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效果观察
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对中风偏瘫的临床效果观察

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对中风偏瘫的临床效果观察摘要] 目的探讨将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应用于中风偏瘫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3月至2017年9月收治的中风偏瘫患者16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80例。
对照组采取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康复训练基础上结合中医针灸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
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ADL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提高中风偏瘫患者治疗效果,帮助患者恢复日常生活能力。
[关键词] 中医针灸;康复治疗;中风偏瘫;临床效果偏瘫是中风后的常见后遗症,在临床上常表现为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舌强等,对患者健康造成重大伤害,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中风偏瘫患者肌力严重受损,影响四肢正常活动,故治疗的主要目标是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肌力即刻效应,提升患者生活质量[1]。
目前治疗中风偏瘫常用的手段有中医针灸和康复治疗两种,但单一使用难以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基于此,本研究选取我院160例中风偏瘫患者,探讨该病使用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6年3月至2017年9月收治的中风偏瘫患者16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80例。
观察组男48例,女32例;年龄35-75岁,平均年龄(61.44±12.60)岁,病程25-180d,平均病程(89.89±52.51)d;左侧偏瘫43例,右侧偏瘫37例。
对照组男45例,女35例;年龄35-75岁,平均年龄(61.67±13.20)岁,病程28-173d,平均病程(88.11±52.99)d;左侧偏瘫45例,右侧偏瘫35例。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患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对比性。
中医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效果分析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Electronic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 Literature2020 年 第 7 卷第 14 期2020 Vol.7 No.1432中医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效果分析刘秀敏,黄 炜*,刘洪敏(唐山市工人医院,河北 唐山 063000)【摘要】目的 观察并探讨中医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效果。
方法 时间限定为2018年11月到2019年11月,将此期间的96例在我院进行治疗的中风后遗症患者临床资料为研究对象,利用excel 表格将其等分,各48例,实施常规康复训练的为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实施中医针灸治疗的设置为研究组,将两组治疗有效率以及治疗相关评分作为对比指标。
结果 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3.73%,高于参照组的81.25%,且治疗后的NIHSS 评分和ADL 评分更为理想(P <0.05)。
结论 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给予中风后遗症患者中医针灸治疗效果更佳,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病症、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可进行推广。
【关键词】中医;针灸;中风后遗症【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20.14.32.01中风是较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死亡率较高,对患者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威胁,及时抢救成功,患者在很大程度上还会出现语言障碍、行动不便、口眼歪斜等后遗症,在很大程度上增加患者心理负担及经济压力,且常规西药治疗效果并不理想[1]。
本文对中医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效果进行调查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时间限定为2018年11月到2019年11月,将此期间的96例在我院进行治疗的中风后遗症患者临床资料为研究对象,利用excel 表格将其等分,各48例。
对照组基本资料中,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21例,年龄范围在47岁至76岁之间,平均年龄(63.36±3.14)岁;对照组基本资料中,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范围在49岁至77岁之间,平均年龄(63.41±3.19)岁。
中医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效果分析

