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生本教育的学习与思考

我对生本教育的学习与思考

今年五月初,我有缘参加了在广州举办的全国生本教育理论与实践研习班学习。短短的四天里,我们分别听取了广州市天河区骏景小学陈武校长、广东省增城市实验中学胡首双校长、江苏省丹阳市第六中学荆志强主任及生本教育理念创始人郭思乐教授的四堂报告,参观了三所生本教育实验学校,零距离接触了生本教育课堂,同时还与教授、专家及生本教育一线的老师们进行了互动交流。此次活动我获益匪浅,也算是清洗了自己多年来的教学头脑。

一、生本教育的部分理念

正如郭思乐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一书中所言:我们现在的课堂在天天号召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要有活跃的教学,但学生基本上是处于被动地位的师本教育体系中,师生都是靠过度分析教材来支配课堂的,学生仍然是在教师已预设好的圈套里,他们几乎没有多少时间和空间可以尽情施展。把这种教育体系下的学生叫做学习的主体,充其量也只是个没有资本的老板或者高级打工者,而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

教育的本体是什么?笔者认为,要解答教育的本体是什么,首先要明确教育是为了谁。生本教育理论认为:“教育这件事是发生在学生身上的,教育是为学生服务的,学生是教育教学的终端,因而教育的本体应该是学生发展,或者说,是提升生命。这是因为,教育的目的在于生命的发展,教育的基本动力、最重要的资源来自生命,教育的核心过程发生在生命活动之中,教育最终和基本上依靠生命”。

生本教育就是以学生为本,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就是以激扬生命为宗旨而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其最大的特点是突出学生、突出学习、突出探究、突出合作,实现了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它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学模式,“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是生本教育理论的价值观、伦理观和行为观,也是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生本教育的教学观是:“教要皈依学,让生命自己行动”,要把“主要依靠教”的教学转变为“在教的帮助下,主要依靠学”。生本教学的十六字方针:先做后学,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以学定教。

生本课堂主张“无为而为”的原则,主张教师不给儿童过多的干预,而是给他们学习尽可能的自主。教师尊重学生的独立意识,保证他们有独立的活动空间、人格空间和学习空间;同时创设情景,引发学生自我意识的产生,并不断强化,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课堂少预设多生成。

通过学习与交流并结合自身的看法,我觉得生本教学的一般流程为:课前两分钟---出示前臵性作业指导学生自学---小组合作学习---小组汇报---师生评价----拓展拨高。

第一个环节:课前两分钟

课前两分钟是孩子们展示的舞台,在这短短的两分钟时间带给自己快乐、自由和成长。这个环节应是师生的最爱。学生展示的内容可以是古诗、故事、要闻等各种趣味性的东西,只要能与当堂课的知识相关即可。

第二个环节:前臵性作业

生本教育课堂教学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让学生完成老师布臵的前臵性作业。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合理的设计“前臵性作业”。前臵性作业实际上是老师把明天的教学目的、要求变成学生先学的问题。通过“前臵性作业”的形式,提前布臵给学生,让学生先学。前臵性作业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预留前臵性作业,教师在前臵性作业的设计要注意目标明确,要让学生清楚地知道题目问的是什么,好的前臵性作业设计要尽量富有启发性、开放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做前臵性作业的过程中,能得到学习方法的培养和思维能力的训练,也能暴露出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引发讨论。二是在课堂上完成的前臵性作业,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将“预习”移到课堂中,即在上课开始时,就让学生紧紧围绕着学习目标,按照教师的“自学指导”进行自我探究、自我实践、自主学习。这时的学生学习是在老师指挥下的统一行动,是每一个学生都在进行的探究、实践与学习,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学习,增强了时间观念,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第三个环节:小组合作学习

其教学流程基本是:1)出示小组合作学习要求;2)小组成员开始小组学习课前小研究,结合本组成员感受最深的部分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小组成员之间可以相互补充,准备好上台向全班汇报。小组成员以4~6人小组为宜,组成一般按优良中差或优良中中搭配。选出成绩优秀,管理能力强的学生为组长,组长的任务有分工、协调、帮助、评价等。分工就是要给每个组员定任务。比如确定一、二、三、四发言人的任务,小组交流后选择一个问题再进行讨论准备上台汇报时每个同学的发言任务等。小组的第一发言人一般为不善于发言或程度较差的学生,优秀者一般最后发言。协调是指在分工的过程中,有的任务不能充分发挥某个同学的特长,他有要求承担其它任务的愿望时,这时组长要协调,当组内同学长期承担一种类似的任务,还须要培养他其它方面的特长时,组长要协调。并且隔一段时间老师要要求组长根据实际情况调换组员所承担的任务,让每位同学得到多方面的锻炼。

第四个环节:小组汇报

小组内达成一致的建议向全班汇报是一堂课重要的也是最能张扬学生个性

的环节。小组汇报时的要求是:1)组内每个小学都要发言。2)发言完毕,组长要承担和台下的同学交流互动的任务。发言完,组长要问:哪个同学对我们小组的汇报有评价、补充或疑问?然后,组长要走下讲台,代表整个小组和其他同学或小组进行交流。3)组长还要承担或指定其他同学提炼出发言内容的中心词在黑板上板书的任务。4)每个小组要认真倾听其发言,及时针对发言内容进行评价、补充或质疑,补充时切忌重复。在小组向全班汇报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进行点拨。教师点拨被称为课堂教学最后的安全系数保障。万一学生还是没有学会,老师在这个时候才出现,进行适当点拨。至此,一节课的知识经过个人先学阶段,估计有20%-30%的学生掌握;经过小组交流,可以使40%-50%的学生掌握;经过全班交流,可以使70%-80%的学生掌握;经过教师点拨,可以使90%-95%的学生掌握。并且,经过以上四轮学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不断深化。但点拨时要注意:一是点拨的语言要尽量精炼,尽量少点用时间;二是点拨要起到表扬、激励和“收”“放”“引”的作用。

第五个环节:师生评价

生本的魅力还在于它的评价的多元化。评价是向学生反馈他们的学习情况的一种形式,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在教学中,通常的评价方式主要有:1)口述式:在学生有进步或表现优秀时,及时口头鼓励。2)文字式:在表现优秀的学生的书上或本子里写下一、两句由衷的赞美,如:你真棒! 等等;还可以用发放表扬信、奖励卡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努力的关注和肯定,从而激励他们更主动的去学习、去表现自己。3)评“星”式:一般一个月评奖一次,选出诸如“自信之星”、“倾听之星”、“善辩之星”、“进步之星”等等,发给他们奖状并张榜公布。4)称号式:采用称号的方式来表扬,可以针对学生个人,也可针对小组。例如:可以给表演生动的孩子一个“优秀小演员”的称号,也可以给评别人的表演最中肯的孩子“小小评论家”的称号,给学习认真、讨论热烈、合作效果好的小组一个“最具人气小组”、“最具潜力小组”等称号。另外,对初中生还可结合每年一度的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做些文章。

