提供借鉴.【期刊名称】《黄山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19)002【总页数】6页(P86-91)【关键词】古汉语;日本语;徽州方言;语义继承【作者】刘宁晖【作者单位】黄山学院旅游学院,安徽黄山2450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09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发生着与外部文化的摩擦融合和与内部文化的碰撞交融。

语言作为其载体,在文化形成发展的漫长岁月中也不断发生着演化。

汉语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载体,从古至今经历了淘汰、更新、变异的过程。

在现代汉语中,其字(义)、词(义)传承古汉语语义毋庸置疑,但也发生了一定的演变。

一些古汉语的字词或其字义、词义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再使用;或舍弃了其部分字义、词义,只在某一个或几个义项上与古汉语保持一致。

日本自古就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大量借鉴了中国的汉字。

不仅通过汉字的偏旁部首和草体字的字形,创造了平假名和片假名,还照搬了大量现成的中国汉字,并沿袭了相当一部分汉字的字义。

徽州①峰峦叠嶂、地势险阻,本是山越荆莽之地,自然灵气十足而文化气息微弱。

晋永嘉之乱后,中原战乱频繁,百姓动荡不安。

黄巢之乱和两宋之间的靖康之乱在撼动历史秩序的同时,给世代生活在中原地区的衣冠巨族以沉重打击,数百年间成千上万的“中原衣冠避地保于此。

”[1]17原本“险阻四塞几类蜀之剑阁矣,而僻在一隅,用武者莫之顾”[2]72的徽州成了由北向南迁徙的贵族、官吏的世外桃源。

黟县方言中的字和音一点思索与探讨

黟县方言中的字和音一点思索与探讨

黟县方言中的字和音一点思索与探讨
【让遗产传承未来】征文
对黟县方言的一点收集与释义
宏村学校黄志伟
黟县方言,在中华民族语言中算是一朵奇葩。

它从属于汉语言,与汉语言大体无二别,说话句式、结构大体相同,文书往来也是非常规范的汉文字。

但它又和汉语言有些微差别。

最主要是语音特别,很难听懂,很不好学;而且有些词语表达,根据语音用汉字书写非常困难。

许多方言专家学者前来对此考察研究,往往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基本上难有斩获。

地方方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需要传承,需要光大。

我是土生土长的黟县人。

鉴于此,我就黟县话作一些收集并以释义。

尽管很不成熟,也很零碎,有的解释差强人意,可能贻笑大方。

然而我的本意是抛砖引玉,激起爱好于此的人们的研究兴趣。

与汉语相同的词语,只不过读音有所不同。

这些字词即使外人听音搞不清你说什么,但书写不成问题,意思表达也完全相同。

比如:中华(jianghuo)、现代(xieduoi)、探索(tosou)、文书(wangsu)、打架(dago)、高兴(gexin)、吃饭(qiefuo)、做事(zoueshi)、种田(jiangtie)、爬山(posho)、家园(goyue),等等。

这类不胜枚举,是黟县话的主流,在此不需详细列出。

完全不相同于汉语的词汇。

初步收集如下:
天光,黟县话读音tiegong。

黟县人把它作为词汇使用,泛指早晨,如天光啦。

又指早餐、早饭,并且更多时候是以这个含义加以运用的,如,烧天光,吃天光。

太平(黄山区)方言

太平(黄山区)方言

太平(黄山区)方言黄山区(太平)本区居民多为汉族,少数民族有回、壮、布依、白族等,使用语言均属汉语方言,按语音差异可明显分为七种话,即吴语宣州片的五种话,徽语中的黄山话及江淮官话。

分布情况大致是:太平话仙源、甘棠、耿城、三口、新明、焦村、龙门乡的大部分及贤村乡的上岭村、潭家桥的长源村、罗村等处土著居民说太平话,属吴语宣州片太平小片,是宣州片吴语的代表性地点方言。

