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水特征

降水特征
降水特征

一天里,什么时候最爱下雨

原韦华

新闻背景

随着夏天的到来,雨水逐渐增多,北京的汛期也到了。

那么,在我国的不同地区,一天中什么时间最有可能降雨?不同时段的降雨又往往具有什么样的特征?细心的读者可能都有自己的生活体验,而科学工作者则给出了详细的统计和分析。

()最早被提及的降水日变化现象是“巴山夜雨”

很多读者都有这样的体会,降水在一天之内不是均匀分布的,有些时间段特别容易下雨,而有些时间段很少有降雨,这就是降水的日变化。

最早被提及的降水日变化现象当属“巴山夜雨”,这早在唐朝的诗歌中就得到体现。最著名的恐怕要算是李商隐《夜雨寄北》中“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描述的浪漫意境;白居易的《长恨歌》中也有叙述,“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此外李白、王维以及其他朝代的诗句中也多有提及蜀中的夜雨特点。基于现代化的观测数据也证实,四川盆地乃至我国西南诸多地区均存在夜雨的降水特征,可见蜀中的夜雨自古已然,并不是现今才有的现象。

()为何“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此前由于观测资料的限制,对于降水日变化的研究相对较少。近年来,中国气象局的宇如聪研究员和他的研究团队全面揭示了我国大陆地区夏季降水的日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在长江上游地区,夏季降水的日峰值通常出现在凌晨0时前后;长江中游地区,降水峰值则在清晨6点左右;长江下游地区,夏季降水的主峰值则集中在下午时段;整个长江流域的夏季降水峰值呈现自西向东滞后的现象。

华南和东北地区主要为午后的降水峰值。陆地上夏季的午后降水峰值较为常见,这通常是由于太阳辐射加热的日变化,致使午后温度较高,暖空气上升造成不稳定,导致降水的发生。陆地上的夜间降水峰值的成因较为复杂,目前还没有定论,可能有局地的山谷风的作用、低层风场的作用以及云层的辐射效应等等。

然而,在冬季,无论是我国的西部还是东部,雨、雪则常常在夜间降落,正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句中描绘的那样。

()午后降雨多短时,清晨降雨多持续

与华南和西部地区不同,我国东部大部分地区(包括华北)的暖季降水通常有两个主峰值时间,一个在下午,一个在清晨。以北京为例,中国气象科学院的李建研究员分析1961年至2004年的观测数据得到,北京市的降水量在16至次日8时都维持在较高水平,而在正午12时前后降到最低。

不同的降水峰值通常对应不同的降水类型。峰值出现在下午的降水事件,多为局地性降水,持续时间通常较短;而峰值出现在清晨的降水,多为大尺度的系统性降水,持续的时间则通常较长。

从气候平均角度来看,在6月中下旬,我国降水主要集中在江南地区,也就是著名的“梅雨时节”;此后,降水雨带随着副热带高压等季风环流的北跳来到淮河流域;在7月下旬,降水雨带进一步北跳到华北地区,每年的7月下旬至8月上旬,是华北地区一年中降雨最多的时段,被视为传统意义上的华北雨季或华北主汛期,俗称“七下八上”。在夏季风活跃的时段中,也就是江南地区的6月中下旬以及华北地区的7月下旬至8月上旬,持续性的清晨降水在总降水中占主导地位;但在主雨带移出该区域后,也就是8月的江淮地区以及6月至7月的华北地区,降水则多以阵性的午后短时降水为主。

()华北地区降雨自西北向东南滞后

华北地区的降水,有东部降水特征的共性,但也有其独特性。华北地形和海陆分布复杂,华北西部为燕山和太行山脉,东部紧邻渤海,海陆分布和地形均对华北降水有显著的影响。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副研究员原韦华等人的研究表明,华北累积降水量和降水的强度均表现为自西北向东南递减的趋势:西北部山区降水持续的时间相对较短,每次降水产生的降水量较小;而平原和沿海地区降水平均持续时间较长,并且降水总量较大。

华北地区的降水日峰值时间也存在很强的区域特征,西北部山区降水事件的开始、峰值和结束时间主要出现在下午至傍晚;而在东南部的平原和沿海地区,降水事件的开始、峰值和结束的时间则出现在夜间至清晨,呈现自西北向东南滞后的现象。分析结果表明,这种现象主要由持续时间小于7小时的短时降水贡献,而持续时间较长的降水在山区和平原地区均表现为清晨的峰值。而在长江流域,位相滞后的现象主要由持续性降水贡献。

进一步分析不同月份的降水特征可以发现,华北地区的位相滞后现象,在华北的主汛期也就是7月下旬至8月上旬并不明显,全区域主要以清晨的降水峰值为主,这可能是由于这一时段持续性降水占主导造成的。但在主汛期的前后时段,

滞后信号十分明显。这可能是由于在午后太阳辐射的作用下,山区的降水系统形成并发展,在地形和风场的影响下,降水系统逐步东移,在傍晚至夜间影响平原地区。

()“北旱”格局下强降雨却在增多

降水的基本特征虽然多年来具有稳定性,但局地的降水特点也表现出一定的变化。上世纪70年代以来,长江流域降水呈现增长的趋势,华北地区降水量和降水次数则有所减少,降水表现为“南涝北旱”型的变化。但是,相反的,对于小时降水强度来说,华北地区降水强度反而增加。这就是说华北地区的小雨和中雨次数减少,强降水的发生频率增高。这不仅给城市的排水系统带来更多压力,也更容易引发山区的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短时的强降水也并不利于土地含水量的增加,反而有可能造成水土流失。

这一现象的产生,首先与全球大气环流的调整有关,全球海洋、整个对流层的大气环流均表现出年代际变化,我国东部降水变化是对环流变化的响应。同时,也有一些研究指出,大气气溶胶含量的变化、城市化发展,均对这一降水性质的改变有所贡献。

()延伸阅读

降水季节变化带来“旱涝交替”

