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能够说出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知道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而且很小。

(3)能够说出分子在不停地运动,分子间有间隔的这些特性。

【能力目标】

(1)通过课堂实验的演示与分析,掌握从实验现象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交流地展开,学会团对合作的学习方法,发展学生的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介绍物质是由微观的粒子构成的这一概念,逐渐提高抽象思维能力。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逐渐养成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3)体会科学实验是人们获取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同时在实验观察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作用】

《物质构成的奥秘》是九年级年级第三单元课题1的内容,讲的

是物质构成的微观领域,如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处于不停地运动之中以及物态变化的微观解释。要求学生在分子的层面上学习物质的构成,初步建立分子观和分子运动观,并用这些观点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重难点】

重点: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2、分子之间存在间隔。

3、扩散现象。

我将以实验的形式,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在启发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得出结论来突出重点.

难点:分子之间存在间隔

我将以实验的形式, 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在启发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得出结论来突破难点.

【建议课时】根据教材分析我将本节安排2课时.

三、学情分析

在前面一段的学习中,学生通过观察身边的一些常见物质,认识了它们所发生的不少奇妙变化,很多学生对化学产生了好奇心,提出“物质之间为什么会发生变化?”“物质到底由什么构成的?”等疑问。这些问题正是本课题的切入点,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对于生活中湿衣服的晾干、蔗糖的溶解、闻到远处的花香、给足球打气等现象有着强烈的探究欲。

分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观粒子,在此之前学生只有一些微观现象的感性认识,没有理性的认识。学生学起来往往感到难于理

解。初中生主要通过形象思维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同时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

对初学化学的中学生来说,分子、原子这些肉眼看不到、手摸不着的微观粒子的确非常抽象。如何提高课堂的实效性,让学生理解微粒的概念,掌握微粒的知识,树立微粒的观点,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四、教学设计

【教学方法】

实验演示法、讨论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教学策略】

我将采用,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假设猜想、实验探究、想想类比,构建观念、交流讨论、归纳小结的流程展开教学。

学法上采用小循环多反馈的方式,结合本课内容,将着重对学会总结,建立知识体系的学习方法加强指导和培养,从而在过程中经历知识从感性到理性的跨越。

【教学过程】

1、激趣实验,引入新课

2、层层深入,分析研究

3、团结协作,总结结果

4、课堂练习,小试身手

针对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放映几道练习题。如:选择题

将10毫升汽油与30毫升柴油混合后,总体积为多少?

A。40毫升 B。30毫升 C。小于40毫升 D。小于40毫升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及时巩固学习内容,并便于老师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对于学生所暴露出来的问题给予强调和说明。

5、拓展知识,开阔视眼

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提供一些课外知识,如向学生介绍一些现代分子技术。

【设计意图】:开阔学生的眼界,也缓解一些知识层次教高的学生“吃不饱”的现象。

五、板书设计

分子和原子

一、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

二、分子的特性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3、分子是不规则运动的(运动快慢与温度有关);

3、分子之间有间隔。

六、教学反思

通过创设相关教学情景,演示有关实验,分析、推理得出分子的性质,基本学会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不足之处在于,酚酞溶解的过程需要静置。氨水扩散实验的分析,对学生的要求过高,学生只需讨论出为什么烧杯A变红,只要能达到,氨水分子运动到或扩散或挥发到烧杯A中,而氨水能使酚酞变红,从而烧杯A 变红。还有就是,实验黄豆倒入乒乓球的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宏观的物质间有间隔,那微观粒子——分子之间有间隔吗?从而得出分子之间有间隔的结论。需要改进的地方: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得出结论,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每个讨论的环节做扎实,同时重视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