中医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效果分析发布时间:2021-06-15T11:12:37.557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6期作者:应佰鸣[导读] 目的:针对中医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效果与价值研究分析应佰鸣云南经济管理学院云南省昆明市 650000摘要:目的:针对中医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效果与价值研究分析。
方法:出现后遗症的中风患者中选取130例进行研究,采用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65例。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方式进行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患者中医针灸治疗措施。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
结果: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31%,高于对照组的72.3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实验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5.5±1.3)分,低于对照组的(8.9±2.1)分。
实验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为(55.7±3.5)分,高于对照组的(39.8±2.1)分。
结论:针对出现了后遗症的中风患者,在中医治疗思想基础上采用中医针灸治疗办法效果十分明显,治疗之后患者的症状有了明显的缓解。
关键词:中医针灸;中风后遗症;临床效果在心脑血管疾病中,脑中风较为常见且危害性较大,高血压病、心脏病以及动脉粥样硬化等是导致脑中风的常见诱因。
该疾病可累及神经功能,尽管患者经过治疗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病情恶化,但多数患者往往会留下后遗症,其中以偏瘫尤为常见。
有研究指出,对脑中风后遗症偏瘫患者实施早期针灸治疗,能够改善临床症状,有助于运动功能和生活能力的恢复。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1月~2020年4月内本院收治的130例出现后遗症的中风患者,采用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65例。
其中实验组,男39例,女26例;年龄55~82岁,平均年龄(63.24±6.26)岁。
对照组,男38例,女27例;年龄54~81岁,平均年龄(63.15±5.96)岁。
中风及其后遗症实施针灸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

中风及其后遗症实施针灸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摘要:目的本文主要探讨分析针灸治疗中风及其后遗症的临床效果。
方法在我科2015年1月~2016年5月所收治的中风及其后遗症患者中选取86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根据中医针灸理论,以风池穴为主穴,对中风及其后遗症进行针刺治疗。
结果 86例中风及其后遗症患者中,针刺治疗总有效率为96.5%。
结论对于中风及其后遗症患者,以风池穴为主穴进行针刺治疗,可有效提高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具有一定的治疗优势,值得大力推广使用。
关键词:中风;后遗症;针灸;临床效果中风是临床上致残率最高、病死率最高、发病率最高的重大疾病之一,而中风遗留下来的后遗症也严重影响着中风患者的生活质量,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将会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
本次研究在选取86例中风及其后遗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风池穴为主穴进行针刺治疗,探讨针灸治疗中风及其后遗症的临床效果,获得较为满意的结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在我科2015年1月~2016年5月所收治的中风及其后遗症患者中选取86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38例,女性患者48例;年龄35~75岁,平均年龄(51.2±6.8)岁;发病时间15d~7个月,平均发病时间(1.3±2.2)个月。
86例患者中,86例患者半身不遂,占100.0%;28例患者偏身麻木,占32.6%;33例患者口舌歪斜,占38.3%;31例患者语言蹇涩,占36.1%,这个数据表明,在中风病五大主要病症之中,最为常见的当属半身不遂、口舌歪斜以及偏身麻木。
根据中华医学会第二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第三次修订的诊断标准[1]对86例患者进行诊断。
86例患者经过头颅CT确诊为中风,其中25例患者出血性中风,占29.1%,61例患者缺血性中风,占70.9%,18例患者并发冠心病,14例患者并发糖尿病。
1.2方法1.2.1取穴以双侧风池穴为主穴;配穴:遗尿、二便失禁取中极、关元、肾俞;吞咽困难、言语不清取内关、廉泉、人迎;下肢瘫痪取三阴交、太冲、悬钟、阳陵泉、足三里、伏兔、环跳、大肠俞;屈伸不利、手足肿胀取十宣放血、八邪;上肢瘫痪取中渚、外关、合谷、曲池;不语、言蹇加通里、廉泉;口舌歪斜加颊车、地仓、下关;足趾拘挛加涌泉、八风;踝部拘挛加照海、太溪;手指拘挛加八邪;腕部拘挛加腕骨、大陵;肘部拘挛加曲泽、尺泽;面瘫加颊车、鱼腰、地仓、下关[2]。
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效果观察

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效果观察摘要】目的:分析脑中风后遗症患者开展中医针灸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60例脑中风后遗症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
对照组治疗中单纯采用补阳还五汤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开展针灸治疗,1疗程为1个月,在3个月后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和比较。