我国幅员辽阔,降水的空间分布严重不均。总体来说,年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递减。而季节变化也是降水的突出特点之一。

受东亚夏季风的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一年中的降水高峰均出现在夏季,夏季降水可以占到全年降水的40%以上。在一些干旱地区,夏季降水甚至可以占到全年降水的90%以上。华北地区的夏季降水则为全年的60%左右。

除了夏季的降水峰值之外,某些地区还存在春季和秋季的降水峰值,比较著名的有江南春季的连阴雨现象以及华西秋雨。在我国滇西北、藏东南的横断山脉中西部地区,年降水量超过1200毫米,虽然该地区降水主峰值出现在夏季,但在3月份也存在一个降水高峰,当地称之为“桃花汛”。还有海南地区,与我国大部分地区不同,其降水主要集中在8月至10月。有研究表明,海南秋季降水量的大小与热带中东太平洋的海温异常也就是厄尔尼诺现象密切相关。

就国家全局而言,降水空间上分布的不均匀性,有时候会造成我国“旱涝并存”。就地区局部而言,降水在时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有时候会造成局地的“旱

涝交替”,存在明显的干湿季节,比较极端的情况就是2011年发生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先旱后涝“旱涝急转”现象。据统计,在气象灾害中,按受灾面积统计,干旱造成的受灾面积约占53%,洪涝造成的受灾面积约占28%。

(作者为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

福建省降水特性分析(逐月降雨量)

第29卷第2期黑 龙 江 水 专 学 报 Vol 129,No.22002年6月 Journal of Heilongjiang Hydraulic Engineering College Jun.,2002 文章编号:1000-9833(2002)02-0024-03 福建省降水特性分析 余赛英 (福建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福州 350001) 摘 要:在统计分析了大量降水实测资料的基础上,揭示了福建省年降水量地理分布特征,降水量的年内月分配和年际变化特性。关键词:降水;特性;福建 中图分类号:P33311 文献标识码:A Analysis of precipit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Fujian Province Y U Sai_ying (Hydrology and Water Resources Investigati on Bureau of Fujian Prov.,Fuzhou 350001,China) Abstract:On stating and analyzing abundance of observed data of precipitation,the paper shows that the annual precipita -tion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the disciplinarian of annual distribution and multiyear variation of precipition in Fujian Province. Key words:precipitation;charac teristic;Fujian 收稿日期:2002-04-05 作者简介:余赛英(1968-),女,福建南平人,工程师。 福建省地处我国东南沿海,介于N23b 33c ~N28b 19c , E115b 50c ~E120b 43c ,总面积为123876k m 2 。倚山面海,境内群山耸立,低丘起伏,河谷、盆地错落其间,地势自西北向东南降低。 福建省濒临海洋,气候温暖湿润,属于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东南季风及夏秋台风是我省降水的水汽来源,降雨是我省水资源的根本来源,对于水资源数量和时空分布特征有决定性的影响。1 资料情况 采用44a(1956~1999年)完整连续的年降水观测记载的241站资料,以及降水资料系列有不同程度缺、漏,通过插补延长予以补齐的320站资料。供年降水量分析用的总站数561站,其中闽江247站,闽南区193站,闽东区66站,闽西韩江水系54站,外省周边1个站,平均每站控制面积221km 2(表1)。这是目前我省同步期最长且站数尽可能多的年降水量资料系列。经过认真审查和合理性分析,改正其中的错误,作为分析评价我省降水资源的可靠依据。 由于各种原因,有些测站的年降水资料不同程度地缺失、中断等情况,分别视不同情况采用相应的方法给予插补或延长。 (1)对于个别日期或月份缺测的,一般用自然地理条件相近的邻近测站资料相关插补。 (2)对于个别年份缺测或中断停测的,一般采用年降水量相关法加以插补。 (3)对于近几年停测的雨量,用相应年份的年降水等值线图插补。 表1 选用雨量站密度表 分区名称站 数流域面积/km 2 站网密度/km 2#(站)-1 闽 江2475992224216闽东诸河661469722217闽南诸河1933582418516闽西韩江541226322711鄱阳湖、钱塘江11170全 省 561 123876 22018 注:各流域面积均为省内面积。 为保证相关插补有一定的物理成因基础和插补延长成果的质量,慎重选择相应的参证站。主要考虑以下几种因素: (1)参证站与插补站在同一流域或相邻、距离较近,以使它们具有相同或相近的自然地理条件和气候特征。 (2)参证站资料质量较好,系列完整且较长。 (3)相关程度较高,相关系数应在0180以上且可通过置信度的0105的t -检验。 (4)在有多个参证站可供选择时,优先选用同一流域或相关程度较高的测站。2 年降水量参数统计分析 对所选用的561站年降水量系列逐站进行频率统计分析,用P ó型频率曲线适线法求得各站的年降水量统计参数[1]:多年平均值,变差系数C v 及偏态系数C s 。目估适线时,当首尾点群难以兼顾时,多考虑频率在50%以右的点群,同时C s 值根据经验和分析,统一采用2C v 值。 将各站点年降水量统计参数的均值和变差系数C v ,分别绘制了/福建省年降水量多年平均值等值线图0和/福建省年降水量变差系数等值线图0。对统计参数进行合理性分

说出我国降水的分布特征

《气候》教学设计(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说出我国降水的分布特征;阅读干湿地区分布图,说出我国干湿地区的分布,知道它们的划分依据,提高学生读图、分析、综合、比较的能力,掌握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 2.了解我国降水特点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渗透“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知道我国季风的概念、特点、原因和影响范围,了解季风对我国降水时空分配和东部锋面雨带推移的影响,能从利、弊两个方面初步评价季风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我国降水的分布特点及差异。 (二)教学难点 1.干湿地区与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2.季风气候的成因及其影响。 三、教学策略 根据课标要求,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引导学生阅读并分析地图。以启发式教学为主,以问题推动学生的学习,理论联系实际,逐步形成区域地理学习的策略与方法。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根据教材的导学问题自学课文、绘制中国轮廓地图备用。 五、教学过程 讲授新课──读“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描述我国降水特征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我国的气温特征和气温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下面的图片展示了哪个自然因素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展示不同区域的建筑形式) 学生回答预设:降水。 教师:(展示建筑所在位置,学生竞猜)刚才的图片反映的情况,我们结合我国年均降水量

