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作品的创作特色
茅盾先生的作品特点

创作特色 编辑茅盾创作题材茅盾的对作品选材的注意力一直放在那些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上,捕捉和传达那些新近发生的重大事实,将当代重要的政治经济事件作为自己的创作题材。
茅盾在这些事件尚未从当代人的印象中消退时,便将它们纳入和熔铸在自己的艺术作品中。
他的大多作品都可以说是中国现代革命史的艺术的大事记,是纪实的文学报告,是中国现代革命史的现实主义的编年史。
通过一个历史时期广阔、复杂的社会面貌的反映,以显示这个时代的本质特征。
茅盾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事性、纪实性和传记性的特征。
其题材主题具有重大性与时代性。
如《蚀》的第一部是在蒋介石发动4·12反革命政变的四个月后动笔写成的,第二部是在同年11月份开始写作,第三部写于1928年4-6月,仅仅在事件发生一年之后,就完成了对大革命经验的记录和艺术概括。
而小说《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真实反映了三十年代初中国农村“丰收成灾”的现实和农民的觉醒、反抗的过程。
他的散文及报告文学亦然,同样取材于当下发生的事件,如《白杨礼赞》描写的西北地区的白杨树而实际则是赞扬当时抗战的战士们,《访苏实录》则实实在在地描写了作者自己在苏联的所见所闻。
可以说茅盾的这些题材的作品是中国现代革命史和现代思想史的最佳文学记录。
[1] 在关注现实题材的基础上,茅盾也开拓了都市题材作品的创作,他的《子夜》直接记录和概括了1930年春夏间在大都市上海发生的经济和政治斗争,而《幻灭》、《动摇》和《追求》的故事也同样发生在两个都市之中,这些小说深深扎根于都市的大环境中,并以此为背景展开故事的脉络向前推进。
茅盾在都市的背景下运笔自如,展示了对都市题材优秀的驾驭能力。
而在都市题材之外,茅盾也深化了鲁迅开创的乡村题材创作,他的《农村三部曲》顾名思义就是写在农村里的三个小说,其中《春蚕》是茅盾农村题材小说的代表作,小说通过一幅浓郁江南水乡的风俗画形象的描画了帝国主义侵略给农民带来的冲击和上产所带来的恐慌。
简述茅盾野蔷薇的艺术特点

简述茅盾野蔷薇的艺术特点
茅盾的《野蔷薇》具有以下艺术特点:
1. 人物塑造丰满多样,各具特色。
不同的角色具有不同的性格特征,
作者运用细腻的笔调展现出他们的内心世界,使得人物形象鲜活立体。
2. 风景描写细腻真实,烘托人物思想感情。
例如,在描写男女主人公
居住的老屋时,作者用富有地方特色的自然环境为背景,烘托了人物
悲愤的心情。
3. 情节结构紧凑严密,情节发展波澜起伏。
小说以悬念开头,吸引了
读者的阅读兴趣。
随后,情节发展跌宕起伏,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4. 语言清新自然,抒情味浓。
茅盾的语言风格朴素自然、情味隽永,
善于通过人物对话和独白表现人物性格。
总的来说,《野蔷薇》通过丰富的艺术形象,深刻地展示了时代和生
活的人们,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浓郁的艺术气息。
茅盾的长篇小说创作风格

茅盾的长篇小说创作风格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他以其独特的长篇小说创作风格而闻名于世。
茅盾的作品不仅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也为后来的作家们树立了榜样。
本文将探讨茅盾的长篇小说创作风格,包括其叙事手法、人物刻画以及社会意义。
首先,茅盾的叙事手法是其长篇小说创作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善于运用多角度的叙事方式,通过不同人物的视角来展现故事的复杂性。
这种叙事手法使读者能够深入了解不同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他们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在茅盾的长篇小说《子夜》中,他通过多个主要人物的视角,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复杂性。