第六个环节:拓展拨高

课堂结束时,教师应设计些后臵性作业,其作用一则为巩固,二则为拓展延伸,以便优生能吃得饱。

二、对我校实施生本教育的思考

至于我校初涉生本教育,我觉得我们应该把握以下几点:

一)、领悟生本教育的理论。老师们要认真学习郭思乐教授有关生本教育的理论知识和生本教育先行者的经验总结与反思,要先用理论武装我们的头脑,领悟其精髓,学懂理论,学活理论。要能够既从圈内跳出圈外,也能从圈外走进圈内。

二)、坚定生本可行的信念。生本教育近几年由郭思乐教授提出并在多个省市的许多学校实施,现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因此,从其理论与实践来说,生本教育都是可行的。我们老师只要有了这种信念,不求急功近利,那经过我们的努力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的。

三)、抓实生本教育的关键。关键一:精心设计好前臵性作业。前臵性作业设计的好与否,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与学生合作学习的效果。我们设计作业之前一定要把当节课教学的目的、重点和难点吃透,要能够把这些要点转化为由易到难、既有简单的客观题又有灵活的主观题的问题;而且设计的问题不宜过多,以免学生疲于应付而没有更多时间去自我充实知识。关键二:科学合理的构建合作小组。小组成员以4~6人小组为宜,组成一般按优良中差或优良中中搭配。选出成绩优秀,管理能力强的学生为组长,并设立一个中心组,中心组长由科代表担任,老师必须要对中心组长和各合作小组的组长进行培训,给他们明确职责和任务,同时要尽可能的激发与调动组长的积极性、主动性与责任感、荣誉感。关键三:配备足够的教学资源。足够的教学资源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有力保障。我们一方面要不断的充实学校图书室的资料,让学生需借能借;另一方面要开放学校的机房,合理安排学生上机学习及查阅资料的时间。同时,还要充分利用学生手中的各种书籍及资料,建设班级图书角。这方面,老师要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引导,如借阅哪方面的资料、登录哪些网站等等,然后再放手给学生。关键四:评价要尽显公正且具有激励性。评价不公正则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会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评分标准要尽量统一,可按优秀、良好、中等、一般、较差分别给予5分、4分、3分、2分、1分的加分(老师给分还要注意灵活性),然后按两周或月份积分,根据积分对学生个人和合作小组进行评优。怎么评、评哪些项目,应该要让学生充分发表他们的见解,这样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且也能达到激励的作用。

四)、落实生本实践的探讨。任何成功事业的过程都是一个“探讨—实践—再探讨—再实践”的反复过程的。我校实施生本教育,本身就是个摸索过程,先学习理论,再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然后集中讨论,总结经验、查摆不足、寻找立足点和突破口,再实践再探讨。这项工作必须经常性的定期进行,我想,哪怕是块石头,也定能被我们磨成金子而闪闪发亮的。

以上拙见,不知当否?可请老师们赐教评论。

但我相信,只要我们坚定信念,沿着生本的理念和思路走下去,生本教育定能在我校绽开娇艳之花的!

关于中学生生命教育的意义

关于中学生生命教育的意义 辉县市胡桥乡中心校郭新童正确的生命意识与生命信念的缺乏是当前中学生中存在的一个普遍而严峻的现实。这个问题已经引起教育界普遍的关注和重视,关涉中学生的自杀行为,重在预防,破除中学生自杀的诱因是必要的直接的措施,但要从根本上对中学生自杀进行防控,生命教育能从观念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生死、正确对待生命中的苦难和挫折、养成一种对生命的敬畏感。 一、生命教育的内容:生命教育就是培养、发展、提升生命认识、生命情感、生命意志和生 命行为亦即生命意识水平和价值的教育。 ( 一) 了解生命: 就是要了解生命的来源、组成、特点、规律、价值和真谛。而要做到这 一点, 就必须在生物课堂上及其它活动中传授有关生命科学的知识。 ( 二) 敬畏生命: “敬畏”是一种特殊的复杂的情感。生命是大自然中的神妙、美好、伟 大之物, 所以就对他产生敬畏的情感。这种敬畏感不是迷信, 而是一种值得培养的高尚的社会 情感。 ( 三) 尊重生命: 尊重生命也是一个种情感。在这个世界上, 最可贵、最有价值的就是生命。一个人不仅要尊重自己的生命, 而且也要尊重他人的, 乃至一切动物和植物的生命。 ( 四) 热爱生命: 在敬畏生命与尊重生命的基础上, 还要进一步热爱生命。热爱是一种稳 定、深厚的情感, 它只会加深、加固, 而不会淡薄、消失。每一个人既要珍惜自己的生命, 也要珍爱他人的生命。而且, 只有热爱自己生命的人, 才懂得对他人生命的热爱; 也只有热爱他人生命的人, 才能真正地热爱自己的生命。生命的真正价值体现在相互热爱之中: 充分理解和把握自我生命的人, 就一定会对他人的生命负责. ( 五) 保护生命: 在敬畏、尊重、热爱生命的基础上, 还要进一步对生命加以保护。只有真正爱生命的人, 才会自觉地保护生命; 同样, 也只有注意保护生命的人, 才会有对生命的真正 的爱。 ( 六) 提升生命: 就是要提升生命的地位、作用、价值和质量。 二、中学生对生命漠视原因的分析 为何有些中学生未能走完自己的全部生命历程,却在如梦般的青春岁月里,选择了轻 生?我认为有以下原因: 1. 中学生身心特点以及对生命的漠视。 在他们眼里,生命不值得敬畏,与自已所面临的困境(学习、心理负担)相比,生命显 得太渺小。初中生正处于青少年期,是个体从儿童期向青年期过渡的阶段,他们具有半儿童、半成人、半幼稚、半成熟的特点,充满着独立和依赖、冲动和冷静、成熟和幼稚等错综复杂 的矛盾。随着生理上的迅速成长,心理发展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明显变化,观察力增强了, 注意力较前有了进步,思维力有了全面提高,自我意识也得到了迅速加强,而思维的批判性尚待成熟,容易造成主观和片面。情绪情感日渐发展,但两极性严重,因而也最容易受到来自社会各方面不良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 2. 中学生挫折承受力过于脆弱。 现在的中学生,挫折承受力脆弱,一旦遇到挫折,他们往往就会采取极端的行为。