三丰话:新丰、永丰、新华及龙门的沿太平湖(原为舒溪河)一带土著居民说三丰话,旧称下太平话(包括秧溪)。

与青阳的陵阳、泾县的厚岸、陈村的方言比较接近,属吴语宣州片泾陵小片,是太平话的特殊一支。

郭村话郭村的大部分(除山河村,该村土著方言属黟县宏村话),贤村的汤家、九里溪、戴家及桃源乡的桃坑、地理溪等处土著居民说宏潭话(宏潭旧属太平县),属吴语宣州片的特殊一支,亦称西太平话。

旌德话:潭家桥的留东村、中墩村等处土著居民说潭家桥话,属吴语宣州话特殊的一支,与旌德洪川、江村话类似。

从历史上来说又称东太平话(或称旌德话)。

广阳话:广阳、乌石、清溪及桃源的售口等处土著居民说广阳话,属吴语宣州片铜陵、泾县小片,是宣州话中比较典型的一支。

汤口话:汤口(包括芳村、寨西、岗村、山岔等处)土著居民说黄山话,属徽语歙县北乡小片,俗称歙县北乡话。

江淮官话区境大部分畈区乡镇有不少居民说江淮官话。

上述方言中,吴语与徽语为区境土著方言,江淮官话为移民方言。

建国后,大力推行普通话。

随着社会进步、人际交流的扩大,方言使用范围不断缩小,并已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区境说太平话的人口约5万余人,占全区人口的1/3。

语音:区境方言繁杂,以吴语为主,其中太平话至今仍保存一整套中古全浊声母。

《安徽大百科全书》将太平话定为吴语的代表性地点方言。

这里以仙源、甘棠两地的太平话语音为例。

声母:太平话声母25个。

包括零声母。

塞音:p波、t得、k哥吉。

p'坡别 t'特敌 k'科局缺b婆部 d团盗林 g共狂奇健塞擦音:ts资脂 tc鸡知ts'雌痴 tc'妻籍直尺擦音:f福花 v佛华微 s私诗z慈时柴坐希世集食齐赵x喝瞎γ 孩鞋鼻音:m摸尾逆日业边音:l勒纳零声母:袄衣乌鱼活声母特点说明:1、声母l-可以自由变读为n-,但通常以读l-为多。

浅谈黄山公文化

浅谈黄山公文化

浅谈黄山公文化摘要:闽东是福建较早的文明之地,历史可上溯至西晋太康,而黄山公文化的形成始于北宋,他是地方民俗文化的一个缩影。

关键词:黄山公、闽东、民俗文化黄山公,原名黄槐,百姓尊称之黄山公,黄山圣公、黄山相公,道教闾山派。

是寿宁县境内第二位进士、北宋徽州知州。

他一生实践“民本”理念,为救民,他开仓放粮赈灾。

弃官归隐故里,他又为乡民施药治病,设馆办学。

八百多年来,黄槐为民请命,积德行善,扶正祛邪的精神被社会普遍认同,被后人尊奉为“黄山公”,其庙宇遍布闽东北、浙西南,信众达2000多万。

黄槐从人变为神,信仰已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如今,黄槐“黄山公文化”更是寿宁县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百姓眼中的“解粮官”站在寿宁县清源乡西北部韶托村的黄槐湖畔,清风徐徐,鸟语花香。

眼前,高山上一湖碧水,在透亮的阳光下微波粼粼,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黄槐湖的古往今来。