这种叙事手法使得作品更加立体和丰富,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故事的内涵。
其次,茅盾在人物刻画方面也有独特的风格。
他善于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对细节的把握,塑造出鲜活的人物形象。
他的人物形象往往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和独特的命运,使得读者能够对其产生共鸣和情感上的共鸣。
茅盾的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往往是真实的,他们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有着复杂的情感和思想。
通过这些人物形象的刻画,茅盾成功地展现了社会的多样性和人性的复杂性。
此外,茅盾的长篇小说也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他的作品往往关注社会问题和人民生活,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揭示和批判,传达了他对社会的关注和思考。
茅盾的作品中经常出现社会底层人物的形象,他们的命运和遭遇引起了茅盾的关注和思考。
通过这些作品,茅盾试图唤起读者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并引发对社会变革的思考。
茅盾的作品在当时具有强烈的社会意义,也为后来的作家提供了启示和借鉴。
总之,茅盾的长篇小说创作风格独特而丰富。
他的叙事手法多样,通过不同人物的视角展示故事的复杂性;他的人物刻画细腻而真实,使读者能够产生共鸣;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关注社会问题和人民生活。
茅盾的长篇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的作品不仅为后来的作家提供了借鉴,也为读者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茅盾先生的作品特点

茅盾的小说《子夜》的结构特点《子夜》大规模地描写了3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的社会现象,以上海的工业、金融界为中心,在1930年5月至7月的历史背景下,呈现出中国社会的急剧变化和时代风貌。
在作品中,民族工业家、买办资本家、地主、革命者、工人群众、政客、交际花和挂着诗人、教授、律师等招牌的各种类型的知识分子,形成复杂的人际关系,构成错综纷纭的社会画面;而民族资本家吴荪甫与以赵伯韬为代表的买办资本家的斗争则构成了作品的主要线索,由此展开金融公债市场、工厂和都市的工人运动和以双桥镇为中心的农民运动的历史描摹。
可以说,清晰的时代风云的展现,纷然复杂的矛盾冲突的揭示,深广的社会生活的概括和细致的习俗风情的刻画,使《子夜》具有了宏阔的体制和史诗性的风范。
一、明线与暗线交织的结构特点。
《子夜》有五条重要线索贯穿始终:1、以买办资本家赵伯韬、金融资本家杜竹斋、民族资本家吴荪甫等人为代表的公债交易所中“多头”和“空头”的投机活动;2、在世界经济危机、帝国主义经济侵略以及军阀混战等影响下的民族工业的兴办、挣扎和最后的彻底破产;3、工人阶级的悲惨生活以及他们反抗资本家残酷剥削的怠工、罢工斗争4、如火如荼的农村革命运动,使吴老太爷仓皇出逃、曾沧海暴死街头、吴荪甫“双桥王国”美梦彻底破灭;5、依附于资产阶级的“新儒林外史”人物的空虚庸俗的日常生活和寻求刺激的变态心理以及苦闷抑郁的精神状态等。
众多的线索当中,以吴荪甫与以赵伯韬为代表的买办资本家的斗争则构成了作品的主要线索,简称明线。
工厂和都市的工人运动和以双桥镇为中心的农民运动为次要线索,简称暗线。
《子夜》蛛网式的密集结构,适合用来表现社会变迁的复杂内容,这种庞大结构所展示的组织人物与事件的办法之多,叙事角度的变化之繁,足以证明茅盾丰富的创作经验与对素材的驾驭能力。