心理健康生命教育内容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第二节) 一、主题:中学生生命教育的内容及意义 二、时间:2019年5月13日 三、地点:九年级班教室 四、教学对象:八年级、九年级全体同学 五、教学背景: 有专家预测:21世纪心理疾病将严重危及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世界卫 生组织近年来对许多国家的调查研究证明,在全世界的人口中,每时每刻 都有1/3左右的人有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在中国,最新一次全国4~16 岁少年儿童心理健康调查发现,中国儿童的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发生率高达13.9%。有关部门还对中、小学生做了一次抽样调查,结果发现,中学生中 有2/5左右的孩子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这些数据表明,青少年成长过 程中出现的心理疾病较成人更为严重。 六、教学目的:端正学生的心理发展方向,避免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产生 不良的心理状态。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生命教育的内容:生命教育就是培养、发展、提升生命认识、生命情感、生命意志和生命行为亦即生命意识水平和价值的教育。 (一)了解生命:就是要了解生命的来源、组成、特点、规律、价值和真谛。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生物课堂上及其它活动中传授有关生命科学的知识。 (二)敬畏生命:“敬畏”是一种特殊的复杂的情感。生命是大自然中的神妙、美好、伟大之物,所以就对他产生敬畏的情感。这种敬畏感不是迷信,而是一种值得培养的高尚的社会情感。 (三)尊重生命:尊重生命也是一个种情感。在这个世界上,最可贵、最有价值的就是生命。一个人不仅要尊重自己的生命,而且也要尊重他人的,乃至一切动物和植物的生命。 (四)热爱生命:在敬畏生命与尊重生命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热爱生命。热爱是一种稳定、深厚的情感,它只会加深、加固,而不会淡薄、消失。每一个人既要珍惜自己的生命,也要珍爱他人的生命。而

学困生的转化策略与方法

对转化学困生的几点建议 学困生是指在一个班集体中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习惯、道德品质等方面表现都不尽如人意、学习困难、成绩较差的学生。对学困生的转化,首先要明白其产生的原因,其次要采取正确的方法。下面我就学困生的成因和转化,谈几点建议。 一、学困生产生的原因 通过对学生、教师和家长的调查了解,学困生产生的原因不尽相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学生的调查结果: 1、缺乏团结协作,不喜欢参与集体生活。 2、缺乏兴趣,不能独立也不能按时完成作业。 3、缺乏信心,对不懂的问题得过且过。 (二)对教师的调查结果: 1、学困生的学习成绩普遍偏低,在知识结构上存在断层。 2、学困生的学习品质、学习习惯较差,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3、转化提高的办法大多集中在交流、谈话、辅导及与家长的沟通配合上。 (三)对部分家长的调查结果: 1、家长和教师在沟通辅导孩子的学习方面的力度不够。 2、家长特别注重的是主课(语文、数学、英语)的学习成绩的提升。 3、家长对孩子的转化与提高寄希望于学校和教师的成分较

大。 二、对学困生转化的建议 1、尊重学生。作为一个成年人,最渴望的是得到别人的尊重。更何况是孩子,一个需要得到理解、关爱的学习困难的学生。其实,这些孩子,他们同样具有聪慧的天资,天真活泼的本性。他们也希望有自己的朋友,也愿意好学上进。在他们心里,最渴望有同学的平等相待,得到老师的的尊重。例如:在一个班上,经常会出现一些学困生玩东西、上课小声说话、做与本课无关的事情。出现这些情况,老师不应用冷漠的眼神轻视他们,更不能用刻薄的语言去嘲讽他们,那样学生就会有对立情绪、逆反心理,转化学困生的工作就会难以实现。这是教师可用眼神暗示学生,或让课堂安静下来,学生就会自觉地把注意力转入学习中。老师也可以在巡视时轻敲学生的桌子,以提醒学生转移注意力,从细微处顾全学生的颜面,体现对学生的尊重。 2、用爱感召。现在小学生中独生子女占有较大比例。家长一方面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另一方面又过分地溺爱,造成了学生复杂的矛盾心理,形成自私、蛮横的不良恶习,没有吃苦耐劳、认真学习、帮助别人的意识,对学习失去信心、对教师的善意批评教育记恨在心;一些家长认为对学生的教育认为是老师的事,不主动与教师配合,助长了这些学生的不良行为,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导致这部学生受到冷遇,困难得不到及时解决,随着问题的积累,成绩下降,沦为“学困生”。于是

学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范文三

学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范文三:如何纠正学生害怕考试的心理 [ 2007-9-28 21:03:00 | By: ybsz-jks ] 如何纠正学生害怕考试的心理 一、个案基本情况 二、个案的问题叙述 (一)主要问题:害怕考试。 进入中学后,第一次数学测验80分,处于班级中等水平,而数学老师又正好是其班主任,于是,生怕因成绩不好而被班主任瞧不起,老是担心,晚上就开始多梦、失眠;一周后的第二次测验,当试卷发下来的瞬间,顿感心跳加快,伴有一种烦燥感。尽管此学生平时上课专心听讲,学习认真,也肯下苦功,但成绩还是没有进步。一个月后,紧张度加剧,凡遇到测验考试,就感到心慌、气急、冒汗、手发抖;晚上总是梦见考试而哭醒。继后导致食欲下降,体重减轻。 (二)相关问题 1、想当小干部的愿望未能实现 进入中学后,没有被当选为小干部,小学里一直当班干部的她就有强烈的失落感,很想用自己的成绩来证实其应有的能力,不料,事与愿违,测验屡遭“失败”,起先的焦虑还是学习的动力,以后的一次次“挫折”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其学习的信心和决心;开始怀疑自己在学习上是否还有可能挤进前十名;班级工作中能否再有机会展示过去的工作能力(如编辑黑板报、布置学习园地等)。 2、有孤独感 当事人家住城乡结合部,通过关系进入小有名望的桃李园实验中学,就此,小学的同班同学和以往的好朋友一个也没有和她目前同校学习,由于入中学后学

习紧张,和过去的好朋友几乎中断了联系,而目前还尚未找到适合于自己的新朋友,因此,常有一种孤独感困扰着她。 三、个案的背景材料 (一)发育资料 1、生理发育 目前身高158,体重46公斤。身体健康,发育正常。 2、心理发育 性格温和、胆小、多疑,喜欢当小干部,爱面子,好强。 (二)家庭资料 父亲,学历:高中毕业。工厂职员。 母亲,学历:高中毕业。加油站会计。 本案当事人为独生子女。 父母对孩子管教方法是严格型的,期望值很高。总想让自己未能上大学的愿望在孩子身上实现。生活上宠爱有加,特别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家庭经济条件较好,住房宽敞,当事人有单独的房间、书房。近十年家庭没发生过重大事件。 (三)学校资料 小学六年中成绩均处在班级前三名,一直当班干部,六年级时任班级副班长。小学老师对其评价是:学习认真,工作负责,遵守规章制度,是个优秀的学生。 小学毕业三门课的成绩是290分,属中上等水平。进入中学后,任课老师对其评价是:上课能认真听讲,作业能按时完成,是个比较听话、顺从的学生。 (四)社会资料 居住家庭环境、社区环境均较好,就读于比较好的一所初级中学。社会交往正常,交往朋友均是成绩较好的女同学。 (五)心理测验资料 (略) 四、分析与诊断 (一)个人内在原因 1、考试动机偏差。对考试的期望值很高,致使精神负担过重,造成超负荷的心理压力。