让人疑惑的是,黄槐的老家居然被淹没在黄槐湖里。

据当地村民介绍,在上世纪中期,当地因农业的需要,在韶托村修建寿宁县第一座灌溉水库,便将原先的村庄整体搬迁到附近的高处,原来的韶托村就被淹没了。

若干年之后,当地村民感到愧疚,因此将这水库以黄槐的名字来命名。

要想了解黄槐,首先得从韶托村说起。

据《福建通志》记载:“黄槐,长溪人。

政和间举进士第,授徽州尹。

世乱挂冠学修炼术,隐居敛迹垂钓鹤溪。

卒,乡人祠祀之,水旱疾疫祷之必应。

”据介绍,唐末宋初,黄槐的先祖从江西迁至韶托,当时的寿宁尚末建县,韶托隶属长溪县,也就是现在的霞浦县。

在北宋徽宗政和时期,天资聪慧的黄槐苦读成名,进士及第,并沿着学而优则仕之捷径,一路仕途顺畅官至徽州知州。

时值徽州一带灾情不断,数十万徽州灾民饥寒交迫流离失所。

黄槐忧心如焚,他上表奏请朝廷减免徭役赋税,开仓放粮赈灾。

然而,奸相蔡京把持朝政,不但不准赈灾,反而变本加厉地横征暴敛。

为了拯救一方百姓,黄槐决定放弃仕途富贵,传令所辖州县全部打开官仓放粮赈灾。

徽州方言与徽州文化传承探析

徽州方言与徽州文化传承探析

徽州方言与徽州文化传承探析作者:周蓉蓉来源:《昆明民族干部学院学报》2016年第07期[摘要]徽州方言既是徽州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承载积淀着深厚的徽州文化。

本文通过对徽州方言与徽州地域历史地理、民俗习惯、文学艺术、社会心理关系的梳理分析,为徽州方言的理据研究提供了有益借鉴,也为徽州文化的传承和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徽州;方言;文化徽州方言,是在古徽州地域形成、发展、传承的一种地方性语言,目前总使用人口约120余万,使用范围为古徽州地域一府六县,即现今的黄山市屯溪区、徽州区、休宁县、祁门县、黟县和歙县,江西省婺源县及宣城市的绩溪县。

英国语言学家帕默尔曾经说过:“语言忠实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忠实地反映了它的各种游戏和娱乐、各种信仰和偏见。

”如果说语言反映了民族文化,那么方言则反映了地域文化。

具体到徽州方言来说,“是在天时地利人和的自然环境、人口迁徙、经济发展等因素中萌芽和成长起来的,对徽州文化的形成和繁荣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作为徽州文化的载体及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徽州方言就像一面镜子记录着徽州人民的全部文化信息,又像一个窗口揭示着微州文化的一切内容。

一、徽州方言与徽州历史地理徽州方言是在徽州地区长期的历史变迁中逐渐形成、发展的。

因此,它的很多特征必须联系徽州发展史及徽州地理特征才能进行正确的理解。

据考证,古徽州地域的远古居民——“山越”人以山脉、水系等为自然屏障,形成诸多小部落,逐渐形成一些相对独立的方言土语。

这便是成就徽州方言“十里不同音”、“隔山隔水就隔音”的典型特征的最初缘由。

另外,古徽州历史上在西晋“永嘉之乱”后,唐代中后期,两宋之际曾经出现三次大的移民浪潮。

除此之外,一些小的移民潮时有发生。

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北方移民的迁入带来了各自的北方方言,这些北方方言与“徽语”区土著方言相互渗透、渲染融合,便逐渐形成了整体上自成体系、内部又有诸多不同的徽州方言。

可以说,一部微州的人口变迁史就是徽州方言驳杂性、离心性的最好注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黄山头方言对于文学的问题及其历史文化罗雅玲【摘要】黄山头位于鄂南湘北边界公安、石首、安乡三县市的交界处,其方言运用广泛,历史文化悠久。

而方言具有强烈的地域性,是一个地方的人与自然的“形而上的”总结。

方言从非意识形态的、经验的、生命的、集体无意识的角度与他者世界对话,具有先验的本真性。

文学的本质要求做到“文”与“言”的统一。

本文从方言词语及其存在的历史遗迹层面入手,试图对黄山头的语言及其历史文化做一系列的浅谈。

【关键词】文学方言词语古文化的发源黄山头方言“我想如果你生活在这种环境(黄山头)里,你会不知不觉受到影响,比如你的说话方式,你的思维方式,可能就是黄山头人的方式,可能你的对话就是黄山头人的对话了,这种故乡的方言的运用,这些东西都是综合性的,我想任何一个人,他的写作都离不开环境对他的影响,这种肯定是潜移默化的,他不可能是很具体,但是他会是默默的在影响你,因为你喝这里的水,你跟这里的人接触,你写这里的故事。

