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中风偏瘫后遗症的临床效果

合集下载

针灸治疗偏瘫穴位的效果

针灸治疗偏瘫穴位的效果

针灸治疗偏瘫穴位的效果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心脑血管病患者逐年增长,常见的有脑梗塞、脑血栓,年龄大都在中老人群中且越来越年轻化。

临床症状表现为突然昏仆、半身不遂、语言不利、口眼涡斜,是造成患者残疾的主要原因,严重者会威胁患者生命安全。

偏瘫是心脑血管病的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脑部功能,使患者出现身体一侧偏瘫,发病机制是脑部血管由于受到压力高或血脂稠等因素影响,血液流动限制,脑部缺血时间长导致脑组织受伤害,结果患者留下严重后遗症,肢体活动受限,影响生活质量,自理能力差,患者经西医治疗后,肢体活动自主能力较差,所以临床中常用中医针灸治疗,帮助患者恢复部分能力,。

一、针灸选穴原则选穴原则分为近部选穴、远部选穴、辨证选穴及经验选穴原则,近部选穴是在偏瘫肢体周围进行选穴,例如面部偏瘫选择迎香、人中、地仓等,体现了“经络所在,主治所在”的规律;远部选穴是在经络循行路线上选择可以治疗本病的腧穴,例如足阳明经循行路线上的梁丘、足三里等,体现了“经络所过,主治所及”的规律;辩证选穴是根据患者病因病机的特点进行选穴,根据患者病程进行选穴治疗。

偏瘫属于中医“中风”范畴,在八纲辩证的基础上,辨证论治分为中经络、中脏腑及恢复期,中经络没有神志上的改变,只是以半身不遂、口眼涡斜为主,中脏腑主要是突然昏倒、不省人事。

中风多因劳倦内伤、饮食不节、情志不遂导致的脏腑功能失司,风痰夹瘀上扰头脑;病位在脑,与心肝肾有关,病机为风火痰气血。

二、针灸治疗头部穴位选择百会、四神聪、前顶、后顶、风池,运用醒脑开窍针法可以帮助患者开窍醒神;面部穴位:太阳、迎香、颧髎、地仓、颊车、人中,主要治疗患者口眼涡斜、流涎、面瘫等症状,通过刺激患者面部穴位,使面部经络疏通;上肢穴位:八风、合谷、外关、手三里、曲池、肩髃、肩井、臂臑,这些穴位可以帮助患者肢体活动,缓解患者活动受限的症状;腹部穴位:天枢、上脘、气海、关元,大部分为足阳明胃经上的腧穴,中医治疗痿证独取阳明经,患者卧床时间久,腹部穴位可以缓解便秘情况,气海和关元治疗患者尿失禁或癃闭等病症;下肢穴位:伏兔、梁丘、足三里、丰隆、昆仑、申脉、太溪、照海、三阴交、阳陵泉;其中有足阳明胃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和足少阳胆经上的腧穴,有助于下肢能力恢复。

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对中风偏瘫的效果分析

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对中风偏瘫的效果分析

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对中风偏瘫的效果分析目的分析在中风偏瘫患者联合应用康复治疗与中医针灸治疗的效果。

方法搜集在我院治疗的中风致偏瘫患者70例,据治疗方式差异分成两组,单治组35例,联合组35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

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总值与单治组相比,数值明显要大于单治组,P<0.05。

结论在中风偏瘫患者联合应用康复治疗与中医针灸治疗,有显著效果,值得应用。

标签:中医针灸;康复治疗;中风偏瘫偏瘫属于中风的一种后遗症,会导致中风的患者生活质量受到影响。

相关研究中指出,在治疗脑中风偏瘫的患者时,常用方式有康复治疗与中医针灸治疗两种方式。

但是由于单纯应用某种方式进行治疗时,临床疗效有一定欠缺,所以临床上常会联合两种方式治疗。

本文探讨在中风偏瘫患者联合应用康复治疗与中医针灸治疗的效果,主要分析如下。

1 研究资料和治疗方法1.1 研究的资料搜集2015年10月份~2016年9月份在我院治疗的中风致偏瘫患者70例,据治疗方式差异分成两组,单治组35例,联合组35例,单治组患者单纯行康复治疗,联合组则在单治组的治疗上配合中医针灸治疗。