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中风后遗症治疗中,采用补阳还五汤联合针灸治疗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值得推广及应用。
【关键词】针灸;中风后遗症;临床疗效【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19-0351-02中风临床上也被称为卒中,产生该病症的原因较复杂,且具有较强的多样性。
主要有饮食作息不规律、脾气暴躁、或烦躁易怒等,临床症状主要有猝然昏厥、嘴歪眼斜、身体行动功能缺失等等,对患者正常的工作和生活都造成了非常显著的负面影响[1]。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5年3月—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脑中风后遗症患者60例,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
观察组中男12例,女18例,患者年龄43~72岁,平均年龄(52.3±5.8)岁,患者病程1~12年,平均病程(6.5±2.3)年。
对照组中男11例,女19例,患者年龄43~74岁,平均年龄(54.2±4.7)岁,患者病程1~10年,经诊断,患者均符合中风后遗症的诊断标准。
1.2 方法1.2.1对照组单纯采用补阳还五汤进行治疗,其主要成分为当归、桃仁、地龙和黄芪等,若患者的中风后遗症时间较短,则可采用水蛭、桑枝和穿山甲等药物起到活血化瘀的作用。
若患者有较为显著的心悸或心阳不足的症状,应采用补阳还五汤加入艾灸草和桂枝对患者进行治疗。
若患者后遗症时间较长,则应加入续断、牛膝、杜仲、肉苁蓉和熟地黄等起到良好的辅助治疗作用。
针灸康复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针 灸 康 复治 疗 中风 后 遗 症 的 临床 疗效 观 察
付 灿 ( 河南省汤阴县中西医结合医院康复科 汤阴 4 5 6 1 5 0 )
摘要 : 目的: 观察针 灸联合 康复治疗中风后遗症 的临床 疗效 。方法: 选择 已经确诊 的 中风后遗症 患者 5 8 例 分为观 察组 3 O例和 对照组 2 8例 。 两组患者均给予相 同的药物进行常规治疗。 观察组用专业的康复治疗联 合针 灸疗法治疗 , 对照组仅 用与观察组相 同的 康 复 疗 法进 行 治 疗 , 3 O天 为 一 疗程 。两 个 疗程 后 观 察 两 组 疗 效和 A D L的 评 分 上 升 幅度 。结 果 : 两 个 疗程 后 , 观 察 组 总有 效 率9 3 - 3 %, 明 显 高 于 对照 组 的 7 1 . 4 %( P < 0 . 0 5 ) 。 A D L的评 分 上 升 幅 度 , 观 察 组 明 显 高 于 对 照组 ( P < 0 . 0 5 ) 。 结论 : 针 灸 联合 康 复 疗法 治疗 中风后遗症的效果明显优 于单独使 用康 复疗 法, 值得在 临床上推广使 用。
< 3 6 %; 无变化 : < l 1 %; 恶化 ( 包括 死 亡 ) : 负值 。 1 . 5统计学方法 : 两组疗效 比较 时采用 x z 检验 , 计量 资料 以均 数+ 标准差表示 , 以P < 0 . 0 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
2结 果
2 . 1 两 组 临 床 疗 效 的 比较 : 经 过 两 个 疗 程 的治 疗 , 观察组 3 0例 患者中基本治愈 1 2例 , 显著进步 9例 , 进步 7 例, 无变化 2 例, 与对照组基本治愈率和进 步例数 比较 , 治疗的总有效率 明显优 于对 照 组 , 差异 具 有统 计 学意 义( P < 0 . 0 5 ) ( 表1 ) 。提示 针灸 联 合 康复治疗中风后遗症 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独使用康复方法。
针灸治疗中风后遗偏瘫临床观察

针灸治疗中风后遗偏瘫临床观察【摘要】目的:对针灸治疗中风后遗偏瘫临床效果进行观察。
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我院120例中风后遗偏瘫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各60例患者,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治疗,给予实验组患者针灸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对比。
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66%,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8.33%,且经过治疗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均有所降低,但实验组患者的降低程度大于对照组患者,同时经过治疗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均有所改善,但实验组患者的改善程度大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均<0.05.结论:对中风后遗偏瘫患者给予中医针灸治疗,能够提高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和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生活质量,有利于提高患者的身心健康水平,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关键词】针灸治疗;中风后遗偏瘫;临床治疗效果本次研究对象为我院120例中风后遗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并采用不同的方法给予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对比。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对象为我院120例中风后遗偏瘫患者,我院收治时间为2016年8月——2017年8月,全部患者经诊断均为中风后遗偏瘫,患者本人或其家属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各60例患者。
实验组中,男性患者的数量为37例,女性患者的数量为23例,年龄最小59岁,年龄最大78岁,平均(68.7±4.6)岁;对照组中,男性患者的数量为38例,女性患者的数量为22例,年龄最小58岁,最大77岁,平均(67.4±5.1)岁。