”—作家东西一、方言对于文学东西的这段话实际上说到了两个重要的问题:第一,方言反映了一个地方的人的思维习惯、生活方式、性格气质。

通过一个地方的语言最能看出当地的风土人情。

第二,作家不可避免的受到他所生活的地方的环境特别是方言的影响。

东西的观点与老一辈的作家汪曾祺不谋而合。

汪曾祺说:“我的小说背景是:我的家乡高邮、昆明、上海、张家口。

……我以这些不同的地方为背景的小说,大都受了一些这些地方的影响,风土人情、语言——包括叙述语言,都有一些这些地方的特色。

”汪曾祺接着说,“但我不专用这一地方的语言写这一地方的人事。

”(1)方言的定义方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方言包括社会方言和地域方言两种。

所谓社会方言,就是某一行业或某一组织的通用语,别的行业或组织没法以此与其进行交流。

比如某些专业术语,专门用语,行业用语,也包括通常所说的“天王盖地虎,宝塔镇蛇妖”等“黑话”。

所谓的地域方言是汉语在各个地方的地域变体,我们平时所说的方言即是地域意义上的方言。

地域方言也正是本文所要讨论的。

(2)方言和文学的关系其实,方言语文学的关系问题早就引起了作家们的关注。

《水浒传》、《红楼梦》就有着大量的方言土语。

晚清以后,甚至有了一些纯粹用方言写作的小说。

如文康的《儿女英雄传》、石玉的《七侠五义》是用北京话写的,邹必显的《飞跎子传》是用扬州话写的,韩子云的《海上花列传》是用苏州话写的,李伯元的《海天鸿雪记》是用吴语为主而写的。

甚至有了廖恩焘作粤语诗集《嬉笑集》。

到了“五四”一代,不少文学家都很重视方言文学的创作。

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的“八大主义”之一,就是“不避俗语俗字”。

他说:“与其用三千年前之死字,不如用二十世纪之活字;语气作不能行远、不能普及之秦汉六朝文字,不如作家喻户晓之《水浒》、《西游》文字也。

”又说:“唯实写社会之情状,故能成真正文学。

”[2]。

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人鲁迅更是主张以方言丰富文学创作。

他说:“方言土语里,很有些意味深长的意思。

”[3]刘半农也认为人物口白的方言化,除了有刻画人物的功用外,还能显示出“地域神味”[4]。

方言味小说在近现代也有不少精品问世。

比如沙汀的《在其香居茶馆里》,李吉人的《死水微澜》是用四川方言进行写作,周立波分别采用东北方言、湘方言创作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山乡巨变》都有较大影响。

董正宇、孙叶林等综合前人的看法,提出运用方言的三大作用:凸现人物形神,传递别样情致,承传地域文化。

[5]。

所以方言文学在文学发展,特别是小说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小说表现全景式的社会人生,免不了涉及到人物和周围环境,这之中就触及到运用和种语言表达的问题。

从纵向上看,近代以来,小说的发展一直和方言相互联系。

通过方言的形式,我们可以找到一条文学的大道。

通过那些异样的发音、特别的词汇可以探寻到民族的埋藏最深的隐秘历史、民族记忆和集体无意识以及特殊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给了作家一个展示历史或现实生活的特殊的道路。

另一方面,汉语写作已经有工具化的倾向。

对于生命个体而言,探索汉语表达与生命意识的关系,摆脱语言在转译过程中背后隐匿的别样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通常是方言母语转化为普通话)背后隐匿的别样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所流失的宝贵东西方面也是一条探索之路。