的分布来看一下。请同学们读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回答以下4个问题。 1.指出降水最多和最少的地区。 2.年降水量超过1 600毫米的地区大多在。 3.8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___岭、__河附近至_____高原东南边缘。它与我国1月份的___℃等温线大体是一致的。 4.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通过岭、张家口市、____ 市、_____ 市至喜马拉雅山脉东缘。 5.年降水量200毫米以下的地区大多在。 6.我国降水的地区分布规律是什么?为什么? 【设计意图:问题链式的任务,让学生独立读图。】 教师:观察到现象后,我们需要思考原因,为什么我国降水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学生回答预设:西北内陆离海较远,东南靠近水汽源头。 教师:同学们的意思是含有丰富水蒸气的云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运动,所以使得降水出现这种变化趋势,是什么推动了云的运动呢? 学生回答预设:风。 教师:由于我国地处世界最大大陆──亚欧大陆,面临世界最大大洋──太平洋,西南临近印度洋,海陆性质差异明显,因此,每年夏季我国盛行由海洋吹向陆地的夏季风──从太平洋吹来的东南季风和从印度洋吹来的西南季风。来自大洋的风,温暖湿润,带来丰沛降水。在夏季风从东南进入西北内陆的过程中,随着距离的增加和不断受到山脉的阻挡,影响越来越小,所以我国降水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展示广州、武汉、北京、哈尔滨年降水量柱状图) 请大家思考两个问题: 1.四城市降水的季节分配均匀吗?降水集中在哪个季节? 2.四城市的雨季长短有何差异? 学生回答预设 1.不均匀,集中在夏季。

中亚湖泊地区降水量变化特征及趋势

第30卷第6期2 0 1  2年6月水 电 能 源 科 学 Water Resources and PowerVol.30No.6 Jun.2 0 1  2文章编号:1000-7709(2012)06-0013- 04中亚湖泊地区降水量变化特征及趋势分析 陈起川1,2,夏自强1,2,郭利丹1,2,杨富程1,2,鄢 波1, 2 (1.河海大学国际河流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98;2.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江苏南京210098)摘要:为了解中亚湖泊地区降水量变化特征及变化趋势,根据中亚地区不同经纬度5个湖泊代表气象站20世纪中后期及21世纪的实测逐日降水量资料,采用五年滑动平均法、距平分析法、线性倾向估计法、Mann-Kendall秩次相关分析检验法及相关的水文统计方法,对该区域的降水量特征、变化趋势及其趋势显著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里海的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其他四个湖泊区域的年降水量均呈显著增加趋势。关键词:中亚地区;湖泊地区;降水量;降水分配;不均匀系数中图分类号:P339;P457.6 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11-10-11,修回日期:2011-11- 22基金项目: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基金资助项目(201001052 )作者简介:陈起川(1987-),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水资源利用及生态水文,E-mail:chenq c2010@126.com 降水量是地表水、 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降水量的变化直接影响水资源总量[1] ,分析研究降水量的变化特征和变化规律对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具有重要意义[2,3] 。中亚地区深处内陆,远离海 洋, 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河流下游水量减少、水资源利用率不断提高、荒漠绿洲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等原因,该地区的内陆河流域水资源基本全靠降水补给,但降水量变化特征的研究却极少。鉴此, 本文对中亚地区主要湖泊地区的降水量进行分析,旨在探究该地区的降水量变化情况,并为研究气候变化问题提供依据。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域概况 ①里海。是世界最大的湖,位于亚欧大陆腹地,亚洲与欧洲之间。里海北部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带,而里海中部及南部大部分区域则位于温热带,西南部受副热带气候影响,东海岸以沙漠气候为主,从而气候多变。②咸海。是位于中亚地区的一内流咸水湖,坐落于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两国交界处,为世界第四大水体,属于沙漠大陆型气候。③巴尔喀什湖。位于哈萨克斯坦东部,是该国境内第3大水体,由于深居亚欧大陆腹地, 海洋上的气流很难流入,呈现出典型的温带大陆型气候[ 4] 。④阿拉湖。是哈萨克斯坦境内的盐湖,接近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边界,属于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地区。⑤斋桑泊。是哈萨克斯坦境 内东北部的一淡水湖,位于阿尔泰山西麓,额尔齐斯河流经此湖。 1.2 研究资料及分析方法 利用中亚地区5个湖泊气象站20世纪中后期及21世纪初的平均面降水量进行分析。所选择的5个气象站的地理坐标分别为:里海43.0°N、47.6°E,咸海46.8°N、61.7°E,巴尔喀什湖46.8°N、 75.1°E,阿拉湖46.2°N、80.9°E,斋桑泊47.5°N、 84.9°E。采用五年滑动平均法[5]、距平分析法[6] 、线性倾向估计法[7] 对各站的降水量的变化特征进 行分析,对研究数据按时间序列进行年代和季节划分来研究该地区在不同时间尺度下的变化特征;并采用Mann-K endall秩次相关分析检验法(M-K法)[8]对降水量变化趋势的显著性进行检验。 2 降水量变化特征及趋势分析 2.1 降水量特征统计 表1为各站年均降水量的统计特征。由表可看出,里海多年平均降水量相对丰沛,巴尔喀什湖年均降水最少,咸海多年平均降水量与巴尔喀什湖相近。咸海极端降水量的极值比和变差系数CV最大, 巴尔喀什湖次之,说明咸海年均降水量的年际变化程度最大,巴尔喀什湖次之;咸海与巴尔喀什湖特征很相似,阿拉湖与斋桑泊相似。2.2 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及年代际变化 对各站的年降水量进行五年滑动平均及趋势分析并绘制成过程线(图1)。由图可看出,里海的年降水量呈下降趋势,而其他四个湖泊地区的