分子和原子教案

分子和原子教案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的学习是在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基础上,由宏观的世界转向微观的世界的开端,通过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微观世界有所了解,它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又是必不可少的工具,对以后学习化学方程式,认识化学反应的实质起着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初步理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2)能力目标 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对物质世界是运动的和物质的可分性,培养学生辩证的观点,思考问题的方法。通过实验和模拟微观粒子运动的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 3.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分子原子概念的建立 难点: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初学物质的构成,学生难以建立微观粒子想象表象,因此这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法分析 由于本节概念比较抽象,又是学生首次接触微观概念,对分子和原子究竟是什么样的粒子,他们缺乏准确的内容表象,要真正建立明晰的分子原子概念是较为困难,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教学。 第一、创设情景 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及品红在水中扩散提出,引发思考 第二、辅助教学 采用多媒体课件、高科技图片展示微观世界和实列让学生把微观粒子形象化,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 三、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首先利用图片把同学们带进一个物质世界。物质究竟是由什么构成,引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探究和兴趣,接着从分析学生熟悉的水蒸发,花丛中闻到花香,品红在水中扩散等现象提出问题,确定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观点,然后再展示出我们人类利用科学技术获得的苯分子图像,以及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最小的汉字图像中国,这样用事实来说话,既可以让学生了解科学的进步与发展,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同时也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分子和原子真实存在,物质是由微小粒子——分子或原子构成。 (二)启发诱导,探索新知。 1.分子的性质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分子和原子优质课教案

课题2 分子和原子 执教:赵保乡第一初级中学葛治刚 指导:赵保乡第一初级中学李扶稳【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过程与方法:通过认识实验与探究,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教学重点】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教学难点】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法。 【教学用品】烧杯(250毫升)、水、品红。烧杯3只(50毫升)、水、酚酞、浓氨水、烧杯(500毫升)1只。 【教学过程】 第一步: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人们常说:八月桂花遍地香,桂花飘香人团圆。现在正是农历八月,金秋送爽,丹桂飘香的季节,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桂花为什么会“飘香”? 这一问题与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有关。现在,我就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第三单元,课题2,分子和原子。 [板书] 第三单元课题2 分子和原子 [师生互动] 师:桂花能够“飘香”,但是我们却看不到桂花“飘香”的过程,这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花香粒子很小,我们用肉眼是看不见的。 师:虽然我们看不见花香粒子,但是我们却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它的存在,它是构成花中具有香味的物质的微小粒子。而实际上,科学进步早已证明:所有的物质都是由许许多多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这些微小的粒子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分子”和“原子”。 [得出结论] 物质都是由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 [讲授]分子、原子虽然很小,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先进的科学仪器直接的观察到它们的存在,并且还能够移动原子。 [图像展示] 苯分子图像,以及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最小的汉字图像“中国” 下面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分子由哪些特性。 第二步:合作探究,获得新知 [师生互动] 师: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杯水,我们都能够真实地看到它的存在,科学上也早已

分子和原子优质课教案

分子和原子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课题的容是继前面两个单元学习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为进一步探究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奠定基础。因此,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认识分子、原子的存在;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运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加深对化学反应实质的理解。 (2)能力目标:运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某些日常现象,通过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之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认识物质世界是运动的,以及分子的可分性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不可分性,形成微观粒子运动的行为表象,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培养学生用辩证统一的观点思考问题的思想方法。 3.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子、原子概念的建立。 (2)难点:分子、原子行为的微观表象的形成。 4.课时安排: 2 课时 二、教法分析 分子、原子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完全是陌生的,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物理课中都接触到分子和原子。但是,分子、原子究竟是什么样的粒子,学生缺乏准确的部表象。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学生要真正建立明晰的分子、原子概念是较为困难的。针对教学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教学: 第一、情景激学。用一些宏观现象创设探究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如《梅花》诗中的“暗香”、物体的热胀冷缩、酒精与水混合后体积的变化等。 第二、联想推理。尽量将不可见的微观粒子行为特征与学生熟悉的某些宏观事物联系进行转换理解,引导学生类比推理形成微观粒子的部表象。 第三、辅助教学。采用实验探究与电脑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展示分子、原子的行为特征,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分子、原子的微观世界,使学生形成清晰的分子、原子印象。 三、教学准备:

原子的结构说课稿

原子的结构说课稿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说课稿 高艳艳【说教材、学情】 本节课内容选自人教版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重点介绍原子的构成,同时介绍了原子不易显电性的原因,然后又形象地介绍了原子的大小,以及原子中各部分的大小和运动情况。接着介绍了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以及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原子核外电子层结构的特点与化学性质的关系,为下一课时将要学习的离子作铺垫。因此,本课时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分子、原子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且知道了分子、原子都能构成物质,而且分子都是由原子构成的。这些基础知识都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本节课的学习符合学生的发展特点。 【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教材、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 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懂得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 3. 了解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化学性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借助模型、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化抽象为直观,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 2.观察部分原子结构示意图,归纳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化学性质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探究欲和学习化学的兴趣。 2.对学生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 难点:原子最外层电子运动的特点以及最外层电子数与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 【说教学方法】 鉴于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我采用先学后教、导学的教学模式,使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讲授相结合的方法。 【说教学流程】 一、导入 本节课由原子的概念导入,既复习了前面所学,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江苏省初中化学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优质课教案

第三单元自然界中的水课题2 分子和原子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受分子的真实存在和分子的大小。 2.自我设计、小组讨论、实验探究来体验分子在不断地运动和分子之间存在间隔,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合作学习意识。 3.了解分子的定义,应用分子的知识解释一些生活和实验现 象以及分子在科技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认识分子的特性 教学难点:了解分子的定义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教师活动】广告词引入:南国汤沟酒,开坛十里香说明了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回答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 【教师活动】展示课件,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如水由水分子构成。那么氧气呢?氢气呢? 【学生活动】学生回答 2.探究分子的特性 探究活动一、感知分子的真实存在和分子的大小 【教师活动】展示课件:向学生展示不断放大的雪花 【教师活动】展示课件:通过扫描隧道显微镜观看到了水分子 【学生活动】观看并思考得出分子是真实存在的并且很小。 【教师板书】一、分子是真实存在的。分子很小 【教师活动】展示课件,通过数据再来感受分子的大小 【教师引导】继续观察通过扫描隧道显微镜观看到的水分子这个视频说明了什么? 【学生活动】说明分子在不断的运动。分子之间有间隙。 【教师板书】二、分子在不断的运动。分子之间有间隙。 探究活动二、体验分子的运动和分子间的间隔 【教师活动】提供仪器药品,请学生设计实验 【学生活动】思考并讨论 【学生实验】向小烧杯中加入!/3的水,滴入2—3滴品红溶液,观察 【学生活动】汇报 【教师活动】演示酚酞溶液中滴入浓氨水实验 【学生活动】观察记录得出结论 【教师活动】笑脸小魔术。用酚酞处理过的白纸上画一个笑脸。放置在氨水瓶口。移开瓶口,白纸在空气中挥舞两下。 【学生活动】观察记录得出结论 【教师活动】提供仪器药品,请学生设计实验

九年级化学上册《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九年级化学上册《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九年级化学上册《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学法、教法,说过程四个角度向大家阐述我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1、本课的地位、作用: 《分子和原子》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子、原子概念,是在学习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及混合物、纯净物的基础上,由宏观世界转向微观世界的开端,也是今后学习化学不可缺乏的理念基础。对本课题内容的学习不仅可以把前面的教学内容从微观的角度上认识得更加深刻,而且还是后面继续学习化学方程式、质量守恒定律、物质结构等内容所必备的基本知识。并且对培养学生[此转于斐斐课件园 https://www.360docs.net/doc/9812728139.html,]抽象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有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我将教学目标确立为: ●知识与技能:认识物质的微粒性,能说出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会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了解分子、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特点;认识分子与保持物质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学习通过观察身边物质、实验现象等方法获取信息,从而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信息;能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对有疑惑或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实验中注意观察与思考结合,对实验的结果和分析能用字、图形及化学语言进行表述和交流;认识科学研究的方法-假说与模型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快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3、教学重点和难点: 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我将教学重、难点确立为:教学重点:分子的基本特征;从分子、原子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和物质的变化;对自然、实验现象的猜测、观察、分析、交流、表达、总结等能力。 教学难点:从分子、原子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和物质的变化。 二、说学情 1、学生已经学习了物质的变化、物质的性质、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在小学科学和初中物理也学习了分子、原子是