二、黄山头的历史文化背景及其意义黄山头是荆楚古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原始社会村落遗址,商、周、战国遗址,晋、唐古墓葬等古迹达19处,遍布四周。

此地不仅为历代武将征战之地,也是文人墨客游历之乡。

东汉名将马援及农民起义军领袖覃儿健,宋代杨幺,明代李自成农民军,清代太平军都曾在此鏖战。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彭德怀、贺龙亦在此进行过革命活动。

战国时期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唐代柳宗元,宋代范成大,明代“三袁”,清代陶澍等曾来此游历,并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文。

黄山头国家森林公园区域是荆楚古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原始社会村落遗址,商、周、战国遗址,晋、唐古墓葬等古迹达19处之多,遍布四周。

此地历代为军家征战之地,东汉名将马援及农民起义军领袖覃儿健,宋代杨幺,明代李自成农民军,清代太平军都曾在此鏖战。

黄山头以她的钟灵毓秀吸引着历代文人墨客到这里游历。

早在晋代,这里就寺庙矗立,香客如云。

战国时期的伟大爱国诗人屈原,梁朝的沈约,唐代的柳宗元,宋朝的范成大,明朝的"三袁",清朝的陶澍等都曾到此游历,并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文。

元朝颜耕道、明朝吴宗儒、清朝赵纯翁和潘湘等均曾题有《黄山赋》。

明代的王世昌,夜宿黄山,题有"钟声低者远,人语隔溪烟,置榻云为伴,烹茶夜饮泉,此宵河汉近,忘却我非仙"等诗句。

唐代大文学家柳宗元在山上忠济庙居住数日,结识了江南才子段洪古,并即兴为"南禅寺"、"忠济庙"分别题匾,墨迹尚存,传为千古佳话。

现代著名诗人于沙来黄山夜宿,题有"暮霭生何处,湿绕万千树,才见夕阳红,不觉梦已绿"等诗句。

黄山头国家森林公园所在地同时也是我党我军从事早期革命活动的老区之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彭德怀、贺龙等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此进行过革命活动。

...(1)南闸、谢公墓、忠济庙、云麓宫新中国建国初期,全国第一大水利工程,雄伟的荆江南闸横卧在奔腾不息的虎渡河上,1952年4月5日破土动工,当年6月25日胜利竣工,仅用了75个日日夜夜。

这项上保武汉三镇,下保岳阳、长沙安全的巨大工程,由毛主席亲自批准,苏联专家设计,遵照毛主席关于“搞比不搞好,早搞比迟搞好,军队以打仗办法进行”的指示,抽调唐天际将军所属抗美援朝部队官兵10万和工人4万、民工16万共计30万劳动大军,共完成钢筋混凝土3.25万立方米,砖块、垫块、碎石5.9万立方米。

南闸全长360米,共32孔,每孔净宽9米,闸高8.5米,闸底高程32米,闸顶高层43米,采用钢筋混凝土底板,空心垛墙,坝式岸墩,弧形钢板闸门,电力绞车启闭。

为纪念这一大巨大工程的胜利竣工,在距南闸320米的黄山脚下,建有荆江分洪工程纪念公园,公园内建有蔚为壮观的纪念塔,纪念塔上部刻有毛主席、周总理、李先念、邓子恢、宋庆龄、唐天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笔手书和撰文,塔身中部刻有912名英雄模范的名字,塔身下部刻有逼真传神的反映劳动场面的浮雕。