描述与阐释降水特征的过程与方法

描述与阐释降水特征的过程与法 前言地理高考如考?考什么?怎么办? (一)如考? (二)考什么? ——《考试大纲》中的考试容 地理学科命题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即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考核目标与要求 ●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 ●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 2.考试围 考试容主要包括《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必修地理1、地理2、地理3,以及《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有关容。 对《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选修容的考核由各省区根据具体教学情况酌定。 对所列考试容的考查程度不超过课程标准规定的要求。 (三)怎么办? 一、《考试大纲》中的“描述与阐释” 二、《课程标准》中的“降水特征与成因” (一)世界地理中的“降水特征与成因”(6) 1.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特点。 2.运用气温、降水量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说出气温与降水量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3.举例说明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4.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5.运用图标说出某地区气候的特点以及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6.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概括某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 (二)中国地理中的““降水特征与成因”(6) 1.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2.在地图上指出北地区、南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 3.运用地图和气候统计图表归纳某区域的气候特征。 4.运用资料比较区域的主要地理差异。 5.运用资料说出首都北京的自然地理特征、历史文化传统和城市智能,并举例说明其城

盘锦地区降水特性分析

盘锦地区降水特性分析 王冬梅, 李朋军, 侯晓磊 (辽宁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盘锦分局,辽宁盘锦 124000) 摘要:降水是水资源的补给源,降水的特性决定了水资源特性。降水量 及其时空分布取决于水汽来源、天气系统和地形等条件。水汽入流的方 向和地形等因素,对降水量在地区上的分布起着决定性作用。水汽的输 送量随着季节不同而有差异,从而形成降水量的季节变化。利用50a系 列资料从降水量的地区分布、年内分配、年际间波动及多年变化等方面 对盘锦地区降水特性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降水;地区分布;时空分布;特性 1 自然地理概况 盘锦市位于东北松辽平原南部,辽河下游。地处东经121°34′~122°29′,北纬40°41′~41°41′。辖盘山县、大洼县和兴隆台、双台子区,境内有大、中、小河流21条,总流域面积3352㎞2。地势低洼平坦,北高南低,由东北向西南逐渐倾斜,为退海冲积平原。盘锦海域为辽东湾浅海区域。海岸线从大辽河口至大凌河口,全长118㎞。 气候的主要特征是,四季分明,雨热同季,日照充分,寒暑悬殊。春季风大雨少,气候干燥;夏季高温,多雨;秋季晴朗,降温快;冬季寒冷,降雪少。 2 资料系列代表性分析 根据现有的雨量站降水资料观测年限情况[1-2],选用具有53a以上降水观测资料的站作为长系列代表站,用长系列降水主要统计参数均值和Cv值与不同系列的相应参数进行对比分析,从总体对比结果看,1956-2005年降水系列的主要参数与长系列更接近,比其他系列具有更好的代表性[3]。详见表1。 表1 盘锦地区雨量代表站不同降水量系列均值、Cv值对比

3 降水的特性分析 盘锦市降水量在地区分布上较均匀,东南部略高于西北部,从东南至西北降水量逐渐递减。纵观近50a各地降水资料,盘锦地区降水情况有以下一些特征。 3.1 降水的地区分布 从全地区的年降水量来分析[4],东南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600~660mm,西北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90~620mm。 全市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为20.41亿m3[5],折合成降水深为576.2mm。全市20%、50%、75%、95%频率的年降水量分别为24.22亿 m3、20.07亿 m3、17.09亿 m3、13.35亿m3,折合成降水深分别为683.9mm、566.4mm、482.3mm、376.8mm。 从流域分区看[6],大辽河是盘锦市降水量最高的流域,多年平均年降水深630.9mm,辽河则是盘锦市降水量最少的流域,多年平均年降水深544.4mm。年降水量超过全市平均水平的流域有大辽河、绕阳河,辽河和大凌河流域达不到全市平均水平。盘锦市流域分区降水量特征值见表2[7]。 从行政分区看,兴隆台区平均年降水量最高,为610.6mm,盘山县最低,为564.2mm,最高与最低相差46.4mm,因此说,全市各县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基本持平。各县区年降水量特征值见表3 。

小二沟地区近54年降水量变化特征分析

收稿日期:2012-10-221小二沟地区地理自然概况 小二沟地区(现名诺敏镇)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东南部,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半农半林地区,辖区面积7825km 2,其中林地面积3167km 2,草场面积2650km 2,耕地面积134km 2, 平均海拔高度为286.1m ,气候属于寒温带温凉半湿润大陆性季 风气候。四面环山,具有寒冷、风大、干旱等典型山地气候特点。 近年来,随着气候异常事件的增多,各种气象灾害频繁发生,严 重影响了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小二沟地区降水 变化特征对本地农业生产、森林草原防火具有重要意义。 2统计资料及方法 利用小二沟建站以来1957-2010年降水资料,求出年降水 的距平,再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分别求各季的降水 距平:3月、4月、5月为春季;6月、7月、8月为夏季;9月、10月 为秋季;11月、12月、1月、2月为冬季。计算年降水距平及各季 降水距平的3年滑动平均值,系统分析了小二沟地区近54年的 降水变化情况。3降水的年变化 小二沟地区54年来的年最大降水量出现在1998年,为 998.6mm ,年最少降水量出现在1976年,为290.9mm 。从图1中 年降水距平的3年滑动平均曲线可以看出,60年代中期至80 年代年降水趋于减少,而从80年代至2000年降水量增加。进入 2000年以后,降水的年变化呈现明显下降趋势,表现为负距平。 4 降水的季节变化4.1春季降水变化 小二沟地区54年来的春季最大降水量出现在1988年,为 149.9mm ,最少降水量出现在2003年,为10.9mm 。从图2中春 季降水距平的3年滑动平均曲线可以看出,春季降水始终是波 小二沟地区近54年降水量变化特征分析 张胜利,孙晓慧,郝占宇 (呼伦贝尔市小二沟气象局,内蒙古诺敏镇 165474)摘要:水分条件是农业发展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和限制性因素,降水量的多少且年内分配均匀与否,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当地的种植结构以及农业类型。文章通过对小二沟地区1957-2010年54年来降水量的统计分析,探讨了小二沟地区降水量的变化趋势。 关键词:小二沟地区;降水量;变化趋势 中图分类号:S161.6文献标识码:A 10.3969/j.jssn.1007-0907.2012.06.049文章编号:1007-0907(2012)06-0092-02 The Small Ditch Region Nearly 54Years Precipitation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Z HANG Sheng -li (Hulunbuir Small Ditch Meteorological Bureau,Hulunbuir 165474,China) Abstract :the water condition is th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s the most important material base and restrictive factors,rainfall and annual distribution of uniform or not,to a certain extent will affect the local planting structure and the types of agriculture.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small ditch area 1957-2010year 54years precipitation statistical analysis,discusses the small ditch precipitation change trend. Key words :Small ditch region;Precipitation;Change trend 图1 年降水变化趋势 图2 春季降水变化趋势距平值(m m )距平值(m m )内蒙古农业科技2012(6):92~93 Inner Mongolia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我国降水量及特征原因