各条线索齐头并进,中心突出,既相对独立,又纵横交织,使生活内容和众多的人物、事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艺术的整体,像一座纵横交错又浑然一体的建筑群。
4、茅盾·作品

《林家铺子》1
二、《林家铺子》 (一)《林家铺子》写于1932年6月,1932年7月《申 报月刊》创刊号;俞颂华。一二八战争时商务印书 馆毁于战火,编译所、印刷厂、东方图书馆均被炸 毁。 《申报》的具体事情 《申报月刊》 小说原名《倒闭》 《林家铺子》名称的来源。 (二)内容梗概
《林家铺子》2
小商人林先生、店员寿生、黑麻子、卜局长、小债主朱三阿太、 桥头陈老七、张寡妇等。 (三)人物分析:林先生 林先生是一个小商人。他老实厚道、谨小慎微、兢兢业业、 经营手段较为精明。受到了资本主义经营方式的影响。“一 元货”的方法。 钱庄 主要顾客——农民 同业中伤、反动军队的勒索、地方官吏的讹诈迫害 (四)主题 小说通过对林家铺子这一小市镇杂货铺倒闭经过的描写,揭露 了国民党政权的腐败,揭示了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民族商业 凋敝衰萎、农村经济走向破产的社会现实以及黑暗的社会给 下层人民所带来的痛苦遭遇。(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
《子夜》2
2、中国已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反封建的任务应由中国资产 阶级来担任——这是托派的观点(《动力》)。 3、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应在反对共产党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 运动与反对官僚买办资产阶级的夹缝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建 立欧美式的资产阶级政权。 针对这些论点,茅盾产生了“大规模地描写中国社会现象的企 图”——这便是《子夜》的创作动机。 (四)内容梗概 吴荪甫 赵伯韬 (五)人物分析 1、吴荪甫 吴荪甫是中国20世纪30年代初的一个民族资本家。他是上海工 业界的巨头 裕华丝厂
《子夜》3
孙吉人(太平洋轮船公司的总经理) 王和甫(大兴煤矿公司总经理) 杜竹斋(金融资本家) 在性格,吴荪甫具有两重性——一方面,他精明强干、 雄心勃勃、有魄力、有手腕、有实力、有发展民族 工业的理想。另一方面,他软弱、空虚。
矛盾作品特点

《腐蚀》揭露的是抗战后期“雾重庆”特务横行、豺狼当道的黑幕。在这样一部“编年史”中,时代风云的变幻,人民革命的起落消亡,帝国主义侵略的魔影,旧中国腐败与黑暗的景象,都得到了真实生动的反映,使之成为一面时代的“镜子”。
适应这种从整体上认识和把握生活,大规模地描写社会面貌的要求,茅盾在创中多选择艺术容量和载重力较大的中、长篇体裁,以深厚的生活基础,广阔的眼界,高超的文学技巧,以及艺术探索的巨大勇气和魄力,显示出独特的创作个性。
《子夜》、《春蚕》、《林家铺子》、《第一阶段的故事》、《腐蚀》也都直接表现了现实生活中的重大事件或带有普通意义的现象,触及政治上、经济上的敏感问题,揭示了时代的某些本质方面。
虽然题材并不是作品成败的决定因素,但那些直接关系社会变革的重大题材毕竟比日常生活题材具有更丰富的思想容量和社会价值,更能展示时代的精神风貌,也更能深入地开掘其思想意蕴,提炼出富有时代意义的主题。例如,《蚀 ) 、《野蔷薇》、《虹》等反映了小资产阶级的时代青年,特别是时代女性在社会变革中所面临的考验,对光明的追求,对革命的向往;《子夜》、《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通过揭示当时中国社会的复杂矛盾与经济困境。
二、时代性:倾心于直接关系社会变革的重大题材与主题
倾心于描画时代激流的大波大澜,善于及时抓住影响历史进程的重大斗争和事件来反映时代 的变革。世界著名汉学家普实克说:“茅盾善于抓住和反映现实, 他对当前现实倾注了全部注意力,这是他的特点。世界上伟大的 作家很少有像茅盾那样把自己的创作和当前的现实、和当前重大 的政治与经济事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茅盾经常从刚刚过去的年代所发生的事件提取素材,把他同时代人记忆犹新的事件刻画成 艺术品。”