分子和原子说课稿1

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一、本课题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分子和原子》这个课题是从宏观世界过度到微观世界的起始课,学生将从认识分子、原子的真实客观存在开始认识微观世界,是化学学习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向微观认识的开始。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不仅可以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实质,而且还是继续探索物质结构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生活中花露水及农民挑大粪扩散等现象,使学生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能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习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推理判断等方法处理信息。 (2)能在老师的启发下,对有疑惑的问题进行研究,对实验观察的结果和分析。 (3)充分发挥学生宏观与微观联想的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自然现象,并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增强了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积极态度。 (2)通过微观粒子的探究,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观,体会科学实验和科学探究在科学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作用。 三、本课题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对分子、原子的性质的探究和用分子、原子解释一些自然现象。 教学难点: 构成物质的分子、原子等粒子的客观存在,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的变化。 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形象感知使学生认知人眼看不到的粒子的真实存在及其性质来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的。

《分子和原子》说课稿(化学优质课获奖作品)

《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上午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一“分子和原子”的第一课时。下面我从五个部分进行说课。 一、第一部分,说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物质的微粒性和微粒的基本性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本质,又为学生以后学习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等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本节课的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能在教师的指导和他人的合作下完成简单的探究实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让学生感受到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具有微粒性;建立“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永恒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物质的微粒性;了解粒子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是:用微粒的观点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二、第二部分,说教法分析。在本节课教学中我主要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情境激学法、合作交流法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三、第三部分,说学法指导。 结合学生实际,我主要采用: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归纳总结→迁移应用的方法进行学习。 四、第四部分,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分五个环节进行教学。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教学设计:在引入新课时,我播放《李白和酒的故事》。 少年李白喜欢游山玩水并勤于思考。一天他经过一个镇子时,忽然闻到酒香,不禁感到疑惑,为什么看不到酒,却能闻到酒的香味?李白顺着酒的香味,穿过长长的巷子,终于找到了酒香的来源,原来是该镇最有名的酒作坊——女儿红。李白带着疑惑走进屋子,看到里面一位老伯正往半坛刚酿好的白酒中倒入水,直至装满酒坛。过了一会儿,李白再看坛子时,惊讶地发现,酒变少了,他赶紧对老伯说:“老伯,不好了,不好了,坛子漏酒!”老伯却一点都不着急,对他笑而不答。 设计意图:我设计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一方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另一方面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身边,学习化学的目的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自然引出新课。 第二环节:活动探究,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引入新课后,我设计了两个活动让学生学习新知一: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活动探究,学习新知一: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 活动一:学生分组实验——将酒精滴在手背上。讨论:酒精为什么消失了?并模拟酒精挥发的微观过程。 设计意图: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先让学生体验酒精挥发这一常见现象,后教师设疑诱导,再微观模拟,建立宏观与微观的联系,从而认识物质的微粒性,并培养其微观想象能力。 活动二:展示几种粒子的图片。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让学生观看图片感受微观粒子的客观存在,知道分子、原子等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活动探究,学习新知二:粒子很小 活动:让学生齐声朗读课本48页最后一自然段。 设计意图:我这样设计的意图是,不仅加深学生对物质微粒性的理解,而且通过数据让学生从量.的角度认识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很小。 活动探究,学习新知三:粒子是不断运动的 活动一:学生分组实验:“桃花朵朵开”,并模拟微观过程。 设计意图: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增补课本实验,增加其趣味性,并模拟其微观过程,培养学生微观想象能力。 活动二:学生分组实验:品红分别溶于冷、热水。