本次研究已经过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一般资料P>0.05,符合对比要求。
1.2治疗方法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治疗,给予实验组患者针灸治疗,方法如下:1.2.1常规治疗方法首先给予患者使用阿斯品林等药物进行常规治疗,之后采用奥美拉唑对应激性溃疡进行预防,采用硝苯地平对血压进行控制,采用曲可芦丁脑蛋白对患者脑细胞进行营养补给。
108例中医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效果评价

108例中医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效果评价摘要】目的:本文就中医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效果进行探究。
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收治的108例中风后遗症患者,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每组54例。
参照组予以常规治疗法,实验组加用中医针灸疗法。
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参照组,实验组NIHSS评分、ADL评分的改善程度优于参照组,均P<0.05。
结论:应用中医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效果显著,对促进神经功能、生活能力恢复均有积极作用,值得推广。
【关键词】中医针灸;中风后遗症;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能力【中图分类号】R25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9-0313-02中风是神经血管疾病的的统称,现代医学将该疾病称之为脑卒中和脑血管意外疾病,患者发病后易出现肢体功能障碍、语言功能障碍等并发症或后遗症,对其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1]。
本文为提高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疗效,对我院2015年收治的部分患者实施中医针灸疗法,已经获得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现将研究过程及数据做如下汇总:1.基线资料与方法1.1 基线资料分析选择我院在2015年收治的108例中风后遗症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均符合《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中的相关诊断标准,并结合MRI、CT等检查结果被确诊。
其中男性患者58例,女性患者50例;年龄在47~73岁之间,平均(62.5±4.1)岁;肌力分级:0级32例,I级38例,Ⅱ级25例,Ⅲ级13例。
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每组54例。
将两组患者的资料数据进行统计对比,P>0.05无明显差异。
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对于本次研究均知情。
1.2 方法参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治疗法,使用长春西汀、维生素B1、维生素E、尼麦角林等药物进行治疗,用药剂量依据患者的实际病情而定,共治疗2周;同时配合按摩、推拿、功能锻炼等康复疗法。
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以针灸治疗;上肢瘫痪者可选择其曲池、合谷、外关等穴位;下肢瘫痪者可取其双肾俞、阳陵泉、悬钟、昆仑、解溪、足三里、风市、环跳等穴位;语言障碍患者可取其廉泉、通里等穴位;口眼歪斜患者可取其颊车、四白、阳白、承浆、地仓等穴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效果观察
发表时间:2018-08-07T10:13:36.303Z 来源:《心理医生》2018年7月19期作者:罗志平[导读] 分析脑中风后遗症患者开展中医针灸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
罗志平
(哈尔滨市夏氏骨伤医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
【摘要】目的:分析脑中风后遗症患者开展中医针灸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60例脑中风后遗症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
对照组治疗中单纯采用补阳还五汤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开展针灸治疗,1疗程为1个月,在3个月后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和比较。
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中风后遗症治疗中,采用补阳还五汤联合针灸治疗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值得推广及应用。
【关键词】针灸;中风后遗症;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19-0351-02 中风临床上也被称为卒中,产生该病症的原因较复杂,且具有较强的多样性。
主要有饮食作息不规律、脾气暴躁、或烦躁易怒等,临床症状主要有猝然昏厥、嘴歪眼斜、身体行动功能缺失等等,对患者正常的工作和生活都造成了非常显著的负面影响[1]。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3月—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脑中风后遗症患者60例,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
观察组中男12例,女18例,患者年龄43~72岁,平均年龄(52.3±5.8)岁,患者病程1~12年,平均病程(6.5±2.3)年。
对照组中男11例,女19例,患者年龄43~74岁,平均年龄(54.2±4.7)岁,患者病程1~10年,经诊断,患者均符合中风后遗症的诊断标准。