中国降水—— 1引言: 大家在被北京也待了一段时间了,应该可以很明显的感受到,这是一个夏秋降水多,而冬春降水少的城市。 今天,我们就通过读图的方法,让大家了解中国的降水特征。 2空间分配: A.首先来看这张图——《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它显示的是中国各地年平均降水量的情况 B.我们先来看一下图例——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降水量范围——如这种颜色表示。。。 C.然后看图,一眼看去,很明显,从东南向西北,颜色整体上是由蓝向绿过渡,那么可以看出降水量的一个分布规律——我国年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不断减少。 原因——主要是受海陆位置影响,东南距海近,受夏季风带来的水汽影响,降水多。 西北距海远,受夏季风影响小,降水少。 D.我们再看,图中有两个极值—— 一个位于台湾的火烧寮:它的年降水量达到8408mm,是我国年降水量最多的地方 另一个位于我国的南疆托克逊,年降水量仅达5.9mm,是我国年降水量最少的地方 E. 最后,我们来看一看几条比较重要的等降水量线—— 首先是中间的这条,表示的是800mm的等降水量线,那么,结合我们已有的知识,可以发现,这条线大致通过秦岭-淮河一线,这条等降水量线和很多自然要素界限吻合。

再来看看稍北的400mm等降水量线,它从大兴安岭西坡,经过阴山、吕梁山、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终止于雅鲁藏布江河谷。 这条线东南气候湿润,适宜森林生长,是我国主要农耕地带; 此线西北气候干旱,为草原地带,是我国主要牧区。 而200mm的这条则是沿着阴山、贺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到冈底斯山一线。是草原 和荒漠的大致分界线。 B.在时间上: 1.年内变化 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越往北部集中性越强。雨季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北方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此外,降水量的年际变化 大。 年内降水不均,主要集中在夏季(下图所示) (原因): a.降水的季节变化与夏季风的进退迟早有关。 b.降水的年际变化与夏季风进退规律反常有关。 影响降水的因素: a.纬度位置:南北跨纬度50度,来自太平洋、印度洋的水汽难以深入内陆; b.海陆位置:中纬度地区离海远近不同,降水差异大;

降水量观测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水电行业标准 SL21-90 降水量观测规范1991-02-21发布1991-07-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发布 主编单位:水利部水文司 批准部门:水利部

目次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观测场地 第一节场地查勘 第二节场地设置 第三节场地保护 第四节雨量站考证簿的编制 第三章仪器及安装 第一节基本技术要求 第二节仪器的主要组成和适用范围 第三节仪器安装 第四节检查和维护 第四章雨量器观测降水量 第一节观测时段 第二节液态降水量观测 第三节固态降水量观测 第四节特殊观测 第五节观测注意事项 第五章日记型自记雨量计观测降水量第一节虹吸式自记雨量计观测降水量第二节翻斗式自记雨量计观测降水量第六章长期自记雨量计观测降水量

第一节自记周期的选择 第二节观测方法 第七章降水量资料整理 第一节一般规定 第二节雨量器观测记载资料的整理 第三节日记型自记雨量计记录资料的整理第四节长期自记雨量计记录资料的整理附录一雨量站考证簿编制说明 附录二F-86型防风雨量器的安装 附录三雨量站观测记载簿填制说明 附录四降水量观测误差

第一章总则 第1.0.1条为统一基本雨量站的降水量观测技术,提高降水量观测资料质量,特制定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基本雨量站的降水量观测,包括单独设立的基本雨量站和水文站、水位站、水面蒸发站及地下水位站等兼作基本雨量站的降水量观测。 各类水文自动测报或遥测系统中作为基本雨量站的降水量观测,亦应执行本规范。 第1.0.3条雨量站的任务是在选定的观测场使用雨量器或自记雨量计进行降水量观测。其观测项目、记录精度、观测段次、是否观测降水起止时间、资料整理等均应按照《测站任务书》执行,一般情况下,雨量站不得自行改变。 第1.0.4条降水量观测项目,一般包括测记降雨、降雪、降雹的水量。单纯的雾、露、霜可不测记。必要时,部分站还应测记雪深、冰雹直径、降水强度、初霜和终霜日期等特殊观测项目。 降水物符号: 降水物符号记于降水量数值的右侧,单纯降雨和无人驻守雨量站不注记降水物符号。