初级中学化学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说课稿(一)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分子和原子》,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大板块来给大家阐述我的教学思路和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分子和原子》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第课题第一课时的内容。 本节课的学习是在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基础上,由宏观的世界转向微观的世界的开端,通过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微观世界有所了解,它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又是必不可少的工具,对以后学习化学方程式,认识化学反应的实质起着重要作用。本课题内容计划安排两课时,本节课完成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 2.学情分析 (1)知识水平:在学习本课题之前,学生对物质的认识是从看得见,摸得着的宏观物质开始的。在前二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对身边的物质及其变化,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物质的内在变化及其原因却很少接触,学生通过生物学和物理学的学习对物质的微观构成有了一定的认识。而且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掌握了一些探究方法和实验技能,加之在平时的生活中积累了很多与本课有关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换一个角度看世界,变一种观点解读物质是本课的关键。《分子和原子》一节,通过模拟原子运动、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式将文字、图像、声音综合起来。优化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从不同的感观,不同的侧面使学生加深对事物的认识。 (2)智力水平:九年级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思维活跃的时期,认知能力和水平都比较高。这为本课题的学习提供了智力支持。 3.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情况,特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第三单元课题1 《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分子和原子是九年级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观粒子,在此之前只有一些微观现象的感性认识,没有任何理性认识,通过学习分子和原子的知识开始对微观世界有所了解,开始初步探索物质构成的奥秘。今后,学生还要对微观世界的探索不断深入。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而且还为继续学习原子结构、化学式、质量守恒定律、认识化学反应的实质、化学方程式等知识奠定了基础,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课题内容计划安排两课时,本节课完成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 2、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情况,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宏观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了解分子的基本特征; (3)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生活现象和实验现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来探索微观世界,认识分子和原子,并用微粒的观点去解释和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从而体现了“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学习方法和过程。 (2)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能在教师的指导和他人的合作下完成简单的探究实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2)增强学生在实验探究、讨论中学会与他人交流、合作,增强协作精神。 (3)让学生感受到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具有粒子性;建立“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永恒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微观粒子是客观存在的,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观粒子; (2)分子的基本特征。 难点:(1)对微观粒子的想像能力;(2)从分子、原子角度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二、教法分析 根据新课程教学理念,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让学生参与是课程实施的核心。因此,我决定以实验探究法为主线,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突出重点。同时穿插启发讨论和多媒体辅助教学,以直观形象的体验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帮助同学们突破难点。因此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 (1)情景创设:创设一个与本节内容相关且切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情景,通过问题的解决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引出新课。 (2)实验探究: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归纳、总结分子的三个特性。 (3)评价反馈:设置课堂练习,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评价。 三、学法指导 1、学情分析:分子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完全是陌生的,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物理课中都接触过这两个概念。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学生要真正建立准确的分子概念是比较困难的。但九年级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思维活跃的时期,己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观察问题、

分子和原子 说课稿

《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教材分析】 “分子和原子”这部分内容是九年级化学课标实验教科书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探究点,本课题在教科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两课时的教学设计,有如下几个特点: 【教学目标】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了解分子、原子的区别;并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现象。 2.学会运用实验、观察、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会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加工信息。 3.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初步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教学媒体】 实验媒体:投影仪、挂图、多媒体 【教学设计思路】 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原子这种微观粒子只能靠分析宏观现象去诱发想象,因此在教学中我尽量使用多媒体、投影仪、挂图来诱发学生想象,加强对知识的理解。 【教学方法】 1.探究讨论法 新的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探究讨论促进学生

多渠道地获取知识。师生不断问答,学生积极讨论,老师适当点拨和评价。这种教学方法有益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和学习策略。教学中我主要采用这种教学方式。 2.情景教学法 心理实验表明,人在满怀兴趣的状态下学习,注意力集中,思维最活跃,接受最快,记忆最好。所以在教学中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当重要。本课题内容抽象,对学生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3.分析比较法 让学生分析原子构成的表格,比较相对原子质量和实际质量以达到以下目的 A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B训练学生整理资料的技能 采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习热情,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同时扩大教学容量

分子说课稿

《分子》说课稿 许晓萍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粒子,本节课,学生将从认识分子、的真实存在,开始认识微观世界,是化学学习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转向微观的开始。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是继续探索物质结构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 2、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微观粒子构成的,认识分子的特性,并能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微观想象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学会运用观察、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运用想像、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加工信息,获取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自然现象,并用分子的观点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增强了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积极态度。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分子是客观存在的,会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学会对疑惑且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猜测、观察,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 本课的难点是:引导学生透过物质变化的宏观表象,建立微观粒子的想象表象,形成正确的微观想像,即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微观想象力。 二、教法分析 本课教学采用实验探究、交流讨论与分析归纳相结合,并以多媒体辅助教学。