生命教育的意义

生命教育的意义[日期:2010-04- 10] 来源:作者: [字体: 大中小] 生命教育的意义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是智慧、力量和一切美好情感的惟一载体。生命教育不是一门专门的课程,是要渗透到学校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科教学、专题教育、课外活动三大载体的作用。生命教育是一项涉及到学校、家庭、社区和全社会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要注重学校、家庭与社会相结合,形成生命教育的合力。 在学校教育学生要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是学校和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把学生作为一个真正的人来对待,尊重他们的人格与个性,保证他们有相对的人格自尊与自由。他们的任务不只是“学习”,而应该是“成长”。特别是不要把他们作为我们自己的“替身”,作为我们达到或实现某种理想与目的的“工具”。应该让他们去追求自己的个性与自由,不要让他们成为学习的机器,给他们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自由、快乐和幸福的生活。 实施生命教育,需要按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整体规划生命教育的内容序列,使“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教育内容在小学低年级阶段,以“认识生命”为重点教育内容,着重帮助和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和认识生命现象。生命教育的目的,

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生命,培养学生珍惜、尊重、热爱生命的态度,增强对生活的信心和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使学生善待生命、完康成长。可以说,生命教育既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生命教育不是一门课程,而是要渗透到学校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科教学、专题教育、课外活动三大载体的作用。注重发挥自然、生命科学、社会、科学、思想品德、体育与健身等学科的优势,分层次、分阶段,适时、适量、适度地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生命教育。注重发挥音乐、美术等隐性学科所蕴涵的丰富的生命教育内容。生命教育的关键,是教师教育。在小学实施生命教育,关键是教师要具有强烈的生命教育意识和有效实施生命教育的能力。 生命教育既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迫切要求。只有通过多种渠道多种途径,对小学生进行生命与健康、生命与安全、生命与成长、生命与价值和生命与关怀的教育,帮助和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集体、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学习并掌握必要的生存技能,认识、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才能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爱惜生命的态度,学会欣赏和热爱自己的生命,进而学会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关怀和欣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

促进学困生转化教学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促进学困生转化教学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农村学校转化学困生的策略研究》 开题报告 负责人:王长林 各位领导、老师们: 我校《农村学校转化学困生策略的研究》课题,是松原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根据上级主管部门的指示,经本课题小组研究决定,今天开题,我代表课题研究组,将本课题的有关情况向各位领导和老师们汇报如下: 一.本课题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一)选题的依据 1.教育学理论:教育活动是有目的的活动,这种活动的最高目的就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成员,使人得到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从个性养成开始,要为学生提供充分实践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入一个自主的、积极的、充满创造性的学习过程。充分调动“学困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让他们都得到健康的发展。 2.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理论认为人的智能具有多元性,某一智能的高度发展,是对人的才智的一种发现和提升,而对于自身不太发达的某一智能,可以通过后天的开发使其得到发展。

如“人本主义的学习观”、“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现代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观点,学生是学习主体的理论,面向全体的观点,着眼学生发展等,都是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二)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事业成就巨大,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逐步得到巩固和落实,义务教育进入到全面普及和巩固提高的新阶段。教育公平已成为社会公平的基石,要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使义务教育成为面向人人的教育,学困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群体。尤其是在农村学校,由于教学环境条件、教师素质、学生自身素质能力,再有大部分的家长文化低下,对孩子的教育少之又少,所以某些学生在某一学科或某几科方面出现了明显的学习障碍或困难。当前新课程改革成就颇丰,对提高农村教学质量起了积极作用,学困生的存在,依然是困扰教师教学的重要方面。“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是我们每一个教育者应当努力追求的,因而研究学困生的成因及其转化策略显得更为迫切。 所以,我们开展探究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及对策研究工作,对于农村学校来说还是有一定的探索价值的。本课题从学生学习困难的心理学角度进行研究,希望从我校的实际出发,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学生内因方面找到一些有

初中“学困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及成因

摘要:学习困难是在教育领域备受关注的问题。本研究采用访谈法,对曲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初中二年级六个班进行班主任访谈,家长访谈和学生访谈,共收集到20名学困生的详细资料,访谈过程主要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以真诚、共情和无条件积极关注的态度与访谈对象交流,通过整理和分析访谈结果,发现初中"学困生"的心理问题的表现在自卑和失落情绪、学习动机受损、意志力低下、心理落后于生理发展等方面,而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可以分为家庭、学校和学生自身三个方面。 关键词:学困生;心理问题;表现;成因 学习困难问题是一个世界各国在教育领域普遍受人关注的话题,许多调查研究表明,在世界各国的基础教育领域中,大批的学习困难学生的存在严重困扰着各国教育的发展,影响着教育的效益,甚至带来了众多的类似青少年犯罪、吸毒等社会问题,制约着各国经济的发展。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刻不容缓,21世纪的教育呼唤培养健全人格的学生,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要求基础教育肩负起培养终身学习型学生[1]。 一、"学困生"的界定 学习困难也称学业不良、学习障碍、学习缺陷、学习无能等,学困生的概念最早是由英国的眼科医生摩根提出来的,他从医学的角度出发,把那些能够辨认词汇但是不知道词汇的意义的儿童定义为"problem student",即学困生[2]。到20世纪50年代研究角度从医学转向为心理学和教育学。有关学困生的定义很多,本文采用在教育界普遍认可的定义,将"学困生"界定为智力正常,学习成绩明显低于本年级平均水平,不能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学生[3]。 二、"学困生"心理问题的表现 本研究采用访谈法,对曲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初中二年级六个班进行班主任、家长和学生访谈,共收集到20名学困生的详细资料,访谈过程主要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与访谈对象平等的交流,通过整理和分析访谈结果,发现初中"学困生"的心理问题的表现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自卑情绪和失落感明显 在中学里,学习成绩是鉴定一个学生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准,而学习困难学生的成绩在班级的后面位置,由此产生了自卑和失落情绪,久而久之同学间的交往也在减少,上课发言的机会也不多,成了"学困生"。经过多次心理调查研究表明[4],学困生最初总是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学习方法不得当,知识链出现了断裂,新旧知识不能融合贯通综合应用,他们逐渐会产生畏难情绪。如果这种情况在较长时期内没有得到改善,那么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就会落后于其他的同学。即使这个学生在其他方面有许多优点,一旦学习成绩落后,自卑和失落的情绪油然而生。下面就是一个案例。 no.1 男。读小学时数学成绩优秀,参加"奥数"曾获奖。考上初中后,由于不适应初中生活,父母又远在外地打工,家人无法知道他在学校的情况,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升入初二后,由于知识的增多,成绩已远远落在别的同学的身后,因此,对自己的学习灰心丧气。在教室里,经常趴在桌子上睡觉,不接受老师的教导与管理。 (二)"习得性无助"导致学习动机受损 由于学习基础差,上课注意力不够集中,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老师讲课的过程中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有的学习困难的学生虽然试图努力改变自己的学习现状,但收效甚微,因为每次考试都是以失败告终,从来没有体验过成功的感觉,这样就产生了"习得性无助",也就是通常我们说的自暴自弃,索性不去努力学习,自由散漫。以下是访谈中的一个真实案例: no.2 男。在小学,该生积累了顽劣的坏习惯。懒惰、骂人、动手等,让学生们意见颇大,根据班规,给予严惩。数学上课不认真听讲,导致简单的知识没有掌握。因为每节课都让老