几十年来,这里始终成为了游客和中小学生切身体会爱国爱家、奉献敬业精神的必到之地。

用麻白石铺成,以石为栏,雄伟壮丽的谢公墓位于这黄山极顶,据考证,北宋荆州刺史谢麟(江西吉安人氏),为官清正,知民疾苦,深受百姓爱戴。

死后托人将遗体运回故乡安葬,当谢公灵柩路经黄山时,陡然飞沙走石,狂风大作,谢公灵柩自动引向黄山极顶,竖葬庙侧,再也不能摇动半分。

于是人们就以石垒墓,安葬于此。

谢公生前体恤民情,死后仍在保佑百姓,因极为灵验,两湖两广的祭拜者络绎不绝,墓前这幅“黄山有幸埋忠骨,白石多缘寄鹤踪”的石刻对联,就是对谢公爱民如子的极高评价。

位于黄山主峰的“忠济庙”。

“忠济庙”初建于西晋,当时称“普济寺”,南北朝时改称“忠济庙”。

公元1112年,宋徽宗皇帝赐封爱民如子的谢公为“忠济真人”后,“忠济庙”扩建为三进二十四间。

头殿供奉的山神爷,是唯黄山独有的赶山王鞭打山神爷的神像。

您看这赶山王怒目圆睁、举鞭欲下,山神爷缩颈护胸,头却偏向一边。

据传,当年赶山王奉秦始皇之命,从武陵山脉中,赶出一只已修炼成仙的金凤凰化山填海时,与金风相约,为不打扰金凤凰修炼,搬山途中只能日落即起,鸡鸣既落。

当山头引至黄山头时,山神想:海乃天地造化之物,填之必成灾难,而这万顷波涛的洞庭湖边又恰无山岚,何不将此山坐落如此,造福于民。

于是山神灵机一动,学声鸡叫,霎时引得万鸡齐鸣,金凤闻声落地。

赶山王陡闻鸡鸣,举目一惊,知是山神所为,无可奈何,于是对山神雷霆震怒,才有了这寺观庙宇中唯黄山独有的这尊双人神像。

二殿供奉“谢公真人”,门前这幅“二千石荆楚赡依,公是前朝贤太守;八百里洞庭环抱,天留此老镇名山”的对联和“忠济庙”匾额系唐代大文豪柳宗元所书。

谢公神像底座高0.9米,人像高2.8米,双目慈善,面目威严,俨然集神、王、人于一体的最具权威的仙家,这神容,这风范,这仪态无不使人肃然起敬。

唐代文豪刘禹锡在此传经讲学,触景生情写下“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千古佳句的云麓宫,也是历史以来两湖两广的道教文化中心。

驻足黄山二顶的云麓宫中,体验刘禹锡虽被贬仍豪气万丈的气概,回首大千世界中财、气、酒、色的诱惑,展望这千里平川,万种风情尽收眼底的图画,这有声似无声,有色似无色,天大地大,神清气爽,烦恼尽消的感觉,是否已激荡在您博大的胸怀之中。

(2)刘弘墓、南禅寺、犀牛望月、青云路曾引起《人民日报》、《中国文物报》、《香港报》、《湖南日报》等数百家新闻媒体轰动性报道,1991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刘弘墓。

墓主刘弘(死于湖北襄阳),字和季,西晋沛国人,任荆州刺史、镇南将军等职,其人其事在《晋书》、《三国志、魏书》、《资治通鉴》《清乾隆县志》等史藉中均有详细记载。

刘弘墓于1991年4月由上级文物管理部门清理发掘,共出土金、银、铜、铁、玉瓷等精美文物79件,其中16件为国家一级文物,价值连城。

这两座龟纽方形金印,重168克的为“宣成公章”,重132克的为“镇南将军章”,均由纯金精雕细镂而成,造形逼真,金光璀璨。

这块由纯金制作、重50克的龙牌带扣长9厘米,宽6.5厘米,中心是金龙戏珠,鳞甲、龙身用翠珠镶嵌而成,细细金丝贯通龙身联于龙舍,稍微倾动,满目生辉。

这枚玉樽更是稀世之宝,在上海“中华文物精华展”中,一位美国考古学者,当场开价50000万美元,并顶礼跪拜。

刘弘墓墓室总体为椭圆拱形结构,下方上圆,墓室圆形顶部的四角攒尖结构奇特,为墓室结构之罕见。

刘弘墓墓室结构和出土的文物,被考古学家称赞为:“古无先例的国宝中之极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