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水特征

合集下载

降水特征的描述

降水特征的描述

降水特征的描述【降水特征的描述】气温(℃):年平均气温8。

气压(kPa):海拔每升高100米,气压下降百帕0。

空气湿度( %湿度):降水量随地势的升高而减小。

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的地区称为“湿润区”,一般在山地迎风坡降水量较大;在内陆降水量较少。

降水类型:从气候带看,大多数地区降水量随海拔升高而减少。

但在青藏高原东南部、云贵高原东北部和西北部的一些山地中,由于山高谷深,局部地形起伏大,气候变化急剧,形成奇特的垂直气候带。

不同海拔高度的空气湿度是不同的。

空气相对湿度在0。

3~40%之间,是我国主要降水类型分布地区,它们与空气温度和降水量的分布是相应的。

从降水量看,低纬度大陆地区气温高,蒸发弱,空气干燥,降水量少;气温低,蒸发强烈,空气湿润,降水丰沛。

世界降水量最丰富的地区是巴西东南部、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

最少的是两极和青藏高原地区。

【多雨地区的描述】夏季(月):热量充足,对流性旺盛,地面增温迅速,加上夏半年太阳辐射强,近地面层空气受热强烈,因而易形成强烈的对流,产生雷阵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

这时,常常会出现局部性的暴雨。

因此,初夏阶段(四、五月)也是台风等强对流天气发生最频繁的时期。

秋季(月):大气层结稳定,且多秋高气爽天气,白天光照充足,利于对流发展,多锋面活动。

锋面过境时,也会产生强烈的降水。

秋末(月):降水强度明显减弱,在冷暖气团交锋过程中,空气中可凝结的水汽变得十分稀薄,加上高空冷平流和地面冷锋面降水的影响,所以秋雨过程结束后,经常形成连续阴雨天气。

台风登陆前后,常出现狂风暴雨,甚至造成灾害。

【少雨地区的描述】冬季(月):晴朗少雨,气温较低,夜晚寒冷,干燥,适宜于病菌的生长,为各种疾病的好发季节。

第二年春季(月):回暖快,蒸发弱,天气晴朗少云,有利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天气晴朗,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果树的花芽分化,多雾会抑制花粉的萌发和花粉管的伸长,使雄蕊败育,造成落花落果。

有时,由于冷空气南下,把原来潜入土中过冬的病菌和害虫又从表土层里吹送到根系周围的土壤中去越冬,给农业生产带来危害。

水文学与水资源概论___降水_降水特征的表示方法

水文学与水资源概论___降水_降水特征的表示方法

第三节降水特征的表示方法
在水文学中,常以一些直方图或曲线反映降水在时、空上的分布特征和变化。

一、降水量过程线
以时段次序为横轴、以时段降水量为纵轴绘制而成的直方图称为降水量过程线。

二、降雨强度过程线(雨强过程线)
以时间为横轴、以降雨强度为纵轴绘制而成的直方图称为降雨强度过程线。

三、降水累积曲线(降水量累积曲线)
以时间为横轴、以降水开始至各个时刻的累积降水量为纵轴绘制而成的曲线称为降水累积曲线。

降水累积曲线上的平均坡度是时段内的平均降水强度。

四、等降水量线(等雨量线)
在图上,将各雨量站观测所得的同一时段的降雨量或一次降雨的降雨量标注在每站的位置上,再将降雨量相等的各点连接绘成光滑线,这些光滑线称为等降水量线。

换言之,图上降水量相等各点的连线即为等降水量线。

高三地理降水特征

高三地理降水特征

高三地理降水特征一、引言地理学上,降水是指大气中的水分通过凝结或凝结后的水滴或冰晶形式落到地面上的现象。

降水是地球上水循环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地表水资源的分配和人类社会的发展都有着重要影响。

在高三地理学习中,了解降水的特征对于我们理解气候形成机制、农业生产和自然灾害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围绕降水特征展开论述。

二、降水量的分布特征降水量是指单位面积上的降水量,通常以毫米或厘米为单位。

地球上的降水量呈现出明显的分布特征。

首先,赤道附近的热带地区降水量较大,形成了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风气候。

其次,中纬度地区的降水量相对较少,形成了草原和温带季风气候。

再次,极地地区的降水量非常稀少,主要以雪的形式存在。

此外,地形对降水量的分布也有很大影响,如山脉上的降水量较大,形成了山地雨林和高山草甸。

三、降水的季节性变化降水的季节性变化是指降水在一年中的分布规律。

在不同的地理区域,降水的季节性变化表现不一。

例如,在亚马逊雨林所在的亚热带地区,降水量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主要集中在夏季;而在地处赤道的热带雨林地区,降水则呈现出全年均匀分布的特点。