新课标要求,初中化学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结合本课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我确定了以实验探究为主线,结合交流讨论、分析归纳等方法,目的是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了解分子、原子的有关知识,突出本课的重点,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形成微观想像能力,突破难点。这样多种方法互相穿插、渗透,也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优化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三、学法指导 本节课学生的学习主要采用实验—讨论法和分析—归纳法。 实验反映了化学学科的特点,是化学学习的有效途径。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边观察、边记录、边思考,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科学的方法处理所得材料,得出正确结论,强化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通过讨论、分析、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逐步学会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所得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交流和讨论发现自已和别人的长处和不足,大家互相帮助,互相鼓励,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有所发展,不断地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化学的信心,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 四、教学程序 本节课我主要通过五个环节来完成我的教学:预习反馈,明确目标→通过学生预习情况的检查,教师进一步明确学生学习的重难点,并出示本节学习目标。 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学生学习导学单的实验操作步骤,明确观察的内容和探究的目的。 展示交流,点拨提升→教师演示实验,学生代表完成部分实验,学生观察完成导学单内容,并进行展示交流。 师生互动,拓展延伸→教师解释实验中的疑难问题,进一步明确实验探究的目的,并深入讲解相关知识,适度进行拓展。 达标测评,巩固提高→以导学单的达标测试为基准,学生完成后,教师给予反馈性的指导和讲解。 小结:学生先小结,之后教师完善。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省级优质课获奖作品)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子、原子概念,是在学习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及混合物、纯净物的基础上,由宏观世界转向微观世界的开端,通过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微观世界有所了解,对以后学习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认识化学反应的实质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1、知识水平:在学习本课题之前,学生通过生物课和物理课的学习对物质的微观构成有了一定的认识,且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掌握了一些探究方法和实验技能,加上在平时的生活中积累了很多与本课有关的生活经验,这都为本课题的学习提供了智力支持。 2、心智水平:九年级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思维活跃的时期,认知能力和水平都比较高,己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探索物质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实验是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最好方法,通过实验,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去探究、交流和思考,完成对分子原子特点的认识,这为本课题的学习提供了心理支持。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并认识其特点; (2)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通过观察生活、实验探究等方法获取信息。 (2)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 (3)充分发挥空间想象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对微观世界好奇心和求知欲,从探究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2)逐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在实验的探究、讨论中学会与别人交流、合作,增强协作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1、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并认识其特点。 2、能用理论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难点:提高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五、教学方法 情景创设——实验探究——评价反馈等。 六、教学准备 用品:多媒体课件、盛果冻的塑料碗、药片的塑料板、玻璃管、药匙、脱脂棉、注射器、滤纸、胶头滴管、烧杯等。 药品:浓氨水、酚酞溶液、品红、酒精、蒸馏水等。 七、教学流程图 八、教学过程

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能够说出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知道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而且很小。 (3)能够说出分子在不停地运动,分子间有间隔的这些特性。 【能力目标】 (1)通过课堂实验的演示与分析,掌握从实验现象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交流地展开,学会团对合作的学习方法,发展学生的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介绍物质是由微观的粒子构成的这一概念,逐渐提高抽象思维能力。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逐渐养成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3)体会科学实验是人们获取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同时在实验观察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作用】 《物质构成的奥秘》是九年级年级第三单元课题1的内容,讲的

是物质构成的微观领域,如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处于不停地运动之中以及物态变化的微观解释。要求学生在分子的层面上学习物质的构成,初步建立分子观和分子运动观,并用这些观点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重难点】 重点: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2、分子之间存在间隔。 3、扩散现象。 我将以实验的形式,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在启发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得出结论来突出重点. 难点:分子之间存在间隔 我将以实验的形式, 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在启发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得出结论来突破难点. 【建议课时】根据教材分析我将本节安排2课时. 三、学情分析 在前面一段的学习中,学生通过观察身边的一些常见物质,认识了它们所发生的不少奇妙变化,很多学生对化学产生了好奇心,提出“物质之间为什么会发生变化?”“物质到底由什么构成的?”等疑问。这些问题正是本课题的切入点,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对于生活中湿衣服的晾干、蔗糖的溶解、闻到远处的花香、给足球打气等现象有着强烈的探究欲。 分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观粒子,在此之前学生只有一些微观现象的感性认识,没有理性的认识。学生学起来往往感到难于理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说课稿