生命教育的意义

生命教育的意义 [ 日期:2010-04- [ 字体: 来源:作者: 10] 大中小] 生命教育的意义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是智慧、力量和一切美好情感的惟一载体。生命教育不是一门专门的课程,是要渗透到学校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科教学、专题教育、课外活动三大载体的作用。生命教育是一项涉及到学校、家庭、社区和全社会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要注重学校、家庭与社会相结合,形成生命教育的合力。 在学校教育学生要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是学校和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把学生作为一个真正的人来对待,尊重他们的人格与个性,保证他们有相对的人格自尊与自由。他们的任务不只是“学习”,而应该是“成长”。特别是不要把他们作为我们自己的“替身”,作为我们达到或实现某种理想与目的的“工具”。应该让他们去追求自己的个性与自由,不要让他们成为学习的机器,给他们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自由、快乐和幸福的生活。 实施生命教育,需要按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整体规划生命教育的内容序列,使“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教育内容在小学低年级阶段,以“认识生命”为重点教育内容,着重帮助和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和认识生命现象。生命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生命,培养学生珍惜、尊重、热爱生命的态度,增强对生活的信心和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使学生善待生命、完康成长。可以说,生命教育既是

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生命教育不是一门课程,而是要渗透到学校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科教学、专题教育、课外活动三大载体的作用。注重发挥自然、生命科学、社会、科学、思想品德、体育与健身等学科的优势,分层次、分阶段,适时、适量、适度地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生命教育。注重发挥音乐、美术等隐性学科所蕴涵的丰富的生命教育内容。生命教育的关键,是教师教育。在小学实施生命教育,关键是教师要具有强烈的生命教育意识和有效实施生命教育的能力。 生命教育既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迫切要求。只有通过多种渠道多种途径,对小学生进行生命与健康、生命与安全、生命与成长、生命与价值和生命与关怀的教育,帮助和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集体、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学习并掌握必要的生存技能,认识、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才能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爱惜生命的态度,学会欣赏和热爱自己的生命,进而学会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关怀和欣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和价值。 生命化教育与生命教育一、生命化教育1、代表人物 张文质,教育学者,诗人,1983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系 “生命化教育”的倡者与实践者,生命化教育课题总负责人。 冯建军,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基本理论、教育哲学,间或从事道德教育原理研究。近年来主要的研究领域有:“类主体教育(含主体间性教育)”、“生命与教育(含生命化教育)”、“教育公正”、“和谐社会的道德教育”等。2、生命

生命教育的意义

让生命教育融入学生的生活 生命,是一个人拥有其他一切的绝对前提。生命是教育的逻辑起点和最高目的,教育必须遵循人的生命规律。关注生命,是当前教育研究的一个新动向。如何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开发生命,是我们进行“生命教育”课题的出发点。进入21世纪,随着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日益严重,生命教育将对提升人生境界、开发人的生命潜能、提高人的生命质量产生重大影响。尤其对占世界人口22%的中国来说,生命教育对切实有效地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更具有现实意义。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的需要层次论,把人的需要按其顺序分为五类,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事实上,人类的生理需要、生存需要,是最基本的需要,也是最重要的需要。只有生理需要、生存需要满足后,才会有高一层次的需要。 因此,从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的层面提出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性教育、预防爱滋病教育、毒品预防教育、安全教育、环保教育以及国际理解教育,更贴近学生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一、在课堂中追寻生命的意义 目前国内很多对生命教育的研究倾向于从“预防自杀”而不是从“发展”的视角看生命教育。其实,我觉得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是要引认识和了解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的意义,创造生命的意义,其次,通过课堂、活动等多渠道的生命教育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现象,比如说,让学生了解生命诞生的过程,回忆成长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生命既崇高伟大又脆弱渺小,因此应善待生命;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不能再来,也不能重生,因此必须珍惜,永不得放弃生命。再次,通过录像观摩、加强对“珍爱生命,拒绝毒品”,创建“无毒校园”的专题教育,通过专题教育,并制定行动计划的形式,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情趣、毒品预防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掌握一些自我保护的方法,做“珍爱生命,拒绝毒品”的人。在课后的体会中,学生门纷纷写了自己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理解,以及珍视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态度。 二、在死亡教育中诠释生命的价值 中国人是忌讳谈论死亡的,家长们在对孩子谈起死亡话题时,要么闪烁其辞有意敷衍,要么就是诸如化蝶高飞、破茧重生之类的美好童话。在这种教育下,孩子对于死亡并没有一个正确、科学的认识,在他们眼中,死亡可能是一次轻易且美妙的体验,也可能是一个无法参透的沉重恐惧,这样的极端观点让他们在成长中很难洞悉死亡的真容。因此,开展死亡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内容。正如培根所说,随死亡而来的东西,比死亡本身更可怕。正视死亡决不是正视尸体那么简单,如果学校组织学生参观火葬场可能会加剧他们对死亡的恐惧。事实上,死亡教育包括生命的探索、自我与人际两个最基本的方面。因此,教育的重点应该放在生命意义的讲解上,而不是熟悉死亡后的程序。在课堂上,我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情境模拟、角色扮演等形式帮助学生培养坚强的品质和积极的生活态度,比如让学生设想一下如果自己只剩下10天,自己会做哪十件最重要的事。使他们认识到死亡是一个无法避免的必然,但在人们心中有许多情感足以压倒对死亡的恐惧:亲情可以淡化死亡,友情可以舒缓死亡,追求可以淡忘死亡,崇高可以藐视死亡,信念可以超越死亡。在有限的生命旅程中应当更积极地探索生命,更积极地体验与别人共存的幸福,进而用坚强的品质延伸生命的长度,用积极的生活拓宽生命的宽度。惟有这样的死亡教育,才能使学生们意识到生命是一个完美的奇迹。 三、在社团活动中丰富生命的内涵 只有当一个人在生命成长过程中充分发掘出内在的潜能,实现自由而充分的,持续而富有主体性、创造性的发展,并把学习当作自我需要、自我实现教育才能成功。为此,学校开展了多项活动,努力使学生的个性、天性在校园大放异彩,一是不用一个模式去培养学生,不单纯以分数去评价学生,二是组建丰富多彩的课程和活动,并给学生学习选择权和时间支配权。学校成立了十多个学生社团,开展了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从而使整个校园洋溢着活泼向上的学习气氛。其中,心理社团除了在每周一次的活动中,教他们一些心理学的知识和技能之外,经常组织有趣的心理游戏或活动,还让学生轮流对初中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较普遍的问题,如: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和预防、青春期异性交往、考试焦虑等问题进行专题的调查和访问,然后把自己的调查结果或所感所悟通过学校广播介绍给其他同学。这样一系列的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心智的发展,能力的提高;而且,促进了他们个性的完善。有的学生,本来性格非常孤僻,渐渐的,变得合群了,也会主动去关心同学了;还有的学生,原来很自卑,逐渐恢复了自信,也乐于展现自己的能力了。