他既没有像某些乡土作家那样对现代都市和工业文明产生厌恶对立情绪,也没有像某些新感觉派作家那样,过分地欣赏都市生活的异化现象,粘滞于机械飞转抛洒出来的油腻,而是从现代大生产中吸取了科学求实精神,从资本运行中看到了社会结构的不合理。同时,他对于文学的现代化也有自觉的意识,为之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茅盾散文创作的风格及其作品介绍

1.为人生而艺术的现实主义
2.左拉的自然主义的影响
二、《蚀》、《子夜》等小说 (一)从人生体验小说到社会剖析小说 1.人生体验小说 (1)《蚀》:现代青年在革命中的幻灭、动摇、颓唐 的心理历程,反映了作家的内心世界的苦闷与矛盾。 (2)《虹》:现代青年从“五四”到“五卅”的觉醒 、追求、奋进的革命历程,反映了作者透过黑暗现实, 知难而进的精神。 2.社会剖析小说 (1)特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人物形象具有鲜 明的阶级特征,着力分析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 (2)代表作:《子夜》、《春蚕》、《林家铺子》。
(二)分析代表作《子夜》
1.旧中国社会性质的艺术阐释:用文学形式回击托派谬 论,参加当时的思想“大论战”
2.“写实主义的长篇小说”
A 现代都市社会经济结构及其演变趋势的剖析:殖民化 趋向的都市社会形态
B 民族工业命运的艺术写照:民族资产阶级的衰败史 3.殖民化都市的典型人物 A 吴荪甫形象:30年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艺术典型。 阶级本质的二重性:进步性与反动性――人物个性的复杂 性 B 赵伯韬形象:买办资产阶级的典型 C 吴老太爷形象:垂死的封建地主
渐渐地远处隐约响着汽笛叫,吴荪甫忽然看见四小姐 又跑来闹着要回乡下去,说是要出家做尼姑,把头发剪得 光光的;姑奶奶帮着妹子和小兄弟,一句一句话都派吴荪
甫的不是,要荪甫分财产,让四小姐和阿萱自立门户;忽 然又看见阿萱和许多人在大客厅上摆擂台,园子里挤满了 三山五岳奇形怪状的汉子;而最后,荪甫又看见自己在一 家旅馆里,躺在床上,刘玉英红着脸,吃吃的笑,她那柔 软白嫩的手掌火一般热,按在他胸前,一点一点移下去, 移下去了,…… 梦中一声长笑,荪甫两手一搂,就抱住了一个柔软的身 体,又听得细声的娇笑。吴荪甫猛睁开眼来,窗纱上全是 斑驳的日影,坐在他身边的是穿了浴衣的少奶奶,对他微 笑。吴荪甫忽然脸红了,赶快跳起身来,却看见床头小茶 几上那托着一杯牛奶的赛银椭圆盘子里端端正正摆着两张 名片:王和甫,孙吉人。那杯子里的热牛奶刚结起一张薄 薄的衣。 吴荪甫在内外交困、身心疲惫中,产生幻觉和错觉, 显现他欲顽强拼搏又恐惧、虚弱的深层心理。
茅盾散文的象征手法

茅盾散文的象征手法茅盾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散文。
他的散文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如采用“大题小做”的方法,用短小的篇幅写出日常生活的一角,借以显示重大的社会意义。
在早期的散文创作中,受社会客观环境与斗争形势的限制,在写法上时而用旁敲侧击法,时而用正言若反法,象征手法的运用更是突出。
他运用象征、比喻、拟人等多种手法来反映社会,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语言委婉曲折、生动形象。
象征是一种表现手法,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种较为普遍的意义,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的内容在特定条件下的类似和联系,使后者得到具体直观的表现。
茅盾的早期散文中,较多地运用了象征的手法来表现当时的现实社会和自己的思想。
但是茅盾自己并不主张多用象征手法,这在1928年7月16日作者于日本东京写的《从牯岭到东京》一文中可以看出。