分子和原子说课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一《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本节课我将从说“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四个方面来具体的分析。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从本课题开始,学生将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是形象到抽象,宏观到微观的开始。可见本节课在整个教材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本节课也是由理论转变为实际的桥梁,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构成物质微粒的一些基本特征。 2.会运用这些特征解释日常的一些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能从常见的现象入手进行合理的想象和推理 2.通过讨论分析能主动和他人进行交流,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对物质微粒的探究欲,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2.感受物质无限可分的哲学思想,唤起学生对科学的好奇与向往 3.教学重点、难点与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 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3.认识微粒的基本特征 (2)教学难点: 理解微粒的基本特征并能运用它解释生活中的问题 (3)重点、难点解决方法: 现在是一个网络发达的社会,所以本节课我会利用现代的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教师演示实验及学生分组实验,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微观思维的发展。 二、教法与学法 1.说教法 德国大教育家第斯多惠也说过:“科学知识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通过教师演示实验或组织学生亲手实验操作,能把书本知识由抽象变成具体,变无形于有形,使学生易获取多方面知识,巩固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探究学习”。这样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体验学习化学的快乐,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学生情况分析 对已进入初三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均已初步形成,在课堂他们厌倦教师的说教灌输的教学方式,希望教师能创设便于他们自主学习的环境,给他们发

《分子和原子》优质课比赛教案

分子和原子 一、教学设计思路: 学生对物质的认识是从看得见,摸得着的宏观物质开始的。在第一、二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对身边的物质及其变化,有了一定的认识。他们会以燃烧、分解、化合、扩散、蒸发、溶解、热胀冷缩等化学、物理学概念来对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加以解释。但对物质的内在变化及其原因却很少接触。引导学生换一个角度看世界,变一种观点解读物质,是本课教学的关键。 水,作为第三章学习内容的知识承载物,它是自然界广泛存在,学生能经常感触的物质。与水有关的自然、实验现象为学生所熟悉。在进行分子、原子抽象的概念、原理性教学,我试图以在自然界司空见惯的水变化的现象和简单、趣味的实验作为串联知识,带动研究的主要线索,学生在分析熟悉的水蒸发、天下雨、下冰雹、糖在水中“消失”、水电解等物理和化学变化时,大脑思维直接与客观存在的事实和现象反复、充分地接触,积极展开想象的空间,在看得见的宏观现象获得启发下,通过想象、类比、模型化等方式,理解化学想象的本质,宏观与微观环环相联,物质的微粒观被学生“确认”,顺理成章地建构知识,形成概念。本课学习后,学生能增添一个“心眼”去

看微观世界,去理解事物的本质。给学生在今后理解化学问题带来无穷的便利。 由于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处理不当会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设想:将一个个明确的、具体的知识点、技能点和能力发展点“溶解”于实际之中,进行情景化处理。将分子、原子、物质微粒性、微粒运动性、微粒可分和不可分性等裸露的化学知识包装在以水的变化为线索的问题情景中,围绕着“物质变了,其内部发生了什么变化?其中微粒怎么变?用微粒的观点怎么解释变化?”的化学问题,所设置的有真实背景,纵向独立,横向递进的驱动性问题:《不解之谜》──水为什么会“跑”,《趣味实验》──“清水”映红桃花,研究性课题《汽车加水也奔驰》等,来推进学习,让学生在问题或任务驱动下展开自主、合作、开放、互动的活动。 设计的另一个特点是:以学生熟悉的素材设计的探究活动,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STS三条内容线索拧成一股,学生解释着人类生活以及自然界中的各种化学现象,回答着各种现实的化学问题。不断从生活到化学,从化学到自然界,从现实到实验室,从实验室到实际应用。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从丰富的实际中“结晶”出来,建构着学生科学的知识体系、技能体系和能力体系,体现化学素质教学的建构观。