生命教育的意义

生命教育得意义[日期:2010041 0] 来源: 作者: [字体: 大中小] 生命教育得意义 人最宝贵得就是生命,生命就是智慧、力量与一切美好情感得惟一载体。生命教育不就是一门专门得课程,就是要渗透到学校所有得教育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科教学、专题教育、课外活动三大载体得作用。生命教育就是一项涉及到学校、家庭、社区与全社会方方面面得系统工程,要注重学校、家庭与社会相结合,形成生命教育得合力。 在学校教育学生要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就是学校与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得责任。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把学生作为一个真正得人来对待,尊重她们得人格与个性,保证她们有相对得人格自尊与自由。她们得任务不只就是“学习”,而应该就是“成长”。特别就是不要把她们作为我们自己得“替身”,作为我们达到或实现某种理想与目得得“工具”。应该让她们去追求自己得个性与自由,不要让她们成为学习得机器,给她们充足得时间与空间,让她们自由、快乐与幸福得生活。 实施生命教育,需要按照学生得身心发展特点与教育规律,整体规划生命教育得内容序列,使“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得教育内容在小学低年级阶段,以“认识生命”为重点教育内容,着重帮助与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与认识生命现象。生命教育得目得,就是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得生命,培养学生珍惜、尊重、热爱生命得态度,增强对生活得信心与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得生命观,使学生善待生命、完康成长。可以说,生命教育既就是人得全面发展得内在要求,也就是促进人得全面发展得重要手段。 生命教育不就是一门课程,而就是要渗透到学校所有得教育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科教学、专题教育、课外活动三大载体得作用。注重发挥自然、生命科学、社会、科学、思想品德、体育与健身等学科得优势,分层次、分阶段,适时、适量、适度地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得生命教育。注重发挥音乐、美术等隐性学科所蕴涵得丰富得生命教育内容。生命教育得关键,就是教师教育。在小学实施生命教育,关键就是教师要具有强烈得生命教育意识与有效实施生命教育得能力。 生命教育既就是人得全面发展得需要,也就是学生健康成长得迫切要求。只有通过多种渠道多种途径,对小学生进行生命与健康、生命与安全、生命与成长、生命与价值与生命与关怀得教育,帮助与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集体、社会与自然之间得关系,使学生学习并掌握必要得生存技能,认识、感悟生命得意义与价值,才能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爱惜生命得态度,学会欣赏与热爱自己得生命,进而学会对她人生命得尊重、关怀与欣赏,树立正确得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 生命化教育与生命教育 一、生命化教育 1、代表人物 张文质,教育学者,诗人,1983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系“生命化教育”得倡者与实践者,生命化教育课题总负责人。

学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学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在学困生的学习和生活中至关重要,本文首先介绍了典型的学困生心理问题,然后从教师、学校以及家长、社会等不同角度提出学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并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阐述了多种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成功应用。 关键词:学困生心理健康心理原型“人的一生是思想造就的”,曾经有位古代大思想家马克思·奥瑞里斯有这样一句睿智之语。人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造就他有什么样的人生。我们可以理解为拥有着健康的思想、健康的心理的人,必定过着健康的人生。心理的原型很多是在孩提时代、学生时代形成的,这就对我们义务教育阶段或者甚至包括幼儿园阶段,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到多么重要的地位。健康的心理应该是:积极、乐观、自信自强、善良宽容、有同情心有爱心有责任心,勤劳节俭,能与他人健康的交往,能理智地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和不良行为。可是现在的孩子和学生的心理状况,比起多年前更让我们的家长失望或担忧,也给教育工作者、教育科研提出了更严峻的问题,国家也把德育工作放在中小学教育工作的首位,并提出德育工作一定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 一、学困生典型心理问题在新闻报纸等媒体经常报道会有让家长、老师失望的例子,有的天之骄子跳楼、有的高材生离家出走,在我们身边也会听说会有孩子离家出走的,这些都是一些极端的例子。可在我们的身边不乏这样那样的问题孩子,这些问题其实都是孩子心理的真实反映。

1、学困生的说谎问题有的孩子在学校考试了,回家父母问考试没有,孩子可以面不改色的说“没有”,可是纸终究包不住火,因为老师会要求家长签字,到时候又怎么应付呢?这个谎包含着多大的风险,可是孩子宁肯说谎,可见心理压力多么大!人都有自卫的本能,当一件事的后果严重到不能承受的地步,他就只有选择暂时逃避。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个诚实正直,敢做敢当、自立自信的孩子,可是没有一个包容的环境,在学校里分数考低了,可能有的老师要批评,同学要嘲笑;回到家里,有的家长也要责骂甚至脾气不好的家长还有可能痛打一顿,就是脾气好的家长也会语重心长地教育一番。当孩子小的时候,他不可能对抗严厉的老师、同学的讥讽和暴跳如雷的家长,可是当一个孩子说谎时,内心常常是恐惧无助的,说谎恰恰证明了他的弱小,要让孩子敢于说真话,就不能让他面对不可承受的后果。诚实是由宽容造就的,如果课堂上的老师能不以分数区别对待学生,老师能在课堂上多关注学困生;分数只是一个数字,并不能说明全部,并且分数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是随时可变的,如果同学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不嘲笑学困生或者不以分数来嘲笑鄙视其他学生;如果家长更多一点宽容,更多一点鼓励,这些说谎的孩子也不会心理这么恐惧、逃避和压抑自己,他们可能会更加诚实、乐观。 2、学困生的叛逆问题中小学生还有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叛逆。很多孩子觉得作业过多,压力太大;有时候家长管教太严苛,或者太多太具体,或者教导方式有些粗暴,容易造成孩子特别是初中生的叛逆心理比较突出,孩子大了,硬的来不了,那就来软的,可是有

生命教育的意义

——参加“生命教育”培训心得 三月的季节正是春天的季节,万物复苏在一派春光明媚之中,在这个美丽的季节,我有幸参加1+1心联行动西宁市、玉树州心理骨干教师生命教育培训班。为期三天的培训告一段落,聆听了教授、专家讲座,我觉得用思想洗礼、文学熏陶来形容这三天的学习都不为过。 在这个春暖花开,世界又重现华彩的季节来讨论生命又显得别有韵味。正如郑晓江教授所说:当下物质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正侵蚀着我们的精神家园,人们把“知识改变命运”作为至上的法则,但我们却忽略了我们要教给学生的是什么样的知识,作为老师我们要了解在“德”之上还有“道”,要把正确的知识和健康的思想传递给我们的学生。要真正让学生们在“道”的基础上去建构“德”,要让每一个学生都知晓,你要是个“人”、要成为“人”,就必须自觉地遵循特定的伦理道德规范,而不是仅仅从功利的角度去考虑和安排自己的行为。作为老师我们必须要让学生知道有“知识”并不等于有“文化”,有“知识”并不等于有“德性”,有“知识”并不等于有“素质”。而生命教育就是要让教育回归到本位,让学生学到生活的知识,学会生存的技能,懂得生命的意义,知道为人处事的道理。 生命教育就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教育。通过生命教育,使学生认识人类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存在和发展规律,认识个体的自我生命和他人的生命,认识生命的生老病死过程,认识自然界其他物种的生命存在和发展规