(完整版)降水特征

一天里,什么时候最爱下雨 原韦华 新闻背景 随着夏天的到来,雨水逐渐增多,北京的汛期也到了。 那么,在我国的不同地区,一天中什么时间最有可能降雨?不同时段的降雨又往往具有什么样的特征?细心的读者可能都有自己的生活体验,而科学工作者则给出了详细的统计和分析。 ()最早被提及的降水日变化现象是“巴山夜雨” 很多读者都有这样的体会,降水在一天之内不是均匀分布的,有些时间段特别容易下雨,而有些时间段很少有降雨,这就是降水的日变化。 最早被提及的降水日变化现象当属“巴山夜雨”,这早在唐朝的诗歌中就得到体现。最著名的恐怕要算是李商隐《夜雨寄北》中“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描述的浪漫意境;白居易的《长恨歌》中也有叙述,“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此外李白、王维以及其他朝代的诗句中也多有提及蜀中的夜雨特点。基于现代化的观测数据也证实,四川盆地乃至我国西南诸多地区均存在夜雨的降水特征,可见蜀中的夜雨自古已然,并不是现今才有的现象。 ()为何“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此前由于观测资料的限制,对于降水日变化的研究相对较少。近年来,中国气象局的宇如聪研究员和他的研究团队全面揭示了我国大陆地区夏季降水的日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在长江上游地区,夏季降水的日峰值通常出现在凌晨0时前后;长江中游地区,降水峰值则在清晨6点左右;长江下游地区,夏季降水的主峰值则集中在下午时段;整个长江流域的夏季降水峰值呈现自西向东滞后的现象。 华南和东北地区主要为午后的降水峰值。陆地上夏季的午后降水峰值较为常见,这通常是由于太阳辐射加热的日变化,致使午后温度较高,暖空气上升造成不稳定,导致降水的发生。陆地上的夜间降水峰值的成因较为复杂,目前还没有定论,可能有局地的山谷风的作用、低层风场的作用以及云层的辐射效应等等。 然而,在冬季,无论是我国的西部还是东部,雨、雪则常常在夜间降落,正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句中描绘的那样。

降雨量观测记录

实验目的:掌握降水量观测记录的基本方法 了解几种观测仪器的基本构造和工作原理 掌握气压计的使用方法和使用时的注意要点 掌握小型蒸发器的使用方法 实验内容:在地学实验室观察并使用几种降水量观测工具 使用气压计进行观测,并记录当时的的气压与温度情况 实验准备:地面气象观测规范,地面气象观测记录簿,铅笔 实验过程:首先来到地学实验室,老师开始讲解 我们了解了双翻斗雨量传感器、虹吸式雨量计、翻斗式遥测雨量记录器的基本工作原理及其使用方法。记录降雨量时应注意的问题有:记录数据要以毫米为单位,并取一位小数;无降水时,降水量栏空白不计;不足的记为。 然后我们学习了气压计的使用方法和使用时的注意事项,使用气压计时应注意的是:附属温度表的都市应精确到摄氏度;使用前调整水银槽内的水银面,使之与象牙针尖恰好相接;调整游尺,读数时以百帕为单位,且取一位小数。再次读数前要降下水银面再次调节仪器。 同时还需要对比三小时之前的气压记录值,分析此过程中气压的变化趋势等 接下来是蒸发器的使用和记录过程中要注意:如果有降水的话则有蒸发量=原量+降水量-余量;记录时要以毫米为单位,同样取一位小数;当由于某些原因使得蒸发量为负值时记录为;蒸发器的水全部蒸发完时,按照假如的原量值记录并加>。 然后要再次用到地面气象测报业务软件,输入数据并对计算结果进行记录。 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分析:两天的读书结果都可以看出,与三小时前相比读数时的气压值是减小了。这是因为实验所选择的时间大概都是下午两点左右,而普遍存在的双峰型气压日变 化指出下午3点到4点会出现一个气压最低值。

实验中存在的问题:两天的相对湿度与蒸发量的对应比较,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实验数据有较大的误差。

气候特征描述带答案

气候特征的描述模式: 1.指出气候类型 2.从气候要素入手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气温 降水冷暖(最高温、最低温、均温)温差:日、年较差多少(年降水总量)变化:时间(季节变化、雨 季长短、年际变化)空间 1、归纳D 湖沿岸地区的降水特征。 参考答案:年降水量约600(580~620之间皆 可)毫米(2分),集中于夏季(1—3月或12月至次 年3月)(2分) 2、所示国家人口稠密,经济以传统农牧业为主,森

林覆盖率为29%。完成下列要求。 推测该国降水特点及成因。 特点:(除北部高山地区外),年降水丰富(降水量多),集中于夏(雨)季 成因:夏(雨)季,西南季风从印度洋带来的丰沛水汽,受地形抬升(降水丰富)。(冬季受东北季风影响,降水较少。) 3、指出河套平原年降水量分布的特征,并分析原因. 降水量大多在150—400mm之间,自西向东逐渐增多,(或自东向西减少).从西(东)向东(西)距海(或太平洋)越来越近(远),受夏季风影响逐渐减弱(增强)。 4、下图为某国简图。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描述图示区域的气候特征 此地为热带季风气候,全年气温高,降水量大,分雨(湿)季和干(旱)季。 5、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黄麻适合在湿热的气候环境中生长。收获的黄麻在水中浸沤后,才能进行初加工以获取制作麻袋、麻布、纸张等的原料。图7中甲城市为世界最大的麻纺工业中心,也是该地区联系河运和海运的重要港口。图8为甲城市的气候资料。 (1)简述图示黄麻产区的气候特征。 该地为热带季风气候;①全年高温(各月均温都在20摄氏度以上) ②全年降水量大(年降水量1600毫米以上); ③5—10月(或者6—9月)降水较丰沛(为雨季); 11月—次年4月(10月—次年5月)降水较少(为旱季)。 6、读下图回答:

降水量观测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水电行业标准 降水量观测规范 条文说明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第二章观测场地 第三章仪器及安装 第四章雨量器观测降水量 第五章日记型自记雨量计观测降水量 第六章长期自记雨量计观测降水量 第七章降水量资料整理