1.2 方法
1.2.1对照组单纯采用补阳还五汤进行治疗,其主要成分为当归、桃仁、地龙和黄芪等,若患者的中风后遗症时间较短,则可采用水蛭、桑枝和穿山甲等药物起到活血化瘀的作用。
若患者有较为显著的心悸或心阳不足的症状,应采用补阳还五汤加入艾灸草和桂枝对患者进行治疗。
若患者后遗症时间较长,则应加入续断、牛膝、杜仲、肉苁蓉和熟地黄等起到良好的辅助治疗作用。
若患者出现半身不遂且伴有言语不清的症状,则应在补阳还五汤基础上加入全蝎、石菖蒲、天竺黄、远志和天麻等多种成分,从而起到祛风除痰,醒脑开窍的作用[2]。
1.2.2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观察组患者行针灸1次/d,时间为25min,12d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两个疗程,且中间应休息2d,此后对患者进行继续治疗。
在急性期当中,所采用的治疗方法以泻为主。
而在恢复期应以补为主,此外还要对患者开展艾灸治疗。
在针灸时应做好针具的消毒工作,准确找到穴位,必要时可标出穴位的位置。
患者存在着一定的个体差异,所以在针灸操作中可能会出现一定的偏差,针灸时主要的取穴部位为胃经俞穴、随症配穴和胆经穴等,治疗中应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采取不同的针灸治疗方式。
1.3 疗效评价
患者临床病症和生命体征均恢复正常水平,可实现独立生活和自理记为痊愈;患者临床症状和生命体征有所好转,能够扶杖行走或能够实现基本生活行为自理记为好转;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无明显变化记为无效[3]。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治疗,观察组治愈18例,好转9例,无效3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治愈9例,好转6例,无效15例,治疗总有效率为50%,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中风在临床上属于急性脑血管意外,该病症死亡率较高,此外存活的患者还会出现不同的后遗症,对患者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会产生十分明显的不利影响。
因此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其进行救治和处理,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从而也能够更好地提高患者康复的几率,改善预后效果[4]。
在针灸辅助治疗中,患者受损受损的神经与堵塞的脉络会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改善,进而也可更好地促进患者的康复。
在临床治疗中,首先应确认患者是缺血性中风后遗症还是出血性中风后遗症,针灸治疗的过程中,在急性期应采取强刺激的针灸方式,以阳经穴为主;在恢复期治疗中针灸的力度应适中,以患者感觉舒适为宜,治疗中还应取阴经、阳经穴位积极开展辅助治疗[5]。
但在治疗中必须要注意的一点是患者患病的时间越长,针灸治疗效果也就越差。
针灸治疗时患者患病的时间最好在6个月以内,针灸治疗的时间越早,效果就越好。
在中风后遗症的治疗中,针灸辅助治疗渐渐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该疗法的应用也使得患者神经功能受损的症状得到了显著的改善,促进了患者的康复,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首先应对患者的病症类型予以确定,采用针灸方式治疗中风偏瘫时,若患者处于急性期,则针灸是应采取强刺激的方式,针灸操作主要集中于阳经穴位。
若患者处于恢复期,针灸的力度应较轻,针灸的位置主要集中于阴经。
在治疗中应坚持尽早治疗的原则[6]。
一般而言,发病6个月内进行针灸介入治疗能够取得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在临床研究中发现补阳还五汤能够十分有效地抑制凝血酶。
此外,其对血管壁还有较强的刺激作用。
同时还能释放抑制因子,这些因子会在皮下组织内与血小板黏结在一起。
此外其还能十分有效地起到抗血栓以及止血的作用[7]。
所以对于中风后遗症采取针灸治疗联合药物治疗的方式具有非常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具有安全、有效等多个优势,其在临床应用中可实现良好的治疗效果,与单纯的药物治疗相比,其临床治疗效果更为显著,因此也值得在临床上加以推广和应用[8]。
【参考文献】
[1]赵立勤.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6):276-277.
[2]王重洋.补阳还五汤配合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4(31):39-40.
[3]吕寅生.补阳还五汤联合针灸治疗脑中风后遗症50例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3(14):55-56.
[4]吴秀贞.补阳还五汤配合针灸治疗脑中风后遗症64例疗效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5(6):50-51.
[5]罗卫泉,黄柳和.针灸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遗症疗效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2014,10(12):64-65.
[6]张娓.观察针灸联合康复运动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效果[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2,04(6):50-50.
[7]尤光英.化瘀涤痰汤联合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45例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4,23(9):63-64.
[8]马婷婷,潘化平.针灸联合康复运动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效果观察[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6,7(9):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