律,最终树立正确的生命观,领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要以个体的生命为着眼点,在与自我、他人、自然建立和谐关系的过程中,促进生命的和谐发展。 人不仅要活着,还要追求有质量的生活、幸福的生活。生活教育就是帮助学生获得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确立生活目标、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树立正确生活观念、追求幸福生活的教育。学会与他人合作,有利于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同时我们不仅要适应生活,更要努力创造幸福生活,选择绿色的生活方式、学会学习、树立理想都是我们通往幸福生活的道路。 纪教授通过许多生命斗士的故事讲述了这个问题,画家谢坤山在年少时因触到高压电线意外失去了双臂和一只脚。然而他通过自己顽强的意志,克服了重重困难,生活自理,还帮家里做家务,还练成了用嘴画画的杰出画家。看到这里,大家都很难想像这是真的,但事实却是如此。谢坤山画家的意志力坚强,他身体虽已这样,但对生活也没有失去勇气,依然露出亮丽的笑容,依然用他的快乐去感染周围的每一个人,感受到自己健健康康的真幸福。 好过不好过都是一天,我们不如快快乐乐的去过每一天,换种角度,换种思维去面对你的困难,你的不满。相信我们心里会好受很多,心情也会好很多。 如今,许多学生的生命意识淡漠,缺乏对生命应有的热爱、尊重与珍惜。生命教育旨在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教育。一个生命的诞生,意味着一

论生命教育对个人的重要性

论生命教育对个人的重要性 摘要:生命教育对人具有重要的作用,认真解读个体生命的意蕴,发现个体 生命的价值,理解个体生命的意义,倾听个体生命的律动是生命教育 能够有所作为的一个前提性条件和基础。因为生命教育建立在每个个 体基础上的,而生命教育“要真正关注个人,就必须关注生命,因为 生命不仅是个体的,而且是个人最可贵的。” 关键词:生命教育个体发展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这种培养人的活动是建立在每个学生个体生命基础上的,离开了每个学生个体的生命,教育就会成为一种抽象的东西,就会失去它的意识和价值。教育要想很好的完成自己的使命,就必须处理好与人的个体生命之间的这种关系,同时,作为生命个体的人,要想实现自己生命的不断超越,追求自己生命的永恒意义,提升自己生命的精神向度展现自己生命的无限风采,就必须依靠教育对人的启迪和引导。在个人发展的过程中,有多种因素的作用和影响。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育只有把自己的根基建立在学生个体生命的基础上,它才能找准自己的位置,才能展开自己的活动,才能完成自己的使命。如若教育离开了人类自身的生命活动这一真实的存在,那么,它将永远是无限的,片面的,脱离实际的,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Karl Jaspers)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认为:“人们为了寻求生命的答案,总是通过各种实践不断地变换身心自由释然的游戏,这种不断超越以求更新的活动可以说是倾听生命律动的行为。”如果我们脱开了对个体生命意义的识读,生命价值的理解和生命律动的倾听,只是机械地按照教育者事先设计好的计划去从事教育工作的话,那么,这种教育“将意味着生命将会萎缩,无节制,变得晦暗不明和无知粗俗”⑴ 由此可见,认真解读个体生命的意蕴,发现个体生命的价值,理解个体生命的意义,倾听个体生命的律动是生命教育能够有所作为的一个前提性条件和基础。因为生命教育建立在每个个体基础上的,而生命教育“要真正关注个人,就必须关注生命,因为生命不仅是个体的,而且是个人最可贵的。”⑵一段时间以来,不断发生的青少年自杀事件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生命对每个人仅有一次,到底是什么原因让青少年失去了对生活的美好憧憬和向往,进而失去了对生命的渴望和留恋呢?在深深的惋惜之后,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据有关统计,在中国,每年约有28.7万人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在我国青少年死亡的各种原因中,自杀高居榜首。复旦大学附属医院和上海教科医院普教所得一项调查也发现,有24.39%的孩子曾有一闪而过的“或者不如死了好”的想法。究其自杀原因,与我们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过高的期望可能成为青少年自杀的无形杀手。目前,由于社会环境竞争的加剧,升学,就业的压力也就更为严重,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态也发展到极点。学生负担过重,父母期望过高,不仅使孩子失去了求学的乐趣,还增加了无形的心理压力,而这种心理压力过大,必然会导致孩子的身心健康受到影响,严重的

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

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 一、学困生定义 学困生就是我们常说的“差生”,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即学习困难学生、思想品德问题学生、心理问题学生。 学习问题学生,表现为对学习不感兴趣,懒惰,没有上进心,无远大理想目标,没有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失去信心,得过且过。差生转化就主要是针对学习问题学生而言。 二、学困生心理 学困生的心态比较复杂,通常自尊心很强,但由于很少得到别人的尊重,往往表现出胆怯和自卑。一些问题学生虽然外表装作对什么都无所谓,有时还自视孤傲,但内心常常很自卑,缺乏自信,始终笼罩在失败的阴影里,主要表现为: 1、懒惰心理。就其“学困生”的内心而言,他们也想学好,但由于自我约束能力差,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以致成绩难以提高。他们懒散、贪玩,学习上怕吃苦,作业经常拖拉,没有预习和复习的习惯。他们一碰到难题,就“投降”,有的虽然堂而皇之“请教”同学,但实质上只求获个直接答案,有的“偷偷摸摸”看或干脆抄袭他人作业,如此一来学习成绩当然“不堪入目”了。 2、自卑心理。“学困生”因为学习成绩不尽人意,往往处于不被老师和同学“看好”的境地。同学的讥笑、排斥,或教师的否定、指责和

惩罚都会令他们感到苦恼和厌倦,逐渐“烙”上了“天生我笨,用功没用”的自我意识,进而更加消极逃避,进取心受到了遏制,自尊心变得脆弱,其学习潜能也尘封在他人和自我的双重否定中。 3、焦虑、恐惧心理。学生学习兴趣的保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的效果,取决于他们能否获得成就感。对“学困生”而言,学习是充满挫折和失败的艰难历程,谈不上什么乐趣或成就,随着年级升高和教学内容的复杂增多,其内心反而愈来愈焦虑、害怕和失落,甚至产生厌学、惧学、放弃学习的心理。 三、学困原因 造成“学困生”学困的原因有多种,如先天性弱智或存在生理缺陷,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的影响、教学方法不妥等,以及受年龄、知识、性格的影响等。有调查表明,造成学困生心理问题最根本的原因是教师、家人和同学对其的不理解、不尊重、不宽容与不接纳。 四、转化措施 1、找出原因 教师是学生最好的心理医生,深思熟虑地、仔细耐心地研究学生的智力发展、情感发展和道德发展的情况,充分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家庭背景,生活经历。找出学困原因,采取一些能够照顾个人特点和个别困难的教育措施。就像医生细心地研究病人的机体,找出疾病的根源,对症下药,找准切入点一样。这一步是转化学困生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前提。 2、关心爱护,树立信心 学困生往往自我评价较低,自卑感严重,他们常常遭受到好学生的歧视、家长的责骂,自尊心受到伤害,从而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以致越学越差。要想转化学困生,首先要树立他们自强的信心。 作为教师,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对学困生要耐心、细心、关心,并要懂得尊重他们,有时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亲切的话语或轻轻一拍一拉可能会胜过长篇说教、批评指责,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要多与他