此外,地理位置离海远近也会影响降水的季节性变化,靠近海洋的地区降水量相对较大,季节性变化较小。

四、降水的日变化规律降水的日变化规律是指降水在一天中的分布规律。

一般来说,降水量在白天较大,在夜晚较小。

这是因为白天地表受到太阳辐射的加热,形成对流层,激发了对流性降水;而夜晚地表降温,对流层减弱,降水量减小。

此外,地理位置也会影响降水的日变化规律,比如在沿海地区,由于海洋对地表的辐射平衡作用,降水量在早晨较大,在下午较小。

五、降水的强度和频率特征降水的强度指的是单位时间内的降水量,通常以毫米/小时或毫米/天为单位。

降水的频率指的是在一定时间内发生降水的次数。

降水的强度和频率特征受到地理位置、气候类型和季节等因素的影响。

例如,在热带雨林地区,降水强度较大,频率较高,而在草原地区,降水强度较小,频率较低。

乌鲁木齐不同相态级别降水的变化特征分析

乌鲁木齐不同相态级别降水的变化特征分析

乌鲁木齐不同相态级别降水的变化特征分析乌鲁木齐是中国西北地区的重要城市,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

由于受到地理位置和气候的影响,乌鲁木齐的降水情况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和年际变化。

本文将对乌鲁木齐不同相态级别降水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

乌鲁木齐的降水主要表现为夏季多雨、冬季少雪的特点。

夏季是乌鲁木齐的雨季,主要是由于温度和湿度的升高,导致了较为明显的对流运动,产生了大量的降水。

冬季由于乌鲁木齐地区气温较低,降水变为雪或雨夹雪的形式,降雪量相对较少。

而春季和秋季的降水相对较少,表现为干旱的季节。

乌鲁木齐的不同相态级别降水在时间和空间上有着差异。

在时间上,乌鲁木齐的降水主要集中在7月和8月,占全年降水量的四分之一以上。

其次是6月和9月,降水量相对较少。

在空间上,乌鲁木齐的降水主要分布在城市的西部、南部和东部,而北部地区降水量相对较少。

这是由于受到天山山脉的阻挡,在天山山脉背风处形成了乌鲁木齐盆地,使得降水集中在盆地的周边地区。

乌鲁木齐不同相态级别降水的年际变化较大。

过去几十年的降水观测数据显示,乌鲁木齐的降水量呈现出一定的年际变化。

2008年和2013年是乌鲁木齐较为干旱的一年,降水量较少。

而2010年和2016年则是降水较多的一年,降水量超过了历史均值。

这种年际变化可能与气候系统交互作用的影响有关,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确定具体原因。

乌鲁木齐的不同相态级别降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年际变化特征。

夏季是乌鲁木齐的雨季,冬季降水以雪或雨夹雪形式为主。

乌鲁木齐的降水主要集中在7月和8月,且空间分布不均匀。

乌鲁木齐的降水量具有一定的年际变化,其中2008年和2013年较为干旱,2010年和2016年降水较多。

这些变化特征对于乌鲁木齐气候和水资源的管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中国降水的分布规律

中国降水的分布规律

中国降水的分布规律一、引言降水是地球上的一种自然现象,也是地球上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其降水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

本文将从中国降水的分布规律进行探讨,以期了解中国不同地区的降水特征。

二、中国降水的季节分布中国的降水主要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一般来说,中国的降水可以分为四个季节: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

春季和夏季是中国降水较为集中的季节,而秋季和冬季则相对较少。

在春季,中国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南方地区,尤其是华南地区。

这是因为春季是中国南方的雨季,暖湿气流的影响使得南方地区的降水量较大。

而北方地区的降水量相对较少,甚至有些地区还会出现干旱的情况。

夏季是中国降水最为丰富的季节,降水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中部和东部地区。

这是因为夏季是中国季风盛行的季节,季风气流从南海和太平洋吹向中国大陆,带来了大量的湿气和降水。

尤其是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由于受到暖湿气流的影响,降水量更是较大。

秋季是中国降水逐渐减少的季节,降水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北地区和青藏高原地区。

这是因为秋季是中国的干旱季节,气候逐渐转凉,降水量相对较少。

冬季是中国降水最少的季节,降水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

这是因为冬季是中国的旱季,气候干燥,降水量较少。

三、中国降水的地域分布中国的降水地域分布也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总体上,中国的东部和南部地区的降水量较多,而西部和北部地区的降水量较少。