课题1《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课题1 《分子和原子》说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继前面两个单元学习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为进一步探究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奠定基础。因此,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认识分子、原子的存在,了解其性质,理解其概念。 (2)能力目标:运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某些日常现象,区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以及通过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之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对物质世界是运动的和分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培养学生用辩证统一的观点思考问题的思想方法。 3.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子、原子概念的建立。 (2)难点:分子、原子行为的微观表象的形成。 二、教法分析 分子、原子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并不完全是陌生的,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物理课中都接触到分子和原子。但是,分子、原子究竟是什么样的粒子,他们缺乏准确的内部表象。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学生要真正建立明晰的分子、原子概念是较为困难的。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教学:第一,情境激学。用一些宏观现象创设探究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如《梅花》诗中的“暗香”、物体的热胀冷缩、酒精与水混合体积的变化等。 第二,联想推理。尽量将不可见的微观粒子行为特征与学生熟悉的某些宏观事物联系进行转换理解,引导学生类比推理形成微观粒子的内部表象。 第三,辅助教学。采用实验探究与电脑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展示分子、原子的行为特征,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分子、原子的微观世界,使学生形成清晰的分子、原子印象。具体的教学流程如下: 三、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为创设一个最佳的心理和认知环境,我用宋代大诗人王安石的一首诗《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小学课文中学过)]引出本课题,并引发学生思考“为有暗香来”是何故?接着引导学生大胆进行猜想,为什么我们能闻到梅花的暗香?在学生通过读古诗,品诗味,感知这一自然现象的基础上,运用多媒体动画模拟出花香粒子运动的微观过程,帮助学生初步形成微观粒子行为的表象。在此基础上讲解,许多物质是由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然后再展示出我们人类利用科学技术获得的苯分子图像,以及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最小的汉字图像“中国”,这样用事实来说话,既可以让学生了解科学的进步与发展,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也让学生进一步明确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让学生置身于特定文化背景的学习情景中,获得情感的激发,使之顺利切入主题内容的学习。通过观察分析与科学事实的呈现,让学生感知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 (二)启发诱导,探索新知

《分子和原子》第二课时名师教案

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二课时) 【核心素养】 通过对分子和原子概念的探究,使学生从微观视角认识物质的变化,并进一步构建学生的微粒观。 【教材分析】 本节课属于第三单元课题1 分子和原子的第二课时。该节课主要涉及的内容是分子、原子的概念及分子的构成。首先分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时的不同情况从而揭示出分子的概念,并从中指出分子的构成以及得出原子的概念。该节课使我们对宏观世界的认识延伸到对微观世界的认识,也是我们研究微观世界的基础,对后面学习原子和离子打下基础,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学情分析】 该节课是在学生初步了解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微观构成、构成物质的微粒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探究分子、原子的概念以及分子的构成。虽然学生已经了解了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也能利用微观粒子去解释一些宏观世界的现象,但学生对于微观世界的认识以及学生的抽象思维属于刚起步阶段,因此学生对于这节课的学习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再加上刚接触到看不到、摸不着的微观世界时从心理上就会产生畏难情绪,所以对于分子、原子的概念、分子构成的理解上还是模糊不清、理解不能够到位;同时对于初学者来说构建微观粒子模型和微观粒子的规范表达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宏观实验使学生知道分子的概念。 2.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flash动画、投影图片、拖动原子模型等方法使学生知道原子的概念以及了解分子的构成。 3.通过分析、讨论、类比、推理、模型等方法,培养学生将宏观思维与微观思维相结合的方法。 4.体会到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是不断深入的、艰难曲折的,并体会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的统一性。 【教学重点】 1.分子、原子的概念; 2.分子的构成。

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人教版初三上册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粒子,在此之前只有一些微观现象的感性认识,没有任何理性认识,通过学习分子和原子的知识开始对微观世界有所了解,开始初步探索物质构成的奥秘。此后,学生还要对微观世界的探索不断深入。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而且还是继续学习物质结构,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 2、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认识分子、原子的特性,并能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亲身体验和实验探究,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意义,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微观想象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来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合作学习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分子、原子的认识,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初学物质的构成,学生难以建立微观粒子想象表象,因此这是本节课的难点。突破难点的关键是通过多媒体和实例让学生把微观粒子形象化,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 二、教法分析 教学过程中采用实验探究法、交流讨论法、分析归纳法和多媒体辅助教学。 三、学法指导 本节课以实例引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探究和兴趣,利用多媒体和图片让学生通过耳听、眼看、脑想等多种感官同时并用在头脑中形成微观粒子的想象表象,感知微观粒子的存在,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微观想象力。 在认识分子、原子的基础上探究分子和原子基本特性的实验中,教师在实验中注意以下指导:(1)重视探索性实验的选择和设计(2)在实验之初,要向学生提示观察角度(3)要重视学生对实验现象完整而准确地叙述(4)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透过实验现象分析其本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 通过学习过程中的交流和讨论,让学生自已发现长处和不足,大家互相帮助,互相鼓励,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有所发展,不断地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化学的信心。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 四、教学程序 第 1 页共4 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