单治组男21例,女16例;年龄60岁~86岁,平均年龄(72±3.02)岁。

联合组男20例,女17例;年龄61岁~86岁,平均年龄(73±2.84)岁。

两组研究对象常规资料经过对比以后缺乏显著的差异,P>0.05,可接着比较。

1.2 治疗的方法康复治疗:医务人员需要对患者肢体实施康复的运动,使得患者肌肉可以有效的活动,每次运动时间20~30分钟,每天需要运动一次,防止发生肌肉萎缩与血流不畅的情况。

中医针灸疗法:针灸的最基本方法是根据患者不同的临床症状采取不同的穴位,实施针灸治疗。

具体操作为:对于头晕眼花、面色苍白等有明显肾亏临床症状的患者,基本的针灸治疗原则为滋肝补肾,实施针灸的主穴位为肝俞、肾俞、太溪以及三阴穴位,配穴位为阳陵泉、阴陵泉、血海以及梁丘。

观察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临床效果

观察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临床效果

观察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临床效果中风,又称脑卒中,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常常会导致偏瘫等严重后遗症。

中风后,很多患者都需要长期的康复治疗来帮助他们重获健康。

在中国,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已经成为一种广泛应用的方法,许多临床研究表明,这种方法在治疗中风偏瘫患者中具有显著的效果。

本文将从中医针灸的原理、康复治疗中风偏瘫的策略以及临床效果三个方面对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进行探讨。

一、中医针灸的原理中医针灸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在人体特定穴位施加适当的刺激来调整人体的气血流动,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根据中医理论,中风是由于脑脉络失调、气血不畅、阴阳失衡等引起的。

中医针灸治疗中风偏瘫的主要原理是通过调整人体的气血流动,改善脏腑功能,从而恢复受损的神经功能,促进患者康复。

针灸疗法主要包括针刺和灸疗两种。

针刺是通过在人体特定穴位上插入针具,以达到调整气血的目的。

灸疗则是通过在穴位上燃烧艾草或其他草药,使热量和药效渗入人体,以促进气血的流通和调理脏腑功能。

这两种疗法结合起来,可以有效地调整人体的气血流动,从而达到治疗中风偏瘫的目的。

二、康复治疗中风偏瘫的策略康复治疗是中风患者恢复健康的重要手段。

对于偏瘫患者来说,康复治疗主要包括物理治疗、语言康复、功能训练、心理康复等多方面的内容。

在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中,针灸疗法被视为一种重要的康复手段。

在康复治疗中,针灸疗法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发挥作用:一是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

通过在特定穴位施加刺激,可以促进神经元的再生和功能的恢复,从而改善患者的肢体活动功能;二是缓解患者的肌肉痉挛和疼痛。

中风后,患者常常会出现肢体肌肉的痉挛和疼痛,通过针灸疗法可以有效地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和疼痛;三是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

中风患者常常会因为疾病而产生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通过针灸疗法可以调整患者的情绪,帮助他们更好地面对疾病。

三、临床效果许多临床研究表明,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观察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临床效果

观察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临床效果

观察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临床效果中风偏瘫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常常导致患者身体受损及生活质量下降。

传统的康复治疗主要包括物理治疗、语言治疗、职业治疗等,但是往往效果有限。

近年来,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逐渐成为了临床上治疗中风偏瘫的一种新方式,因其创伤性小、疗效高等优点而受到越来越多医务人员的关注。

本文将针对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

一、中医针灸治疗中风偏瘫的基本原理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其基本原理是通过针刺等方法刺激人体穴位,调节人体气血,恢复身体机能。

针刺穴位可以刺激人体经络,增加氧气供应,促进神经细胞再生,缓解肌肉痉挛和纤维化,恢复肌肉和神经功能。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需了解病人的身体状况和病情严重程度,选取适当的治疗方式和穴位,减少针刺疼痛,并适当调整针刺的强度和深度。

此外,辅以康复训练,积极参与患者的康复过程,可以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效果较为显著,在很多医院都有应用。

以下是一些临床案例:1.王女士,60岁,双下肢瘫痪,行动不便。

经过连续半年的康复训练、针灸以及适当的中药治疗,逐渐恢复了部分下肢功能,能够翻身、转身,且无明显疼痛。

2.张先生,55岁,瘫痪面部。

治疗前无法张嘴、睁眼、收缩面部肌肉,影响日常生活。

经过针灸、按摩和局部中药治疗,张先生的面部肌肉活动度得到恢复,嘴巴可以张开闭合,眼睛可以睁开合上,面部肌肉也得到改善。

3.李先生,70岁,双肢瘫痪,行动不便。

治疗前无法独自行动、起床、下床等。

经过针灸、康复训练和中药治疗后,李先生的部分肌肉恢复了功能,能够独自行动、上下床等。

上述案例表明,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因此,在临床上推广该疗法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适用于各种程度的中风偏瘫患者。