在中国的东部地区,降水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沿海地区。

这是因为东部地区受到暖湿气流的影响较大,湿度较高,降水量也较多。

尤其是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由于受到暖湿气流的影响,降水量更是较大。

中国的南部地区,尤其是云南和广西等地区,也是中国的降水重点地区。

这是因为南部地区靠近赤道,气候湿热,降水量较大。

相比之下,中国的西部和北部地区的降水量较少。

这是因为西部和北部地区地势较高,受到大陆性气候的影响,气候干燥,降水量较少。

尤其是中国的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的关系,降水量更是较少,甚至出现旱灾的情况。

降水的三个基本条件

降水的三个基本条件

降水的三个根本条件
一是要有充分的水汽;二是要使气块可以抬升并冷却分散;三是要有较多的分散核。

天气系统的开展,暖而湿的空气与冷空气交汇,促使暖湿空气被冷空气强迫抬升,或由暖湿空气沿锋面斜坡爬升。

降水的三个根本条件降水是指一是要有充分的水汽;二是要使气块可以抬升并冷却分散;三是要有较多的分散核。

天气系统的开展,暖而湿的空气与冷空气交汇,促使暖湿空气被冷空气强迫抬升,或由暖湿空气沿锋面斜坡爬升。

降水的三个根本条件降水是指大气中水汽分散、降落的过程,包括降雨、下雪、冰雹等形式。

降水的多少要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但主要条件是三个:充分的水汽供应、气流上升到达过饱和状态、足够的分散核。

01地形雨
概念与分布
概念:地形雨是潮湿气流遇到山脉等高地阻挡时被迫抬升而气温降低形成的降水。

分布:降水的山坡正好是迎风的一面,故而这上面,就是迎风坡。

迎风坡的降水量多于背风坡。

雨量在迎风坡的分布,先是随着高度的增高而递增,到达了最大
降水高度后,随高度的增高而递减。

地形雨的特征
特征:地形雨常随着地形高度增高而增加。

地形雨如不与对流雨或气旋雨结合,雨势一般不会很强。

一般说来,山区的降水量往往多于邻近的平原地区,迎风坡的降水量多于背风坡。

02锋面雨
概念与分布
概念:暖气团和冷气团相遇,暖气团被抬升,在抬升的过程中,空气中的水汽冷却分散形成的降水就是锋面雨。

分布:温带地区,我国夏秋季节的降水。

锋面雨的特征
特征:程度范围大、降雨时间长、含水量和降水强度小。

降水天气特征分析报告

降水天气特征分析报告

降水天气特征分析报告降水天气特征分析报告降水天气是指在大气中水分凝结形成的雨、雪、雾、露、霜等形式从空中降落到地面上的过程。

降水天气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降水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

降水天气的时空分布具有不均匀性和时变性。

在时间上,降水天气的分布表现为季节性和日变化性。

在季节性上,降水天气主要分布在春季和夏季,冬季和秋季相对较少。

在日变化性上,降水天气主要分布在早晨和午后,夜间相对较少。

在空间上,降水天气的分布表现为地域性和局部性。

一方面,不同地域之间降水天气的分布差异较大,比如沿海地区降水量较大,内陆地区降水量较小。

另一方面,同一地域不同区域之间的降水天气也存在差异,比如山区降水量较大,平原地区降水量较小。

其次,降水天气的类型特征。

降水天气的类型包括雨、雪、雾、露、霜等。

其中,雨是指水滴从云层中坠落和到达地面的降水形式;雪是指水蒸气在云中凝结成冰晶后下降到地面的降水形式;雾是指大气中的水汽直接冷却成水滴或冰晶悬浮在近地面的气体中形成的一种气象现象;露是空气中的水分凝结成细小的水滴悬浮在地面上的一种现象;霜是指水蒸气在接触地面或物体表面时,直接由气态转变为固态,形成一层冰晶。

最后,降水天气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降水天气是气候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气候变化会对降水天气产生影响。

例如,全球变暖导致地球表面温度升高,蒸发量增加,进而增加了大气中的水汽含量,从而增加了降水天气的频率和强度。

另外,气候变化还会引发极端天气事件,如暴雨、干旱和风暴等,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造成重大影响。

综上所述,降水天气具有时空分布特征、类型特征和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特征。

了解和分析这些特征对于气象预报、水资源管理和自然灾害防范具有重要意义。

在未来的研究中,应该进一步深入探索降水天气的形成和变化机制,提高降水预报的准确性和精度,为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生活提供更好的气象服务。

降水特征和原因是什么

降水特征和原因是什么

降水特征和原因是什么
我国各地区的年降水有两个显著的特征:
首先,无论年总降雨量的多寡,我国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并且越往西和北,降雨就越集中。