生命意义主题教育活动总结

生命意义主题教育活动总结 活动时间:2011.11.17晚上8:40-10:10 活动地点:机电楼D127 活动主题:生命意义主题教育 活动对象:热能093班 活动负责人:陈速老师 总结正文: 关注生命,尊重生命,是教育的灵魂,是贯穿教育始终的课题,也是教育以人为本的首要要求。生命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现代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具有健全人格公民的迫切需要。而长期以来,我国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中只重视应试教育、成才教育,而忽视生命教育,导致近几年高校大学生荒废生命、淡漠生命、伤害生命的事件频繁出现,这就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警示。关注生命,教育学生尊重生命,这是生命教育的基础,为此我们组织了这次生命意义主题教育活动,通过使全班同学集体观看视频的方式,提高同学们的安全意识,珍爱生命,对自己负责,对家人负责。 一、生命为本 生命是人的根本,人是以生命的方式存在的,没有生命的存在也就没有人的存在。生命存在是实现人生价值和理想的前提条件,离开生命一切将无从谈起。教育又是唤醒人的生命意识的一种活动。既然教育要以人生命为基础,教育要直面人的生命。我们应该唤醒同学

的生命意识。生命既包括对人的物质生命的满足,又包括对人的精神生命的提升;它既包括对人的生命的价值、信仰的理解和追求,又包括对人生命实践能力、操作系统的养成。生命意识的养成,不但能够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生命的价值,也能够养成他们丰富的生命情感和坚强的生命意识。 因此,通过良好的教育方式,唤醒同学的生命意识,启迪同学的精神世界,开发同学的生命潜能,激发同学的生命活力,提升同学的生命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日常生活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1.利用课堂教学渗透生命教育 课堂是生命教育的主阵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渗透生命意识。让学生通过学习感悟到生命的存在,生命的可贵,生命的美好,生命的意义。教师还要以自己的行动来实践生命教育。教师要以自己认真的教学态度,积极的工作热情,良好的教学质量,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生命的尊重和珍爱。教师还要在教学工作中以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来渗透生命教育。比如,在课堂中要求学生自觉遵守课堂纪律,听课和学习中要专注和投入,要养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去掉懒散的习惯,这本身就是对他人和自己生命的尊重。教师要以平等的态度来对待每一位学生,让学生感悟到平等待人就是对人生命的尊重。教师还要以自己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不懈的追求来影响学生追求积极的生命价值。 2.培养学生积极的生命情感 生命情感即个体对自我生命的体认、肯定、接纳、珍爱,对生命

一名初中学困生的心理健康辅导案例报告-2019年教育文档

一名初中学困生的心理康健辅导案例报告 一、大凡资料 张俊龙(化名),男,13 周岁,初中一年级学生,独生子女,身高体重均匀,没有巨大躯体疾病历史。父母均为农民,父亲农闲外出打工,母亲照看家庭。经详细询问、调查,父母无人格障碍和其他精神症性障碍,家族无精神疾病历史。家境较好,家庭关系和睦。 二、主诉和个人xx 我自小学起就很贪玩,成绩差,经常受到指责、批评,几乎没有得到过表扬。班上同学看不起我,不愿与我交朋友,我经常感到孤立无助。因为上课思想易开小差,听不懂老师讲课,就不愿意听,经常受到任课老师的点名,所以讨厌学习。 三、观察和他人反映 从张俊龙的言谈举止可以看出他的聪惠;大多数时候,他的眼睛也不敢直视辅导员,但可以看出,辅导员的话他也是很有感触的;他说话时眼睛也湿润了。据家人、教师及同学反映,张俊龙开朗好动,但自卑心强,自信心差;非常坚强,做错事也不会承认,自我防范性强;课堂纪律差,不爱学习,上课爱讲话或不听课;不按时交作业。 四、评估与诊断 (一)原因分析 1. 家庭环境的原因。张俊龙父母文化水平偏低,思想落伍,教育方法不当,对孩子缺少正确细心的引导。而对于他的学习,父母几乎不管不问。 2. 自我麻木。他自小学起,由于表现不好、成绩差,经常受到指责、批评,几乎没有得到过表扬。因此,他对批评说教习以为常。 3. 自暴自弃。经常的指责、批评,深深地打击了他的自信心,使他产生了破罐子破摔的想法。 (二)诊断

家庭教育的不当和同学的嫌弃,使他心理平衡,产生了自卑、薄弱、厌学等心理偏差。 五、心理康健辅导目标 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同家长和任课教师协商,确定如下辅导目标:一是详尽目标与近期目标:家长和任课教师要努力发现他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激发其学习兴趣,增强其自信心。二是最终目标与长远目标:促进他的心理康健和发展,达到人格完善,形成康健向上的个性心理品质。 六、心理康健辅导方案的制定 根据他的情况,经过分析,笔者决定对其进行阶段性、综合性辅导。首先,对其本人,通过面谈了解其厌学原因,进行直接辅导。主要是进行自尊心、羞耻心教育,培养他的自信心;通过行为指导,改变其对学习的不良认识,锻炼其意志力。其次,对影响他的因素,采取谈话、激励等一系列措施,加强与其父母、同学的沟通,取得他们的配合,最终实现辅导的目的。 七、心理康健辅导过程 (一)家校结合,改善教育方法 加强与家长的联系,经常与其家长交谈,了解孩子最近在校内、校外的表现情况,并希望家长改变教育的方法。告知教师帮教措施,并希望每隔一段时间,教师就能和家长沟通,有的放矢地通报其在校表现。同时家长要告知教师孩子在家的情况,在教师、家长和同学之间形成一个封闭的帮教链。 (二)热情谈心 通过这种方法了解他的思想变化情况。多鼓励,少打击;多表扬,少批评;多关心,少冷落。其目的是调整心理、平易心态,使他能正确地认识和看待自己。首先,笔者找了几个平时和他接触比较多、比较要好的几位同学,进一步了解他在学校、在同学中间的情况,并鼓励同学要积极、热情、至诚地接近、帮助他。 其次,与本人谈,通过面对面地坐下谈,了解他全面的情况和心理承受能力。告诉他老师对他的期望是很高的,他在老师心目中占有非常严重的地位。在谈心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