因为中风偏瘫对患者的伤害程度和康复时间不确定,因此,具体治疗方法需根据患者情况进行选择。

针刺疗法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效果

针刺疗法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效果

针刺疗法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效果胡建英,黄 晓(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眉山医院,四川 眉山 620010)[摘要]目的:探讨使用针刺疗法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12月期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眉山医院收治的60例中风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将这些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两组患者均进行康复训练。

在此基础上,为观察组患者使用针刺疗法进行治疗。

然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的效果、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

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

结论:使用针刺疗法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肢体运功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

[关键词]中风;偏瘫;针刺疗法[中图分类号]R25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7629-(2021)02-0144-02中风是因患者脑脉痹阻、气血逆乱所导致的一种疾病。

该病患者起病急、病情进展的速度快。

中风患者若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可发生偏瘫等后遗症。

罹患中风偏瘫可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1]。

针刺疗法是中医治疗疾病时常用的一种疗法。

本文主要是探讨使用针刺疗法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经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眉山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在2019年1月至12月期间该医院收治的中风偏瘫患者中筛选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为:1)其病情符合中风偏瘫的诊断标准[2]。

2)临床资料完整。

3)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了参与本次研究的知情同意书。

研究对象的排除标准为:1)合并有抑郁症或痴呆。

2)有晕针的症状。

3)中途退出本次研究。

经筛选,共有60例患者成为本次研究的对象。

随机将这些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照组患者中有男18例,女12例;其年龄为54~72岁,平均年龄为(63.16±5.21)岁;其病程为18~56 d,平均病程为(32.54±2.73)d。

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医学养生常识】

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医学养生常识】

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
文章导读
中风患者虽然经过治疗,但其中风后留下的后遗症也是十分严重的,尤其对于严重中
风患者,即使在中风治疗后也会出现系列各不相同的后遗症,而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就
是一种专门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方法,面对各种各样的中风后遗症,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
方法也是大家十分关心的。

提及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是很多中风后遗症患者最常采用的一种较为安全的中医治疗方法,本文是专门为了帮助中风后留下后遗症所应进行的针灸治疗方法所做的讲述,希望
能帮助到大家。

面瘫
症状:一侧眼睑不能闭合或抬起,嘴角下垂,伸舌偏向患侧,口角流涎。

取穴:太阳、四白、风池、地仓、颊车、合谷。

针灸方法:太阳可沿颧弓内缘进针,向颊车透刺。

四白可直刺触及骨孔,有放电感出现。

风池可刺向结喉,深达1.5~2寸。

地仓与颊车可相互透刺。

失语
症状:不能回答问题或听不懂问话,不能讲话,不能正确叫出物品名称。

取穴:上星、百会、风池、金津、玉液、通里、天柱、廉泉。

针灸方法:上星与百会可互相透刺,金津、玉液可用三棱针点刺放血。

廉泉可深刺向舌根,使酸胀感直抵舌根。

上肢不遂
症状:早期软弱无力,后期上肢拘挛,患肢不能自由屈伸。

取穴:极泉、尺泽、合谷、肩、曲池、外关。

针灸配合补阳还五汤治疗脑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针灸配合补阳还五汤治疗脑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针灸配合补阳还五汤治疗脑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观察【摘要】本研究旨在观察针灸配合补阳还五汤治疗脑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针灸作为传统中医治疗手段,具有调理气血、激活经络的作用,而补阳还五汤则是一种经典的中药方剂,具有温阳补气、活血通络的特点。

本研究通过对患者的临床观察发现,针灸配合补阳还五汤治疗脑中风偏瘫的疗效显著,且治疗过程中安全性较高。

进一步的治疗机制分析表明,该方案能有效恢复中风患者的神经功能,促进康复。

本研究为针灸配合补阳还五汤治疗脑中风偏瘫提供了有效的临床实践依据,同时也为未来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

【关键词】针灸,补阳还五汤,脑中风,偏瘫,临床疗效,安全性观察,治疗机制,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治疗方案,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研究背景脑中风偏瘫是一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疾病,其主要症状包括肢体瘫痪、语言障碍和认知功能障碍等。