所谓雨季,就是指降水集中的时期,因而夏季是我国最主要的雨季发生时期。

其次,全国大部地区的年降水表现为单峰型分布,峰值出现在夏季;但华南地区、长江中下游和华西地区的年降水量表现出了多峰型分布,除夏季外,春季和秋季的降水也非常显著,在不同地区造成了雨季的持续。

年降水显著的原因:
华南地区为典型的双峰型降水,主峰值出现在6月中旬,峰值雨量平均超过50 mm,被称为华南前汛期雨季。

随后,雨量迅速减小,并于7月中下旬降到谷值。

到8月中旬,降雨会再次活跃而出现次峰值,称为华南后汛期雨季,该雨季主要由热带气旋的活动影响造成。

两次降雨峰值之间大约间隔一个月。

虽然华南的春雨和主峰值之间并没有出现明显的中断,但该地区的春雨是非常显著的,春季降雨量(3—5月)可占年总雨量的35%,与夏季(6—8月)的38%基本持平。

长江中下游的降水在一年中出现了三个峰值,对应的时间依次为:5月中上旬, 6月下旬和8月下旬,分别代表了春、夏和秋三个季节的降雨盛期。

长江中下游的春雨非常显
著,整个春季的降水能占年总降水的32%,且降水在长江三角洲尤其明显,雨量仅略小于夏季峰值。

其夏季主峰值为梅雨雨季。

而第三峰值同样由台风或季风雨带南退时在长江流域停滞造成,平均雨量较小。

华西地区也为双峰雨型,降水的两峰值分别出现在7月初和9月初。

两次峰值之间的间隔较短且雨量差别小,降雨次峰值反映出非常显著的秋雨现象,一般认为秋雨由冷空气活动造成,雨量不大,但雨日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天里,什么时候最爱下雨
原韦华
新闻背景
随着夏天的到来,雨水逐渐增多,北京的汛期也到了。

那么,在我国的不同地区,一天中什么时间最有可能降雨?不同时段的降雨又往往具有什么样的特征?细心的读者可能都有自己的生活体验,而科学工作者则给出了详细的统计和分析。

()最早被提及的降水日变化现象是“巴山夜雨”
很多读者都有这样的体会,降水在一天之内不是均匀分布的,有些时间段特别容易下雨,而有些时间段很少有降雨,这就是降水的日变化。

最早被提及的降水日变化现象当属“巴山夜雨”,这早在唐朝的诗歌中就得到体现。

最著名的恐怕要算是李商隐《夜雨寄北》中“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描述的浪漫意境;白居易的《长恨歌》中也有叙述,“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此外李白、王维以及其他朝代的诗句中也多有提及蜀中的夜雨特点。

基于现代化的观测数据也证实,四川盆地乃至我国西南诸多地区均存在夜雨的降水特征,可见蜀中的夜雨自古已然,并不是现今才有的现象。

()为何“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此前由于观测资料的限制,对于降水日变化的研究相对较少。

近年来,中国气象局的宇如聪研究员和他的研究团队全面揭示了我国大陆地区夏季降水的日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在长江上游地区,夏季降水的日峰值通常出现在凌晨0时前后;长江中游地区,降水峰值则在清晨6点左右;长江下游地区,夏季降水的主峰值则集中在下午时段;整个长江流域的夏季降水峰值呈现自西向东滞后的现象。

华南和东北地区主要为午后的降水峰值。

陆地上夏季的午后降水峰值较为常见,这通常是由于太阳辐射加热的日变化,致使午后温度较高,暖空气上升造成不稳定,导致降水的发生。

陆地上的夜间降水峰值的成因较为复杂,目前还没有定论,可能有局地的山谷风的作用、低层风场的作用以及云层的辐射效应等等。

然而,在冬季,无论是我国的西部还是东部,雨、雪则常常在夜间降落,正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句中描绘的那样。

()午后降雨多短时,清晨降雨多持续
与华南和西部地区不同,我国东部大部分地区(包括华北)的暖季降水通常有两个主峰值时间,一个在下午,一个在清晨。

以北京为例,中国气象科学院的李建研究员分析1961年至2004年的观测数据得到,北京市的降水量在16至次日8时都维持在较高水平,而在正午12时前后降到最低。

不同的降水峰值通常对应不同的降水类型。

峰值出现在下午的降水事件,多为局地性降水,持续时间通常较短;而峰值出现在清晨的降水,多为大尺度的系统性降水,持续的时间则通常较长。

从气候平均角度来看,在6月中下旬,我国降水主要集中在江南地区,也就是著名的“梅雨时节”;此后,降水雨带随着副热带高压等季风环流的北跳来到淮河流域;在7月下旬,降水雨带进一步北跳到华北地区,每年的7月下旬至8月上旬,是华北地区一年中降雨最多的时段,被视为传统意义上的华北雨季或华北主汛期,俗称“七下八上”。