在该文中,他谈到文学创作的描写技术时写道:“就我自己的意见说:我们文艺的技术似乎至少须办到几个消极的条件──不要太欧化,不要多用新术语,不要太多象征色彩,不要从正面说教似的宣传新思想。
虽然我是这么相信,但是自己以前的作品却就全犯了这些毛病。
”这是作者对自己的创作进行回顾与反思,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茅盾既反对多采用象征手法来表达,而自己又较多地采用象征手法。
我们是否这样来理解:一是不主张多用,但形势所迫不得不用;二是不想用而用之,但所用之处都是非常精当的,很好地表现了社会及个人的思想感情。
(一)用象征手法表现自己复杂的思想感情茅盾早期创作的散文,有多篇是用象征的手法来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的,如《严霜下的梦》《叩门》《卖豆腐的哨子》《雾》等。
这些作品写于1928~1929年。
茅盾此时正处于彷徨苦闷中。
1927年大革命失败,作为多年投身革命活动、中国共产党的最早党员之一的他,思想上引起了极大的震动,为了避开国民党反动派的“通缉”,也为了“改换一下环境”,并使自己精神苏醒过来,他东渡日本,在那里暂住了一个时期。
这些作品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的,都用象征的手法较好地表现了他此时的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矛盾作品的创作特色
叙事风格
在叙事方面,茅盾追求宏大而严谨的布局,他在小说中喜欢采用能够体现时代性的网状型结构形式。
如作品《子夜》茅盾根据主题的需要,根据中心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来安排各种人物事件,矛盾冲突和环境场面,作品一开始就在吴老太爷的吊唁仪式上将所有重要人物推上前台,组成复杂的人物网络,以及在设下情节因果关系的伏笔,从而经纬交汇地建成《子夜》式的也是茅盾式的庞大的“网状结构”。
与其他现实主义大师一样,茅盾也是一个擅长于心理描写的语言大师。
他的心理描写手法多样但是最具特点的是注重“社会心理因素”的探索。
他往往以充满着血和泪的感情对形形色色的小资产阶级人物心灵世界进行刻画和解析。
通过心理描写的艺术手段强烈地表现他们苦闷、傍徨的矛盾心绪,从而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隐秘和冲突以及这种冲突的社会性,丰富人物的性格,使人物达到形神具现的境地。
比如,《春蚕》中对人物的心理描写,通过人物触景生情,情随物迁的心境变化,再现其内心世界。
在《腐蚀》中,采用以内视角为主的叙述方式来叙事状物,使作品的心理剖析和社会环境描写达到了“精微真确”的程度。
而《子夜》中,茅盾又将这种心理描写提升到象征主义的应用上,从第一章吴太爷的言行总是围绕着一个总体象征展开,可以散在各处的象征性细节窥见到这个老封建的内心世界,如老太爷对快节奏的都市生活闭起双眼全身发抖的细节。
小说之外,由于时代政治性的缘故,茅盾的散文也形成了风格鲜明的叙事方法,善于使用以托物言情寄意和以实衬虚的叙述手法。
如《白杨礼赞》整个艺术构思中,以无边无垠、雄壮、伟大但又显得单调的西北黄土高原来衬托傲岸挺拔的白杨树,以白杨树的形象实体的描写来透出它的精神,同时又以白杨树的实体与精神来展现抗日军民及其领导者共产党的伟大气概。
《风景谈》用虚实结合、避虚就实的手法在浩瀚的西北沙漠背景上推出忍辱负重、坚韧沉毅的骆驼队,并借助叮当的驼铃声作为节奏,以猩红大旗作为标帜,象征性地描绘出民族危难当头的时代环境中党领导的解放区所处的历史地位,所体现的民族的伟大精神。
评论特色
茅盾前期的文艺评论根植于“为人生”的现实主义观,后期又逐渐演变成革命现实主义文学观,但是无论观念的变化如何,他都紧紧结合着中国的文艺运动实际和作家的创作实际,来从事理论批评工作。
同时茅盾坚持革命现实主义的文艺应与中国的革命取同一步调,长期坚持反对公式化、概念化的倾向,注重艺术形式与艺术技巧的探索,积累了关于选材构思、谋篇布局、提炼情节、塑造人物、运用语言等一系列的成熟经验。
茅盾一贯主张广大创作者学习世界文学中对自身有益的东西,在革命文学领域内重视艺术规律,以促进现代文学内容与形式的不断进步,对中国文学的现代化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