目前,现代医学已经在该领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治疗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且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和并发症。

针灸作为中医传统疗法之一,在脑中风偏瘫的治疗中具有独特优势,其通过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促进组织修复和功能恢复,以期达到治疗和康复的效果。

补阳还五汤作为经典的中药方剂,具有温阳散寒、祛风除湿的作用,被广泛运用于脑中风偏瘫的治疗中。

针灸配合补阳还五汤治疗脑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尚未得到系统观察和评估。

本研究旨在观察针灸配合补阳还五汤治疗脑中风偏瘫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更科学和有效的方法。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讨针灸配合补阳还五汤治疗脑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以验证该治疗方法在临床实践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通过本研究,旨在为脑中风偏瘫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法,促进其康复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希望通过深入研究针灸和中药对脑中风偏瘫的治疗机制,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多科学依据,推动中医针灸在脑中风康复中的应用和发展。

通过本研究,还可以为中医药在脑中风偏瘫治疗领域的进一步探索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中医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方法

中医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方法

中医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方法作为较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中风患者不仅具有发病率、死亡率高的特点,而且患者的并发症较多,这对于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较大影响,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

从中风后遗症类型来看,其不仅包含了语言障碍、行动不便,而且涉及口眼歪斜等多种情况,给患者本人及家庭带来较大负担。

临床实践中,西药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效果并不理想,这使得中医治疗手段的应用逐渐增多。

目前,针灸在中风后遗症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今天就给大家科普一下中风后遗症针灸治疗的那些事。

1、中风后遗症的基本情况中风又被人们成为脑卒中,作为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中风不仅会造成患者伤残,而且严重地影响着患者的生命安全。

在我国,每年新发的脑卒中病例高达150~200万,患者死亡率高达58~142/10万人。

目前我国幸存的中分患者近700万,其中超过75%的患者存在伤残问题。

这严重地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对国家的发展较大阻碍。

中风患者发生后遗症的概率较高。

肢体障碍、语言障碍是较为常见的后遗症类型,此外患者多有口眼歪斜、抑郁、吞咽障碍、尿失禁等问题。

在中医学领域,中风后遗症被归结为“大厥”和“偏枯”范畴,中医指出:脑络瘀滞会造成人体气血逆乱,这使得导致中风患者发生多种后遗症的重要原因。

在对患者进行治疗中,不仅要注意改善患者的气血额,而且要注意通络祛滞。

针灸治疗是中医治疗方法中的常用手段,在中医后遗症治疗中,其能通过活血化瘀、舒经通络,确保患者的气血畅通,这对于提升患者质量效果,改善患者病情具有积极作用。

2、中医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2.1吞咽功能障碍针灸治疗在中风患者中,发生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约为22%~65%。

在这些患者中,症状较强的患者有饮水呛咳问题,症状较严重的患者往往需要静脉注射补水或鼻饲。

吞咽功能障碍不仅会导致患者营养不良,而且会使得患者水电解质失衡,有的患者还会发生吸入性肺炎、脱水窒息等问题,严重地影响了患者的预后。

目前,采用针灸方法治疗吞咽功能障碍时,除醒脑开窍针刺法、通关利窍针刺法外,靳三针、腹针、舌针、头针等都是较为常用的治疗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灸治疗中风偏瘫后遗症的临床效果
发表时间:2018-07-26T17:07:16.997Z 来源:《航空军医》2018年9期作者:吴志建
[导读] 积极对中风偏瘫后遗症患者施以针灸治疗,可显著改善其患肢功能,提高疗效。

(厦门市思明区鼓浪屿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科 361000)
摘要:目的研究针灸在中风偏瘫后遗症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择2016年4月-2017年11月本科接诊的中风偏瘫后遗症患者80例,将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成2组:A组和B组均40例。

2组都施以常规康复训练治疗,A组加用中医针灸疗法。

分析2组临床症状的缓解情况,比较疗效。

结果A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2.5%,明显比B组的72.5%高,组间差异显著(P<0.05)。

结论积极对中风偏瘫后遗症患者施以针灸治疗,可显著改善其患肢功能,提高疗效。

关键词:针灸;中风偏瘫;康复训练;后遗症
临床上,中风也叫脑卒中,患者在发病后可表现出不省人事以及猝然昏倒等症状,本病属于是一种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可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较大威胁[1]。