在夏季风活跃的时段中,也就是江南地区的6月中下旬以及华北地区的7月下旬至8月上旬,持续性的清晨降水在总降水中占主导地位;但在主雨带移出该区域后,也就是8月的江淮地区以及6月至7月的华北地区,降水则多以阵性的午后短时降水为主。

()华北地区降雨自西北向东南滞后
华北地区的降水,有东部降水特征的共性,但也有其独特性。

华北地形和海陆分布复杂,华北西部为燕山和太行山脉,东部紧邻渤海,海陆分布和地形均对华北降水有显著的影响。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副研究员原韦华等人的研究表明,华北累积降水量和降水的强度均表现为自西北向东南递减的趋势:西北部山区降水持续的时间相对较短,每次降水产生的降水量较小;而平原和沿海地区降水平均持续时间较长,并且降水总量较大。

华北地区的降水日峰值时间也存在很强的区域特征,西北部山区降水事件的开始、峰值和结束时间主要出现在下午至傍晚;而在东南部的平原和沿海地区,降水事件的开始、峰值和结束的时间则出现在夜间至清晨,呈现自西北向东南滞后的现象。

分析结果表明,这种现象主要由持续时间小于7小时的短时降水贡献,而持续时间较长的降水在山区和平原地区均表现为清晨的峰值。

而在长江流域,位相滞后的现象主要由持续性降水贡献。

进一步分析不同月份的降水特征可以发现,华北地区的位相滞后现象,在华北的主汛期也就是7月下旬至8月上旬并不明显,全区域主要以清晨的降水峰值为主,这可能是由于这一时段持续性降水占主导造成的。

但在主汛期的前后时段,
滞后信号十分明显。

这可能是由于在午后太阳辐射的作用下,山区的降水系统形成并发展,在地形和风场的影响下,降水系统逐步东移,在傍晚至夜间影响平原地区。

()“北旱”格局下强降雨却在增多
降水的基本特征虽然多年来具有稳定性,但局地的降水特点也表现出一定的变化。

上世纪70年代以来,长江流域降水呈现增长的趋势,华北地区降水量和降水次数则有所减少,降水表现为“南涝北旱”型的变化。

但是,相反的,对于小时降水强度来说,华北地区降水强度反而增加。

这就是说华北地区的小雨和中雨次数减少,强降水的发生频率增高。

这不仅给城市的排水系统带来更多压力,也更容易引发山区的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短时的强降水也并不利于土地含水量的增加,反而有可能造成水土流失。

这一现象的产生,首先与全球大气环流的调整有关,全球海洋、整个对流层的大气环流均表现出年代际变化,我国东部降水变化是对环流变化的响应。

同时,也有一些研究指出,大气气溶胶含量的变化、城市化发展,均对这一降水性质的改变有所贡献。

()延伸阅读
降水季节变化带来“旱涝交替”
我国幅员辽阔,降水的空间分布严重不均。

总体来说,年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递减。

而季节变化也是降水的突出特点之一。

受东亚夏季风的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一年中的降水高峰均出现在夏季,夏季降水可以占到全年降水的40%以上。

在一些干旱地区,夏季降水甚至可以占到全年降水的90%以上。

华北地区的夏季降水则为全年的60%左右。

除了夏季的降水峰值之外,某些地区还存在春季和秋季的降水峰值,比较著名的有江南春季的连阴雨现象以及华西秋雨。

在我国滇西北、藏东南的横断山脉中西部地区,年降水量超过1200毫米,虽然该地区降水主峰值出现在夏季,但在3月份也存在一个降水高峰,当地称之为“桃花汛”。

还有海南地区,与我国大部分地区不同,其降水主要集中在8月至10月。

有研究表明,海南秋季降水量的大小与热带中东太平洋的海温异常也就是厄尔尼诺现象密切相关。

就国家全局而言,降水空间上分布的不均匀性,有时候会造成我国“旱涝并存”。

就地区局部而言,降水在时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有时候会造成局地的“旱
涝交替”,存在明显的干湿季节,比较极端的情况就是2011年发生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先旱后涝“旱涝急转”现象。

据统计,在气象灾害中,按受灾面积统计,干旱造成的受灾面积约占53%,洪涝造成的受灾面积约占28%。

(作者为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