根据原水利电力部年标准修订计划 年月 在使用中如

第条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 第条并特别指出 量站的降水量观测亦应执行本规范 的将自记雨量计的传感器安装在屋顶上观测的资料只用于报汛 的降水量资料作为整编刊印的基本资料 出可将传感器安置在平顶房上 为了消除不良影响 本规范不能约束实验站和专用站的降水量观测因这些站的观测任务和资料整理内容是根据 便本规范所规定的降水量观测仪器和观测方法等也适第条 整理等 如果观测仪器运转正常又未出 现异常的灾害性降水 站在发生特大暴雨或自记仪器发生故障时主动加测降水强度未规定测记冰雹的站 这些情况不属于变动观测任务 第条由自然云雾或自由大气中降落到地面 地面水气凝结物称为地面降水指 已规定 不论其量大小均不故本规范仍规定 水量 所本条采用可 但因不是经常发生的普遍性的灾害故未规降水强度的观测只在没有自记仪器或自记仪器发生故障的雨量站暴雨期间在规定的观测时

分辨力都应达到 损和故障 在全国不同地区挑选了 分析时以 雨停止后翻斗内的截留水量在一日内蒸发完毕如果连日降雨则截留蒸发为零分析结果如表 表不同记录精度多年平均年降水量和年雨日偏小百分数对照表 由表 但记录精度引起的降水量误差普遍 实际上表 翻斗截留 雨日是研究地区降水特征和 掌握旱情的指标之一 有一部分站记录精度规定记至 各地在站网规划工作第条规定雨量站选用仪器的分辨力不应低于该站的记录精度即规定记至 或 能选用 按站网规划虽有相当一部分站的记录精度不需要记至 近期内使用的降水量观测仪器其分辨力大多数仍为 中不采用进舍的办法即使用不能进舍为或

(完整word版)打印气候类型特征及其气温和降水图

1、读“亚洲图”,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代号所代表的地理事物的名称。 海洋:①__阿拉伯 海,②__孟加拉 湾,③__太平 洋。 湖泊:d :__里海 。 山脉:A__乌拉尔山 ,B_ 黑海 ,C__喜马拉雅山 半 岛:甲_阿拉伯半岛 ,乙__印度半岛 。 (2)其中亚洲与欧洲的分界线是 A a (填字母)。 2.读下图回答问题: (1)两图中甲为南亚 11-2 月,风向为 东北 风;乙 为南亚 6-10 月,风向为 西南 风。 (2) 11 至 2 月是印度的 凉 季, 6 至 10 月是的 雨 季, 西南季风 风给印度带来降 水。 3.读欧洲局部地区图,完成下列要求。 ⑴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 国家:A 法国B 意大利 C 葡萄牙 D 西班牙;半岛:E 伊比利亚半岛 F 巴尔干半岛 ⑵河流①②与河流③④的分水岭是阿尔卑斯山脉。 ⑶A 国与B 国的代表性资料如下表格: B 国气候特点:夏季火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主要气候类型是地中海气候 4.读沿40oN 西半球某大洲剖面图,回答问题。 ⑴写出字母代表的地形区名称。A 科迪勒拉山系,B 中央大平原, C 阿巴拉契亚山脉。 ⑵写出数码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 山脉:①落基山脉; 河流:②密西西比河; 海洋:④太平洋,⑤大西洋。⑶简要说明B 地形区对该大洲 气候的影响:冷暧空气长驱直入,易冷,易暧。 5.读拉丁美洲图,完成以下要求。 ⑴写出图中数码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 ①西印度群岛,②巴拿马运河,③德雷克海峡,④_太平洋大洋。 ⑵在字母所代表的国家中,牛肉出口量居世界前列的是_阿根廷_,其图中字母代号为_E _;世界玉米的 原产地是_墨西哥,其图中 字母代号为_A _。 ⑶图中的⑤、⑥两处,降水量较多的是_⑤_处,降水 多的原因是_地处太平洋 湿润气流的迎风坡 第二章 了解地区 6.读下图,完成要求。 ⑴写出图中数码所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 大洋①印度洋;大洲 ②_大洋洲_;海峡③马六甲海峡;岛 屿④海南岛;国家⑤新加坡。 ⑵2004年12月26日,印尼的苏门答腊岛西部海域发生里氏 9级强烈地震并引发海啸,波及印度洋沿岸的10多个国家, 造成几十万人遇难身亡,使人类遭遇了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 浩劫。请根据板块构造学说的有关理论,解释此次地震海啸 的形成原因:印度尼西亚地处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不 稳定,火山、地震频繁,并容易引发海啸。 7.读“南亚地区略图回答”,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地理事物分别是: A 印度 河,b 恒河,A 印度洋, B 阿拉伯海, C 孟加拉 湾。 (2)图中数码所代表的国家分别是: 月份 1 2 3 4 5 6 气温(oC ) 2 3 5 9 14 16 降水(mm ) 52 45 46 49 52 65

降水特点的描述和原因分析

气候专题复习 二、降水特点的描述和原因分析 (一)案例 1、(08年四川卷)36.(36分)图7所示国家人口稠密,经济以传统农牧业为主,森林覆盖率为29%。完成下列要求。 (2)推测该国降水特点及成因。(10分) 答案:2)特点:(除北部高山地区外,)年降水丰富(降水量多),集中于夏(雨)季 成因:夏(雨)季,西南季风从印度洋带来的丰沛水汽,受地形抬升(降水丰富)。(冬季受东北季风影响,降水较少。) 2、(2010年北京卷)36.(36分)读图10,回答下列问题 (1)说明甲地降水特征及其形成原因。(8分) (1)年降水量900毫米左右 (较丰富),夏季(1月)少雨, (1分)冬季(7月)多雨;夏季 (1月)受副热带高压影响,冬季 (7月)受西风控制。