因多数脑卒中患者在救治成功后都出现了生活自理能力丧失的情况,使得其日常生活大受影响,所以,临床需要积极采取有效的手段来对中风偏瘫后遗症患者进行施治。

此研究,笔者将重点分析针灸疗法在中风偏瘫后遗症中的应用价值,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6年4月-2017年11月本科接诊的中风偏瘫后遗症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将之分成A、B两组(n=40)。

A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为45-79岁,平均(62.3±5.7)岁;病程为7d-5个月,平均(3.0±0.6)个月。

B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为45-78岁,平均(62.4±5.8)岁;病程为6d-5个月,平均(2.9±0.7)个月。

2组都经相关检查确诊符合中风病中医诊断标准[2],签署此研究知情同意书,病历资料完整,依从性良好,获得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比较2组的病程等基线资料,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组都施以常规康复训练治疗:急性期者指导做适量的被动功能训练,主要有坐位保持、翻身和坐起训练等;恢复期者指导做适量的步行、坐位耐力、转移和起立训练等,同时指导做穿衣以及进食等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后遗症期者指导做日常生活活动以及上下楼梯等训练,每次30min,每日2次。

A组同时加用针灸疗法,详细如下:急性期者选择三阴交穴、人中穴、合谷穴、肩髃穴、内关穴、太溪穴、外关穴、委中穴、尺泽穴、环跳穴、曲池穴以及太冲穴等进行针灸,每次30min,每日1次;恢复期者选择内关穴、外关穴、极泉穴、人中穴、手三里穴、少海穴、涌泉穴、合谷穴、天府穴、足三里穴以及三阴交穴等,每次30min,每日1次;后遗症期者选择内关穴、合谷穴、极泉穴、涌泉穴、丰隆穴、手三里穴、人中穴、委中穴、曲池穴、足三里穴、外关穴、极泉穴、血海穴以及肩髃穴等,每次30min,每日1次。

2组都维持治疗21d。

1.3 疗效判断
根据《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3]评价2组连续治疗21d后的疗效:(1)显效,生活能自理;相关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能独立行走;患肢功能明显改善。

(2)有效,生活基本能自理;相关症状和体征明显缓解;不能独立行走;患肢功能有所好转。

(3)无效,生活不能自理;相关症状和体征未改善;不能独立行走;患肢功能无变化。

以[1-(无效/例数)*100%]公式计算2组的治疗总有效率。

1.4 统计学分析
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分析研究数据,t用于检验计量资料,即(),χ2用于检验计数资料,即[n(%)],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表1显示,A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2.5%,明显比B组的72.5%高,组间差异显著(P<0.05)。

如表1。

3 讨论
祖国医学中,急性脑血管疾病,也就是中风,是一种主症为偏瘫、突然昏倒和意识不清的严重疾病,可对人类的生命健康造成较大威胁,病因主要是瘀、风、痰以及火等,能侵犯人体的脑部,并由此引发窍闭神匿、神不导气与脑络阻遏等[4]。

而中风后遗症则属于是一种三偏症状,即:偏瘫、感觉障碍和偏盲,可对患者的运动功能造成较大损伤,同时也能影响其日常生活和工作。

对此,临床需要积极采取有效的手段来对本病患者进行治疗,以尽可能的帮助其改善生活质量。

目前,针灸在我国临床上有着比较广泛的应用,可通过对患者的相关穴位进行针和灸治疗的方式,缓解因脑缺血所致脑功能损伤的程度,并能起到疏通被堵脉络、促进缺血再灌注以及顺畅气血的作用,将之积极用于中风偏瘫后遗症中,有助于促进患者相关症状的缓解,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预后,从而在较大程度上提升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此研究中,A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比B组高,组间差异显著(P<0.05)。

提示,针灸对促进中风偏瘫后遗症患者患肢功能的恢复以及提高临床病症控制效果具有十分显著的作用。

总之,积极采用针灸疗法对中风偏瘫后遗症患者进行施治,可显著提升疗效,建议采纳。

参考文献
[1]石新燕,李小生.针灸结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治疗效果的研究[J].陕西中医,2013,34(7):877-878.
[2]许丽娜,田国萍.针灸结合康复技术治疗中风后偏瘫的研究进展[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4,23(1):31-32.
[3]刘刚翠,阳军,周伟等.中药联合康复训练及针灸治疗中风后偏瘫肩痛临床观察[J].陕西中医,2017,38(7):850-851.
[4]封桂宇.通络扶正汤配合针灸治疗缺血性中风后偏瘫的临床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31):34-3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