3、(2010·福建卷)阅读分析材料和图表,结合有关知识,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古马里是13世纪~16世纪期间西非草原上繁荣的贸易帝国。 下图示意该区域的地理环境。 (1)指出尼日尔河从P点到Q点河段的水量变化趋势,并分析其自然原因。 (2)比较甲、乙两地6~8月降水量的主要差异,并分析原因。 答案:(1)变化趋势:水量减少。 原因:该河段所处区域降水量少,蒸发量大(流经半干旱、干旱地 区);少支流汇入;河水下渗严重。 (2)主要差异;甲地降水明显多于乙地。 原因:甲地受来自海洋的西南气流和沿岸暖流影响,地处山地迎 风地带,降水丰富;乙地地形平坦,西南 气流受地形抬升不显 著,并受离岸寒流影响,降水较少。 图5示意某区域多年平均降雪量与雪期 (从当年初雪日到次年终雪日的天数)的 空间分布。 该区域内丘陵区每年因融雪径流造成的 土壤侵蚀较为严重。 (1)根据等雪期线的分布,分析沿MN一线的 地形分布特点。(12分) (2)比较甲、乙两地雪期与降雪量的差异,并 解释原因。(6分)

降水量的测量

《降水量的测量》教学设计 福建省泉州市实验小学林云娥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 初步了解雨量器的结构原理, 会使用区分降雨强度的雨量分级表。 2.过程与方法: 制作简易的雨量器,并学会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学会合作,共同分享成果。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保持对天气现象观测的浓厚兴趣,培养认真仔细的观察习惯,能在课后持续地进行降水量的观测。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制作雨量器,测量降水量。 教学难点:正确使用雨量器测出降雨量。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雨量器一个,准备好教学课件.每组学生科学记录卡一页。 2.学生准备分组材料: (制作雨量器的材料)直筒玻璃杯,纸带,刻度尺,剪刀,胶带纸,铅笔;矿泉水瓶,水槽,毛巾 【教学过程】 (一)天气预报录像引入 1.观看天气预报录像。你从这段天气预报中得到些什么信息 (降水,下雨,冰雹等信息都是指降水量。) 小结:降水是天气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天气日历中的重要数据。降水的形 式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 提问:最近的一次降雨是在什么时候雨下得大还是小你是根据什么判断降雨量的大小 (学生可能会说通过观察雨滴的大小、稀疏,雨下的时间长短来判断。鼓励学生回忆还可以从哪里观察到雨的大小如地面上水坑积水的

深浅、放在外面的容器中雨水的多少。) 前边同学们根据自己的体验描述了小雨、中雨、大雨、暴雨的情景,这些其实是人们根据降雨量的多少划分的降雨等级。其实除了这些等级之外,还有大暴雨和特大暴雨两个等级。国家所气象部分为了更明确的分清不同的降雨等级,特制定了“降雨量标准”,作为分辨降雨等级的依据。课件出示: 4. 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雨量等级表》。从这个《雨量等级表》中,你读懂了什么(雨对应的等级,24小时,25毫米等中间值两个等级中都出现,我们把它放到下一个等级中。) (二)认识雨量器 1.过渡:在科学上,测量降水量有一个装置,这就是雨量器。(多媒体出示) 2.请看大屏幕。(多媒体出示: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师导读:雨量器是……。一起读一遍吧。 3.(多媒体:雨量器)师:瞧,这就是雨量器,它由两部分组成:这部分用来收集雨水,我们叫它“集水漏斗”,“集水漏斗”的下半部分有刻度,可以直接读出降水量,我们叫它“测量试管”;外边这部分用铁做的就叫做“铁桶”,用玻璃做的就叫做“玻璃桶”。它主要用来保护集水漏斗,同时固定雨量器,防止它东倒西歪。 4.师:瞧,这是老师为大家带来的简易雨量器。(出示老师制作的简易雨量器) (三)制作雨量器。 1.过渡:看了前面一些雨量器和老师为大家做的雨量器,如果老师也要让你们做一个,你们怎样制作雨量器呢看课本上的过程 2.解读讨论制作过程及应该注意的地方选择直筒形的容器,上下粗细要一致。——理解直筒的含义要粘刻度,为了表示精确要用毫米为单位(如果有机会,讨论毫升和毫米的不同) 刻度朝着粘的一面,是什么意思——请学生上台示范。 3.我们在制作的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粘刻度的问题要讨论下面有一段不规则,怎么办容器口有大小会不会影响测量呢 4.分组实验:制作雨量器 5.成果展示: 师:时间到!哪组愿意展示自己的成果 你们是不是也做得跟他们一样成功呢成功的小组请举手;差一点成功

西北地区降水特征分析

Advances in Geosciences地球科学前沿, 2019, 9(12), 1237-1243 Published Online December 2019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9810509787.html,/journal/ag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9810509787.html,/10.12677/ag.2019.912130 Analysis of Precipitation Characteristics in Northwest China Huimin Wang School of Atmospheric Sciences, Chengdu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hengdu Sichuan Received: Nov. 21st, 2019; accepted: Dec. 4th, 2019; published: Dec. 11th, 2019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monthly precipitation observation data of 111 observation stations in northwest China from 1966 to 2015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monthly data of surface climate data in China. The results show that precipitation in northwest China is increasing from northwest to southeast. The annual precipitation in northwest China showed an obvious increase trend, with a linear trend of 0.463 mm/year. The m-k test results of precipitation sequence showed that there was no obvious abrupt change in northwest China, and the annual precipitation showed an increasing trend. The results of EOF analysis on the first eigenvector show that the overall precipitation in northwest China is inversely correlated with that in the east and west. After 1987, the precipita-tion in the east is less while that in the west is more. Keywords Northwest Region, Precipitation, M-K Inspection, EOF 西北地区降水特征分析 王慧敏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四川成都 收稿日期:2019年11月21日;录用日期:2019年12月4日;发布日期:2019年12月11日 摘要 本文利用中国地面气候资料月值数据集中西北地区111个观测站1966~2015年的逐月降水观测资料,从年际尺度对西北地区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趋势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西北地区降水量在空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